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
降,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疏离和不满情绪加重。所有这些都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信心,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影响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收入水平悬殊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
入户只占4%左右。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贫富差距是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收入来源呈反向变化趋势,两极分化显现
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收入、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社会福利、津贴补贴、赠与等内容构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富人与穷人的收入来源在近年中出现了方向几乎相反的变化:富人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增值速度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补贴津贴和资本收入,如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等等在总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同时收入地位较高的群体常常得到更高的福利分配;第二,现代富人通常拥有良好
的人力资本,如高学历、丰富的管理经验、勇于创新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更容易占据高回报的职业位置,获取高额收益。穷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出相反的倾向:近年来逐步萎缩、价值递减。表现在,第一,构成穷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资收入。此外低收入者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住房等支出,收入水平不能满足必要的、基本的消费
性支出的问题日渐突出;第二,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下降,收入回报递减。这是由于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构成的非技术性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三)消费能力悬殊
中国目前存在的2148万极端贫困人口是以人均年收入668元这个标准划定的。按这个标准人均日消费达到2元便算是脱贫了。实际上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是人均日消费仅1美元,这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还多。如果按这个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将远不是现在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将跃升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最近20多年来经济政策的偏向。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形成了一个恶习,这就是只给富者以优惠政策,只给富裕地区和富裕的个人以优惠政策。
(一)税务不合理
《福布斯》发布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税务负担排名全球第二。与此相对,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税收的65%来自工薪阶层,富人占总人口的20%,但是他们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10%。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其一,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其二,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地区政策不平衡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先天因素,但政府政策不平衡的人为因素也需要予以重视。本来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经济中天生就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长期保持比内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它们却在最近20年中一直在政策待遇上享有比内地多得多的优惠。
(四)教育机会、权利不平等
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另一方面,实施差别化的高考分数线,本意是为了保护弱者,从而更充分地保证平等的实现。但事实上,这一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最终的形态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到了今天,这一政策基本已经背离了其初衷,现在能够享受“低分待遇”的并不是那些最穷苦的农村,而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如此不平等教育只会拉大贫富、城乡差别,并不断“马太效应”下去,恶化社会的利益局。
在社会贫富分化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问题的原因入手。
(一)从税收政策入手
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所占比例约为28%,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国家税收中仅占7%,其他大部分税收都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税制改革,尽快消除“逆向调节问题”,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在计算纳税人的所得时应该包括工资收入、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赠与等内容,不应该只针对其工资收入。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于一些生活必需消费品应减税或免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保龄球等,应尽快开征“奢侈消费税”等富人的税务。
(二)完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要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保障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应继续强化扶贫工作,并逐步使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
二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应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增加非技术性劳动的就业岗位。
(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尽可能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基础条件的差距,特别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培育中西部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持续的竞争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进行
开发投资。
(四)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
国家教育预算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富裕地区财政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屏除各方利益的影响,实施差别化的高考分数线,充分地保证教育平等。只有依靠基础教育、技术教育,传播知识技能,逐渐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技术含量,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
范文二:关于消除贫富差距的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逐步积累起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恰逢其时。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贫富差距 中低收入群体 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下一个五年规划要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本文认为:要消除贫富差距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看,劳动是物质财富创造的源泉,让劳动人民富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世界上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劳动。没有人的劳动,人类的衣食住行就无从谈起,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一切其它活动都不可能进行。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劳动人民蕴藏的力量迸发出来,祖国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奥运工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通向四面八方。中国经济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连续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起了东西方的一片惊叹。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
1
范文三:关于贫富差距的看法
任何一个转型期社会,都存在着利益的重新调整。贫富差距是我国体制转变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社会伴生现象。客观地讲,造成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其根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避免的历史根源,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应该说是正反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正常因素:
第一,历史遗留与政策因素。我国在1949年以后,工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地区之间业已存在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也没得到根本的改善。加上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可避免。1959年建立的户籍制度把中国公民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集团。劳动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很差。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所改善,但城市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政策仍然存在,人为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再加上实行城市优先的社会经济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东部沿海开放开发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1978—1985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得益于农村实行承包制带来的农产品的大幅度增长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85年以后,由于农村改革进展渐缓和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加上随之而来的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使城乡再次拉开了收入差距。
第二,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强调以粮为纲,而忽视了非农业收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化程度。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显然是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化,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人们的收入来源多样化了,非工资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不少人从事第二职业或兼职。据估计,目前职工从事第二职业的人数占总体的30%左右,且人数、收入份额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事实上,高收入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来自第二职业或兼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收入除了少量的存款利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居民的财产收入如股票、房地产等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的财产收入增长很快,而且其具体的分布也越来越趋于不均衡。经济的常态发展,还使得本来发展就具有某些优势条件的区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占据明显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就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从而使东部地区的居民在收入方面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差距。贫富差距拉大还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高低、潜力开发有关,这明显地首先表现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上。相对而言,城镇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高一些,其收入也相对高些,农村中的一些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或有一技之长者率先走向富裕之路。城市中一些高新技术从业者,如搞电脑软件开发者和日益走红的律师、经纪人、演艺明星、教练等,也成为城市中的大款。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成员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相应地,个人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而人与人之间在潜力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同时,这种差别又同按贡献分配结合在一起,于是,这使得人们在收入方面逐渐拉开了距离。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逐步建立的过程。与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相对应,不同的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这些群体就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
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了贫富差距。如在最早开始的流通领域的市场化阶段和随之而来的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阶段,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靠价格双轨制起家的富裕群体纷纷得以出现。再如,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初期阶段,许多人靠投资外汇、债券、原始股票而一举跻身于富裕阶层。从一定意义上讲,谁能与市场化过程保持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既然这种情况同历史的合理性相连,那么对此应当予以客观的承认,而不宜一概从道义上予以否定和谴责。我们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高收入者阶层的出现是市场化的一个结果,绝对不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市场化更不是导致两极分化趋势加大的根源。对于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收入不平等更多地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竞争和创业环境,为社会个体提供平等的创富机会才是应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良策,而不是把更多的指责和脏水泼在高收入者阶层身上。
(2)非正常因素:
第一,政策不到位,市场不规范,经济领域缺乏统一的规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在目前的特殊时期出现了一种并存的局面。改革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可以这样说,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还应看到,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个时期内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性质差别很大的体制处在一种并存状态。客观上讲,这就使得经济领域难以实行一种统一的规则,从而为一些人用不恰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留下了许多空档。而且,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短期的行为,也就是缺乏长期考虑、缺乏公共准则意识的社会行为。人们往往在寻求种种有利于自己的短期行为,希望迅速增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各式各样“钻空档”、“搭便车”等不正常的行为便出现了。由于对在新旧体制转轨中因为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出现的寻租现象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人通过不合法不合理手段获得较高收入,进而使来源于违法违规的“灰色收入富有阶层”和来源于以权经商、盘剥民众的“黑色收入富有阶层”迅速形成。
第二,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不正当的竞争。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垄断问题。一些部门或行业甚至是一些个体的社会成员,能够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市场进入限制,排斥甚至打击其他竞争者,进行垄断经营;或利用信息垄断进行不公平交易甚至实施投机,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垄断利益或超额收入、畸高收入。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已不是通过按劳分配的手段,从而人为地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获得了“暴利”。一些“官倒”大做权钱交易,利用手中职权将国家紧俏物资、计划物资倒买倒卖,或在优惠条件下经营,或以种种回扣名义,中饱私囊。还有的人利用国有土地,通过炒卖、易物、联建、出租等各种手段牟取暴利。据统计,目前国家每年在土地使用、开发、转让及隐性市场方面的流失利益至少有70亿元。虽然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但权力参与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平等,通过非法收入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并从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配过程。在全国分行业收入的统计中,垄断性行业人员的收入稳居前几名,如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电力部门等。1999年,按16个大行业分,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是最低的2.45倍;按分细行业分类,最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是最低收入行业职工的4.5倍。这些行业所获取的往往是暴利。甚至在一些高等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部门也存在着利用行业垄断地位而索取高额利润的情况。
第三,税收制度不完善,国家税收流失严重。本来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缓解贫富差距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不健全,并且已有的税收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对高收入调节不力,缺乏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征收、处罚手段也相当乏力,致使高收入群体逃税或避税现象极为普遍,这就更加加重了贫富差距问题。据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亿元,6800亿元,占GNP的7.6%,9.1%。其中,平均每年少征收关税1500亿元,2000亿元,少征收增值税1500亿元,2000亿元,少征收营业税1000亿元左右,少征收资源税在1000亿元左右。中国的“地下经济”十分严重,偷漏税流失额在700亿元,800亿元之间。另外,有数据显示,20%的富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缴纳的个税不到总量的10%。2001年,广东省地税部门所征收的个税当中,高收入阶层缴纳的比例仅占2.33%。国家税收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加大;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从而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防护能力弱化。一个正常的社会尤其是一个现代社会,应当具备必要的社会防护能力。但是,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部分劳动者阶段性收入递减现象,缺乏相应的有效保护,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和执行过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相当多的贫困者在厄运之时难以获得起码的救济和有效援助。
虽然从发展进程的角度上说,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现象具有某种合理成分,但更应看到,在非正常因素影响下,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这一切,对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政府高度重视由于非正常因素而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尽力减小社会为此所付出的代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规范,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以及税收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不断完善,由非正常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范文四:关于消除贫富差距的思考
关于消除贫富差距的思考 区域经i斋
关于消除贫富差距的思考
?张爱华冀中职业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
贫富差距问题也逐步积累起来,人民群众反
映强烈,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解决这个
问题恰逢其时.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贫富差距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主义本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下一个五年 规划要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 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 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1:3显着减 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本文认为:要消除贫富差距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看.劳动是物质财富创
造的源泉.让劳动人民富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世界上物质财富 的创造离不开劳动.没有人的劳动.人类的衣食住行就无从谈 起.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一切其它活动都不可能进行.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劳动人民蕴藏的力量进发出来,祖国建 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奥 运工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通向四面 八方.中国经济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连续超过了法国,英国,德 国,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起了东西方的一片惊叹.这一切 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
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也 极大提高.电视,电脑,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已经普及了.这 些东西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是凤毛鳞角.许多人家还拥有了自己 的住房,小汽车,并且开始向旅游,出国发展等等.但是.从另 一
个角度看.对于那些没有从改革开放中收益的人来说情况就比 较遭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激烈竞争使他们喘不过气来. 首先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cPi,他们基本上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养家 糊口,偶尔有剩余的钱,老老实实的放在银行里发现钱的数额是 越存越多,但是能买得起的东西是越来越少.这一部分人群主要 是工人农民.
人们常说:勤劳致富.在我国,最辛勤劳动的当数工人农民 了.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富裕出来的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从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农 民工.农民工在城市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我 们的城市面貌一新.让全世界的人都刮目相看;但是,他们却只 挣最少的工资.中国农民工干世界上最苦最累的活.拿的几乎也 是世界上最少最可怜的报酬,这是极端不合理的;工人的工资也 并不高.九+年代开始的企业改制,使许多工人下岗失业.国企 的转制使大量工人必须到市场上去找工作,而市场上资本对于劳 动的强势地位加上大量的劳动力过剩迫使工人的工资降低到了极 点.中国的工人农民是最热爱劳动的.中国的工人农民却也是,J, 康路上最落后的群体.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 生产率提高同步,恰逢其时.世界上的物质财富是劳动创造的. 让工人农民富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二,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劳动人民是国家的
主人.让劳动人民富起来是国家的职责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 了剥削,同时也消灭了贫富差距.但是,长期以来纯而又纯的一
大二公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落后于时代,人民的 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中国49年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 间,发展的比较慢.那时候温饱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 大家都没有钱,所以贫富差距也不大,处于一种"共贫"的状 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 制变革一夜之间使全国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发 出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 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开,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八十年代中 期,一位日本领导人来北京访问时就曾向**同志提及此事. 当时**同志的回答是,我们眼下的问题是先要把蛋糕做大,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 数就越过70.4的国际警戒线.现已接近0.5.贫富差距过大的事情 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些年来,国家减免农业税,提高最低生 活保障,包括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注重 中低收入群体.通过社会保障覆盖,住房保障,专项消费补贴, 节假日补助,特殊费用减免等措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力争缩 小收入差别.但是,收效不大.从再分配领域是解决不了两极分 化问题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是要从生产领域入手,在初 次分配角度下手才行.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进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 发挥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劳动人民的收入低点可以理解.并 且,在旧的体制下.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本来就不高.而三十年后 的今天.经济高速发展,财富大量涌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
)总第637期鑫 《商场现代化》2o1年2月(上旬刊
产业经i斋
占有了大量财富,已经对按劳分配主体形成冲击.我国是社会 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职责应该让主体富起 来.三,从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看,让劳动人民富起来,藏富于民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按经济学理论,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 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 少数人手里,消费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上升.因为收入高的个人, 家庭总是比收入低的更倾向于将收入中的更多部分用于储蓄.所 以,在同样的社会财富状况下.分配越不均衡,消费就越少.我 国的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是进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些年,我国的 进出口,投资高速增长,唯独只有内需下了好大力气,总也启动 不好.究其原因,还是大多数人手里钱不多.
古人讲:王国富民,伯国富士.将亡之国富大夫.国际上一 些拉美国家由于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犯罪增加,国家动荡的现实值 得注意.
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越过了O.4我警戒线,目前 已经接近0.5.社会财富向政府,少数人,企业主,甚至投机者过 度集中,而大多数人积累财富的速度好像还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 度.一旦收入差距拉得过大,社会陷入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 越富的境地.将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危害.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只有劳动人民腰里的钱包鼓起来.扩 大内需才会有活水之源.
扩大消费需要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但归根到底是 靠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年 人均纯收入只有5000多元,全国还有3000多万人口处在绝对贫 困状态;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仍然偏低.城镇职工工资增 速缓慢.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
长.不仅是扩大消费的根本前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必然要求. 总之.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 题.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根本的 原因并不仅是贫富差距的存在,而在于贫富差距的形成过程,最 近重庆市政府在全市"两会"上宣布.率先将基尼系数调控写入 "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将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统筹城乡, 协调区域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把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 系数由0.42降到0.35.此举对于破解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 距"具有探路意义.
参考文献:
…**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杨富贵我国贫 富差距现状,成因与对策长春工业大学第3期
『2]P小广:我国处在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中国国情国力 2004年第1期
【3】华民:改变贫富差距的政策选择新财经2010年8月 『4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z】 《商场现代化》2011年2月(上旬刊)总第637期
秦皇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与
相关产业关联度分析
?赫连志巍王慧朝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 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常用于定性解决多个因 素对某一研究对象有无影响,影响程度大或小的问题.本文通过运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秦皇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及 政府活动的关联程度和排序,为秦皇岛制定合理的海水淡化装备制 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 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 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意义是指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 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 联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
二,秦皇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关联度 计算
鉴于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分析推断,可能与之关联较 为密切的产业和政府活动有:设,,……,?分别为化学 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板,管,型材的制 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政府教育支出,政府 科学支出,公路货物运输量,港13货物吞吐量,设P为海水淡化装 备制造业.
1.构建系统特征序列
首先把秦皇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设 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的工业增加值;1,……,分
别为,……,,各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
,,L各项费用的支出额;,五分别为M,?各项运
输量值.秦皇岛2005年至~j,,2oo8年各项相关指标以表1的数据按顺序 构成参考列,比较列,,…一,五.
2.求各序列初值像
在上述的系统行为序列中,各成份的空间相对位置差别大,虽 纲不尽相同.且代表的物理意义亦不一样,为了达到可比性和等效 性,应对以上数列,,……,进行处理,使所有数据都
无量纲.在本文中采取初值化处理,即
令=./(1)=((1),(2),…,(门))
初值化处理后得到新的考参列Xo'及比较列|YI',…一,.见
初值像序列表2(略).
3.求羞序列
分别计算参考列,n'对比较列,…",/?'在各时序k的绝对差
范文五: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调研报告 序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 关键词:地区差距 贫富差距 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
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二、地区差距原因
1.历史因素
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
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
2.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2]。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3.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三、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3.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长期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解决方法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 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 。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三) 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保持社会稳定。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
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2005年中国两会的召开,代表们就收入差距提出了好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云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J].晋阳学刊,2004,(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