范文一:别林斯基的名言
1、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者
2、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3、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4、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
5、爱情需要合理的内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来维持一样;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
6、种种痛苦的经验证明,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渊博的学识同公正和正义不是一回事。别林斯基的名言。
7、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8、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9、外表的纯洁优雅应当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反映。
10、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11、要冒犯几个芝麻大的小权威,我们还得拥有对真理的公正无私的爱以及性格力量才行呢,大些的权威就更不用说了
12、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最强盛美好。因此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远。
13、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14、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别林斯基的名言。
15、关于爱情,人们有许多定义: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
16、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17、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18、纯朴是艺术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装饰和雕琢
19、天才是创造不能按既定规则去创造
20、死亡消灭了生命,生命消灭了死亡。
21、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22、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23、对真理的错误理解,不会毁灭真理本身。
24、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
25、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最强盛美好。因此,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远。
26、任何天才,不经过艰苦不断的劳动,不经过最使空想家头疼和懊恼的最初纯物质和机械的劳动,就无法精通任何种类的艺术。
27、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28、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胜于蓝
29、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可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
30、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31、生活就是行动,而行动就是斗争。
分页: 1 2 3
范文二:别林斯基的名言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类别:团结
*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时间
*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类别:社会
* 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 类别:理想
*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类别:真理
*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类别:道德
* 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 类别:思想
* 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类别:学习
*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天才
*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类别:真理
* 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可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 类别:真理
* 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类别:读书
* 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天才
* 爱情需要合理的内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来维持一样;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 类别:爱情
*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类别:友情
*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它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类别:青年
*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类别:真理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类别:友情
* 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时间
*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天才
* 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 类别:人生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类别:集体
* 我不能不热爱祖国,但是这种热爱不应该消极地满足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 类别:道德
*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最强盛美好。因此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远。 类别:青春
* 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可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 类别:人才
* 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天才
* 没有斗争就没有功绩,没有功绩就没有奖赏,而没有行动就没有生活。 类别:人生
* 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类别:读书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类别:人生
* 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 类别:青年
*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时间
*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类别:读书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类别:友谊
* 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幸福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布荒茔枯冢和破碎心灵的真正阴暗的荒原,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 类别:爱情
*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类别:奉献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类别:理想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在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类别:友谊
*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类别:道德
*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类别:教育
* 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 类别:劳动
*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类别:友谊
*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类别:国家
* 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类别:时间
* 我不能不热爱祖国,但是这种爱不应当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当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力量来促进这一点。 类别:国家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类别:友谊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类别:友谊
*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类别:读书
*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它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类别:青春
* 种种痛苦的经验证明,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渊博的学识同公正和正义不是一回事。 类别:真理
*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类别:友谊
范文三: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
在19世纪,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之间的连年战争,包括各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等一些重大事件,震撼了当时欧洲生活的旧有秩序。在其中民族独立运动成为了19世纪欧洲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欧的革命思想的传播,在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也兴起了反封建农奴制度和专制以及反列强侵略的民主主义运动。在运动中,俄罗斯先进的活动家中间所酝酿的俄罗斯准备完成它的世界文化使命的思想已经成熟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日益频繁。其中,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活动最为突出,大约19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正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上升时期,也正是俄罗斯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胜利时期。在这两方面,别林斯基作为当时文学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不但替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美学基础,而且也替1905年以前的俄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作了第一阶段的思想准备。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活动只有十四年(1834-1848)的历史。当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任务时废除封建的农奴制,而别林斯基的活动正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加强反动统治的时期开始的,所以他的处境是及其艰苦的。他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祖国纪事》,《现代人》等文学期刊,以文学批判的方式宣传反沙皇专制和反农奴制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列宁曾把他称作:“解放运动中代替贵族的平民只是分子的先驱”。他的思想通过文学方式的传播,深深的影响了俄国的一些先进的积极分子,让他们的思想开始摆脱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束缚,开始为他们的尊严做斗争。于是导致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使得革命思想不断的蔓延到了整个俄罗斯,从而进一步兴起了解放运动的高潮。
别林斯基在文学上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原则。在风格上,其一,就是他往往在自己的文章中设置一个争论者,这样让问题进行的更具针对性,而且表达更具锋芒。其二,在自己的文学批判上投注了强烈的主体情感。其三,他具体的文学批判中有细致解读的风格,他总是能敏锐的选取作品中最精彩的段落,加以细致解读,让读者有细腻而真切的感知。这正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解读,对现实问题的及时批判。在原则上,存在很强烈的认知倾向,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人物就是对作品和作家要做出价值论上的区分,他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区分俄罗斯文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品,经过细致的筛选,他认为能支撑俄罗斯文学历史的是普希金、果戈里和莱蒙托夫,而时代也验证了他的选择。这是他的第一个倾向,批评要确定作品的价值。第二,他认为文学批判首要的是对作品的经验和具体的感知,而不是文学理论,虽然理论能够给人们清晰的认识、客观的解释,但是理论毕竟是一理想的可能和抽象,一种理论的解读不能够代替人们和作品之间具体的联系,而且理论很可能损失作品中原有意义。这应该是他之所以后来思想转变的原因。第三,他在自己的文学批判中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表现表面的现实,而且要探索内心的现实。
因此,无论从风格还是原则上来说,都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去反映现实,都着重突出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包括现实主义的的认知,现实主义的把握,以及他将现实主义的思想传播给更多俄罗斯当下先进的知识分子,这也从而奠定了他在俄罗斯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别林斯基不仅在文学评论上有所建树,从思想上分析,文学评论和哲学思想息息相关。他当时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Hegel,1770-1831)“绝对理念”思想的影响。并且,黑格尔在哲学中确实达到超过此前一切哲学家的成就,他的美学方面也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可见他在欧洲哲学史的显著地位。之所以他的美学观点对俄国斯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有一个公式:“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别林斯基的文学活动只有十四年(1834-1848)的历史,中间有一段所谓“跟现实妥协”时期(1837-1839),由此过渡到四十年代的“向现实反抗”时期。所以他的思想发展一般被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间的著作以《文学的幻想》,《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的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和《艺术的概念》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间的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给果戈里的信》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为代表。
在十九世纪头二三十年,俄国占主导地位的的是茹科夫斯基,马林斯基,波列伏依和早期的普希金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而这个时代是在俄国社会并条既已暴露而革命形势尚未形成的情况之下在和西欧文学影响之下形成,所以消极的因素居多。与这个流派密切相联系的还有从西欧传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论,认为文艺的唯一目的是在创造美,是要美化现实。但是对于俄国的现状来说,是极为不利,有可能会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而到了三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进步的知识分子尽情的揭露农奴制下的腐朽情况,从而出现了果戈里为首的“自然派”就作为浪漫派的对立营而出现了,自然派也就是现实主义派。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自然派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完全面对现实,不要任何理想”,或“美化现实,”要让“艺术成为现实以其成为全部真实性的再现”。从而也影响了他后来由“跟现实妥协”到“向现实反抗”这一根本的改变。但是别林斯基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都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公式的发挥。
四十年代之后,随着俄国解放运动形势的发展以及作者本来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加强,也确确实实得到了一些改变,至少他从黑格尔的“理念”转变到了现实生活中去。全然符合俄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例如单从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分析:
什么才是艺术的使命和目的呢?用语文,声音,线条和颜色把一般自然生活的理念描写出来,再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唯一的永恒主题。
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都围绕着艺术的本质和目的的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而在早期,他对艺术本质的问题经常表现出既想从现实出发又想从概念或理想出发的矛盾。
这就说明别林斯基是从当时俄国农奴解放运动的现实中得来的一种预感。在发展过程中终将消失的是沙皇专制社会,而终归胜利的则是俄国劳动人民的革命理想。思想在晚期慢慢的转向了现实主义。
虽然他的美学思想在前后两个阶段发生了转变,但是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并没有就此停止。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尽管还带有思想发展中所难免的一些矛盾,却建立了一套比过去为完整的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这套理论否定了纯艺术论和自然主义,而且在晚期的情致说中也显示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可能。别林斯基用这套理论大大的促进了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辉煌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1,12.
[2]万健.试谈别林斯基的美学观[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
[3]刘宁.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8,3.
[4]朱立元.黑格尔文学引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肖磊,论别林斯基的文学批判,河北大学,2009.5.1
范文四:别林斯基、赫尔岑的“中国”隐喻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日? 作者:柳若梅
【核心提示】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19世纪中期的知识分子,常常将“中国”作为俄国发展的参照和隐喻,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中国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特性。
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19世纪中期的知识分子,常常将“中国”作为俄国发展的参照和隐喻,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中国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特性。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自18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之时,苏马罗科夫、拉季舍夫等便关注到中国。在19世纪俄罗斯文坛里,普希金的故园情思中常常出现“中国风格”的美好画面,普希金在《文学报》担任编辑工作时,该报发表的 《三字经》俄译本的长篇评论更是将“中国”主题呈现给俄国精英群体。别林斯基、赫尔岑等19世纪的俄国思想家,也借助“中国”这一隐喻,思考解决俄国现实问题的途径,关注俄国的未来发展。
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和战后俄军的欧洲远征,培养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意识。俄国封建专制制度与现实社会思潮的矛盾愈演愈烈,1825年12月,思想进步的俄国贵族青年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全国农奴,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这次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却进一步唤起了俄国社会各阶层对俄国未来的关注,人们积极对十二月党人提出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俄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极大兴趣,1820至1840年代,知识分子们研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著作,大学的哲学小组也研读这些著作。俄国社会进入政治思想活跃、人心激荡的时期。
莫斯科大学的哲学小组培养了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自由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当时,为稳固沙皇的专制统治,沙俄国民教育部部长乌瓦罗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的三位一体说”,认为国民教育必须统一于这一思想,以维持俄国的政治、社会稳定。然而,当时俄国社会思潮中的西方派将“先进的”资本主义视为俄国进一步发展的楷模。别林斯基和赫尔岑都持西方派观点,认为俄罗斯应摆脱民族文化的樊篱去接近先进的文明,努力迈向发达国家之列。与此同时,19世纪欧洲造就的“腐朽停滞落后的中国”形象与欧洲哲学思想一起进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脑海中,他们不赞同俄国像偏于一隅的东方大国中国那样如一潭静水几千年不变。
19世纪30年代起,比丘林在彼得堡大量发表关于中国的著作和文章,将中国美好的一面介绍给俄国;在彼得堡的各类沙龙集会上,比丘林对“中国停滞腐朽”论进行着有力辩驳。1848年,比丘林出版了《中国及其居民、道德、习俗、教育》一书,肯定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认为中国具有与全人类、全世界各民族的相通之处,同时也拥有完全不同于欧洲各国的优秀特质。比丘林在书中介绍中国国家管理机构的结构和活动、中国的立法和司法程序、教育机构的特点、粮食供给状况以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俄国的知识界对比丘林这部著作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这部新作也进入了别林斯基的视野。别林斯基认为,作者过于美化中国,甚至把中国官吏和英国勋爵、法国贵族相比较,这种比较过于生硬,显得天真可笑。他认为,比丘林笔下的中国是“穿着礼服、正襟危坐”的中国,而不是“身穿居家睡袍”的中国的常态。别林斯基提议读者应结合其他东正教使团返俄人员记录中国的文字去了解中国。
别林斯基对中国的看法,与19世纪西方关于中国的各种著述中对中国的民族偏见和文化歧视如出一辙。而中国的“专制”和“固守陈规”,又不可避免地与尼古拉一世倡导的“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的三位一体说”及其强调的“俄罗斯固有因素”相勾连,成为当时俄国进步知识分子诟病的对象。在别林斯基眼里,即便比丘林所描述的“理想化的中国”是真实的,中国也只不过是一个闭塞的大国,对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进步”和“发展”并无帮助。
同别林斯基一样,在俄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持西方派观点的赫尔岑认为俄罗斯文化具有离心的、现代主义的倾向,具有革命性和解放性,这种思想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加速了俄罗斯与世界大家庭的融合。赫尔岑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俄国发展的必然,他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发,认为俄国应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赫尔岑熟知俄国和欧洲关于东方的著作。他因袭19世纪欧洲的中国观,借用其中的“停滞的中国”,在《往事与随想》中阐述自己的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的欧洲已到了发展的尽头而陷入了“中国式的平静”。在赫尔岑那里,“中国”成了社会停滞的象征,其历史和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赫尔岑赞同密尔《论自由》中的观点,认为欧洲日趋以集体平衡为主导而排斥一切独特发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赫尔岑在《终结与开始》中再次谈及“中国”。他明确提出,俄国将可以把欧洲从“中国”状态下解救出来。赫尔岑反对俄国走欧洲道路,他认为,俄国欧洲化将会把自身引向“中国化”,即变成停滞的大国。
可见,在别林斯基和赫尔岑那里,“中国”形象主要是消极的。在别林斯基的笔下,“中国”一词象征着停滞、落后和闭塞;在赫尔岑笔下,中国式的“平庸”是俄国未来发展的警示。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也与当时中国本身的闭关锁国、发展滞后相关,我们在这里不针对他们的观点本身作更多的评论。需要指出的是,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19世纪中期的知识分子,常常将“中国”作为俄国发展的参照和隐喻,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中国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特性。正是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基础,俄国泛斯拉夫主义者达尼列夫斯基于1869年在《俄国与欧洲》中提出著名的人类“历史文化类型”理论,把中国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10种历史文化类型中的一种。达氏的这一思想又引发了19世纪末俄国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以“中国与欧洲”为主题,思考“进步”和“欧洲中国化”的问题。因此,别林斯基与赫尔岑对中国的认识虽然没形成专论,但其思想对于后世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俄罗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范文五: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抒情诗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抒情诗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抒情诗
普希金出现的时代,恰逢作为艺术的诗在俄国刚刚有可能出现的年代(一八一二年是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年代(以他的影响来说,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史中最重大的一年(和拿破仑的决死斗争唤醒了俄国的沉睡的潜力,使她在自身上看出了以前未曾意想到的力量和作用(……我们如果评论普希金的作品,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写作年代的顺序来观察(普希金之所以和他以前的诗人不同,就在于从他作品的顺序不仅仅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不断发展,而且可以看出他作一个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他在任何一年中所写的诗,不只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和以后一年所写的必然不同(因此,他的诗不能象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和巴林科夫的诗似的,按照类别来印行(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了普希金的巨大的创作天才,并且指出了他的诗充满着有机的生命(这有机的生命的源泉是在于:普希金不仅推寻诗,他还以生活的现实和永远优美的思想作为诗的土壤(……把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和以后时期的诗作一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诗才是多么迅速地生长和成熟(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他:中学时代:的诗作中还可以见到他和他以前诗人的历史的联系(显然,在他成为独立的诗家以前,他首先做过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优秀学生(……:中学时代:的诗不太富于诗意,但却常常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这些诗的风格完全不是普希金的,它是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就诗而论,普希金——那时他还是不到十六岁的青年——虽然远逊于这两个诗人,但在韵文上,不仅有时毫无逊色,甚至是更大胆、更丰富(……《皇村中学的回忆》是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写出来的,虽然全篇不过是词藻和夸张而已(………:中学时代:的诗有几篇已经超脱模仿,透露出纯粹普希金的诗的因素(我们认为这样的诗是:《窗》,《心愿》……等(它们好坏不等,然而有几篇以那时代的标准看来,简直是优美地很(那个时代是不够精细、不甚求全责备的(……(普希金在中学毕业以后所写的诗)可以称为:过渡时期:的诗(从这些诗中已经能看出普希金来了;但是,他仍旧或多或少地忠于文学传统,仍旧是他的前代诗家的学生,尽管是常常:青出于
蓝:(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但还没有独树一帜(他只是孕育着——如果可以这么说——普希金,却还不是一个普希金(在:过渡时期:的诗中可以看到普希金和他以前的文学的活的历史联系(……我们认为这:过渡时期:的诗是:《安纳克利融的坟墓》,《黑色的披肩》,《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贤明的奥列格之歌》,《生命的驿车》,《酒神之歌》,《你和您》……等(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所谓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是什么,我们想举出纯粹普希金的诗来作一个对照(这些是从一八一九年就有的,顺序如下:《独处》(这首诗只在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可以算作纯粹的普希金的诗),《给N?N》,《多丽达》,《白昼的明灯熄灭了》,《葡萄》,《海的女神》,《缪斯》,《征象》,《你憔悴而缄默》,《致大海》,……等(
在:过渡时期:的诗中,普希金首先仍旧是前代诗家——尤其是巴杜式科夫——的学生,不过是:青出于蓝:了(他的诗已经比老师们的诗更为优美,而且,就整体而言,有一种成为他的特色的更深厚的坚韧(普希金所特有的因素是主宰这些诗的一种哀歌似的忧郁(从起头就可以看出来,忧郁比欢乐和玩笑更投合、更切近于普希金的缪斯(常常是这样,他的一篇诗开始带着高兴和玩笑的调子,最后以忧郁的情绪收场(这忧郁的情调,仿佛是一篇乐章的最后的旋律,只有它留在你的心灵上,并且把以前的各各印象都盖过了(……普希金的忧郁绝不是温柔脆弱的心灵的甜密蜜的哀愁,不是的(它永远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灵的忧郁;它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深刻而有力地回荡着,和谐地振撼着他的心弦(普希金从不沉溺于忧郁的情感;的确,这种情感时常在他心里振鸣着,但并没有抹煞心灵别种声音的合奏,以至成为单音(有时候,他在一阵沉郁以后,会狮子耸动鬃毛似地突然摆摆头,想把那悒郁的阴云逐开(这种强烈的乐观情绪尽管没有完全把悒郁抹去,却给了它一种特别的爽气,使心神振作(……在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中,最好的是那些诗作,它们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忧郁的情调(因此,那些完全没有这种情调的诗,就显得平淡有如散文;而有了它呢,没有意义的诗也成为有意义的了(举例说,《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这首诗,尽管很薄弱,却会使读者不自主地注意到它的最后一节:就好象当初冬凛冽的风盘旋,呼啸,在枯桠的树
梢头孤独的感于迟暮的寒冷,一片弥留的叶子在颤抖…………在:过渡时期:的诗中,我们认为最薄弱的是:《黑色的披肩》……等(……《贤明的奥列格之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诗人知道怎样给这一篇抒情意味多于史诗意味的诗投上一层诗意的朦胧,这朦胧,对于古代英雄和事件以及关于他们的缥缈的流传是很合宜的。因此,这篇作品充满了诗的美,这种美又为蕴蓄其中的哀歌情调和纯俄国风格的叙述加强了。普希金甚至能将奥列格的马说得津津有味,使读者也和奥列格一样急欲看看他的战斗的老伙伴的遗骨:英武的奥列格上了马,走出庭院,还有伊格尔王子和年老的宾客随他来到第聂伯河边,果然看见高贵的马骨在丘陵上暴露着;它受过雨水的冲洗,又蒙上尘埃,附近丛生着野草,在风中摇摆。这首诗在情调和内容上都能一贯地保持含蓄;最后一节很成功地总括了全诗的意义并且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充足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