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 、C ??)+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 ;②分析个性特征B ;③分析个性特征C ??。
答题示例:【2012年湖北省七市(州)(孝感、宜昌、黄冈、荆州、襄阳、十堰、恩施)高三四月联考现代文阅读《貂皮大衣》第17题】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所累(个性特征)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份)的形象。①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②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
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 、B 、C ??。①分析个性特征A ;②分析个性特征B ;③分析个性特征C ??。
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答题示例:【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血的故事》第11(3)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分析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 、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 、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 、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 、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 、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题示例:【2010年广东卷《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②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③“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妻子确实吃不饱;另一方面,不接受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题示例:【2011年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2、概括、分析人物情感
(1)某某内容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答题示例:【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与关爱。(2)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范文二: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笔下的“莫言”
——《生死疲劳》中莫言形象的分析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文章气势磅礴,人物众多,而其中以作者为原型的“莫言”,他身上复杂性与特殊性的结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莫言作为贯穿全书的人物之一,有着自己突出的个性,同时他在促进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莫言本身从名字、身份、行为等多方面都有象征意义。
关键词:莫言;人物形象;《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对《生死疲劳》中“莫言”这一形象给予了很多期待,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作者对其形象的描绘具有统一性,而且其在情节结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莫言”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而且是作品叙述者之一,他的存在具有复杂性。
一、莫言形象的塑造
对于“莫言”形象的描绘,作者的统一性在于对他的态度是一贯的负面、消极、贬低。
莫言与人民公社同年出生,是蓝解放的干兄弟。他小眼如缝,貌极丑陋,行为古怪,是个生性好奇却又劣迹斑斑,脸皮厚招人厌却又不甘寂寞的讨厌鬼。作为作品中与主要人物西门金龙、蓝解放一起长大的小孩,他不被被村中的长辈重视,被认为是一个歪门邪道之才。他是个人见人厌的坏孩子,但是他能说会道,喜欢读报,不放过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莫言在作品中对其有着很精辟的评价:"莫言这小子既好奇又懦弱,既无能又执拗,既愚蠢又狡猾,既干不出流芳百世的好事,也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坏事,永远是一个惹麻烦、落埋怨的角色。" [1]由此可见,“莫言”是一个具有明显性格缺陷,却又无药可救,令人无奈的人物。
二、莫言形象的作用
“莫言”不仅是一个以作者为原型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笔下的“莫言”是个行为奇怪,善于讲歪理的傻瓜,但就是这个傻瓜最后成为了一个作家,他写的一系列作品如《养猪记》、《黑驴记》、《复仇记》、《杏花烂漫》、《撑杆跳月》等都被作者运用在许多重要情节中,为作品补述故事情节,从另一个侧面丰满故事背景,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莫言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他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也起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在“猪撒欢”这一部中,若不是莫言把蓝解放拉到大杏树下让他看到令其痛不欲生乃至发疯的画面,就不会促成解放和合作的婚姻,为这家庭的支离破碎埋下伏笔。在“狗精神”这一部中,若没有莫言好心帮忙把庞春苗引荐给蓝解放,两人之间就不会产生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更不会发生蓝解放抛家弃子与庞春苗私奔的事情。在全书的前半部分,莫言更多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的角色,而在书的后半部分,莫言更多的是一个叙述者,他站在一个叙述者的角度丰满了故事细节,梳理了故事脉络,为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作为一个叙述者,作者以自己的真名进入小说的现象具有先锋叙述的典型特点。莫言的“介绍性叙述”处于“零度情感”状态。[2]在对最后结局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作家冷冰冰的态度,把人物的结局完全交给命运的安排,客观地叙述接
踵而至的死亡,正是这种毫无感情的叙述给读者一种强大的感情冲击,促使人产生对作品的深度思考。
三、莫言形象的意义
莫言作为一个跟作者同名同姓的人物,与作者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是作者对自身过往的写照。同名同姓,同乡同屯,生活际遇相近,长相职业相似,不得不说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投注了对自己过往的思考和解读。
在人民公社、大养其猪、大炼钢铁、土地改革、**等不断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西门屯中的人物命运起起落落,起伏不定,但莫言作为其中的小人物,命运起伏性不大。作者运用具有极强否定的词语描述“莫言”,比如“下等货色”、“傻瓜”等。作为具有“莫要言语”名字的他本身却是一个能说会道、多嘴碎舌,善于溜须拍马的角色。作者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嘲讽、讽刺令人深思,作者对于莫言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只有莫言的结局没有明确的界定,似乎他存在的必然在于讲述别人的故事,而对于叙述者本身,他本身是没有所谓的结局的。
我认为,莫言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他的存在与西门金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门金龙作为地主西门闹的后代,从小便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受到长辈的器重。反观莫言,他是普通农民出身,从小庸庸碌碌,是个人见人厌的坏孩子。但是,作为商人的西门金龙野心大,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莫言虽从小惹人烦、讨人厌,不管怎样争取出风头都不得重视,但最后成为作家,平安康健。两个人如此千差万别的结局令人唏嘘,莫言先生的存在提醒我们好的开头不一定意味着有好的结局,个人命运前后反差如此大,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莫言”这一人物形象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个性丰富,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本身的行为都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扁平人物”,他的性格极度集中化、扁平化,但却很容易被读者感情的眼睛认出来,他们周身散发的气氛易于分辨。[3]
参 考 文 献
[1]莫言:《生死疲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2]高翠英:《〈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年。
[3]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56页。
范文三: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
1、 【牧童】 :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的牧童形象
2、 【舟过安仁】 :儿童 聪明伶俐
3、 【清平乐?村居】 :顽皮淘气 的小儿子、一个五口之家的 温馨幸福 的农家生活画面
4、 《冬阳 ? 童年 ? 骆驼队》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童年的发现》 :费奥多罗夫是个 富于幻想、执着探索、幽默风趣 的孩子 。
6、 《儿童诗两首》 :表达了儿童 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
7、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是个 聪慧、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的孩子。
8、 《晏子使楚》 :晏子是一个 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的人。
9、 《金色的鱼钩》 :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 迹,表现了红军战士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的崇高品质。
10、 《桥》 :党支部书记老汉 有着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的崇高精神。
11、 《梦想的力量》 :瑞恩的一颗 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 的美好童心。
12、 《将相和》 :赞扬了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的可 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 勇于改过 的精神。
13、 《草船借箭》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神机妙算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 鲁肃 :忠厚守信 ;曹操 :谨慎多疑(生性多疑) 。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1)熟悉气象 。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水顺风,曹军来 不及追赶。 (2) 熟知地理 。 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3) 知人善用 。 了解鲁肃的忠厚守信, 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于是将计就计;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 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 (4)谋划周密。 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 精确伪装;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 大;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归来。 14、 《景阳冈》 :武松 胆识过人、武艺高强 。
15、 《猴王出世》 :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的特点
16、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 争强好胜、 富有心计。 胖墩儿 忠厚老实、 争强好胜 的个性特点。 17、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严监生 爱财如命 的形象 。
18、 《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王熙凤 泼辣张狂、巧舌如簧、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人物形象。 19、 《刷子李》 :“刷子李” 技艺高超 。
20、 《金钱的魔力》 :老板的 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 的丑态。托德 以钱取人 的丑态。
范文四: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二、知识梳理:
要想理解并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首先就要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1、 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语言行为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多次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表现“我”对“车夫”的崇敬和“我”在车夫光明证直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同自己灵魂深处的丑恶作斗争的自我解剖精神。
神态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态的具体描写。描写时一要注意使用一些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二要注意人物神态表情的变化。 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的方法有以下几点:a 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 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b 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c 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主要有以下方法: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 [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正面描摹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比如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全文详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2)、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 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的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比如,在《小镇女人》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这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小镇人的介绍,交代小镇女人的结局。
(3)侧面描写取代了正面描写。 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直接铺写了罗敷的穿着打扮,正面抒写了她那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去正面写秦罗敷的发、脸、身材等,而是用了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受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 运用这种方法,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2010年河北省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选的《最美的善举》两篇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就是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典范之作。
(三)对比衬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
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 李白 )就是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小的”;用“黑的”衬托“白的”;用“大的”衬托“小的”等。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段文字的描写就是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还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是从肖像、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比如,在《安恩和奶牛》中,对老妇人的外貌的几处描写:“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对安恩的头巾、木屐的描写就是服饰细节描写。在《故乡》中,对捕鸟过程就运用了细节描写:“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在《背影》中,对父亲翻越站台的动作也是细节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三、中考题型 这个考点在历年来的中考和一模二模题中的题型基本有两种:
题型一、说说是如何将某某人物刻画的生动而感人的。 题型举例:2010年北京市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15题) 15.简要分析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题型二、结合作品,分析某某人是如何影响某某人的,从中可以看出某某(文中主要正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题型举例:2011年北京市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 17.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7分)
四、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点拨: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在阅读文章后,要弄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第二、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与主要人物有什么联系?
第三、刻画人物用了什么方法?
记叙文阅读之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例句:
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 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人物描写方法知识库:
1. 人物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 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角度或途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 在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中都可能存在细节描写。
4.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
(1)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
(2)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
(3) 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4)为下文??作铺垫
(5) 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从侧面烘托??
答题公式:
运用了xx 描写,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谁xx 性格特点或XX 品质。
注意:外貌描写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或写出了什么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范文五: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
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钟志平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故事情节发展及相关矛盾冲突,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上课。我们完成了《鸿门宴》的翻译和疏通,并理清了故事发展的思路。 板书故事梗概,基本情节是:
无伤告密 范增进言 项伯报信 张良献计 刘项约亲 项伯说羽
刘邦谢罪 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 范增碎玉 诛杀无伤
二、这一节课,我们的教学活动目标是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写手法、典型环境、故事情节。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 、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
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司马迁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在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上,为我们塑造了两组对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以刘邦为首的刘邦集团和以项羽为首的项羽集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及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探讨这两组人物形象,填写黑板上的表格。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选一个记录人,该记录人记录讨论结果,并到黑板上填表。
2、可以参考手头的参考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东西。
3、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讨论结果,写上小组组别,看哪些小组又快又好,其他没有板书的小组进行补充。
四、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点拨指导。
五、五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师生评价。
六、教师小结。
鸿门宴上,刘邦全身而退,项羽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鸿门宴后不久,项羽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18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城南郑。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向东进攻项羽,多次被项羽打败,但屡败屡
战,公元前204年初,刘邦被困荥阳,项羽在范增的劝说下急攻荥阳,刘邦手下谋士陈平采用离间计,令项羽以为范曾与汉军勾结,削其兵权,范增大怒,告老还乡,病死在徐州。刘邦化险为夷。范增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形成了足以和项羽抗衡的力量,12月在垓下包围项羽,项羽四面楚歌,兵败乌江,走投无路,拔剑自刎,临死前还不反思自己的失败的真正原因,大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项羽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强猛将,他曾经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三万杂牌军,打败秦将章邯的四十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曾经在楚汉战争中,以三万骑兵,在彭城歼灭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在战争史上屡创奇迹。但是,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战败了,楚汉战争,鸿门宴是序幕,鸿门宴上项羽给了刘邦生存的机会,于是给了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强大汉朝的机会,在垓下,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他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项羽应该在临死前说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把握,等到失败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老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刘邦说三个字?我该杀了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时间的话,我希望是 ?我早该杀了你?”。
七、作业。完成本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