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天净沙秋思的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设计
篇一:《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 张晓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 ,(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篇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
力。从而理解本文内容主题。
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
二、初步感知:
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
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
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
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
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六、作业: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篇三:《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
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天净沙秋思的教案设计),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出示组图)生活当中可以描写的秋景有黄山的秋日,有香山的红叶,也有长江的渔家唱晚,在诸多如画的秋景中,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什么偏偏选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秋景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分析,小组交流。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借景抒情。在平常生活里,藤、树、乌鸦,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景物。假如是你在开心的时候,看
到这些景物会不会在这些词之前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
一切的景象都是因为断肠人思念亲人,心情非常低落凄苦,所以自然会选取一些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情景,并交流感受。体悟诗歌妙处。 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
语言凝练,刻画准确。
格调清逸,音节和谐。
四、对比赏析
试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刘禹锡《秋词》的不同。
学生诵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简言之,从《秋词》中可以读出刘禹锡心中的豪气干云之境,从《天净沙〃秋思》中可以读马致远心中的萧索凄凉之境。
明确:情由景生,诗由心生,刘禹锡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股昂扬的气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已将心中的豪迈之气推向高潮,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画。而马致远则是将一件件反应秋天萧瑟气息的物象连缀,形成一幅整图。这样便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一读便在脑中马上浮出那幅萧索悲凉的画面。而“断肠人”三个字便是对所描写的那些景物的最好诠释,景断肠,人更断肠,
而这样的秋季不是显得天涯萧索,满目荒凉吗,
五、师生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成画面,体会了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到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自然有了一些提升。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打算发挥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却不料有此节外生枝的环节,幸好我没有武断地依自己的预先设想独断专行,不然伤害了同学的自尊不说,更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着那么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课文及插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教学有了独辟蹊径地纵深发展。想起以前的诗歌教学,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罗罗嗦嗦,林林总总,最后倒弄得意境全无,诗歌欣赏成了理性的知识图解,而今是学生帮我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资源,话语不多却尽得文章真意,可以说本案例切实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课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
终,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告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充分的鉴赏权和发言权,教师自始自终没有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只是在教学的组织上作了适当引导,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开发者与欣赏者。整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交流、争辩和探讨,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
二、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创造与探究。新课程提出开放式教学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设计,而能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感悟,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识。在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意境时,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思维敏捷,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是教师运
范文二:秋思教案设计
秋思教案设计
篇一:五年级《秋思》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悟古诗
——《秋思》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幻灯片,音乐思乡曲
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动人的歌曲,静静地听,看看你们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听后,孩子们,听完了歌曲,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一寸相思一寸愁,在王安石的眼里乡愁是那一片徐徐的春风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么在诗人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体会那充满幽幽伤感和微微惆怅的诗作《秋思》(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师做手势,强调课题读法,生在齐读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吧~
生自由读,个别生读,师评价,请个别生在读。
2,在读诗中让生发现多音字“重”的发音,引导生回忆以前有哪些诗句中有这个字发音。
3、让生根据书上解释和大意,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并用三个字概括这件事。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是什么触发了当时在洛阳为官的诗人深深的思乡情,又是见到了什么引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味,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师:那么诗人看见的是什么,想象诗人在秋风中看到的萧瑟的景象。让生说一说。
由学生的说一说引出诗人的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通过诗人的简介展开小练笔: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
2、品味“寄家书”
师:家书会写给谁,生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师生交流
老师感慨并引出下一个说一说。
3、品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介绍家书在古代时的重要性(出示PPT)
师引导寄的仅仅是家书吗,是什么,
观察图片,想象诗人寄信时的心情,他在担心什么,
在捎信人转身离去之时,诗人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一写 (师生交流)
教师升华感情,引出作者写作的特点。
三、 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集体朗诵诗作
四、 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出示其他关于思乡的诗句,生齐读
最后,再一次吟诵《秋思》。
篇二:张籍秋思教学设计
又见一年秋风起
——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陆良县中枢镇中所堡小学 张林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
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
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
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
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四、配乐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读读,
2、一片落叶、一阵凉风告诉我们秋天已来到,一封家书向我们
诉说了张籍深沉而无奈的切切思乡之情,有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张籍啊~而现在在祖国大地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离乡外出学习、打工等,这当中也会包含我们的亲人,在外的日子也会有对家的彻骨思念,几千里的回家的路艰辛啊~
结合我们搜集的诗词或幻灯片里的图片也一起利用下面的格式尝试小组写一首小诗:
1、假 如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愿将每一片落叶画成一艘艘船儿,
让远方的游子乘着它回家~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
2、乡愁
乡愁是张籍那丝丝秋风,
总会伴着片片落叶飘进我的梦里。
乡愁是 , 。
乡愁是 , 。
乡愁是 , 。
把所有的借苏轼的话说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五、板书设计:
篇三:《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本诗歌句浅显,但意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描述、对比阅读、改编故事、表演课本剧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1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音乐《故乡的云》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音乐调情
1.播放音乐《故乡的云》
2.游子的呐喊触人心弦,故乡的云格外白,故乡的人格外亲。故
乡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地方,它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漂泊十年的游子思乡念亲的心吧~
二、朗读知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
(二)了解背景
1、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
2、解题,感知秋思。 秋思:秋天的思念。
2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关键字词的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三.入境悟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 (街上、院子里、大树下 )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 说一说
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3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
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
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件)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4
6、美读《秋思》。 (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四、拓展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
2、展示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
3、播放余光中的《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
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五、积累延伸。
1、必做题:?默写《秋思》。?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句。
2、选做题: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根据改编的故事,和同学一起表演课本剧。
5
猜你感兴趣:
?天净沙秋思省优秀教案(2017-03-21)
范文三:《秋思》教案设计
精品文档
《秋思》教案设计
《秋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4.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
1 / 7
精品文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
2 / 7
精品文档
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3 / 7
精品文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
4 / 7
精品文档
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
5 / 7
精品文档
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6 / 7
精品文档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7 / 7
范文四: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精品文档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
1 / 16
精品文档
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藤 树 鸦 桥 水 人家 (((((((
道 风 马 夕阳西下 (((((
5.分析景物:
?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2 / 16
精品文档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
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
3 / 16
精品文档
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
4 / 16
精品文档
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
5 / 16
精品文档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
6 / 16
精品文档
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五(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执教者:新城小学 潘月梅
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7 / 16
精品文档
: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
8 / 16
精品文档
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 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C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
9 / 16
精品文档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有关秋天的小令
10 / 16
精品文档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11 / 16
精品文档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 静
对比飞鸿 动
绚丽 静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 郭凤丽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 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12 / 16
精品文档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 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 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13 / 16
精品文档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让人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让人感叹。当断肠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头必是更加惆怅难受。“小桥流水人
14 / 16
精品文档
家”反衬了这一份秋思。
. 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三.讨论释疑:
. 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瑟瑟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有可能是思乡思故人了,他想家了。仁途中,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蕴积了太多太多愁绪在这秋思里了??
四.反馈总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只用了短短
15 / 16
精品文档
28个字,刻画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一连排出九幅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作业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
天净沙秋思
六中景物 小桥流水人家
荒凉 凄凉 安宁 幽静
陪衬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绪
马致远
16 / 16
范文五: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教学目标:
1、
2、
3、
4、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小曲的理解,整体把握分析小曲。 运用曲中的写作技巧,学会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有感情的朗诵并默写出小曲。
★ 导入课文
一、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 整体把握感知小曲: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将此小曲分层:
第一层: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三:讲解分析
1、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已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此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意境,含蓄的表达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2、小桥流水人家
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此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有字的乡思。
3、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
此句写古道苍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又自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心情
总结:以上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夕阳西下。
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5、断肠人在天涯。
卒章显志。上文写景,均系为此句作铺垫
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苦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
总结:以上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 作业
1、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找出另外任一首表达“愁”的诗或词、曲,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从
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