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基本信息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
基本信息
课题 兰亭集序
作者及工 王孝莲 敬业中学
作单位
教材分析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 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范文二: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有些路总是不得不走,有些泪总是不得不流,有些人不得不说再见却又要遇见。被七情六欲纠缠,被是是非非迁绊??
刘老师说过,我总是会留下遗憾,不知道这是不是性格所决定的。聪明,自负。昏昏沉沉的度过半个学期,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当发现自己落下了很多课程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聪明,耐力不顾一切的弥补。总之,我不会输的太惨,但也不会赢得太多,因为我很懒,不愿在学习上花费太多。我也曾大言不惭的说过,应试教育肃杀了我的灵气。没有人纠正过我的这句话。黄老师只是说:中国的教育制度短期内不会改变,你只能让自己变的出。 丁丁说我太不安份,苏雨说我太守旧。
在火车上,和一群驴友谈野营;和一对老年夫妇攀老乡——那个只是出现在户口本上“祖籍”一栏中出现的陌生城市:听一个洛阳籍的中年人讲述他的家乡;和一个外出开会的政府官员谈论奥运会给北京城市发展:向一个QQ好友咨询我该喝什么药??
但是,我不会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不会去陪好友逛街,不会去玩CS,不会去早恋?因为妈妈会不高兴。从小过严的家教让我成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并不想这样,可我不得不。我无力冲破妈妈禁令的重围,听妈妈的话,做个乖乖女。是天理,是我的天理!
一方面,我思想活跃,走在同龄人前面,大胆的看法,超前的想法,对许多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反抗,可以说是懦弱,无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在这样的矛盾纠葛中沉浮,同学们说过我有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其实我得到了很多,也同时失去了很多。
大千世界,太多太多习惯了,割舍不下的回忆,,无奈,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忍着痛苦对每一个人微笑,笑,微笑,大笑,那是我干固的眼泪,我想我是个稻草人,我不想悲伤却又快乐不起来,于是我学会了嘴角轻扬,一个简单的我承受的起的动作,快乐可以用一个上扬的笑来表示,不知何时,我的嘴角开始习惯上扬,终于我发现微笑成了我的附属。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才知道有时一别既为永别。有些人分别后,一生一世都无缘再见,再叙昔日同窗之情已是可望不可及。金君,缝好了我破碎的心。然后我们又让彼此心碎。童话般的友情,象玻璃瓶美丽纯洁但易碎。当我遇到了突变,我选择了逃避。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是我对我的不负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及等待我的长长久久的良心上的责罚。但当电视剧中的情节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时,我只能用缘分二字宽慰自己,也许??缘分只有这么长了吧!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叹息。这
个时间,荒唐,抑或是叹息!也许我们错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可能那将留下一生的遗憾。但是,我们在世界面前都过于渺小,我们的一切都微不足道。爱,是一个太沉重的字眼。十几岁的肩膀太单薄,还承受不起,我们,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丰满我们的羽翼,等到能够振翅高飞的那一日。用心,等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范文三: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有些路总是不得不走,有些泪总是不得不流,有些人不得不说再见却又要遇见。被七情六欲纠缠,被是是非非迁绊……
刘老师说过,我总是会留下遗憾,不知道这是不是性格所决定的。聪明,自负。昏昏沉沉的度过半个学期,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当发现自己落下了很多课程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聪明,耐力不顾一切的弥补。总之,我不会输的太惨,但也不会赢得太多,因为我很懒,不愿在学习上花费太多。我也曾大言不惭的说过,应试教育肃杀了我的灵气。没有人纠正过我的这句话。黄老师只是说:中国的教育制度短期内不会改变,你只能让自己变的出。
丁丁说我太不安份,苏雨说我太守旧。
在火车上,和一群驴友谈野营;和一对老年夫妇攀老乡——那个只是出现在户口本上“祖籍”一栏中出现的陌生城市:听一个洛阳籍的中年人讲述他的家乡;和一个外出开会的政府官员谈论奥运会给北京城市发展:向一个QQ好友咨询我该喝什么药……
但是,我不会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不会去陪好友逛街,不会去玩CS,不会去早恋…因为妈妈会不高兴。从小过严的家教让我成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并不想这样,可我不得不。我无力冲破妈妈禁令的重围,听妈妈的话,做个乖乖女。是天理,是我的天理!
一方面,我思想活跃,走在同龄人前面,大胆的看法,超前的想法,对许多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反抗,可以说是懦弱,无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在这样的矛盾纠葛中沉浮,同学们说过我有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其实我得到了很多,也同时失去了很多。
大千世界,太多太多习惯了,割舍不下的回忆,,无奈,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忍着痛苦对每一个人微笑,笑,微笑,大笑,那是我干固的眼泪,我想我是个稻草人,我不想悲伤却又快乐不起来,于是我学会了嘴角轻扬,一个简单的我承受的起的动作,快乐可以用一个上扬的笑来表示,不知何时,我的嘴角开始习惯上扬,终于我发现微笑成了我的附属。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才知道有时一别既为永别。有些人分别后,一生一世都无缘再见,再叙昔日同窗之情已是可望不可及。金君,缝好了我破碎的心。然后我们又让彼此心碎。童话般的友情,象玻璃瓶美丽纯洁但易碎。当我遇到了突变,我选择了逃避。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是我对我的不负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及等待我的长长久久的良心上的责罚。但当电视剧中的情节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时,我只能用缘分二字宽慰自己,也许……缘分只有这么长了吧!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叹息。这个时间,荒唐,抑或是叹息!也许我们错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可能那将留下一生的遗憾。但是,我们在世界面前都过于渺小,我们的一切都微不足道。爱,是一个太沉重的字眼。十几岁的肩膀太单薄,还承受不起,我们,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丰满我们的羽翼,等到能够振翅高飞的那一日。用心,等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范文四:_查泰莱夫人的情人_生命之书
著译者说■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生命之书
○黑
马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著,黑马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2月,35.00元
世界文学名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英美长期遭禁,直到1960年代才开禁。当英国宣布开禁后,一度洛阳纸贵,高踞畅销书排行榜数周并常销至今。但比畅销和常销更重要的是,它的开禁标志着人类的宽容精神在劳伦斯苦恋着的祖国终于战胜了道德虚伪和文化强权。从此,其作者劳伦斯作为20世纪文学大师的地位得到确认,劳伦斯学也渐渐成为英美大学里的学位课程和文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这部小说问世不久,中国文学界就报以宽容和同情,甚至从学术角度对劳伦斯和他的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肯定。那个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人邵洵美读后立即撰文盛赞;现代作家和戏剧家赵景深1928-1929年间六次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劳伦斯的创作并追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进展;几家杂志上陆续出现节译。其后出版了饶述一先生翻译的单行本,因为是自费出版,发行量仅千册。当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估计人们都没了读小说的雅兴,这个译本就没有机会再版。直到1980年代,饶述一的译本在湖南再版,使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得以领略劳伦斯这一佳构的非凡魅力。
劳伦斯其人
因为曾被看作“颓废作家”,从193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中国对劳伦斯的介绍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空白。对劳伦斯的重新肯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少伟发表在1981年的《世界文学》第2期上的论文《戴·赫·劳伦斯的社会批判三部曲》为标志。这篇论文全面肯定了劳伦斯的创作,推翻了以往文学史对他做出的所谓颓废的资产阶级作家的定论。我们发现一个曾被雅俗双方都一言以蔽为“黄”的作家在赵先生笔下呈现出“社会批判”的真实面目;同时赵先生也启发我们“看看这种批判同它的两性关系论点有什么关联”,使我们得以找到整体把握劳氏创作的一个切入点。赵先生多处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这篇文章,恰到好处地淡化了那些曲解劳伦斯作品的非文学不良因素。赵先生广引马恩,以此来观照劳伦斯的创作,对其加以肯定,这是劳伦斯研究上的一种突破。我认为,赵少伟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具有绝对的开拓性历史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劳伦斯的词条就出自赵少伟之手。
公正地说,让劳伦斯受益无穷但也深受其害的,都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大
2010/05
67
□著译者说
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因了这本“黄书”,才知道劳伦斯的。如果说许多人最终读了他的多数作品后承认他是文学大师,那引玉之“砖”则是《查》,人们首先是慕其情色描写而争睹为快的。
事实上,劳伦斯除了这部小说外,还著有另外11部长篇小说,50多部中短篇小说,多部诗集、剧本、游记和大量的文学批评、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和散文随笔。他还翻译出版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及意大利作家乔万尼·维尔迦的长篇小说等,仅凭这些译文就足以称他为翻译家了。这位矿工的儿子,以自己非凡的文学天赋、敏感的内心体验、勤奋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活力,拖着当年还是不治之症的肺病之躯,在短短20年的写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学经典遗产,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不少研究家称其为天才和大师,不无道理。
他的四大名著《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说部部经典。《儿》被普遍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印证弗洛伊德“恋母情结”学说的“原型”之作。《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屡遭查禁和焚毁,惹出文学和政治风波来,作者本人虽未遭
“坑”,却也长时间内遭受监视和搜查,心灵备受煎熬,以至于对他“爱得心头发酸”的祖国终于失望而自我流放,浪迹天涯,病死他乡。由此,我们甚至无法断定他是因了文学的孽缘才遭此厄运,还是厄运专门来锻造他的文学魂。
这位旷世奇才的作品甚至在1985年上海出版的专著《现代英国小说史》中仍然被指责为“黄色淫秽”并把开禁这本书作为“当前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已经堕落到何
68
博览群书ChineseBookReviewMonthly
种地步”(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1985上海外语教育版)的标志。
这归根结底是个眼光的问题。偏见往往比无知更可怕。但艺术的眼光往往需要靠一个人较为全面的发展来培养,需要时间。
1984年我完成了国内第一篇研究劳伦斯的硕士论文时,国内还没有劳伦斯作品的译本(只有个别短篇小说的译文,劳伦斯只是被当作一般的现代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个领域还被认为是禁地,因为他在非学术领域仍被看作“黄色作家”。1980年代后期劳伦斯作品开始大量出版,便有了三五成群突击抢译劳伦斯作品的壮观场面。1930年代的旧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重印上市后,黑市竟出现高价抢购的热潮。在这种尴尬的阅读环境中解释劳伦斯的这部最有争议的小说,颇令人生出滑稽感。
如何看待性描写
我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称之为废墟上生命的童话。
小说伊始,即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一片废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象征,更是大战后人之精神荒原的写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野林子和林中木屋,里面发生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生命故事。一个复归自然的男人给一个寻找自然的怨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这怨妇亦焕发出女人之本色,唤起了这个近乎遁世的男人身心遥远地带无限的温情,激发出他身上近乎消失的性爱激情。他们在远离工业文明的地方体验着自然纯朴的爱情,双双获得了灵与肉的再生。浪漫而美丽,不乏乌托邦色彩,这简直是一部成人的童话。
劳伦斯生前好友理查德·奥尔丁顿曾
长期从事劳伦斯作品的编辑和评论工作,他说过,这本书根本算不上一本性小说,因为它其实是“关于性的说教……是一种‘精神恋爱’。”林语堂早在30年代就指出,劳伦斯的性描写别有一番旨趣:
“在于劳伦斯,性交是含蓄一种主义的。”(林语堂《读劳伦斯》,载《人间世》,1934年第19期,P34)
时至今日,普遍的研究认为,劳伦斯对性持一种清教徒的观点:
“他之所以常常被称作清教徒,就是因为他认为性是生命和精神再生的钥匙,也因为他认为这是极为严肃的事情。”(克默德《劳伦斯》,1986年三联书店版,P207)1960年伦敦刑事法庭审判这本书时,文化学者霍嘉特就特别说这书讲道德,甚至有清教之嫌。”此言令检察官困惑不解,转而问询文学家福斯特,福斯特回答说:“我认为那个描述是准确的,尽管人们对此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自相矛盾。”看似如此的矛盾,造就了劳伦斯这部小说之性宗教的特质。因此,霍嘉特在他那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查》1961年版序言中称这本书是“洁净、严肃的美文”,“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
查泰莱爵士因伤失去性能力,本值得同情;但他的内心十分冷酷,对工人蔑视无情,对夫人康妮感情冷漠。他认定矿工只是工具,非用鞭子驱使不可。康妮只要能为他生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和爵位就行,至于同谁生育,他倒不在乎,但绝对要求孩子的父亲来自上流社会,以不辱查家门楣。正因此,当康妮遇上一身质朴但情趣脱俗的猎场看守麦勒斯时,便自然流露出了女性的
著译者说■
软弱与柔情,演绎了一场性爱激情戏剧。麦勒斯与康妮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是一个根植于自然、富有生命活力的“下等人”。他受过教育,但厌恶了他认为腐朽的文明生活,选择了自我流放,自食其力,寄情山水。
令人深思的是劳伦斯对现实的选择:他选择了森林为背景,选择了一个猎场看守而不是选择他情感上最为依恋的矿工来做故事的男主人公。猎场看守游离于社会,为有钱人看护森林和林中的动物供其狩猎,另一方面还要保护林场和动物以防穷人偷猎或砍伐树木。这样的人往往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是有钱人的下人,是劳动者,但又与广大劳动者不同。在劳伦斯看来,这类脱离了俗尘的阶级利益、一身儒雅同时又充满阳刚气的男人最适合用来附丽他的崇高理想。从根本上说,矿主和矿工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都受制于金钱、权利和机械,在劳伦斯眼里他们都是没有健康灵魂的人。
解读的关键词
从《恋爱中的女人》开始,劳伦斯的超阶级意识日渐凸显,在今天看来颇具后现代文化意义:劳伦斯从人类文明进程的悲剧角度出发超越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认知范畴即资本是靠对劳动力的压榨达到积累。劳伦斯注意到劳动力脱离自然后的异化特质,同时注意到劳动力在资本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对工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是双重的异化。而采矿这一行业更是对不可再生的人类资源无情掠夺的最典型范例,在剥夺自然方面双方都是参与者。矿工的罢工运动不过是在工资待遇上与资本家的对立,这并没改变其异化的本质。在与自
2010/05
69
“
□著译者说
然的异化过程中,劳资双方成了对立的统一。劳伦斯从而超越了剥削-被剥削阶级对立的意识,实际上揭示的是整个文明进程中资本对人/自然的物化,揭示出对立的双方都是被物化的对象这样一个真理。所以尽管劳伦斯对于自己出生并生长于斯的矿工阶级在情感上万分依恋,称矿工是这世界上唯一令他感动的人,甚至称之为那是他的
“家”,但他在理智上却选择脱离他们。有产者的冷酷无情与无产者的萎靡无奈都是文明异化的不可救药的产物。(劳伦斯的有关论述详见其散文《还乡》、《诺丁汉矿乡杂记》和《我算哪个阶级》等)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日中天之时,劳伦斯凭着其对人/自然的本能关爱,凭着天赐的艺术敏感,触及到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和疾病症候,其作品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愈显功力,无怪乎他被称为预言家。他的作品也因此跨越了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而成为文学的常青树,真是难能可贵。劳伦斯文学的魅力愈是到后资本主义时代愈是得到彰显。
劳伦斯试图创造一个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这就是麦勒斯。在此劳伦斯超越了自身阶级的局限,用道德和艺术的标准衡量人,用“健康”的标准衡量人的肉体和灵魂,才选择了麦勒斯这样的人作自己小说的英雄。而森林在劳伦斯眼中象征着人与自然本真的生命活力,更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的纯洁。森林中万物的生发繁衍,无不包孕着一个性字。劳伦斯选择了森林,选择了森林里纯粹性的交会来张扬人的本真活力,以此表达对文明残酷性的抗争。
劳伦斯真是用心良苦,也真是书生气十足。他创造的简直是成人的童话!郁达夫
70
博览群书ChineseBookReviewMonthly
在劳伦斯逝世后不久就读了劳伦斯的作品,他指出:劳伦斯是个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此言极是。所谓厌世,自然是面对汹汹人世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所谓积极,当然是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对人类的信心。于是劳伦斯选择了麦勒斯这样孤独隐居但性力强健的男人作他的理念传达者。这样的男人与世界的结合点只有自己最为本真的性了,他只与脱离了一切尘世丑陋的女人之最本真的东西接触,这就是超凡脱俗的性,与鲜花、绿树、鸟禽一起蓬勃自然地在大森林里生发。郁达夫,中国只有郁达夫才能在劳伦斯刚刚逝世不久就做出一个这样透彻的判断。
小说创造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才能说《查》是一部象征小说:小说中每一样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直至最后整个小说本身成了一个庞然的象征。林语堂谓之“含蓄着主义的性交”,可能指的就是小说的象征性。这部小说表层的自然主义与深层的象征主义之浑然一体,使其最终成为超自然主义的自然象征主义小说,这应该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词。这本书在欧美被禁30余年,在其他国家则长达70余年甚至更多。但它最终还是获得了新生,它唯一要感谢的就是时间,时间可以涤荡一切陈腐、
僵化和专制。他的创作终因其对摧残人性的工业文明的抗议、为人性解放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帮助当代人从虚伪的道德羁绊中得到解脱的“真诚不懈的渴望”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读者。
了解了这一层意思,我们就把握住了这部小说形而上的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其表面的性描写上画地为牢,无端訾议。中国古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艺术的真实往往是形而上的。从这个意义上去考察这部小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称之为“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
历史和个人背景
1925年,劳伦斯还在美国和墨西哥漫游时,从16岁开始长期困扰折磨他的气管炎和肺炎终于被确诊为肺结核三期,在没有发明出抗生素的年代,这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眼看大限将至,自己还在创作上徘徊,劳伦斯肯定心急如焚。
他不甘心自己长时间内写不出力作来。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出版后并未引起轰动;后来的《迷途女》被认为是为钱而写的平平之作;《亚伦之笛》、《袋鼠》和《羽蛇》
虽然独具匠心,但一时难为圈内人士认可,评论寥寥,且抨击者多;《林中青年》是与别人的合作,乏善可陈。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和游记等并非他的根本关切;长篇小说的写作,才是他的生命支柱,这来源于他对长篇小说的本能认知。查出肺结核三期后,他在给澳大利亚女作家莫莉·斯金纳的信中说:
我还是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可以与你所创造和记录下的人物及经验生死交关,它本身就是生命,远胜过人们称之为生命的俗物……”(见2002年剑桥版平装本劳伦斯书信集》第五卷,P293)
这一年是他创作上的“休耕年”,他开始潜心于理论探索,写出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随笔。他的理论探索为他的扛鼎之作找到了关键词,这就是要张扬“生命”。其实劳伦斯1912年与弗里达私奔到意大利北部的嘎达湖畔时就已经通过直觉触及到了未来十几年后生命最终结束之时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的主题了,其理念在游记
著译者说■
《意大利的薄暮》中已经初露端倪,他要做的只是等待和寻觅,寻觅将这理念附丽其上的人物和故事,从而将这理念戏剧化。这一等就是14年,等到医生宣判了他的死刑。
随后他在1925年和1926年最后回故乡两趟,看到英国中原地区煤矿工人的大罢工,看到生命在英国的萎缩与凋残。他终于失望而去,彻底与阴郁冷漠的英格兰告别。待他再一次回到他生命所系的意大利时,在那里,阴郁的故乡与明丽的意大利两相比较,两相冲撞;在那里,他以羸弱的病体考察了意大利中部古代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墓葬和完好如初的彩色壁画。伊特鲁里亚人充满血性的性格,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对神灵的虔诚膜拜,对死亡的豁达,与基督教文明下人的物欲横流和人性的异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劳伦斯深深地迷上了罗马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意大利人真正的祖先伊特鲁里亚人:
“苗条,优雅,文静,有着高贵的裸体,油黑的头发和狭长的脚板。”(见2002年剑桥版平装本《劳伦斯书信集》第四卷,P87)意大利的现实和远古都感召着劳伦斯。于是,潜隐心灵深处多年的小说主题终于得到戏剧化,终于附丽于麦勒斯和康妮两个生命的阴阳交流之上。这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本生命之书,一首生命的抒情诗。
奢侈研究劳伦斯
我能顺利地翻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首先要感谢1980年代湖南出版社重印的20世纪30年代饶述一前辈的译本。饶先生的译本启蒙了不同时代的中国读者,功勋卓著。虽然当初最早读这本小说读的是英文版,但真正让我读得酣畅的还是
2010/05
71
《
□著译者说
饶先生的译本。因为在1980年代曾忘我地恶补了一阵子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所以对饶先生译文之明显的1930年代白话文体并不感到隔阂,甚至觉得1930年代作家文雅的散文语言风格应该得到后人的传承。我很是服膺饶先生精湛的文字造诣,也艳羡饶先生对英国人生活了解的透彻,这体现在其译文遣词造句的细微处,若非劳伦斯的同时代人并体验过真正的英式生活,是不会用词如此准确的。我为中国在劳伦斯谢世不久就出版了这样的优秀译文感到骄傲。70年后当我复译这本书时,我感到我是同时在向劳伦斯和饶先生这一中一外两个良师讨教,我甚至似乎看清了饶先生的身影:一位身着蓝布大褂,戴着金丝边眼镜,灰色的长围巾甩到后背上的教书先生。
我要特别感谢2001年在劳伦斯的母校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中心的留学经历,感谢劳伦斯学教授约翰·沃森的指导和点拨。基于认同沃森教授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在翻译时特别注意译出原作的“讽刺意味”。对沃森教授在课堂上用十分戏剧性的语调朗读这本书开始一段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没有录音(万分后悔,不曾向先生提出录音的要求),但他的表情和语调永远准确地刻录在我记忆的磁带上了。是沃森教授的话改变了我的认识。因此我庆幸自己是在赴英伦“取经”后才领命翻译,否则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译本风格的偏差。
跟随沃森教授研读劳伦斯的我,身份只是一介普通访问学者,等同英文进修生而已,要做的只是选修旁听一些博士和硕士课程,不参加考试,因此也不交学费,保持出勤即可,而作为导师的沃森对我没有
72
博览群书ChineseBookReviewMonthly
任何义务和责任。但沃森教授给了我这个来自中国的进修生特别的关照,主动提出每周专门拨出一小时的固定时间回答我的问题。习性散漫的我,这次必须为了他的“答疑”而发奋研读,准备出一些值得他回答的专业问题,否则便觉汗颜,丢了中国劳伦斯学者的脸面。每次外出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沃森教授都会用他的车子送我回在普通住宅区里租的房子。我向他表示感谢,他会幽默地说他倒要谢我,否则他就没有机会来英国劳动人民的住宅区看看。是沃森教授的善意垂教和特殊的待遇,“逼”我进步,这一点我不曾向先生坦白,估计他一直认为我是个自觉勤奋的学生。
2000-2001年在劳伦斯故乡一年的逗留,使我在感性上深刻体验了英国特别是英国中部地区的生活和风物人情,对我翻译这部扎根于此的生命之书无疑是一种必须。我说过,我研究劳伦斯的路数实在是过于奢侈了。但严格地说,翻译研究一个外国作家,如果有条件,确实需要亲历他的故乡,最好是能够追随他的脚步将他走过的路亲自走上一遍。只从书斋到书斋,翻译和写出的文字总嫌不到位,读者可能感觉不出,但译者方寸间的隔膜自知薄厚。因此我庆幸自己有过那么好的机会,去了劳伦斯去过的很多地方: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澳洲。这样一来,每每翻译或评论他的作品时,我的眼前总有一幅幅灵动的风景浮现,总有房屋、森林、街道让我触摸,总有风有雨有山光水影幻化身边。因此我笔下的翻译和研究文字就有了生命质感和张力。我庆幸我的奢侈,我庆幸能做这样的外国文学译者和研究者。同时我感谢为我提供了游历机会的国内外机构和朋友。
范文五:华伦夫人的职业之解读
艺术教育
之解读《华伦夫人的职业》
■王一舸
马
擘
马
利
华伦夫人的职业》作为肖伯纳的代表作,在西方,以及我《
们国家近现代,是很受重视的。这个剧本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说他个性鲜明,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理论。但是,这样还是不很能成为戏的,没有人认为“各扫门前雪”会有什么看头。戏的矛盾在于他们都想用自己的一套来在强调对立和对别人进行影响,所以就出现了激烈的攻防战。
矛盾的西方,就连家庭,也可以被看成战场。从易卜生到斯特林堡,再到肖伯纳,传统是没有什么改变的。甚至到了现在我在他们自私狭隘分裂的这们看的许多好莱坞片子,依然如此。
些执著的观念里,就出现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于是,我们认为这就是值得分析的点。
首先是华伦夫人,她是一个老鸨子,以前也是一个妓女。妓女如果要求心安理得,那么,她的理论就是华伦夫人这一套。一,要求生存权—二,要求发展权———不卖淫就要饿死。——不卖淫就过不好日子。前者,是人与动物同样的要求;而后者,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劳动的产物(我们知道,动物总她这套理论,是要让自己的女儿接受的,尽管在一比人知足)。
开始,她不愿意告诉她女儿自己的身份。这种侵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住,保住女儿和自己的关系,而并不是什么更高的要求。毕竟,这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一个人在没有必要作某件事情谋生的时候,是不必做这件事情的。但是,我们知道她没有成功,因为她的女儿同样很强悍。
莉莉小姐是一个所谓的新社会独立女性。她似乎并不存在着多少父母尊长的概念(这也和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是,比起前人,她尤其张扬自己独立的“存在”。虽然我们意识到,张扬独立在那个时期,是必要的“人性觉醒”,可是,并不是什么很值得一提的事情。就像每一个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存在的自私狭隘者一样,她与母亲决裂的原因,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羞耻感,而是,出于对自己的体系的自信与维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西方式的,本位的狭隘。对于自我的张扬在西方具有着普遍性,而这位小姐只是普遍性的代表。一,要求独立,在西方普遍是十八岁就与父母划清界线。二,如果不
大舞台》艺术双月刊《
能很好的活着,那么,就没有什么道德和廉耻观念,会回到她母亲的价值论上。女儿意识到母亲还在坚决进行自己不体面的职业,便坚决与母亲划清了界限。肖伯纳的赞扬点是偏重在女儿和思想不一致的母亲的决裂。
从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华伦夫人的职业》的风貌。从道德来说,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剧本。从社会责任来说,这是一个蛊惑人心的剧本。也许有人会说,你太道学了,我们要从“张扬人性”的角度来看。但是,我要说,我们对现在的“张扬人性”中的人性,是有所怀疑的。一,是否是人性?二,人性中有善、有恶。我们是不是应该张扬丑恶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动物性和人性的混淆。比如华伦夫人如果提出生存权”的问题,那么,这就是非人性的问题,这是所有人和“
动物、甚至于植物和微生物都要面临的问题。如果华伦夫人提出“不卖淫就活不好”善”的考,那么,这就是牵扯到对于“察,是要物质的,欲望的(非兽性的)要求,还是精神上的?我们当然会说,只贪图物质的就不是善。可是华伦夫人并不是这么认为。所以,作者张扬的所谓人性中的善,也许在大多数正常的人来看,是人性中的恶。当然,指鹿为马(在现在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也是可以的,但还是并不能认为是普遍和正常。
深刻”和“肤浅”来或许,我们不用道德来考察,可以用“
看。我们也发现,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只是嚣张的蜗角勾斗,从心机到行动,从精神到语言。这样简单的再现思想碰撞的方式,是不是太粗糙,太野蛮了一点,就像是“盗亦有道”的可笑理论。我们在妓女身上并不能够发现更高明的思维。肖伯纳之所以把这个人物栩栩如生了,就是因为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在肖伯纳的这个偏狭而我执的剧本里面,真正的思考者是没有收获的。它甚至比尤金?奥尼尔中后期对于东方精神的拙劣理解的剧本还要不堪。我们甚至从剧本可以看到一个为肤浅和偏狭的问题闹得痛苦不堪、愤怒不已的可笑的灵魂。这个灵魂如同剧本中的人物一样鲜明,使我们玩味不已。
责任编辑/孟彦军
2007年第3期
6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基本信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