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叙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叙文)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 (4)平叙(略) (1)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
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15、语言特色:
(2)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3)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等)
(4)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文。 “……(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之绝句》)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语,切莫张冠李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1、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晰。 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动的效果。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
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
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殊含义。?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23、给文段拟题: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 (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亲身经历。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用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彩的方面的区别。
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9、记叙文的人称: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30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2)、一般是往前找;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 ?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
32、记叙文中议论: 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议”代“叙”。 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点进行赏析。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 答题套路:
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中考专项训练之病句修改篇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A.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B.“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虽然不是为昆明而作,却也能贴切地反映昆明的特征。 作用。 C.情绪污染指的是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影响了其他人的好心情。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D.在英国《泰晤士报》的“2005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北大跃升至第15位,成为亚洲第一。 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A.赤潮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公害,很多地区和国家发生都很频繁。 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B.中国读者通过《时间简史》这本书了解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36、续写小说结尾。 C.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第一届奥运歌曲征集活动。
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似无似有。 3.D.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A.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C.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如何上好阅读课的问题上,语文老师听取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 A.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果然灵验,今天是个大晴天。 B.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感受爱,也不会付出爱,这样的家庭教育是缺憾B.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的。 C.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C.你将你的对手变成了朋友,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战胜吗, D.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D.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来突出的成绩。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A.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评价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 B.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了过去。 C.网络作为传媒,必须承担社会教育责任。
C.学校的教学显著,多次受到教育局表彰。D.李春燕的感人事迹,使全体学生深受教育。 D.坚决打击制作、销售盗版音像制品,切实维持知识产权。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A(这篇调查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B(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使南宁人民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C(美国不厌其烦地宣扬“伊朗核威胁论”,目的在于不断对伊朗施压,迫使其就范。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D(位于小街小巷的中小学校长期必须派出巡警维护治安,防止不法分子借机作案。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6(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A(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B.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C.对于为什么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C(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A.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宁波市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B.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台隆重的节目。 B(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D.日前,有关媒体公布了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 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9.选出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 )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呢,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B.在中学生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 1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斜下来。 A(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衣柜等乒乓器材。 D.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B(当亲民党访问团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接待与热烈欢迎。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在政协会议上,人大附中校长呼吁:不要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 A.学校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演讲。 B.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C.通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使百色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19(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D.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A(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A.中学生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阶段。 C(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使人们学会欣赏,学会创造。 B.目前,广安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发现在例行检查时,一些网吧接纳了未成年人。 D(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范文二:2015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叙文)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故事会在线阅读www.gushidaquan.cc
范文三: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1-记叙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叙文)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
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范文四:记叙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 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线索
概念: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想、脉络
时间、事件、物品、人物、见闻、地点、感情。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 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
子。 )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例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分)2012四川眉山《枯竹》
【解析】这属于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不难发现事物是枯竹。
【答案】枯竹 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
【例2】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___________,暗线索
是 。 其中插叙了 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看山老爹》
【解析】明线是看得见的东西,即人物活动;暗线是人物的情感或心理。所以明线和暗线不难找出。
【答案】老爹一天的活动 老爹对山林的爱 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三、梳理情节
(1)抓住线索组织语言。
(2)理清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划分依据:1.时间的变换。2.地点的转移。3.人物情感的变化。4.人物命运的转折。
四、题目的理解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概括文章内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③交代了写作对象或感情基调;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文章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南京市2008 《田野上的白发 》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题目的作用,所以应该结合题目作用去理解。
【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五、写景顺序
写景的顺序有1.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
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3.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例4】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问题:句中的第一个?不必说?是按 的顺序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是按 顺序写动物。两个不必说从整体去写百草园的概貌,?单是……就……?则是比较详细地描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描写,所以这段的写景顺序是从 到 。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秋冬的 顺序写作景物。
【解析】第一个?不必说?中描绘的景物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很明显是由低到高写植物。第二个?不必说?描绘的事物有鸣蝉、叫天子、黄蜂,很明显是由高到低写动物。以上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植物到动物都充满了无限乐趣。用?单是……就……?句式过渡到下文的局部描写,是下文局部描写的总领句。文章写景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
【答案】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整体 局部 时间顺序
【随堂演练】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2.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描写,是从山上写到山尖,写到山坡,再写到山腰,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答案】1.B 2.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六、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
问题:这段文字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解析】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个角度来写景。?吹面不寒??母亲的手抚摸??微微润湿??‘轻’风?,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轻柔细腻;?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天的清香气息;?繁花嫩叶?,从视觉角度写春天红花绿叶、五彩缤纷的美景;?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响?,?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牧童的短笛?,?嘹亮?,从听觉角度写出春天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答案】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随堂演练】
课文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
写 ,?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的是 ,这两者都是从 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
蟋蟀的?弹琴?,是从 觉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 觉上写的,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答案】颜色 形状 视 听 味
七:关键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在开头的作用
⑴总括: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⑵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⑴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①渲染?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⑶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总领全文;
2.在中间
⑴(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⑵(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
3.在结尾
⑴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 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关键语句中的“作用”与“含义”题型的区别
1、内涵:关键语句的“作用”应当从结构、内容、主题等三个方面
去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去分析。也就是
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2、实例:请说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
么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对于“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解答:一从结构上
看,承上启下;二从内容上看,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
可怜可笑的人;三是从主题上看,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
之间的冷漠无情。
3、 变型:请说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
这么过。”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解答: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怜可笑的地位看,说明当时社会
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
2.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心理。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结局。
⑤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结局。
【例6】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08年浙江卷《乌米》)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例7】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例8】《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这里借助梨花烘托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例9】《故乡》第二小节:?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是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文中的?我?悲凉的心情。
八、词句赏析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特点、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3)如果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节奏鲜明,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10】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的《春》
【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例11】赏析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08年南京卷《田野上的白发》
【解析】句中的被描绘事物是?秧苗?,关键词是?像?,喻体是绿色的地毯,所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该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分析修辞),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达到的效果),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情感)。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语境义)
(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准确、生动、形象)写出了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例1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解析】这属于描写事物的动词的赏析,被描绘对象是黄蜂,动词是?伏?,特点是?肥胖?表现出黄蜂的可爱,这其中有作者的情感是对黄蜂的喜爱。
【答案】?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黄蜂娇憨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中动物的喜爱之情。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解析】这属于描写事物的动词的赏析,被描绘对象是?叫天子?,动词是?窜’,特点是?轻捷肥胖?,?窜?字表现出叫天子的动作迅速、敏捷的特点,这其中也有作者的情感。
【答案】?窜?一词简洁形象的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的特点,突出了孩子的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之情。
九、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运用?描写,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心理),体现了?精神本质等。
【例13】第8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012年黑龙江哈尔冰)《母亲的心》
【解析】此题考查点为通过分析动作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特点,通过动作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能够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方法),表现出母亲(对象)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特征)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出母亲的善良。
【例14】.?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答案】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衷之情。
?【例15】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开心地读下去。
【解析】这句属于人物描写中的心理描写,而且属于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出来,应该按照人物描写的格式答题。
【答案】这种独白的心理描写,一方面表达作者享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写出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生动形象地表达?我?的心情变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十、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例16】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解析】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某些表现手法。可以说,表现手法是表达效果的催化剂,表达效果则是表现手法催化的结晶。解答这类试题,一般按照?手法名称+效果分析?的格式,即先直截了当地说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精神的麻木和小姑娘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纯洁的心灵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17】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解析】聪明本身是褒义词,是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反感之情。
【答案】?标致?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5、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
【例18】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分) 《最美的善举 》
【答案】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插叙及作用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1.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对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19】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2011年河北省《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解析】这道题需要答出两方面内容,即概括段落内容和插叙的作用。
【答案】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十二、人物形象的分析
常见题型: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1)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2)通过人物所做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品质。
(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结合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
常用词语:
褒义:勤劳、善良、正直、谦虚、勇敢、机智、谨慎、心胸宽广,意志坚定、沉着冷静。
贬义:狡猾、虚伪、自私、贪婪、愚蠢、莽撞、怯懦、多愁善感、唯利是图、尖酸刻薄。 十三、概括文章主题
①一般就记叙文而言,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
首先要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他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其次,分析人物,概括事件。作者的情感有时有时会隐含在对人物、景物及事件的记叙、描写中,可从中分析、归纳情感。再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十四、记叙文的人称
知识点一:叙述人称
散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例20】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1.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作用。
【答案】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十五、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六、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范文五:记叙文阅读技巧
初中阅读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老师相信在座的女士们先生们,或多或少有那么几个小男生曾经想要成为像唐伯虎、徐志摩、韩寒、郭敬明一样的风流才子,也有那么几个小女生想要成为林黛玉、林徽因、安妮宝贝儿一类的诗书才女。但是,自从遭遇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谣言以后,大家真的是“天真遇到了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学家、作家梦,拼命写写算算,逼迫自己成为伟大的工程师、卓越的科学家。因此,语文课上,有更多人在做着数理化,更多人“人在曹营心在外”,更多人甚至直接趴下睡大觉。同学们,说句实在话,数理化固然能够拿到高分,语文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大家用心学,花功夫学,90分,120分,130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点事。
结合同学们的期末考试以及不久的将来的中考,我们此次上课的重中之重是阅读和写作。同学们十年寒窗,也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同学们做过的题目无非围绕着“字、词、句、篇”展开。
字:字音(生母、韵母、声调)
字形(字的正误)
词:选词填空(连词、形容词、名词)
成语运用正误判断
句:病句(句式杂糅、重复、成分残缺)
选择恰当的句子填空
篇:阅读理解(诗歌、文章、文言文)
二、 教学过程:
我们重点谈的阅读理解包括哪些类型的?(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 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外乎有哪些体裁的文章篇目呢?(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体裁:种类和样式。
文体: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鲁郭矛、巴老曹,他们的作品,才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奇葩。当然,对于同学们来说,他们都是些过时的老头子。大家比较喜欢的是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这些吧?)
戏剧: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诗歌: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李清照(词)、徐志摩、艾青、冯至、舒婷、戴望舒、海子等等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朱自清的《春》《背影》
题材:创作的素材、材料。古诗当中的咏史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等
而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是哪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
(一)记叙文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如何找线索:
① 文章的标题
②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二)说明文:说明某一事物的特点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表达作者的观点。
(四)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三、布置作业:
每天阅读一篇或者以上的文章,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静下心来阅读,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字数不在多,而在精。
推荐(《语文报》《读者》《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
等书报。)
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二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
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