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7课
《热传递》
—系列实验创新说课
实验器材:支架 试管夹 烧杯2个 酒精灯 温变油墨 铁圆片2个 塑料棒1根 木棒1根 金属棒1根 电烙铁 热水 铁条3片 铜条铝条各1片
实验原理: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分别加热尖端—中间)
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边缘—中心),中心采用电烙铁加热 实验三:热在不同材料上的传递(金属、塑料、木放入热水中)
实验四:热在不同金属上的传递(热水中放入铁、铜、铝)
创新实验的亮点:
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的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说课过程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一、教材分析与创新对比
1、教材呈现
今天我要讲的是《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热传递系列实验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和第7课的内容,总共有5个实验。
通过这5个实验,探究构建热传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不同的金属上的导热性能。在不同的金属条上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从而推测材料的导热性能。
2、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时候,发现这几个实验有几点不足:
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难度大、耗时长。
⑵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热传递过程,要根据现象推测结论。
⑶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3、实验的创新
⑴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改变了实验原型要依靠现象来推测结论这一不足,让教学结论能直观形象地展现。
⑵改进了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操作见到。
⑶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二、实验前的准备
1、呈现改进后的实验盒
这是我们自制的多个热传递实验的实验盒,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实验操作。
实验盒里有哪些实验材料呢:
(一一拿出器材摆好)支架、固定夹、涂有温
变油墨的金属条金属圆片。
2、介绍实验原理
(出示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现在我手上拿的就是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呈现出黑色的部分就是涂有温变油墨的部分。我们实验的原理就是:利用热导,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过程。
仔细说明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属圆片上涂着黑色的温变油墨,当我们加热的时候,金属圆片的温度会升高,它会由黑色变为红色。当金属圆片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呢,它又会由红色变回为原来的颜色。
三、操作实验
为了见证实验的效果,我们现在开始进行实验操作。
1、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
(组装摆放实验器材)
首先,我们将实验用的支架装好,这个支架就相当于实验室用的铁架台。支架装好后,再将试验用的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末端固定在支架上。然后把酒精灯放在金属条的最前端。
(开始实验)
大家可以看到,进过改良后,我们的实验操作变得非常简单了,再也不用一根一根的用蜡去粘火柴了。牵扯到很多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其他知识,使实验变得更高效。不仅如此,更突出的是我们看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形象。请大家注意观察。
⑴用火柴点酒精灯
⑵观察:观察在实验过程中,金属条上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实验效果很快,而且非常明显。温变油墨的颜色正由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红。
⑶结论:这就说明,热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⑷加热中间: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呢,我们还可以加热金属条的中间。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候金属条中间的温度高,而两边的温度低。
⑸结论: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清楚的告诉我们,热由温度高的中间逐渐向温
度低的两端传递。
2、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
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效果已经很明显了,那我们改变金属的形状,用金属圆片,那么热又会怎么传递呢?接下来做的实验就是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原理:在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进行加热。
⑴加热圆片边缘
⑵结论:温变油墨的颜色清楚的告诉我们,热正由受热点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⑶加热中心(电烙铁):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还可以在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 金属圆片的加热我采用一种特殊的加热方式。那就是用电烙铁加热。可以看到,改进了实验后,加热的方式被解放出来了。原来用蜡做实验的时候,如果我们涂上薄薄的一层蜡,现象不明显。如果涂上厚厚的一层蜡,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加热的蜡会往下流造成实验不便。但我们使用了温变油墨后呢,这种加热方式就变得多样了。
⑷观察:下面请大家观察,金属圆片的中心,也就是受热点正在变红,同时,在向四周扩散变为红色。
经过这几个实验打架应该知道接下来颜色该怎么变,热该怎么传递。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直观的展现了,热总是向温度低的方向传递,让学生非常清晰的了解到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3、实验三:比较木材与金属的热传递性
(热水加热)
这个实验我采用一种热水加热的方式,我们先在烧杯中导入适量地热水,再将同样粗细、长短、且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塑料棒、木棒同时放入热水中。 原实验是用三种材料的勺子同时放入热水中,通过用手摸感知。而我们实验改进后,不再是用手粗略的去感知,而是用更直观的现象来展现。大家可以看到,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告诉我们:热在金属棒中传得很快,在木棒和塑料棒中传得很慢。这说明金属的传递性能很好,而木和塑料的热传递性能比较差。我们家里用的锅子的锅柄以及锅铲的手柄大都使用的是木头和塑料这两种材料,就是利用这两种材料的热传递性能比较差的特点。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
4、实验四:比较不同金属铜、铁、铝的性能
同样的是热的良导体,不同的材料它的导热性能也不同。由于实验材料的变化,我们加热的方式可以用酒精灯也可以用热水。为了便于观察,我还是采用热水加热的方式。
先在烧杯中导入适量的热水,然后将同样粗细长短且涂有温变油墨的三根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
现在实验四的现象已经出来了,我们看这上面温变油墨的颜色变化已经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了。这三种金属,铜的导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最后是铁的导热性能较差。
为什么我们用的空调冰箱,它的散热管一般是用铜或者铝做而不用铁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利用温变油墨遇热变色的特质,让摸不着看不见的热传递变得可观可感,实验现象明显而有趣,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到科学道理。
四、创新之处
对这一系列实验的创新,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可成为循环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的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范文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热的传递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夹河中心 年(班)级 四年级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
铁勺、烧杯、蜡烛、浅管夹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水、茶叶。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实验步骤:一: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1、 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
上蜡,等其凝固。
2、 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前端,
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蜡熔化的情况。
二:研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
1、 正确使用酒精的方法。
2、 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
的。
三:总结。热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
的
实验后记:
实验效果较好,学生知道金属的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是热的不良
导体。
范文三:小学科学,热传递三种方式
篇一:热传递的三种形式
人们都知道热传递有三种形式:辐射、传导、对流。
??? 热传导: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或液体中,热传导过程往往和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不同,一般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玻璃、木材、棉毛制品、羽毛、毛皮以及液体和气体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石棉的热传导性能极差,常作为绝热材料。
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 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自然对流往往自然发生,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强迫对流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对流体搅拌而
1
形成的。 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 热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热辐射虽然也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但它和热传导、对流不同。它能不依靠媒质把热量直接从一个系统传给另一系统。热辐射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辐射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如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光进行辐射,在500摄氏度以至更高的温度时,则顺次发射可见光以至紫外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如太阳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再传给地球的。
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热的导体
各种物体都能够传热,但是不同物质的传热本领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瓷、木头和竹子、皮革、水都是不良导体。金属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液体,除了水银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
散热器材料的选择
散热片的制造材料是影响效能的重要因素,选择时必须加以注意!目前加工散热片所采用的金属材料与常见金属材料
2
的热传导系数:
金 317 W/mK
银429 W/mK
铝401 W/mK
铁237 W/mK
铜48 W/mK
AA6061型铝合金 155 W/mK
AA6063型铝合金 201 W/mK
ADC12型铝合金 96 W/mK
AA1070型铝合金 226 W/mK
AA1050型铝合金 209 W/mK
热传导系数的单位为W/mK,即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柱体沿轴向1米距离的温差为1开尔文(1K,1?)时的热传导功率。
热传导系数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同时还需要兼顾到材料的机械性能与价格。热传导系数很高的金、银,由于质地柔软、密度过大、及价格过于昂贵而无法广泛采用;铁则由于热传导率过低,无法满足高热密度场合的性能需要,不适合用于制作计算机空冷散热片;铜的热传导系数同样很高,可碍于硬度不足、密度较大、成本稍高、加工难度大等不利条件,在计算机相关散热片中使用较少,但近两年随着对散热设备性
3
能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散热器产品部分甚至全部采用了铜质材料;铝作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因热传导系数较高、密度小、价格低而受到青睐;但由于纯铝硬度较小,在各种应用领域中通常会掺加各种配方材料制成铝合金,寄此获得许多纯铝所不具备的特性,而成为了散热片加工材料的理想选择。
各种铝合金材料根据不同的需要,通过调整配方材料的成分与比例,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特性,适合于不同的成形、加工方式,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上表中列出的5种不同铝合金中:AA6061与AA6063具有不错的热传导能力与加工性,适合于挤压成形工艺,在散热片加工中被广为采用;ADC12适合于压铸成形,但热传导系数较低,因此散热片加工中通常采用AA1070铝合金代替,可惜加工机械性能方面不及ADC12;AA1050则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适合于冲压工艺,多用于制造细薄的鳍片。
篇二: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
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证据”,然后能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因此,借助科学探究活动
4
展开内隐的思维活动,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的设计中,重在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在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5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铜棒、火柴、牙签、蜡盘、酒精灯、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加热
(1)老师现在在干什么,
(2)加热一会儿后,如果我用手碰一下这儿怎么样? (指铜棒的右端)
(3)我们在铜棒的左端加热,怎么右端也会烫手呢,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2(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热会传递,那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板;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热传递的现象,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在生活中他们有过许多无意识的经历。因此,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左端加热,他们都很自然地能说出金属棒的右端会烫手。这时,一个“你怎么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里去学科学。在此基础上, “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二、探究热的传递
1(热在金属丝中的传递
6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用手去摸摸看,看不见,又不能碰,那我们怎么知道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
(2)我为你们提供一些材料,除了这些器材外(给铜棒加热的实验器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牙签和凡士林。(介绍材料)这个小盒子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牙签了。
(3)下面就利用这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请把你们的方法画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4)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画出实验方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经历思维探究。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5)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丝不同部
7
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教师预设问题:
a很多组已经完成了实验设计,我们先请这组来汇报一下。其他组认真听,看看他们设计得怎样,
b有不一样的设计吗,
c如果学生说到牙签数不同,问:粘一根好还是四根好,(多根可以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你们猜测一下牙签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
d如果学生说到加热点不同。问:可以吗,(换个方向看看情况是怎样的。) e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凡士林要尽可能粘一样多,牙签大小,重量一样,牙签粘的位置要在同一高度上,注意安全,分组在不同的加热点做实验等)
设计意图: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五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的。因此设计了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通过几个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把为了实验能顺利完成,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8
1(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铜棒。
(7)下面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加热点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组合作得好,完成得快。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交流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牙签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给金属丝的一端,然后沿着铜棒慢慢地向另一端传递,或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到金属丝的中间,然后慢慢地向两边传递)。(依次分组汇报)
(9)小结:同学们看,无论在铜棒的哪个位置加热,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是有规律的。谁来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温度相对比
较高,所以热在铜棒上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向温度较低的部位传递。(板书:高温?低温)
设计意图:在“加热粘有牙签的铜棒”时设计了在铜棒的左、中、右三端分别加热的三个实验,然后让学生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实验,这样
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热不是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传递,通过三个实验的对比、归纳,学生自然得出“热
9
总是从加热的地方也就是温度高的一端往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结论。
2(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热会沿着铜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这是一个金属盘,如果老师在盘子的中间加热或者在盘子的边缘加热,热在盘子上又会怎样传递,请把你们小组的猜测画在实验记录表二上。(附后)
(2)生猜测。(画图)你们为什么这么猜,
设计意图: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同时猜测时以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更形象,更利于学生表达。
(3)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
备课预设:用粘牙签的方法。
a用粘牙签的方法我们只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上某些部位、某些点的传递情况,如果我要看到热在盘子上所有部位的传递过程,怎么办呢,
b粘牙签的方法比较费时,有没有既节约时间,效果又明显的实验方法呢,引导学生想到用凡士林涂抹或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老师这儿有一个蜡盘,在
10
盘子的底部均匀地涂上了一层蜡,我们就用这个蜡盘来做实验。)
c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的变化)
(4)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就熄灭酒精灯。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盘子。
(5)请同学们选择在中间或者边缘加热,开始分组实验。
(6)交流: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推测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顺序和方向吗,
(7)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盘子上是怎样传递的,
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指板书:较高?较低)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观察、积累、比较,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巩固延伸
1(小结:不管是铜棒上还是金属盘子,热在这些物体中
11
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铜棒和金属盘子上的传递。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比如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铜棒、金属盘)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热在铜棒、金属盘上的传递)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板: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3、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比如说炒菜,火使锅热起来,冬天从外面回来,用手捂一下热茶杯,热传到了手上,热手捂一下脸,热传到了脸上,你能来说说吗,(火锅里汤勺柄,热水袋、电热毯、坐板凳??)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所需研究的科学问题,即“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够通过学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发烧时用湿毛巾敷额头”“坐过的板凳要热一些”等又回到生活中去,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突出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空调房,太阳)热传递还有二种方式对流和辐射,这两种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书本47
12
面资料库中有图文介绍,想提前学习的同学课后去阅读吧。
篇三:热的传递苏科版小学科学教案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 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课时安排〗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
13
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
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 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14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学生自学19页“辐射”。
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空气——辐射
15
范文四:热的传递实验
怎样指导学生做好热传递实验?
导入新课:
采用联系生活实际导入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 常见现象,金属勺插入热水中,金属勺柄变热了是怎么回事,然后引 导学生进行分析, 我们是把金属勺前部插入热水中, 而金属柄并没有 插到热水里, 但却变热了。 这也许是金属勺前部在热水中变热后把热 传给了金属柄, 来做出假设, 这个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 正。
学习新课:
1. 模拟实验,初步感知热的传递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和 1把金属勺子。
⑴、学生上来摸,勺子是冷的,水是热的。
⑵、大家交流并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
⑶、分组完成,并填写是实验记录单
通过把勺子放入热水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给勺部及 勺柄, 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 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 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2. 探讨实验、验证假设
⑴、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做实验观看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 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
3. 讨论实验的注意事项。
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 便于学生能正确演示实验, 提高动手做实验的 水平。
(1)明确问题:酒精灯和蜡烛的使用 。
(2)展示课件
(3)、指导学生如何做
4. 实验
(1)巡回指导,注意强调安全
(2)个别实验失败后的指导
(3)分组完成 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加大学生间交流,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5. 交流与小结
汇报实验结论
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 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 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范文五:科学实验创新大赛 热的传递
2014年中学物理和小学科学教师 实验创新大赛申报表
注:有关内容可另附页说明。
热的传递
株洲县淦田镇中心小学 陈前 一、实验地位和作用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实践证明, 实验设计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 成。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热的传递》一课中有一个探究实验:热在金 属棒中的传递。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 明白热能从高 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在同一物体中, 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 部分 , 为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根金属棒上每隔一定距离用凡士林粘上 一根火柴,将金属棒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 金属棒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课文的要求是用凡士 林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 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 成功的寥寥无几, 上来展示时颤颤抖 抖的又掉落了几根。 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 在什么地方?
不足:(1)粘凡士林的用量必须相同,学生掌握不好。
(2)手稍微动一点,还没等加热,火柴因为自身的重力就会掉 下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 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 用套蜡环 (或 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穿挂) 的方法代替用凡士林粘火柴棒, 解决了实 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或三脚架) 、金属棒(铜棒) 、火柴、酒精灯、蜡环(在 圆柱形蜡烛中间钻一个小孔)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热通过金属棒传递到套蜡环(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 的地方,蜡环(吹塑纸剪成的图形)会融化,先后掉下来,就能看到 金属棒上热的传递过程了。
2、实验装置及说明
(注:红色的圆圈,代表套进去的蜡环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 )
六、实验过程
1、按装置图在铁架台上(或用 2个三脚架)固定金属棒(铜棒) 。
2、每隔 2厘米套上一段蜡环(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 。
3、点燃酒精灯,在金属棒(铜棒)的一端给金属棒加热,也可以在 金属棒(铜棒)的中间给金属棒加热。
4、记录好蜡环(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掉下来的顺序。
七、实验效果
改进后用套蜡环(或用吹塑纸剪成的图形)的方式,操作方便, 简单实用,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减少了实验误差,实验结果一目 了然。
八、自我评价
学生实验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 动” ,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组织不同的材料 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 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 改进 后,化复杂为简单,解决了以前用凡士林粘火柴棒的不便,而且很容 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