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李娟,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
学原理研究生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教育,教师精心创设各种学
习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生
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知识点,使知识点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现实
生活感受相沟通,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是
自觉性的,他们才能主动的学习和探究以此来获得广阔、牢固的知
识。
关键词:教学原则 实践意义 教学目的
一、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
教学原则就是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
则。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实现教
学目的服务;(2)教学原则的确立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3)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
用起指导作用。它即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
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
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
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
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范文二: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
——再答邱崇光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胜泉 陈玲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当代教学改革基本取向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切入在于转变教学结构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介绍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媒体作用四个角度教学变革的具体形式,用以说明教学结构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结构、主导——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在2002年第9期发表了邱崇光先生的名为《“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的论文,对教学结构的定义提出了质疑,本人为了对邱先生关于何教授的观点的误解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在2003年第6期发表了《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文中强调教学结构定义的本质和内涵是教学系统各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稳定的关系,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在不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概念术语,教学结构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统治我们课堂教育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弊病,明确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改变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核心要素的作用关系,构建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也就是建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随后,邱崇光先生又在2004年第7期发表了名为《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的冷思考——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争论谈起》的论文,避开了对“教学结构”主题的争论,转而重心对本人及何教授进行了不应该的非学术攻击,从而让一种开放性纯学术的讨论在性质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这是作者和所有的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局面。 首先,该论文影射讽刺了何教授为了阐述他的学术观点、传播他的学术理念而接受的采访,这本是正当的学术活动,却被邱先生理解成学术压制,这只是单方面的臆测而已。
随后,该文回避讨论教学结构的内涵和实质的讨论,转而攻击本人三个概念层次的论述,拿出一派道学家和老前辈的面孔,言辞恶劣的攻击,说什么我们提出的是害人害己的科学,说什么粉饰、雕琢之类的话,有些话已经超出了学术争鸣范围之外了,类似于街坊吵架的词语。邱先生对三个层次的概念的质疑,实际上不理解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概念,很多无所谓的争论,都源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层次的不了解。教学结构强调教学组成要素及其稳定组成关系,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进
程展开的过程形式,教学策略是教学进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三个概念的层次关系一目了然,我不知道邱先生还要解释什么,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三个层次的划分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邱先生提出的“教学结构”概念引用问题,建议邱先生在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上对照检索一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关键词,或者多读一些教育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发表的文章,自有结论。哪怕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新观念的提出,都要有一段时间的普及和实践检验,当年泰勒为了验证他的教育评价的观点,做了八年的研究,我们正在按照我们的理念,大规模开展实践研究,邱先生何必急于一时呢?
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的是邱先生在文中指责我们没有什么实践研究,作者赞同邱先生重视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同时建议邱先生去了解一下“小学语文四结合”、“学科四结合”及“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等研究项目,去了解广东省多数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是采纳了哪些观点和为什么更大面积地采纳这些观点?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对实践中规律的概括、归纳和提炼,何教授教学结构理论的提出,正是根植于其十几年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本人认为,邱先生的两篇文章都源于一点,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对教学结构的内涵及其对于当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本人在《论教学结构》一文中对教学结构定义的内涵已做详细解释,这里不再对上位的概念作过多的重复,下面就重点谈谈教学结构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一、当代教学改革中的基本指向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教学方式,以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指导,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基本需求相矛盾。
面对这样日益尖锐的矛盾,教育部于2001年六月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形成了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航标。
图 1 新课程改革三 维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枯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体验学习过程的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教师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地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纲要》中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在那里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材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2 所示:
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对松散耦合的模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是:① 传授;② 接受;③师生交流,它们代表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则要加入一种新的要素: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得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它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它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而对于学生,它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现代教学媒体的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的耦合系统变成一种紧耦合系统,大大提高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系统的质量。教学系统四个核心要素不同的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媒体为中心”、“主导—主体”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2]。
而上述几种教学结构中究竟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教学问题呢?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全面打好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但由于把教师的指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导致了“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显然它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这种方式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对教师主导作用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削弱。美国教育界的同行已经开始清醒过来,甚至有人提出要向中国
基础教育学习:学习中国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弥补美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是对我国的优良传统的完全放弃,也与现实国情不符的。
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吸收了上述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及其理论基础的优点,其核心在于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按照这种教学结构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建构意义的对象还包括其它教学资源);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转变,给教学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当代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在中国教育界统治很多年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如图4),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2]。
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1] 。
]。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初步介入到对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颠覆是一个几十年的漫长过程的,从八十代初到二十世纪末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第一阶段,在此期间个人电脑以及数字投影设备开始在学校中出现并得到初步的应用,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大多以演示为主。二是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对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它反映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中四个核心要素相对作用关系的变化,也就是教学结构的变革。综上讨论,我们认为当前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教学系统中四个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三、“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与教学改革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转变,给教学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下面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媒体作用四个角度分别阐述。
1.教学内容变革
(1)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转变。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教师开发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数字化作品,网络上各种学习化社区等等,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彻底打破了知识来源仅仅是固定不变的书本或是参照书本的某个知识内容表述所制作的单个课件的束缚,学生所获得信息量更为丰富,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或是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的所提供的资源不再局限于某门学科某个知识领域的限制,学生的探索的空间更为宽广,探索学习的形式更为丰富,比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或是自主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得到了延伸,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跳转到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
(2)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的纯纸张形式转换成包含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录像甚至模拟的三维景象的超链接的电子化的结构形式。注意这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并非只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搬家,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重组改造,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和课程知识的特点,在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建构的同时,对教学内容的一种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和表示。这种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可按教学目标的
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
2.学生学习的变革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简单接受和吸收,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的转变。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表现在从知识本位转移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对于教学内容本身有着很大的变革要求,脱离现实生活、陈旧的简单知识传授被一种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和与真实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所代替。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也相应的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知识的获取只是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获得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学习过程的最根本目的。具体的能力包括有: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
(2)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和内涵;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数字化学习环境初步形成,学习者学习方式实现了转变,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①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②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自举、探究与合作将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教师、学生之间要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教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教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者、课件制作者,转变为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组合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堂教学到实施课堂与活动并存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思路仍然是束缚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在课堂45分钟内要完成本节课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即使用到信息技术,也只是教师用来展示某个知识重点或是难点来更好更快的达到自己的既定教学目标。一个学期的绝大部分课时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竖着耳朵听同时拿着笔记录老师强调的某个知识重点。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结构的不易调整、大班教学学生人数的要求、升学压力等诸多原因,教师们都很少放手组织大型的学生分组的学习活动。但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知识的展现“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书本教材呈现,知识的展现“时间”的限制也随之打破。传统的课时限制被打破,各种形式不受课时限制的教师组织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所占有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的、跨课堂限制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和探索课。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一般都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实践来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各种个人的能力素质以及和他人协作能力的目标,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局限于某个课时,根据活动的性质可以是一周、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或是一年,结合课上或是课外学生协作完成,活动的空间也不仅仅是学校,应尽量创造时机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反过来通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来学习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
(2)从教内容到教方法角度的变换。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内容向教方法上进行转变:
·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化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 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交际、学会表达;
· 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快速获取信息,学会调整认知策略;
·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学设计重点由教学内容转移为教学过程。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由于认识到课件可以辅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在教授知识的重点难点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了促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课件来辅助教学,全国上下都组织了大量的课件评比活动,但是对课件的过分关注导致了一个极端的现象——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只关心课件的评比结果,不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眼花缭乱的技术表现和页面美观上,教学的付出和产出有着严重的不平衡。同时课件设计的思路不能摆脱其局限性,仍然用以教为中心的思路来设计主要用于灌输知识的课件,这种事先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封闭的、整体型的课件设计思路也根本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则要求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由课件向整个教学过程转移,关注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目的是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进行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研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或是合作型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这种以学为主、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设计成果从教案变为教学过程单元包:对于传统教学,教师需要对每个课时进行教案的设计和书写,主要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信息化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侧重教学活动设计与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学设计成果则是一个教学过程单元包,它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主要内容有:①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②学习资源。是围绕课堂教学需求展开的收集整理的各种帮助教或者帮助学的材料,是通过网页连结起来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③学生作品范例。是为促进学生思维表达,了解学习成果的形式和要求,教师设计、制作的学生作品参考范例。④活动过程模板(如试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学习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试验报告、记录单等。⑤活动过程评价方法。比如评价学生作品的量表、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活动记录等。
4.教学媒体作用的变革
我们要重新定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以往观念,传统的信息技术观,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更加重视其构筑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功能。“主导——主体”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正确定位有:
(1)教师教学工具。主要是作为情景创设工具、学生的情感激励工具、知识呈现工具、师生通讯交流工具、测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中;
(2)学生认知工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区别于以往的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通过任职工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构表达、绘概念图、迁移应用、实施交互等变换处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同时让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学习主体性。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学习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3)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应该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其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现实功能等方面体现,营造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在其中进行知识应用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反馈,学会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结构”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学结构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打破那种脱离教育的技术观,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构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核心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促使人们用系统地观点来指导技术应用于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本质作用,有助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将当代教育改革的理念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排除一些错误的观点、似是而非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比如,当前盛行一时的WebQuest教学模式,得到很多老师的推崇,但如果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中四个核心要素的关系,它是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帮助,但它本质上是西方教育理念的产物,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教育的现实国情,只能偶尔用之,不能作为常规教学形态,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打乱常规课时,一窝蜂都去搞调查和研究,常规教学形态还是要立足于课堂,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既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同时又有参与、交互、实践机会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才是当代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流。
另外,当前还流行一些技术崇拜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在网络课室中上,就不是好课,没有很多时间在用网络,也不是好课,这都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四
个关键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转变,而不在于形式和时间,如果在网络课室里上课,但整节课老师都只是用屏幕广播老师的讲稿,那同样是传统的课,这是因为四个要素之间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关系,一节好的信息化课,关键在于教学结构的转变,关键是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课堂上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还没有改?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判断一堂信息化课的优劣。 总之,教学结构是抽象教学理念在教学系统中四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同时又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在信息化教学领域,教学结构指导实践关注学生主体、关注资源环境,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模式则指导教师关注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导技术研究者探索更好的技术环境,引导老师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何克抗.E-learning 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广州教育技术论坛,2001
[3] 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9)
[4]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电化教育研究,2003(6)
[5] 邱崇光,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的冷思考——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争论谈起.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http://www.etc.edu.cn/
[7]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范文三:数学体验教学的实践意义
数学体验教学的实践意义
泸县立石中心校 代青川 涂璐璐
在我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对基础差的班级进行教学时,常常感到虽然教学前做了 大量的准备,可教学后的效果始终不理想。反复强调的知识点或者方法,学生不能内化为自己 的需要,记不住,用不来。即使我对一些学习方法做了优化处理,学生当时似乎清楚明白了, 可在其后的练习中仍然发现有一部份学生有不知从何下笔的现象。为此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反 思,却不得其解。
一次,看到一幅漫画,让我忽有所悟。说的是: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井底的水中还生活着 一条鱼,而井上的地面站着一头牛。有一天,鱼听到牛的叫声,就问青蛙,这是什么在叫?青 蛙跳到井上看了后回来说,是牛。鱼问,牛是什么样子?青蛙滔滔不绝地为它又比又划的描绘 了一番。鱼听了以后,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了想象:身子仍然是鱼的身子,头上安上两只犄 角,身子下面安了四条腿,屁股后面安了一条鱼尾巴。鱼感叹到:原来牛就是这个样子啊。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就好比是鱼,而教师不就好比是青蛙,牛就不就好比是所要认识的客 观对象吗?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引进知识殿堂的大门,而绝对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 务是在教师的协助下,主动地学习知识,调动眼、耳、口、脑、手等身体各个器官体验和建构 知识,而绝不是被动地接收或死记硬背知识。 “数学是生活中的科学” “让学生学到对自己有价 值的数学” “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时,我 明白了学生们的问题的所在其实是我的问题所在, 是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引导学生探究 体验知识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需要自主建构的重要性,才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停留在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甚至只停留在了“视网膜”的层面。因此,我感到在数学 教学中进行体验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数学体验教学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内容的情感及其生成意义的活动。 这是一 种包含对数学的感爱、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学生个 性的差往往表现为数学体验程度的差异。数学体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体验者在自己的 数学学习需要、 价值取向、 认知结构、 情感结构、 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 基础上去理解、 感受、建构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实现自己价值和自身发展、不断累积数学体 验的过程。数学体验过程一般是从对数学内容的亲身感受开始的。在感爱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 学习内容的情感反应,比如喜欢或热爱,情感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产生丰 富联想,进而对学习内容产生领悟和生成有价值的信息,领悟和有价值的信息反过来又加深情 感反应。因此,在数学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情景或 再现学生经历过的场面,还原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
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数学体验教学在课堂中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体验, 都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 与主体生命的整体相关联。 因此, 学生在体验中,一方面必须有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主体的角色在感悟中要得到完全认同;另一 方面,体验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别去体察和感悟,最终获得 不同的感爱和见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体验教 学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才多,他们才能充当教学活动 的主角。
二、有利于加速知识经验的转换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接受知识, 积累经验, 但是这种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平面、 抽象的, 难以内化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 个通道就是体验。体验教学打破了学习中机械孤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 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儿得新的结果和感受。在当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不 断更换的。学校的数学学习只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仅需要学生掌握 必要的数学事实和结论,还要让他们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这个意 义上讲,让学生体验数学教学活动,正好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在体验的 活动中,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
三、有利于促进积极情感的生成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催化剂。 “如果没有感受现象, 就不存在情感发展机制,就不会有任何情感经验作为印记留存在记忆系统中。 ”数学学科本身 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发生。只有在体验教学中,学生才会受到直接、 亲切、鲜明、强烈的刺激;同时由于学生往往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多感官的刺激可以唤醒学生 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激发出真正的情感。
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验是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产生的中介。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以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体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没有体验,学生就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体 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的建构;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没 有体验,实践不会得到深刻的反思,实践能力自然也不会得到长足发展。因此,体验教学也就 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反馈
在学生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这样,学生参与
体验的面越大,反馈的信息就越全面、越充分。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从实 际情况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
范文四: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积淀着我国古老民族的思维模式、精神体系、文学智慧,艺术审美以及价值追求。诗歌是诗人生活体验与文化底蕴的瞬间火花。古典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自然浪漫,质朴豪放,或浓墨重彩,或淡雅别致,不仅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而且抒情优美,蕴含哲理,实现了“形”与“神”、“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应该说,无论是在文学的艺术境界上,还是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上,都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 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意图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艺术修养。而诗歌恰恰是古典作品的精华,所以,我首先将其引入课堂,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诗歌写作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韵律具有强烈的乐感,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也让诗歌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亦能感受诗歌抑扬顿挫之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动人的悲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欢乐的乐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寂寥拨弦的三两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箜篌声悠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正是那千年前清朗的洗衣歌。学生在这朗朗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同时也萌发创作的灵感。怀念转学的朋友,有同学写下“欲问何时君再还,泪湿青衫自凭栏”。读罢《赤壁赋》,有同学写下“一统天下曹孟德,壮志难酬苏子瞻”。吟诵《采薇》,有同学写下“大雁何徘徊,芬芳华叶陨”。这些诗词的创作无不表现出学生在诵读中对韵律的理解。 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认为不需要也不值得在语文上下大功夫,老师布置的拓展阅读也很难落到实处。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背诵,作文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不爱读,自然也不愿写。在尝试诵读实践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能做到自主学习经典,自动背诵名篇。同学之间形成了比较竞争意识。大部分同学可以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中的名篇。个别同学尝试阅读了《史记》和《孙子兵法》,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作文不再是个难题,语文学科的成绩亦有相应的提升。 三、体验诗词意蕴的美感,使它融入学生灵魂,永远保持“真”性情,拥有诗意人生 诗歌是中国人的信仰,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生命的成长。 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充斥着美好的童年。后来,长大了,开始在忙碌的学业中迷失,拗口的英文和数理化渐渐填满了学生的生活。那曾经的诗意早已淡去,而诵读经典诗篇,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找回诗意的生活方式。 诗歌,它教会学生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社炊烟袅袅升起;它教会学生对乡间小路上无名的野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学生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游子的思念之情;它教学生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劳动者、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推崇的这个“真”字,是一种性情。诗歌将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触动人的心灵,让人深刻地反省自己,唤醒自己,从而让人们保持勇敢、真诚、坦率的本性。在人生经受挫折时,我想我的学生会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时,会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并成功走出困境。是什么让他们在不顺遂的时候能乐观坚强,固守本心,是经典的熏陶,是优秀诗词的感染。 诗歌教会了学生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梁宇帆,吉林油田实验中学教师。
范文五: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及意义
XXXX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分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
撰写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录
一、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及意义 ...................................................................................................................... 3
(一)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 3
(二)实践教学开展的意义 ...................................................................................................................... 3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 3
三、实践教学体系环节的设计 .......................................................................................................................... 3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 .............................................................................................................. 3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情况 .............................................................................................................. 4
(三)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关系 .............................................................................................................. 4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 .............................................................................................................. 5
(五)实践教学环节与能力关系 .............................................................................................................. 6
(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材料情况 .......................................................................................................... 6 四、实践教学环境保障 ...................................................................................................................................... 7
(一)院内实践教学基地 .......................................................................................................................... 7
(二)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 7 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 .............................................................................................................................. 7
六、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保障 .............................................................................................................................. 8
七、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 8
一、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及意义
(一)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仅供参考,请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修改专业实践教学XXXX??
培养目标; 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XXXX??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可以根据本专
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以及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能?
力)进行列举。 ?
?
(二)实践教学开展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XXXX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意义列举如下:
?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 仅供参考,请根据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修改专
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 提高实践教学意识??
?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XXXX专业是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遵从以下原则:
? 实践教学体系是和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形成上、下联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仅供参考,请根据专业实践特点修改本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原则。 ? 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确立的应用能力的结构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组成。
?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对于××专业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
??
三、实践教学体系环节的设计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
XXXX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主要如下:
? 以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实践性内容。
? 根据就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有针对性地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能力相一致。 仅供参考,请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原则进
行修改。 ? 以院内、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创新设计实习内容、实习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 ?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要遵循知识结构的前置因素,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情况
XXXX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院内和院外两个部分。院内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XXXX、XXXX、XXXX、XXXX,院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XXXX、XXXX、XXXX等环节,如图1所示。
军训 社会实践 具体每个实实践教学环节践实验 的实践内容教以及考核指学实训 标请参考详环细的实践教节 实习 学环节大纲
仅供参考,请根据本专业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修
课程设计 改,多余的删掉,没有的添加。
毕业设计(论文)
图1 实践教学环节
(三)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关系
实践教学各环节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所培养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等关系
实践教学环节 所属模块 课程名称 培养目标
军训 素质拓展模块 社会实践 素质拓展模块
课程A 基础技能模块 课程B
实验
实训A 实训 实训B
各专业负责人可以参考“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关于构建实习 认识实习
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模块的设置及作用”
部分的内容。
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A 学科竞赛B
创新实践 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A 技能培训B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过程。从本专业的实践环
节安排的进程上来看,第一学年进行??,第二学年进行??,第三学年进行??,第四学年进行??,
如图2所示。
实践环节1 第
一
学
年 课程实验1 实践环节2
第课程实验3 课程实验2 二
学
年 实践环节2
课程实训1 课程实训3 第
三
学
年 课程实训2
根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课程的前后关系画出进
度的安排图。
实践环节3 实践环节4 第
三
学
年 实践环节5
图2:实践教学环节进度安排
(五)实践教学环节与能力关系
从本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来看,各种不同的实践环节指向不同的专业
。 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如图3所示
能力A
X能力B
X
X
能力C X
专
业能力D 人 才
能能力E
力 如果能力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明显,
可以采用一对一对应方式;否则也可以能力F 采用一对多的关系;
图3:实践教学环节与能力关系
(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材料情况
为更好的完成XXXX专业实践教学,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目前本专业
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实验指导书的配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实践教学指导资料列表
实践教学模块设置 课程名称 是否有指导资料 编写计划 备注说明 环节
军训 素质拓展模块 学工提供 社会实践 学工提供
各专业负责人可以参考“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关于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模块的设置及作用”XXX实验 基础技能模块
部分的内容。 XXX实训
四、实践教学环境保障
专业实验(实训)分室 信息工程
实验室 创新实验(实训)分室
院内实践教学 基地 实
践专业实验(实训)分室 经济管理综教 合实验室 创新实验(实训)分室 学 环自己的专业使用哪个实验实就写哪个实验室的相关境 院外实践教学信息。 基地
图4:实践教学环境
(一)院内实践教学基地
表3:院内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类别 实验(实训)分室名称 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
填写
“专业实验(实训)分室” 或者
“创新实验(实训)分室”
(二)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请在此填写近三年有实习联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表4: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企业(公司)名称 实践内容 接纳学生数
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 本专业总体的一个师资情况(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承担实践教学的情况;由目前的不足之处引出后续在
“双师型”等师资培养方面的计划。
仅供参考,专业负责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修改。 六、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保障
XXXX专业实践教学将在XXXX分院院长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分管教学副院长负责,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和社会对XXXX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大纲及保证教学大纲按计划实施的各项具体措施。
??
??
七、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XXXX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主要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四个部分组成。
军训
社会实践
实验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
实训
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实仅供参考,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能不同,请根
践据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修改,其余部分专业负责学科竞赛
教人可以根据本专业情况酌情修改。 创新实践 学
职业培训 体
系 院内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环境 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实践教学队伍 实验(管理)技术员
管理机构以及职责
实践教学管理 各种管理规章制度
图5:实践教学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