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辛弃疾诗歌探微
第31卷第5期2010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1No.5
May2010
辛弃疾诗歌探微
高铁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摘要:12世纪下半叶,中国词坛名家辈出,辛弃疾更是以辛词内容的博大精深,风格的豪迈狂放,以
及强烈的浪漫情怀,将豪放派词推向了极致。然而,与辛词比较,辛诗则鲜少受关注,作为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辛诗必然反映其一定的创作思想和内在的心灵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辛弃疾;诗歌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5-0083-04
(一)咏史怀古诗
中国词坛名家辈出,辛弃疾更12世纪下半叶,
是以辛词内容的博大精深,风格的豪迈狂放,以及强烈的浪漫情怀,将豪放派词推向了极致。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有云:“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情,剑南有气而无乏韵。幼安耳。”,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也曾说过:“公所做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秦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纤秾绵密者亦不在小晏、郎之下,余幼皆成诵。”(《后村先生大全集》都给予了辛弃疾及辛词极高的评价)
然而,与辛词比较,辛诗则鲜少受关注,一方面,辛诗数量较少,据《全宋诗》,辛诗仅存140余首,与辛词的630首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如同刘克庄在《后村先生诗话后集》中评价辛诗《送别湖南部曲》中所言:“此篇悲壮激烈,惜为长短句所掩。”清代邹祗谟也曾评价过辛弃疾的创作,认为“词极工矣,而诗殊不强人意”。(《远志斋词衷》)
作为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辛诗必然反映其一定的创作思想和内在的心灵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一、辛诗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将抗金斗争当做毕生事业的一生,无论是跃马长枪,战斗在抗金的第一线,还是与投降派的据理力争,辛弃疾的一生都是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阶级的腐在战斗。
朽,已注定了失败的必然结局。无法改变此种局面的诗人是痛苦的,更是无奈的,所以,当诗人无法改变现实时,就免不了要将目光转向过去,借古以抒《忆李白》就是这样一首借古以抒今的诗作:今。如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当年宫殿赋昭阳,起句就写出了诗人李白的才情。当年李白宫殿之上,“取笔抒思,略不停辍”,即有《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其首句即为“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只此一句,诗人李白的旷世才情便跃然纸上。
岂信人间过夜郎:“宫殿赋昭阳”之时,也正是诗人春风得意之时,然而,放荡不羁的诗人显然不“流放夜郎”也不过能为当时的所谓主流社会所容,
就是瞬间之事。这也与作者的境遇相似,作者既有《美芹十论》时的踌躇满志,也有遭劾落职时的郁郁世事怎样变迁,也是“明月不得志。无论信与不信,依旧好,青山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饭颗山,相传在长安,李白曾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也有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作者借两位诗
-83-
辛弃疾现存诗140余首,从诗的内容看,其中大部分写就于其闲退之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其中既有描写田园闲适生活的,也有与诗友唱和之作;既有内容丰富的咏物诗,又有游历山水之作。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胸怀报国志向却又郁郁不得志的英雄来说,没有什么比“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为残酷的,这样的感情在辛诗中也都有所反映。
人的赠和,表达出自己尚侠任气、追求不懈的品质。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在作者眼里,诗人李白无疑是潇洒的,精神上是自由的。借这首诗,作者以李白自比,虽然受谗遭贬,但依然是乐观向上的。相信自己有一天依然会“骑鲸归汗漫,濯足戏沧浪。”
此外,在辛弃疾的怀古诗中,除了有《忆李白》这种抒写自己人生抱负的昂扬之作,也有一类诗属于借古以批今,如《江行吊宋齐丘》。
(二)咏物诗
据《全宋诗》所载,辛诗共有42首咏物诗,其中既涉及牡丹、梅花、芍药等花卉,也有葡萄等蔬果;既有咏雪、咏雨诗,也有咏琴、咏剑诗。
在辛诗的咏物诗中,以咏梅诗为最多,有10首以上。在这些诗中,诗人常以梅自比,以梅花的高洁品格自喻。如《和傅岩叟梅花二首》:
其一
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黄昏之时,月亮安静地挂在树梢,天空似乎又要飘起雪花,透过小窗可以看见点点梅花挺立在枝头。短短两句,诗人就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静谧的图画。然而,这样的图画正是为了渲染梅花遗世独立的品格。“暗香疏影无人处”用到了诗人林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典故,写出了梅花高洁、不被尘世所染的品质。“唯有西湖处士知”,作者自比西湖处士,(西湖处士,《宋史隐逸传》中记载:林浦被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表达出了自己如同梅花一样骄傲不俗的品质。
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诗人辛弃疾正是常常将自身比拟为所咏之物。
(三)即事感怀诗
辛弃疾一生坎坷,生于北地,却又心系南方,历尽辛苦终得南归之后,却又仕途多舛,人生浮浮沉沉之间常有一些感悟,或喜或悲,如《感怀示儿辈》:
安乐常思病苦时,静观山下有雷颐。十千一斗酒无分,六十三年事自知。错处真成九州铁,乐时能得几絇丝。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风日夜吹。
这首感怀诗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春,此时的辛弃疾已63岁高龄,居铅山已十年有余,对世事沧桑多有体会,“六十三年事自知”,诗
-84-
人此时所迸发的人生感慨,更真实也更凝重。这种感情在同期所做的词《临江仙·壬戌岁生日书怀》中也有流露:“六十三年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已知六十二年非。只应今日是,后日又寻思。……”虽然此时诗人回首人生路,发出的更多的是“悔恨难追”,但诗人果真是认为“错处真成九州铁”吗?真的是昨非而今是吗?诗人在最后两句描写梅花中给出了答案“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风日夜吹。”诗人虽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却像梅花一样,虽屡遭打击,仍矢志不渝。
(四)唱和诗
唱和诗,历来为文坛、诗坛所常见。诗人之间常常彼此唱和、酬答,以诗会友。唱和诗发端于北魏,于中、晚唐间十分盛行。据《宋史》本传记载,辛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己”,常与友人有相和之作。这其中既有像《和任帅见寄之韵三首》
、《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这样在唱和之中感怀伤时、表达郁郁不平之气的作品,也有像《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和赵晋臣送糟蟹》等这类日常生活的唱和之作。
如《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
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据《宋史·文苑传七》记载:赵昌父,赵蕃字昌父,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刘克庄称其为诗有陶、阮意。现其原诗已不见载。辛弃疾自庆元元年起,再次闲居于带湖,也正是期间,开始与赵昌父之间有唱和之作,其中既有诗,也有词。辛启泰《稼轩先生年谱》
“:(宁宗庆元)二年丙辰,先生五十七,所居毁于火,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有期思卜筑词。”这首诗正是成于新居落成之时,赵昌父发信问候之际,诗人和此诗。显然此时由于辛弃疾已被再次罢官,诗中难掩不平之气,但这种郁郁不平之气间,也不难看出诗人壮心不已,“此心留待百年余”。
(五)描写日常生活
带湖闲居10年,瓢湖闲居8年,长达18年的闲退生活,使得辛弃疾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描绘的是种草养花、读书饮酒这样的闲居农家的生活场景。如:《读书》: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描写了闲适的读书生活,诗人乐在其中,同样,
“
“饭饱且寻三益友,渊明康节乐天诗”(《鹤鸣偶作》)也表达了“读书之乐”。
“河豚挟鸠毒,杀人一脔足。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蒌蒿宜作河豚羹》)农家生活总是让诗人偶有所得。
“渊明爱酒得之天,岁晚还吟酒止篇。日醉得非促龄具?只今病渴已三年。”诗酒文章正是辛弃疾闲《稼轩词提要》中也有记载:“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而辛诗则多写其退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直抒性情,亦能反映出其不同于辛词的心灵境界。
(一)辛词豪迈、辛诗沉郁
韩富军在《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中指出:退生活的主要内容。
(六)游历诗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几乎在任何一位诗人身上都不缺少写景诗,当然,这景也包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之景。况且,诗人们又常常是感性的,良辰美景自然就成为其笔下常见之物了。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也不例外。早在孝宗乾道元年起,他就开始漫游吴楚各地,之后,在其闲居之时,也曾有多处游历,这些经历无疑丰富了其诗歌题材。
闲居时遍游风景为诗人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
鹅湖相会时,有《题鹅湖壁》
:“昔年留此苦思归,为忆啼门玉雪儿。鸾鹄飞残梧竹冷静,只今归兴却迟迟。”
游福州参泉,有《题福州参泉二首》:“其一:两泉冰炭更温泉,这里原无一二三。欲识当年参字义,行人浴罢试来参。
其二:三泉参错本儿嬉,认作参星转更痴。却笑世间真狡狯,古今能有几人知?”
游金相寺,有《题金相寺净照轩诗》:“净是净空空即色,照应照物物非心。请看窗外一轮月,正在碧潭千丈深。”
游寿宁寺,有《书寿宁寺壁》:“门前幽径踏苍苔,犹忆前回信步来。午醉正酣归未得,斜阳古殿桔花开。”
二、辛词与辛诗的区别
在宋初的百余年间,由于国内比较安定,经济高度繁荣,使得一向被人们看作为“艳科”、“小词”、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词逐渐开始兴盛。至苏轼起,首倡豪放诗风,词的风格开始为之一变,至12世纪中叶,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词人更是将词的创作推到了高峰。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称:“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概括了辛词慷慨沉着的特点,这一点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
“辛弃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的风格。”所以辛词更是豪放为主,兼具沉郁之气。
至于辛诗,则与此不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作都是作于闲退之时,他本是一位期待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英雄,且本身也具有这样的才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称辛弃疾颇谙晓兵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兼具爱国理想与治国才能的人,却屡遭排挤,甚至遭劾罢官,这怎能不使其多作于此时的诗歌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抑郁之气呢?
比如,同是回首往事、表达壮志难酬的情怀,辛词中用的就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这样的豪迈之言,虽然有郁气,但更多为豪气所掩。辛诗则不同,更多是对现实无奈的接受。如《即事二首》其一:“百忧常与事俱来,莫把胸中荆棘栽。但只熙熙闲过日,人间无处不春台。”此时,作者俨然已经看淡世事,更多的关注当下。
(二)辛词浪漫、辛诗写实
王延梯在评价辛词时这样说过:“辛弃疾的爱国词,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鼓动力量,它们不仅从感情上给人以感染和影响,而且像战鼓、似号角,扣动人们的心弦,鼓舞人们的战斗热情。”同时,他也指出:“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词中所反映的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来源于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崇高理想和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确,这种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辛词中随处可见,在很多词作中都发挥着奇特的想象,以梦幻的形式体现着理想。比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
-85-
“
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感叹着年华易逝,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怆。然而,既使作者翱翔在万里长空,依然无法释怀的是对山河的眷恋,依然憧憬的是“斫去桂婆娑”,还人世间以光明。
反观辛诗,其中也有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种感叹奸佞当道、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诗作,比如《再用韵二首》其一:
自古峨眉嫉者多,须防按剑向随和。此身更似沧浪水,听取当年孺子歌。
辛弃疾在诗中化用《离骚》中的“众女嫉予之峨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之句,写出了其遭受谗言、被闲退在家的苦闷,又用明珠暗投,以表明其遇明主、无法施展的抑郁,最后,作者用《孟子》中提到的孺子歌”来表明,只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了。
这首诗与辛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相比,显然更用的写实的手法,用古人的例子还说明今天的苦闷。
三、辛弃疾的影响
谈及辛弃疾及辛诗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一斑: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没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谩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
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醉。
这首《水龙吟·酹辛稼轩墓》是在辛弃疾死后一百余年,张埜在经过他在铅山的坟墓时,写的一首吊词,词中给予辛弃疾事业、人品及创作高度的评价。
-86-
另有明朝龚斅有《过辛稼轩先生神道碑》(《辛弃疾资料汇编》)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南渡功名垂竹帛,老臣墟墓隔山陂;石麟埋没难终古,海鹤归来更几时?神道有碑行客拜,荒祠无屋野樵知。带湖秋水瓢泉月,一片丹心不可移。
据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观点:“诗品本于文品”。陆游也说:“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
正是基于此,辛诗虽然有缺乏形象、过于直白的缺点,但其风格是平易朴实的,也多有生活情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朱丽霞.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回顾与思索.文学评,2007,(3).
〔2〕张思齐.辛弃疾的赋闲与诗意栖居.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8,(5).
〔3〕辛更儒.辛弃疾家室再考.文学遗产,2007,(11).〔4〕程继红.辛弃疾与佛教.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
(12).
〔5〕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6〕王少华.建国以来的辛弃疾研究.山东师大学报,
1986,(12).
〔7〕王延梯.辛弃疾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75~
176.
〔8〕钱东甫.辛弃疾传.作家出版社,1955.
〔9〕邓广铭.辛弃疾(稼轩)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10〕颜家安.论辛弃疾恢复谋略及军事思想.海南师院学报,1997,(02).
〔11〕石红英.辛弃疾与陶渊明.山东师大学报,1997,
(01).
〔12〕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13〕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5,(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
范文二:高考诗歌鉴赏辛弃疾
篇一: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鉴赏 古诗鉴赏
0302 1810
浣溪沙 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辛弃疾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在信州上饶蛰居了十年之久的,于绍熙二年岁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诏命,委任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辛弃疾对于这次任命,并不那么热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别家人,到福建赴任。临行前,写了这首《浣溪沙》,描述了他此时的心境。
上片写景。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竟然把“道声声不如归”的杜宇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杜宇,即杜鹃。相传蜀王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其鸟鸣声凄厉,能动旅客怀归之思。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
1
来之意,表达了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朝来白鸟背人飞。”白鸟,即沙鸥。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竟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用杜宇鸣叫,白鸥的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
下片写情。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郑子真:《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陶元亮,即陶渊明,据《续昔阳秋》记载:“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里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前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见他们了。《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齐孔稚圭著。据《文选之臣注》说,南齐周彦伦,临隐钟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过钟山,热爱山水,不乐世务的孔稚圭在借山灵的口吻,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绝周彦伦,再到钟山来。并对那些贪图官禄的假隐士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移文,是用于同级官吏之间的一种官府文书。而今堪颂《北山移》,如今,辛弃疾忽然觉得这篇著名的文章,好象是给自己的,是嘲笑他自己似的了。
其实,这都不过是的谦托之词罢了,这首《浣溪沙》的实
2
际用意,是对朝廷弃置他长达十年之久的一种愤怒抗议~因为这个差使,并不能充分实现他的
报国初衷,所以,与其担任一个不能实现报国宏志的差使,还不如在家饮酒赋诗,自得其乐。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临江仙?和信守大道丈韵,谢其为寿。时仆作闽宪》:“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何啖,直欲觅安期”,也都流露出倦宦思归之意。(贺新辉)
篇二: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题
(一)
黄河 [唐]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3
(5分)
【答案】?弯曲、浑浊(不清)(1分)?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水边偶题【唐】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4
分)
【答案】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答案】(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2)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1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5
答案: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四)
生查子 独游西岩?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
6
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2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7
【注】?东君:司春之神。?篽:禁苑。?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分)
(六)
阮郎归 梅词苏轼
8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
【解答这类题】?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
9
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 3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七)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
10
字有何深意,(4分)
【答案】因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2分)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2分)
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2分)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2分)
(八)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
11
态毕现。(1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 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4
篇三:2014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14年高考试题汇编: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2014-06-17 19:47:26)转载?标签: 2014年高考高考真题试题汇编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高考备考 分类: 高考研究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
12
归春也归。
[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
13
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14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
15
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16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草团标: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5、(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17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8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7、(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19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
春。
20
范文三:辛弃疾 诗歌 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鉴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首《鹧鸪天?送人》则属一首境界奇出、立意超拔的送别词。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词接首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
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
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言之境界奇出、立意超拔,确属名副其实。
范文四:苏轼辛弃疾诗歌总结
苏轼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相逢一醉是前缘。 【鹊桥仙】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同上】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出处:《稼轩长短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称“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顽皮,通“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青玉案 元夕(案,此处读碗,意即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范文五:辛弃疾诗歌欣赏
辛弃疾诗歌欣赏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消 :经受 ?落红:落花 ?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脉脉:绵长深厚貌。 ?君:指善妒之人。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