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诗坛上兴起的朦胧诗被很多研究人员视为是泊来品,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在创作题材、创作风格、表现手法、意象特征还是意境创造上除受到外国诗歌创作潮流的影像外,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反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本文将从朦胧诗的创作过程与欣赏入手,对朦胧诗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朦胧诗;艺术特点;传统文化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其中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太阳城札记》、《迷途》;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等等。朦胧诗的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一、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在朦胧诗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内容作者不是直接的突出某一主题,而是通过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表达作者的心声。如北岛的《迷途》是一首隽永的短诗,它以清新的意象来表达朦胧诗经常出现的“寻找”主题。总的来说,这首短诗试图展示的是寻找和发现的心理过程。这种“寻找”既有对人性的寻找,对自由的寻找,也有对自我的寻找。在作者笔下,这些寻找都显得那样茫然,那样难以企及,而诗人同时又是那样执拗、深沉和冷静。这首诗“朦胧”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在诗中直接点明“蒲公英”、“湖泊”、“眼睛”等意象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让它们悬浮在一种氛围中,一种孤独、宁静、优雅又怀抱希望的氛围,这是诗人赋予“寻找”主题的,它或许比试图在意象中所寻找的意义更真切更重要。
二、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朦胧诗派作家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一风格。在艺术上,朦胧诗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汇结合,注重情感的意象性和暗示性,使诗意朦胧、含蓄,充满张力,呈现为多义性或复调特征。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是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表达爱情采用的是整体象征的手法,以“橡树”和“木棉”这两种同样高大、挺拔的乔木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以它们的邻近生长、并肩站立的关系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关系。“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爱情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干扰,爱的结合不是以感情和人格的平等为基础,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形成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的发对;摒弃的这种陈腐的观念习俗,表达了诗人所追求的独立人格的爱情理想。在诗中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新颖生动的象征一“橡树”中,以独特的意象作为象征的核心,传递出细腻丰富的感情。运用诗歌的形象,比喻的新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另外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可以看做是一首爱情诗,理解为对男孩与女孩微妙关系的一种描述:“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和热情,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几分骄傲和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关于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诗歌内涵的多面源于象征,象征与比喻的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多义而模糊不确定的。作品中的云,既可作具体之云,又可解为大自然,也可认为是自由、理想之象征。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三、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抽象意义的艺术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北岛的《回答》中有这样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作者通过“通行证”、“墓志铭”这些通用意象并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以警句格言对“**”时期的荒谬、丑恶(卑鄙者和高尚者的错位)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并追述产生上述现象之原因,抒发主人公“我”以一个叛逆者的身份对现实的怀疑和挑战。在他的《古寺》中采用密集的意象快速转换,构成了诗歌当中“古寺”这个多层次的整体型象征意象。“钟声”、“蛛网”、“年轮”: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古老、发展缓慢,令人想起发展超稳状态的封建社会。“石头”象征一种永恒,它是历史的见证人,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龙”、“怪鸟”、“铃铛”它们从无到有的变化,象征了历史空间的位移。“荒草”是古寺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但有荒漠修饰,显示其麻木的精神状态。乌龟会复活:表达诗人的坚定信。“石碑”、“文字”所象征的传统文化,诗人的态度是辩证的,企望它们在“一场大火”中再生,犹如凤凰涅磐。这都是意象手法的集中体现。
四、采用了隐喻、暗示、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通过“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隐喻暗示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历史,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又通过:“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形象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对祖国复苏、奋起由衷的高兴,表明了作者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致橡树》中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爱情;以痴情的“鸟儿”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从属的爱情;以“泉源”、“日光”、“春雨”与橡树的关系比喻给予和奉献的爱情;以“险峰”与“橡树”的关系比喻陪衬式的爱情。都是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结构韵律美
结构方式上,朦胧诗按照心理时空组合外部世界,以达到客观事物主体化、表达主体情感的目的。诗歌形式上,朦胧诗在分节、建行、节奏、押韵乃至标点等诗的形式因素方面,全面地反抗着传统的规范,表现出一种自由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致橡树》中改造传统的赋、比、兴手法,避开铺叙,加入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比喻密集、新鲜并有所创新,穿插对偶和排比。先否定后肯定的结构,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和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己、藉、仪、起、里、意、戟、息、雳、霓、依、里、地的运用),表达了朦胧诗派特有的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特点。
总之,朦胧诗作品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跨过了“**”这样的黑暗岁月,人们重新获得了觉醒,就立即会发现在对人处事问题上的缺陷,要求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诗歌自足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范文二: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权威资料]
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诗坛上兴起的朦胧诗被很多研究人员视为是泊来品,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在创作题材、创作风格、表现手法、意象特征还是意境创造上除受到外国诗歌创作潮流的影像外,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反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本文将从朦胧诗的创作过程与欣赏入手,对朦胧诗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朦胧诗;艺术特点;传统文化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其中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太阳城札记》、《迷途》;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等等。朦胧诗的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一、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在朦胧诗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内容作者不是直接的突出某一主题,而是通过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表达作者的心声。如北岛的《迷途》是一首隽永的短诗,它以清新的意象来表达朦胧
诗经常出现的“寻找”主题。总的来说,这首短诗试图展示的是寻找和发现的心理过程。这种“寻找”既有对人性的寻找,对自由的寻找,也有对自我的寻找。在作者笔下,这些寻找都显得那样茫然,那样难以企及,而诗人同时又是那样执拗、深沉和冷静。这首诗“朦胧”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在诗中直接点明“蒲公英”、“湖泊”、“眼睛”等意象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让它们悬浮在一种氛围中,一种孤独、宁静、优雅又怀抱希望的氛围,这是诗人赋予“寻找”主题的,它或许比试图在意象中所寻找的意义更真切更重要。
二、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朦胧诗派作家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一风格。在艺术上,朦胧诗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汇结合,注重情感的意象性和暗示性,使诗意朦胧、含蓄,充满张力,呈现为多义性或复调特征。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是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表达爱情采用的是整体象征的手法,以“橡树”和“木棉”这两种同样高大、挺拔的乔木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以它们的邻近生长、并肩站立的关系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关系。“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爱情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干扰,爱的结合不是以感情和人格的平等为基础,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形成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的发对;摒弃的这种陈腐的观念习俗,表达了诗人所追求的独立人格的爱情理想。在诗中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新颖生动的象征一“橡树”中,以独特的意象作为象征的核心,传递出细腻丰富的感情。运用诗歌的形象,比喻的新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另外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可以看做是一首
爱情诗,理解为对男孩与女孩微妙关系的一种描述:“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和热情,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几分骄傲和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关于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诗歌内涵的多面源于象征,象征与比喻的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多义而模糊不确定的。作品中的云,既可作具体之云,又可解为大自然,也可认为是自由、理想之象征。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三、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抽象意义的艺术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北岛的《回答》中有这样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作者通过“通行证”、“墓志铭”这些通用意象并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以警句格言对“**”时期的荒谬、丑恶(卑鄙者和高尚者的错位)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并追述产生上述现象之原因,抒发主人公“我”以一个叛逆者的身份对现实的怀疑和挑战。在他的《古寺》中采用密集的意象快速转换,构成了诗歌当中“古寺”这个多层次的整体型象征意象。“钟声”、“蛛网”、“年轮”: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古老、发展缓慢,令人想起发展超稳状态的封建社会。“石头”象征一种永恒,它是历史的见证人,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龙”、“怪鸟”、“铃铛”它们从无到有的变化,象征了历史空间的位移。“荒草”是古寺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但有荒漠修饰,显示其麻木的精神状态。乌龟会复活:表达诗人的坚定信。“石碑”、“文字”所象征的传统文化,诗人的态度是辩证的,企望它们在“一场大火”中再生,犹如凤凰涅磐。这都是意象手法的集中体现。
四、采用了隐喻、暗示、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通过“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隐喻暗示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历史,写人民的痛苦和希
望。又通过:“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形象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对祖国复苏、奋起由衷的高兴,表明了作者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致橡树》中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爱情;以痴情的“鸟儿”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从属的爱情;以“泉源”、“日光”、“春雨”与橡树的关系比喻给予和奉献的爱情;以“险峰”与“橡树”的关系比喻陪衬式的爱情。都是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结构韵律美
结构方式上,朦胧诗按照心理时空组合外部世界,以达到客观事物主体化、表达主体情感的目的。诗歌形式上,朦胧诗在分节、建行、节奏、押韵乃至标点等诗的形式因素方面,全面地反抗着传统的规范,表现出一种自由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致橡树》中改造传统的赋、比、兴手法,避开铺叙,加入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比喻密集、新鲜并有所创新,穿插对偶和排比。先否定后肯定的结构,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和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己、藉、仪、起、里、意、戟、息、雳、霓、依、里、地的运用),表达了朦胧诗派特有的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特点。
总之,朦胧诗作品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跨过了“**”这样的黑暗岁月,人们重新获得了觉醒,就立即会发现在对人处事问题上的缺陷,要求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诗歌自足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发挥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作用 整体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中国古诗词在影视歌曲中的运用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 文化视角文学授课新论 高校动画创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木版年画造型探究 技术因理念而发展 理念因技术而闪光 明代服饰特点解析 有关英语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的话题 试论《歌剧魅影》中“幽灵”形象的音乐塑造 微缩版画的教学实施与探讨 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 概念合成理论下《峨眉山月歌》的认知解读 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研究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有效性 高校日语听力课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 论思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
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范文三:浅谈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从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朦胧诗的崛起、三位著名朦胧诗人的诗歌的特点、新诗潮和朦胧诗的关系、以及人们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等方面浅析了朦胧诗的艺术特点,以期我们对朦胧诗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表达手法? 人本主义 ?诗人个性特征新诗潮与朦胧诗的关系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一、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 人本主义的有力张扬
1.诗人们为了自由,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权利,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的诗中,具有鲜明的责任感和敏感的时代意识,“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声唱出来。”传达了人本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其中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探寻;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2. 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极左”的时期,人本主义思想是受到严酷压抑的,但这并不是说人本主义文学也就此消失殆尽,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朦胧诗”便是其生命的延续。不过这类诗歌作品在当时无法得到公开发表,它们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从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这是“朦胧诗”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萌芽时期,谢冕先生后来曾把这一时期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喻为运行在地下的“地火”。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极左”思潮的专制统治之下,条件不允许人们对“朦胧诗”的公开倡导,因而这一时期新诗潮诗歌在上还处于空白阶段,新诗潮诗歌是首先以一批有力的作品而宣告其诞生的。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诗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鱼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黄翔和他的《野兽》、《独唱》、《火神交响诗》,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阳》、《教诲》,芒克(姜世伟)和他的《天空》、《太阳落了》、《十月的献诗》,方含和他的《在路上》,北岛(赵振开)和他的《回答》等等。虽然这些作品在上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的来说,它们还未能超出三四十年代诗歌的艺术水平;但是这一大批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品却一致传达了人本主义的共同的思想,而其中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神话这一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斗争无限扩大化思想的否弃和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等方面。
三、三位著名朦胧诗人的诗歌特点
1.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的困境,他知道要说出个人的信念要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他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永久性的悲剧情节之中。北岛的诗感情充沛,怀疑、否定的不屈精神以及悲剧意识,使北岛的诗有着一种内在理性力量。也许北岛意识到他的诗承载着过重的历史焦虑,那种企望说出历史真相的压力,使得北岛总要扮演哲人和布道者的身份。北岛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那种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对于从**的极左路线阴影底下走出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北岛的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愿望。人们面对过去的历史,一时还找不到思想的起点,北岛则率先给出了他的回答。他的诗隐含着对过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胆质疑和否定。北岛前期的代表作有:《雨夜》、《回答》、《宣告》、《红帆船》、《结局或开始》、《走向冬天》等。
2.舒婷在当时是以真挚清新的风格博得读者的欢迎。舒婷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她的诗其实并不怎么复杂,只不过执着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多种隐曲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此,她的诗在当时却具有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功效,并且在艺术上显示了与正统诗歌截然不同的形式。这些显然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过于封闭压抑而反衬出它的革命性。舒婷可能是最早正视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她的诗中总是隐约呈现着一种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而一种女性的哀愁带着祈祷穿越于其中,最终获得无可奈何的解脱,这可能就是舒婷的诗最具魅力之处。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就表现了这种特点。
3.作为北京人的顾城却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年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有关,乡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孩子记忆里蒙上了一层纯净优美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诗情与风格。顾城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在顾城的大多数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象是从他的唯自然主义态度里随意流露出来的趣味。单纯、异想天开,洋溢着童稚的豪气与可爱。一些朴素的哲理从顾城的诗里流露出来,那么平静而又隽永,“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顾城绝不是为时代寻求真理,它只生存于他个人的世界,乐于扮演长不大的角色。
四、新诗潮和朦胧诗的关系
1.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后来人们对“朦胧诗”所持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正是这次论争的集中体现。随着这一时期的“思想解冻”,新诗潮诗人在思想、认识上也更加成熟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对黑暗年代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仍是这一时期“朦胧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但诗人已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并最终使“朦胧诗”走到了作为“历史的见证”的位置上来;另外,这一时期的诗人对“朦胧诗”在文学史上所应该产生的作用,对“朦胧诗”的使命及其应有的文学史地位,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这标志着新诗潮潮的发展已由自发状态进入了自觉状态,同时也标志着新诗潮诗歌运动已进入了成熟阶段;第三,这一时期的新诗潮诗歌在艺术上也迅速地成熟起来,诗人们勇于对西方现代化主义文学中的表现方法进行大胆借鉴,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学中的优秀艺术手法进行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在艺术上,它们超出了中国新诗既有的水平。
2. 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描述的是这类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因此,“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的变动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七十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这一运动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神本主义思想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便是人本主义文学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基于此,我们要想对“朦胧诗”作出合理的评价,就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信。
五、人们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
人们在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新诗的未来主流”, 另一种意见认为“朦胧诗永远不该是诗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认为它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例如: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化生活的适当方式”他说:“他们是新的探索者。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最后,他说:“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发展的。”接着他在《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一文中进而认为它是“作为五四新诗运动整体的部分进入新诗创作和新诗领域”,“它带着明显的修复新诗传统的性质”。老诗人臧克家则认为“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孙邵振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程代熙则认为它根本不是什么“新的美学原则”,而是“散发出非常浓烈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气味的美学思想”,是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脚迹;与程代熙竭力贬斥“现代主义文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徐敬亚却公开为“朦胧诗”宣称:“带着强烈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
六、正确评价朦胧诗
新时期诗坛上所出现的“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信号,也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要想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1. 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2. 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这些诗人在诗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导意向上具有共同点。“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在精神向度与诗歌写作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点。至于说到“朦胧”,也应该是诗歌语言变革的重要一项。“朦胧诗”与当时“环境”构成的紧张冲突,根源于它的语言的“异质性”,它表现的某种程度的“语言的反叛”。因而,“朦胧诗”这一称谓虽受到不少质疑,却不一定就是十分离谱。
3.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多元并存、竞相争妍的诗流中,“朦胧诗”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自“朦胧诗”诞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事实上,“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诗风,奏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增刊 。
2. 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
3. 李幼奇,《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版。
4. 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范文四: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
——舒婷的女性美、顾城的意蕴美、杨炼的真切美
朦胧试派是在70年代末、80时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诗群,“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了一个“崛起的诗群”。这些青年诗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他们强调表现自我,注意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其作品追求意象的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新诗三杰的舒婷、顾城、杨炼分别是在这三方面站在顶峰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一、舒婷的女性美
舒婷,朦胧诗派的“独生女”,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一“自我”为核心,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命熔解的秘密。
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女性情怀将朦胧试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在她的诗歌中展现的更加真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是其全部诗歌的思想核心。
她的《致橡树》不仅仅在于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诗人以凌霄花、鸟儿、泉源与险峰、日光与春雨,六个一般代表美好事物的意象,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
的不依附、不从属、不一味地给予和奉献、不甘于奉献、不甘于陪衬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并且给予了大胆的批判;又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使主题更广泛、更深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强调两个人平等的关系、各自都有着独立的尊严和各自完整的个性;“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风、红霓”决定了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生活原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一“握”一“触”,又一次显示了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互相交流,真可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神女峰》一诗中,诗人面队超越时空距离的妇女命运化身,以自己的心灵复活了千百年来那痛苦美丽的梦,激荡起对人的独立价值被漠视的尖锐不满,发出了充满悲剧性的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唤:“与其在悬崖上展览一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是诗人在心里“煽动新的背叛”,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性觉醒者的全新的价值标准。在此诗中舒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作了自我情感价值的抒唱。
二 、顾城的意蕴美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上的意象化、艺术手法上的象征化、结构上的立体化。顾城的诗歌注重意象的营造,在朦胧诗派中有自己独特的意蕴美。
顾城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能够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他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不少作品都表达了投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
在他的诗《弧线》中:“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在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几何线条在我们面前奇妙的幻化成种种情趣盎然、气韵生动的物象:鸟儿的盘旋、少年柔软的身躯、葡萄藤蔓的触丝、海浪起伏的背脊??四个意象的瞬间撞击组合在一起;看似在赞美弧线的优美,是则是在讽刺社会现实中四种丑恶现象——语言的变形与隐喻,将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数理逻辑思维像着了魔一般的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
超脱的境界。“《弧线》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一切进取与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它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讽刺的。”——用优美的意象,营造了更深的意境。
《感觉》是顾城把几个大色块的拼合,向一副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其联想往往奇图而又给人以清晰感和亲切感。他在感觉中写令人厌恶的天、路、楼、雨的单调的灰色,又写“孩子”的“鲜花”与“淡绿”便凸现了其不安宁的精灵以及那种敏锐瑰丽的艺术感觉。
——从顾城的诗中可以窥视出中国古诗绝句所特有的风韵,那种简洁、明朗的语态与含义颇为深厚的内蕴的结构方式,足以使我们品尝到唐诗绝句的余音。
三、杨炼的真切美
杨炼在朦胧诗群中风格独异,他的诗一开始便显露出一种史诗意识,给人以真真切切的感觉。他在《我的宣言》中说“我是诗人,我的使命就是表现这个时代??具体地说,就是表现长期被屈辱、被压抑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彻底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领域的巨大变革??”“我永远不会忘记作为民族的一员而歌唱,但我要首先记住作为一个人歌唱??”他总是从历史发展和民族斗争角度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并进而以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历史。这种抒情方式和感知角度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描述、概括民族苦难和斗争历史的宏阔基调,显现出一种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
杨炼在诗歌《大雁塔》中,试图在“自然、历史、现实、文化”的四度空间建构现代东方史诗 。强烈的生命哲学意识构成了他的重要审美特征。《大雁塔》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呈现出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大雁塔既是文化的承载又是生命具象。“我被固定在这里/已经千年/在中国/古老的都城/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着”,这个拟人化的大雁塔无疑是生命的象征;“我的动作被剥夺了 我的声音被剥夺了 ”,“连影子都不属于自己”;我被叛卖,我被欺骗 我被炫耀和隔绝着 与民族的灾难一起,与贫困、麻木一起 固定在这里 陷入沉思”。这首诗以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和“人”的主体重建对旧文画传统进行了反驳
杨炼的力作《诺日朗》由5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描了人类史前期生命的萌动与人类起源,全诗“充满生命力的骚动,充满对生命奥秘的追寻与探索,对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的兴趣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亲切。
当我合上书本默诵舒婷的《致橡树》,当我再一次细细拼凑顾城在《弧线》中为我们拼凑的线条,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拜读杨炼的《大雁塔》??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怀,为我们诠释的人格独立的坚定的思想核心;顾城在杂然并列的“弧线”的意象中所隐喻的诗意,他在单调的几何图形中所创造的意味深长的意蕴;杨炼的追寻历史、探索生命起源的真切??悠然回荡在我的心间?
语言教育2006级1班
范文五:朦胧诗:朦胧诗-定义,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朦胧诗-定义,朦胧诗-简介 朦
胧诗的特点
话题:朦胧诗的特点 ** 古典诗词 来到这个世界上 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_朦胧诗 -定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所形成的朦胧文化被继承,发展成为21世纪的追梦文化。朦胧诗的特点_朦胧诗 -简单介绍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1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的特点_朦胧诗 -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朦胧诗的特点_朦胧诗 -产生发端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
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1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1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母亲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郭路生曾被人们称作**时期“地下诗歌”第一人,后来他借用西方现代手法创作的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相信未来》,一度在知青中流传,对“地下诗歌”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亮相当时,围绕某一知青点曾出现许多诗歌创作群落,其中尤以“白洋淀诗歌群落”最为有名。它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
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1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年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走上诗坛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有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由此,他们便开始产生1种悖逆心理,不仅怀疑“**”,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岛《回答》)“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北岛《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沉落下去,而是开始了执着中的奋起,迷惘中的寻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顾城《一代人》)。顾城笔下一代人的形象,正是这一代青年最真实的象征。因而,在他们丰富而又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中,既有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惊悸、恐怖、苦闷、激愤,又有心灵的痛苦、迷茫、空虚、失落,同时也有在反思过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希望和理想。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时,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程
度的默契和汇通。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使之呈现出1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胧诗”甚至贬称为“古怪诗”。朦胧诗朦胧诗,作为1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1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1/8 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