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的定风波
《定风波》学习设计
主备人:朱丹 辅备:高一语文组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背诵本词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预习——读
1、导入设计(以故事导入)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3、诵读本词,整体感知 展示交流——说
赏析全词
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感觉、事件
(补充: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
(补充:绍圣元年十月,苏轼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又七个月。苏轼在惠州时,钟情惠州山水,游览了罗浮山、白水山、汤泉及西湖中诸多胜景,写下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也鞭笞了当权者。与惠州人交朋结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黄婆这样的卖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东坡不仅与他们密切交往,而且还屡以诗文赞誉他们的友情。苏轼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表达了在此安居终老的愿望。
贬居惠州期间,听闻元祜党人永不叙复,“已绝北归之望”,遂决计“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鹤峰买数亩地建屋二十间,栽植果木,凿井取水。令其子迈挈诸子孙至惠居住,以遂“长作岭南人”的夙愿。可是好景不长,居住40天后,又遭贬海南。此后其子孙诸人一直居住到东坡内迁才离去。)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
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4、“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7、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 探究总结——议 思想内容: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
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
抒情主人公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实战演练——写
拓展阅读。
这些词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请分析其中体现出的苏轼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
“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这里苏轼是在写自然现象,更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籍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
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是另一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籍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五、小结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
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愿我们活得如苏轼那样明朗,那样旷达。
范文二:东哥吟了一首《定风波》,这才是真正的男神
亲朋好友们,拇指君回来啦!
昨天没有推送,其实是在默默憋着大招,拇指君准备杀入视频界啦,请愉快地奔走相告吧!
在这里先跟大家介绍拇指君的好朋友,冉云飞老师,人称“冉匪”,自称“会码字的乡下蛮子”,其实人家可是有名的知识分子,严肃著作都出了好几本啦,专门研究诗歌、文学、历史这种高大上的学问。
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一个神侃古代知识的小节目,名字就叫“云飞说古”。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讲古代人的七情六欲以及悲欢离合。你会发现,很多古人其实也是萌萌哒。
第一期,我们要介绍一个
写得一手好诗,烧得一手好饭
逆境中乐观潇洒,顺境中仗义助人的真汉子。
你也可以跟随拇指君称呼他为理想型
“质感宅男”
听起来就很想嫁呢
等等,重点是他生活在距今快一千年的宋代
他的名字就是~
苏东坡
也就是语文课本中的高频人物
苏轼大人是也
话说苏轼大人作为好男人的第一个优点就是
有!才!华!
21岁进京赶考就被当时的文坛大佬相中
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
见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后那是相当激动
大胆预言说:
小苏是个会读书的好苗子啊,
将来拿个诺贝尔也是大有希望。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果然不负所望
没几年就著作等身
还为现代流行歌曲做出巨大贡献
一首《水调歌头》
经王菲唱遍大街小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于公元1076年中秋)
情真意切又充满哲思
把一个汉子内心的洒脱与柔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才华值,满分!
只可惜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
苏轼大人很快就遭受了职场上的最大危机
史称“乌台诗案”
简单说就是党派之争的牺牲品
苏轼被同事们联合捅了刀子
说他的诗文中有对大老板不敬的言辞
于是被无情地降职减薪
发配到了老板看不见的不毛之地
但我们的苏轼大人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这也是好男人的第二大品质:
逆境中不卑不亢,继续笑傲人生。
来到被贬官的黄州之后
苏大人一边担任着民间自卫队副队长
(黄州团练副使)
一边开始做起了全职农夫
带领全家一起上
在城东的坡地上开垦农田,帮补生计
并从此自封“东坡居士”
于是,苏大人提前实现了无数人梦想的田园生活
修坝建池,种菜养花,好不逍遥
更重要的是,
咱们的苏大人还是个居家暖男
好男人第三大必备品质:
拴住女人的心,先从拴住她的胃开始
苏轼善于做菜,
当年极贱的猪肉,
经他酱油烹调瞬间变身香而不腻的东坡肉
一条普通的鲤鱼,
经他微煎辅以料酒也顿时鲜嫩爽滑
即使家事缠身,咱们的苏大人也没有荒废才学
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遇风雨
也能信手拈来地赋词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作于公元1082年春)
就算被淋成了落汤鸡
也不能忘记凹造型
竹杖芒鞋又怎样
依旧是一个大大的帅字
随着被贬的经历不断丰富
苏大人逐渐形成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
被贬汝州,便顺路游览一下庐山
又顺手题一首《题西林壁》
又顺带成了千古绝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于公元1084年)
简单的四句话,
风景与哲思浑然一体
每次作文引用时都对苏大人感激涕零
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大丈夫还要有大情怀
好男人定律第四条:
肩膀要宽,兼济天下的胸怀更要宽
怀着“人走到哪儿,苏堤修到哪儿”的志向
苏大人在杭州、惠阳等多地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父老乡亲无不夹道相迎,爱戴不已
但所有的这些加起来,
也比不上最后一条有说服力
好男人黄金守则: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们的苏大人也是个大情种啊!
年方十九与十六岁的原配夫人结婚后,
二人恩爱羡煞旁人
可惜天命无常,
爱妻二十七岁离开人世
苏大人悲恸不已
梦中常见爱妻音容笑貌
便化作这首闻者流泪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于公元1075年)
就凭这首词,哭倒无数文艺女粉丝
得一情郎如此,此生无憾了吧
亲爱的苏大人,才学人品俱佳
奈何你生在古代,另众粉丝隔空舔屏啊!
和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
刺透古人的那些小秘密
山河能易色
典章可变化
人类情怀亘古不变
拇指阅读
生活 文艺 新知
范文三: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范文四:苏轼《定风波》的教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
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
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
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
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
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
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
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
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
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
忠。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
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
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
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
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
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
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
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
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
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
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
《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
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
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
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
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
“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
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
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
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范文五:《定风波》后的苏轼
《定风波》后的苏轼
王建宇
我最喜欢的词人,苏轼是一个。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可谓人生低谷,大概还没有在海南时自由、快活。而也就是在黄州,这个多情的、不服老的、旷达的、爱吃自己煮的肉的人,留下了许多“东坡肉”。《赤壁赋》算一道,《念奴娇》算一道。
常常读他的怀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感觉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在密州出猎时,又表现了一个不服老不服输的苏轼,而《定风波》后的苏轼,旷达乐观,充满自信。
一个人,披着微雨,顶着斜阳,踏一方芬芳的土地,持一杆青翠色的竹仗,眼里是彩虹,嘴里是小词,心里是晴空。他活得单纯、快乐。吟唱着漫步,他踏过每一寸阳光。每一个他到达的地方,都会记住他的诗文,他的快乐,他的声音,还有,他的东坡肉。这是一个匿笑于《定风波》之后的苏轼。
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一个被大雨冲洗了的人,还可以和太阳打招呼。他内心的不羁与豪放,每时每刻都给他一个快乐的理由:风雨即晴,晴即风雨。山河都为他澎湃,鱼鸟都为他舞蹈,因为他的笔点染了江山,勾勒了生命。
一蓑烟雨,也是一抹阳光,洒在他心上,一切都活跃,照在他心上,一切都美妙。他只有竹仗芒鞋,可是整个天空
都依赖他。他为自己画出了精彩的一生,正如同他自己的字画闪着光彩,他的诗文流传千古。
他桀骜不羁,同时也多情善意。《定风波》后的苏轼,是一颗美丽的、空灵的、自由的星星,他永远快乐地眨着眼,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