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论席勒审美理论中的游戏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席勒审美理论中的游戏说
作者:公斐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关键词: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 游戏冲动 自由 审美
1. 引言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这可谓是他的美学体系的中心支柱。他指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他追求的是改变人格分裂和异化的现状,实现人性完满和自由。席勒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现状痛心疾首,大多数底层平民沉浸于原始暴力和感性生活,大部分受教育的市民阶层因安于现状和实利主义,无法完成他们本身肩负的启蒙使命。社会上,不同的利益团体出于自身利益而相互争斗,如理性抗争艺术,科学反对宗教,国家压制个人等。在18世纪下半叶小国分裂的专制制度下,市民阶层又很难在政治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历史著作《联合的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独立史》和《三十年战争史》当中,席勒把对历史的美学批判做为一种科学,把人做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同时指出历史的教育作用。
2. 游戏的实现
席勒认为,艺术源于自由,自由只有通过掌握美而获得。人的两个要素——人格和状态是可以统一的。其中人格是稳定的,而状态是变动的。人格形成了人的形式,状态则涉及到那些随时间流逝而获得的感性素材。人格在变化的状态中实现,人格和状态的统一造就了人性。在此基础上,席勒提出人的三种冲动。
人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并为脱离当时黑暗的国家统治而守护这种状态。因此,席勒赋予社会和国家境况的改变极大的意义。由此浮现出——是否可以从一种自然状态中重新建立国家——这一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持续运行,它必定有一个与自然王国密不可分的支撑体。以此提出了与人的自然状态密切相关的感性冲动。人根本上是感性地由天性决定的,而又可以通过教育实现成熟和自由。感性冲动与情绪和感官上的经验相关联,又因时间和个体而异。感性冲动以人的物质存在或感性自然为出发点,受时代的限制而成为材料,而不是给予材料。
范文二: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
弗洛伊德.
【内容提要】
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因而~尽管各种虚拟论的游戏论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游戏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关键词】 游戏,模仿论,虚拟论,想象论,斯宾塞,谷鲁斯,弗洛伊德
自18世纪末康德开始思考关于游戏的理论问题以来~西方思想界关于游戏的理论探索一直延绵不断。在过去的两百余年中~对游戏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有几十人。在他们所提出来的游戏理论中~影响
较大的有十几种。其中~将游戏看作虚拟活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是一种为许多理论家所赞同并在东西方都相当流行的游戏论。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游戏理论~本文将通过对这种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1,的游戏思想的梳理与介绍展现出它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合理性作出分析。
一、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
(一)斯宾塞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的游戏理论
在游戏研究的先驱——康德和席勒之后~最早在英语世界中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关于游戏~斯宾塞说:“当我们上升为高等动物后~我们发现~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直接需求。由于每一个具有智力的生物都服从这一条规律~即当它的器官停止活动的间隙比通常时间长时~就变得格外易于活动。于是~当环境准许模仿时~对器官活动的模仿也就轻而易举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于是,至今为止无所表现的官能便趋向于多余而无用的活动。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不必要的努力通过那些在动物生活中作用甚大的官能得到最大程
度的发挥。”[1](p124)他还说:动物“不是从事真正的活动时乐意醉心于真正活动的表象。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游戏,……产生了使长期停滞不动的能力从事无益的练习的这种渴望。”[2](p654)在此,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精力,因而,在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它们的闲臵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活动就是游戏。相对于用来完成谋生任务的“真正活动”来说,游戏只是它的“模仿”和“表象”,因而,如果以谋生活动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游戏就可界定为(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至于游戏是否有用~斯宾塞说: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动有利于生活的进程……”~[1](p124)也即相对于谋生任务的完成来说并无直接用处,但由于它具有能力“练习”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生物体保持与增进自身的能力~因而~它又是间接地有利于生物体完成自己的谋生任务的。可见:从生命活动整体上看~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最终是于生命存在有益的。
综上所述~斯宾塞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存在方式上的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由于模仿活动相对于被模仿
的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模仿论也就是虚拟论。
(二)谷鲁斯的本能论和虚拟论的游戏理论
在斯宾塞之后~对动物和人的游戏都作过深入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是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谷鲁斯认为:动物的游戏是随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动物的游戏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第一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如果用手指轻轻地弹一只小狗的鼻子~它会很快地咬住手指。这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游戏式的表现~在这里~遵从遗传的本能倾向是这一行为的惟一原因~……这很明显是一个没有更高心理伴随行为的对于刺激的反应。”[3](p37)在此~谷鲁斯认为:最低级的游戏是动物对于刺激的完全自动化的本能反应~没有或无需自觉意识的参与。在这一阶段~幼龄动物本身是无所谓游戏与非游戏意识的,实际上~它们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做的。这一阶段的“刺激—反应”活动是否游戏要看这种活动在客观上是否[否是]有必要当作现实活动来做。关于第二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假设一只[比第一阶段稍大的]小狗第一次追逐它的兄弟并且咬住了它的喉咙。在这里最有可能的假设是~在主观上并没有实际行为与这种游戏的差异。这只狗有一个很认真的意图就是~用牙齿咬住它的毛皮~然后摔倒它的同伴并且迅速地
把它按在地上。总而言之~最初它不可能是假装的。那么在这里~从心理角度看,游戏非常类似于严肃认真的行为。”[3](pp.37-38)在此,谷鲁斯认为:第二阶段的游戏已有主体自觉意识的参与和调控~但由于这时主体仍无现实活动与虚拟活动的差别意识~因而~主体在主观上仍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看和做的。关于第三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在第三阶段~狗长得更大了~并且~如果它们愿意的话~它们能够有效地嘶咬,尽管如此~它们在互相打斗中却很少互相伤害。[因为]一种假装意识慢慢地产生~而且~对于游戏的娱乐性质的回忆逐渐被加到那种本能的力量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释动物们对于它们的好战本性的克制。”[3](p38)在此~谷鲁斯认为:动物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关于活动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的意识。当动物不断地重复游戏并再三体验到随游戏而来的快感后~动物就会逐渐确立起游戏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虚拟活动的意识并因而能自觉地将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与娱乐目的相适应的虚拟活动的范围内。综合谷鲁斯关于动物游戏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他的游戏观作一个初步总结: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立的)虚拟性生命活动。有必要说明的是:谷鲁斯眼中的虚拟是指活动在客观上没有必要作为现实活动来进行~这种客观的虚拟性与主体在主观上是否有相应的虚拟意识无关,因而~对于客观上是虚拟活动的游戏~主体在主观上既
可能因为有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游戏~也可能因为无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现实活动。
在将虚拟性确认为游戏的基本性质后~谷鲁斯又探讨了游戏产生的原因。在谷鲁斯之前~席勒曾主张:游戏是生物体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但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与席勒的主张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小狗互相游戏~直到筋疲力尽~可是经过短暂的休息~便又游戏起来~这一点儿休息不会使它们的力量过剩~而只是刚好使它们可以把游戏恢复起来。儿童的情形也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他们即使因长时间的游玩而非常疲劳~可是只要一开始游戏~他们就立刻忘记了疲劳。他们无需休息很长的时间~也无需积聚剩余的力量。”[4](p379)动物在无过剩力量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游戏~可见:游戏并不
1一定都是由过剩生命力所推动的。关于游戏的起因或动力~谷鲁斯主张: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的。只要生物体中的某种本能被激活~那么~无论生物体是否处于生命力过剩状态~这种本能都会驱动生物体发生表现这种本能的游戏活动。如他所说:生物体在发生游戏时~是“本能迫使他们活动~不仅在——如果用形象化的说法——杯水外溢的时候,而且在杯子里几乎只有一滴水的时候。”[4](p379)在讨论动物和人的游戏时,谷鲁斯提到过的生物本能有攻击与防卫、
护幼与育儿、逞能与炫耀及摹仿等。其中~幼龄动物或儿童的低级游戏主要是由攻击与防卫及护幼与育儿本能所驱动的,成年动物或成人的较高级的游戏(竞争游戏)主要是由逞能与炫耀本能所驱动的,最高级的游戏即(符号)艺术则是由摹仿本能所驱动的。综合谷鲁斯从原因或动力的角度对于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概括为:游戏就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表现这种本能的生命活动。
目的论是看待生命活动性质的常见方法论。对于游戏~谷鲁斯也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过它的性质。他说:“假设游戏是按照协议展开的~那么~所有的外在目的就被消除了吗,决不可能。它以一种变更了的形式重现~如以打动听众或观众的渴望的形式重现,……即使艺术家也不只是为了乐趣而创造~……他有一种更高的外在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影响别人的思想”,[3](p39)他还指出:对于参与竞赛游戏的人来说~“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征服对手的外在目的就会占据上风并且努力地冲破这些克制”,例如~当“一个特别有技巧性的动作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时~要战胜对手的现实目的就会战胜这些限制。”[3](p39)在此~谷鲁斯认为:除了娱乐目的外~人在游戏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抱着某些外在目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外在目的还会占据上风。在一般人乃至大多数理论家看来:游戏
是与追求外在目的的劳动相对立的也即内在目的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在目的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即使它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从目的论角度看~它的性质却已经变了。但谷鲁斯却认可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仍然是游戏。谷鲁斯的游戏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这是因为:他的基本游戏观并非目的论,而是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在他眼里:生命活动只要不是实际有必要的现实活动,就是作为虚拟活动的游戏,因而~目的的内外在性质并不影响活动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
综上所述~谷鲁斯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本能论和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
(三)弗洛伊德的欲望满足论和想象论的游戏理论
虚拟论的游戏论在20世纪的最大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哲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游戏的探讨是从儿童游戏入手的。关于儿童游戏~他说:“游戏的儿童的行为~同一个富于想象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5](p42)在此~弗洛
伊德将儿童游戏看作儿童凭想象进行的虚拟活动。至于儿童游戏的动机,弗洛伊德说:“他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6](p15)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的现实地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既为自身能力也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虚拟活动获得现实欲望的替代满足的动机是不自觉的也即潜意识的。在显意识的层次上~儿童通常倒是出于快感体验的动机而游戏的。弗洛伊德说:“各种理论力图发现引起儿童作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却没有把……对作游戏而产生愉快的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6](p11)可见:弗洛伊德是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的。综合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的论述~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
游戏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成人生活中。关于成人游戏~弗洛伊德说:“当人长大后~他便停止了游戏。表面看来~他已经丢弃了来自游戏的乐趣。不过~任何知道一点人的精神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要丢弃曾尝试
到的乐趣~是再难不过的了。的确~我们丢不掉一切,我们只是以一件事来代替另一件事。有时~我们表面上丢弃了某件事~而我们实际上做的~只是一个替代。因此~当人长大并停止游戏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丢掉了游戏同实际物体的联系~而开始用幻想来取代游戏而已。他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之为白昼梦的东西。我相信~多数人一直到死都不时幻想。这是人们长期忽略的一个事实。”[5](pp43-44)
而关于白昼梦与游戏的关系~弗洛伊德明确地说:“白昼梦……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5](p49)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或白日梦就是成人(通常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至于成人游戏的动机~除“乐趣”或快感体验外~还有另外的动机。弗洛伊德说:“我们可以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愿望分成两大类。它们要么就是野心,使具有这个野心的人激越,要么就是属于色欲。在年轻妇女身上~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色欲愿望控制着幻想~因为一般说来~她们的热望包含于色欲渴望之中~而在年轻男子身上~自我中心以及野心~则同色欲一道~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5](pp.44-45)在此,弗洛伊德指出:未满足的欲望和这种欲望的替代满足才是成人幻想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动机。成人经常得不到或不能充分得到满足的两
种基本欲望是性欲望和成功欲望,因而~成人幻想的两大基本内容就是性幻想和成功幻想。在弗洛伊德讨论过的成人游戏的两种动机中~欲望的替代满足动机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而快感体验动机则是附属性的、浅层次的,因为:快感不过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标志、一种附属现象。将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观点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游戏在动机上并无差异~因而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然~它们在表现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幻想的成人游戏是纯粹精神性的~而儿童游戏则通常是身心统一的(儿童内心的想象通常会通过相应的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至于成人为何通常采用纯粹幻想而非将幻想表现于身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其原因在于:“他为自己的幻想是孩子气、是某种应该禁止的东西而感到羞愧。”[5](p44)具体一点说,成人游戏通常以纯粹幻想的方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成人羞于从事与自己的年龄和社会角色不相称的“儿戏”,二是成人的幻想若表现为身体行为则往往会被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所不容。除了人们称为白日梦的幻想外~成人游戏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真正的梦。弗洛伊德说:“我们在夜间所做的梦~不是别的~正是幻想。……夜间梦同白昼梦完全一样~是欲望的满足。”[5](pp.46-47)在此~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人在睡着时的梦不过是
另一种形式的幻想~它同样是一种精神游戏。综合弗洛伊
德关于成人游戏的论述~他关于成人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成人游戏是成人借助梦幻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总结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最终概括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由此~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以说是动机或目的上的“欲望满足”论、手段上的“想象”论以及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由于想象(包括梦与幻想)活动相对于现实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想象论也是一种虚拟论。
二、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虚拟论游戏理论的清理和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清这种游戏理论的大致面貌。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种游戏理论~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的合理性问题。
虚拟论的游戏论的基本主张是: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的虚拟活动。的确,从存在方式上看~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游戏大部分是以虚拟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因而,这种游戏论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
如果从理论上深究这种游戏论的合理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问一问:游戏全都是虚拟的吗,现实活动不可能是游戏吗,虚拟活动全都是游戏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游戏存在的实际情况。关于生命活动是否游戏,人们实际上通常都是根据活动是否让人感到自由来判断的,因而~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同时也即人们用来衡量游戏理论合理与否的经验标准就是:游戏是(让人感到)自由的生命活动。2,仔细考察生命活动的自由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自由活动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因而~作为自由活动的游戏实际上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例如~某些商人或企业家在完全解决了自己乃至几代后人的谋生问题后~还是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他的工商事业。从存在方式上看~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仍然是现实的,然而,与为了完成谋生任务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相比~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在目的上已经有了变化——他们这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已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自身潜能的发现、测试、发挥和实现~这种内在目的或以内在目的为主的经营活动是相当自由的,因而~用自由论的眼光看~这种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的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是游戏。可见:游戏不一定都是虚拟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活动也可以是游戏。二、虚拟活动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不自由的~因而~虚拟活动实际上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不是游戏。例如~科学技术
中的模拟试验相对于实际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来说也是虚拟性的。但这种虚拟活动的主要目的——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是外在的~而且~这种虚拟活动通常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手段(如实验设备和仪器等),而追求外在目的和依赖外在手段的生命活动都是(让人感到)不自由的~3,因而~这种虚拟活动实际上通常都不会被人们看作游戏。可见:虚拟性并不等于自由性,因而~虚拟活动不一定就是游戏~自然也不可能全都是游戏。至此~关于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从存在方式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相当一部分游戏(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那部分游戏)来说是合理的,但从视野更为广阔的自由论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即一切或现实或虚拟的自由活动来说却是以偏概全的~因而不够合理的。根据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和认知方式~游戏的根本性质也即本质应该是自由性~但从存在方式角度着眼的虚拟论却将本来只是(大)部分游戏所有的虚拟性认定为(所有)游戏的本质,可见:这种游戏论其实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这正是它不能解释自由的现实活动和不自由的虚拟活动是否游戏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从总体上对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三种最有
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关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我们应该指出:他未曾明言的模仿活动的目的(自我平衡)和手段(自身活动)实际上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模仿活动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说的游戏的范围内~他的模仿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当然~相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来说~这种游戏理论仍不免是以偏概全的。此外~他关于游戏动力的“剩余精力发泄”说~正如谷鲁斯所已经指出的~与游戏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符~因而也是不够合理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中隐含着内在目的论不同的是~谷鲁斯的游戏论则是明确地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由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质实际上是人们对一种活动是否感到自由从而是否将其看作游戏的决定因素~因而~谷鲁斯的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人们关于活动是否游戏的通常判断相矛盾,这表明:这种游戏论是具有一定的脱离实际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性的。当谷鲁斯承认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为游戏时~他所说的游戏实际上是指非纯粹游戏也即兼具游戏性和非游戏性的复合活动。用“游戏”一词来统称纯粹与非纯粹的游戏虽然符合大众的语用习惯~但这种不加说明地将两种在性质上其实有同有异的活动混为一谈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免是混乱的。谷鲁斯关于游戏动力的本能说与一定的游戏事
实是相符的~因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动物和人的能力尤其是成人的能力总有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当人用他所习得的能力去从事自我满足性的活动(如以习得的气功去调理或锻炼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活动也是很容易因为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游戏的。这种基于习得的能力而非天赋的本能的游戏的存在表明:谷鲁斯关于游戏的本能论的适用范围及合理性也是有限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一样~弗洛伊德的想象论也隐含着关于想象活动的内在目的和内在手段论——他所说的想象活动的目的(自我满足)和手段(自我想象)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想象活动也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指的游戏范围内~想象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但人们根据(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感认定为游戏的活动实际上大大超出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想象的精神游戏的范围。例如:当学者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而从事学术活动时~这种主要凭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而非一般的想象力进行的精神活动也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理性的精神游戏,又如:当艺人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动机而展示自己的身体活动技能时~这种凭技能而非想象力进行的身体活动同样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身体的游戏。可见:在想象性的精神游戏之外~还存在着非想象性的精神游戏和
身体游戏。至此~我们可以看清: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弗洛伊德的想象论游戏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解决游戏的本质问题,因而~尽管各种具体的虚拟论游戏理论对于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游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注释:
1、除了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外~荷兰著名
历史与文化学家胡伊青加和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朗格也主张游戏或高级游戏具有虚拟性~但由于他们关于游戏的核心观点并非虚拟论~所以~本文不将他们作为虚拟论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来看待。
2=关于游戏和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73,204。
3、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及其与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二节的有关内容。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83,200。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史(英法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Germ.)Karl Groos.The Play of Animals~From M.M.Rader editing.A Modern Book of Aesthetics.New York.
[4]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6]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范文三: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224
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总第176期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
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蕾虫草汪代明
j
【摘要】斯宾塞、各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问里在刺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
:本质;因而,尽管各种虚拟论的游戏论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游戏都具有一定舍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
适用范围与合理?|生=都是有限的。
【关键词]游戏;模仿论;虚拟论;想象论;斯宾塞;谷鲁斯: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J0;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4—0224—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05JA760013。
作者简介:董虫草{1963一).男,浙江杭州建德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和行为学
研究。浙江杭州3100”;汪代明(1963一),男,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四川成都610041
自18世纪末康德开始思考关于游戏的理论动的模仿也就轻而易举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于
问题以来,西方思想界关于游戏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于是,至今为止延绵不断。在过去的两百余年中,对游戏做过比无所表现的官能便趋向于多余而无用的活动。同
较深入的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有几十人。在他们所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不必要的努力通
提出来的游戏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几种。其过那些在动物生活中作用甚大的官能得到最大程
中,将游戏看作虚拟活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是一
度的发挥。”Et](pl:4)他还说:动物“不是从事真正的
种为许多理论家所赞同并在东西方都相当流行的
活动时乐意醉心于真正活动的表象。由此也就产游戏论。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游戏理论,本文
生了各种游戏,……产生了使长期停滞不动的能将通过对这种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
力从事无益的练习的这种渴望。”9“”’在此,斯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的梳理与介绍展宾塞认为:高等动物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精力;因现出它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合理性作出而,在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它们的分析。
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一、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活动就是游戏。相对于用来完成谋生任务的“真正活动”来说,游戏
(一)斯宾塞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的游只是它的“模仿”和“表象”;因而,如果以谋生活戏理论
动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游戏就可界定为(对于谋在游戏研究的先驱——康德和席勒之后,最
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至于游戏是否有用,斯宾塞
早在英语世界中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说: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动
究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关于游戏,斯宾塞
有利于生活的进程……”,…”“”也即相对于谋生
说:“当我们上升为高等动物后,我们发现,时间与
任务的完成来说并无直接用处;但由于它具有能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直接需求。由于每一力“练习”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生物体保持与增进自个具有智力的生物都服从这一条规律,即当它的
身的能力,因而,它又是间接地有利于生物体完成
器官停止活动的间隙比通常时间长时,就变得格自己的谋生任务的。可见:从生命活动整体上看,
外易于活动。于是,当环境准许模仿时,对器官活
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最终是于生命存在有益的。
万
方数据
淘宝网,亚洲最大网络零售商圈,致力于创造全球首选网络零售商
圈,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办。淘宝网目前的业务范围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淘宝商城的支付方式有:网上支付,信用卡支付以及货到付款。淘宝商城主要为各大品牌商家以及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经营,国内外知名品牌已经纷纷入驻淘宝商城。淘宝商城与淘宝网共享超过9800万会员,为网购消费者提供快捷、安全、方便的购物体验。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提供购物发票以及购物现金积分等优质服务。
根据2007年第三方权威机构调研,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占据C2C市场80%以上市场份额。
淘宝网伴随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网购环境的日趋成熟化,已吸引众多线下知名品牌纷纷“触网”,坚定地选择了拥有“规范购物环境以及巨大市场前景”的淘宝商城,开设品牌官方旗舰店。截至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过了6200万人,同年1月,支付宝注册会员超过6300万,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交易额突破188亿,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433亿。
现在,淘宝网已成为广大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首选。2005年10月,淘宝网宣布:在未来5年,为社会创造100万就7业机会,帮助更多的网民在淘宝上就业,甚至创业。截至2002007年,淘宝已经为社会提供超过2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gg)2006/4总第176期
本刊一址:”Ⅲ.xuebao.rt.et
综上所述,斯宾塞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
上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存在方式上的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
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由于
模仿活动相对于被模仿的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模仿论也就是虚拟论。
(二)谷鲁斯的本能论和虚拟论的游戏理论在斯宾塞之后,对动物和人的游戏都作过深
入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是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谷
鲁斯认为:动物的游戏是随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
展的。动物的游戏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
第一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如果用手指轻轻地
弹一只小狗的鼻子,它会很快地咬住手指。这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游戏式的表现,在这里,遵从遗传的本能倾向是这一行为的唯一原因,…???这很明显是一个没有更高心理伴随行为的对于刺激的反
应。””“日”在此,谷鲁斯认为:最低级的游戏是动
物对于刺激的完全自动化的本能反应,没有或无
需自觉意识的参与。在这一阶段,幼龄动物本身
是无所谓游戏与非游戏意识的;实际上,它们是将
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做的。这一阶段的
“刺激一反应”活动是否游戏要看这种活动在客观上是否有必要当作现实活动来做。关于第二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假设一只(比第一阶段稍大
的)小狗第一次追逐它的兄弟并且咬住了它的喉
咙。在这里最有可能的假设是,在主观上并没有实际行为与这种游戏的差异。这只狗有一个很认
真的意图就是,用牙齿咬住它的毛皮,然后摔倒它的同伴并且迅速地把它按在地上。总而言之,最初它不可能是假装的。那么在这里,从心理角度
看,游戏非常类似于严肃认真的行为。”口】(P”。”在此,谷鲁斯认为:第二阶段的游戏已有主体自觉
意识的参与和调控,但由于这时主体仍无现实活动与虚拟活动的差别意识,因而,主体在主观上仍
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看和做的。关于第三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在第三阶段,狗长得
更大了,并且,如果它们愿意的话,它们能够有效
地嘶咬;尽管如此,它们在互相打斗中却很少互相伤害。因为一种假装意识慢慢地产生,而且,对于
游戏的娱乐性质的回忆逐渐被加到那种本能的力量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释动物们对于它们的好战本性的克制。”t3](p38)在此,谷鲁斯认为:动物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关于活动是现实的
还是虚拟的的意识。当动物不断地重复游戏并再
三体验到随游戏而来的快感后,动物就会逐渐确立起游戏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虚拟活动的意识,并
万
方数据因而能自觉地将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与娱乐目的相
适应的虚拟活动的范围内。综合谷鲁斯关于动物
游戏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他的游戏观作一个初步总结: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立
的)虚拟性生命活动。有必要说明的是:谷鲁斯眼中的虚拟是指活动在客观上没有必要作为现实活动来进行,这种客观的虚拟性与主体在主观上是否有相应的虚拟意识无关;因而,对于客观上是虚拟活动的游戏,主体在主观上既可能因为有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游戏,也可能因为无虚拟意识而
将其看作现实恬动。
在将虚拟性确认为游戏的基本性质后,谷鲁斯又探讨了游戏产生的原因。在谷鲁斯之前,席
勒曾主张:游戏是生物体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但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
与席勒的主张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小狗互相游
戏,直到筋疲力尽,可是经过短暂的休息,便又游
戏起来,这一点儿休息不会使它们的力量过剩,而
只是刚好使它们可以把游戏恢复起来。儿童的情
形也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他们即使因长时间的游玩而非常疲劳,可是只要一开始游戏,他们就立刻
忘记了疲劳。他们无需休息很长的时间,也无需
积聚剩余的力量。”_4j【p”’动物在无过剩力量的情
况下也会发生游戏,可见:游戏并不一定都是由过
剩生命力所推动的。关于游戏的起因或动力,谷鲁斯主张: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的。只要生
物体中的某种本能被激活,那么,无论生物体是否处于生命力过剩状态,这种本能都会驱动生物体发生表现这种本能的游戏活动。如他所说:生物
体在发生游戏时,是“本能迫使他们活动,不仅
在——如果用形象化的说法一杯水外溢的时候。”【4】I柙∞在讨论动物和人的游戏时,谷鲁斯提
到过的生物本能有攻击与防卫、护幼与育儿、逞能与炫耀及摹仿等。其中,幼龄动物或儿童的低级戏)主要是由逞能与炫耀本能所驱动的;最高级的
目的论是看待生命活动性质的常见方法论。有的外在目的就被消除了吗?决不可能。它以一
候,而且在杯子里几乎只有一滴水的时
游戏主要是由攻击与防卫及护幼与育儿本能所驱动的;成年动物或成人的较高级的游戏(竞争蝣游戏即(符号)艺术则是由摹仿本能所驱动的。综合谷鲁斯从原因或动力的角度对于游戏的论述,
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概括为:游戏就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表现这种本能的生命活动。
对于游戏,谷鲁斯也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过它的性
质。他说:“假设游戏是按照协议展开的,那么,所
226
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a.)2006/4总第176期
种变更了的形式重现,如以打动听众或观众的渴望的形式重现,……即使艺术家也不只是为了乐趣而创造,……他有一种更高的外在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影响别人的思想”;”“”’他还指出:对于参与竞赛游戏的人来说,“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征服对手的外在目的就会占据上风并
且努力地冲破这些克制”;例如,当“一个特别有技
巧性的动作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时,要战胜对手的
现实目的就会战胜这些限制。””“o’在此,谷鲁斯认为:除了娱乐目的外,人在游戏时总是或隐或显
地抱着某些外在目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外在目的还会占据上风。在一般人乃至大多数理
论家看来:游戏是与追求外在目的的劳动相对立
的也即内在目的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在目的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即使它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从目的论角度看,它的性质却已经变了。但谷鲁斯却认可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仍然是游戏。谷鲁斯的游戏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这是因为:他的基本游戏观并非目的论,而是存在
方式上的虚拟论。在他眼里:生命活动只要不是实际有必要的现实活动,就是作为虚拟活动的游
戏;因而,目的的内外在性质并不影响活动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
综上所述,谷鲁斯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本能论和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
(三)弗洛伊德的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的游戏理论
虚拟论的游戏论在20世纪的最大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哲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游戏的
探讨是从儿童游戏人手的。关于儿童游戏,他说:
“游戏的儿童的行为,同一个富于想象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
更确切地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在此,弗洛伊德将儿童
游戏看作儿童凭想象进行的虚拟活动。至于儿童游戏的动机,弗洛伊德说:“他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
情。”L6j(pls)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
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的现实地满足这些
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
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模仿
大人的生活,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既为自身能力
也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欲
万
方数据望。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虚拟活动获得现实欲望的替代满足的动机是不自觉的也即潜意识的。在显意识的层次上,儿童通常倒是出于快感体验的
动机而游戏的。弗洛伊德说:“各种理论力图发现
引起儿童作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却没有把……对作游戏而产生愉快的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E6J(p11)可见:弗洛伊德是将陕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的。综合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的论述,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游戏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成人生括中。关于成人游戏,弗洛伊德说:“当人长大后,他便停止了游
戏。表面看来,他已经丢弃了来自游戏的乐趣。不过,任何知道一点人的精神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要丢弃曾尝试到的乐趣,是再难不过的了。的
确,我们丢不掉一切;我们只是以一件事来代替另
一件事。有时,我们表面上丢弃了某件事,而我们实际上做的,只是一个替代。因此,当人长大并停止游戏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丢掉了游戏同实际
物体的联系,而开始用幻想来取代游戏而已。他
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之为白昼梦的东西。我相信,多数人一直到死都不时幻想。这是人们长期忽略的一个事实。””“m“’而关于白昼梦与
游戏的关系,弗洛伊德明确地说:“白昼梦……是
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J【ra9’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或白日梦就是成人(通常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至于成人游戏的动机,除“乐趣”或快
感体验外,还有另外的动机。弗洛伊德说:“我们可以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
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愿望分成两大类。它们要么就是野心,
使具有这个野心的人激越;要么就是属于色欲。在年轻妇女身上,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色欲愿望控制着幻想,因为一般说来,她们的热望包含于色欲渴望之中,而在年轻男子身上,自我中心以及野
心,则同色欲一道,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n44-45)在此,弗洛伊德指出:未满足的欲望和这种欲望的替代满足才是成
人幻想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动机。成人经常得不到或不能充分得到满足的两种基本欲望是性欲望和成功欲望;因而,成人幻想的两太基本内容就是性幻想和成功幻想。在弗洛伊德讨论过的成人游戏
的两种动机中,欲望的替代满足动机是基础性的、
深层次的,而快感体验动机则是附属性的、浅层次
的;因为:快感不过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
《西南民族大学学撮》(人文社科版)2006/4总第176期本刊同址:wM.:mIebao.槲
227
标志、一种附属现象。将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观点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
游戏在动机上并无差异,因而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当然,它们在表现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幻想的成人游戏是纯粹精神性的,而儿童游戏则通常是身心统一的(儿童内心的想象通常会通过相应的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至于成人为何通常采用纯粹幻想而非将幻想表现于身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其原因在于:“他为自己的幻想是孩子气、是某种应该禁止的东西而感到羞愧。””“9…
具体一点说,成人游戏通常以纯粹幻想的方式出
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成人羞于从事与自己的年龄和社会角色不相称的“儿戏”;二是成人的幻想若表现为身体行为则往往会被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所不容。除了人们称为白日梦的幻想外,成人游戏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真正的梦。弗洛伊德说:“我们在夜间所做的梦,不是别的,正是幻想。……夜间梦同白昼梦完全一样,是欲望的满足。”[5](p.46-47)在此,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人在睡着时的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幻想,它同样是一种
精神游戏。综合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的论述,他关于成人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成人游戏是成
人借助梦幻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
机上的愿望满足论和存在方式上的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作为梦幻或梦幻及其外在表现的)想象
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想象活动相对于现实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想象论也是一种虚拟论。
二、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虚拟论游戏理论的
清理和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清这种游戏理论的大致面貌。为了更全面深八地了解这种游戏理论,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的合理性问题。
虚拟论的游戏论的基本主张是: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的虚拟活动。的确,从存在方式上看,
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游戏大部分是以虚拟活动
的方式存在的;因而,这种游戏论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深究这种游戏论的合理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问一问:游戏全都是虚拟的吗?现实活动不可能是游戏吗?虚拟活动全都是游戏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仔细考察~下游戏存在的实际情况。关于生
命活动是否游戏,人们实际上通常都是根据活动
是否让人感到自由来判断的;因而,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同时也即人们用来衡量游戏
万
方数据理论合理与否的经验标准就是:游戏是(让人感
到)自由的生命活动。o仔细考察生命活动的自由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自由
活动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因而,作为自由活动的游戏实际上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例如,某些商人或企业家在完全解决了自
己乃至几代后人的谋生问题后,还是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他的工商事业。从存在方式上看,他们这
时的经营活动仍然是现实的;然而,与为了完成谋生任务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相比,他们这时的经营
活动在目的上已经有了变化——他们这时从事经
营活动的目的已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自身潜能的发现、测试、发挥和实现,这种内在目的或以内在目
的为主的经营活动是相当自由的;因而,用自由论
的眼光看,这种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的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是游戏。可见:游戏不一定都是虚拟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活动也可以是游戏。二、虚拟活动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不自由的。,因而,虚拟活动实际上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不是游戏。例如,科学技术中的模拟试验相对于实际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来说也是虚拟性的。但这种虚拟活动
的(主要)目的——对事物性质或活动规律的认识——是外在的,而且,这种虚拟活动通常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手段(如实验设备和仪器等);而追求外在目的和依赖外在手段的生命活动都是
(让人感到)不自由的,因而,这种虚拟活动实际上
通常都不会被人们看作游戏。可见:虚拟性不等
于自由性;因而,虚拟活动不一定就是游戏,自然
也并非全都是游戏。至此,关于虚拟论游戏理论
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从存在方式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相当一部分游戏(以虚拟的
方式存在的那部分游戏)来说是合理的;但从视野更为广阔的自由论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
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全体(一切或现实或虚拟的
自由活动)来说却是以偏概全的或与部分事实相
背的,也即不够合理的。根据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和认知方式,游戏的本质(根本性质)应该是自由性,但从存在方式角度着眼的虚拟论却将本来只是(大)部分游戏所有的虚拟性认定
为(所有)游戏的本质,可见:这种游戏论其实并没
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这正是它不能解释自由的现实活动和不自由的虚拟活动是否游戏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从总体上对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
分析。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三种最
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关于
228
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总第176期
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我们应该指出:他未曾
明言的模仿活动的目的(自我平衡)和手段(自身活动)实际上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模仿活动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
在他所说的游戏的范围内,他的模仿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当然,相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来说,这种游戏理论仍不免是以偏概全的。此外,他关于游戏动力的“剩余精力发泄”说,正如谷鲁斯所已经指出的,与游戏发生的
实际情况不尽相符,因而也是不够合理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中隐含着内在目的论不同
的是,谷鲁斯的游戏论则是明确地不考虑目的的
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由于目的与手段
的内外在性质实际上是人们对一种活动是否感到自由从而是否将其看作游戏的决定因素,因而,谷
鲁斯的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
论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人们关于活动是否游戏
的通常判断相矛盾;这表明:这种游戏论是具有一定的脱离实际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性的。当谷鲁斯
承认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为游戏时,他所说的
游戏实际上是指非纯粹游戏也即兼具游戏性和非游戏性的复合活动。用“游戏”一词来统称纯粹与非纯粹的游戏虽然符合大众的语用习惯,但这种不加说明地将两种在性质上其实有同有异的活动混为一谈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免是混乱的。谷鲁斯关于游戏动力的本能说与一定的游戏事实是相符的,因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动物和人的能力尤其是成人的能力总有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当人用他所习得的能力去从事自我满足性的活动(如以习得的气功去调理或锻炼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活动也是很容易因为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游戏的。这种基于习得的能力而非天赋的本能的游戏的存在表明:谷
鲁斯关于游戏的本能论的适用范围及合理性也是
有限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一样,弗洛伊德的想
象论也隐含着关于想象活动的内在目的和内在手段论——他所说的想象活动的目的(自我满足)和
手段(自我想象)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想象活动也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指的游戏范围内,想象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但人们根据(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感认定为游戏的活动实际上大大超出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想象的精神游戏的范围。例
万
方数据如:当学者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而从事学术活动时,这种主要凭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
而非一般的想象力进行的精神活动也会因为其所
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理性的精神游戏;又如:当艺人出于自我表现和自
我欣赏的动机而展示自己的身体活动技能时,这种凭技能而非想象力进行的身体活动同样会因为
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
看作身体的游戏。可见:在想象性的精神游戏之
外,还存在着非想象性的精神游戏和身体游戏。至此,我们可以看清: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弗洛
伊德的想象论游戏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
有限的。
综上所述,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解决游戏的本质问题;因而,尽管各种具体的虚拟论游戏理论对于某个特定范
围内的游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说
来,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注释:
①除了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外,荷兰著名历史与文化学家胡伊青加和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朗格也主张游戏或高级游戏具有虚拟性.但}|J于他们关于游戏的核心观点并非虚拟论,所以.本
文不将他们作为虚拟论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来看待。
②关于游戏和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见:董虫草:《艺
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173—204。
④关于目的弓手段的内外在性及其与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二节的有关内容。见:蕾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p.183—200。
参考文献:
[1]蒋孔阳主编|J九世纪西方美学史(英法美卷)[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c].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7
[3](Germ.)KarlGmos.ThoPlayofAnimals,FromM.M.Rader
ediling
A
ModemBook0fAesthetics.NewYork.
[4](俄)酱列汉诺_走.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C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3.
£5](奥)弗袼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
出版社,1987
[6](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6.
收稿日期:2005—07—28责任编辑陈灿平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董虫草, 汪代明, Dong Chong-cao, Wang Dai-ming
董虫草,Dong Chong-cao(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汪代明,Wang Dai-ming(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2006,27(4)5次
参考文献(8条)
1.蒋孔阳 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史(英法美卷) 19902.马奇 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 19873.KarlGroos ThePlay of Animals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 19835.弗洛伊德 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19876.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19867.董虫草 艺术与游戏 20048.董虫草 艺术与游戏 2004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王洪涛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2007
本文首先从解构理论渊源入手,详细梳理了解构主义与西方影响较大理论思潮现象学、结构主义的关系。进而界定了解构概念及其实质,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实质上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支配,这种思维模式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言语与文字,必然与偶然,能指与所指,同一与差异,等等。但这些对立的双方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从属关系,第一项居支配地位和中心地位,第二项仅仅是对第一项的限制和否定。德里达的“解构”源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拆毁”概念,在继承和发展海德格尔的“拆毁”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构”,德里达指出,“解构”就是消除和分解结构。即消解逻各斯心主义、语言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话语,而以思想和语言游戏对“中心化”的结构主义加以拆解。“解构”既是“破”又是“立”,既是“拆散”又是相对的“建设”。德里达看来,整个西方都是以逻各斯中心论为特征的“在场的形而上学”,“拼音书写的形而上学”,它扬语音而抑书写,尽管有许多差异,形而上学的历史不仅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甚至包括莱布尼茨),而且超出这一明显限度,从前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都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窠臼。解构的实质就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对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论述中,德里达一反文学优先论和哲学优先论等级论,明确提出:“诗歌、文学和哲学都基于同一种经验即普通的语言经验之上”,是人类的两种不同话语形式,是平行对等的。其次,就文学和哲学的关系看,二者不是一种一方排斥一方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包容关系。任何一个话语、任何一种文本在运作时又无不围绕着一种主题。一种文学文本不例外自然也围绕着某个核心题目。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述方式是具体形象的,它对文本的控制程度没有哲学那么高,所以它的逻辑统一性没有哲学那么明显,甚至有时作者所要表达的和作品形象所透露的明显不一致。但不管怎么样,“文学文本的内容之中总存在着哲学命题”,所以文学在根本上也无法摆脱哲学思辨。文学话语与哲学话语不可分,或者说就在哲学话语中。哲学话语中不无文学的叙述性和修辞性,文学中又不无哲理思辨性,所以“很明显,有时要区别哲学文本和诗歌的或文学的文本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不仅是平行对等的,而且更是相互包容相互感染的。德里达的文学哲学关系“感染”论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已有的哲学优先论和文学优先论,而且在实践上也为人们具体解读哲学、文学以至所有的话语文本启示了一条新路线。德里达根本上拆解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的真理模仿论系统,清除了那个统治了文学世界达几千年之久的所谓的终极存在真理,使文学真正摆脱了受奴役的境遇,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理论思想即文本模仿论思想。并且借用马拉美“处女膜”这一特殊术语,揭示出文学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合二为一,是新文本和旧文本的融合,是作者和读者的交会,它不是单纯划一的,而是复杂多元的。
在古代人们将客观世界本身的属性及其一贯性(本质)看作是世界的本体,人的主观意识只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外在工具。近代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不是由它本身的客观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近现代的主观本体论者特别是存在主义者虽曾深刻意识到了人的主体精神的巨大能量,在启迪人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其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孤独的个体”、强调个人意识和“自由”,而完全忽略了他人、群体和社会意识,因而极大地助长了个人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引发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结构主义一反传统的以作品内容为本体、以作家的主观精神为动力的文学叙事观念,将研究重心完全放在了文学形式上,提出了以文学形式为本体、以文学结构法则为动力的新叙事理念,将人们的文学关注点从文学外部转向了文学本身,开创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它打开了一条走向文学本身的新途径。但是人们单凭这些叙事学家们所提供的普适抽象的叙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是很难创作出某种具体感人的艺术作品的,即使创作出来,也难以避免千篇一律、千面一孔之痼疾,由于它只强调文学叙事的整体性、空间性特征而完全忽略了它的个别性、时间性因素,所以未能避免程式化、机械性之弊,德里达在深刻洞悉结构主义的这种整体性有余而个别性不足、共时性有余而历时性不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既以形式为本又不乏具体性和动态开放性的,不抹杀文学主体之主导作用的新的叙事动力学说。补充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叙事学说,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西方20世纪后期的文学批评流派如耶鲁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虽然各自审视文学的角度不同,解读文学文本的方法各异,但都是以差异论观念和解构策略为基石,都把重心放在对传统的社会文化格局中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的边缘性的方面的深刻发掘上(如解构主义对文学话语文本中受逻辑性压制的修辞性的一面的发掘,女权主义对两性关系中一直受男性压制的女性的发掘,后殖民主义对民族文化领域里一直受西方压制的东方民族性的发掘等等)。随着解构理论在中国在介绍与传播,解构的方法与视角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更多地得以运用,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带来更多地影响与冲击。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不仅彻底实现并完成了文学理论的语言转型,而且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它还深刻地影响和重塑着文学评论的品格,并开拓了文学批评的一个全新的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领域。解构主义是文学批评观念的一场变革。它消除了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中如作者批评、文本批评或读者批评中所遗留下来的“中心论”思想,即以作者为中心的批评思想,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思想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消解了人们关于中心的习惯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阅读理论的突破,解构主义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概念,重新确认了文学批评的主题,为德里达本人的解构批评实践树立的样板。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标,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但是解构批评以过激的言词和调侃的态度,彻底否定秩序、体系、权威、中心,主张变化、消解、差异是一切,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暴政。德里达完全摒弃了学科界线,完全割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性,将之看成是一个由各种话语碎片拼贴成的无序的拼盘,完全否认文学文本本身可能生成某种固定意义的做法显然有其局限和不妥之处。作为一种阅读和批评的模式。解构主义
最大的局限看来在于它破坏有余,建构不足。解构批评不光强调意义的开放性,问题在于它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意义的明确性。真理和谎言是藉语言存在于社会之中,当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即意义的构成基础被拆毁,却又未能令人信服地搭建起新的构架的时候,相对主义和各种印象式的误解便随之而来,实际评判变得可有可无。
2.期刊论文 蒯连会 西方绘画,越模仿越开放的"游戏"姿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3)
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绘画、当代绘画中"模仿"方式的分析,阐述了绘画虽然在现代艺术阶段结束了以模仿论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模仿在绘画中从未停止.同时阐明,在绘画越来越开放的"模仿"方式中,"游戏"是一种模仿的异化方式,即,绘画以"游戏"的姿态在与他者的联结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反叛自身,并常常以此姿态找寻属于自身内在的原初的本性.
3.学位论文 赵大军 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2008
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二十世纪以来,新的文学理论涌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执一词,不能相容。在中国情况亦复如此。把数千年来的纷争再继续下去,对文学理论的“最终解决”毫无裨益。因为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解决:文学有客观的“本质”存在吗?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在“自定义”文学,同时也在显现倡导者自身的文学期望和审美追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都有其敏锐的发现,也都存在明显的局限
:归于一统怕是不可能的。
在文学的基本框架内解决儿童文学的问题(不论是以其为基础,还是以其为对照物)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儿童文学的独立性是有限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儿童文学的批评任务基本由成人承担,而“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就剥夺了成人批评儿童文学的“合法性”。“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代表了我国当前儿童文学理论的最新成就,其核心思想也是笔者衷心赞赏的。正像所有其他文学理论一样,“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也有加以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必要。朱自强先生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本文思考中国儿童文学的基础,也是它对话、讨论的对象。欣赏儿童文化的独特性,尊重儿童的审美需求,坚决捍卫儿童读者的权益,是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神圣原则。如此,把“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理解成为一种主张,一种原则性要求,会更准确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真髓。
既反对“教育儿童的”理论,又适当调整“儿童本位的”阐释,把研究放在儿童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间性”上,摆脱孰为本位的争执,会更合理地注意并解释有关儿童文学教育、传统、成人化以及批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文学是无用的”和“功利(性)”概念在文学批评中的滥用是从内部解构和消弭文学的力量,它最终会导致文学在不断疏离人生的同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或者只剩下刺激的、游戏的、当下感官满足的低下、浅薄文字。当严肃被彻底驱逐,文学的意义、价值被彻底褫夺,文学就将无疾而终。
儿童文学中“教育”包含着哲学和审美的多重问题,就如亚哲尔所说,意味着对民族未来的关注。“精神食粮”是儿童情感生活和社会化过程所需要的文明滋养,其中不止于艺术形式的审美,还有来自传统的“文化指令”。“美育”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并非只属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都显示出特殊要求。创建一种丰富、系统的与儿童读者直接沟通的批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力图形成一个可资借鉴的完整模式,这一点可能是同时制约着儿童文学批评和儿童文学美育两个领域的瓶颈。近来,包括朱自强先生在内的儿童文学学者开始系统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讨论,朱先生的研究专著和《快乐语文读本》等是进行中小学文学美育研究的前哨和滩头阵地。
1.刘欣然.李亮 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期刊论文]-体育科学 2010(4)2.胡昇平 玩具市场空间的浅探[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8(4)
3.潘可礼.张海防 虚拟学习:赛博空间里的学习革命[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 2008(5)
4.张文兰.刘俊生 教育游戏的本质与价值审思——从游戏视角看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期刊论文]-开放教育研究2007(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yxb-zxshkxb200604055.aspx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a74f92c8-694e-4d45-98cc-9e5800c9ffd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6日
范文四: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
和弗洛伊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因而,尽管各种虚拟论的游戏论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游戏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关键词】 游戏,模仿论,虚拟论,想象论,斯宾塞,谷鲁斯,弗洛伊德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自18世纪末康德开始思考关于游戏的理论问题以来,西方思想界关于游戏的理论探索一直延绵不断。在过去的两百余年中,对游戏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有几十人。在他们所提出来的游戏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几种。其中,将游戏看作虚拟活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是一种为许多理论家所赞同并在东西方都相当流行的游戏论。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游戏理论,本文将通过对这种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1,的游戏思想的梳理与介绍展现出它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合理性作出分析。
一、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
(一)斯宾塞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的游戏理论
在游戏研究的先驱——康德和席勒之后,最早在英语世界中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关于游戏,斯宾塞说,“当我们上升为高等动物后,我们发现,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直接需求。由于每一个具有智力的生物都服从这一条规律,即当它的器官停止活动的间隙比通常时间长时,就变得格外易于活动。于是,当环境准许模仿时,对器官活动的模仿也就轻而易举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于是,至今为止无所表现的官能便趋向于多余而无用的活动。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不必要的努力通过那些在动物生活中作用甚大的官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p124)他还说,动物“不是从事真正的活动时乐意醉心于真正活动的表象。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游戏,……产生了使长期停滞不动的能力从事无益的练习的这种渴望。”[2](p654)在此,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精力,因而,在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它们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活动就是游戏。相对于用来完成谋生任务的“真正活动”来说,游戏只是它的“模仿”和“表象”,因而,如果以谋生活动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游戏就可界定为(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至于游戏是否有用,斯宾塞说,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动有利于生活的进程……”,[1](p124)也即相对于谋生任务的完成来说并无直接用处,但由于它具有能力“练习”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生物体保持与增进自身的能力,因而,它又是间接地有利于生物体完成自己的谋生任务的。可见,从生命活动整体上看,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最终是于生命存在有益的。
综上所述,斯宾塞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存在方式上的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由于模仿活动相对于被模仿的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模仿论也就是虚拟论。
(二)谷鲁斯的本能论和虚拟论的游戏理论
在斯宾塞之后,对动物和人的游戏都作过深入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是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谷鲁斯认为,动物的游戏是随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动物的游戏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第一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如果用手指轻轻地弹一只小狗的鼻子,它会很快地咬住手指。这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游戏式的表现,在这里,遵从遗传的本能倾向是这一行为的惟一原因,……这很明显是一个没有更高心理伴随行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为的对于刺激的反应。”[3](p37)在此,谷鲁斯认为,最低级的游戏是动物对于刺激的完全自动化的本能反应,没有或无需自觉意识的参与。在这一阶段,幼龄动物本身是无所谓游戏与非游戏意识的,实际上,它们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做的。这一阶段的“刺激—反应”活动是否游戏要看这种活动在客观上是否[否是]有必要当作现实活动来做。关于第二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假设一只[比第一阶段稍大的]小狗第一次追逐它的兄弟并且咬住了它的喉咙。在这里最有可能的假设是,在主观上并没有实际行为与这种游戏的差异。这只狗有一个很认真的意图就是,用牙齿咬住它的毛皮,然后摔倒它的同伴并且迅速地把它按在地上。总而言之,最初它不可能是假装的。那么在这里,从心理角度看,游戏非常类似于严肃认真的行为。”[3](pp.37-38)在此,谷鲁斯认为,第二阶段的游戏已有主体自觉意识的参与和调控,但由于这时主体仍无现实活动与虚拟活动的差别意识,因而,主体在主观上仍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看和做的。关于第三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在第三阶段,狗长得更大了,并且,如果它们愿意的话,它们能够有效地嘶咬,尽管如此,它们在互相打斗中却很少互相伤害。[因为]一种假装意识慢慢地产生,而且,对于游戏的娱乐性质的回忆逐渐被加到那种本能的力量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释动物们对于它们的好战本性的克制。”[3](p38)在此,谷鲁斯认为,动物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关于活动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的意识。当动物不断地重复游戏并再三体验到随游戏而来的快感后,动物就会逐渐确立起游戏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虚拟活动的意识并因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而能自觉地将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与娱乐目的相适应的虚拟活动的范围内。综合谷鲁斯关于动物游戏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他的游戏观作一个初步总结,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立的)虚拟性生命活动。有必要说明的是,谷鲁斯眼中的虚拟是指活动在客观上没有必要作为现实活动来进行,这种客观的虚拟性与主体在主观上是否有相应的虚拟意识无关,因而,对于客观上是虚拟活动的游戏,主体在主观上既可能因为有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游戏,也可能因为无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现实活动。
在将虚拟性确认为游戏的基本性质后,谷鲁斯又探讨了游戏产生的原因。在谷鲁斯之前,席勒曾主张,游戏是生物体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但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与席勒的主张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小狗互相游戏,直到筋疲力尽,可是经过短暂的休息,便又游戏起来,这一点儿休息不会使它们的力量过剩,而只是刚好使它们可以把游戏恢复起来。儿童的情形也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他们即使因长时间的游玩而非常疲劳,可是只要一开始游戏,他们就立刻忘记了疲劳。他们无需休息很长的时间,也无需积聚剩余的力量。”[4](p379)动物在无过剩力量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游戏,可见,游戏并不一定都是由过剩生命力所推动的。关于游戏的起因或动力,谷鲁斯主张,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的。只要生物体中的某种本能被激活,那么,无论生物体是否处于生命力过剩状态,这种本能都会驱动生物体发生表现这种本能的游戏活动。如他所说,生物体在发生游戏时,是“本能迫使他们活动,不仅在——如果用形象化的说法——杯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水外溢的时候,而且在杯子里几乎只有一滴水的时候。”[4](p379)在讨论动物和人的游戏时,谷鲁斯提到过的生物本能有攻击与防卫、护幼与育儿、逞能与炫耀及摹仿等。其中,幼龄动物或儿童的低级游戏主要是由攻击与防卫及护幼与育儿本能所驱动的,成年动物或成人的较高级的游戏(竞争游戏)主要是由逞能与炫耀本能所驱动的,最高级的游戏即(符号)艺术则是由摹仿本能所驱动的。综合谷鲁斯从原因或动力的角度对于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概括为,游戏就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表现这种本能的生命活动。
目的论是看待生命活动性质的常见方法论。对于游戏,谷鲁斯也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过它的性质。他说,“假设游戏是按照协议展开的,那么,所有的外在目的就被消除了吗,决不可能。它以一种变更了的形式重现,如以打动听众或观众的渴望的形式重现,……即使艺术家也不只是为了乐趣而创造,……他有一种更高的外在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影响别人的思想”,[3](p39)他还指出,对于参与竞赛游戏的人来说,“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征服对手的外在目的就会占据上风并且努力地冲破这些克制”,例如,当“一个特别有技巧性的动作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时,要战胜对手的现实目的就会战胜这些限制。”[3](p39)在此,谷鲁斯认为,除了娱乐目的外,人在游戏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抱着某些外在目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外在目的还会占据上风。在一般人乃至大多数理论家看来,游戏是与追求外在目的的劳动相对立的也即内在目的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在目的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即使它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从目的论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角度看,它的性质却已经变了。但谷鲁斯却认可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仍然是游戏。谷鲁斯的游戏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这是因为,他的基本游戏观并非目的论,而是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在他眼里,生命活动只要不是实际有必要的现实活动,就是作为虚拟活动的游戏,因而,目的的内外在性质并不影响活动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
综上所述,谷鲁斯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本能论和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
(三)弗洛伊德的欲望满足论和想象论的游戏理论
虚拟论的游戏论在20世纪的最大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哲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游戏的探讨是从儿童游戏入手的。关于儿童游戏,他说,“游戏的儿童的行为,同一个富于想象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5](p42)在此,弗洛伊德将儿童游戏看作儿童凭想象进行的虚拟活动。至于儿童游戏的动机,弗洛伊德说,“他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6](p15)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的现实地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既为自身能力也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虚拟活动获得现实欲望的替代满足的动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机是不自觉的也即潜意识的。在显意识的层次上,儿童通常倒是出于快感体验的动机而游戏的。弗洛伊德说,“各种理论力图发现引起儿童作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却没有把……对作游戏而产生愉快的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6](p11)可见,弗洛伊德是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的。综合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的论述,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
游戏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成人生活中。关于成人游戏,弗洛伊德说,“当人长大后,他便停止了游戏。表面看来,他已经丢弃了来自游戏的乐趣。不过,任何知道一点人的精神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要丢弃曾尝试到的乐趣,是再难不过的了。的确,我们丢不掉一切,我们只是以一件事来代替另一件事。有时,我们表面上丢弃了某件事,而我们实际上做的,只是一个替代。因此,当人长大并停止游戏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丢掉了游戏同实际物体的联系,而开始用幻想来取代游戏而已。他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之为白昼梦的东西。我相信,多数人一直到死都不时幻想。这是人们长期忽略的一个事实。”[5](pp43-44)而关于白昼梦与游戏的关系,弗洛伊德明确地说,“白昼梦……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5](p49)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或白日梦就是成人(通常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至于成人游戏的动机,除“乐趣”或快感体验外,还有另外的动机。弗洛伊德说,“我们可以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愿望分成两大类。它们要么就是野心,使具有这个野心的人激越,要么就是属于色欲。在年轻妇女身上,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色欲愿望控制着幻想,因为一般说来,她们的热望包含于色欲渴望之中,而在年轻男子身上,自我中心以及野心,则同色欲一道,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5](pp.44-45)在此,弗洛伊德指出,未满足的欲望和这种欲望的替代满足才是成人幻想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动机。成人经常得不到或不能充分得到满足的两种基本欲望是性欲望和成功欲望,因而,成人幻想的两大基本内容就是性幻想和成功幻想。在弗洛伊德讨论过的成人游戏的两种动机中,欲望的替代满足动机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而快感体验动机则是附属性的、浅层次的,因为,快感不过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标志、一种附属现象。将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观点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游戏在动机上并无差异,因而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然,它们在表现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幻想的成人游戏是纯粹精神性的,而儿童游戏则通常是身心统一的(儿童内心的想象通常会通过相应的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至于成人为何通常采用纯粹幻想而非将幻想表现于身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其原因在于,“他为自己的幻想是孩子气、是某种应该禁止的东西而感到羞愧。”[5](p44)具体一点说,成人游戏通常以纯粹幻想的方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成人羞于从事与自己的年龄和社会角色不相称的“儿戏”,二是成人的幻想若表现为身体行为则往往会被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所不容。除了人们称为白日梦的幻想外,成人游戏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真正的梦。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弗洛伊德说,“我们在夜间所做的梦,不是别的,正是幻想。……夜间梦同白昼梦完全一样,是欲望的满足。”[5](pp.46-47)在此,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人在睡着时的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幻想,它同样是一种精神游戏。综合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的论述,他关于成人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成人游戏是成人借助梦幻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总结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最终概括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由此,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以说是动机或目的上的“欲望满足”论、手段上的“想象”论以及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由于想象(包括梦与幻想)活动相对于现实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想象论也是一种虚拟论。
二、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虚拟论游戏理论的清理和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清这种游戏理论的大致面貌。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种游戏理论,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的合理性问题。
虚拟论的游戏论的基本主张是,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的虚拟活动。的确,从存在方式上看,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游戏大部分是以虚拟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因而,这种游戏论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深究这种游戏论的合理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问一问,游戏全都是虚拟的吗,现实活动不可能是游戏吗,虚拟活动全都是游戏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游戏存在的实际情况。关于生命活动是否游戏,人们实际上通常都是根据活动是否让人感到自由来判断的,因而,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公共经验同时也即人们用来衡量游戏理论合理与否的经验标准就是,游戏是(让人感到)自由的生命活动。2,仔细考察生命活动的自由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自由活动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因而,作为自由活动的游戏实际上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例如,某些商人或企业家在完全解决了自己乃至几代后人的谋生问题后,还是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他的工商事业。从存在方式上看,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仍然是现实的,然而,与为了完成谋生任务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相比,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在目的上已经有了变化——他们这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已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自身潜能的发现、测试、发挥和实现,这种内在目的或以内在目的为主的经营活动是相当自由的,因而,用自由论的眼光看,这种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的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是游戏。可见,游戏不一定都是虚拟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活动也可以是游戏。二、虚拟活动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不自由的,因而,虚拟活动实际上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不是游戏。例如,科学技术中的模拟试验相对于实际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来说也是虚拟性的。但这种虚拟活动的主要目的——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是外在的,而且,这种虚拟活动通常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手段(如实验设备和仪器等),而追求外在目的和依赖外在手段的生命活动都是(让人感到)不自由的,3,因而,这种虚拟活动实际上通常都不会被人们看作游戏。可见,虚拟性并不等于自由性,因而,虚拟活动不一定就是游戏,自然也不可能全都是游戏。至此,关于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从存在方式的角度看,这种游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戏理论对于相当一部分游戏(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那部分游戏)来说是合理的,但从视野更为广阔的自由论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即一切或现实或虚拟的自由活动来说却是以偏概全的,因而不够合理的。根据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和认知方式,游戏的根本性质也即本质应该是自由性,但从存在方式角度着眼的虚拟论却将本来只是(大)部分游戏所有的虚拟性认定为(所有)游戏的本质,可见,这种游戏论其实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这正是它不能解释自由的现实活动和不自由的虚拟活动是否游戏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从总体上对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关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我们应该指出,他未曾明言的模仿活动的目的(自我平衡)和手段(自身活动)实际上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模仿活动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说的游戏的范围内,他的模仿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当然,相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来说,这种游戏理论仍不免是以偏概全的。此外,他关于游戏动力的“剩余精力发泄”说,正如谷鲁斯所已经指出的,与游戏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符,因而也是不够合理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中隐含着内在目的论不同的是,谷鲁斯的游戏论则是明确地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由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质实际上是人们对一种活动是否感到自由从而是否将其看作游戏的决定因素,因而,谷鲁斯的不考虑目的的内外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人们关于活动是否游戏的通常判断相矛盾,这表明,这种游戏论是具有一定的脱离实际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性的。当谷鲁斯承认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为游戏时,他所说的游戏实际上是指非纯粹游戏也即兼具游戏性和非游戏性的复合活动。用“游戏”一词来统称纯粹与非纯粹的游戏虽然符合大众的语用习惯,但这种不加说明地将两种在性质上其实有同有异的活动混为一谈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免是混乱的。谷鲁斯关于游戏动力的本能说与一定的游戏事实是相符的,因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动物和人的能力尤其是成人的能力总有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当人用他所习得的能力去从事自我满足性的活动(如以习得的气功去调理或锻炼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活动也是很容易因为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游戏的。这种基于习得的能力而非天赋的本能的游戏的存在表明,谷鲁斯关于游戏的本能论的适用范围及合理性也是有限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一样,弗洛伊德的想象论也隐含着关于想象活动的内在目的和内在手段论——他所说的想象活动的目的(自我满足)和手段(自我想象)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想象活动也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指的游戏范围内,想象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但人们根据(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感认定为游戏的活动实际上大大超出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想象的精神游戏的范围。例如,当学者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而从事学术活动时,这种主要凭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而非一般的想象力进行的精神活动也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而被人们看作理性的精神游戏,又如,当艺人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动机而展示自己的身体活动技能时,这种凭技能而非想象力进行的身体活动同样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身体的游戏。可见,在想象性的精神游戏之外,还存在着非想象性的精神游戏和身体游戏。至此,我们可以看清,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弗洛伊德的想象论游戏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解决游戏的本质问题,因而,尽管各种具体的虚拟论游戏理论对于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游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注释,
1、除了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外,荷兰著名历史与文化学家胡伊青加和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朗格也主张游戏或高级游戏具有虚拟性,但由于他们关于游戏的核心观点并非虚拟论,所以,本文不将他们作为虚拟论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来看待。
2=关于游戏和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73,204。
3、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及其与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二节的有关内容。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83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200。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史(英法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Germ.)Karl Groos.The Play of Animals,From M.M.Rader
editing.A Modern Book of Aesthetics.New York.
[4]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6]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范文五: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内容提要】
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因而,尽管各种虚拟论的游戏论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游戏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关键词】 游戏;模仿论;虚拟论;想象论;斯宾塞;谷鲁斯;弗洛伊德
自18世纪末康德开始思考关于游戏的理论问题以来,西方思想界关于游戏的理论探索一直延绵不断。在过去的两百余年中,对游戏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有几十人。在他们所提出来的游戏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几种。其中,将游戏看作虚拟活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是一种为许多理论家所赞同并在东西方都相当流行的游戏论。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游戏理论,本文将通过对这种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1)的游戏思想的梳理与介绍展现出它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合理性作出分析。
一、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
(一)斯宾塞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的游戏理论
在游戏研究的先驱——康德和席勒之后,最早在英语世界中传播游戏理论
--------------------------------------------------------------------------------------------------------------------------- 1
---------------------------------------------------------------------------------------------------------------------------
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关于游戏,斯宾塞说:“当我们上升为高等动物后,我们发现,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直接需求。由于每一个具有智力的生物都服从这一条规律,即当它的器官停止活动的间隙比通常时间长时,就变得格外易于活动。于是,当环境准许模仿时,对器官活动的模仿也就轻而易举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于是,至今为止无所表现的官能便趋向于多余而无用的活动。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不必要的努力通过那些在动物生活中作用甚大的官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p124)他还说:动物“不是从事真正的活动时乐意醉心于真正活动的表象。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游戏,??产生了使长期停滞不动的能力从事无益的练习的这种渴望。”[2](p654)在此,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精力;因而,在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它们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活动就是游戏。相对于用来完成谋生任务的“真正活动”来说,游戏只是它的“模仿”和“表象”;因而,如果以谋生活动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游戏就可界定为(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至于游戏是否有用,斯宾塞说: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动有利于生活的进程??”,[1](p124)也即相对于谋生任务的完成来说并无直接用处;但由于它具有能力“练习”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生物体保持与增进自身的能力,因而,它又是间接地有利于生物体完成自己的谋生任务的。可见:从生命活动整体上看,作为模仿活动的游戏最终是于生命存在有益的。
综上所述,斯宾塞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剩余精力发泄论和存在方式上的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由于模仿活动相对于被模仿的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模仿论也就是虚拟论。
(二)谷鲁斯的本能论和虚拟论的游戏理论
在斯宾塞之后,对动物和人的游戏都作过深入研究的西方思想家是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谷鲁斯认为:动物的游戏是随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动物的
--------------------------------------------------------------------------------------------------------------------------- 2
---------------------------------------------------------------------------------------------------------------------------
游戏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第一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如果用手指轻轻地弹一只小狗的鼻子,它会很快地咬住手指。这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游戏式的表现,在这里,遵从遗传的本能倾向是这一行为的惟一原因,??这很明显是一个没有更高心理伴随行为的对于刺激的反应。”[3](p37)在此,谷鲁斯认为:最低级的游戏是动物对于刺激的完全自动化的本能反应,没有或无需自觉意识的参与。在这一阶段,幼龄动物本身是无所谓游戏与非游戏意识的;实际上,它们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做的。这一阶段的“刺激—反应”活动是否游戏要看这种活动在客观上是否[否是]有必要当作现实活动来做。关于第二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假设一只[比第一阶段稍大的]小狗第一次追逐它的兄弟并且咬住了它的喉咙。在这里最有可能的假设是,在主观上并没有实际行为与这种游戏的差异。这只狗有一个很认真的意图就是,用牙齿咬住它的毛皮,然后摔倒它的同伴并且迅速地把它按在地上。总而言之,最初它不可能是假装的。那么在这里,从心理角度看,游戏非常类似于严肃认真的行为。”[3](pp.37-38)在此,谷鲁斯认为:第二阶段的游戏已有主体自觉意识的参与和调控,但由于这时主体仍无现实活动与虚拟活动的差别意识,因而,主体在主观上仍是将一切活动都当作现实活动来看和做的。关于第三阶段的游戏,谷鲁斯说:“在第三阶段,狗长得更大了,并且,如果它们愿意的话,它们能够有效地嘶咬;尽管如此,它们在互相打斗中却很少互相伤害。[因为]一种假装意识慢慢地产生,而且,对于游戏的娱乐性质的回忆逐渐被加到那种本能的力量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释动物们对于它们的好战本性的克制。”[3](p38)在此,谷鲁斯认为:动物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关于活动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的意识。当动物不断地重复游戏并再三体验到随游戏而来的快感后,动物就会逐渐确立起游戏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虚拟活动的意识并因而能自觉地将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与娱乐目的相适应的虚拟活动的范围内。综合谷鲁斯关于动物游戏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他的游戏观作一个初步总结: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立的)虚拟性生命活动。有必要说明的是:谷鲁斯眼中的虚拟是指活动在客观上没有必要作为现实活动来进行,这种客观的虚拟性与主体在主观上是否有相应的虚拟意识无关;因而,对于客观上是虚拟活动的游戏,主体在主观上既可能因为有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游戏,也可能因为无虚拟意识而将其看作现实活动。
--------------------------------------------------------------------------------------------------------------------------- 3
---------------------------------------------------------------------------------------------------------------------------
在将虚拟性确认为游戏的基本性质后,谷鲁斯又探讨了游戏产生的原因。在谷鲁斯之前,席勒曾主张:游戏是生物体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但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与席勒的主张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小狗互相游戏,直到筋疲力尽,可是经过短暂的休息,便又游戏起来,这一点儿休息不会使它们的力量过剩,而只是刚好使它们可以把游戏恢复起来。儿童的情形也是这样的情形,例如,他们即使因长时间的游玩而非常疲劳,可是只要一开始游戏,他们就立刻忘记了疲劳。他们无需休息很长的时间,也无需积聚剩余的力量。”[4](p379)动物在无过剩力量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游戏,可见:游戏并不一定都是由过剩生命力所推动的。关于游戏的起因或动力,谷鲁斯主张: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的。只要生物体中的某种本能被激活,那么,无论生物体是否处于生命力过剩状态,这种本能都会驱动生物体发生表现这种本能的游戏活动。如他所说:生物体在发生游戏时,是“本能迫使他们活动,不仅在——如果用形象化的说法——杯水外溢的时候,而且在杯子里几乎只有一滴水的时候。”[4](p379)在讨论动物和人的游戏时,谷鲁斯提到过的生物本能有攻击与防卫、护幼与育儿、逞能与炫耀及摹仿等。其中,幼龄动物或儿童的低级游戏主要是由攻击与防卫及护幼与育儿本能所驱动的;成年动物或成人的较高级的游戏(竞争游戏)主要是由逞能与炫耀本能所驱动的;最高级的游戏即(符号)艺术则是由摹仿本能所驱动的。综合谷鲁斯从原因或动力的角度对于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概括为:游戏就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表现这种本能的生命活动。
目的论是看待生命活动性质的常见方法论。对于游戏,谷鲁斯也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过它的性质。他说:“假设游戏是按照协议展开的,那么,所有的外在目的就被消除了吗,决不可能。它以一种变更了的形式重现,如以打动听众或观众的渴望的形式重现,??即使艺术家也不只是为了乐趣而创造,??他有一种更高的外在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影响别人的思想”;[3](p39)他还指出:对于参与竞赛游戏的人来说,“当超过某一限度时,征服对手的外在目的就会占据上风并且努力地冲破这些克制”;例如,当“一个特别有技巧性的动作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时,要战胜对手的现实目的就会战胜这些限制。”[3](p39)在此,谷鲁斯认为:除了娱乐目的外,人在游戏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抱着某些外在目的;
--------------------------------------------------------------------------------------------------------------------------- 4
---------------------------------------------------------------------------------------------------------------------------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外在目的还会占据上风。在一般人乃至大多数理论家看来:游戏是与追求外在目的的劳动相对立的也即内在目的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在目的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即使它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从目的论角度看,它的性质却已经变了。但谷鲁斯却认可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仍然是游戏。谷鲁斯的游戏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这是因为:他的基本游戏观并非目的论,而是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在他眼里:生命活动只要不是实际有必要的现实活动,就是作为虚拟活动的游戏;因而,目的的内外在性质并不影响活动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
综上所述,谷鲁斯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动力上的本能论和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
(三)弗洛伊德的欲望满足论和想象论的游戏理论
虚拟论的游戏论在20世纪的最大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哲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游戏的探讨是从儿童游戏入手的。关于儿童游戏,他说:“游戏的儿童的行为,同一个富于想象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5](p42)在此,弗洛伊德将儿童游戏看作儿童凭想象进行的虚拟活动。至于儿童游戏的动机,弗洛伊德说:“他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6](p15)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的现实地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既为自身能力也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虚拟活动获得现实欲望的替代满足的动机是不自觉的也即潜意识的。在显意识的层次上,儿童通常倒是出于快感体验的动机而游戏的。弗洛伊德说:“各种理论力图发现引起儿童作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却没有把??对作游戏而产生愉快的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6](p11)可见:弗洛伊德是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的。综合
--------------------------------------------------------------------------------------------------------------------------- 5
---------------------------------------------------------------------------------------------------------------------------
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的论述,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
游戏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成人生活中。关于成人游戏,弗洛伊德说:“当人长大后,他便停止了游戏。表面看来,他已经丢弃了来自游戏的乐趣。不过,任何知道一点人的精神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要丢弃曾尝试到的乐趣,是再难不过的了。的确,我们丢不掉一切;我们只是以一件事来代替另一件事。有时,我们表面上丢弃了某件事,而我们实际上做的,只是一个替代。因此,当人长大并停止游戏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丢掉了游戏同实际物体的联系,而开始用幻想来取代游戏而已。他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之为白昼梦的东西。我相信,多数人一直到死都不时幻想。这是人们长期忽略的一个事实。”[5](pp43-44)而关于白昼梦与游戏的关系,弗洛伊德明确地说:“白昼梦??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5](p49)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或白日梦就是成人(通常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至于成人游戏的动机,除“乐趣”或快感体验外,还有另外的动机。弗洛伊德说:“我们可以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愿望分成两大类。它们要么就是野心,使具有这个野心的人激越;要么就是属于色欲。在年轻妇女身上,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色欲愿望控制着幻想,因为一般说来,她们的热望包含于色欲渴望之中,而在年轻男子身上,自我中心以及野心,则同色欲一道,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5](pp.44-45)在此,弗洛伊德指出:未满足的欲望和这种欲望的替代满足才是成人幻想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动机。成人经常得不到或不能充分得到满足的两种基本欲望是性欲望和成功欲望;因而,成人幻想的两大基本内容就是性幻想和成功幻想。在弗洛伊德讨论过的成人游戏的两种动机中,欲望的替代满足动机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而快感体验动机则是附属性的、浅层次的;因为:快感不过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标志、一种附属现象。将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观点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游戏在动机上并无差异,因而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然,它们在表现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幻想的成人游戏是纯粹精神性的,而儿童游戏则通常是身心统一的(儿童内心的想象通常会通过相应的
--------------------------------------------------------------------------------------------------------------------------- 6
---------------------------------------------------------------------------------------------------------------------------
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至于成人为何通常采用纯粹幻想而非将幻想表现于身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其原因在于:“他为自己的幻想是孩子气、是某种应该禁止的东西而感到羞愧。”[5](p44)具体一点说,成人游戏通常以纯粹幻想的方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成人羞于从事与自己的年龄和社会角色不相称的“儿戏”;二是成人的幻想若表现为身体行为则往往会被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所不容。除了人们称为白日梦的幻想外,成人游戏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真正的梦。弗洛伊德说:“我们在夜间所做的梦,不是别的,正是幻想。??夜间梦同白昼梦完全一样,是欲望的满足。”[5](pp.46-47)在此,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人在睡着时的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幻想,它同样是一种精神游戏。综合弗洛伊德关于成人游戏的论述,他关于成人游戏的观点可概括为:成人游戏是成人借助梦幻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总结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最终概括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由此,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以说是动机或目的上的“欲望满足”论、手段上的“想象”论以及存在方式上的“虚拟”论。由于想象(包括梦与幻想)活动相对于现实活动来说是虚拟性的,因而,想象论也是一种虚拟论。
二、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虚拟论游戏理论的清理和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清这种游戏理论的大致面貌。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种游戏理论,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的合理性问题。
虚拟论的游戏论的基本主张是:游戏是与现实活动相对的虚拟活动。的确,从存在方式上看,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游戏大部分是以虚拟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因而,这种游戏论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深究这种游戏论的合理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问一问:游戏全都是虚拟的吗,现实活动不可能是游戏吗,虚拟活动全都是游戏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仔
--------------------------------------------------------------------------------------------------------------------------- 7
---------------------------------------------------------------------------------------------------------------------------
细考察一下游戏存在的实际情况。关于生命活动是否游戏,人们实际上通常都是根据活动是否让人感到自由来判断的;因而,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同时也即人们用来衡量游戏理论合理与否的经验标准就是:游戏是(让人感到)自由的生命活动。2)仔细考察生命活动的自由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自由活动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因而,作为自由活动的游戏实际上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例如,某些商人或企业家在完全解决了自己乃至几代后人的谋生问题后,还是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他的工商事业。从存在方式上看,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仍然是现实的;然而,与为了完成谋生任务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相比,他们这时的经营活动在目的上已经有了变化——他们这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已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自身潜能的发现、测试、发挥和实现,这种内在目的或以内在目的为主的经营活动是相当自由的;因而,用自由论的眼光看,这种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的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是游戏。可见:游戏不一定都是虚拟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活动也可以是游戏。二、虚拟活动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不自由的,因而,虚拟活动实际上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不是游戏。例如,科学技术中的模拟试验相对于实际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来说也是虚拟性的。但这种虚拟活动的主要目的——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是外在的,而且,这种虚拟活动通常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手段(如实验设备和仪器等);而追求外在目的和依赖外在手段的生命活动都是(让人感到)不自由的,3)因而,这种虚拟活动实际上通常都不会被人们看作游戏。可见:虚拟性并不等于自由性;因而,虚拟活动不一定就是游戏,自然也不可能全都是游戏。至此,关于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从存在方式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相当一部分游戏(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那部分游戏)来说是合理的;但从视野更为广阔的自由论的角度看,这种游戏理论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即一切或现实或虚拟的自由活动来说却是以偏概全的,因而不够合理的。根据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的公共经验和认知方式,游戏的根本性质也即本质应该是自由性,但从存在方式角度着眼的虚拟论却将本来只是(大)部分游戏所有的虚拟性认定为(所有)游戏的本质,可见:这种游戏论其实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这正是它不能解释自由的现实活动和不自由的虚拟活动是否游戏的根本原因)。
--------------------------------------------------------------------------------------------------------------------------- 8
---------------------------------------------------------------------------------------------------------------------------
以上是从总体上对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分析。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关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我们应该指出:他未曾明言的模仿活动的目的(自我平衡)和手段(自身活动)实际上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模仿活动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说的游戏的范围内,他的模仿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当然,相对于自由论视野中的游戏的实际存在情况来说,这种游戏理论仍不免是以偏概全的。此外,他关于游戏动力的“剩余精力发泄”说,正如谷鲁斯所已经指出的,与游戏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符,因而也是不够合理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游戏理论中隐含着内在目的论不同的是,谷鲁斯的游戏论则是明确地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由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质实际上是人们对一种活动是否感到自由从而是否将其看作游戏的决定因素,因而,谷鲁斯的不考虑目的的内外在性质的虚拟论的游戏论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人们关于活动是否游戏的通常判断相矛盾;这表明:这种游戏论是具有一定的脱离实际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性的。当谷鲁斯承认兼具内外在目的的活动为游戏时,他所说的游戏实际上是指非纯粹游戏也即兼具游戏性和非游戏性的复合活动。用“游戏”一词来统称纯粹与非纯粹的游戏虽然符合大众的语用习惯,但这种不加说明地将两种在性质上其实有同有异的活动混为一谈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免是混乱的。谷鲁斯关于游戏动力的本能说与一定的游戏事实是相符的,因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动物和人的能力尤其是成人的能力总有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当人用他所习得的能力去从事自我满足性的活动(如以习得的气功去调理或锻炼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活动也是很容易因为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游戏的。这种基于习得的能力而非天赋的本能的游戏的存在表明:谷鲁斯关于游戏的本能论的适用范围及合理性也是有限的。与斯宾塞的模仿论一样,弗洛伊德的想象论也隐含着关于想象活动的内在目的和内在手段论——他所说的想象活动的目的(自我满足)和手段(自我想象)都是内在的,因而,他所说的想象活动也的确是自由的并因此而可看作游戏的。由此,在他所指的游戏范围内,想象论的游戏论是合理的。但人们根据(目的与手段的内在性及相应的)自由感认定为游戏的活动实际上大大超出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想象的精神游戏的范围。例如:当学者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而从事学术活动时,这种主要凭抽象的理性思维
--------------------------------------------------------------------------------------------------------------------------- 9
---------------------------------------------------------------------------------------------------------------------------
能力而非一般的想象力进行的精神活动也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理性的精神游戏;又如:当艺人出于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动机而展示自己的身体活动技能时,这种凭技能而非想象力进行的身体活动同样会因为其所具有的自我满足性和相应的自由性而被人们看作身体的游戏。可见:在想象性的精神游戏之外,还存在着非想象性的精神游戏和身体游戏。至此,我们可以看清: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弗洛伊德的想象论游戏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解决游戏的本质问题;因而,尽管各种具体的虚拟论游戏理论对于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游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注释:
1、除了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外,荷兰著名历史与文化学家胡伊青加和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朗格也主张游戏或高级游戏具有虚拟性,但由于他们关于游戏的核心观点并非虚拟论,所以,本文不将他们作为虚拟论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来看待。
2=关于游戏和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73,204。
3、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内外在性及其与自由的关系,其详细的分析论证请参见本人的《艺术与游戏》一书的第七章之第二节的有关内容。见: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p.183,200。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史(英法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Germ.)Karl Groos.The Play of Animals,From M.M.Rader editing.A Modern
Book of Aesthetics.New York.
--------------------------------------------------------------------------------------------------------------------------- 10
---------------------------------------------------------------------------------------------------------------------------
[4]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6]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其他参考文献
[1]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J].会计之友
[2]任婷,石芬芳.高校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万楚军.高校成本性态分析与管理 [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48-49. [4]李玉周,聂巧明.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 [J].会计研究
[5]陈祥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J].管理观察,2009.6:99-100. [6]江其玟.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本计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7]贾洁萍.领导决策成本的界定[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0:80-81. [8]郑益乐.教育机会成本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80-81.
--------------------------------------------------------------------------------------------------------------------------- 1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论席勒审美理论中的游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