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 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建立以模拟企业工作过程和工艺仿真为特点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二)工作思路
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及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教学文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考试方式改革,实现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
二、 本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XX 专业课程建设要基于……行业标准和……等岗位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关键能力要求,要构建以能力为本,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实践技能,注重个性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以教师为引导,以课堂为园地,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进行全方位的XX 人才的教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诚信求善,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具有创新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等相关的实践技术,在现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本专业课程标准建设
(二)本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注:资源类型包括课件、试题库、微课、实训方案、实训指导书、教学案例、技能大赛方案等。
三、 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其它文化基础课的教育,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踏实作风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强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取业能力,夯实专业核心课程,深化专业方向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和职业能力训练,按照技能实践,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设置实践环节,设置综合实训课程,加强责任拓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责任拓展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纳入培养方案,注重将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倡导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积极鼓励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和情景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扩大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方向课教学比例。参与实训教学指导,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育教学活动,在科学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好校园网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提升学校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积极推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积极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注重对学生动手、动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强化课程过程性考核,促进考核形式多样化,努力做好过程考核记录,加强总结性考核,题型设计要不断创新,考核内容要易难兼顾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多元考核评价,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课程建设是基础大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以规划为指导,专业建设指导委加强领导,专业教工研究纳入工作任务。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将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活动中。 (三)强化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完善课程建设过程管理。及时组织专家评价,加强督导与检查,确保建设质量。 (四)健全课程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健全评价机制,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学习目标,通过评估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范文二:软件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进行知识、技术创新,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经济、各项管理及公益事业的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根本指向是培养何种类型和规格的人才及如何快速、有效的培养既定品质的人才。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结合我专业的实际情况,课程建设则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我们将通过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围绕课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配套计划,完善具体实施的措施和步骤,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软件专业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一、建设目标: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踪新技术前沿,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料建设,加强网上资源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拓宽研究领域,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程度,改进和改善实践性教学,狠抓产学研工作,增大对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力度,尝试采用双语教学和职业融入素质培养方案,争取通过2-3年的努力使软件专业课程全部建设成合格课程,其中优秀课程达到5门,并有1-2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结合教学改革,力争每门课程都有某一方面受专家肯定的特色,完成6项院级教学课题或科研项目。将教风、学风建设溶于课程建设之中,使我专业教风,学风呈现新气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涌现一定数量的优质课教师和教学名师,学生品质优秀,社会评价好。
二、建设内容和措施
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对整个教学工作起到重要影响,在今后2-3年,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起完善的理论、实训课程体系体系,界定各门课程内容和相互关系。
②依托教材建设加强对课程内容建设的力度,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③力争每年使课程内容更新一次 ,淘汰落后技术课程1-2门,新增新技术课程1-2门。 ④根据市场需求,加强课程整合,整合课程不少于8门。
⑤争取建设1-2门院级以上精品课。
⑥不断修订课程大纲,争取专业课程涵盖所有企业使用的主流技术和未来1-2年的主流技术。
2.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建设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是教师教学重要文件,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未来2-3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范和界定。 ②每年根据技术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一次更新。
③制定软件专业课的理论、实训等考试标准,并针对每门课程制定实施细则,以规范考试行为。
3.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要依托教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未来2-3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选择特色教材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高职高专比例要达到90%。
②加强技术更新速度,争取1-2年教材更新一次。
③ 力争每年出版教材1-2种。
④根据教学需要,每年自编教材3-5种。
⑤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便利条件,参与企业教材开发,每年参与编写教材不少于5种。
4.网上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大力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为教师提供一个网上教学、学生在线学习、管理人员管理的平台。
①把教师教学资料上网:包括教学计划、大纲、课表、课件、教案、教学录像、教学参考书(电子)、案例、题库、参考网站、课外补充材料、教师个人信息、行业信息、以方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查阅、搜索、下载和使用。
②把学生教学资料上网:如优秀毕业生信息、学生获奖作品、学生名单、学生项目案例、学生反馈意见、学生选课信息等。
③把教学管理文件上网:如教学简报、院系文件、通知、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等。
④把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在线学习部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制定每位教师未来2-3年规划,每位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造就一批骨干课的中坚教师,提高核心课程教学效果。
①制定教师选聘规范,继续完善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机制,优化教师队伍。
②拓宽师源渠道,取内“培”和 外“聘”两种途径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加大对骨干课程的师资培训和投入力度,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
③继续完善“教师帮带”制度,对新引进教师加强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成长,适应教学工作。
④加强对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教师举办各种讲座、听课、到企业培训等方式,迅速掌握行业新技术。
⑤举办各种教学比赛,优化成才环境,培植教师成长的沃土
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培训力度,争取做到全员培训。
⑦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加强教师动手培养,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
⑧实行政策倾斜,激励教师投身骨干课、核心课、实训课教学。
6.教学环境建设目标
①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所有课程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主要专业课融入在线方式教学。 ②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为学生实训提供理想的课程设计场所,在未来2-3年主要建设以下几个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1个、数据库实训室1个、.NET 企业级开发实训室1个、J2EE 企业级开发实训室1个、开源技术实训室1个、软件测试实训室1个、网络技术实训室1个、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训室、软件研发工作室1个、4-5个班级综合实训室、
③通过和企业合作,建设2-3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7.课程规范制度建设
①制定一系列关于课程教学规范,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考试、教学督导、听课、帮带、答辩、综合实践、档案留存等一系列教学规范,以减少教师教学的随意性。
②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课程的规范、标准和实施细则。
8.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①在观念层面,需要提高对其必要性、迫切性与可行性的认识,在实践层面,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解决教材、师资等许多问题。
②实行“原版英文教材教学”试点,并尝试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基础》等基础课中采用双语教学试点工作。
③在专业课中融入双语教学的内容,并纳入考核内容。
④要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至少由2-4名教师能胜任双语教学。
9.教学方法改革
为适应课程建设需要,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建构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积极拓展新的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①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案例式教学、3W1H 教学法、讨论式和场景式、多模式教学方法的试点实施力度。
②加强双语教学,除个别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外,在各门课程中融入双语教学元素,并纳入考核内容。
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制订相应标准,完善各种监控考核措施,提高实训效果。 ④加强团队模式探讨,积累经验,完善标准,大型项目一律采用团队模式开发。
⑤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学生课外指导,把学生精力引导到专业学习上来。
⑥加强对真实项目开发力度,教师要为学生寻找真实项目,加强合格企业、部门沟通,加强对学生项目指导,力争年完成实际项目6-8个。
10. 考试改革和建设
①加大考试改革力度,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如教师要更加关注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给出科学的评价
②改革传统笔试模式,增加开卷考试课程数量,更加侧重对学生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③增加上机考试课程数量,学生除通过理论考核外,还要通过上机考核,要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争取上机考试课程达到90%。
④开发在线考试系统,通过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学生在线阶段测验和统一考试等方式提高考试效率。
⑤增加答辩课程数量,加强对学生项目开发的指导,并组织教师对学生答辩,更加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整体能力的考核。
⑥实行教考分离: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心,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大力推进教考分离,即承担考试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为自己的授课对象出考试试题,而由有关部门指定的教师出题或从题库抽题的一种考试形式。经教研室批准,也可由任课教师组成出题小组出题。
11.实践教学建设
①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规范,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②加强对骨干课程的实训力度,选派得力教师和经典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
③增加阶段设计的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学习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大型项目的实训开发。
④加强综合实践工作,制定一套实训方案,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撰写论文、组织答辩。
⑤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封闭式实训。
⑥加强对学生定岗实习的管理和指导,使学生能适应企业文化,加强就业技能。 ⑦加强对学生业余项目开发的指导工作,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⑧组织计算机技能大赛,围绕专业知识,项目开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
⑨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承接和开发,力争每年开发项目不少于4-6个。
⑩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12.产学研建设
课程建设要适应企业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未来2-3年,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根据软件专业课程的需要,培养一批骨干课的教师,做到每名教师都有科研开发能力,都能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和综合实践能力
②教研室每年完成论文4-5篇。
③教研室每年开发实际项目8-10个。
④教研室每年编写教材(含自编、校企合编、出版教材)6-8种。
⑤教研室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100名。
13.职业素质课程建设
随着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未来应主要着手以下工作。
①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素质课程的改革。
②增加人文课程,如学生人生规划、就业指导、社交礼仪、大学语文、文学艺术修养 ③加强课余文化生活建设,并纳入学生素质教学要求。
④建构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将高职课程体系分为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三元整合,相互交融。三类课程又分别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
三、 时段任务与具体措施
1.2005.9-2006.7任务和措施
①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组织专家研讨,更新课程2-3门,整合课程3-4门;研讨教学计划2-3次,并完成第一次修订;撰写和修订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各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和实施规范。
② 组织教师编写教材2-3本,并力争出版发行1-2本;专业课程全面采用由企业撰写的适合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并根据软件技术的发展对教材进行大幅度更新。
③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的在线学习的各种教学文件实现电子化,供学生在线学习之需。 ④认真贯彻学院师资引进政策,加大引进教师力度,争取引进至少2名研究生;通过和企业合作,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不少于20人次;举办教师比赛1次;安排每位教师教授新课程不少于2门,参与实训教学不少于1门;每位教师制定工作规划1份。
⑤根据软件教学需要,为学生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争取建设1个实训室。
⑥组织教研室研讨、建立一系列教学规范,并逐步完善考核、项目开发指导、教师帮带、综合实践等方案。
⑦选派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并在在中澳合作班级中进行试点。
⑧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基本完善案例教学、多模式教学法,尝试引入讨论式教学,加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建设力度。
⑨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实现教考分离;采用笔试、机试、答辩等多种考试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⑩建立实训案例库,制定实训方案,加强对教师实训教学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业余项目实训教学,
1○1教师完成论文2-3篇;完成项目开发6-7个;编写出版教材1-2本;为企业培训职工不少于100人次。
1○2加强学生社交礼仪,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研讨开设相关课程。
2.2006.9-2007.7任务和措施
①根据企业需求,淘汰落后技术课程不少于2门,新增课程2-3门,整合课程至少达到4门;组织学院专家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研讨,并再次进行修订;并以此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各门课程的考核标准。
②组织教师编写出版教材2-3本;专业课程全面采用特色教材(企业编写或校企合编);并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大幅度更新;引进企业实训方案教材,加强实训规范化。
③通过建设班级和系部网站,把学生作品、教师教学资料大部分上网,实现部分教学资料的电子化,基本构建起在线教学平台。
④至少引进2名研究生;聘请企业工程师不少于2人,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参加技术培训不少于20人次;组织校企合作讲座不少于10次;每位教师教授至少1门主干课,参与实训教学不少于2门。
⑤根据软件教学需要,为所有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实现网络教学;建设1个实训室,并建设1-2根校外实训基地。
⑥组织研讨实训教学方案,全面规范实训教学;建立考核、督导,教师帮带方案,全面规范教学工作。
⑦在专业基础课中正式引入双语教学,并在专业课中加入相关双语教学内容,同时纳入考核范围。
⑧重点完善实训教学改革,加强对实训教学环节的规范,形成良好的学生科研活动氛围和机制。
⑨加大对学生项目开发能力的考核,并做出硬性和定量指标要求,增加答辩考核科目;实现部分课程计算机自动考核。
⑩ 制定学生业余项目开发、学生技能大赛、毕业设计、综合实践、顶岗实训、课程设计等一系列规范,加大以开发真实项目为主的实训教学百分比;引进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封闭实训;争取开发实际项目8-10个。
1○1教师撰写论文2-3篇;完成项目开发8-10个(含学生项目);编写出版教材1-2本;参与企业教材编写不少于8本;为企业培训职工不少于100人次。
1○2开设大学语文、社交礼仪,沟通与职业素养、文学艺术欣赏等人文课程,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007.9-2008.7任务和措施
①根据新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更新课程4-6门,整合课程至少达到4门;组织学院和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研讨,并进行第三次修订;重新撰写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②组织教师编写出版教材2-3本,参与企业撰写特色教材5-8本;引进企业实训体系规范。
③争取建设以系和班级为框架,以内容为主的网站和局域网,实现全部教学资料和学生资料的电子化和最终建立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
④加大引进企业工程师力度,聘请企业工程师不少于5人,实现教师全员培训;举办教师比赛1次;每位教师必须能教授1门主干课,能独立承担实训教学课程大于2门。
⑤争取建设1个软件开发实训室,建设1-2个校外实训基地。
⑥完善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学环节的规范,并加强教学方案的实施力度。 ⑦加大双语教学力度,争取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
⑧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让学生参与企业开发,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企业封闭式实训教学;争取组织1次以专业为主题的大型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完善的实训教学方案。
⑨建立完善的理论、上机、答辩、项目开发、人文素质、开卷考核等一整套考核方案并加大实施力度。形成具有软件特色的考试方案。
⑩组织学生由企业工程师进行封闭式实训半年;组织计算机技能大赛1次;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开发4-6个;形成经典实训案例3-5个;
1○1教师撰写发表论文2-3篇;完成项目开发不少于6个;编写出版教材1-2本;为企业培训职工不少于150人次。
1○2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教学方案,通过课堂、课外诸多方面全面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能适应软件企业的需求。
范文三:播音专业课程规划
集训之前(4week , 20h )
基础课程:(正音 +声音调整)
普通话语音基础
声母、韵母、声调 (14h)
口腔控制
立字(1h )
吐字归音
字头:声母有力,字腹:韵母饱满,字尾:韵尾归音(1h )
呼吸方法及气息训练
稳、久、匀、松(2h )
声音拓展及共鸣
虚实、高低、快慢的弹性训练,高、中、低音位置训练 (2h)
基础课程目标:
普通话语音标准
声音圆润悦耳
气息平稳自如
基础课程难点:
口腔打开,立字,声音不干扁
声母无力、语流中吞声母,声母混淆,声母发音错误
韵母发音不饱满,韵母混淆,韵母发音错误
声调调值及语流音变
声音加工的松紧状态,前后位置
基础课程基调:
娱越课堂
课程内容多以讲练结合,先讲方法理论,多加练习。多以绕口令、范文、训练跟 读,对比训练,模仿训练为主。注重互动,课堂应热烈活泼。
回课方式
上交作业:录音小样,听录音讲练
集训 (90h)
专业课程:(考试项目讲练)
自我介绍(3句话、一分钟) (8h)
课程目标:
完成两个自我介绍成品
内容清晰
新颖独特
表达流畅
主动交流状态
课程难点:
内容反复修改
内容表达训练
课程基调:
体验课堂
个性独特的自我介绍要求学生的创意与老师的辅导与修改, 建议将学生自我介绍 到演播室拍摄并剪辑,在作品中讲练。
回课方式
上交作业:录 vcr ,点评讲练
自备稿件(指定文学稿件) (16h)
择稿
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播、广播剧、影视片段
备稿
划分层次、理清背景、摸准意图、掌握风格、化为人物、扫除障碍
技巧训练
节奏对比、虚实层次、停连重音、内在语、情景再现、塑造空间、副语言
单项训练
散文——真情实感的心声
诗歌——节奏的律动
寓言、童话——夸张的艺术
小说——一人演一台戏
广播剧——想象的艺术
影视——创造性模拟
课程目标:
完成自备稿件成品
能够熟练完成指定文学稿件备稿并表达
课程难点:
择稿、稿件表达技巧训练
副语言及画面感
课程基调:
炫技课堂
自备稿件对于学生的技巧要求考察点相当多, 因此形成学生自己根据课程讲解的 要求择稿然后加入技巧进行课堂展示。
回课方式
舞台表演形式汇报点评、讲练
新闻播报(指定新闻稿件) (16h)
新闻播报类别
播报、播读、播讲
备稿三遍六步
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
课程目标:
完成各类新闻讲练
备稿迅速高效熟练
课程难点:
新闻类别区分
备稿六步
课程基调:
气场课堂
新闻播报的声音、气息、基调、状态要求相当高,综合体现为学生的气场,此时 要有端庄的感觉,要出范。
回课形式
背新闻、直播间体验新闻播报,点评讲练
即兴说话 (20h)
说
看图说话(南艺)
评
即兴评述(常规)
述
故事讲述(上海、河传)
答
回答提问(常规)
论
集体讨论(中传、南广)
课程目标:
能够根据给定材料迅速产生说话思路
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思路
能够流畅表达观点
课程难点:
说话思路引导
素材积累
解放天性敢想、敢说
课程基调:
争鸣课堂
发表合理观点,有事实素材支撑观点,主动交流表达状态,形成有“争鸣”的激 辩、驳论、阐述、总结的课堂氛围
回课形式
正反方辩论,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发言, “我有话要说”专题各抒己见
模拟主持 (20h)
节目类型分类
娱乐、访谈、新闻、少儿、体育
主持内容构架
节目头 +引 +主体 +show+导出
看片模仿训练
课程目标:
完成即兴说话项目的讲练
能够在给定题目、素材、类型的要求下顺利完成主持作品
学生能够形成简单的主持风格,有一定的主持导向
课程难点:
内容构架与表达
风格塑造
导向体现
内容完整性的体现
课程基调:
模仿课堂
风格来源于模仿, 塑造于模仿, 一定在课堂上给学生反复看样片, 根据题目形成 固定的风格及内容表达方式,然后形成主持人角色的自我发现与主动性的调动。
另:
辅助课程 (10h)
上镜指导 (4h)
才艺指导 (4h)
面试礼仪 (2h)
范文四:品牌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品牌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达到条件优越、师资历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且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
(2)建设目标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落实政策措施,培育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加强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专业优势,培育精品,打造品牌专业;发挥地域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面向基层,主要面向湖北民族地区及周边武陵地区的广大中小学及管理部门,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体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建设措施
1 人才培养
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在学科基础、实践训练、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教育上,形成本学科教学的优势与特色。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通过综合实习、课外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大环节突出体育教育应用性学科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
创新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激励与淘汰机制为动力,更新理念、提高质量、教书育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以及企业用人需要,体育教育专业每年计划招收90余人。培养60名左右高素质体育教育实用人才到中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10人到运动队从事运动训练及裁判工作,20名左右考取各重点大学研究生,其余到体育行政部门从事管理、技术开发工作。另外,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以及提高学生的考研率,特别加强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二级过级率达90%以上,三级过级率达30%以上,外语四级过级率达80%以上。
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金,充分利用学院实践创新中心的优势资源,在5年内争取在国家级及省级大赛中获1等奖1次,2等奖3次,3等奖5次。
2 学科建设
按照“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课题带动学科建设,以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分层次实施。以建设“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核心,到2011年获得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广泛调研各重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本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适当压缩必修课,注重通才教育,培养自学能力、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研素质,鼓励学科交叉、主导创新意识。
3 精品课程建设
在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和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计划将《篮球》、《田径》在2010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教学团队,将《足球》、《排球》、《武术》、《体操》、《健美操》及《体育舞蹈》等课程在2015年建成校级优质课程。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部分特色教材,争取有一本以上自编教材获奖;部分课程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或配备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
4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着重培养2—4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达50%以上。充分利用“博士化工程”,每年送1—2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在2015年前,使中青年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10%以上。在现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5—50%。
5 科研工作
为了继续提高对中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及系部采取鼓励、指导、帮助和压担子并重的原则。使所有中青年教师均进入相关的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由一位教授或者副教授为他们制定培养计划、安排他们承担相关课题研究。继续抓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实行两头并举的方略。
充分利用本专业快速发展的大好良机,在5—10年内争取承担国家部委、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1-4项;承担企事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5项;省市级奖励5项。加大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力度,开发1—2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请专利5项,争取有50%获得授权;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每年选派2人参加1—2次国际学术会议,2-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讲学,每年组织院内学术报告1—2次;争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2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篇,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3篇。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为此,学院累计投入40万元新建了创新实践中心,实行院长负责制,以项目促科研,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提供良好平台。
6 实验室建设
根据“优化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原则,整合实验资源,避免了设备与实验室的闲置浪费,为学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从建立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学生实验守则及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入手,在实验过程各个环节对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学生等不同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推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模拟化和网络化,积极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网上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建设好的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和大学生体制测试平台的建设。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
设和田径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加强我校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材建设,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7 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我校与恩施州中学原有良好的基础上,于2007年与湖南龙山、湖北广水、重庆黔江等地学校签订了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协议,聘请实习学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作为学生实习班主任的指导教师,并安排本专业教师配合指导实习。
三、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的政策支持
为保证品牌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体育学院在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体育学院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近几年来,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进行了大力支持,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经费投入40万元/年,体育设备费20万元/年,体育维持费20万元/年。2007年,学校划拨体育学院塑胶田径运动场建设的专项资金600万(五环体育场),从而使我院的运动场地器材已能满足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和训练实践。为了提升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学校已计划翻新修建大型塑胶田径运动场一个(民族体育场),新修大型体育馆1个。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是学校首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实验室之一;我院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已成为了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得到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民宗委和湖北民族学院三个单位的共同建设。
学院将全程全额支持体育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专业课程的正常教学实践与运动训练实践,保证品牌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保证品牌专业不断发展,按照国家对品牌专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措施,为省级校级品牌专业提供1:1配套建设资金,以保证专业的质量不断提高。
范文五:旅游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2003-2008年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为切实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考核手段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把我院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依据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我系的具体实际,制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科学创新和服务社会为重要使命,以主干课程为重点,在全面提高各类课程及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水平的基础上,逐步使各专业主干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并建设一批校级优秀课程,争取4年内实现校级、5年内实现省级精品课程的突破。构建和培养与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一)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通过5年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专业课程设置,力争5年内将各专业现有的专业必修课程分期分批进行评估,争取建成5至10门校级优秀课程,并且力争5年内将2至3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1至2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二) 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本着" 走出去,请进来" 的原则,鼓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兼任顾问,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定期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我系做客座教授或讲学,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先进、适用的优秀教材,鼓励支持自编教材出版。教材选用由任课教师推荐,院系统一审定。选定的教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科学,可读性强,理论前沿,费用经济。部分教材可以配一定的外文原版资料作为参考。建设一个教材信息库,收集所有学科的教材种类和信息变化。建立课程的核心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的资料体系。2008年之前每年组织各系教师编写不少于3本质量较高的
教材。2007、2008年每年编写不少于2本质量较高的教材。
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提高实验、实习质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培养能力正是我院各专业的特色之一。目前,我系已与著名旅游企业如春秋国旅、江苏海外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还计划选送优秀学生到境外实习,以使专业教学直接与国际实践接轨,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研究特色。
4.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1)根据各专业的现有条件和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发展、完善和优化组合课程的各相关要素。除了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做好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等文件的建设之外,重点强化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改革。每门课程都进行试题库建设,到2008年底初步建立每门课程较为完善的试题库。
(2)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在继续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努力实现“模块课程”或“系列课程”的衔接配套和整体优化。
(3)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能形成高效运行的教学工作机制,制订严密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以及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参观见习、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不断强化并理清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课程不断改革和提高质量的有效机制。
(4)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主讲和辅导教师能经常吸取新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勇于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考核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严格的制度。考核内容的深广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考核方法适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做到科学化、多样化,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或改革意见;提高命题质量。
5.课程建设目标。选择目前教学效果好,具备有条件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在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主干课程中选择3-5门,列入首批优秀课程建设规划,争取在2-3年内使其中的3-5门达到优秀课程的要求,再经过2-3年的建设,使优秀课程的数量达到7-10门。在优秀课程中选择5-6门进行重点建设,争取
建成学校或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到2008年,使各专业课程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大步,经过评估,使参加建设的重点课程达到学校优秀课程标准。
三、拟申报优秀、精品课程计划安排与筹建情况
(一) 拟申报优秀、精品课程计划
(二)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基本要求,规范课程建设。考虑到目前的教学效果和师资条件,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应在有一定基础的课程中选择。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设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专业方向,加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根据新的专业方向的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制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
(三)列入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条件。应在目前教学效果比较好,在以往的教学评估中成绩较好的课程中筛选。课程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申请均可,提倡和鼓励小组申请;提出申请的课程应提交简要的申请材料,阐述申请理由和有利条件;采取自愿申请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申请和推荐。
(四)课程建设的要求
1. 具有一个以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有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反映本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结构体系,既有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要点、基本技能及其教学、实践训练的实施方案,又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要能够处理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因材施教);处理好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认识规律的关系(循序渐进);处理好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整体知识构成的关系(课程间的匹配);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合理的智能结构)。教学大纲的结构应完整合理,包括地位与作用、目的要求、内容纲目、教学手段与方法、课时分配、作业练习、实践环节、参考书目等。
2.具有一套完整的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选用的合适教材(讲义)。符合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启发性原则,并具有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或思考题集及反映学术发展的文献等)。注意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的能力。选用教材必须确保公共基础课基本上选用、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选用、专业课大部分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对选用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要提出经过使用后总结的使用意见。
3.具有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能形成高效运行的教学工作状态的机制。制订严密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参观见习、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讲辅导教师能经常吸取新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勇于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4.在拥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进行形象化教学,保证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室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5.对学生的考核有一整套科学、规范、严格的制度。考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考核方法适合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做到科学化、多样化,对考核结果及时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或改革意见;提高命题质量。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主讲教师一般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胜任本课程全程教学工作,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能够教书育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对备课、讲课、作业批改、教学检查、考核分析、教学总结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坚持相互听课、观摩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方式。
四、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优秀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和指导,成立学院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立项审查、制订标准、检查督促、组织评估等各项工作。同时,每门课程设立课程建设小组,每个课程建设小组由3-4名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小组负责每门课程的具体建设,小组组长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当。
(二)明确标准,合理安排。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的教学标准和建设目标,提出师资队伍、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以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其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程度;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经过努力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提高。
(三)建立健全课程建设制度。建立课程教学档案检查制度,将教师教学档案作为教学评优的基本依据。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度,要求新上岗的讲师和助教每学期听课3-5次,自主选择本院优秀教师或与自己专业相近的课程,并写出听课记录。
(四)开展评估,定期验收。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每一学期对重点建设的课程评估一次,根据申报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确定为优秀课程,合格课程和暂缓合格课程。对优秀课程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暂缓合格课程要责成限期整改,提出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其达到合格标准;限期内仍无改进的,将取消其参与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资格。
(五)组织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教学梯队,筛选优秀教材,编制课程建设计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瞄准“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方法”的课程建设指标,对各门课程进行建设,对问题项目找出解决方法。
(六)重点建设好特色和品牌课程。对《旅游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要重点建设,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旅游基础学术理论与地方旅游实践的研究方面要争取学校的特殊支持,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之建设成为淮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并且在条件成熟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拟订计划,引进和培养各专业方向教师,使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及知识结构上愈趋合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设好1-2个科研方向的学术梯队。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跨专业的合作研究。
五、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所需的条件保障
(一)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科研、人事、图书资料、实验室、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是一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系里将按课程建设规划要求,有计划地实施,并定期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阶段性进展进行评估,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二)经费保障。除积极争取学校对优秀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优秀和精品课程骨干教师进修机会外,学院从2005—2006学年起,设立专业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每年5万元。
(三)管理创新。要规范管理、稳步创新,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津贴发放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不同职别教师提出不同科研额定工作量要求和建立教授学术休假制度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把系里的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单纯以教学为主逐渐转向教学科研并重,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
(四)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和后勤保障。改进和加强图书资料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全面建成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平台。同时,根据课程发展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争取5年内分别建立微机房、旅游规划设计室和淮安旅游开发与管理咨询信息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