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歌阅读鉴赏练习与答案:渭川田家王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范文二:聂夷中《伤田家》诗歌鉴赏
聂夷中《伤田家》诗歌鉴赏
聂夷中《伤田家》诗歌鉴赏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集》)。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居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正用血汗喂养、栽培的东西,是一年衣食,是心头肉呵,但被挖去了。两言卖“新”,令人悲酸。卖青是迫于生计,而首先是迫于赋敛。一本将“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与此诗合并,就透露出个中消息。这使人联想到民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高宗永淳中童谣》)明年衣食将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紧接二句用一个形象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诚然,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这里寄希望于君主开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讽刺与谲谏。“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
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可谓“言简意足”。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范文三:诗歌阅读答案鉴赏
阅读答案鉴赏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6分)
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
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文章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出自
http://www.gkstk.com/article/73787044.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人。(4分)
【秋斋独宿 简析】
《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金代招兵问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秋斋独宿韦应物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比较阅读答案鉴赏】阅读答案http://www.gkstk.com/article/yuedudaan.htm。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4分)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虞美人?梳楼》阅读答案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赏析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试题答案:
14.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范文四:欧阳修《田家》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田家》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128815”);欧阳修《田家》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田家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案示例:
1绿满#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解析
以上就“人物形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谈了诗歌鉴赏,我们要想渐进诗词鉴赏幽深博大壮美的隧道,必须从鉴赏诗词的形象入手。弄清了诗词的形象,几乎就等于掌握了诗词鉴赏的金钥匙。
范文五:王维《渭川田家》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渭川田家》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
(“128815”);王维《渭川田家》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雉雊”“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
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
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诗歌阅读鉴赏练习与答案: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