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经济学论文-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探析我国就业问题
作者:刘 航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
矛盾是最严峻的问题,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涉及到求职者的工作安置
和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
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
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理论;就业问题;借鉴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
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
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
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
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
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
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
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
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
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
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
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
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
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
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
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
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
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
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
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
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
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
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
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
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
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
“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
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
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
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
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
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
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
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
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
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
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
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
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
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
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
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
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
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
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
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
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
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
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
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
劳动力模式。 三、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古典学派
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
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
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
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
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
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作者:刘 航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
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
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
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
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
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
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
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
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
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
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
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
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
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
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
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
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
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
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
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
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
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
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
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
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
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
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
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
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
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
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
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
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四、结语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
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3,(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7]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范文二:就业歧视分类探讨_新经济学论文_经济学论文__24951 精品论文
就业歧视分类探讨_新经济学论文_经济学论文_
摘要:突破旧有的就业歧视分类研究框架,探索了新的就业歧视类别划分方法,分别确立了以个体特征、就业歧视形式及就业歧视来源为标准的三种分类方法。此外还特别介绍了职场性骚扰及报复这种特殊的就业歧视表现形式。新的分类方法深化了对我国就业歧视现状的认识并有助于寻求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就业歧视;平等;直接歧视;间接歧视 1依个体特征为标准的就业歧视分类 划分就业歧视类别,最常见的是以某些个体特征(包括先天及后天特征)为标准,这些个体特征常常被作为不合理差别对待的依据。比如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列举的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国籍、残疾、年龄等;我国《劳动法》及《就业促进法》中列举的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健康等。当然,社会生活处于无限的发展之中,国际公约及目前世界各国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规定在这些特征方面的列举肯定都是非穷尽的,包括我国《就业促进法》中的规定也是如此。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歧视类别方面的表现并不相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美国,最为严重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于种族和性别方面,其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也是基于这方面创立并逐步拓展开的,当前已涉及到针对性倾向、军旅经历等方面。而我国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也由最初比较突出的出身、户籍方面逐渐拓展到诸如地域、健康状况、年龄等诸多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太突出的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现在也日益凸显。就业歧视的新变化与我国经济体制及社会形势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性别、户籍、地域等方面的歧视,学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不再赘述。这里仅对前科歧视做简要说明。 我国许多法律对“前科人”从事某些职业做了“绝对禁止”和“法定期间禁止”的规定。令人担忧的是,此类限制性规定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并且这种限制己经不限于法律,一些法规甚至规章以及地方规定也纷纷效仿做出此类规定。尽管《监狱法》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但同时国家通过法定的形式剥夺了有前科公民从事诸多职业的资格。虽然对前科人设立这种就业限制几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但我国没有规定前科消灭制度,绝大多数法律对从业资格的限制也没有考虑前科人的犯罪的性质,而许多国家都规定,一项犯罪行为与工作有关,那么犯罪记录可以作为确定是否雇用的依据。例如,一家银行可将申请人犯有盗用款项罪做为拒绝雇用的正当依据。 2依就业歧视形式为标准的分类 基于前述个体特征而又没有法律依据的给予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在就业歧视中可称为直接歧视,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公开的歧视,在一些立法严格禁止就业歧视的西方国家,直接歧视现象已经大为减少,而在我国,这样的歧视还广泛存在,也是民众感知最深切的。包含直接歧视内容的招聘告示随处可见,例如工作性质不需要身高条件的部门规定身高标准,所有性别皆可从事的职业规定只要男性,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除了直接歧视外,还有一种看似同等中立地对待所有对象,但在此表面形式下也可能隐含着实质上的歧视,这有悖平等对待的原则,可称之为间接歧视。发生在美国的一个著名案例“格雷格斯诉杜克电力公司”案(Griggsv.DukePower1971)奠定了“歧视后果”这一事项对确认就业歧视的重要意义,成为美国平等就业法的立法基础之一。该案中杜克公司要求受雇者具有高中毕业文凭,并且必须通过一项一般性智力测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认为,雇主违反了1964年《民权法》,雇主的招聘标准虽然表面上公平正当,而且对所有受雇者一体适用,但该招聘要求却并非工作本身必需,并且在实践中这一标准会将大多数黑人求职者排除在外。法院认为,除非基于雇主之“业务上必要”(businessnecessity),
否则不成比例地将某一类受雇者排除在外,即足以构成就业歧视之情形,而原告亦无须再证明雇主有无歧视意图。一些情况下,尽管雇主没有歧视意图,但对受保护群体有差别性影响的表面上中立的就业政策或做法仍然会被认定违反了《民权法》第7项,构成歧视。 根据美国
法院的相关判例,本文所称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也可以称为“差别性待遇”(DisparateTreatment)歧视和“差别性影响”(DisparateImpact)歧视。尽管雇主对所有人适用同样的条件、待遇和要求,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可能导致结果上的极不平等。比如厂房只是为普通雇员建造,没有考虑身体残疾的工人需要;工作场所的计划,包括工作会议,往往是按男性模式确定的,忽略雇员负有育儿的责任。间接歧视由于其隐蔽性及认定上的困难而常常被忽视。民众对间接歧视认识不足,法律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但这种间接歧视在现实中经常发生,对特定群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已很常见。http:// 3依就业歧视来源为标准的分类 基于就业歧视来源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就业歧视的进一步理解。就业歧视通常有三个来源:其一来源于个体及群体的歧视偏见(含偏好);其二来源于统计性的选择;其三来源于非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力量。据此,就业歧视也可分为偏见歧视、统计性歧视、制度性歧视三类。 “偏见”是建立在信念上的一种态度,“对属于某一集团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是某个集团的一员,因而这个人也就具有这个集团所有的令人不愉快的特征”。雇主的歧视行为可能出于自身的偏见,也可能受迫于雇员以及顾客。经济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已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偏见歧视,市场经济恰是消除偏见歧视的最佳途径。因为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无论是雇主的歧视还是顾客的歧视,都需要为其偏见支付成本,作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雇主以及作为理性的顾客会不得不在某一时候改变自己的歧视行为,从而偏见歧视现象会逐步减少以至消除。然而,这种解释忽略了许多特定的因素的影响,无法解释现实情况,也不能成为在禁止就业歧视方面政府不作为的理由。 统计性就业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由于统计方法不科学或者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可能完全无意但却实际地损害了求职方的自尊和利益。为降低招聘员工成本,雇主会利用自己认为与生产率有关的求职者个体特征作为标准加以遴选,但这种作为标准的特征可能是建立在不真实的统计基础上的,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相关群体的所有人可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这样就会造成不公平。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他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制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性就业歧视,本质上是占有优势资源群体(阶层)在掌控权力的基础上制定或确认一系列制度,从而以合法的名义不平等地对待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阶层),其目的多数在于借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也可能基于其他的目的,例如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或理念等)。制度性歧视在我国曾经起着深刻的作用,至今仍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常为人诟病的户籍制度,就将“城里人”与“乡下人”作了明确的界分,从而使后者处于就业上的劣势地位。 4职场性骚扰及报复 职场性骚扰被认为是性别歧视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职场性骚扰损害了个体的人格尊严,也侵犯劳动者平等和自由的工作权利。在一些国家,职场性骚扰受到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的规范,除非在特定条件下,否则雇主也要为性骚扰损害后果承担代理法律责任(VicariousLiability)。在我国工作环境中的性骚扰现象比较隐蔽,因为法律规范不足及文化背景的制约,许多受害人被迫选择沉默或放弃就业权利。 参考文献 [1],现行刑法第一百条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01). [2],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启示[J].南方经济,2003,(05). [3]
.工作中的平等时代[M].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3. [4][美]科塞著,杨心恒译.社会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会,1990:304-305. [5].市场经济与歧视[N].证券时报,1997-07-02. [6][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http://
范文三:劳动经济学论文就业问题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就业问题论文
女性创业优势\劣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女性创业正成为创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女性创业活动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中国现阶段女性创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女性;创业;优势;劣势;对策
2005年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指出,女性创业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3以上。GEM对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GEM的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6.9%,中国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高达11.16%,高出平均指数4.26%,排在第六位 [1] 。在中国,女性创业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促进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女性创业的政策。2009年2月,河南省妇联与省农村信用联社协商决定,将向广大创业妇女重点是创业女农民工每年提供2亿元~3亿元的巾帼创业贷款 [2]。随着女性创业数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应该加大对女性创业的研究,以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促进女性创业的不断发展。与男性创业相比,女性创业有哪些特点?外部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对女性有何影响?她们的心理状况如何?社会应该提供哪些帮助?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女性创业为促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理论和世界发展的实践都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配状况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加后减少,第三产业逐渐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按照这一规律,第三产业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活动总量中,第三产业已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取代了物质生产部门地位,成为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部门。中国的就业现状也基本符合这一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3]。
中国女性创业虽然涉及各行各业,但相对集中于第三产业。全球创业观察(GEM)2003《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女性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往往是在零售业和服务行业,而在建筑业和采矿业男性创业者的人数则是相对较多 [4]。
二、女性创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女性创业的优势
1.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女性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天地。中国的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增加值比重(按当年价计算)从1980年的21.4%上升到1990年的31.3%,上升了9.9个百分点 [4]。2008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7年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升至40.1%,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而在中国第三产业中,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造成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较少。通过国际比较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明显偏低。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4%,还不到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的1/3,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以上,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这意味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有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5] 。
2.女性创业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在第三产业创业。女性创业之所以在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主要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致。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在第三产业可以大显身手。
在美国,荣获1981年度医学、生物学奖的斯佩里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斯佩里博士切断患者的位于左右脑连接部的脑梁,然后挡住其左视野,在其右视野放上画或图形给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语言说明图形或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如果在左视野显示数字、文字、实物,哪怕是读法很简单,他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的名称。通过实验,人的左右脑分工情景越来越清楚了。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而右脑有与之对应的接受音乐的音乐中枢。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女性的右脑比男性发达。所以女性观察细致、做事认真负责;感情细腻、富
有同情心;富于幻想、想象力发达。所以,女性在创业时的优势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到。二是比较有亲和力。三是稳妥,不冒进。四是坚持信用原则。这就决定了女性在如下行业里进行创业容易取得比男性更大的成就:一是流通部门,包括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居民服务业(如服装造型设计、广告、音乐创作、摄影、花卉艺术、礼品包装、手工编结、美容、美发、丝网花编织、服饰店、金饰珠宝店、居家用品店、美容护肤店、花店等)、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幼儿园、居家照护、老人安养服务、家事服务)等。
(二)女性创业的劣势
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和一分为二的,女性的右脑比男性发达形成了女性在第三产业创业的诸多优势,但是女性洞察力强、感情细腻、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也决定了女性敏感、多疑、脆弱、烦躁、容易生气、唠叨、追求完美、不敢冒险、依赖性强、缺少竞争欲望等心理弱势,这些弱点对女性创业是不利的。
1.女性感情细腻的心理特征,导致女性在创业时缺乏战略思考。在进行创业时,要想做大做强,选对方向、选好项目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所谓“财富是看出来的不是干出来的”即是此意。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选对方向和项目,
就必须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消费趋向等宏观形势进行必要的分析,从中发现商机,顺势而为,才能大有作为,兵法上也说“谋时不如趁势”。但是,由于女性感性细腻的特点,她们读书、看电视的兴趣点,往往在言情而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题材。这就决定了女性缺乏战略性思考,导致中国女性创业层次比较低,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以简单劳动居多,复杂劳动较少;科技含量高的少,科技含量低的多;小打小闹的多,独霸一方的企业商业巨子少。
2.女性的依赖心理,导致了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在中国,党和政府历来主张男女平等。早在1955年,**就指出:“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意义。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 [6]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全面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的基本法。
但是在社会现实中,女性往往不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比如女性在征婚中对伴侣的要求常常自觉遵守如下潜规则:男性的学历不能低于自己、男性的年龄不能小于自己。婚后,如果自己在能力、学历上超越了丈夫,心里就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如果在创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丈夫仍为“庶民”,就很可能对丈夫冷嘲热讽,日积月累,丈夫往往经受不住如此的“羞辱”,便离家出走。这又会影响到女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传统文化中对“贤妻良母”诉求,造成女性创业者的角色冲突。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丛林时代,竞争的激烈程度日趋加强,男性创业者尚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常常是“两眼一睁,忙道熄灯”,很难做到“事业家庭两全其美”,何况女性创业者?由于女性创业者要与男性创业者同台竞技,她们所面临的压力更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在女企业家的自我意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这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家庭和事业的双赢理想。她们想成为一个好企业家,同时也想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数不少的女企业家以“孩子有出息”和“家庭和睦”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女性在第三产业创业的独特优势和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方面的巨大贡献,考虑到女性创业所面临的较男性创业更大的压力和所遇到的矛盾,全社会对女性创业都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推动女性创业的发展。
1.着力构建促进女性创业的政策体系。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求政府有长期、系统的政策支持,女性企业尤其如此。除了在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为女性创业者开绿灯之外,还要针对女性在创业过程中相对缺乏战略眼光的现实,当女性的创业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政府有义务为其提供智囊服务。政府应组建由行业专家、优秀女企业家组成的女性创业智囊团,对第三产业进行宏观研究,为
女性企业家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外脑作用,作为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重要举措。
2.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公共关系支持。创业是一个极具艰辛、风险极大而又复杂的过程,涉及项目选择、选择供应商、营销管理、员工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公关服务等数不清的琐碎事务,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创立并管理一家公司需要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做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难度可想而知。比如女性长时间工作或出差对家庭的影响,疏于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就可能会被问责,而男性通常不会在这些问题上被问责。由于女性存在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身份,而且由于性别和心理因素的局限,女性的社交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势必要比男性多得多,对于女性的创业我们必须给予更多于男性的关注和支持。可否由各级妇联牵头,组建一个隶属于妇联的女性创业公共关系部,当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来自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阻力时,给予必要的公关支持,为女性创业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
3.构建针对性强的女性创业培训教育体系。在培训体系构建上,除了目前进行的技能培训之外,还要针对女性的心理特点,开发专项培训项目。因为家庭生活的和谐是众多女性追求的理想,所以妇联要对女性创业者提供这方面的系列培训。一是帮助女性创业者树立正确的男女平等观念。由于建国之后一味强调男女平等,忽略了女性对公
公、婆婆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的教育,不少女性婚后在处理与公婆的关系上,常常显得专横和霸道,伤了丈夫的心,这在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同时,还要对女性创业者传授如何处理与公公、婆婆相处的道德与智慧;二是帮助女性创业者了解男性的心理特点。因为男性天生具有攻击性,控制欲和权力欲都远较女性为强,其外在表现就是爱面子,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妻子斥责他“没本事”,所以作为女强人的妻子在丈夫的父母、家人、同事面前,尤其要关照到丈夫的这种心理;三是对女性创业者进行如何教育子女的专项培训。在金钱至上、道德失衡、应试教育突出、孩子压力空前加大的今天,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是经营美满家庭的关键一环。政府要拨出专款,由各级妇联借助社会力量,对女性创业者及其家人进行教育子女的专项培训,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
4.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以男性为主导的两性文化。创业女性应如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能否两全其美?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发展部部长朱永祥说:“两全其美非常难。这样要求女性太苛刻,也是不公平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多男性创业者把家务全扔给了女人,创业也未必都成功。那么对一个女性,既要求她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或优秀的企业家,又要求她相夫教子,是温柔贤惠的妻子、合格的母亲和儿媳妇,她能承受如此之重负吗?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女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从创业女性家庭夫妻关系看,矛
盾比较普遍和突出,大多数关系是失衡的。我们调查和分析过,在100位创业女性中,有60%以上是离婚和家庭不幸福的。在我们每年举办的论坛上,有的女性企业家说到家庭,就痛哭流涕。” [6]
朱永祥所讲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使人感到很遗憾和无奈,这不是出台一项政策和一个举措所能解决的。因为这里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以及心理因素。我们在对“大男子主义”说“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两性文化说“不”,解放思想,重构以男女平等为基本点的新型两性文化的同时,女性创业者也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要事必躬亲,要学会“用人”,掌握“垂首而天下治”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高建,姜彦福,李习保,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田明.河南:每年为女农民工提供2亿元~3亿元巾帼创业贷款
[N].河南日报,2009-02-20.
[3]石原.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对建议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5.
[4]姜彦福,高建,程源.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及全球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晶晶.中国第三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6).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张宣.女性创业——期盼重构两性文化[J].经纪人,2005,(9).
范文四:劳动经济学论文 就业问题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就业问题论文
女性创业优势\劣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女性创业正成为创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女性创业活动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中国现阶段女性创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女性;创业;优势;劣势;对策
2005年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指出,女性创业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3以上。GEM对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GEM的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6.9%,中国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高达11.16%,高出平均指数4.26%,排在第六位 [1] 。在中国,女性创业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促进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女性创业的政策。2009年2月,河南省妇联与省农村信用联社协商决定,将向广大创业妇女重点是创业女农民工每年提供2亿元~3亿元的巾帼创业贷款 [2]。随着女性创业数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应该加大对女性创业的研究,以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促进女性创业的不断发展。与男性创业相比,女性创业有哪些特点,外部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对女性有何影响,她们的心理状况如何,社会应该提供哪些帮助,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女性创业为促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理论和世界发展的实践都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配状况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加后减少,第三产业逐渐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按照这一规律,第三产业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活动总量中,第三产业已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取代了物质生产部门地位,成为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部门。中国的就业现状也基本符合这一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3]。
中国女性创业虽然涉及各行各业,但相对集中于第三产业。全球创业观察(GEM)2003《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女性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往往是在零售业和服务行业,而在建筑业和采矿业男性创业者的人数则是相对较多 [4]。
二、女性创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女性创业的优势
1.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女性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天地。中国的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增加值比重(按当年价计算)从1980年的21.4%上升到1990年的31.3%,上升了9.9个百分点 [4]。2008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7年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升至40.1%,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
家,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而在中国第三产业中,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造成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较少。通过国际比较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明显偏低。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4%,还不到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的1/3,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以上,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这意味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有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5] 。
2.女性创业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在第三产业创业。女性创业之所以在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主要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致。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在第三产业可以大显身手。
在美国,荣获1981年度医学、生物学奖的斯佩里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斯佩里博士切断患者的位于左右脑连接部的脑梁,然后挡住其左视野,在其右视野放上画或图形给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语言说明图形或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如果在左视野显示数字、文字、实物,哪怕是读法很简单,他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的名称。通过实验,人的左右脑分工情景越来越清楚了。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而右脑有与之对应的接受音乐的音乐中枢。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女性的
右脑比男性发达。所以女性观察细致、做事认真负责;感情细腻、富有同情心;富于幻想、想象力发达。所以,女性在创业时的优势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到。二是比较有亲和力。三是稳妥,不冒进。四是坚持信用原则。这就决定了女性在如下行业里进行创业容易取得比男性更大的成就:一是流通部门,包括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居民服务业(如服装造型设计、广告、音乐创作、摄影、花卉艺术、礼品包装、手工编结、美容、美发、丝网花编织、服饰店、金饰珠宝店、居家用品店、美容护肤店、花店等)、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幼儿园、居家照护、老人安养服务、家事服务)等。
(二)女性创业的劣势
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和一分为二的,女性的右脑比男性发达形成了女性在第三产业创业的诸多优势,但是女性洞察力强、感情细腻、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也决定了女性敏感、多疑、脆弱、烦躁、容易生气、唠叨、追求完美、不敢冒险、依赖性强、缺少竞争欲望等心理弱势,这些弱点对女性创业是不利的。
1.女性感情细腻的心理特征,导致女性在创业时缺乏战略思考。在进行创业时,要想做大做强,选对方向、选好项目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所谓“财富是看出来的不是干出来的”即是此意。中国加入WTO
之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选对方向和项目,就必须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消费趋向等宏观形势进行必要的分析,从中发现商机,顺势而为,才能大有作为,兵法上也说“谋时不如趁势”。但是,由于女性感性细腻的特点,她们读书、看电视的兴趣点,往往在言情而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题材。这就决定了女性缺乏战略性思考,导致中国女性创业层次比较低,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以简单劳动居多,复杂劳动较少;科技含量高的少,科技含量低的多;小打小闹的多,独霸一方的企业商业巨子少。
2.女性的依赖心理,导致了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在中国,党和政府历来主张男女平等。早在1955年,**就指出:“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意义。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 [6]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全面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的基本法。
但是在社会现实中,女性往往不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比如女性在征婚中对伴侣的要求常常自觉遵守如下潜规则:男性的学历不能低于自己、男性的年龄不能小于自己。婚后,如果自己在能力、学历上超越了丈夫,心里就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如果在创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丈夫仍为“庶民”,就很可能对丈夫冷嘲热讽,日积月累,丈夫往往经受不住如此的“羞辱”,便离家出走。这又会影
响到女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范文五:就业经济学
去年12月,我还在挑灯夜战制作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报道,沉浸在1978级大学生的辉煌记忆里。向前再推一年,中国媒体更是对恢复高考30年的变化集体惊叹。如今,那些文章的墨迹还没有干,那届大学生仍然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和他们一样身份的30年后的大学生们却已经虎落平川,其就业难的报道在媒体上铺天盖地。 问题不仅仅在大学生。今年春节刚过,数千万的农民工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迁徙,然而今年他们所面对的是冰冷的现实――工作岗位大幅消减。于是,他们有的在城市里进行最后的坚守,另一些则不得不回到家乡操持生计;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珍贵阶层――中产阶层的命运,更是颤颤巍巍。没有制度保障的他们只有一套体面的西装和装着专业知识的头脑,连挥起锄头刨食的土地和力气也没有。 对于这场就业危机的原因,有人以经济领域的危机――金融危机的理由加以解释。的确,金融危机在此次就业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方面起到了直接作用。但是我们如果深入思考:假如没有这次金融风暴,“**”式的高校扩招就不会危及大学生们就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不会对密集型劳动者农民工带来影响?缺乏制度保障的中产就真的会风光体面地承担起社会缓冲剂的作用? 这场危机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只是把这些昔日隐藏的问题变得一览无余。危机之下,除了体制内的国家工作人员,每个阶层的人都将面临着高昂的就业成本。而正是由于这些阶层付出的价值过大,他们对市场的回报――“价格”的追求才更加强烈。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次就业危机又是一件好事――在人才体系中,市场的作用会得到重视。 人们对市场的呼唤,呼唤的其实是制度。一个共识和常识是:只有有效、合理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而这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手――对人才制度进行完善。 其实,在中国政府出台的系列性金融危机应对措施中,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代表们讨论的最大热点之一。 一般来说,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结构以及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专家曾经根据各国人口构成的情况,以经济增长能保证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为依据,界定过各国经济衰退的临界点:中国8%,印度6%,其他发展中国家3%―5%。 于是,在国内,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保持在8%以上,否则失业问题就会恶化。有一种说法,经济增长每下降1%,就将增加约千万失业人群。因此,保增长就成为应对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措施。 但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时后者的影响甚至更为重要。因此,8%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有数据显示,在不同产业部门增加边际投入1万元,能形成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商饮业可以带动就业0.247人,而包括金属制造、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在内的重化工业都在0.05人以下。加强对创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则意味着创造很多就业机会。 因此,如何将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措施真正落实到扩大就业上来,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一个的政策很好,但是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到市场中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一个以市场法则为依归的经济体制中,经济运作最好的手段是如何通过市场法则来让每一个人能够自由选择。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能够以自己的约束条件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而且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一个经济能够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其实,“有业不就”表面上看是由于择业者的“挑剔”,背后也是保障不完善、机会不均等、待遇不公平的就业制度漏洞所造成的。就像全国人大代表孙淑君为大学生就业难开药方时所提到:政府应从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政策,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档案保管和派遣等方面就业服务的限制等制度建设方面消除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后顾之忧。 因此,政府更应注重如何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如何为个人发展提供可选择的空间,激励人们努力改变自己不适应现行市场的能力。这就呼唤我们三十年来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改革,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借鉴西方经济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