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
摘要:简述我国推行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现状;介绍了计划经济时期五项主要指标的内容,归纳了企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此提出的五点不同意见,并阐述了在新时期的演变情况;指出设备完好率指标应当淡化乃至取消,最终作出对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认识;分析
当前,许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仍推行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与考核,并将其视为对下属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或考评的手段。各单位采用的经济技术指标不尽相同,有的延续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初期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指标;有的则采用国外设备管理模式中的做法;有的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依据单位的实际状况自行拟定。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参差不齐。为使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在设置和考核上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提法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与考核在一些行业由来已久。但作为全国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提出,则始于贯彻《设备管理条例》的过程中。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以国发[1987]
68号文发布的《设备管理条例》,其中第八条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应当列入厂长任期责任目标。鉴于各行业设备管理的特点,《设备管理条例》未提出具体指标的内容,而是由各行业自行制定与实施。根据多数行业的规定,其中共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即主要生产设备完好台数与主要生产设备全部台数的比率
2(设备故障停机率。即统计期内设备故障停机时数与设备制度运行时数的比率
3(设备事故频率。即统计期内发生各类设备事故的次数
4(设备新度系数。即设备固定资产净值与设备固定资产原值的比值
5(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即统计期内设备大修理完成台数与设备大修理计划台数的比率
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上述指标的作用有了不同意见
1(对设备完好率指标是认同的。认为尽管指标有些“水分”,但毕竟反映了设备综合技术状况,评价了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2(认为设备故障停机率是反映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3.设置设备事故频率指标的目的在于防止,减少事故发生,但执行中出现了问题。若指标规定设备事故频率为零,企业一般做不到;规定具体事故次数又不妥。若企业发生事故的次数低于指标值,也不便承认他们工作有成绩。
4(设备新度系数反映企业更新设备投资力度,予以考核的立意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它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企业更新设备源于加工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而不能刻意追求某项指标。况且在企业设备资产原值较大的情况下,少量的更新投资是很难提高新度系数的。
5(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设备维修的模式也趋于多样化,许多企业已不实行设备大修制度。所以,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也难以统一考核。
综上所述,到20世纪90年代初,原来设定的主要考核指标只剩下设备完好率和故障停机率。为此,不少行业、企业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重新制定设备管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便于贯彻《设备管理条例》,推动与加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二、新时期的演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和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行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96年2月原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资[1996]75号文印发《“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总结、部署了八个问题,其中就包括新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称为“工作目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项。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
2(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即设备实际开动时间与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
3(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
4(单位产品产值(产量)维修费用。其统计方法包括万元产值维修费和吨产品维修费
5(设备事故。没有量化的指标,只提出原则性要求,即降低重大设备事故次数和力争杜绝特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6(生产设备闲置率。即闲置生产设备资产原值与全部生产设备资产原值的比率。笔者认为,这个指标是暂时性的,主要针对当时企业闲置设备较多提出的《纲要》印发前,原国家经贸委资源司曾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草稿”,提出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指标体系比较合理、适用,把设备利用率列入是一个突破,
过去,许多企业的设备管理者普遍认为影响设备开动的因素很多,而且多数并非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原因造成。所以,大家只接受考核设备可利用率。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陈旧的。企业为了生产经营而配置的各种设备,只有正常运转和充分利用才能产生效益。所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企业管理者、维修工和操作工的共同职责。
设备维修费用应掌握在适当水平,合理支出。不同行业、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差别很大,不可类比。在执行中,需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1)维修费用支出过高。说明管理者缺乏统计与核算,存在资金浪费;(2)维修费用过低。说明由于经营者的观念问题或监督不力,将导致设备失修。在对《纲要》(草稿)的讨论过程中,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人曾对设置设备完好率指标提出质疑。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感设备完好率统计、计算的准确性很低。这既有确定完好设备的标
准与方法等自身原因,也有管理者统计时的主观倾向。鉴于意见不能统一,所以仍予以保留,待后人分析、评价。
三、对设备完好率指标的分析
笔者曾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至今仍认为设备完好率指标应当淡化乃至取消。1(确定完好设备的技术标准均为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定量规定。因此,在确定完好设备时需要加入检查人员大量的主观判断,而且不同检查人员的倾向性存在差别,增加了随意性,难以做到客观和准确。例如,金属切削机床完好标准的第一项规定为机床的精度、性能应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但检查时,由于不同的加工部位对设备精度及性能的要求程度不同,可能会产生将技术状况相同的设备判定为一台“完好”而另一台“不完好”的情况;
2(企业进行设备检查,一般是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检查全部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是不可能的,只能抽检。但抽检一般并非随机选取,多系人为确定。例如生产任务不忙的设备、检查比较简单的设备、技术状况较好的设备。这种用少数设备的技术状况代表全部设备技术状况的方式,其误差之大可想而知。
3(现行的设备完好率的检查与计算均为静态瞬时值,即用每年进行一二次检查的结果来代表全年设备的技术状况水平。这显然不符合设备的实际动态技术状况。
4(设备完好率指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完好率很高而设备利用率较低,其经济效益肯定不理想。既然要考核设备技术状况对生产的影响,不如直接考核设备故障停机率。
5(从设备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世界上只有中国考核设备完好率,
不但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没有,连曾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也没有。在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时,他们
都对设置设备完好率指标表示不理解。
四、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探索与思考
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从由国家有关部门自上而下统一考核,过渡到提出建议性的工作目标对企业予以指导,反映出国家对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实行宏观管理的转变。在现实情况下,无论国有、民营或外资企业以及大量实行企业模式管理的事业单位,都需要按本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有价值的指标;
在新时期,设备管理的同行介绍了许多不同思路的指标,值得大家研究采用.
1(1999年5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组织编写的《设备工程实用手册》第一章“设备工程概论”,就集中推出包括30余种技术经济指标的体系。
2(在《中国设备工程》、《设备管理与维修》等杂志上经常有这类探讨性文章
(1)1999年《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10期刊登赵艳萍等的文章“谈设备技术状态的考核指标”,在分析设备完好率指标的不合理性的同时,提出修改和完善这个指标的建议。新的完好率计算公式除包括设备技术项合格率以外,还考虑设备资产净值、反映设备在生产中地位的重要系数和设备生产合格品率等因素。
(2)2001年《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六期刊登李葆文的文章“设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及其系统思考”,结合国内外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40种考核或评价指标,并论证了考核指标的互相矛盾性、选择性以及评价平衡策略等问题。
(3)2002年《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第三期刊登张友诚的考察报告“德国企业中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中,介绍了德国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参数(指标)体系。
?维修费用强度。即企业年度维修费用与企业年度生产费用的比率;?计划维修实施率。即年度实际完成的计划维修工时与年度计划维修工时的比率;?外委维修费用比。即企业年度外委维修费用与企业年度维修费用的比率。
3(在设备工程社会团体学术会议上的讨论意见。例如,有的专家提出考核企业设备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年度净利润与企业年度设备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该指标仅相对反映设备净资产在创造企业利润中作用的大小,可用于企业自行统计、比较。该指标提高,说明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总体水平提高,当然也包括投资效益的提高.
笔者建议,企业选用、设置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来指导或考核所属部门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转变观念与做法。指标是一种管理行为目标。企业设置考核指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控制、检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而规定的指标,应逐步淡化或废止,代之以新的有实际意义的指标,而且
不一定追求行业的统一。
2(要突出管理重点。一些手册、研究课题或学术论文在论述设备管理指标时往往从技术、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许多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这只应供企业选用参考,不必全部照搬。一般来讲,有3~5个指标就可以抓住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重点。3(要便于检查、考核。凡确定的考核指标都要有便捷、规范的检查、记录、统计、计算方法与流程,并且应尽量排除检查人员的主观因素,使指标检查、考核工作客观、公正。同时,要明白检查、考核不是做样子,也不是应付上级,而是督促生产经营部门(车间、分厂)确保设备资产技术状况良好和有效利用,达到企业有效经营的目的。所以,指标考核工作必须认真兑现,要与责任人(部门)的利益挂钩,做到奖惩结合、见到实效。
PAGE
1
范文二: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说明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说明
1、 设备完好率
设备完好率是指完好设备的台数与设备总台数之比值, 反映了设备技术状况是否良好,衡量设备管、用、养、修工 作的综合指标。
计算式:设备完好率 = 完好台数 /总台数×100% (设备台数以设备台账为计算基础)
2、 设备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是指设备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工作时间与日 历时间之比值,反映了设备在报告期内的利用程度。
计算式:设备利用率 = 实际工作时间 /日历时间×100% (时间计算以分钟为单位,分别注明影响的因素。 (例如设 备、工艺、原材料、能介、其它等)
3、 设备故障停机率
设备故障停机率是指设备对生产影响程度的一项指标, 反映了设备保养维护与操作水平。
计算式:设备故障停机率 = 停机时间 /日历时间×100% (以设备影响生产为准,时间计算单位为分钟) 。
4、 计划检修完成率
设备计划完成率是指实际完成检修项目及时间与计划 检修项目及时间之比值,反映了计划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 计算式:计划完成率 = 实际完成项目时间 /计划完成项 目时间×100%
(计划检修项目及时间以书面上报为准) 。
生产技术部设备室
范文三:设备管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设备管理评价的技术经济指标
设备运动过程既然存在物质和价值两种运动形态,就要求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加强对设备的管理。以求得设备的技术状态最佳,设备的维修费用最经济。评价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
1.设备完好率
它是反映工业企业机器设备技术状态的主要指标,表示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程度。它是检查企业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2(设备故障率 它是指因设备发生故障而停机的时间占设备运转时间的百分比。 3.维修费用效率 它是指单位维修费用所能生产的产品产量
4(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维修费用
5(平均单台设备年维修费用
设备故障规律
研究故障规律对制定维修对策,以至建立更加科学的维修体制都是十分有利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性能或状态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呈现如图1所示之曲线。很多故障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这就是所谓潜在故障,其可识别的物理参数表明一种功能性故障即将发生,功能性故障表明设备丧失了规定的性能标准。
图1
图1中“P”点表示性能已经恶化,并发展到可识别的潜在故障的程度:可能是表明金属疲劳的一个裂纹;可能是振动,说明即将会发生轴承故障;可能是一个过热点,表明炉体耐火材料的损坏;可能是一个轮胎的轮面过多的磨损等等。“F”点表示潜在故障已变成功能故障,换句话说,它已质变到损坏的程度了。P—F间隔,就是从潜在故障的显露到转变为功能性故障的时间间隔,各种故障的P—F间隔差别很大,可由几秒到好几年,突发故障的P—F间隔就很短。较长的间隔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来预防功能性故障的发生,因而要不断地花费
很大的精力去寻找潜在故障的物理参数,为采取新的预防技术,避免功能性故障,争得较长的时间。
设备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多如图2所示,该曲线常被叫做浴盆曲线。设备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
图2浴盆曲线
1.早期故障期
设备处于早期故障期,开始故障率很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故障率迅速下降,早期故障期对于机械产品又称为磨合期。此段时间的长短,随产品、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质量而异。此期间发生的故障,主要是由设计、制造上的缺陷所致,或是使用环境不当所造成。 2.偶发故障期
设备进入偶发故障期,故障率大致处于稳定状态,趋于定值。在此期间,故障发生是随机的。在偶发故障期内,设备的故障率最低,而且稳定。因而可以说,这是设备的最佳状态期或称正常工作期。这个区段称为有效寿命。
偶发故障期的故障,多起因于设计、使用不当及维修不力。故通过提高设计质量、改进使用管理、加强监视诊断与维护保养等工作,可使故障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3.耗损故障期
在设备使用的后期,故障率开始上升。这是由于设备零部件的磨损、疲劳、老化、腐蚀等造成的。如果在拐点P即耗损故障期开始时进行大修,可经济而有效地降低故障率。
设备故障率曲线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地反映出设备从磨合、调试、正常工作到大修或报废故障率变化的规律,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可以延长偶发故障期。准确地找出拐点,可避免过剩修理或修理范围扩大,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控设备、加工中心等现代化设备不断出现。这些精密、大型、
数控等结构复杂设备的故障规律与传统的浴盆曲线相背离,使人们开始对这些设备的故障规律进行研究。美国民航进行了30年的研究发现,除典型的浴盆曲线外,还有五种故障率曲线,如图3所示。曲线A显示了恒定的或者略增的故障率,接着就是磨损期。曲线B显示了缓慢增长的故障率,但没有明显的磨损期。曲线C显示了新设备从刚出厂的低故障率,急剧地增长到一个恒定的故障率。曲线D显示了设备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一个恒定的故障率。曲线E显示,开始有高的初期故障率,然后急剧地降低到一个恒定的或者是增长极为缓慢的故障率。
图3五种故障率曲线图
研究表明,4,的设备遵循典型的浴盆曲线,2%的设备遵循曲线A,5%的设备遵循曲线B,7,的设备遵循曲线C,14%的设备遵循曲线D,不少于68%的设备遵循曲线E。一般来说,故障曲线取决于设备的复杂性,设备越复杂,其故障曲线越是趋向曲线D和曲线E。这个发现给人们以启示,传统的修理周期结构,必须尽快地进行改革。事实上定期大修的确会增加总故障率,原因在于它将初期的高故障率引入到设备低故障期。为此,我们提倡状态修理,特别是结构复杂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利用潜在故障已经发生并在其转变成为功能性故障之前的这段时间做好状态监测,针对故障前兆,实施状态修理,可使维修工作量和维修费用大幅度的降低,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理想效果。
范文四: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
1、什么是港机设备完好率
港机设备完好率是港口企业拥有的装卸设备的完好台时占日历台时的比值。它是反映港机设备技术状态是否良好,衡量港口企业对港机设备管、用、养、修工作好坏的综合指标。 2、什么是港机设备利用率
港机设备台时利用率是指港机设备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工作台时与日历台时之比值,用来反映港机设备在报告期内的繁忙程度。
3、什么是港机设备故障率
港机设备故障率是用来综合考核设备的保修质量和司机操作技术水平的一项指标。设备故障率常用每100小时内发生的故障影响设备完好的时间的比值来表示,也可用每100个使用小时发生故障的次数(故障频率)来表示。
4、什么是一、二类港机设备的比重
一、二类港机设备的比重是一、二类港机设备的台数与港机设备总台数的比值,是反映港口装卸机械技术状态的一个指标。
一、二类港机设备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类港机设备:各零件完整无缺,零件磨损在允许范围之内,技术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运行和装卸作业的正常需求。
二类港机设备:非主要零、部件欠完整,非主要零件的磨损
虽超过允许范围,但对整机的技术性能影响并不大,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的设备。
5、港机设备寿命的含义
(1)物理寿命:是指港机设备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直到不能保持正常状态以至无法使用而报废为止的全部时间过程。
(2)经济寿命:是指港机设备平均年度总费用最低的年数,是从费用的观点考虑设备更新的最佳时刻,对港口有很重要的意义。
(3)技术寿命:是指港机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被新技术淘汰为止所持续的时间。
(4)使用寿命:是指新港机设备从投入使用到停止使用所经历的时间。
(5)折旧寿命:是指港机设备的帐面价值到接近零时所延续的时间。
范文五: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认识与分析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认识与分析
摘 要:简述我国推行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现状;介绍了计划经济时期五项主要指标的内容,归纳了企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此提出的五点不同意见,并阐述了在新时期的演变情况;指出设备完好率指标应当淡化乃至取消,最终作出对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认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B
当前,许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仍推行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与考核,并将其视为对下属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或考评的手段。各单位采用的经济技术指标不尽相同,有的延续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初期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指标;有的则采用国外设备管理模式中的做法;有的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依据单位的实际状况自行拟定。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参差不齐。为使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在设置和考核上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提法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与考核在一些行业由来已久。但作为全国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提出,则始于贯彻《设备管理条例》的过程中。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以国发[1987] 68号文发布的《设备管理条例》,其中第八条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应当列入厂长任期责任目标。鉴于各行业设备管理的特点,《设备管理条例》未提出具体指标的内容,而是由各行业自行制定与实施。 根据多数行业的规定,其中共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即主要生产设备完好台数与主要生产设备全部台数的比率。
2.设备故障停机率。即统计期内设备故障停机时数与设备制度运行时数的比率。
3.设备事故频率。即统计期内发生各类设备事故的次数。
4.设备新度系数。即设备固定资产净值与设备固定资产原值的比值。
5.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即统计期内设备大修理完成台数与设备大修理计划台数的比率。 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上述指标的作用有了不同意见。
1.对设备完好率指标是认同的。认为尽管指标有些“水分”,但毕竟反映了设备综合技术状况,评价了设
备综合管理水平。
2.认为设备故障停机率是反映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3.设置设备事故频率指标的目的在于防止,减少事故发生,但执行中出现了问题。若指标规定设备事故频率为零,企业一般做不到;规定具体事故次数又不妥。若企业发生事故的次数低于指标值,也不便承认他们工作有成绩。
4.设备新度系数反映企业更新设备投资力度,予以考核的立意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它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企业更新设备源于加工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而不能刻意追求某项指标。况且在企业设备资产原值较大的情况下,少量的更新投资是很难提高新度系数的。
5.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设备维修的模式也趋于多样化,许多企业已不实行设备大修制度。所以,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也难以统一考核。
综上所述,到20世纪90年代初,原来设定的主要考核指标只剩下设备完好率和故障停机率。为此,不少行业、企业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重新制定设备管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便于贯彻《设备管理条例》,推动与加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二、新时期的演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和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行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96年2月原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资[1996]75号文印发《“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总结、部署了八个问题,其中就包括新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称为“工作目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项。
1.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
2.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即设备实际开动时间与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
3.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
4.单位产品产值(产量)维修费用。其统计方法包括万元产值维修费和吨产品维修费。
5.设备事故。没有量化的指标,只提出原则性要求,即降低重大设备事故次数和力争杜绝特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6.生产设备闲置率。即闲置生产设备资产原值与全部生产设备资产原值的比率。笔者认为,这个指标是暂时性的,主要针对当时企业闲置设备较多提出的。
《纲要》印发前,原国家经贸委资源司曾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草稿”,提出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指标体系比较合理、适用,把设备利用率列入是一个突破。
过去,许多企业的设备管理者普遍认为影响设备开动的因素很多,而且多数并非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原因造成。所以,大家只接受考核设备可利用率。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陈旧的。企业为了生产经营而配置的各种设备,只有正常运转和充分利用才能产生效益。所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企业管理者、维修工和操作工的共同职责。
设备维修费用应掌握在适当水平,合理支出。不同行业、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差别很大,不可类比。在执行中,需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1)维修费用支出过高。说明管理者缺乏统计与核算,存在资金浪费;(2)维修费用过低。说明由于经营者的观念问题或监督不力,将导致设备失修。
在对《纲要》(草稿)的讨论过程中,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人曾对设置设备完好率指标提出质疑。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感设备完好率统计、计算的准确性很低。这既有确定完好设备的标准与方法等自身原因,也有管理者统计时的主观倾向。鉴于意见不能统一,所以仍予以保留,待后人分析、评价。
三、对设备完好率指标的分析
笔者曾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至今仍认为设备完好率指标应当淡化乃至取消。
1.确定完好设备的技术标准均为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定量规定。因此,在确定完好设备时需要加入检查人员大量的主观判断,而且不同检查人员的倾向性存在差别,增加了随意性,难以做到客观和准确。例如,金属切削机床完好标准的第一项规定为机床的精度、性能应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但检查时,由于不同的加工部位对设备精度及性能的要求程度不同,可能会产生将技术状况相同的设备判定为一台“完好”而另一台“不完好”的情况。
2.企业进行设备检查,一般是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检查全部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是不可能的,只能抽检。但抽检一般并非随机选取,多系人为确定。例如生产任务不忙的设备、检查比较简单的设备、技术状况较好的设备。这种用少数设备的技术状况代表全部设备技术状况的方式,其误差之大可想而知。
3.现行的设备完好率的检查与计算均为静态瞬时值,即用每年进行一二次检查的结果来代表全年设备的技术状况水平。这显然不符合设备的实际动态技术状况。
4.设备完好率指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完好率很高而设备利用率较低,其经济效益肯定不理想。既然要考核设备技术状况对生产的影响,不如直接考核设备故障停机率。
5.从设备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世界上只有中国考核设备完好率,不但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没有,连曾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也没有。在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时,他们都对设置设备完好率指标表示不理解。
四、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的探索与思考
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从由国家有关部门自上而下统一考核,过渡到提出建议性的工作目标对企业予以指导,反映出国家对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实行宏观管理的转变。在现实情况下,无论国有、民营或外资企业以及大量实行企业模式管理的事业单位,都需要按本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有价值的指标。
在新时期,设备管理的同行介绍了许多不同思路的指标,值得大家研究采用。
1.1999年5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组织编写的《设备工程实用手册》第一章“设备工程概论”,就集中推出包括30余种技术经济指标的体系。
2.在《中国设备工程》、《设备管理与维修》等杂志上经常有这类探讨性文章。
(1) 1999年《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10期刊登赵艳萍等的文章“谈设备技术状态的考核指标”,在分析设备完好率指标的不合理性的同时,提出修改和完善这个指标的建议。新的完好率计算公式除包括设备技术项合格率以外,还考虑设备资产净值、反映设备在生产中地位的重要系数和设备生产合格品率等因素。
(2) 2001年《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六期刊登李葆文的文章“设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及其系统思考”,结合国内外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40种考核或评价指标,并论证了考核指标的互相矛盾性、选择性以及评价平衡策略等问题。
(3) 2002年《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第三期刊登张友诚的考察报告“德国企业中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中,介绍了德国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参数(指标)体系。
①维修费用强度。即企业年度维修费用与企业年度生产费用的比率;
②计划维修实施率。即年度实际完成的计划维修工时与年度计划维修工时的比率;
③外委维修费用比。即企业年度外委维修费用与企业年度维修费用的比率。
3.在设备工程社会团体学术会议上的讨论意见。例如,有的专家提出考核企业设备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年度净利润与企业年度设备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该指标仅相对反映设备净资产在创造企业利润中作用的大小,可用于企业自行统计、比较。该指标提高,说明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总体水平提高,当然也包括投资效益的提高。
笔者建议,企业选用、设置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来指导或考核所属部门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转变观念与做法。指标是一种管理行为目标。企业设置考核指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控制、检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而规定的指标,应逐步淡化或废止,代之以新的有实际意义的指标,而且不一定追求行业的统一。
2.要突出管理重点。一些手册、研究课题或学术论文在论述设备管理指标时往往从技术、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许多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这只应供企业选用参考,不必全部照搬。一般来
讲,有3~5个指标就可以抓住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重点。
3.要便于检查、考核。凡确定的考核指标都要有便捷、规范的检查、记录、统计、计算方法与流程,并且应尽量排除检查人员的主观因素,使指标检查、考核工作客观、公正。同时,要明白检查、考核不是做样子,也不是应付上级,而是督促生产经营部门(车间、分厂)确保设备资产技术状况良好和有效利用,达到企业有效经营的目的。所以,指标考核工作必须认真兑现,要与责任人(部门)的利益挂钩,做到奖惩结合、见到实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设备管理经济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