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源于佛教的部分词语
源于佛教的部分词语
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在“**”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裸体。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谓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当下”: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庄严”: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觉悟”:“觉”,梵语为bodhi, 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 。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导师”:引路的人。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空中楼阁”: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先比喻奥妙之处。
“法宝”:佛教用语, 指佛说的法, 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
范文二: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2003年3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吐。2003苎型童叁!塑些!!墼堡!!些些!竺型堕!塑!!!!然!!鲤!!型墼堕些2111:垫19;!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冯天瑜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戈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
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
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睛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刑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关t词】汉字;中国化佛教;汉译佛教词语;中一日
[中圈分类号】B9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799(2003)02一0080_06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组成的“东亚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共同拥有汉字、中国式律令、儒学和中国化佛教。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故东亚文化圈又称“汉译佛典圈”。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或者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如佛性、天堂、地狱、宿命、悲观、觉悟、境界、唯心、世界、实体、实际、真实、真理、相对、绝对等等;或者融为大众俗语,以至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为佛教词语,如平等、眼光、刹那、缘起、手续、翻译、翻案、方便、大无畏、开眼界、门外汉、一刀两断、一丝不挂、一厢情愿、吉祥如意、对牛弹琴、盲人摸象等等。汉译佛教词语不下一万数千条之多,仅其成语即占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90%以上。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于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透过汉译佛教词语千余年来在印一中、中一日、日一中之间的跨国旅行,可从一个侧面展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东亚史上的意义”。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魏人鱼豢《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为梵文Buddna音译,后译作“佛陀”,是释迦牟尼称号之一。据季羡林教授考证,汉语文中名词“佛”先于“佛陀”。“佛陀”译自梵文,“佛”译自中亚的吐火罗文,或龟兹文,或焉耆文。这种先后次序,正反映了佛教传人中国的历程:先由中亚转折传来,后由印度直接传来。《浮屠经》约指《本起经》、《本行经》等讲述佛陀生平的佛经。从这一史料推断,中国人初知佛教及其经典,约在西汉哀帝(前27~前1年)的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还提到佛陀弟子的各种称号,如桑门(梵文Srarnana音译,后译作沙门那,略称沙门,意为勤劳、功劳、修道,指佛教僧侣),比丘(梵文Bniksu音译,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以汉字音译西域或印度佛教词语,是汉译佛教词语的方法之一。
时至东汉初年,佛教逐步传播,人们将其视作神仙方术的一种。《后汉书?楚王英传》载,楚王刘英(?一7j)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表明汉室王公把佛教与黄老术并列对待,楚王刘英还与沙门、居士一起斋戒,为囚犯赎罪,国相认为楚王有异心,上奏汉明帝,而明帝则对楚王的佛事活动取容纳以至赞许态度。其诏书还出现浮屠、伊蒲塞(梵文upasaKa音译,后译作优姿塞,意为清信士、近善畏,通指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意译“居士”)、桑门(沙门)等汉字音译佛教词语。
佛教正式人华,通常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为端绪。最早记载此事的是东汉时作的《四十二章经序》,内称:汉明帝遣使求法,并未抵达印度,只到了大月氏(中亚阿姆河上游),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回
[收稿日期]2002一12_05【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一),男,期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第2期冯天瑜: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归。这段文献出现“佛”、“塔寺”等汉译佛教核心词汇。此后,袁宏(328—376)撰《后汉记》、范晔(?一445)撰《后汉书》都沿袭此说。而《法本内传》则另有述说:明帝派遣的求法使者所到地点,除大月氏外,还有“中天竺国“,即中印度,且有印度僧人摩腾(迦叶摩腾的简称)、竺法兰应邀赴汉,以白马驮经和佛像,于永平十年(67)至洛阳。翌年明帝建白马寺安置二僧,二僧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汉译全称《孝明皇帝四十二章经》,是辑小乘佛教基本经典《阿台经》要点的“经抄”。
自东汉永平十年(62)《四十二章经》译出始,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胡僧及中国僧人译著大小乘经、律、论数以万卷。现存汉字佛典3360部,15000余卷,除少数由中国僧人自撰的经论(如《六祖坛经》)之外,大多为翻译作品。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其部数甚至凌驾中国古典之上,而它们大部分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间译出的。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统计,历代翻泽佛典的部数及卷数为:后汉永平十年至唐开元十八年(67—730),968部,4507卷;唐开元十八年至贞元五年(730~789),127部,242卷;唐贞元五年至宋景裙四年(789一1037),220部,532卷;景捂四年至元至元廿二年(1037—1285),20部,115卷。唐以后的零星译作,多为旧译佛经的补充,总数仅500卷左右。粱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将汉末迄唐末八百年间佛典翻译分为三期,一为外国人主译期,二为中外人共译期,三为本国人主译期。
“外国人主译期”多为来华的中亚僧人(如安息人安世高,月氏人支娄迦谶、支谦)、印度僧人(如鸠摩罗什、觉贤)凭记忆背诵梵语、巴利语的经义,然后译成汉文(或有中国人帮助)。这种口诵经文的方式,在古印度也很流行,故佛典的起始句皆为“如是我闻”(我听佛祖这样讲),是一种口诵句式,东晋法显《佛国记》述其状为“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这种译经的不确切处甚多,东晋至唐遂有中国僧人排除万难,西行取经求法。著名者如东晋法显(约337一约422)在印15年,历30余国,得《摩诃僧祢律》、《杂阿含》、《方等泥洹》诸梵文佛典,回国后自译《方等泥洹》;叉如唐玄奘(602—664),出游17年,其中在印度15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律论520夹,657部回国,归唐后19年间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
晋唐间的译经事业还形成以某些寺院为中心的译场,设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等职员,分工协作,久历岁月,始成译事。其译主兼有中国人、外国人,此为“中外人共译期”;后来,译主全为中国僧人,此为“本国人主译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译经,主要是后两种形态,所创造的汉译佛教词语,不胫而走,流行于庙堂之上、民众之间,晋唐以降各类文学作品(诗歌、戏剧、小说等)也深受影响。以唐代诗人王维(698—758)为例,其诗文大量采用禅语,他的《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便有“阴界”、“我入”、“趣空”、“因果”、“色声”等汉译佛语,阐发佛教“人我空”观念。王维还自号“摩诂”(“维摩诘”之节文),而“维摩诘”是佛经中一位著名大乘居士的名字。
汉译佛典数量在魏晋以降骤增。东汉译经者12人,译本292部,395卷((开元释教录)卷一);魏晋南北朝译经者118人,369年间译经162l部,4180卷;隋初至唐贞元五年的208年间,译经者54人,译经492部,2713卷(同上,卷一至卷七)。
随着汉译佛典的大规模展开,东汉时以音译佛教词语为主的方法,到魏晋以降已发展为音译、意译并用,而且意译有后来居上之势。所谓“改‘胡音’为汉意”,如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意译为《大明报经》。有些译者还将道家术语比附佛学术语。鸠摩罗什(343—413)倡导以意译为主的译风,对这一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而意译为主的译风,又与魏晋间中国思想文化界对形上学的执着追求有关。倾心思辨的魏晋士人除从《周易》、《老子》、《庄子》等“三玄”中开掘形上之学以外,也注意于从形上学发达的佛学中汲纳思想资源;与此同时,佛教僧侣借助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及语汇,阐发佛学精义,以实现佛教的中国化。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结果之一,便是佛学的玄学化、道家化。玄学贵无,以“无”为中心问题,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无”派生出来,老子的“无为”成为玄学的核心概念。中国的玄学之士和佛教僧人还以此诠释大乘佛教关于“空”的教义,用中国固有学术名词“格义”佛教概念。所谓“格义”,是用中国原有概念比附、翻译佛典名相,如安世高以“无”译“空”,以“无为”译“涅粲”,以“生死”译“轮回”。东晋僧人道安(314~385)也致力于以中国传统语汇注释《般若》、《道行》、《密迹》诸佛经,《高僧传》赞其劳绩:“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道安的释经之所以能“条贯既序,文理会通”,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以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
国传统词汇阐释佛理。他宣讲般若学说时,便以“寂寥无言”、“恍忽无形”、“睹末可以达本”、“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等《老子》中的句式表述,从而用一系列汉字旧词意译佛教理念。魏晋以降,中国人对于佛教词语除以汉字音译(直译)外,又另辟意译一途。这是值得注意的又一种译经趋向。
被认作中国第一篇论翻译的文字,是三国人支谦所撰《法句经序》,内称: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维祗难日:“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今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日:“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常录自<出三藏记集经序》卷七)。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是一种直译主张,但他又有“其传经者,当今易晓,勿失厥义”之说,这是追求通俗易懂与忠于原义的统一,为意译留下余地。该文以《老子》语句比拟经义,表现了用中国古典阐释佛典的意向。
隋唐的佛典翻译又自有特色:其一,改变魏晋间节译、选译之风,而多译全集,所据文本也不像魏晋时用西域胡本,而是印度梵本;其二,强调忠于经典本义,摆脱魏晋时译经的“格义”作法,其对佛教词汇的翻译,又由意译转向直译(音译),但因意译当时已深人人心,庸人译经往往取音译、意译结合的办法。
1931年,鲁迅在与瞿秋白讨论翻译问题时,曾将中国的佛教翻译历程概括为三段落;“汉末质直”,“六朝真是达而雅了”,“唐则以信为主”……”。这里所谓“汉末质直”,指东汉译佛典尚直译(音译);六朝“达”而“雅”,译佛典走的是意译一途,唐代以“信”为主,则是以直译为基本,参以意译。
经过汉唐800年努力,汉译佛典成蔚然大观,其间创制了大量汉译佛教词语,仅以正史而言,汉译佛语便所载甚多,如《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中便有舍利、桑门、般涅桨、阿育王、须陀洹、斯陀含等不下数十百条;见于宋、齐、梁、陈、隋书及南北史者,更不可胜数。历朝所传别集,征引佛典甚多,王维、柳宗元、自居易、苏东坡、王安石等人文集中,汉译佛语使用频率颇高。汉译佛语构成近代西学人华以前数量最巨大的外来语群体,人们张嘴说话,便自觉不自觉地讲出佛语,如世界、平等、现行、清规戒律、十字街头、少见多怪之类。赵朴初说:“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口1这是毫不夸张的平允之论。仅从创制汉译佛语而言,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便可谓大焉。
东汉以降,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问形成的汉译佛教词语,其翻译方式约分三类:直译(音译)、意译、梵汉合璧,它们各以自身的特色为汉字文化圈各国人民所采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赢得了生命活力,发挥出巨大的文化功能。其中音译与意译是基本的两种方法,粱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对两法作了颇精当的说明——“或缀华语而别赋新义,如‘真如”无明”法界”众生”因缘”果报’等”,此为意译;“或存梵音而变为熟语,如‘涅巢”般若”瑜伽”禅那”由旬’等”,此为音译。
甲、直译(音译)
翻译佛教词语时,汉字扬弃其意义,仅充作记音符号,此谓直译或音译。这种翻译方法,在东汉至唐代的佛典翻译中占重要地位。宋代法云的《翻译名义集》收词2040条,其中音译约20()0条,占绝大部分。直译佛教词语又分全译、节译两类。全译如摩诃般若被罗蜜多(梵文ma}Iapmjn印ar一曲),大慧到彼岸;波罗蜜多(ParaIllita),达彼岸;僧如蓝摩(SaIllgllag盯arIla),寺院;一阐提(IochantiKa),不能或不想成佛的人;比丘(BhiKchu),僧人;比丘尼(BhiKchuni),女僧;支那(cina),中国;悉昙(sid—ha),梵文字母总称;瑜伽(Y09a),思维;菩提(Bohki),觉、智;头陀(Dhatu),行脚僧人。节译指对全译的简约,以适应汉语构词习惯,便于流传,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上正等正觉),节为“阿耨三菩提”;摩诃衍那(大乘),节为“摩诃衍”;设利罗(佛的骨身),节为“舍利”;罗刹婆(恶鬼名),节为“罗刹”;阿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节为“罗汉”;浮图(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节为“佛”;波罗蜜多(到彼岸),节为波罗蜜;僧伽蓝摩(佛寺),节为伽蓝。这些节译词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惯用词汇。
乙、意译
扬弃外来语固有语音,用汉语单字按汉语构词法构造新词,以表达外来语的词义,此谓意译。魏晋南北朝、隋唐间翻译的佛教词语,意译词甚多,其主要造词方法有比喻和汉词佛化二种。
第2期冯天瑜: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83
其一,比喻造词法。比喻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由于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往往有类似点,可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此即“比喻”。比喻的成立,包含三要素: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类似点。因此比喻在形式上就有正文(本体)、比喻(喻体)、比喻语词三成分。以这三成分的异同及隐显,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汉译佛教词语中的比喻造词法,主要用明喻、借喻二类,表明喻体与本体相合关系的隐喻很少使用。
(一)明喻,表明喻体与本体的相关关系。如以“法”为本体的意译佛词有法门,指通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法华经?方便品》:“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法印,意谓印证是真正佛法的标准,佛教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檠寂静)、四法印(三法印加“一切谱行苦”)、五法印(四法印加“一切法空”)之说;**,对佛法的喻称:佛之说法,如车轮旋转不停,法雨,喻佛法如雨润万物,普利众生。以“心”为本体的意译佛词有心所,谓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心所有;心田,人所行业(善或恶)的种子随各人之缘在心内滋长,如田地既长五谷又长稗荑;心花,众生本心清净如花;心眼,心如眼能洞察诸法。以“爱”为本体的意译佛词有爱火,情爱如火;爱河,情欲如河水溺人,《楞严经》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之说。以“智慧”为本体的意译词有智慧剑,智慧犹如利剑,能斩断烦恼,绝生死绊。以“烦恼”为本体的意译佛词有烦恼贼,烦恼犹盗贼,能损慧命,伤法身。
意译明喻佛词的本体词,主要有法、色、身、见、染、空、性、业、缘、识、智慧、解脱、烦恼等,其喻体多为形象事物名词,如剑、箭、刀、鼓、雨、田、林、云、水、镜、花、海等。通过比喻,使本体抽象的佛教概念,经与形象的喻体结合,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效果。
(二)借喻,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比明喻、隐喻更为密切,故不写本体,只用喻体来作本体的代表。如电影,以电光之影的神速、变幻,比喻“诸行无常”,“万法皆空’;兔角、龟毛,兔本无角,龟不生毛,以之比喻佛法“空”理;火宅,谓人世间之苦难如燃火之屋;火炕,喻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于此受无量煎熬;根器,喻人之禀性各有差殊,故佛因人的类别不同采取不同手段说法。
其二,汉词佛化。藉助汉语的固有词汇,表述佛教术语的古义,即所谓“汉词佛化”:其方法有二。
(一)直接借取。如功德,原出《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借指佛教的施善(“功”)得福报(“德”);寺,原指中国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借指佛教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处所;天道,原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指自然规律,借用为佛教译词,指“六道”中最高妙的境界。
(二)引申。对原有汉字词的含义加以引申,或增其抽象义,如解脱,汉语旧词意为开脱、免除,佛教译词引申出解除烦恼业障达到自由境地的含义;思惟,汉语旧词原义思念,佛教译词引申出能造作身、口、意三业的精神作用,《观无量寿经》:“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其“思惟”颇接近于现代心理学上包括分析、综合、推理等高级思想活动的“思维”。或增加比喻义,如羊角、羚羊角,在汉语旧词中本指具体事物,佛教译词则引申出烦恼义,以至坚的羊角、羚羊角比喻烦恼,可攻坏佛性。
关于音译、意译的选择,唐代玄奘发表过“五种不翻”的意见。即五种情况不得用意译,而必须音译。宋代僧人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十种通号》对玄奘的意见概况为:玄奘认为原词含义秘密,不意译;原词无中国对应事物,不意译;经师传承的音译,不再意译;原词含令人尊崇的奥义,不意译。这“五种不翻”之说,坚持了翻译的严肃性,使音译与意译得以并存互补。
丙、梵汉合壁
一个译词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谓之“合璧词”。汉译佛教词中,不少是一半为梵音汉字,一半为汉语意汉字,此谓“梵汉合璧词”。略分四类。
(一)梵音字加汉字类名。如佛事,“佛”为梵音词“佛陀”节文,“事”,为汉字类名;佛经,“佛”为梵音汉字词“佛陀”节文,“经”原指五经等中国经典,转用于对佛教经典(梵文音译“修多罗”)的类称。
(二)汉字词加梵音字。如念佛、卧佛、法身佛、未来佛、现在佛、应身佛,参样、坐禅、野狐禅,高僧、云水僧,等等。这些梵汉合璧词,都是后“梵”为主体,前“汉”作修饰。
(三)新造译字加汉字。如魔王,“魔”字为梵文Mara音译“磨罗”的节文,南朝梁武帝改“磨”为“魔”。指能恼人、害人的鬼怪。“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指鬼怪头领。(四)梵汉同义、近义连用。一类为梵汉同义复用,如僧侣,“僧”为梵语“僧伽”节文,意为“众”;“侣”为
84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汉字词,意为“同伴”,也表多人,僧侣连用,意为“众僧”。此外,僧众、僧徒亦属此类。二类为梵汉近义相补,如禅定,“禅”是梵语“禅那”节文,意为“静虑”,“定”为汉字词,意为静定,二字义近互补,成“禅定”,指通过精神集中而获得悟解的一种思维修习。忏悔,“忏”为梵语“仟摩”节文,忍耐意.被误作悔过意,“悔”为汉字词,改过意,二字义近互补,成“忏侮”,指对人自揭其过,以求取宽恕,乞以悔改之义。
佛典既精于思辨,又长于形象,二者都深刻影响了中国语文。佛典中反复叮咛、高度夸诞、玄想的表现手法,倒装句、提缀语的大量运用,都成为中国语文的新因素。其集中体现,便是主要创作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译佛教词语.大大丰富了汉字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而且为以后的汉译外来语树立了方法范例。中国近现代翻译西方词语的方法,也大体沿用汉译佛词的三种方法:音译(如华尔兹、布尔什维克、纽约、伦敦之类),意译(如革命、观念、价值之类),汉外合璧(如加农炮、香槟酒、雪茄烟、酒吧间之类)。这可以视作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时间相度上的纵向深远影响。
四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还有空间相度的横向广阔影响。其时的中国对于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一个“文化输出国”,诚如唐玄宗诗云:“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全唐诗遍)卷上,第1剪)
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创生,渐次由南传、北传两条线路播散到东南亚、中亚和东亚,成为一种世界宗教。北传佛教人华后,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大量汉译佛教词语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间产生,并渗人中国学术和社会生活之中,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这些汉译佛教词语又传人其他国家,如缅甸语中的“南无”、“罗汉”、“佛爷”,印度尼西亚语中的posat(菩萨)、hujsio(和尚)等,即借自汉译佛词。汉译佛教词语更重要的影响地区是东北亚诸国。中国化佛教在公元4、5世纪传人朝鲜半岛,继之又经朝鲜半岛传往日本列岛。撰于12世纪的日本史籍《扶桑略记》卷3称,日本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即中国南北朝时期,汉人司马达止抵大和,在坂田原建立草堂供奉佛像,此为日本民间奉佛之始,日本史学界则以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向日本朝廷进献金铜佛像、幡盖、经纶为佛教传人日本的开端,时间约在钦明天皇七年(546)。圣德太子(547—622)深信佛教,相传曾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他推行新政,诏令“兴隆三宝”(“三宝”为佛、法、僧,代指佛教),佛教在日本迅速传播。至奈良时代,《金光明经》、《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汉译佛典被尊为“护国”经典。随着大批汉译佛典传人,汉译佛教词语也在日本广为流行,构成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时人望月信亨(1869一1948)编纂的《佛教大辞典》收词35000条,多为汉译佛教词语,展示了主要创制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间的汉译佛教词语在日本语文中庞大的阵容。2000年4月,岩渡书店出版的《岩波佛教辞典》,其凡例称“佛教用语浸透了日本文化”,这“浸透”一语颇为传神。
汉译佛语大量进入日本语文,以至天皇诏书中多有“法恩”、“三宝”、“福业”、“法界”、“知识”等汉译佛词,一些贵族的汉文著作中也充满了此类词汇,如醍醐天皇的第16皇子兼明亲王所撰《供养自笔法华经愿文》不到300字,即有汉字音译佛词观世音、菩萨、释提桓因、毗沙门,有汉译佛典名称《妙法莲华经》、《开结经》、《般若心经》有意译佛语无畏道场、鸳峰之偈,梵汉合璧佛语须弥山、桑门之侣,佛化汉词有为之乡、无边之界、同应方赤、共期圆明等…‘”1。日本的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也显示出汉译佛词的影响。《万叶集》卷五中的日本第8次遣唐使少录,著名歌人山上忆良的《思子等歌》便有“释迦如来,金门正说,等思众生”句式,其《悼亡诗》则有“爱河波浪已先灭,苦海烦恼亦无结。从为厌离此秽土,本愿托生彼净刹”句式,“爱河”、“苦海”、“烦恼”、“秽土”、“本愿”、“净刹”皆为汉译佛语,表明汉译佛词流行之广。
在西化盛行的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汉文学诗作仍多用汉译佛语,如小野湖IjJ作于明治十一年(1879)的《华严瀑布歌》,由对日光晃山瀑布壮美的描写,引申出对“佛有诸宗,华严居第一””““”…’的赞颂,汉译佛语构成全诗的中坚概念。
日本僧人的佛学著作,当然更是以汉译佛语为基本词汇,日本天台宗大师原信(942~1017)的《往生要集》充满汉译佛语,如“净土极乐”、“浊世末代”、“利智精进”等。
汉洋佛语在中日之间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的。汉译佛语由中国流往日本,已如上述;汉译佛语由日本逆输入中国,则发生在近现代。明治维新以降,日本成为学习西洋现代文明的“模范生”,其在译
84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汉字词,意为“同伴”,也表多人,僧侣连用,意为“众僧”。此外,僧众、僧徒亦属此类。二类为梵汉近义相补,如禅定,“禅”是梵语“禅那”节文,意为“静虑”,“定”为汉字词,意为静定,二字义近互补,成“禅定”,指通过精神集中而获得悟解的一种思维修习。忏悔,“忏”为梵语“仟摩”节文,忍耐意.被误作悔过意,“悔”为汉字词,改过意,二字义近互补,成“忏侮”,指对人自揭其过,以求取宽恕,乞以悔改之义。
佛典既精于思辨,又长于形象,二者都深刻影响了中国语文。佛典中反复叮咛、高度夸诞、玄想的表现手法,倒装句、提缀语的大量运用,都成为中国语文的新因素。其集中体现,便是主要创作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译佛教词语.大大丰富了汉字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而且为以后的汉译外来语树立了方法范例。中国近现代翻译西方词语的方法,也大体沿用汉译佛词的三种方法:音译(如华尔兹、布尔什维克、纽约、伦敦之类),意译(如革命、观念、价值之类),汉外合璧(如加农炮、香槟酒、雪茄烟、酒吧间之类)。这可以视作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在时间相度上的纵向深远影响。
四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还有空间相度的横向广阔影响。其时的中国对于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一个“文化输出国”,诚如唐玄宗诗云:“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全唐诗遍)卷上,第1剪)
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创生,渐次由南传、北传两条线路播散到东南亚、中亚和东亚,成为一种世界宗教。北传佛教人华后,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大量汉译佛教词语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间产生,并渗人中国学术和社会生活之中,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这些汉译佛教词语又传人其他国家,如缅甸语中的“南无”、“罗汉”、“佛爷”,印度尼西亚语中的posat(菩萨)、hujsio(和尚)等,即借自汉译佛词。汉译佛教词语更重要的影响地区是东北亚诸国。中国化佛教在公元4、5世纪传人朝鲜半岛,继之又经朝鲜半岛传往日本列岛。撰于12世纪的日本史籍《扶桑略记》卷3称,日本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即中国南北朝时期,汉人司马达止抵大和,在坂田原建立草堂供奉佛像,此为日本民间奉佛之始,日本史学界则以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向日本朝廷进献金铜佛像、幡盖、经纶为佛教传人日本的开端,时间约在钦明天皇七年(546)。圣德太子(547—622)深信佛教,相传曾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他推行新政,诏令“兴隆三宝”(“三宝”为佛、法、僧,代指佛教),佛教在日本迅速传播。至奈良时代,《金光明经》、《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汉译佛典被尊为“护国”经典。随着大批汉译佛典传人,汉译佛教词语也在日本广为流行,构成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时人望月信亨(1869一1948)编纂的《佛教大辞典》收词35000条,多为汉译佛教词语,展示了主要创制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间的汉译佛教词语在日本语文中庞大的阵容。2000年4月,岩渡书店出版的《岩波佛教辞典》,其凡例称“佛教用语浸透了日本文化”,这“浸透”一语颇为传神。
汉译佛语大量进入日本语文,以至天皇诏书中多有“法恩”、“三宝”、“福业”、“法界”、“知识”等汉译佛词,一些贵族的汉文著作中也充满了此类词汇,如醍醐天皇的第16皇子兼明亲王所撰《供养自笔法华经愿文》不到300字,即有汉字音译佛词观世音、菩萨、释提桓因、毗沙门,有汉译佛典名称《妙法莲华经》、《开结经》、《般若心经》有意译佛语无畏道场、鸳峰之偈,梵汉合璧佛语须弥山、桑门之侣,佛化汉词有为之乡、无边之界、同应方赤、共期圆明等…‘”1。日本的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也显示出汉译佛词的影响。《万叶集》卷五中的日本第8次遣唐使少录,著名歌人山上忆良的《思子等歌》便有“释迦如来,金门正说,等思众生”句式,其《悼亡诗》则有“爱河波浪已先灭,苦海烦恼亦无结。从为厌离此秽土,本愿托生彼净刹”句式,“爱河”、“苦海”、“烦恼”、“秽土”、“本愿”、“净刹”皆为汉译佛语,表明汉译佛词流行之广。
在西化盛行的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汉文学诗作仍多用汉译佛语,如小野湖IjJ作于明治十一年(1879)的《华严瀑布歌》,由对日光晃山瀑布壮美的描写,引申出对“佛有诸宗,华严居第一””““”…’的赞颂,汉译佛语构成全诗的中坚概念。
日本僧人的佛学著作,当然更是以汉译佛语为基本词汇,日本天台宗大师原信(942~1017)的《往生要集》充满汉译佛语,如“净土极乐”、“浊世末代”、“利智精进”等。
汉洋佛语在中日之间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的。汉译佛语由中国流往日本,已如上述;汉译佛语由日本逆输入中国,则发生在近现代。明治维新以降,日本成为学习西洋现代文明的“模范生”,其在译万方数据
第2期冯天瑜: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介西洋学术文化的过程中,用汉字佛语翻译西洋术语概念是方法之一,而这些以佛语翻译的西洋术语概念叉传播到中国,衍为中国现代语汇的组成部分。例如,唯心,本为汉译佛语,出自《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若人欲了知,三世~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日本人借“唯心”一词作idealism的意译,后被中国沿用,成为一个基本哲学概念。又如知识、实体本来皆为汉译佛语,日本人借以作Knowled舻、substanti的意译,后逆输人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新词汇。有些汉译佛词创自中国,但未在中国普及,传人日本方得流行,再由日本转输中国。如手续,一般以为是近代从日本传人的外来语,其实本为中国土产,见于佛教密宗仪轨抄本。密宗修持,重视次第(即程序),每一次动作次序谓之“手续”。“续”有继续、相继义,密法修持讲究“三密(身密、口密、意密)相应”,其中“身密”即结手印,手印(手势)的后续动作称“手续”。密宗于唐代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久由日本留学僧空海(774以35)、最澄(767以22)分别将密法带回,“手续”一词随密法流行而在日本普及。近代又由日本逆输人中国。汉文佛书在中日之间双向传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唐沙门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在中日间的互动。该书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成书,博引古代韵书、字书及佛典,共解释1300部、5700卷佛经的音义,是一部大型佛教辞典,五代时期失传于中国。高丽国从契丹获此书,又传人日本,珍藏于西京建仁寺、东都缘山寺。江户时期日本僧人狮子谷徵上人、狮谷宝洲等将其校勘付梓,时在清乾隆二年(1737)。直到清宣统元年(1909),中国佛学家丁福保(1874~1952)奉两江总督端方及盛宣怀之命,赴日本调查医学及养育院事宜,在东京旧书肆寻得中国已逸经典,获《慧琳音义》及其续编,这部佛教词语书方逆输人中国。而此书在中日之间的互动,是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传播的实证,同时也是隋唐文化在中、朝、日等东亚各国发生影响的实证。
主要完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汉译佛语,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大词汇来源,中国、日本均受惠无穷。汉译佛语因内涵丰富,表现力强劲而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不仅在千余年的历史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新语文的更张中继续崭露头角。关于这些论题的研究,有助于对东亚文化史认识的加深与拓宽,本文如能成为这方面的引玉之砖,则不胜欣幸。
【参考文献】
i1鲁恐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81
2J叶1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前亩)[z]上海:上海^民出版杜,1993.
3J户田浩晓.门本援文学通史[M]冻京:武藏野书院刊,昭和32年.
【责任编辑:梅莉】
TheFormat.anofⅡ地BuddhistWordofClliIle辩T瑚Lm妇tion
FENCTian.vu
(TheRe8ea肿hCenter“ChineseTr甜“ionalCuhure,Wuh帅Univercity,Wuhan,Hubei430072,ChirIa)
Abs岫d:TheBuddlli虬words0fChinesetraIl8la在onwhiehwe陀evolvedf∞mtw0elemen协ji“0lF唧sarldSinicizedBuddhismhavebeeninmonIIseitlE雌tAsiaforlong.InC王linaandJ8p肌,thBuddllistwordsofChine8etmn8lationc。nsⅡcuted111enucle盯conce呻intlleneldsof—igion,etllic8,ph丑。帅phyetc.11Ie8eBuddIli8tw。rdB脚℃c佣tain。dinBuddhi8tcod朗weretfan8latedt0Chinese.ButtIleexch蛐EoftIIeBuddhi砒wolds0fCllin嚣e删“onbetweenolinaandJapanhaveeverbeenl鹊石“g叩tiltllemodem肌d∞ntempomrytimes.
Keywords:Sinograms;Sillici日edBuddhi咖;tlIeBuddh衄woIdsofC11inese”粕sIadon;sino—Japan
万 方数据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3,30(2)3次
参考文献(3条)
1.户田浩晓 日本汉文学通史 昭和32
2.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俗语佛源(前言) 1993
3.鲁迅 鲁迅全集 1981
引证文献(3条)
1.师敏 佛教与日本语言文学关系的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日本问题研究 2009(4)
2.王郦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 2005(3)
3.王郦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 2005(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dxxb-zxsh200302018.aspx
范文三:佛教词语
Labrang M. 拉卜楞寺(甘南)
Amitabha 阿弥陀佛 Lama 喇嘛,指大和尚
Anterior Tibet 前藏 一个大活佛,其庙叫祖卜寺(Tsurpu) Lineage 传承
Apsaras 飞天 Lobsang 洛桑
Attisha 阿底峡 Losang 洛桑Mahakala 大黑天(本教中神的名字) Avalokiteshvara 观音Bhodisattva 菩萨 Mahayana 大乘
Bon (Black) 本 教 (黑) Main Assembly Hall 大经堂
Budda 佛 Dorje (多杰/藏文)Chapel 佛堂 Maitreya 弥勒慈氏
Circumanbulate 转经道 (v.) Mandala 檀城
Circumanbulation 转经道 Mandala 曼陀螺
Circumanbulator 转经道的人 Manjushri 文殊(菩萨)
Consort 明妃Dakini 空行母 Mantra 咒语
Deity 明王 Master 上师 (和尚)
Dipamkara 燃灯佛;宝光佛 Material 色
Dipamkara 宝光佛;燃灯佛 Medicine Buddha 药师佛
Disciplinarian 铁棒喇嘛 Monastry 寺院(比Temple 大)
Dorje 多杰(藏文:金刚) Monk 和尚( 小)
Dorje 金刚 Monlam 默然大法会
Drakpa 和尚(藏文) 刚) Monlam 传昭大法会
Dratsang 扎仓(学校) Mudra 手印Nga 阿
Drepung 哲蚌寺 Ngari 阿里
Drepung Monastry 哲蚌寺(拉萨三大寺之一) Nirvan 涅盘
Drolma 卓玛(藏文:度母) Nyingma 宁玛Order 教派Padma 莲花
Drolma 度母(女菩萨)Emptiness 空 Padmasambhava 莲花生
Enthronement 坐床 Pagoda 佛塔
Esoteric Buddhism 密宗 Palkor Chode 白居寺
Exotoric Buddhism 显宗Form 色 Panchen Lama 班禅
Formless 无色Ganden Monastry 甘丹寺(拉萨三大寺之一Partner 明妃)
Ge -kor 铁棒喇嘛萨三大 Pelden Lhamo 吉祥天女
Great Perfection 大园满 Pelden Lhamo 班丹拉母
Green Tara 绿度母 Potala 布达拉宫
Gulug (Yellow hat) 格鲁派 Prayer meeting festival 传昭大法会
Guru 和沿(梵文)Hayagriva 马头明主 Prayer wheel 传经筒Ramoche Temple 小昭寺
Hinayana 小乘 Reincarnation 灵童
Holy mountain 魂山 Rinpoche 活佛(通用)Sakya (Stripe hat) 花派(萨迦) Hutukta 活佛(蒙文) (最好不要用)Incarnated lama Sect 转世活佛教派 Jampa 弥勒慈氏
Jokhang Temple 大昭寺Kaggu (White) 噶举 Sera Monastry 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
Kalachakra 时轮(金刚) Shakyamuni 施加摩尼
Kangyur 甘珠尔(佛语) Shantarakshita 寂护
Karmapa 葛玛巴 Shantarakshita 静命
Khangtsen 康村(宿舍) Sharipu 舍利子 (骨灰)
Khatag 哈达 Sku -Vbumchen -mo 白居寺
Khenpo 堪布(主持) Sontzen Gampo 松赞干布
Kumbum 塔尔bKunbum M. 堪布寺(在西宁) Soul mountain 魂山
Soul yak 魂牛l 23.Sutra Way 显法/显乘
Stupa 灵塔p 24.nun 觉姆(尼姑)
Sutra Chanting Hall 大经堂aTaer 塔尔r 25.Dharma 佛法(法宝)
Tara 度母(女菩萨) 26.Sangha 僧伽(僧宝)
Tashilhunpo Monastry 扎时伦布寺(在日喀泽) 27.Buddhas 佛陀(佛宝)
Temple 寺庙 28.refuge 皈依
Tengyur 丹珠尔(论部) 喀泽) 29.dkon-mchog-gsum 贡却松(三宝)
Tibetan Buddhism 藏传佛教 30.rtsa 扎
31.rgyud Tibetan Studies 藏学
Tibetan Tripitaka 大藏经 32.lineage master 传承(上师)
Tibetology 藏学 33.means 法门
Tradition 教派 34.Yidam 本尊
Trulku 活佛(藏文) 35.dakas 勇父
Tsam -pa 糌粑 36.dakinis 空行母
Tsamba 糌粑 37.meditation deities 观想主尊
Tsang 后藏 38.mandala deities 坛城主尊
Tsongkhapa 宗喀巴U 前藏 39.self-identification 自观
Union of happiness 乐空双运Vajra 金刚 40.Dharma 法
Vajrayana 密宗White Tara 白度母Yamataka 阿曼德迦41.Trisong Deutsen ; 大威 藏王赤松德赞
Yamataka 怖畏金刚 42.propitiate 供奉
Yidam 本尊 43.Dharmakaya 法身真身佛性
1. Lek Trima 妙绘赞 45.form 相
2. Arya Tara 圣救度母 46.Bikkshumi Lakshmi 比丘尼罗乞什密
3. Great Prayer Festival 传昭大法会 47.Vajra Dakas 金刚勇父
4. Gongkhar 贡嘎 48.Dharmapalas 护法
5. Dolma Lhakhang 卓玛拉康 49.Primordial 本初的
6. Atisha 阿底峡尊者 50.awareness 觉性
7. Yogi 瑜珈士 51.Arya Avalokiteshvara 观世音菩萨
8. Yogini 瑜珈女 52.Tashi Jong 大吉镇
9. Vajrayogini 金刚瑜伽母那洛卡居空行母 53.Himachal Pradesh 喜马恰尔-布拉代什
10.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罗蜜多 54.Drukpa kargyu 竹巴噶举
11.Ushnisha Vijaya 尊胜佛母 55.invocation 祈祷
12.Norbu Lingka 罗布林卡寺 56.epithet 尊号
13.Jokhang 大昭寺 57.rGyal-bai-yum 诸佛之母
14.Ladakh 拉达克 58.Jina 耆那(梵语)
15.Lahoul 拉荷 59.mara 魔罗
16.Spitti 斯比忒 60.Tathagatas 如来
17.Kinnaur 科努尔 61.Klesha (delusion ) 烦恼魔
18.Sankrit 梵文 62.skandhas 蕴魔
19.Tantra Way 密法/密乘 63.yama 死魔
20.sang-gyey 桑结 64.devaputra 天魔
21.psychophysical aggregate 聚 65.discourse 说法
22.shakyamuni 释迦牟尼 66.line 颂
67.karma 因缘,业 118.merit 功德
68.Three kayas 三身 119.Dharamsala 达兰萨拉
69.Samboghakaya 报身 120.Manjushri 文殊菩萨
70.Nirmanakaya 应身 121.V ajrapani 金刚手菩萨
71.transcendent buddha 胜义佛 123.Rigsum Gonpo 圣三部主
72.Asanga 无著大师 124.ambrosia 不死的神肴不死的智慧
73.emptiness 空性 125.iconography 造像
74.infinity 无生 126.peace 息
75.In Praise of the 108 127.increase Names of Arya 增
Tara;hLa-mo-sgrol-mai-mtshan-brgya-rtsa-brgyad-pa 127.power 度母一百零八相释论怀(摄)
76.prana 能量 128.wrath 诛(伏)
77.vayu 风神瓦尤 129.Sakya 萨迦
78.samsara 轮回 130.mahasiddha 大法师
79.sentient being 有情众生 131.Virupa 毗卢婆
80.abominable 魔 132.Yamantaka 大威德金刚
89.Bodh Gaya 菩提伽耶 133.Hevajra 欢喜金刚
90.Drom Tonpa 敦仲巴 134.yab-yum form 双身相父母尊
91.Chintachakra Tara 如意轮度母 135.Gelukpa 格鲁派
92.tsewang 长寿灌顶(次旺) 136.Panchen 班禅
93.public initiation 公开法会 137.Tashi Lhunpo 札什伦布寺
94.tantra 部 138.buddha karma 佛业
95.Kriya 事部 139.V ajradhara 金刚总持
96.Vajra Dakinis 金刚空行母 140.Dipamkara Shrijnana 吉祥燃灯智
97.TAM 谭字 141.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 般若波罗蜜多经
98.AH 阿 142.V ajrabhairava 怖畏金刚
99.Om 嗡 143.Yamantaka 怖畏金刚大威德金刚
100.moon disk 月轮 144.V ajra Vetali 白达里空行母
101.utpala 青莲花 145.mudra of teaching 说法印
102.emerge 出定 146.mudra of meditation mudra 禅定印
103.throne 法座 147.incarnation 转世
104.mudra 手印 148.emanation 化身
105.mudra of supreme generosity 与愿印 149.Ling Tulkus 贝斯林祖古
106.siddhi 证得悉地 150.lapis lazuli 璧琉璃
107.mahamudra 大印 151.wishing jewel 许愿珠
108.clairvoyance 千眼通 152.Rakta Yamari 怒尊甘露漩
109.mudra of bestowing refuge 皈依印 153.Y unten Dorjey Pal 仁钦南杰
110.hero/heroine posture 结半跏趺坐 154.Buton Rinchen Drup 布顿仁钦朱
111.Amitabha 阿弥陀佛 155.exorcism 驱魔
112.Padma family 莲花部 156.phurpa 普巴杵
113.charya 行部 157.Zhalu 夏鲁
114.semi-wrathful 半怒相 158.Jonang 觉囊
115.Kurukulle 作明佛母咕噜咕列佛母 159.Bodong Chokley Namgyal 波东宁玛
116.liturgy 礼拜 160.Mahakala 玛哈嘎拉(大黑天护法)
117.Dolma Mandal Zhichok 度母四曼陀罗仪轨 161.pristine wisdom awareness 正净觉
162.dharani 真言 206.Bhrama the Creator 梵天
163.Parnashavari 叶衣佛母 207.offering 供奉
164.Shantideva 寂天 208.Namgyal Dratsang 尊胜扎仓
165.secondary mindset 心所 209.Ganden Potrang of Drepung Monastery 哲蚌寺的甘丹宫166.Three quintessential spiritual power 三善根(慈悲智慧信愿)学佛三要210.Namgyalma Tong Cho 燃灯供佛,通促
167.Sarma 沙玛(新译派) 211.Namgyal Enclave 尊胜殿
168.Terma Lineage 伏藏传承短传承岩传 212.Ushnisha Sita Tapatra 大白伞盖佛母
169.Karma Lineage 长传承教传 213.Tsuktor Karmo 初妥卡嫫
170.Pure Vision Lineage 净观传承 214.chakras 轮穴
171.Sakya Trizin 萨迦天钦 215.Panchen Sonam Drakpa 班禅索南扎巴
172.Karma Kargyu 噶玛噶举派 216.padma 莲花
173.Tai Situpa 大司徒 217.Tathagata 如来
174.Amritsar 阿姆利则 218.lord of the family 部尊
175.vajra posture 结金刚印 219.principal tantra 部主
176.Padma Sambhava 莲花生大师 220.Akshobya 阿门佛金刚不动佛
177.sadhana 成就法 221.ushnisha kriyas 无垢佛顶
178.heart chakra 心轮 222.nagas 龙族
179.visualization 成就显现 223.Drikung Kargyu 直贡噶举派
180.Marichi 具光佛母/光明佛母 224.Kalachakra 时轮节
181.Ekajati 独髻佛母 225.Tso Pema 莲师湖
182.Om Amarani Sivandiye Soha 唵 阿玛兰尼 只温地易226.Drikung Chetsang Rinpochey 疏哈 直贡澈赞仁波切 183.commentary 释 227.mya ngan med pai shing 无忧树
184.HRIH 赫利 228.conventional wisdom 世间慧
185.Siddharani 希达拉尼 229.conventional reality 世俗谛
186.Siddhas 成就者 230.Dayab 大雅
187.Katmandu Valley 加德满都谷地 231.Kham 康区
188.Ashoka 阿育王 232.Dravidian 德拉威
189.stupa 佛塔 233.Tenma Chunyi 丹玛女神丹玛久妮
190.Shigatsey 拉萨 234.PAM 榜字
191.Chokhor Gyal 恰催寺 235.Chogyal Pakpa 秋吉八思巴
192.mahasiddha Jetari 祇多梨 236.Kublai Khan 忽必烈
193.Rechungpa 惹琼巴尊者 237.Thirteen Golden Dharma 十三种金法
194.Milarepa 米勒日巴 238.Wanggi Lhamo 旺吉拉姆
195.Marpa Lotsawa 玛尔巴译师 239.V ajrapanjara 金刚班札拉
196.Naropa 那洛巴 240.reality 本真,实相
197.Mahasiddha Tipupa 帝普巴大师 241.mudra of mandala offering 献曼陀罗手印
198.Dharma Dodey 塔玛多德 242.Sakya Pandita 萨迦班智达
199.Amitayus-Hayagriva Combined 无量寿佛与马头明王合修法243.Genghis Khan 成吉思汗
200.chulen 秋练 244.Magzor Gyalmo 玛佐嘉摩
201.chakra 静修 245.Simhamukha 狮面空行佛母/森多玛
202.Machik Labdon 成就之后/玛姬拉尊 246.Uddiyana 乌地亚那
203.nine-deity mandala 九尊坛城 247.Kadam 噶当
204.four mindfulness 四正觉 248.Samantabhadra 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大日如来 205.four miracle power 四神行 249.Khatvanga staff 骷髅杖
Pagmo). 250.Sherab Chamma 希然湛玛智慧251.Bonpo 苯教'
252.Tonpa Shenrab 敦巴辛饶 302.Luipa 鲁依巴
253.Tazig 塔吉克 303.Krishnacharya 坎哈
254.zhang zhung 象雄 304.Ghantapada 刚塔帕达
255.Amdo 安多 305.Kailash 岗仁波齐峰
256.swastika 卍 永恒不变之意 306.Indus 印度河
257.ultimate reality 胜义有 307.Ganges 恒河
258.Sipai Gyalmo 思巴嘉摩 308.Brahmaputra 雅鲁藏布江
259.Nairatmya 无我佛母 309.Heruka 嘿噜嘎
260.liberation 解脱 310.Chemchog Heruka 大殊胜嘿噜嘎
261.enlightment 证悟 311.Panjarnatha 怒相
262.upaya 方便 312.V ajrakila 普巴金刚/普巴多杰
263.karmamudra 事业手印实女 313.Triptachakra 洛格津母
264.Kye-rim 生起次第 314.David Snellgrove 大卫?; 施耐尔格罗夫
265.Dzog-rim 圆满次第 315.Sakya Trizin 萨迦崔津法王
266.ambassador buddha 接引佛 316.V ajrakila dagger 普巴杵
267.Nyang Tingzin Zangpo 那恩-登增桑布 316.Mahayoga 大瑜伽
268.Guhyasamaja 密集金刚桑堆 317.Khon 昆氏传承
269.Sparshavajri 触摸金刚母 318.system 法系
270.Mamaki 玛玛齐佛母 319.Jamgon Kongtrul 蒋贡康楚
271.Gyumey 下密院举麦 320.Samya 桑耶寺
272.Gyuto 上密院举堆 321.Walchen Gekho 大密怒尊
273.King Indrabhuit 奥利沙国王因陀罗浦谛 322.Lokbar Tsamey 洛巴查姆
274.Nagarjuna 龙树 323.Sangwa Dragchen 先瓦
275.Goe Lotsawa 嘎大译师 324.Garuda 大鹏金翅鸟
277.Tsongkhapa 宗喀巴 325.adibuddha 本初佛
278.Akshobhyavajra 密集不动金刚 326.Tazig 塔吉克
279.Vajrabhairava " 大威德金刚 /梵名"" 阎魔德迦327.subtle energy "" ,藏语为"" 多吉久谢灵量 "" , 意为""
怖畏金刚"" ,汉译大威德明王 328.Dravidian 达罗毗荼
" 329.Aryan 雅利安
280.Yama 阎魔护法 330.Vishnu 毗湿奴
289.Chamundi 伽蒙迪佛母 331.Brahma 梵天
290.vaishravana 毗沙门天财神护法 332.bardo 中阴
291.Setrap Chen 护法 333.Sukkhasiddhi Lhamo 苏卡悉地?; 拉姆
292.Visvamata 流动回音 334.visionary 幻像
293.Shambala 香巴拉,净土 335.mahasiddhas 大成就者
294.the Primordial Buddha 本初佛 336.Tilopa 帝罗巴
295.Clear Light 明光 337.tummo 拙火
296.tong zuk 空相 338.Karmapa 噶玛巴
297.Visvamata 一切母 339.meditation belt 禅修带
298.Pandarika 潘达日卡 340.Pamtingpa 帕丁巴
299.Mahamaya 摩诃摩耶 341.Parping 帕平
300.Chakrasamvara 胜乐金刚 342.damaru "达玛鲁"
301.Vajravarahi 金刚亥母(Vajrayogini - Vajravarahi). 343.Jamyang Khyentsey Wangpo 藏名译音: 多杰帕嫫(Dorje 嘉央钦萨旺波
344.abbot 修士 388.khechara 卡雀林
345.vajrayana 金刚乘 389.rainbow body 虹光身虹身
346.Lam Drey 道果法 390.Bhaishajyaguru 药师佛
347.instruction 教法要诀 391.The Root Medical Tantra: The Essence of Ambrosia 总则348.karmic connnection 业缘 392.Bhaishajyaguru 药师琉璃光如来
349.Dombi Heruka 东碧嘿鲁噶 393.Sachen Kunga Nyingpo 萨钦贡噶宁波
350.Sita Yogini 悉他瑜珈母 394.Amoghasiddhi "不空成就佛"
351.Niguma 尼古玛 395.Pandara Vashini 白衣佛母
352.Sukhasiddhi 丽严悉地 396.V ajradhatvishvari 金刚自在天女
353.curved knife 钺刀 397.Ratnasambhava 宝生如来
354.sharmapa 夏尔玛 398.Lochani 我母菩萨
355.tulkus 祖古 399.shintu Drakpo 欣图乍波
356.Padampa Sangyey 当巴桑杰 400.dharmaraja 法王
357.Troma Nagmo 卓玛那嫫,黑空行母 401.Ganapati 四臂象头王财神
358.Metok CHulen 墨脱秋练 402.Ganesha 甘奈施
359.Naljorma Karmo 那卓玛卡嫫 403.Pehar Gyalpo 白哈尔神王
360.Krisna Krodha Dakini 卓玛那嫫黑空行母 404.Oddiyana 乌金国
361.Zhichey Chod 能断派施身法 405.Dorjey Shugden 多杰桑登,口吐霹雳者;
362.Jetsun Dampa 当巴至尊 406.Dilgo Khyentey Rinpochey 顶果钦哲法王
363.Amdo 安多 407.Chitipati 尸林主
364.Dujom Rinpochey 敦珠仁波切 408.arya desha 圣地
365.Vehicle 乘 409.Shing 木
366.Hinayana 小乘 410.labrang 拉卜楞寺
367.Mahayana 大乘 411.Mahakali 摩诃迦利玛哈嘎里
368.Vajrayana 金刚乘 412.Khanak Dorje Gyalpo 卡那多杰嘉波
369.Samaya Tara Yogini 三昧耶度母 413.divination 占卜
370.Damtsig Dolma Naljorma 达希克朵玛那卓玛 414.Tseringma Chey Nya 次仁玛切雅
371.Buddhagupta 佛陀笈多 415.Zhizhi Pangma 希夏邦马峰
372.Taranatha 多罗那他 416.Panchen Lobzang Yeshey 班禅罗桑益西
373.Kyilkhor 吉科尔 417.Khachen Yeshey Galtsen 嘉钦益西加森
374.misconception 谬见执取 418.Dorjey Rabtenma 多杰拉布珍玛
375.authentic wisdom 正觉 419.Tengyur canon 丹珠尔大藏经
376.dhyana 禅定 420.cham 恰木跳神舞会
377.mindfulness 正念 421.Rahula 罗睺罗
378.miracle leg 如意足 423.Shiva Puranas 湿婆往世书
379.samadhis 三昧 424.Khadroma Tsomo Chechang Marmo 红舌空行母后 380.dharani 陀羅尼 425.Gonpo Shanglon 贡布香农426.Myroblyan 龙树 381.Gyangtsey 江孜 427.Sinpoi Tsomo Jigjey Marmo 红色怖畏空行母后 382.khandaroha 莲花空行母 428.Bhairava 怖畏
383.Rupini 宝生空行母 429.Desi Sangyey Gyatso 德西桑吉嘉措
384.Naro Khechari 那若卡居空行母 430.Lhamo Dorjey Yudonma 拉姆多杰云卓金刚玉灯母金刚385.Tu****a 兜率净土 431.Lhama Tashi Tseringma 祥寿佛母扎西次仁玛 386.Maitreya 弥勒菩萨 432.V aisravana 多闻天王
387.Amitabha 阿弥陀佛 433.Yeshey Tsogyal 耶喜措嘉
434.Sakya Jetsunma 哲尊妈
435.Jetsunma Khadrola 杰尊加朵拉
436.Dorjey Pakmo 多杰帕嫫
437.Gyalwa Gotsang 嘉华格桑
438.novice nun 沙弥尼
439.Indrabhuti 因扎菩提
440.Saka Dawa 释迦圣月
441.Khyungpo Naljor 琼波那爵
442.Saraha 萨惹哈
443.Taranatha 多罗那他
444.Doha 证道歌
445.Chinta Yogini 钦塔瑜珈女
446.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白莲花王观音
447.Shantirak****a 寂护
448.Tonyon Samdrup 陀巴桑智
449.Gyalwa Dondup 嘉华敦杜
450.Pratyekabuddhas 辟支佛
451.shravakas 阿罗汉
452.Kashyapa 迦叶佛
453.Bihar 比哈尔邦
454.Gautama 乔答摩
455.ordination 剃度
456.Bhagawan 世尊
457.Lalitavistara Sutra 普曜经
458.bodhimind 菩提心
459.vajra samadhi 金刚三摩地
460.bhadrakalpa 贤劫
461.auspiciopus eon 贤劫
462.Kyichu 祈楚河谷
463.Khotan 和阗
464.ngedon 了义
465.drangdon 不了义
466.chopa 会供
467.gompa 禅修
468.reality 真如实相
469.tripitaka 经.律.论 三藏
470.Vinaya 毗那耶律藏强调戒律
471.Abhidharma 阿毗达摩论藏强调智慧
472.Sutra 修多罗经藏
473.bodhichitta 菩提心
474.bodhisattva 菩提萨埵
475.jatakas 本生经
476.consecration 开光
478.Ramochey 叶莫切寺 479.santana 命脉传承 480.Rupakaya 色身 481.Abhisamaya alamkara 现观庄严论 482.rGyu-gi-lam 因道 483.Guhya mantra yana 密言乘 484.Guhya 密 485.abide in 安住 486.ultimate 究竟 487.divine proud 佛慢 488.vision of radiance 明相 489.supported 能依 490.supporting 所依 491.bindhu 精 492.Nyatri Tsenpo 聂赤赞普 493.Gampopa "冈波巴" 494.Dvakpo 达瓦波 495.Khon Kongchog Galpo 贡觉杰布 496.Drogmi 卓弥译师 497.dharmadhatu 法界 Source: from the internet abbot's quarters 方丈室 * the Abhidharma-kosa-Shastra 俱舍论 Abhidharma Pitika 论藏 the Abstract of Abhidharma-kosa-Shastra 俱舍大要 the Abstract of the Awesome Deportments of Ten Shramane录要 the Accomplishment Buddha 成就佛 * accordingly rejoice 随喜 * acharya 阿阇梨 * affinities 因缘 * (with emphasis on good relationships) aid 加持 * the Akshobhya Buddha 阿閦佛 * Alaya-Consciousness 阿赖耶识 = Storehouse Consciousnesthe Agama Sutra 阿含经 All living beings have the Buddha-nature; all can become B性, 皆堪作佛.* almsgiver / giving host 施主 * an amala fruit 庵摩罗果 * the Amitabha Sutra 阿弥陀经 the Buddha Speaks the Amitaannihilated 断灭 * anoint the crown of the head, empowerment or initiation 灌顶analogy 譬喻 * the Anuttarayoga Tantra 无上瑜伽部
the Anuttarayoga Great-awesome-virtues (Yamantaka) chef Honored One 大寮 无上部大威德一
尊 clarified butter 醍醐 *
aranya 阿练若 * clasp 搭扣 *
arisal of conditions 缘起 * climb on conditions / seize upon conditions 攀缘 * Ashvajit 马胜 * compliantly rejoice 随喜 = accordingly rejoice *
the Attained Great Strength (Mahasthamaprapta) 得大势conditioned dharmas * 有为法 *
attain to wisdom 开智慧 * consciousness devoid of filth 无垢识 *
attendant 侍者 * the Consciousness-only 唯识 *
attract 摄Vimalakirtinirdesasutra contemplation method 观想法
Auspicious Vinaya Monastery 吉祥律院 Continuous Walking / Standing Buddha Samadhi 常行/般舟Avichi Hells 阿鼻地狱 * convert (a person) 度(人) *
awesome deportment 威仪 *B corpse-guarding ghost 守尸鬼 *
blessing / blessedness 福 (It depends on where to use.) couplet 对联 *
the bliss of Dhyana 禅悦 * cross over (a person) 度(人) *
(bring forth) Bodhi resolve, Bodhi-mind, Bodhichitta/Bodhicitta or resolve cultivation and certification 修证 for *
enlightenment (发) 菩提心 * cycle of rebirth 轮回 *
Bodhimanda 道场 = Way-place * cymbals 钹D
body produced by intent 意生身 * Dakini 空行母
bow (to the feet of) 顶礼 * Dana 檀那 *
bow repentances 拜忏 * Danapati 檀越 *
the Brahma Net Sutra 梵网经* Deer-Wilds Park 鹿野苑 = Deer Park *
Bright-eyed Advisors 明眼善知识 * defiling objects 尘 *
the Brilliant Mantra of Six Words 六字大明咒 * delusion 惑 *
bubbling spring 涌泉 * demon hordes 魔民 *
the Buddha of Immeasurable Life 无量寿佛 * demon spotting mirror 照魔镜 *
the Buddha's Universal Great Means Expansive Flower Adornment Sutra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Emptiness of Nature 大方广佛华缘起性空严经* deviant pride 邪慢 *
the Buddha-spoken Ullambana Sutra佛说盂兰盆经deviant knowledge * 邪见 *
Buddhist Association 佛协 Dharani 陀罗尼 *
Buddhist Canon = Tripitaka 三藏 *C Dharma Ending Age 末法 *
calligraphy 书法 * Dharma events 法事 *
carry on the single pulse of the patriarchs' mind-transmission Dharma is level and equal, with no high or low. 推行祖师一脉心传 是法平等, 无cast out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 去伪存真 * Dharma joy 法喜 *
catch on fire and enter a demonic state 走火入魔 * Dharma assembly 法会 *
cause and effect 因果 * Dharma master 法师 *
causes and conditions 因缘 (with emphasis on the theory, eg. 12 causes and conditions) Dharma Semblance Age 像法 *
* Dhyana concentration / samadhi 禅定 *
celestial eye 天眼 = heavenly eye * diligent and vigorous 勤精进 *
chandana 旃檀 * direct karma 性业 vs contributing karma 遮业 * change birth and death 变易生死 * Disseminate the Dharma 传法
the Chapter of Dhyana Meditation 禅定品 division of seeing 见分 *
Stopping and Contemplation 止观 division of characteristics 相分 *
Don't do any evil, offer up all good conduct. the Chapter of the Universal Door of Gwan Shr Yin Bodhisattva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the Chapter of the Universal Door 普门品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Dhuta practice 头陀行 * Four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 四念处 *
dispel subtle delusions 除细惑 * Four-armed Gwan Yin (Avalokiteshvara) 四臂观音 draw straws 抽签 *E Four Dharmas of Attraction 四摄法 *
the Earth Store Sutra 地藏经 * Four Dhyanas and Eight Samadhis 四禅八定 *
efficacious / magical atmosphere 灵气 * Four Dhyana Heavens 四禅天 *
egocentrism 我执 fourfold assembly 四众
eight virtues of filiality, fraternity, loyalty, trustworthiness,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four-stage Arahat 四果罗汉 *
incorruptibility, a sense of shame freak-spotting mirror 照妖镜 *
八德:孝, 悌, 忠, 信, 仁, 义, 廉, 耻 (in) full-lotus posture 跏趺坐 *
Fundamental Honored One (often translated wrongly as Eight Winds 八风 *
elder Dharma Master 老法师 deity".It's not a god!) 本尊
eloquence of delight in speech 乐说辩才 * gather in all six organs 都摄六根 *
Empowerment 灌顶 (It's widely used for "anointing Gelukpa Order head-crown", 格鲁派it's said it's better
than "initiation". However, it shall only mean "aid from gurus".) Geshe 格西
enlightenment of self, enlightenment of others, the perfection of enlightened practice gild image 装金 * 自
觉, 觉他, 觉行圆满 * give rise to the Buddha's knowledge and vision 开佛知见 *erudition 多闻 * giving 布施 *
essence, energy, spirit 精气神 * goblin 妖 *
essentials of the mind 心要 * gong 钟 *
evil karma 恶业 * good roots 善根 *
evoke response 感报 * Good and Wise Advisor / Good Knowing Advisor 善知识 *exalted hero 大雄 * gossip 两舌 *
executive 执事 * go to kitchen 过堂
exert oneself in ascetism 苦行 * grasping 取 (十二因缘) *
exploit conditions 攀缘 * great affinities 大因缘 *
exploits of demons 魔事 * Great Brahma King 大梵天王 *
external paths / externalist religions 外道 * the Great Compassion Heart Dharani Sutra 大悲心陀罗尼经extinction 灭 *F great exemplars in the Three Realms 弘范三界 * fine comportment 威仪 * great golden-winged peng bird 大鹏金翅鸟 *
fine mote of dust 微尘 * Great Vehicle / Mahayana 大乘
five desires 五欲 * great wholesome silence 大善寂力 *
five edible members of the allium family five pungent plants - onions, leeks, garlic,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the Greatly Wise Manjushri Bodhisattva
chives or shallots (scallions) 五辛 洋葱, 韭, 蒜, 细香葱ground incense , 大葱 末香 *
five marks of decay 五衰相 * Guest Prefect 知客 *
Five Mysterious Meanings 五重玄义 * guru 上师
five rebellious acts 五逆 * harsh speech 恶口 *
five Skandhas 五蕴 * hateful 嗔 *
Five-Syllable Mantra 五字真言 * haughty pride 慢过慢 *
flattering and crooked mind 陷曲心 *
flesh-body Bodhisattva 肉身菩萨 *
the Flower Adornment Sutra 华严经*
Foremost truth 第一义谛 *
foul-mouthed 恶口 *
Four Additional Practices (Heat, Summit, Patience, Foremost in the World) 四加行 *
范文四: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第22卷第1期白城师范学院学报V o. l 22, N o . 1
2008年2月Journa l of B aicheng N or m a l Co llege F eb . , 2008
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王 领
(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汉语的词汇量非常的丰富, 这与汉语对其它民族语言的吸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佛经在鸦片战争之前对汉语的影响最为巨大。汉语中有不少词语是来源于佛教, 其佛教色彩一望即知, 并且对汉语的文化、词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用语; 汉语; 常用词汇
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3118(2008) 01 0068 03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 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其它语言所罕见的。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言上的融合, 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 汉语当中有很多词汇并非中华本土文化所固有的。他们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但佛教比后两者更为古老, 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佛教是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开始生根、发展,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及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还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对中国的语言、文化, 如词汇、文学、绘画、雕塑等等, 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接触佛教, 并不是直接学习原典来了解佛教的。佛典翻译是中国人学习佛法的最根本的途径, 对中国人而言, 翻译经典是学习印度佛教的唯一资源, 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唯一媒介。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 想找到适当的对译词非常不容易, 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
收稿日期:2007-03-18
素养, 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 更冀望以最贴切的文化词汇来弘扬佛法真理。因此, 在佛典翻译的阶段中, 不但使佛教的佛法得以绵延, 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词汇。
中国的汉译佛典, 初期是根据西域僧人口诵经本内容, 由汉人作译经的助手, 基本以音译的方式翻译而成的, 这些译经被称为 古译! 。从南北朝开始, 佛教经典的原版本才广泛传入中国, 其文字以梵文经典为主。东汉至西晋时期, 西域僧人不懂汉文, 而中国僧人又不懂梵文, 译出的经文词不达意, 晦涩难懂。东晋以后, 以法显为代表的中国高僧们学习并精通梵文, 佛经的翻译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些译经被称为 旧译! 。隋唐时期, 佛典的翻译达到了真正的成熟。唐代贞观十九年, 玄奘自西域返抵长安, 他以极高的佛理造诣和精通的梵文、汉语言文字主持译场。宋代, 佛经的汉译已处于尾声, 译文的质量远远不如唐代。
印度佛典的翻译形成了佛教混合汉语, 是汉语佛教文献中所使用的语言。这是汉语历史文献中一种非自然形成的特殊语言变体, 是古汉语在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佛教混合汉语是一种特殊的书面语, 包含了许多异质成分。一方面, 佛教透过佛典混合汉语将佛教哲理与佛教文化传
作者简介:王领(1982 ), 女, 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播到中国各地, 终于在精神上 征服! 了中国; 另一方面, 随着佛法的广泛流布, 佛教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这许多不同的成分逐渐散播, 被中国人在有意无意中学习、模仿, 有些成分融入汉语的血液真正被汉语接受。当时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已在宗教哲学上建立了辉煌成就, 其在哲学上的用语, 多为中国所没有的。所以当译经者翻译佛学概念的时候, 无可避免的要创造一些新字词, 或把新义融入到已有的汉字词当中。这些字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由佛教专词到哲学词汇、成语以及日常用语, 包罗万象, 不胜枚举。
佛教混和汉语里面也有许多 口语词! , 它们大多数不能用在文言, 甚至是当时正式的口语, 换句话说由于它们的俗语性质, 难登大雅之堂。但佛经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却用了这些词汇, 使其成为佛教混合汉语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俗语便透过翻译进入了汉语文书之中。我们据此认为大量的俗语词进入训雅的书面语系统也是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之一。
佛典的翻译给中国文化输入了新的因素,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甚巨, 尤其在汉语词汇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二、佛教词语扩大了汉语基本词、根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必须依赖语言发挥作用, 文化和语言是相辅而行的,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 文化与语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词汇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佛教传入中国, 某些佛教词语逐步加入了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
1 音译词及其简化。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 可作单个词用, 如 魔! 、 塔! 、 僧! 、 禅! 、 佛! 、 刹! 等等, 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佛学大辞典#中音译的双音词能用以构造新词的有: 舍利! 、 罗刹! 、 三昧! 、 夜叉! 、 菩萨! 、 刹那! 、 阎罗! 、 沙弥! 。常用双音音译词有: 比丘! 、 头陀! 、 多罗! 、 菩提! 。二者相加共30个左右, 也是译经中活跃分子, 如用 菩萨! 组成的词语有23个(专有名词除外), 由 菩提! 组成的词语有20个。其
中有些词不仅在佛典中是活跃分子, 在一般汉语乃至今天的语言中都担任了较重要的角色。如 魔! , 因其原意并不完全相等于 鬼! , 实际是指一种能引诱人、使人迷惑而又不易摆脱的东西, 于是在汉语中, 由此又引申出许多新词:
魔力 魔术 魔法 魔掌 魔难 妖魔 病魔 魔杖
佛教词语在汉语中有如此多的词发展为基本词, 可作为构词成分, 且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在所有外来词中名列榜首。
2 意译或佛化汉语词。常用的意译词很容易作构词成分。不少汉词佛化, 成为了有构词能力的基本词。其中, 单音节的词有:善:佛教的宗旨即行善渡众, 以 善! 为根词构成的复合词语, ?佛学大辞典#收有123个(包括专有名词) 。空: 空! 为佛理之重要内容, ?佛学大辞典#收有以 空! 组成的词语76个。
类似的单音节词还有 色! 、 相! 、 理! 、 欲! 、 觉! 、 无! 、 净! 、 缘! 。这些单音佛教词基本是常用名相、术语, 故又能做根词, 构成有相关意义的佛教词数量非常多。
双音节意译佛教词有:
金刚:?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金刚! 组成的三音节词共56个(专有名词除外) 。
烦恼:?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烦恼! 组成的词语23个。
平等:?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平等! 组成的词语14个。
双音节佛化汉语词有:
吉祥:由本美好至预兆表吉庆、嘉庆意。?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吉祥! 所成的词语12个。解脱:?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解脱! 所组成的词语25个。
功德:?佛学大辞典#收有由 功德! 所成之词语12个。
类似的双音节的意译佛教词语或佛化汉语词有: 方便! 、 世间! 、 地狱! 、 如来! 、 念佛! 、 法戒! 、 地藏! 、 慈悲! 、 无常! 、 智慧! 、 箴言! 、 甘露! 、 光明! 、 自在! 、 根本! 、 神通! 、 秘密!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
三、佛教词语充实了汉语常用词汇
佛教词语在汉语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 较常见的有哲学、文学、民俗及日常用语:1 哲学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 印度已经在宗教哲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在哲学上的用语多为中国所没有。因为当译经翻译佛学概念时, 不可避免的临时创造了一些新的哲学词语, 所以, 许多佛家名词自然就是哲学名词, 即使在现代哲学里, 佛教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
因缘, 此词汉语中本来就有, 解释为机会, ?史记?田叔列传#: 求事为小吏, 未有因缘也。! 后来佛教用来作樊文H etu-pratyaya 的译名, 指形成所有事物的原因和条件。因缘, 是译经者把新解释注入旧词语的一个例子。
世界, 即宇宙。?楞严经#云: 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遷流, 界为方位! , 過去、现在、未来称%世&, 上下八方称%界&。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 %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 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自觉, 自觉者, 使己度脱生死, 得以解脱。此为小乘所求。哲学上用 自觉! 表示人们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的一种活动, 与 自发! 相对。
2 文学词汇。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 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 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已被引进我国六朝, 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 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悟门, 禅宗有 悟门! 说。盖 法门! 百千差别, 从一转语悟入, 谓之悟门。文学家以参禅比学诗, 亦有 悟门! 说。如宋?吴可?藏海诗话#: 凡作诗如参禅, 须有悟门。!
境界, 唯识学有 境界! 说。此说被借鉴、发挥, 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中的 境界! 说。
缘境, 佛家以为 万法唯识! , 但亦认为缘境又能生出新的 识! 。文学家指从诗境中生发出新的诗情。
3 成语。汉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 广为流
传的成语都来源于佛教经典。如:
出生入死, 出自?无量义经#: 若有众生, 得闻是语, 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 出生入死, 无怖畏想。
皆大欢喜, 见于诸多佛经, 如?无量寿经#: 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 闻之皆大欢喜。! 又如?金刚经#: 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一刀两断:?五灯会元#卷中有: 一刀两段, 未称宗师。! 意为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 但未能圆融一体, 和光同尘, 也称不上 宗师! 。后 一刀两断! 多比喻干脆利落。
点铁成金, 禅宗语录中形容学人善于接引, 一言一句, 一机一境, 变化无方, 灵便机智。黄庭坚用 点铁成金! 指示作诗的方法, 也用以喻修改文章, 化腐朽为神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他是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逐步展开和深入的。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 汉译佛典中佛教词语的创造带来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扩充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等方面, 这些都说明了佛教词语影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和发展, 从而也促进汉语口语化的发展。佛典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 我们说佛教词语给汉语注入了新的血液, 是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献参考:
[1]徐时仪. 佛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 2006.
[2]梁晓虹. 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荆磊编. 佛学汉语字典[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4]王学信. 佛教文化与汉语传承[J].海内与海外, 2005(4). [5]赵秀明, 姜春兰. 佛教与中国翻译学[J].上海翻译, 2006(3).
(下转77页)
从 载道! 到 写意!
From ContainedW ay ! to the Freehand Brushwork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i n the Eval uation of the W ei, Ji n, L andscape Poetry
YU W en-si
(Chi n 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 Literature Co llege , Jili n Un i v ersity , Changchun 130021, Ch i n a) Abst ract :Landscapes and landscape poetr y ori g inated i n theW ei and Jin Dynasties at the sa m e ti m e ,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Tang Dynasty . Landscape poetr y period o f the W ei and Ji n landscapes should also have t h e ex change i n the aesthetic . So t h ey t w o are not j u st independent si m ply , but they should be contacted i n the ar. t Th i s paper expounds according to th is w ith a v ie w o f causi n g t h e peers ?f o llo w i n g w ith i n terests .
K ey W ords :landscapes ; landscape poetry conta i n ed r oad; freehand brushw ork
责任编辑:陈坤
(上接70页)
The Infl uence of Buddhism W ords on Chi nese
WANG ling
(I nternational Cult u ra lEx c hange Center M udanjiang No r m alUn iversity , M udanjiang , 157012)
Abst ract :Chinese vocabu l a ry is abundan, t that is it can ?t be parted w ith its abso r b i n g the other langua ges . E spec i a ll y the sutras had great i n fluence on Ch i n ese before the Ch i n ese Op i u m W ar . A lot o fCh i n ese w ords w ere fro m Buddhis m. And its Buddh i s m color is easily perce i v ed , it has a great i n fl u ence on Ch i n ese , Chinese vocabulary as w e l. l
K ey W ords :Buddh is m w ords ; Ch i n ese ; everyday expressi o ns
责任编辑:陈坤
范文五:关于佛教的思考
说实话,我对宗教不是很感兴趣,更提不上研究,只知道世界上所有正规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在西藏旅行,你会感觉到宗教无所不在:从每一座山口的经幡和玛尼堆,到转山朝拜和磕长头,藏民的生活已经与宗教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想了解西藏就必须了解西藏的宗教。
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寺庙,每户藏民的家里都供奉着活佛的画像,即使是在藏北无人区内单户游牧的藏民,也会在他们用牦牛毛编织的简陋窝棚边的高地上筑起玛尼堆,人们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酥油和糌粑无私、快乐地敬献给寺庙......在与藏民的接触中,我惊异地发现这个生活在高原上的民族对宗教的虔诚和依赖是我们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宗教对于藏民来说可以解开他们无法解释的一切的一切,他们长途跋涉、一步一叩首地去朝拜,他们一手捧着酥油,一手摇着转经桶去讼经,为的只是修行一个虚幻的来生,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在烧香拜佛,祈祷的却是今生的平安富贵。藏民们把吃苦当作今生赎罪的快乐,把割肉喂鹰称为“天葬”,当做最高规格的葬礼,相对于我们的怨天尤人,祈求前世来保佑今生,哪一个来的更洒脱?而走的又更从容?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观察这里的寺庙、僧侣和虔诚的信徒们,怎奈天生愚笨,看不透其中的层层禅机,即使乍现出些许的灵光,也遗憾地随着摄影语言的匮乏而流失!我清楚的知道象我这样走马观花地再去10次西藏也是徒劳,看来我也需要修行到来生再继续参悟了。 牦牛头骨象征着财富,玛尼石象征着虔诚,这二种相对的境界或许只有在高原的寺庙前才能融合。(托林寺
当意识达到某种程度时会被我们称为“境界”。
第一次进藏,很感动,见到什么就拍什么,那是一种用取景器看、用胶片感光的境界,这种境界使我明白了怎么拍比用什么拍更重要,我觉得那时已经认识了西藏的一半。
第二次进藏,依然感动,见到什么却总是迟迟不肯按动快门,有时候甚至不想拿出相机,只想潜移默化地感受、不知不觉去吸纳,那是一种用眼睛取景,用心灵感光的境界,这种境界使我懂得了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这时我才知道,今生或许再去10次,那里也依然陌生。
如果能有第三次进藏,还会感动,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不知道。
我们平时所尊崇的学识和修养,其实仅仅是知识而并非境界;至于豪爽与洒脱,那也只是性格同样并非境界;在西藏,有一种极高的境界,她并非飘逸在莫测高深的庙宇之颠,只存在于平凡的身躯和目光中。这种境界用镜头表现会略显苍白,用文字表达则流于粗俗,她只能静静去看、去听、去感受......至于企图把以下这些画面再加上注释,那更是狗尾续貂了,贻笑大方了。
藏北......
藏北的酥油很香,是牧民每天清晨挤奶,再经过几个小时的手工摇动制成的,而并非拉萨市面上卖的包装精美的名牌产品;
藏北的酥油茶更香,是藏民一下一下在酥油桶里捣制而成的,而并非是用电动搅拌机制作出来的;
藏北有全国仅剩的两个人民公社之一,那里还在挣工分,放生产队的牛羊,而并非象位于河南的另一个人民公社已经发展为招揽旅游的噱头;
藏北的动物和人很亲近(牧民看家的狗除外),小猫和小鸟都会放心地经过你身边,甚至和你玩耍,你大可以嘲笑罗大佑那句“动物要想生存非常容易,只要你和人保持一定距离”的歌词,而不象我们在城市拍鸟要用高倍镜头;
藏北的人家更朴实,他们劳作、亲善、满足,他们是真正的藏传佛教信徒,而并非游荡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门前见你拍照就伸手讨钱的那类人;
藏北草原的路最难走,因为那里本没有路,为自己寻找出路是一种乐趣和满足,因为里面蕴涵着探索与发现;
藏北的天更蓝、云更低,因为那里的海拔更高,万物更清灵。
藏北......
从前,有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落,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平静之中,耕作、牧羊。每当收获季节来临即将开镰的时候,他们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来庆祝收成。这个节日便是望果节,望是盼望,果是果实。
又是一年收成将至,又是一年的望果节,还是这个偏僻贫穷的小村落,我走进了它。
日已西斜,各家各户拿出了自己家最好的食物来到村边的空场围坐在一起。酒,是新酿的青稞酒;酥油,是新鲜羊奶打下的酥油;糌粑,是和上奶渣和糖的糌粑,服饰,是仅在过节时才穿上的珍藏。
酒过三旬,土制的三弦琴铮铮拨响,农妇们的歌声悠然飘起,虽然不是很整齐,但却响亮而清新。我从没听到过这么自然、美妙的旋律,虽然MP3录下的音质很糟糕,但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放上一段,静静听上几遍,心中便一片空灵!同样,她们的舞姿并不优雅,但却放松而自然,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刚才还在相机镜头前极度紧张、手足无措的她们!这是一个每户年平均收入最多不过6000元、最少只有不足300元的贫困村落,但此时此刻,她们比任何人都富有,因为她们唱的是快乐,跳的是希望。
夕阳西下,回头看见了村边一片片金黄色的青稞田,曾经为藏民们对西藏绚丽的山水视而不见而惋惜过的我,突然明白了:在他们的眼里庄稼和收获才是世上最美丽的风景,才是他们心中的尼玛!那里有希望、那些更快乐......
雪山,西藏的象征,虽到处可见,但因为雪线很高,只能遥望却永远都触摸不到,她因此而纯洁;梵音,藏区的灵魂,虽时时听到,但因为参悟不透,只能凭感觉去揣摩,她因此而神
秘。然而在西藏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便产生了麻木,对美的东西麻木或许是人的天性,就如同我们已司空见惯的对弱者的麻木、对世俗的麻木以及对丑恶的麻木一样。
离开西藏,坠入城市的凡尘,在潮湿闷热的空气里,身体虽可以尽情地享用氧气,心灵却迟迟不能平静地回归。每当这个时候,总会回想起自己从珠峰大本营出发,勉强爬到5575米时喘息不止的情景:
那一刻,天很冷,呼吸很急促,身体也极为疲惫,但心境却是处在了最平静的时刻。
那一刻,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间会试图融入这雪山的灵脉之中:走了这么久,到底改变了多少?
还是那一刻,曾听见了一丝梵音自远方飘来,在雪山间萦绕。背靠着远古的岩石,闭上眼睛,好象从此再没有看不开的事情,再没有想不通的道理。
一首诗说: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一天我又梦见雪山,不为欣赏,只为聆听那缠绕其中的梵音......
时间可以让我淡忘在西藏的感觉,却永远不会让我忘记,这就是淡忘和忘记的区别:心灵上刻下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慢慢品读它的内涵。
默默地望着围绕印经院转经的人们,内心里生出了敬仰,不是因为他们信佛而敬仰,而是敬仰他们的那份执着,有了这份执着,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喜欢这样活着:无须灿烂,快乐就好。
人活着,就会有愤怒和悲哀,会忧郁也早晚要去恋爱,尽情去享受一下这喜怒哀乐的滋味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最终一定要找到回归快乐的路途,这条路或许前方并没有,其他方向呢?我不信佛,但我坚信:回头是岸。
懂得放下就能找到轻松, 学会遗忘才能更快乐地活着。这是西藏给我的又一个启发。
促成我三次进藏的原因,应该是那里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藏族文化了。总想深入藏民的生活,拍下别人拍不到的地域习俗和文化,觉得这便是人文。因此,我特意选择了拉孜县拉孜镇的拉龙村,不仅因为那是个远离公路而且相当贫困封闭的村落(我去的时候才刚刚通电一个星期),更是因为那里有奇特的一妻多夫制(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据说是为了保护家里的财产,减少财富的外流)。
但是走进拉龙村后所遇到的一切,不由得让我对自己的拍摄初衷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好象走进了一个误区。
全村的村民都不懂汉语,但沟通起来非常简单:微笑;那里的小鸟可以肆无忌惮地跑进我住的屋内觅食;那里的小猫会主动跑过来和我戏耍;印象最深的是房后那条少了一只前腿的野狗,因为偷吃了村民家仅有的一只羊,被捉住后也只打断了它的前腿,为的是使它追不上其他村民的牛羊,并且一直喂养着它......
在得知绝大多数村民都没照过像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为全村39户每家拍一张全家福。拍照时,人人都换上的节庆的盛装,整个村寨俨然在过一个大节,那种欢乐的气氛可以感染每一个摄影人!家家户户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更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为了表示谢意,颤巍巍用双手捧着青稞酒,一连敬了我三大碗。
第四天,我离开了这个近二十年都没有陌生人造访过的藏族村落,在离开时才得知昨天拍全家福的时候村长姗姗来迟的原因:进村的一段路塌方了,村长怕接我的车开不进来,一个人大清早就默默地为我修路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的误区在哪里:一妻多夫制固然可以吸引别人的视线,但如果只是抱着这种猎奇的心理去审视这个村落,拍出的片子或许也能给人一种震撼,但这种震撼是短暂的,它更多的来自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惊奇和关注,而非感染和共鸣,更不可能给人带来思考。平实地去表现这群保持着人类善良纯朴天性的人们,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人文摄影!
一朵小花一棵小草都有他们默默无闻的美,世代生活在这个村落的人们当然也有他们自己察觉不到的美,发现他们、贴近他们、融入他们,才能超越个性,感受到人类共性的所在。遗憾的是,我在拉龙村深深体会到的,未能完全用相机表达出来的东西,只能寄托于第四次进藏了......
谨以此篇感受答谢在西藏给过我大力帮助的土蕃蛮人大哥和拉巴次仁老弟,并纪念我在拉龙村的四个日夜。
历尽艰辛走到了一心想出大片的地方,不是没有感觉就是天不作美,而每当垂头丧气或不经意间却又屡有所得。现在静下来想想,无心插柳是得,有心栽花是失,再深奥的哲学讲出花儿来也无非是这“得”、“失”二字。拍片时的得失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来调侃,然而现实中的得失却可能会左右人的一生。王国维老先生书中点评的那些位先贤大家,不管你豪放也好,婉约也罢,终究还不是在得与失间逡巡徘徊?参透钱财,那情感呢?参透情感,那仕途呢?真正面对诸般得失而宠辱不惊的古今能有几人?看来,患得患失乃人性使然,圣贤尚且如此,我等凡夫俗子对得失有点挂怀也就顺理成章了。
抛下了西藏图片的得失,抬头又见窗外的阴霾,竟似明亮了许多,一丝亲切也油然而生。毕竟这是我生活的城市,这里有我的家庭、我的作为和这网络上的畅快淋漓。
得失不过如此而已!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拍片此理,处世亦然。随心所欲,思绪由风 ,这才是我!
不论人还是景物,能给我们感知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不单单限于西藏。
天堂,一个美妙的词汇。无聊的时候多次拼凑过它的样子,最后无非是自嘲的一笑:幻想而已。
其实本没有什么天堂,只不过我们生存的空间里弥漫着太多的贪婪和谎言、痛苦和眼泪,为了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地方,把和谐、自由和快乐放置在里面,这个地方便被称做天堂。
藏北,班戈措;
双湖,羌塘。
来到这里,总有两个字在我心中飘过:天堂。
以为是一回事,记住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淡忘了。
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或是一段音乐,有时候就象针和线,当它们触动你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你已经淡忘的或是破损的记忆缝补编织起来,烘托和驾御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人们归纳为“触景生情”。
然而,还有少许记忆,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支配了你一生的思想和行为,我把这样的记忆称之为“无须缝补的记忆”,因为它触动我太深,深的让我无法忘记!
通常,摄影会被人为地分成风光、人文、静物等等几大类别,按照这样的分类,当初西藏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美丽如幻的风光。可每当我兴高采烈地拍摄完毕后,总会觉得有一丝遗憾,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随着肤色的渐渐还原,思想也在一点一滴的沉淀,终于有一天,我被一个众所周知的佛家理论点醒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既然摄影的核心是感知和表达,又何必强去划分什么风光、人文这些条条框框?只要能够感染自己的东西就去拍嘛。
不断提问自己,可以得到很多;问题在变,答案也会不断的升华。
这个问题想通了,另外一个疑问又衍生出来:当你手忙脚乱、满脑子“构图”、“测光”的拍摄完毕后,你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要拍的东西?即使感受到了,你的胶片能否完整地把它描述出来?如果当时少按动几次快门,静下心来默默体会一下这天地间的博大与内涵,得到的是不是会更加丰满?这或许就是拍摄后那一丝遗憾所在。至于什么时候找到答案,我并不着急,至少当初煞费苦心一张一张归纳出来的这些所谓“风光片”,随着意识里分类的逐渐淡漠,也
就逐渐蜕变成了一抹暗淡的光辉。
有些过程虽然只能经历一次,但却可以记一辈子。正如这次的西行,没有户外生存经验和装备,没有GPS导航和手机信号,也没有物资与后援;5个人,一辆车,就这么冒冒失失地一头闯进藏北,在领教沙漠上的迷途与沼泽中的陷落,经历了疾病和伤痛,忍受了荒郊野外的冰冷之夜后,终于沿着少有人走的大北线(安多-班戈-尼玛-改则-革吉-狮泉河)穿越藏北到达了阿里。这条线路对我来说或许就是今生的唯一,因为我不一定有胆量单车再走一次了。
静下心来回忆这段旅程,反反复复却只有八个字:收获不少,遗憾更多!遗憾便是因为这次穿越的太过匆忙,很多时候都是匆忙停车匆忙拍摄,而更加无奈的是我们明知这匆忙会造成遗憾,竟然无力去控制和改变它:准备和经验的不足、车况和体力的极限、藏北大地的荒凉与危险,无时无刻不在限制和干扰着我们的步伐,但不管怎样,我们终归走完了前方的路途,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因为向往,所以无畏!虽然这过程夹杂着诸多无奈的匆忙和遗憾......但它依然美丽,依然可以记一辈子,也依然可以演绎出这组匆忙中的素描。
平静能够给人带来很多新发现,也能让人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人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能充满希望和寄托。我和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世界里的人,但此时此刻,看着他们在凛凛寒风中一步一匍匐的身影,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思想和追求不在同一境界里,至于谁的境界更高我不知道,但我能够肯定的是:他们的身影会永远印在我的记忆中,而对他们来讲,我只是他们在朝圣途中遇到的一个匆匆过客。
的热情和质朴我已经感受到很多次了,每一次和他们在一起喝酒,他们的豪爽和真诚都感染着我,使我也不自禁地爆发出了莫名的豪爽,豪爽到在喝酒时根本不会在乎自己酒量有多大、喝多后有多难受,比起商业交际饮酒时的那种虚伪和做作,这酒喝的才叫快乐、舒服,这才是喝酒!
每个人都有梦,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想为了实现这些梦去追求些什么;每个人也都向往快乐;因此每个人也都乐于为了这份快乐去探索些什么,如果把梦想和快乐建立在一片平静与洒脱之上,那或许是人生中最美妙的超脱。要写出以上这段文字很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难很难,我相信很多人终生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原因其实不难找到:浮躁而已。
身处在当今这个不再被轻易感动的年代里,浮躁已经成为了必然。就像一本即将读完的书,
我们往往读懂领会了后面,却又淡漠了前面,回头再重新补习前面时,后面的感悟又悄悄地离你而去。之所以会这样,我自己觉得是其中缺少了一份平静与淡定。试着走进那份平静,也是我此次进藏的目的之一。
可七次进藏归来,连我都不清楚是不是真的能够平静下来,因为用接片的方法系统拍摄藏传佛教的壁画,从当初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知不觉间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道义与责任,对于这种演变,我不知道是进步还是更加禁锢,是平静还是更加浮躁,不过这条路既然开始走了,终归是要走完它的,因为这是我选择的追求梦想与快乐的途径。至于还要走多久,我只能说:行者无疆,顺其自然。
虽然某些经历只属于某些人,但感悟则属于所有人,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这段亲身感受和经历,希望能够从共鸣中彼此共勉。总有一首老歌,能让你感同身受,总有一段往事,会让你难以忘怀,若干年后,再回头看看我当年的这些经历,或许只有到了那时,我才能明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人生。
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