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展望未来的诗句——《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范文二: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阅读答案
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抒情。他说,任凭春花衰歇,已是清秋季节,我还是留恋这里的环境景物,不愿归去。用典用事抒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艺术手法,它把所抒之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实上,形成一种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这两句就是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这个典故的原意是说,春天过去了,春花已谢,春草繁茂,可王孙还没有回来。王孙回来吧,山里太寂寞冷清了,不能在那里长久居住。可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感到是那样地惬意,不愿意回到人事扰嚷的市朝中去,就是这个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反过来一用,把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且与上边所写的山村景色十分协调。
范文三:王孙自可留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出自宋代俞紫芝的《咏草》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赏析】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 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就是“草”。 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 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
1
人”,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却不能重生再造。 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是统统都可以抛弃的。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
范文四:春芳歇时自可留
2007-02-22 15:01:47|??分类: 长安诗话 |??标签:札记?? |字号大中小?订阅
春芳歇时自可留
——王维与裴迪的诗谊
在长安东南约五十多里的终南山下,有一风景宜人的去处。这里两山夹峙,诸水回合于谷口,状如车轮辐辏,故名“辋川”。这儿原是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来为王维买得,遂着意经营,建为“辋川别业”,山光水色今胜昔,四时景物自不同。本好佛学的王维,在经历了仕途的几次波折后,对现实更是“无可无不可”了。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俨然是功成身退、优游林下的隐士了。
裴迪是关中人,比王维要小十来岁,但两人志同道合,相交甚深。有一年的春日,他俩还一起到长安城内的新昌里,去访问过吕逸人呢。这位姓吕的隐士,长年累月“闭户著书”,他那“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很使二人艳羡。天宝十五载(七五六),安禄山叛乱,两京沦陷,王维等朝官被押送到洛阳,拘禁于菩提寺。时裴迪前来相看,言说叛贼会宴于西内凝碧池,逼令梨园旧人作乐,乐工雷海青不从,竟被支解示众。王维闻之不禁潸然泪下,不顾身在禁中的险恶处境,私成绝句二首诵示裴迪。其一为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意蕴厚重而不露筋骨,满腔悲愤俱在其中矣。另一首五绝,则更鲜明地表抒了诗人渴望自由、决然归隐的心境:“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这“桃花源”就在终南山中。辋川别业“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附近的孟城坳、华子岗、鹿柴、栾家濑、竹里馆、辛夷坞等二十处景点,奇胜绝佳,更是王维与裴迪常相游赏之处。他们各写了吟咏这些山川景物的组诗五绝二十首,编为《辋川集》,其中多为词调秀雅、意新理惬的精品,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历久益新。例如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一首,其用词造句看似无出奇之处,写景写人只不过用了“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这六个平平常常的词而已。然而正如前人所论,“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气洋溢”(清人沈德潜语),意境完整融合,在空明澄净的氛围中,充满高人雅士的逸趣,给人以“清幽绝俗”之感。再如裴迪的“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华子岗》)一首,用疏朗淡淡的几笔,把“还家”途中的见闻: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等零碎景物,巧妙的联缀在一起,构成一副优美的山水画,寓情于景,极富神韵。这两首诗很能代表《辋川集》的风格。
王维热爱大自然,追求幽美恬静、安谧和平的境界。在他的笔下,辋川的山山水、一草一花,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意趣,给人以美的享受。“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鲜活生动的春天,能不令人神往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作》)——这有声有色的夏日,能不惹人爱怜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这清清的溪流,磷磷的白石,苍苍的青山,艳艳的红叶,无边的浓翠,……又给人带来多少遐想,留下多少回味呵!
王维居辋川,道友裴迪时相过从,赋诗饮酒,怡然自乐。“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一次,裴迪于辋口遇雨,二人未能相见,回忆起终南山中的往事,有诗寄王维:“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王维答诗道:“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又有诗赠裴迪道:“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头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赠裴迪》)知音同心,久不相见,则大有一日三秋之慨了。
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会发现他似乎更钟情于秋天。试读《山居秋暝》一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下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秋雨过后,黄昏薄暮,山中显得空旷而宁静。接下去写月下青松、石上流泉,随意挥洒,不事雕饰,完全是“从不着力处得之”,然而清新自然,妙语天成,宛若“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就在这清风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洗衣女子小逐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莲塘的静谧。尾联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楚辞·招隐士》)句意,意为:任凭它春天的花草枯萎凋零,而高人雅士仍可自留在山中。这一结语,突出地表现了王维厌倦仕途生涯的隐逸之情。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赞美评论他的作品。即如《山居秋暝》这一首,不就充满“着壁成绘”的画意,而这“画意”中又蕴涵着浓郁的“诗情”么?
又是一个秋日。王维念及道友裴迪,有五律一首为赠:“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掩卷思之:柴门之外,有一年事已高的老人,正倚杖临风,听那晚树鸣蝉、寒山清流的声响,看那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的情景,他的神态是多么安闲、多么潇洒!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以“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曾佯狂高歌嘲笑孔丘)和“五柳”(指陶渊明)自况的诗人自己。此刻,他正于沉醉狂歌中期待裴秀才的到来呢。在封建社会里,像王维这样的“亦官亦隐”,也许是消极的罢,但这种不愿混迹官场、耻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流为伍的节操,总不能予以否定吧?
物换星移,腊月将尽,天气晴和。深夜独坐,王维又想起几天前夜登华子岗的情景:从北面渡过幽深的灞水,只见冷月映照着城郭。独立岗上,远望辋水,水波微微泛起,水与月连成一片。那远处的山村,还亮着灯光,在树林的遮掩下,闪闪烁烁,似明似灭。此时,传来了深巷寒犬如豹的吠声,还有山林夜舂与寺院稀疏的钟声……那时,裴迪正忙于温习经书,所以未敢打扰;然而,他是多么渴望能与道友“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呵。想到此,王维援笔走书,邀他明春到山中一游,略曰: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当待春中,草木蔓发,穿山可望,轻儵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妙语华章,情真意切,裴迪读信至此,定然会勾起往日的情思,一定会如期欣然前来从游了。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阅读(85)|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咏松诗大观(二十二)
吹牛者戒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信天游
杨柳丝丝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验证码:
换一张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范文五:王孙归不归
王孙归不归
个人写作
昨夜的一场雨,打湿了雕鞍,弄皱了杏帘,也惊扰了你深沉的倦梦。
现在推窗望去,日映粉墙,客舍如洗。昔年的柳杨,垂丝袅袅,流落在一片勾栏瓦肆间,绿得眼疼。
那曾是你的买醉处,呼朋引伴,夜夜弦歌,何以数年后,楼阑如故,笙箫悄默。
那也是你的忘情地,美目盼兮,掩袖涕兮,如今人事一别,只剩下蛛丝画梁,莓苔诗壁。
你不能解释它们,它们也不能解释你。这么多年,你总把这般离去,误作你的抛去。
只是有些事,终要了断,有些人,终要阔别。你始信那一句缘起即缘灭,见色如见空。
这一切,就是你留恋过,却又逃不开的一场变数。
今日锦衣犹披,佩剑尚握,你重新解开系了无数次的缰辔,又一次引蹬上马,催鞭而去。
你知道,这里将是最后路过的繁城,也是他年心上的空城。
你走了,身后剩一片梨花带雨,风中摇雪。
就这样,头也不回。
晴日当空,林荫错落,眼前的这条去路,曾于何时,正是你扶醉晚照的归路。
涧鸣空谷,鸟飞幽篁,这一座蹄声起落的石桥,曾是你藜杖芒鞋,佯装半僧的途经。
你听着桥下响亮的水声,是否还记得这里的小山明月,衣染酒香。
那时的一句今时往时,来者去者,是否想过也会口出似铁,一语成谶。
你扬鞭催动,只闻风声擦耳,振衣响带,却未料片刻后,辞罢旧路,行无新路。
你纵马跃向崖头,勒缰一驻,却只见碧草萋萋,横风飘摇。
昔年的芳草,何时变得这样缭乱柔韧,险些误了久违的马足。
马儿踟蹰,嘶鸣哀哀,这里是否也有过它烈鬃飞扬的旧忆。
你抬手遮望,但见松岗迷蒙,远山隐隐,不知那一片流移的云影,可还是当年吟赏的烟霞。
山前的渡口,似被风雨吹老,惟有一岸红绯欲燃,还能认出这便是当年的桃花。
此刻,桃花成蹊,是否故人仍在。
此刻,故人何人,是否还能偷暇一望。
认一认浓绿苍青的崖头上,这一匹如雪的白马。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展望未来的诗句——《王孙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