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效课时作业1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福建卷)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18 g 18O2中含有NA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含有NA个单质分子
C.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D.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解析:18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因此18 g(即0.5 mol)18O2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A项正确;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CO2,故B项错误;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不一定是2NA,如Cl2+H2OHCl+HClO反应中,1 mol Cl2参加反应时只转移1 mol电子,C项错误;Na2O溶解在1 L水中得到的溶液,其体积不是1 L,因此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 mol·L-1,D项错误。
答案:A
2.(2012年南开模拟)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两容器内分别充满由14N、13C、18O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两容器含有的( )
A.分子数和气体质量均不同
B.分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C.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
D.分子数、原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故此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
A项,分子数相同,但二者的摩尔质量不同,故质量不同,错误;B项,分子数相同,但电子数不同,错误;C项,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相同,错误;D项,分子数相同,又都是双原子分子,故原子数相同,且二者一个分子中的中子数都为17,正确。
答案:D
3.标准状况下,m g A气体与n g B气体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m∶n
B.25 ℃时,1 kg气体A与1 kg气体B的分子数之比为n∶m
C.同温同压下,气体A与气体B的密度之比为m∶n
D.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A与B的体积比为m∶n
解析:A项,在标准状况下,m g A气体与n g B气体分子数相等,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则A、B的物质的量相等,则MA/MB=m/n,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A、B的物质的量相等,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为m∶n,正确;B项,等质量的A、B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为n∶m,正确;C项,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为m∶n,正确;D项,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A、B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为n∶m,错误。
答案:D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N2和O3的混合气体与等体积的N2所含原子数相等
-B.等物质的量的CH+5和OH所含电子数相等
C.常温常压下,28 g CO与22.4 L O2所含分子数相等
D.16 g CH4与18 g NH+4所含质子数相等
解析:A项,由于O3是三原子分子,故等体积的N2和O3混合气体与N2所含的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同,A项错误;C项,28 g CO相当于1 mol,而常温常压下22.4 L O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故两者分子数不相等,C项错误;D项,一个CH4和一个NH+故等物质的量的两种4中所含质子数分别为10和11,
粒子所含质子数不相等,D项错误。
答案:B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k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C.1 mol水分子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
D.一个NO分子的质量是a 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是b 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 g·mol-1
解析:A项,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质量、数量单位;B项,阿伏加
德罗常数是12 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而不是12 kg;D项,由题意能求出氧一个原子的质量为(b-a)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NAg·mol-1。
答案:C
6.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 L X气体和1 L Y气体完全反应后生成1 L水蒸气和1 L氮气。X、Y两种气体是( )
A.H2、N2O4 B.H2、N2O3
C.H2、N2O D.H2、NO2
解析:由题知:X+Y===H2O(g)+N2,由质量守恒知1 mol X和1 mol Y中共含有2 mol H、1 mol O、2 mol N,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组成,只有C项符合。
答案:C
7.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A中气态物质的体积与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无关;C中气体的体积不同而它们所含的分子数可能相同;D中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答案:B
8.(2012年烟台模拟)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 mol Na2O2和水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 NA
B.0.5 L 0.2 mol·L-1FeCl3溶液中,含Fe3+离子数为0.1 NA
C.理论上氢氧燃料电池负极消耗11.2 L标准状况下气体,外线路通过电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28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含有的碳原子总数为2.5NA 解析: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Na2O2与水的反应是歧化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A错;FeCl3溶液中Fe3+水解,溶液中的Fe3+数小于0.1 NA,B错;
氢氧燃料电池负极消耗11.2 L标准状况下的氢气,转移电子数为NA,C对;28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含有的碳原子总数为2 NA,D错。
答案:C
9.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N2与CO
B.同温、同体积的N2与H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6与NO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与CO2
解析:因N2与CO的摩尔质量相同,故同质量的N2与CO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原子数也相等,A项正确;温度相同,压强不确定的N2与H2,体积尽管相等,其物质的量也不一定相等,B项错;同体积、同密度、同摩尔质量的C2H6与NO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它们所含的原子数不等,C项错;同压强、同体积,但温度不确定的N2O与CO2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所含的原子数也不一定相等,D项错。
答案:A
10.m g某金属M溶于盐酸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n L,并生成氯化物MCl2,则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n/m B.2m/n
C.m/22.4n D.22.4m/n
解析: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由
M+2HCl===MCl2+H2↑
x g 22.4 L
m g n L
x=22.4 m n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1)2 mol O3和3 mol O2的质量之比________,分子数之比________,同温同压下的密度之比________,含氧原子数之比________,体积之比________。
(2)O3与Cl2具有相似的性质,均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已知二者在消毒时均
被还原为最低价态,则相同状况下10 L O3与________L Cl2的消毒能力相当。
(3)气体化合物A分子式可表示为OxFy,已知同温同压下10 mL A受热分解生成15 mL O2和10 mL F2,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推断的依据为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量的应用,根据物质的量与其他量的关系把物质的量转化成要求的量,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运用,运用时注意所处的条件。
-2-1
(2)此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O3与Cl2消毒后分别转化为O、Cl,若设Cl2的体积为x 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则10 L×3×[0-(-2)]=x L×2×[0-(-1)],解得x=30。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分解方程式为2OxFy=====3O2
+2F2,则A化学式为O3F2。
答案:(1)1∶1 2∶3 3∶2 1∶1 2∶3 (2)30
(3)O3F2 阿伏加德罗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12.(1)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质量为20 g,该混合气体中,碳与氧两种原子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
(2)已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3)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________。
解析:(1)设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
(x+y)×22.4=13.44 ①
28x+44y=20 ②
解得x=0.4,y=0.2
0.4 mol+0.2 mol故C、O原子个数比=3∶4。 0.4 mol+2×0.2 mol
(2)0.04 mol C的质量为16 g+20 g-31.76 g=4.24 g,故C的摩尔质量为
4.24 g0.04 mol=106 g/mol。
a
M?气?bbc(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分子数成正比,则c=N,N=aM?气?
bc22.4bc么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a÷NA×22.4=aN(L)。 A
22.4 bc答案:(1)3∶4 (2)106 g·mol-1 (3)a N(L) A
13.已知某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组成为80.0% CH4,15.0%C2H4和5.0% C2H6。请计算0.500 mol该混合气体的质量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数字均为三个有效数字,所以所求得答案也应为三个有效数字。
M(混合气体)=0.500 mol×80.0%×16 g/mol+0.500 mol×15.0%×28g/mol+0.500 mol×5.0%×30 g/mol=9.25 g
9.25 gρ(混合气体)=0.826 g/L。 22.4 L/mol×0.500 mol
答案:9.25 g 0.826 g/L
14.(2010年高考海南卷)根据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可设计测定铜元素相对原子质量Ar(Cu)(近似值)的实验。先称量反应物氧化铜的质量m(CuO),反应完全后测定生成物水的质量m(H2O),由此计算Ar(Cu)。为此,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试剂如下[根据需要可重复选用,加入的NH4Cl与Ca(OH)2的量足以产生使CuO完全还原的氨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还原炽热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从所提供的仪器及试剂中选择并组装本实验的一套合理、简单的装置,按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为(用图中标注的导管口符号表示)a→______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若测得m(CuO)=a g,m(H2O)=b g,则Ar(Cu)=________;
(4)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Ar(Cu)偏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CuO未完全起反应 ②CuO不干燥 ③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 ④NH4Cl和Ca(OH)2混合物不干燥
(5)在本实验中,还可通过测定________和________或________和________达到实验目的。
解析:制取气体→净化气体→主题实验→尾气吸收,所以两次使用D装置,第一次使用是为了干燥氨气,第二次使用是为了吸收生成的水,从而得出生成水的质量,C装置是为了除去尾气中的氨气,还可以防止空气对实验的干扰;
m?Cu?a-16b/1818a-16b(3)Ar(Cu)==b/18=;(4)①生成水的质量减小,b偏小,结bn?Cu?
果偏大;②CuO中含有水,b偏大,结果偏小;③使b偏小,结果偏大;④对结果无影响;(5)只要所测数据能计算出铜的质量及氧化铜(或氧化铜中的铜或氧)的物质的量,就符合,如CuO的质量和反应后Cu的质量、CuO的质量和反应前后硬质试管中的质量差,即CuO中氧的质量、CuO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N2的体积等。
△答案:(1)2NH3+3CuO=====N2+3Cu+3H2O
(2)e→e→b→b→e→e→c→d (3)18a-16b (4)①③ b
(5)CuO的质量 反应后Cu的质量 CuO的质量 反应前后硬质试管中的质量差,即CuO中氧的质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范文二:高效课时作业1
一、选择题
1.(2012年合肥一检)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两类细胞中8种核苷酸都含有C、H、O、N、P元素
B.两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遗传物质载体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D.原核细胞都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析:真核细胞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细胞的DNA是游离的。
答案:C
2.(2012年济南模拟)下图为某人体内几种类型的细胞模式图,错误的叙述是( )
A.4种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
B.4种细胞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
C.a在结构上属于真核细胞
D.4种细胞在功能上是相似的
解析:人体中的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4种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功能是不同的。
答案:D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有核膜,而根瘤菌没有
B.酵母菌有核糖体,而硝化细菌没有
C.黑藻细胞有线粒体,而蓝藻细胞没有
D.黑藻细胞有内质网,而蓝藻细胞没有
解析: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但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题中各选项中,蓝藻细胞和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和黑藻是真核生物。
答案:B
4.(2012年淄博模拟)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当放大100倍时,设视野中圆的直径为d,则面积S=π(d/2)2,此时视野中有64个细胞,当放大400倍时,圆的直径相当于原来的1/4,则圆的面积为S=π(d/8)2,即为原来的1/16,故看到的细胞数目为64/16=4个。
答案:B
5.(2012年南京模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繁殖等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都在活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答案:D
6.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及内容。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的。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C
7.(2012年安庆模拟)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下列符合细胞学说的是( )
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③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④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⑤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⑥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学说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A
8.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染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有关麻风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②形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③遗传物质是RNA
④遗传物质DNA只分布在拟核中
⑤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A.①③④ B.②⑤
C.②④ D.①
解析: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染色体。其遗传物质为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中,细胞质中也存在。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答案:D
9.俗称“超级细菌”的一个变种曾袭击英国一家医院,造成多人感染。下
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菌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B.该细菌与酵母菌的结构相同
C.该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D.该细菌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解析: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线粒体,其遗传物质是DN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因此该细菌的结构与酵母菌不同。
答案:D
10.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亚型,有的亚型感染人,引起流感,有的亚型感染鸡、鸭、鸽子等禽类,引起禽流感。2009年的H1N1高致病流感在全球人群中传播,引起世界恐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的甲、乙、丙三种类型是基因重组产生的
B.甲型流感病毒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不一定含有P元素
C.只能通过高温才能杀灭甲型流感病毒
D.甲型流感病毒与鸭、鹅、鸽子等动物的关系属于寄生关系
解析:病毒的繁殖是复制,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流感病毒含有核酸就一定含P元素,高温、化学药物及抗体均可杀灭甲型流感病毒,与宿主是寄生关系。
答案:D
11.(2012年临沂模拟)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位于拟核内,A错;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其他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分化,自然呼吸作用和蛋白质的加工不可能在线粒体和内质网、高尔基体内进行,B、D错误。
答案:C
12.浒苔是一种绿藻,2010年6月底在青岛等水域大面积出现,而引起太湖水华的是蓝藻。下列有关绿藻和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是好氧藻类,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B.蓝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两者均含有叶绿素,但后者没有叶绿体
D.两者均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前者没有线粒体
解析:绿藻是真核生物,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蓝藻是原核生物,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就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生物中,与引起“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体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
①大肠杆菌 ②发菜 ③蓝藻 ④酵母菌 ⑤霉菌 ⑥HIV ⑦水绵 ⑧SARS病原体 ⑨细菌
(2)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3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进行分析、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A.洋葱 B.兔子 C.蘑菇 D.蓝藻
②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左下图)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右图)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细胞的________性。
解析:(1)①大肠杆菌、②发菜、③蓝藻、⑨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④酵母菌、⑤霉菌、⑦水绵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而⑥HIV、⑧SARS病原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
(2)洋葱是植物,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膜、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兔子是动物,其细胞含有核膜、核糖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蘑菇是真菌,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膜、核糖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核膜。大肠杆菌是细菌,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糖体,无核膜,在有无核膜这一方面与植物细胞相比充分显示细胞间的差异性。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⑦⑨
(2)①A B D ②大肠杆菌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洋葱表皮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差异
14.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________个。
(3)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请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4)某学生在做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生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 cm~2 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慢上升镜筒。请指出该同学在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2)细胞在视野中排成一行,换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长度)为原来的4倍,看到的细胞数应为原来的1/4,即2个。
(3)物像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4)①显微镜应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②放入组织切片后应加盖盖玻片;③物镜应降至距玻片标本0.5 cm~1 cm处。
答案:(1)长度或宽度 (2)2 (3)A (4)①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擦拭,不能用纱布擦拭)②未加盖盖玻片 ③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 cm~2 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 cm~1 cm处停止)
15.夏天,煮熟的食物很快就会腐败变质,俗称“变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煮熟的食物里生出了无数细菌。食物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自然产生,还是来自于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年~1895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巴斯德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里,然后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把乙瓶的瓶口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两瓶内的肉汤。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而甲瓶,尽管肉汤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过了很长时间,瓶内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
后来他又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巴斯德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设计对照实验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为何要再次煮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研究的单一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出的科学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一般验证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答案: (1)熟食变馊 (2)熟食中的细菌从哪里来 (3)设计了 (4)再次煮沸能杀死肉汤中已有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自于食物自身这一因素 (5)细菌是否来自空气 (6)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
范文三:生物高效课堂案例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案例——话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卧龙学校东校区 生物学科 陈自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话题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话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话题不能只代表少数学生群体的利益,而要关照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既能照顾优等生的发展,又能促使后进生的进步。尽管面对同一话题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解决途径,但学生能够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而获得不同水平和层次的个性发展。
一、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话题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重难点、疑问点或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易于生成话题和展开对话的契机。相应的,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话题有几种常见的设计策略,即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策略,围绕教学疑点设计策略,围绕争议点设计策略和围绕教学内容所触及的社会热点设计策略。
1.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设计
教师一般在上课前就已经预设好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预设性的话题呈现给学生。这种设计策略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钻研文本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准确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情境设计出课堂教学话题,在课上加以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对话。例如在学习“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内容时,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教材设计实验预期会出现什么现象?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通过这样设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享受成功的乐趣。
2.围绕教学疑点问题设计
科学起源于疑问,课堂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对教师、文本的质疑,抓住疑点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话题,围绕疑点展开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如在讲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节后提出:用35 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应该是没有放射性的,为什
么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而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上清液也出现了放射性,这又是为什么?这与直接背定义和答案效果不同,这需要学生思考,使学生达到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同时可以对学生可能回答的结果加以辨析,明确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本所讲内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练习深化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3.围绕争议点问题设计
教学中的争议点问题往往是思想观点碰撞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对话有利于学生培养批判、反思、交流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争议的问题,围绕争议问题来设计话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学习到基因突变时,可以设计问题:如果有一亲代DNA 上某个碱基发生突变,一定会使其子代的性状发生改变吗?可以预设成以下几种情况:(1)体细胞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不一定发生改变;(2) DNA上的某个碱基不一定位于基因的外显子部位;(3)如为父方细胞质内的DNA 上的某个碱基改变,受精作用时不一定会传递给子代;(4)某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为隐性基因,而子代为杂合体,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5)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三联体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发生变化时,往往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6)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因为有充分的预设,教学效果也相当好。教师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面对“可能”或“意外”做出独特而睿智的应答,达到教师所预想的成功。
4.围绕社会生活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设计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往往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教学内容或多或少会触及社会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是那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能引起师生兴趣并结合教学内容和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才可成为课堂教学的话题。新课程强调生物学和生活生产实践的应用,因此可以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整合教学资源。例如:(1)观察到的生活生产现象,植物生长的向光性,肥胖和脂肪肝,太湖蓝藻暴发等。(2)现代生物热点现象,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化学奖与生物学知识点、H 1N 1型流感疫苗的研发、全
球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青春期心理生理变
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生活实践。由于这些现象、体验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探究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可以为课堂的“生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根据问题的生成方式设计话题
课堂教学中有三种问题生成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生成;三是由教师生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要针对这三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策略。
1.学生自发生成问题时,教师在“顺”中设计
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情境会自发地生成问题,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采取“顺”的策略,顺应学生的疑问需求,帮助学生获得答案。对于适合展开对话的问题、符合话题设计要求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对于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话题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课下进行自主探究。总之,要采取“顺”的策略,积极采纳学生生成的可成为话题的问题。例如,在“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教材步骤要求放在50℃~65℃的水浴中加热,有的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要加热?不加热行吗?不用水浴加热行吗?温度控制不严格又会怎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教师粗暴地要求他们按照书本进行操作,我想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未必有利。我首先表扬这些学生没有满足于书上的实验操作步骤,而是自己动脑,提出新的问题。接着我鼓励他们先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再按自己提出的疑问做相应的实验,最后将结果进行比较,到那时相信答案会明朗化。
2.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时,教师在“引”中设计
在对话过程中,有许多话题生成的时机,但教学中教师往往没能很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师生之间对话时,教师要巧妙地追问,恰当地把学生引导到话题生成的边缘,不断激发学生,进而引发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完美的话题,既包含教师以目标为导向的预设性,也包含师生之间话题的自然生成性。因此,师生对话时,正确地“引”是话题设计的重要策略。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实验选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有学生就质疑,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我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
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如果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也会加快。学生在实验中又提出:本实验是选用碘液来进行检测,是否能选用斐林试剂?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斐林试剂的使用条件,然后学生得出结论:不宜使用斐林试剂,因为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该实验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在实验中学生又发现:在100℃的试管中反复滴加碘液,每次溶液的颜色均由蓝色变为无色,该结果没有在我的预设中,属于新生成的话题,我就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设问并进行假设,有学生认为100℃高温下酶仍有活性,有学生认为高温下淀粉与碘形成的复合物不稳定,从而导致蓝色消失。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对两种不同的假设进行验证。如果教师对三个答案置之不理,直接回到原有的教学设计轨道上,将失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的一次机遇;如果教师能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利用学生的激情,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都得到非预期的发展。
3.教师自己生成问题时,在“启”中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来 说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 启发学生。这里强调启发,而不是透彻讲解,要 通过启发使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这样,问题就成 为可以展开对话的话题,进而能够顺利地开展课 堂教学。在学习密码子时,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 译的密码子是UUU (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 怎样知道UUU 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很可能 无从下手。这时可以介绍尼伯伦格的实验。人 工合成一条仅由尿嘧啶核吉酸构成的RNA(?? UUUUUUU------) ,以此为模板合成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让学生体会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课堂上,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如果找到另一类生物的密码子与现在的不同,会意味着什么?
总之,课堂教学的话题是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话题。
2014年10月14日
范文四:生物高效课堂
如何开展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习的效果好不好,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第一,构建高效的导入方式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虽然占的时间短,但好的导课方式却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挂图、PPT课件等直观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等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进入一堂课的学习。
导入的方法没有特定,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可以前后联系导入,可以活动导入,可以用现代教育媒体导入,总之,导入新课就是导入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学生探究欲望提升了,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效果才会更明显。
例如,在讲解蛋白质一节时,可以通过联系学生日常喝牛奶为例展开讨论,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构建高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例如,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将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布置学
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最后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的获取了新知识。
例如,在讲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先把题的抛出去,比如“交育种的原理是什么,这个方法有什么优点,有没有局限呢,”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以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各组互评,从而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这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吧~
第三,构建高效的“练”的有效性
要加强“有效训练,分层作业”的研究。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学生层次发展的个性化作业。课内作业主要解决课标要求,课外作业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引导学生跳出题海,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做到高效练习。
第四,构建高效的“检测”的有效性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要求教师在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灵活,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为确保生物课堂高效十分必要。
最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空间
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学生所需的各种能力,也符合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如负责管理的讲解显微镜的兴趣小组;种植豌豆的兴趣小组、栽培蘑菇的兴趣小组、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小组、担任校园植物挂牌的兴趣小组等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高中生物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只能泛泛而谈,具体还要看实施的有效性和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但我相信,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指日可待~
范文五:生物高效课堂
生物高效课堂初探
生物组 闫海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效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需求。怎样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进一步优化学案设计
学案是学生学习指导纲领,一个好的学案学生可以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经过全组的讨论我们学案模式进一步调整。
学案主要环节有:
(1)上课时的作业:巩固上个课时的内容,精编精选典型习题。注重及基础性和典型性。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问题化,以问题的形式(主要是简答题)呈现本节课的目标引领学生预习。要求等级为识记、了解、理解等低层次的用于课堂展示。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3)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再精选本节课2~3个重点难点问题,精讲点拨。
(4)课堂自测: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 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原则二:尽量利用教材中的习题。在精讲点拨后,进行自测,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进一步反馈学生学习的学习效果。
(5)课后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疑点和难点。通过反思的形式,反馈给老师,便于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案为载体,我们构建了复习点评、讨论展示、师生解疑、课堂自测、小结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
(1)复习点评:根据学生的作业利用课前5~10分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点评上课时的作业及时复习提高。
(2) 讨论展示,自主构建
学生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分组讨论预习的成果,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部分学生代表(代表本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在同学间了解学情,组织讨论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成为观众或听众。
(3)、 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讨论展示,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点评学生展示的情况,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难点问题教师精讲点拨,使知识升华提高。
(4)、课堂自测,反思提高
引领学案定时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自测,然后学生展示答案。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使此要素得以升华。
1、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我经常让每一届初一学生给我写建议,如“老师该怎么给我们上课”,“我喜欢老师怎样的上课方式”等,听取学生给自己提出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一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2、阳光心态
我甚至认为,幽默感应作为教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每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期间有幽默感,学生喜欢你,你的课堂教学已成功一半。如果我们每天板着面孔,严肃不已,千方百计地为了学生而付出,但他们还不理解,学生最容易从心理上拒绝的学科。我们为什么不试着以一种快乐的心境去工作,去理解学生,发展学生呢?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你何乐而不为?
3、轻松课堂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做一个“懒老师”,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这是课堂气氛的基石;注重自己肢体语言的表达,课堂肢体语言带给学生的信息是我很激情,我很投入,学生的反映是你真神气,真有趣,上你的课是一种享受。
4、学会反馈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能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整合提高的效果。
反思课堂教学的细节,学生的兴奋点;反思不成功处,有争议的地方,尤其反思学生接纳不好,问题较多之处,由此改进教法,改善教法,提高效率,长此以往,就所谓为“经验”,能应付自如,自由地即兴发挥。经验丰富,教学智慧便可随时体现,表露。
5、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提出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永远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会逐渐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高一一部生物组
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