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剧变
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如英语为:Eastern bloc),或称之为苏联集团(Soviet bloc)。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但因为**拒绝这一称呼,因此在中国流传不广)。
1949年时,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在1955年,和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并没有重新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声称是其中一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苏联集团”的代称。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是该集团的又一个称呼。
后期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过 程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此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目前社会主义阵营:一点(古巴)、一线(越南),一片(中国)、一半(朝鲜)
范文二: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如英语为:Eastern bloc,~或称之为苏联集团,Soviet bloc,。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但因为**拒绝这一称呼~因此在中国流传不广,。
1949年时~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在1955年~和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并没有重新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声称是其中一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苏联集团”的代称。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是该集团的又一个称呼。
后期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过 程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此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主要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目前社会主义阵营:一点,古巴,、一线,越南,~一片,中国,、一半,朝鲜,
范文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
展
(3)20世纪7O年代,
美国对华政策有何重大改 变?这一改变对两国产生了 哪些重大影响?
(4)温总理在哈佛大学
的演讲中,引用《论语》"君子 和而不同"的思想,阐述了中 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主 张.他将"和而不同"阐释为: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 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 180.
?,
.
l80.
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24~
?分析"和而不同"思
想包含的辩证法道理. 田
76.
高中生历史-
\
奠
点
蕾
.
5,L?
}8.8
,==:..
?运用"当代国际社内J
会"知识,说明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和而不同"主张的正确性.
8."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据此回答: (1)造成晚清7O余年屈辱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晚清的外交特点一日丧权辱国,二日半殖民地化.请举出两例有关重大史事, 说明晚清外交的上述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3)新中国成立l0年时,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外交工 作又有哪些重大突破?当前,外交方面重大的成就是什么?
(注:第l,2小问,各举两例说明即可.)
(4)针对最近国际焦点问题,我国外交政策增加了哪一项新的内容? 【参考答案】
'1.B2.B3.A4.A5.B
6.(1)A巴基斯坦B印度C孟加拉国D尼泊尔E不丹F斯
-
里兰卡
(2)B(3)C
(4)地处热带,全年气温高,光热充足,生长期长;西南季风到来,有利于农作物生 长;西南季风来得早晚,风力强弱,易造成水涝和干旱.
(5)英国.一方面殖民侵略加剧了印度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另一 方面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冲击了印度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
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6)A,B两国之间矛盾冲突激烈,罪魁祸首就是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面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公布
蒙
.一一
0.L
高中生历史
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钳
J喜i20世纪80年代?
难各国在改革进程中
J喜i年代末90年代初,j? 誊走向解体,社会主义
点【跟踪演练】
1.社会主义阵营
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东欧诸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北约组织的形成
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要求或 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而遭到苏联出兵干预 的国家是
A.匈牙利和南斯拉夫
B.匈牙利和波兰
C.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D.波兰和南斯拉夫
3.阅读下列材料: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社会主义第 一
次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我 们的星球上.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从
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各国既 尝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又饱经挫折和 失败的困扰.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起,发展 和受挫是贯穿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
,也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最具世 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
回答:
(1)"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的标 志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 国"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东欧"社会主义各国饱经挫折和 失败的困扰"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它?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的 经验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2.C
3.(1)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 一
国到多国"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民主革 命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人民 民主政权的国家,如中国;依靠本国的武 装力量,在苏联的配合下建立起来的,如 南斯拉夫;主要是在苏军的"铁犁"铲除 法西斯势力后建立起来的,如匈牙利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军占领区建立起 人民民主政权,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根源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评价: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是由特 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 命的胜利,是本国革命和苏联援助相结合的 结果,双方结成社会主义同盟有其历史必然 性.战后初期,东欧各国无所借鉴,只能向苏 联学习.另外,苏联将东欧当作自己的势力 范围,强行推行自己的模式,也是重要原因. 这种体制,有利于迅速恢复生产和医治战争 创伤,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如经济上片面追 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政治上权力过于集 中,有的国家受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影响,个 人崇拜,个人集权也很盛行.苏联这种模式, 为日后东欧各国国民经济的全面提高和政 治局面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3)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要适 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治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坚持独 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持党的领导,抵制 西方的"和平演变".
-置i
范文四:从社会主义阵营分析冷战结束原因
从社会主义阵营角度分析冷战结束原因
1991年12月25日,历时近44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冷战并不是突然结束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既有苏美两国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政策转向,也有经济实力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军事实力的地位相对下降,又有世界和平、民主运动的推动及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取向的作用。但就我个人而言,冷战的结束相对更多的是由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的变革而导致的,即我认为,冷战结束的主要矛盾更多的集中在社会主义阵营中。 对于社会主义阵营,我将其分成以下两个部分进行论述:苏联及东欧。
一、 苏联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之中的领头羊,在整个冷战过程期间都对社会主义阵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苏联在带领社会主义阵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冷战后期苏联老大哥的表现并不能使人满意,苏联自身也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最大矛盾体。
1. 解体前苏联状况
冷战初期,社会主义苏联拥有强大的硬实力,尤其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伴随着苏
联“新经济体制”的推行,苏联经济稳步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到了冷战后期,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正
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在国内,已实行了六十多年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党内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滋生,贪污受贿和打压异己的风气盛行。
苏联经济困难重重,发展速度不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市场供应紧张、商品短缺,
人民生活日趋困难。国际关系尤其是和盟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国际形象一落千丈。这种
情况使苏联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强国
的危险。
2. 主要原因
, 新一代领导人的更替
1985年,苏联在两年多时间里连丧三主之后,由领导集团中“年富力强”的
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职务。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新兴一代的领导人,有着较少传统
思想的束缚,所以比其前任对苏联的处境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当下苏联就
像到了癌症晚期,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可以苟延残喘了,要想继续保持苏联的大国地
位就必须改弦易辙,重视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正是这样的一位领导人开始对苏联
进行大刀阔斧的大手术。
, 军事政策的和平
前面领导人变化中也曾提到,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
经济就必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
境。于是苏联改变了之前与美国强硬对抗的做法,放缓了装备竞赛追赶美国的脚步,
在军事上开始推行缓和战略。苏联领导人在多次表示要改善苏美关系,表示希望同
美国停止军备竞赛,冻结核武库和停止部署导弹。与此同时,苏联单方面暂停核试
验,提出一个又一个裁军计划,并从阿富汗撤军。在军事上的和平政策有效地缓和
了美苏两方长期在军事上的对立与矛盾。
, 外交政策的软化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也有了重要的改变,新提出的“新思维”外交策略与之前
的快速发展策略相比,前者认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
从对抗走向合作,由斗争转向为实现和平、改善生活,而后者则是从苏联一国的发
展考虑前者着眼于世界的缓和与稳定,更多的着眼于苏联利益的争夺。主要政策有:
“对东欧实行不干涉政策,继续与美国就裁军、削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
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协议,和中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
加强彼此合作,争取阿富汗、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等问题的政治解决。”如
此的外交政策好听点说就是“思想站到了新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也正反映了苏
联国力下降导致的外交无力。
3. 小结
在冷战后期,苏联内外交困, 超级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这种形式迫使戈尔巴乔夫所带领的苏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大多以和平友好为原则,收敛苏联之前的嚣张气焰,减少对美国及周围国家的威胁。这一系列做法赢得了各方的好感与信赖,使东西方结束对抗,走向缓和。当然,这些动作也几乎完全丢弃了苏联的主动权,使得苏联国内外的局势失去控制,断送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 东欧
东欧剧变当时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就是以一个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介绍的,足见其在冷
战结束中的重要里程碑地位。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
国及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份子,苏联的变革也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改变
机会,而相对于苏联来说,东欧国家的变革就更显激进——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
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1. 冷战结束前东欧状况
苏联与东欧两者就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当苏联内外交困时,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经济停滞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治腐朽混乱,可谓是同病相怜。这样的国家状况自然会
引起民主党派及广大群众的不满,执政党此时正面临着极大的执政压力。
2. 主要原因
, 内部压力的爆发
在强大的集中制度的压力下,东欧各国从实质上说并没有取得过真正的实权,
人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的诉求被压制,执政党的各项政策也脱离了群众,不得民心。
再加上执政党内部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
了党的自身建设,党内的整体素质十分低下,社会主义统治岌岌可危。于此同时,
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下民主、进步的观念深入民众,民众的诉求一直有增无减。有
镇压就会有反抗,国家内部一直都存在着这样变革的动力。
, 苏联政策的放宽
前面也曾提到,苏联为了自身保全,推行了所谓“新思维”的思想,采取了一
系列对东欧松绑的政策。松绑对象包括曾经实行军事入侵,终结了“布拉格之春”
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苏联的推动引导作用极大地促进后者完成统一,并默
许其加入北约。这样的“松绑”一方面更是动摇了共产党内部的思想,造成了组织
内部的混乱与不统一,另一方面也为东欧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为东欧国家
改变社会性质创造了条件。
, 西方因素的催化
社会性质的变更并不是都以流血和暴力完成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到
了苏联的松动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境遇后,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
等各种手段对东欧国家或诱惑或施压,为他们铺好社会性质转变的平坦大道,促使
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它们
3. 小结
在冷战后期,处在谷底的东欧各国迎来了一次难得改革的春天。外部因素的放宽使
得内部积蓄的力量得以爆发。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次动荡中改变了政治体制和社会性
质,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一员,并在这次动荡中完成了两德的统一。这样极大地缓和了东
西间的矛盾,同时也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于社会主义阵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
霜。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然也就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能力。
三、 总结
从上面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阵营对于冷战结束的特殊贡献。苏联作为领头者的“新思维”变革方法断送了苏联恢复往昔的能力,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加速衰败与解体。但恰恰是这样的变革打破了僵持白热化的对立,缓和了两方了矛盾,并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机遇,直接加速了冷战的消融。
范文五:819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
论述19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
一、1960年代的国际关系背景:
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总历史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扩大与尖锐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二、变化原因:
主要是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所致。
三、变化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冲突的尖锐化
1.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1961年10月,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将指责和攻击矛头针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正确立场遭到拒绝。
1961年,苏联乘中国经济困难之机,要求中国偿还朝鲜战争期间的债款。
1962年春,苏联在中国塔城和伊犁地区大规模颠覆活动,制造伊宁暴乱事件。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时,苏联不顾同盟条约,增加对印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3年春起,中苏进入理论上的全面争论。
196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后,中苏关于国际共运的大辩论更加激烈。
1964年9月10日,苏共公然称中国为“世界革命运动的主要敌人”。
2.苏阿关系的断绝与罗马尼亚的自主政策
(1)苏阿关系断绝
1960年不加勒斯会议上,苏联力图迫使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就范。
1961年春,苏联从阿尔巴尼亚撤出专家,拆除海军基地,驱逐在苏联学习的阿尔巴尼亚留学生。
1961年4月26日,停止向阿尔巴尼亚的贷款。
1961年10月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对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公开指责和攻击。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12月,双方断交。
(2)罗马尼亚自主政策
1962年,罗马尼亚对苏联的一体化计划强烈反对,并实行坚决抵制,积极发展同西方国家及中国的贸易。罗马尼亚工业化计划不容干涉的立场,实际上宣布了赫鲁晓夫的经互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死刑。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1.中苏关系的破裂
1965年3月,苏共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在实际上导致了共产国际主义运动的分裂,导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同时,苏联在中苏边境制造边界纠纷。1965年3月~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
1967年以后,苏军对中国边境的武装挑衅明显增加。
1969年“珍宝岛事件”表明,苏联领导集团已经彻底背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的同盟关系名存实亡。
2.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杜布切克接替诺沃提尼职务,他及其的支持者,对内主张改变现有政治和经济制度,对外表现出反对苏联控制、要求独立的倾向。
1968年4月《行动纲领》的提出,出现了“布拉格之春”,之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集团出兵干涉了捷克斯洛伐克内政,暴露出他们推行霸权主义的真正面目。
四、变化的意义:
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暴露了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苏联在国际上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孤立。苏联拉拢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出兵侵略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事实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