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名词解释货币制度
篇一:货币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无限法偿:是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收。
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的金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货币制度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演变,法律规定了金银币的比价,金币和银币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双本位制从属于金银复本位制。
金融期权:是相对于商品期权的一个衍生工具范畴。它是指在将来特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协议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选择权。 金融市场:是资金借贷和金融产品买卖的场所。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
1
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货币供给量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部分,他等于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额之和,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通货紧缩:是指的是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和机构所组成的整体系统。
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金融相关率: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化政策,政府少管,利率放宽)
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举债来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其消费需要的信用。对象可以是商品,货币,劳务。
篇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2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收。
格雷欣法则:金银双位制下“格雷欣法则”: 良币被储存,劣币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企业与个人之间,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亦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某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
3
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简答:
1.简要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 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2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4
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马克思这样描述:“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不是单个的货币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的代表的银行家。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商业界而借款,他们也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相对立。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规模上的局限性;
2.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4.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5.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扩大信用的范围和规模。
5
2.信用的三要素及主要形式有哪些,
信用的三要素:债权人和债务人、时间间隔、信用工具 。
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转 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名词解释货币制度)际信用等。
篇三:金融学名词解释(必考)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重点解释名词
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
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6
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7
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93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94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9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
关系的融资形式
97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12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负债,其他负债。
114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将通
8
过负债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使其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193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20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8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着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187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183存款乘数——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存款。
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2.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
9
成
4.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6.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
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10
10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
11.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具有动态
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13.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4.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
11
16.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
17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18.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
19.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20.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
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24.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
12
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
25.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6.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27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28.四行二局一库——旧中国官僚买办金融体系的核心.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
29货币经营业——早期的银行萌芽.由从事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接受货币兑换业务的同时代管货币及代理由交易引起的有关货币支付,成为货币经营业
30.商业银行——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
13
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31.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32.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33.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承担的来自于投保人风险进行再次分散的一种方法
3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35财务公司——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持国家重点集团或重点行业发展.
36.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
37.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38.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
39.衍生金融工具——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
14
互换及其组合.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或衍生于原生金融工具.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 40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41.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42.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43.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
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46.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47.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
15
融通交易的场所,市场活动有回购与逆回购组成.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在这一市场进行
48.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49.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他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段内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概念
50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它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
51.国际结算——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际资金跨国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也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其实质均表现为通过银行结算体系及结算工具的运用,实现客户委托的资金清算与货币收付
52.信用证——是由开证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出的在特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单据取得确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53.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广义是指国际间集中进行各种金融活动的场所.狭义
16
是指从事国际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4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55中央银行——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策的银行”
56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57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 58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
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60.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一个低点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得一种极端形式,此时央行无任增加多少货币供应给,都对利率不起作用.
17
61.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62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种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66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
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
18
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8通货紧缩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69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19
72.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73.金融监管——狭义的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是指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74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0
范文二:货币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无限法偿:是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收。
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的金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货币制度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演变,法律规定了金银币的比价,金币和银币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双本位制从属于金银复本位制。
金融期权:是相对于商品期权的一个衍生工具范畴。它是指在将来特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协议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选择权。 金融市场:是资金借贷和金融产品买卖的场所。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货币供给量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部分,他等于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额之和,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通货紧缩:是指的是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和机构所组成的整体系统。
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金融相关率: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化政策,政府少管,利率放宽)
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举债来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其消费需要的信用。对象可以是商品,货币,劳务。
范文三:货币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 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 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简称币制
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 它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 通过这种业务能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 提供了创造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使其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 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 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收取佣金, 手续费, 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应的业务。
投资银行——是为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提供各种交易工具及配套服务的金融机构。 资产证券化——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的行为。 货币需求——指公众在综合衡量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流动性偏好 ——指人们愿意持有名义收益为零但可以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 原始存款——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
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 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现金漏损——在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中,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现象 通货膨胀——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范文四:货币名词解释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3、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4、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纸币不能兑换黄金,也不以黄金做担保的货币制度。
5、格雷欣定律:在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人们会将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贮藏或融化成条、块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把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投入流通,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而良币敛迹的现象。
6、价格标准:指货币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
7、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8、借贷资本:为获取(瓜分)剩余价值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金,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9、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即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和以债权人身份有偿使用财政资金两个方面。
10、间接融资:是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资金融通,由金融机构先进行筹资,再将资金加以运用。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11、银行卡: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 12、固定利率:是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13、浮动利率:是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有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14、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社会公布的挂牌利率。
15、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当期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 16、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机制。 17、商业银行:是指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
18、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全国设立中央一级机构和相对独立的地方一级机构,作为一个体系构成中央银行的制度。
19、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20、开发银行:是指那些专门为经济开发提供长期投资贷款的金融机构。 21、金融机构体系: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金融机构或单位组合而成的具有规定功能的整体,是一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22、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和行为的总和。 23、证券交易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经政府证券主管机关批准设立的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有形场所。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24、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 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25、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想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26、证券投资基金: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法,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
27、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组成。 28、基础货币:又叫强力货币,它通常指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两者之和。
29、货币乘数:也称为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30、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必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31、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表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在增加,货币在不断的升值。
32、滞涨: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3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利率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4、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3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个最低比例将其存款的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36、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达到扩张和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目的。
37、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的时间段。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范文五:货币名词解释
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指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存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量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是社会总供给均衡的一种反映。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币材、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金融创新: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际金融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狭义上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深化: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金融深化。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金融相关比率: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财富的比率。
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
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或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基础,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票据承兑:指商业票据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存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食用的俩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竞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
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证券交易所:是专门、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
证券行市: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
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在资主负债业务以外,开展的一些提供服务、旨在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承兑业务、保管业务等,以后又发展了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