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五年级语文出版社A版
五年级语文出版社A 版
想当一棵树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的现代诗。诗歌通过对大树沉默姿态雅量和幽默的特点来概括描述。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歌语言洗练,节奏抑扬鲜明。
教学目标:
1、主要通过自学知识“炙、丫”掌握会写字“默、聊、哇、姿、雅、炙、丫、幽”注意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首歌。【播放好大一棵树】
问;听到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2、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写树的诗《好大一颗树》。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的特点
1、指名读课文提问?读了诗歌知道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 、指导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树的特点。
范文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
怡情 育人
——一至四单元教学建议
桐屿街道中心小学 陈平 各位同行: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金色的九月与大家相逢,一起走进新课程。算一 算,语文课改在我们区已经走过了五年,这是第九轮培训了。五年下来,能一 直坚持走到今天的不多,算是武林高手了;一年一年的培训,也让我看到了许 多新面孔,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古有华山论剑,今日我们梁小论课改。拿到 这一册书以后,我惴惴不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甚至萌生了下回到一年 级的逃兵思想。主要原因是年级越高,课文的文学性更强,名家名篇更多,文 章体裁更丰富。没点水平,不好把握。很多课文,我读了一遍两遍,一时也没 能读出什么。所以我一直在想,以我这样的水平,今天,我能带给大家点什么 呢?我什么也不能带给大家呀!那么,就让我做个引路人,在开学这样繁忙的 时刻,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起,静静心,读读这本语文书吧!
一、一至四单元单元编排的整理把握
五上各单元的编排秉承了前四个学年的编排方式,按专题组元。前四个单 元的组元及读写点如下:(PPT )
专题安排程现出新的特点,比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是从文体的角 度来编排的。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 涵和语文读写两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每个专题内部自成系统。系统内部合理的导学系统:导语—— 精读课文 ﹙ 思考与练习 ﹚ ——略读课文 ﹙ 连接语 ﹚ ——回顾与拓展 (PPT )
我们来看看高年级的导语与低年级的导语功能的不同(PPT ) :低年级的导 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中年级的导语:提示、布臵单元学习内容。高年级
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 (PPT 以第三、四单元为例) 再来看看回顾与拓展。 (出示前四单元内容一览表) 回顾拓展由 ?语文园地? 发展而来。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臵,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 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 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交流平台?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 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 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
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 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 运用。都是本年龄段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 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课外书屋?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体现由单篇课 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因为只有 课文这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 量的支撑。同时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展示台?不但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还提供展示的方法和凭借。 每个专题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PPT 例举资料袋与阅读链接) 二、一至四单元习作教学略谈
习作教学紧密(PPT )结合单元的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由说到写的迁 移。强调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说明文单元,就是阅读说明书,写清楚一种 物品。 (PPT 前四单元的习作与交流平台的联系一览)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可适当安排更多的小练笔,提供更为丰富 的习作空间。 (PPT 前四单元小练笔安排例举)
三、一至四单元阅读教学建议
第一组第二组教材解读
第一组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 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 ?窃读?二字,情趣活现; *《小 苗与大树的对话》 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 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 《走 遍天下书为侣》 通过假定与选择, 说明以书为侣, 其乐无穷; *《我的 ?长生果? 》 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
第二组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 。 《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 唐代张籍《秋思》 、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 ,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 《梅花 魂》 , ?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 《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 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 《小桥 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
细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 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如《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 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 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作者还通过饿狼的贬义褒 用,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 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 《梅花魂》的语言也极有特 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一是 外祖父教?我?读诗词,用心良苦,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外祖父
这样做是让我不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诗词,其实 是在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三是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 拍着手笑,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衬托外祖父的深 沉情愫。
细读文本,要从作者本意的解度去读。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自然耳 目一新。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 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细读文本,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 《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 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 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就 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月亮、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 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无穷的韵味,成为离愁的意象。诗歌借写景叙事来抒情, 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第一、二组教学建议
(一)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我们关注课标,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 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 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 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 练习的设计,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 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材的意图,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以《窃读记》的教学流程为例: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课文,鼓励发现: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写感受。
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逐步深入体会窃读的滋味。
4.熟读课文,积累体悟: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写下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读读悟悟的形式,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自己的阅 读感受。
(二)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任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主要解决?写什么? 。第
三学段阅读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主要解决?怎样写? 。这是第三学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
如《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 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想一想每件事情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 到外祖父的思念之情?(3)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体会情 感。学生不但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 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创新练习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 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多读、多悟的基础上强调多思、多练。练习的设计, 要在有效的前提下创新思路。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趣味盎然中 提升阅读能力。如《秋思》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教师 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理解:
(1)说一说:秋风无形,如何能见?那么张籍看到的是什么?秋风阵阵, 只见洛阳城里……(2)写一写:张籍会在信里写什么呢?(3)演一演:?行人 临发又开封?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
再如, 《小桥流水人家》 ,可以设计一个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的练习: (1)读课文之后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作者一 辈子不会忘记。 (2)熟读课文之后再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 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第三组教材分析
第三组是?说明性文章? , 分别包含了《鲸》 、 《松鼠》 、 《新型玻璃》 、 《假 如没有灰尘》这四篇课文。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 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让学生了解说明 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除了 四篇课文外,还包括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 》 、习作写说明性文章、交 流平台、日积月累《四时之风》和课外书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 立?大教材?观念。 ?大教材?观念,就是把本单元所有内容看作一个教材,处 理过程中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 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竭力去找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课文
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有机的融合起来,这样在才不会把 各方面能力培养都单独的孤立起来, 以达到能力培养时 ?你中有我, 我中有他? 。
第三组教学建议
1、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案例一:课文新型玻璃介绍了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功能。
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可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口 语交际的情境。组织一次推销新型玻璃的口语交际课。 (PPT 例举案例片断) 这个案例就是将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协调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 活化的交际话题,创立和谐的交际空间,调动全员互动交流参与,既巩固了所 学的课文内容,又适时进行了口语交际,可谓一举两得。
2、课文学习与习作的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说明性的文章,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讲事 物说明清楚。这其实可以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随机落实。例如学习《鲸》 这篇课文,学习前教师布臵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详细资料。学习过程中,学生 通过课文学习,已经了解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讲鲸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 者面前。此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新本领展 示出来。于是教学过程中就创设一个片断练写的环节,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来 介绍鲸的其他知识,既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当然像这 样的片断练习还可以在其他几篇课文中运用,如学完《松鼠》后让学生写?我 喜爱的小动物? ,学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写?我发明的新型玻璃?等。 3、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的整合(PPT 出示交流平台表格)
?交流平台?中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最有效武器, 用这个表格,学生简易明了地就能掌握读、写说明文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像这 样的表格不应只在学习?交流平台?这么晚的环节中才呈现出来,应该在学每 一篇课文时都使用。一般在这两个时机中使用比较合适:时机一、在初读课文 后让学生自学填表,时机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再一次作修改、补充填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无论从 学生能力培养还是应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 如果学生拿到一篇说明文,能抓住?说明了什么知识? ?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这些知识?这两点来读说明文的话,学生也就基本具备了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 的能力了。
4、课文学习与?课外书屋?的整合
本单元在末尾部分安排了?课外书屋? ,当中向学生推荐了《森林报》 、 《细 菌世界历险记》 、 《穿过地平线》 、 《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 、 《昆虫记》 、 《地球的 故事》 、 《十万个为什么》 、 《小哥白尼》等课外书目。显然如果在单元结束时才 向学生推荐这些课外书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开始向学生 推荐这些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 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 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此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同 时做到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这样效果则会更加好。如学完 《松鼠》后向学生推荐发布尔的《昆虫记》 ,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向学生推 荐《十万个为什么》和杂志《小哥白尼》 。这样让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 识,激起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第四组教材分析
第四组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 ,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 、 《落花生》 、两篇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 《珍珠鸟》 ,一个?口语 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 。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有这样一本书——书中 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 ‘生活’ 。 善于读这本书的人, 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 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 《钓鱼的启示》和浙教版的《比金钱更重 要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 一条》 ?我?和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到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 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 生活也是这样。《落花生》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 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 教诲和希望,并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 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 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 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不管是哪一篇课文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 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 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 悟?道? 。 ?
第四组教学建议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 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 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 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 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 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 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 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 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 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 课文的学习臵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 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 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 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 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 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 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 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 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 肯定会沉醉在这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 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 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 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 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 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 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 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 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 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 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 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 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 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是詹姆斯回忆了 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 鱼放了, ?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 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初读这篇课文我觉得它是道德的是与非。但再读课文, 我觉得它不再只是一个放鱼、捕鱼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 制和约束能力的问题。
因此,我打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来切入课文的教学,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 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环节和活动中。
一、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 者留下启示?
2、 (课件出示第 10自然段)读读启示,提出疑问,梳理疑问
二、自读自悟,解疑
(一)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意 思。
1、体会什么是道德的?是?与?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2、体会?我?做起来难的原因。
(1)默读、自学 3-9自然段,找出做起来难的原因,参加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 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
②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
③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 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⑶师小结过渡:鱼的极大的诱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 把鱼放回湖中,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 ?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⒊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 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汇报交流。
①得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 光下轻轻翕动着。 ?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②急切、不理解:?爸爸!为什么?
③委屈、难受:?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 ?
④侥幸、 乞求:?到处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⑤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 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 。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 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
⑶师小结:你们看, ?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 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 ⑷师生对读,进一步理解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
⑸师小结:是啊,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他自觉遵守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时时刻刻自觉地遵守规则,世界才能变成幸福和平的乐园。 ㈡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⒈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 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 10、 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 会。
⒉课件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 诱惑人的?鱼? 。你有什么问题吗?
⑴这?鱼?还是那诱惑人的鱼吗?讨论: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
⑵想象?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⑶师小结:可以说,当年作者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作者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 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延伸拓展,指导行为
课件显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所说 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你是怎样 对待的?
五、布臵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 斯鸠?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学习了课文后,你们能不能也有感而发写一句或改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 呢?
当然这只是一条思路,大家还可以从父亲这条线切入:
1、出示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启发探究,感悟父亲的心理活动: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为什么 看了?好一会儿??此时他心理会想什么呢?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他会想:, 他还会想:。
学生探究想象,补充填空,感悟父亲的内心活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得真好。这个时候父亲的内心也很矛盾。看到孩子钓 到这么漂亮的鲈鱼,父亲的心里也很高兴,也舍不得放走鲈鱼。可是,父亲是 个诚实、严格遵守道德约定的人。对于这条在没到钓鱼时间里钓到的鲈鱼,父 亲是不会带走的。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做一个遵守道德约定的人,他把目光 转向了?我? ,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这句话中的?得?字可以换一种说法吗?(必须、要、一定要、非……不 可)
父亲会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句话呢?请你给句子中的括号填上一个 恰当的词语。出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说。 (相机引导学 生用自己所填词语的语气有感情地读读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严守道德的坚 决态度。 )
接下去学法迁移,自学 8、 9两段话。
但文本往往钻研了以后,就会觉得文本中有困惑的地方:比如?父亲划着 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 个小。?既然距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 2个小时 , 他们父子干嘛提前来钓鱼 ? 这 不是明知故犯吗?如果是这样 , 放鱼有意义吗 ? 不如说是他们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从中心句切入课文的教学:
1、父亲教导我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哪些地方?勾画出来。(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
2 、老师引读反复出现的中心句
在课题中,作者写道——
在课文的开头,父亲带着我登上教堂高高的塔等,他和蔼地说——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深情地感叹——
3、父亲的教导对我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默读 4—— 11自然段,思考: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4、你能联系这一件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 解吗?(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5、默读 12—— 13自然段,回答:我再一次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 么克服的?
6、联系这件事情再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板书: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7、刚才我们是联系本文理解的这句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别 人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仿照课题概括,如: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 止一把、到达目的地的途径不止一条、通往知识城堡的方式不止一种) 8、齐读板书,思考:而要获得成功,达到目的地,解决问题,这一切 都需要什么?(乐观的态度、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智慧……)
9、是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使你通向成功的思维方式。 齐读屏幕上的诗句: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且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
彼路不通,
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
走向成功!
15、 《落花生》 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把握,很多老师都已 经了然于心了,我不想说什么。课后?小练笔?为:?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 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我理 解,这个小练笔就是要学生读写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 能力。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 似乎平平淡淡,没有半点深奥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去 仿写作家的作品,那么,难度太大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课文作为范文,
不去模仿学习,浪费学习资源,又太可惜了。 ?小练笔?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模仿 课文,但跟这一课关系很密切。我认为,从纯写作的角度,再阅读这一篇课文, 就会发现,这篇课文写作上有一个特点, ?种落花生? ?吃落花生? ?议落花生? 这几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母亲、姐姐、哥哥、
?我? 、父亲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对话用的是口语,写出来亲切明白。对 话只能你一句,我一句,接着往下说,写起来头绪清楚,一点都不乱。但是, 对话中前一个人说过的意思,后一个人不再重复,而且还要补充前面的意思, 随着对话的进行,意思表达得越来越充分。再就是,回答父亲的提问,每个人 只回答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后一个人接前一个人的话,也是从意思上来接, 不岔开话题说别的事情。因此,我觉得这一题可以把原来的题目具体化,让学 生用几个人对话的形式写?一种事物? 。让同学们几个人分为一组,针对某一件 事,分角色对话,然后把对话内容记下来。
16《珍珠鸟》 曾经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念过,内容比较熟悉。作家冯骥才 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 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 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 举,洋溢于字里行间。为了突破难点,大家可以直接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 好的境界。 ?这句入手,带领学生挖掘教材,理解句意,设计诸如:?信赖是什 么意思?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文中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怎 样产生的?等问题统领全文。
如果说这样设计有逼上梁山的味道,那大家也可以沿着情感线索贯穿全文。 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读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感觉一阵欣喜:是什么样的鸟能让作者如此赞叹?是什么样的情能让作者如此感叹?往下读, 当读到稚嫩娇巧的小生命诞生时,感觉?真好? ;当读到小家伙淘气可爱,与作 者日渐亲近时,感觉?真好? ;当读到人鸟相依、温馨和谐时,感觉?真好? 。 设计:
一读开篇句:开门见山,初感关爱之心。
直接出示?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
读。你有什么感觉?你从哪儿感觉出作者很喜欢珍珠鸟?(真好 ! ) 再读开篇句:观形闻声,体察喜爱之情。
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这对珍珠鸟给?我?送来了一件礼物——一只小 珍珠鸟。正是这个小家伙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先看看刚出生的珍珠鸟
有哪些地方让我喜爱?给相关的句子标上记号。 (引导学生由 ?我? 听到小鸟 ?又 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到拨开绿蔓,看到这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犹如蓬松的 球儿的小家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 。
这么可爱的小家伙怎能不让人喜爱?但是如果没有朋友送我的那对珍珠 鸟,又哪来的这个小家伙呢?怪不得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 珠鸟。
三读开篇句:人鸟相亲,理解亲密进程
师:小家伙慢慢地长大,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更多了,我们之间也变得亲密 了。
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白天、傍晚?等一 系列表示先后顺序及时间的词,引导学生理解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 到放心、由亲近到亲密的进程,同时体味小鸟活泼可爱、淘气顽皮的情态。 师:本来我的写作生活是单调、枯燥的,现在有了这个小家伙的陪伴,充 满了乐趣,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四读开篇句:相互信赖,领悟美好境界。
师:还有更让人心动的场景呢! (出示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小鸟 落在作者的肩上;看到小鸟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看到作者面带微笑看着小鸟; 小鸟对我很放心,我也很爱小鸟)
一只胆小怕人的鸟竟然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就是?信赖? 。此时,小 鸟是幸福的, ?我?也是幸福的。让我们一同走入这美好的境界。 (朗读第六自 然段)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引读第七自然 段)
师:瞧,小小的珍珠鸟不仅让?我?感到幸福与快乐,还能给?我?带来 启迪和感悟,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朋友送 我一对珍珠鸟。
课文读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此时,孩子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真好,我也想养珍珠鸟。 )
师小结: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去养珍珠鸟不可,只要大家能象冯骥才先 生爱珍珠鸟那样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境 界。
最近,网络上流行最多的是窦桂梅老师演绎的〈珍珠鸟〉 ,她分三步走:
第一步: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第二步: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第三步: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整节课做得很完美。但请记住:她是北京出版社〈语文〉的第十二册教材 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针对六年级的孩子上的。
结语:
各位同行,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 材, ?钻进去? ?潜心会本文? ?披文以入情? ,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 鸣。然后再?跳出来? ,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 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 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 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这样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 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份份为学生。谢谢大家,请多批评指正。
2007/9/7
范文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至四单元教材分析
李场镇小学 陈桃 各位同行:
大家好!很高兴在金色的九月与大家相逢。今天我很惭愧坐在这里,因为我什么也不能带给大家。今天下午我们坐在一起是共同来探讨一至四单元的知识点。
一、一至四单元单元编排的整理把握
五上各单元的编排秉承了前四个学年的编排方式,按专题组元。前四个单元的组元及读写点如下:
专题安排程现出新的特点,比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是从文体的角度来编排的。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读写两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每个专题内部自成系统。系统内部合理的导学系统:导语—— 精读课文﹙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连接语﹚ ——回顾与拓展
我们来看看高年级的导语与低年级的导语功能的不同:低年级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中年级的导语:提示、布臵单元学习内容。高年级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以第三、四单元为例)
再来看看回顾与拓展。(出示前四单元内容一览表)回顾拓展由?语文园地?发展而来。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臵,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交流平台?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
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都是本年龄段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课外书屋?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因为只有课文这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的支撑。同时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展示台?不但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还提供展示的方法和凭借。 每个专题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一至四单元习作教学略谈
习作教学紧密结合单元的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由说到写的迁移。强调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说明文单元,就是阅读说明书,写清楚一种物品。(前四单元的习作与交流平台的联系一览)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可适当安排更多的小练笔,提供更为丰富
三、一至四单元阅读教学建议
第一组第二组教材解读 第一组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定与选择,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
第二组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小桥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
细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如《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作者还通过饿狼的贬义褒用,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梅花魂》的语言也极有特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一是外祖父教?我?读诗词,用心良苦,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外祖父这样做是让我不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诗词,其实是在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三是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拍着手笑,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衬托外祖父的深沉情愫。
细读文本,要从作者本意的解度去读。《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自然耳目一新。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细读文本,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月亮、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无穷的韵味,成为离愁的意象。诗歌借写景叙事来抒情,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第一、二组教学建议
(一)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我们关注课标,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练习的设计,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材的意图,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以《窃读记》的教学流程为例: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课文,鼓励发现: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写感受。
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逐步深入体会窃读的滋味。
4.熟读课文,积累体悟: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写下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读读悟悟的形式,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任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主要解决?写什么?。第三学段阅读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主要解决?怎样写?。这是第三学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
如《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想一想每件事情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外祖父的思念之情?(3)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学生不但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创新练习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多读、多悟的基础上强调多思、多练。练习的设计,要在有效的前提下创新思路。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提升阅读能力。如《秋思》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理解:
(1)说一说:秋风无形,如何能见?那么张籍看到的是什么?秋风阵阵,只见洛阳城里……(2)写一写:张籍会在信里写什么呢?(3)演一演:?行人临发又开封?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
再如,《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设计一个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的练习:
(1)读课文之后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2)熟读课文之后再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第三组教材分析
第三组是?说明性文章?, 分别包含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四篇课文。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除了四篇课文外,还包括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写说明性文章、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四时之风》和课外书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立?大教材?观念。?大教材?观念,就是把本单元所有内容看作一个教材,处理过程中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竭力去找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课文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有机的融合起来,这样在才不会把各方面能力培养都单独的孤立起来, 以达到能力培养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第三组教学建议
1、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案例一:课文新型玻璃介绍了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功能。
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可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组织一次推销新型玻璃的口语交际课。(PPT例举案例片断)
这个案例就是将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协调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交际话题,创立和谐的交际空间,调动全员互动交流参与,既巩固了所学的课文内容,又适时进行了口语交际,可谓一举两得。
2、课文学习与习作的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说明性的文章,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讲事物说明清楚。这其实可以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随机落实。例如学习《鲸》这篇课文,学习前教师布臵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详细资料。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已经了解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讲鲸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新本领展示出来。于是教学过程中就创设一个片断练写的环节,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其他知识,既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当然像这样的片断练习还可以在其他几篇课文中运用,如学完《松鼠》后让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学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写?我发明的新型玻璃?等。
3、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的整合(PPT出示交流平台表格)
?交流平台?中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最有效武器,用这个表格,学生简易明了地就能掌握读、写说明文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像这样的表格不应只在学习?交流平台?这么晚的环节中才呈现出来,应该在学每一篇课文时都使用。一般在这两个时机中使用比较合适:时机一、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学填表,时机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再一次作修改、补充填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无论从学生能力培养还是应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如果学生拿到一篇说明文,能抓住?说明了什么知识??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知识?这两点来读说明文的话,学生也就基本具备了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的能力了。
4、课文学习与?课外书屋?的整合
本单元在末尾部分安排了?课外书屋?,当中向学生推荐了《森林报》、《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小哥白尼》等课外书目。显然如果在单元结束时才向学生推荐这些课外书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开始向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此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同
时做到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这样效果则会更加好。如学完《松鼠》后向学生推荐发布尔的《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和杂志《小哥白尼》。这样让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识,激起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第四组教材分析
第四组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钓鱼的启示》和浙教版的《比金钱更重要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和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到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生活也是这样。《落花生》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并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不管是哪一篇课文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
第四组教学建议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臵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这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
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13《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是詹姆斯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了,?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初读这篇课文我觉得它是道德的是与非。但再读课文,我觉得它不再只是一个放鱼、捕鱼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的问题。
因此,我打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来切入课文的教学,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环节和活动中。
一、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读读启示,提出疑问,梳理疑问
二、自读自悟,解疑
(一)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意思。
1、体会什么是道德的?是?与?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2、体会?我?做起来难的原因。
(1)默读、自学3-9自然段,找出做起来难的原因,参加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②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③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⑶师小结过渡:鱼的极大的诱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⒊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汇报交流。
①得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②急切、不理解:?爸爸!为什么?
③委屈、难受:?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
④侥幸、乞求:?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⑤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⑶师小结: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⑷师生对读,进一步理解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 ⑸师小结:是啊,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他自觉遵守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时时刻刻自觉地遵守规则,世界才能变成幸福和平的乐园。
㈡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⒉课件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有什么问题吗?
⑴这?鱼?还是那诱惑人的鱼吗?讨论: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⑵想象?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⑶师小结:可以说,当年作者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作者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延伸拓展,指导行为
课件显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你是怎样对待的?
五、布臵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学习了课文后,你们能不能也有感而发写一句或改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呢?
当然这只是一条思路,大家还可以从父亲这条线切入:
1、出示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启发探究,感悟父亲的心理活动: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此时他心理会想什么呢?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 ,他还会想: 。 学生探究想象,补充填空,感悟父亲的内心活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得真好。这个时候父亲的内心也很矛盾。看到孩子钓到这么漂亮的鲈鱼,父亲的心里也很高兴,也舍不得放走鲈鱼。可是,父亲是个诚实、严格遵守道德约定的人。对于这条在没到钓鱼时间里钓到的鲈鱼,父亲是不会带走的。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做一个遵守道德约定的人,他把目光转向了?我?,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这句话中的?得?字可以换一种说法吗?(必须、要、一定要、非……不可)
父亲会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句话呢?请你给句子中的括号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出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说。(相机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填词语的语气有感情地读读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严守道德的坚决态度。)
接下去学法迁移,自学8、9两段话。
但文本往往钻研了以后,就会觉得文本中有困惑的地方:比如?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既然距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他们父子干嘛提前来钓鱼?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如果是这样,放鱼有意义吗?不如说是他们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从中心句切入课文的教学:
1、父亲教导我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哪些地方?勾画出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2 、老师引读反复出现的中心句
在课题中,作者写道——
在课文的开头,父亲带着我登上教堂高高的塔等,他和蔼地说——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深情地感叹——
3、父亲的教导对我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默读4——11自然段,思考: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4、你能联系这一件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吗?(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5、默读12——13自然段,回答:我再一次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6、联系这件事情再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板书: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7、刚才我们是联系本文理解的这句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别人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仿照课题概括,如: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止一把、到达目的地的途径不止一条、通往知识城堡的方式不止一种)
8、齐读板书,思考:而要获得成功,达到目的地,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什么?(乐观的态度、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智慧……)
9、是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使你通向成功的思维方式。齐读屏幕上的诗句: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且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
彼路不通,
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
走向成功!
15、《落花生》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把握,很多老师都已经了然于心了,我不想说什么。课后?小练笔?为:?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我理解,这个小练笔就是要学生读写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平平淡淡,没有半点深奥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去仿写作家的作品,那么,难度太大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课文作为范文,不去模仿学习,浪费学习资源,又太可惜了。?小练笔?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模仿课文,但跟这一课关系很密切。我认为,从纯写作的角度,再阅读这一篇课文,就会发现,这篇课文写作上有一个特点,?种落花生??吃落花生??议落花生?这几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母亲、姐姐、哥哥、
?我?、父亲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对话用的是口语,写出来亲切明白。对话只能你一句,我一句,接着往下说,写起来头绪清楚,一点都不乱。但是,对话中前一个人说过的意思,后一个人不再重复,而且还要补充前面的意思,随着对话的进行,意思表达得越来越充分。再就是,回答父亲的提问,每个人
只回答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后一个人接前一个人的话,也是从意思上来接,不岔开话题说别的事情。因此,我觉得这一题可以把原来的题目具体化,让学生用几个人对话的形式写?一种事物?。让同学们几个人分为一组,针对某一件事,分角色对话,然后把对话内容记下来。
16《珍珠鸟》曾经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念过,内容比较熟悉。作家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为了突破难点,大家可以直接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入手,带领学生挖掘教材,理解句意,设计诸如:?信赖是什么意思?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文中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统领全文。
如果说这样设计有逼上梁山的味道,那大家也可以沿着情感线索贯穿全文。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读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感觉一阵欣喜:是什么样的鸟能让作者如此赞叹?是什么样的情能让作者如此感叹?往下读,当读到稚嫩娇巧的小生命诞生时,感觉?真好?;当读到小家伙淘气可爱,与作者日渐亲近时,感觉?真好?;当读到人鸟相依、温馨和谐时,感觉?真好?。设计:
一读开篇句:开门见山,初感关爱之心。
直接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读。你有什么感觉?你从哪儿感觉出作者很喜欢珍珠鸟?(真好 !) 再读开篇句:观形闻声,体察喜爱之情。
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这对珍珠鸟给?我?送来了一件礼物——一只小珍珠鸟。正是这个小家伙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先看看刚出生的珍珠鸟有哪些地方让我喜爱?给相关的句子标上记号。(引导学生由?我?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到拨开绿蔓,看到这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犹如蓬松的球儿的小家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么可爱的小家伙怎能不让人喜爱?但是如果没有朋友送我的那对珍珠鸟,又哪来的这个小家伙呢?怪不得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三读开篇句:人鸟相亲,理解亲密进程
师:小家伙慢慢地长大,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更多了,我们之间也变得亲密了。
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白天、傍晚?等一系列表示先后顺序及时间的词,引导学生理解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亲密的进程,同时体味小鸟活泼可爱、淘气顽皮的情态。
师:本来我的写作生活是单调、枯燥的,现在有了这个小家伙的陪伴,充满了乐趣,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四读开篇句:相互信赖,领悟美好境界。
师:还有更让人心动的场景呢!(出示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小鸟落在作者的肩上;看到小鸟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看到作者面带微笑看着小鸟;小鸟对我很放心,我也很爱小鸟)
一只胆小怕人的鸟竟然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就是?信赖?。此时,小鸟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让我们一同走入这美好的境界。(朗读第六自然段)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引读第七自然段)
师:瞧,小小的珍珠鸟不仅让?我?感到幸福与快乐,还能给?我?带来启迪和感悟,难怪作者开篇就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课文读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此时,孩子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真好,我也想养珍珠鸟。)
师小结: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去养珍珠鸟不可,只要大家能象冯骥才先生爱珍珠鸟那样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境界。
最近,网络上流行最多的是窦桂梅老师演绎的〈珍珠鸟〉,她分三步走: 第一步: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第二步: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第三步: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整节课做得很完美。但请记住:她是北京出版社〈语文〉的第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针对六年级的孩子上的。
结语:
各位同行,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这样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份份为学生。谢谢大家,请多批评指正。
2007/9/7
范文四: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文体特征这是一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 设计提要
?教材分析
文体特征:这是一篇状物散文,属于说明性文体,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写作手法:
首先,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从兵马俑的影响以及它的所在方位写起,然后介绍它的宏大规模,接下来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小节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其次,文章语言准确,描写细腻。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用“分类别,摹形状”的方法,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特别是在介绍不同类型的俑时,采用了“写实+联想”的表达手法,先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吞并六国、威震四海的雄武神威。然后根据俑的神态展开联想,使笔下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例如对于将军俑的描写,先写其“身材魁梧”,给人以总体的感受。“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则从穿着、动作、神情等方面具体说明。“戴”“披”“握”“昂”“挺”“站”等表示动作的词使用得很准确,使读者在头脑中可以勾出具体的样子,很形象。同时展开联想,想象将军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的前面,像在指挥。
1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它们显得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基于本课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明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的侧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有学习说明类文体的经验,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特别是介绍兵马俑的规模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描写兵马俑的两个特点都用了总分的写法,学生很容易理解。
学生的不足: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
我的教学思考:采用课件能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从秦兵马俑的身上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引发他们的多元理解,从艺术、军事、历史功过等方面多维度地去看待兵马俑,也去看待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第一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词句,初步感知兵马俑“逼真写实、深沉雄大”的审美特点以及“千人千面”的鲜明个性。
2.学习文中的四字词语,随文理解“所向披靡、战车千乘”的含义。依托四字词语的理解分类理清文章结构,体会状物散文清晰准确、条理分明的表达脉络。
3.正视秦兵马俑,多维度理解秦俑的艺术、历史等价值,引发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学习文中的四字词语,随文理解“所向披靡、战车千乘”的含义。依托四字词语的理解分类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多维度理解秦俑的艺术、历史等价值,多角度看待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剪辑的视频材料。
2.学生浏览秦兵马俑博物馆网页,观看纪录片《秦兵马俑》。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新闻事件导入
1.(出示一组外国元首参观兵马俑的图片以及新闻标题),老师这里带来了一组有关兵马俑的报道,你们看。(生读新闻标题)
2.外国元首来访必看兵马俑,迄今为止,兵马俑已经接待了200多位国家元首,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没看过秦俑就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兵马俑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新闻,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秦兵马俑独特的魅
力和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最后,教师巧妙点题,抛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为深
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厘清文脉
1.(出示生字新词)这些词语认识吗,
(1)开火车读。
(2)找一个最难读准的带领同学们再读一遍(相机正音:戈、拟)。
(3)找一个最难写的读一读,记一记,自己默写下来。
2.(四字词语)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显得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1)战车千乘 所向披靡 惟妙惟肖(多音字)
? 这一组四字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你能读准吗,(指名读)
? 这几个多音字在词中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春秋》言每车3人,徒兵72,加上25个辎重兵,正好100人。千乘之国拥兵10万。什么感觉,读好这个词。
B.“靡”随风倒伏。出示句子,读好句子。
3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C.“肖”,逼真相似。
(2)还有一些四字词语,我们连起来读读,去感受四字词语独特的感染力和气势。(齐读)
? 神态自若 神态各异 若有所思(描写神态)
? 南征北战 久经沙场(读出豪情)
?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对秦兵马俑的评价)
设计意图 字词的教学抓住重点,1.五年级的学生有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充分
调动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字音字形的难点并当堂巩固提高效率,2.本
篇课文四字词语集中且很有特点,在此进行重点教学,教会学生运用突破关键字
释义的方法理解词语,并初步感受四字词语连用的节奏,为下文品析写法做铺垫。
3.(通读课文)字词都掌握了,轻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4.(了解文章内容)读了课文,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说一说兵马俑的独特魅力,你会用哪一个词语,(浏览课文,写在黑板条上,自由张贴在黑板上,与别人重复的不贴)
5.同学们写了这么多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想想这些词的意思,对照课文,你能为它们分分类吗,你准备分为几类,(依据学生回答排列词条:评价类、规模类、形象类)
7.(理清文章顺序)分好了类,你能依据课文的内容为它们排排序吗,这么一排,你发现了什么,
(1)理清课文总体结构。(先从兵马俑的影响以及它的所在方位写起,然后介绍它的宏大规模,接下来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
? 这样一梳理,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
?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开头和结尾。
(2)顺序。
? 规模宏大、个性鲜明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 让我们先从整体上去感受秦俑的魅力,自己读一读第二节,想一想,如果走进大厅,鸟瞰兵马俑,你会有什么感觉,作者是如何描写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引导关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 从整体规模到一尊尊兵马俑,课文是怎样把这两方面连接起来的,(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过渡句,体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句话其实就概括了2到10小节的全部内容)
(3)看看板书,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设计意图 放大字词教学的功能,1.读课文,感悟秦俑魅力,学会用四字词语表达,
2.给四字词语分分类,了解课文的描写内容,3.再给分好类的四字词语排排队,
发现课文的描写顺序。
三、聚焦兵马俑
1.过渡:这么宏大的规模,如此鲜明的个性,展现了兵马俑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文字去看一尊尊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看看图,说一说课文为我们具体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2.哪尊俑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通过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兵马俑,
(1)将军俑: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兵马俑的个性,能不能试着将它们朗读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将军威风凛凛,镇静自若。同时感受四字词语连用形成的独特气势和节奏。)
(2)武士俑:强壮有力,英勇善战。
(3)骑兵俑:你会用怎样的节奏来读,(引导发现结构相同的短句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一气呵成,不仅体现了骑兵本身机敏灵活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大战在即的紧迫)
(4)车兵俑:合作无间。
(5)弓弩手:凝神专注。
(6)马俑:剽悍。
(7)引读:兵马俑类型众多,有的威武,有的干练,有的勇猛,有的冷峻,一尊尊个性鲜明,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再来读一读,就读最吸引你的那一尊。
3.兵马俑不仅形象逼真写实(板书“形”),而且神态各异(板书“神”),小组合作朗读第十节,想想你们怎么分工,
(1)指名小组读,指导。
? 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工,(掌握总分结构)
? 不同的神态展现了不同的神韵,兵马俑似乎有了生命,难怪走近它们,好像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再读。
(2)每一尊俑的神态都不一样,八千尊俑,八千张面孔,多么神奇。一起读一读,男生读四个“有的”,女生读四个“好像”,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兵马俑的神韵。
5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以读代讲”,在读中了解作者从形神两方面对兵马俑进行了具体的描摹。
在读中感受四字词语,短促的节奏表现了秦兵马俑的力量和精神。在读中初步感
悟作者构段的总分结构以及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四、情感升华
1.透过课文,我们看到了八千尊俑,八千张面孔,感受到了令人震撼的磅礴气势和艺术魅力。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再去静静地端详这些兵马俑。(播放视频,链接地址:http://baidu.ku6.com/watch/1934966641070255070.html?page=videoMultiNeed)
2.同学们,此时,我想你们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什么,你最想说什么,你最想问什么,(自由发言,围绕“我看兵马俑”这个中心话题展开,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价值”“军事研究价值”“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秦始皇死后仍然要称霸的野心”“殉葬制度的改革”“中华灿烂文明的标志”等角度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 开放性话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既回顾课文的描写,也走出课文,走近那
段历史,辩证地、多角度地去看兵马俑,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主线很清晰,字词教学的设计非常巧妙,用四字词语的学习巧妙地、
学环环相扣地、层层深入地将音形义的学习,课文大意的理解,课文脉络的学习贯穿起来。 生参与度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性强,学生体验深刻,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明显。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丁晶晶老师提供)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尝试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提升思维品质。
6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3.学会用观察、联想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联想的妙处,学习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对比阅读 学习写法
1.上节课我们随着文字领略了秦兵马俑恢宏的气势,感受了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些,再来仔细地看一看它们。这是其中的两尊,(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俑吗,
3.乍一看,这两种俑是容易混淆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出示四、五小节)
1)交流:怎么写出它们不同的,(写了些什么,随学生的回答对比着读写实部分) (
? 穿着外貌不同: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
? 动作不一:(将军俑)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武士俑)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
? 神态各异:(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武士俑)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2)体会联想:
? 将军就是将军,看见他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就会想到他——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又从那神态自若的样子,想到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而看到武士那严峻的神态,就不禁会觉得——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 讨论:如果去掉联想行不行,为什么,(丰富文章内容,让表现对象更加生动,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 如果两个联想换一换好不好,为什么,(身份不同、神态不一、动作各异,只有文中的联想才更准确形象)
7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3)小结:作者看到了它们不同的外貌装束、动作神态,就有了不同的联想,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回味一下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板书:看 想)
4.其他的俑,作者也是这么看,也是这么想的。自己去读一读6到9小节,体会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生自读,交流。
(2)小结:同学们,有时只是一身装束,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会让人想到这些秦俑不同的形象,想到它们好像真的去冲锋陷阵的模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分组读四个俑)。
5.过渡:一尊尊个性鲜明的兵马俑就在这样的文字里,就在这样的想象中浮现出来。
6.这时,如果你走近它们,仔细端详,还会由它们不同的神态产生不同的联想。瞧,它们——有的??(师生对读)
7.从这些神态中,作者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它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结:兵马俑本没有生命,但是这样的联想给了它们生命,它们仿佛活生生地就站在我们面前。引读——走近??
设计意图 精选作者描写最具体同时也是外形神韵上最接近的两尊俑——将军俑
和武士俑,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开展比较式阅读,自主发现抓住特征写实,
同时巧妙展开联想,表现了不同兵马俑的鲜明个性。初步感知联想的妙用,为下
文的迁移写作做铺垫。
二、拓展阅读 迁移学写
1.汪曾祺在《兵马俑的个性》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 出示片段,指名读。
? 想一想:汪曾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他更多地关注兵马俑的——外貌,想到了它们不同的——性格、脾气)
? 和课文中的比一比,你发现,写联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想,(由外貌想到身份、性格、脾气,由动作、神态想到内心活动??)
2.(出示图)这里有一些兵马俑,看着它们,你又会想到什么,选择一幅图写一写。
3.交流,指导。(写的是哪一个,写的像吗,他关注了什么,)
(1)观察的角度。(穿着、动作、神态)
(2)联想的合理与丰富。(同一幅图,不同的学生写的进行比较)
(3)写法的指导。(词句的运用)
8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小结:课后把自己写的再修改一下,好吗,
4.在你们的眼中,在你们的笔下,秦俑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感情。更让人感受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设计意图 精选片段,读写结合,既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同时又从经典
文本入手,渗透不同表达方式的妙用。
三、升华提升
1.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吧。(欣赏图片)
此时此刻,面对这些兵马俑,回望那段历史岁月,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2.每一个看过兵马俑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自己读一读讲义,这些文章的作者想的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其实,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兵马俑,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该如何看待秦兵马俑呢,(再出示片段四,引读)
3.但是无论怎样,当那俑阵重现着当年的威武与荣光时、当那吴钩和秦剑闪耀着曾经的辉煌时,人们无不被这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所折服,更被它恢弘的气势所震撼——引读最后一节。
4.同学们,关于秦兵马俑,我们今天只是略知了一二,秦俑文化也仅仅向我们敞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关于秦俑的话题,秦俑的谜还有很多,如果你想继续深入地了解,可以去浏览它的专题网站,也可以去寻找相关书籍进行阅读。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读写结合,学生参与度高,从语言文字入手,品析写法,重点感悟了联想的妙用,再欣赏图片、迁移写作,学生实践充分,学有其法,教学效果明显。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刘丽春老师提供)
9 / 10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10 / 10
范文五: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文体特征这是一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18 莫高窟
? 设计提要
?教材分析
文体特征:
这是一篇状物散文,属于说明性文体,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写作手法:
首先,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先用两句话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概貌,接着选取莫高窟保存的彩塑、壁画以及收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分述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紧承上文,下半句“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文章用三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洞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具体描绘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在介绍彩塑、壁画时,每段都以第一句话简要说明要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先以一种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作较为详细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写彩塑,用“有?有?还有?”的句式,简要描述彩塑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最后细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壁画也采用了这样的笔法,同样的句式写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然后集中笔墨写壁画中的典型代表“飞天”,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第四自然段写“藏经洞”,首句用“还有”一词承上启下,接着写洞内的
1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珍贵文物,但大部分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去了,仅存部分经卷。这是我国文物遗产的重大损失。第三段只有一个句子,是对全文的总结,也与开头相呼应。
其次,文章语言准确,描写细腻。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用准确、细腻的文字表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展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2011版关于“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基于本课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应明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的侧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有学习说明类文体的经验,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在介绍彩塑和壁画时都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学生很快能找到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不难。学生的不足: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虽然学生对莫高窟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千年前的产物,绵延几个朝代,历经风雨,每个时期的风格迥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莫高窟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我的教学思考:采用课件能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莫高窟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从这些彩塑、壁画的身上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藏经洞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引发他们的多元理解,从艺术、人民、历史等多维度地去看待如今的莫高窟,也去看待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随文理解新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随文理解新词,理清文章结构。
2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教学难点:
编写段落提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剪辑的视频材料。
学生查阅莫高窟相关资料。 2.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莫高窟 ,指读。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是我国著名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第一个石窟建于前秦,历经隋唐以致元代,均有修建。学生介绍要求简洁,不可大段读资料,要学会整理,选取。其他同学听,作相应补充)
板书:千佛洞 ,齐读,注意“佛”fó 的读音。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指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世界影响,有492个洞窟,想象洞窟在断崖绝壁上排列的样子。)出示: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3.把莫高窟比作是西北的一颗明珠,这是对她的赞誉,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一找。(出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更进了一层,且与前文呼应)想去看看这颗明珠吗,
4.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莫高窟是遥远而陌生的,地理视频的播放,有助于拉近莫高窟与学生的距离,更有真切的存在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这些词语认识吗,
(1)出示一类词语,开火车读。
(2)出示两个二类词语:惟妙惟肖 宏伟瑰丽
?(指名读)注意“肖”xiào 的读音,意思:逼真相似。
找一个最难读准的带领同学们再读一遍(相机正音:凛、弦、肖)
(3)找一个最难写的读一读,记一记,自己默写下来。
2.惟妙惟肖和规模宏大分别是形容什么的,(彩塑 、壁画)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四字词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3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灿烂辉煌 腐败无能 断崖绝壁
?注意“凛”的读音。
?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自读课文)字词都掌握了,轻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
4.(指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了课文,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说一说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你会用哪一个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词,也可以用你想到的词)
设计意图 词语内化的过程,本课有很多四字词,五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能了解词的意思,在这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加深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再分分段。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第一段(1)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4)具体介绍莫高窟。 第二段(2
第三段(5)总结全文。
2.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3.根据讨论,自己编写课文的段落提纲。(上台汇报 点评)
设计意图 编写提纲便于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脉络,也能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干,学习状物文章的整体布局和构段方式。
4.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课后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主线很清晰~以视频带领学生走近莫高窟~字词教学以检查学生预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通过不同形式的通读课文~带领学生提炼文章主干~编写段落提纲~使学生先从整体把握文章。为下一课品读文字表达作准备。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谢桂娣老师提供)
【第二课时】
4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了解状物散文的行文特点,学习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点面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莫高窟,去领略、感受她的魅力和风采。回忆一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2.在初读课文后,莫高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用了书上的句子,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3.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刚才同学们也从课文中找出了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者笔下的这座艺术宝库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走近莫高窟的彩塑。 设计意图 用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随即出示文中前后呼应的两个赞誉莫高窟的句子。直接进入文章的学习。
二、学习彩塑段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彩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圈画。
5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2.多,从哪里看出,(两千多尊)多具体的数字啊~还有怎样的印象呢,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这两个词是总写,从哪里能具体看出,
出示句子: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请一个同学读。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我们根据书上的描菩萨、天王、力士,能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吗,
写猜猜看。他们分别是谁呢,
3.出示图片欣赏。(讲完再点)你是怎么根据文中的语句看出他是力士的,(肌肉发达,上身赤裸,像一个斗士)你是怎么看出他是菩萨的,(慈眉善目,眼睛微闭,微笑着,温柔慈祥)为什么说他是天王,(身披铠甲,头戴王冠,很威武)
4.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细心的同学发现老师把这句话重新排列一下,看看你又有什么感受,(自读)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排列整齐,中间都是四个字的词。(下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
5.这样一组排比句对仗多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两个,齐读)
6.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看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学生读)
出示句子: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同样是介绍,这句和上文有什么不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他的外形的大。动作神态。指读。总结写法,作者先以整齐的句式介绍了菩萨、天王、力士这三种彩塑,然后选择了一尊卧佛这个点具体来介绍。这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7.想看这尊卧佛吗,出示图片
8.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 还可用哪些词形容,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精妙绝伦)
9.看到这一尊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游客们会怎样赞叹呢,
10.大家都不停地赞叹,这就是“啧啧赞叹”。
11.听了游客们的赞叹,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难怪作者说:
6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设计意图 从文到图,再回到文字,学生通过看图辨佛,已经把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句式的排列调整,让学生明白此段的描写手法,便于模仿。
三、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刚才我们走近了彩塑,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中心句,从文字中找到了描写彩塑的特点的词,并且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写出了壁画怎样的特点,(默读,作些简单的批注)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板书:
宏伟瑰丽) 精妙绝伦
(1)指名读
(2)请同学们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 承上启下)
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内容前后连接自然、流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哪些语句具体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生答: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多功能教室,大不大,这个教室大概是100多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就相当于大概450个这样的大教室。
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啊~齐读.
还从哪里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
3.内容丰富多彩,从哪里看出,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4.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用一组排比句简洁地呈现给大家。想看吗,
播放图片,一边播放一边读句子(师)其实这壁画里有的内容我们还学过的呢(九色鹿)出示图。九色鹿就是257洞窟中的壁画,原名叫鹿王本生,它是一个佛教故事。
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魅力。(齐读)
5.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飞天句)
7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1)你了解飞天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飞天的句子,边读边想象飞天的姿态(重点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
(2)指名读。评价
(3)指名读。谁能读出飞天的优美姿态,
4)配乐指名读。老师给配上音乐,谁来试试,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
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他。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5)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出示飞天图片)师范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这么美的飞天让我们记住它。(出示写飞天的句子。引读)
(7)这段排比句,对仗工整,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飞天的优美姿态。如果说第2自然段写彩塑是抓住神态描写,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美,那么这段飞天描写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美。
(8)你们记住了这美的句子呢,谁来试试。齐背。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仅有这几种形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1)生练写。我们也来接着写一写吧。作者用的都是四字词,我们不必那么严格,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写出你们心中的飞天。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可以和组内同学读一读,改一改。
师提示: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2)指名交流。
7.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课堂——(生排成行逐一描述) 设计意图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典型代表,利用音乐图片创设情景,带学生走入这辉煌的艺术殿堂,边读边记忆,再展开想象,把自己的感触变成优美的文字,读写完美结合。
8.飞天是莫高窟壁画的典型代表,作者抓住飞天这个点进行具体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
8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出示: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再来领略一番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
一起读。(配乐)引读第三节。
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出自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前,我们9.
的祖辈就能画出如此宏伟瑰丽的壁画,是多么了不起啊!所以,我们骄傲地说——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10.领悟写法
刚才我们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两段都先用一句话概括特点,然后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描写,最后总写感受。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除了壁画和彩塑,作者还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这一节中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教师对话: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出示:“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重点出示“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过去有,现在没有了;无奈)
3.这六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图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文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4.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
9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让我们带着痛心和惋惜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
5.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它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莫高窟不愧是——出示:(齐读)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设计意图 藏经洞是莫高窟不可回避的历史见证,在此不宜过多渲染,学生了解即可,应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多角度的看待这段历史。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 2.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3.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
(1)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2.推荐读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莫高窟》《道士塔》
?教学感悟(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读写结合~学生参与度高~从语言文字入手~品析写法~在品读中感受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音乐图片相结合~迁移写作~学生实践充分~学有其法~教学效果明显。
(本案例由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谢桂娣老师提供)
10 / 11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11 / 1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五年级语文出版社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