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认知心理学论述题
三、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
效应器(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系统 记忆
一组基本信息过程
加工器 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 解说器: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
信息的系列。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 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第五章 短时记忆
2、Paul Sternberg有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研究
他认为,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实现再现,需要将测试项目与当前记忆集中的项目进行比较,并判断是否与之匹配。就此他提出两种假设: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经过实验,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进行系列扫描的,并进而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实验模型。
依他的看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阶段:测试项目编码→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诸项目一个个地顺序比较→作出决策和反应(此阶段后来分为决策和反应组织两个阶段)。
同时通过实验,他还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以从头至尾的扫描进行的而不是自我停止的扫描。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开的,并且比较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决策过程则需时较多,为求工作效率,与其在每次比较后都要做一次判断,不如在全部比较着后做一次判断更为省时。
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以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可他的这一观点却难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相反地,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于说明;另外从加工能量有限的观点出发,可以对他的实验结果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即解释为平行加工。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运用有关实验说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褪
实验方法: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边一个数字回忆起来。
其中,从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为间隔数字,而呈现这些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为间隔时间。由于根据记忆痕迹消退假说,保持的信息将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据干扰说,保持的信息经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现在通过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为每秒1个数字)在保证其中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个量来研究该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去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的。两种速度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这种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消退。
第六章 长时记忆
4、用激活扩散模型说明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寓意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是由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密切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对于熟悉的东西能够有较快的判断,这种判断有时是跨越概念等级的,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概念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这有效地解释了熟悉效应。 由于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是由于它相联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
密切的概念来确定的。据此可以解释典型性效应,有时需判断的概念处于同一等级,可是仍然存在判断快慢的区别。这是因为判断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要快于非典型成员。对于典型成员判断更快可以认为是因为它与之的关系更加密切。
范文二:认知心理学论述题
三、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
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
环境 信息加工系?统
感受器 记忆
加工器
效应器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
效应器,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系?统 记忆
一组基本信?息过程
加工器 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
构?
解说器,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
信息的系列?。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
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第五章 短时记忆
2、Paul Stern?berg有?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研究
需要将测试?项目与当前?记忆集中 他认为,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实现再现?,
的?项目进行比?较,并判断是否?与之匹配。就此他提出?两种假设,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经过实验,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进行系?列扫描的,并进而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实验模型?。
依他的看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阶段,测试项目编?码?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诸?项目一个个?地顺序比较??作出决策和?反应,此阶段后来?分为决策和?反应组织两?个阶段,。
同时通过实?验,他还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以从?头至尾的扫?描进行的而?不是自我停?止的扫描。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开的?,并且比较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决策过程则?需时较多,为求工作效?率,与其在每次?比较后都要?做一次判断?,不如在全部?比较着后做?一次判断更?为省时。
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以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可他的这一?观点却难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相反地,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于说?明,另外从加工?能量有限的?观点出发,可以对他的?实验结果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即解释为平?行加工。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运用有关实?验说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褪
实验方法,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边一?个数字回忆?起来。
其中,从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为?间隔数字,而呈现这些?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为间?隔时间。由于根据记?忆痕迹消退?假说,保持的信息?将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据干扰说?,保持的信息?经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
现在通过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为每秒?1个数减少。
字,在保证其中?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个量?来研究该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去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的。两种速度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这种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消退。
第六章 长时记忆
4、用激活扩散?模型说明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寓意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是由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密切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在激活扩散?模型
中,概念之间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对于熟悉的?东西能够有?较快的判断?,这种判断有?时是跨越概?念等级的,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概念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这有效地解?释了熟悉效?应。
由于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是由于它相?联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密切的概念?来确定的。据此可以解?释典型性效?应,有时需判断?的概念处于?同一等级,可是仍然存?在判断快慢?的区别。这是因为判?断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要快?于非典型成?员。对于典型成?员判断更快?可以认为是?因为它与之?的关系更加?密切。
范文三: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论述题集合
1. 请阐述Navon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1P27
a) 答: 1..实验目的:知觉客体的时候,是整体特征先知觉,还是局部特征先知觉。 2. 2..试验方法:向被试展示两个图形,从整体上看,两图形中的刺激都构成同一个字母,
不同的是,其中一幅中局部特征同整体特征一致,另一幅不一致;Navon(1977)要求被试
或者在整体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
3. 3..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当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时,同局部水平上的识别(即报
告小字母)相比,被试在整体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大字母),速度更快。此外,当要求被
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是否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
然而,当要求被试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整体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
么,被试的反应要快。
4. 4..实验结论: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
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
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上
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5. 有关注意选择发生的精确位置,代表性的理论有哪些,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P68 6. 答:1..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看来,尽管信息平行的进入系统,但是,却只能暂时地
保存在缓冲记忆中。除非信息被选择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加工,否则信息会丢失。只
有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进入有限容量通道时,信息才会被识别。这意味着从平行输入的信
息中所作出的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水平上。因此,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
选择模型。
7. 2.. Treisman(1964)的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
那么与当前与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
的激活,使之超越意识阈限。这是一个比较折衷的理论,她认为,非注意的信息得到衰
减,结果只是最重要的信号才能够突破过滤器。
8. 3.. Deutsch和Deutsch的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
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而是在
完全加工之后。
9. 哪三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3P68
10. 答:1..为了验证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
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较高的语义水平,那么,说明注
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11. 1?Lewis(1970)考察了追随信息与非追随信息之间的关系。他呈献给被试非注意耳中
的词,与追随信息或者语义相关,或者有联想关系,或者完全无关。结果发现,尽管被
试不能记住呈现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词,但是,当注意耳与非注意耳中所呈现的词有语
义关系时,被试说出追随词所花的时间更长,这说明,非追随耳中的词得到了无意识的
语义加工。
12. 2?皮肤电反应(GSR)实验:当被试预期将得到少量点击时,他们的皮肤电阻会发生改
变,这正是GSR所测量的东西。Corteen和同事们让被试首先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在一
套特定词与期待电击之间建立联系。这些词与城市有关系。然后,他们让被试完成双耳
分听任务。这种任务要求被试注意一只耳朵中的信息,同时忽视另一只耳朵中的信息。
偶尔地,一个与电击相联系的词呈献给非注意通道。结果发现,尽管被试宣称他们没有
察觉到这些词,但是,被试显示出清楚的GSR。更有趣的是,对其他城市方面的词,这些
被试也显示出GSR,而这些词在条件反射训练阶段并未出现过。这样的结果表明,出现在
非追随耳中的非注意词不仅通达了语义,而且能够在语义上概括化。
13. 3?不只是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词,能够加工到语义层次,甚至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句子,
也可以在语义水平上得到加工。例如,Lackner和Garrett(1972)证明,如果呈现在非
追随耳中的句子(非注意句),提示了歧义句的一个特定的解释,那么,歧义句的解释能
够受到非注意句的影响。这说明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句子得到了语义上的加工。 14. 2..上述三个实验实际上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词的意义通达之后,即晚期选择,提供
了更多的证据。
15. Neill(1977年) 的实验是如何做的,有何发现,其理论意义是什么,4P74 16. 答:1..实验过程: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
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实验:
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
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
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
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
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17. 2..发现: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
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
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
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
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18. 3..理论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负启动效应作为一种实验技术,在选择注意机
制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事实上,一些研究者已经把负启动效应的获得,看成是
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抑制加工成分的证据。
19. 什么样的证据支持负启动可以在范畴水平发生,4P74
20. 答: 1..Tipper(1985)设计了两种连续的刺激显示,即先期出现的启动显示和随后紧接
着出现的探测显示。
i. 2..此外,Tipper还设计了实验和控制两种条件。
21. 实验条件下,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图片(如红色的狗图片)与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图片(如绿色
狗图片)相匹配。控制条件下,探测与启动两种显示中的刺激,没有任何关系。 22. 3..Tipper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探测显示中目标图片的命名要慢。 23. 4..Tipper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绿色的狗的线条画作为分心信息,出现在启动显
示中的时候,曾经受到过主动抑制。
24. 5..Tipper还提出了一种类似于扩散激活的扩散抑制机制。分心信息所受到的抑制,显然
扩散到了与该分心信息临近的语义节点。
25. 6..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的解释,即所观察到的这种负启动,可能是因为有语义联系的
两幅图片,在结构上相似而产生的。
26. 7..因此,负启动完全可以在范畴或语义水平上发生,这事实上支持了晚期选择模型。 27. Driver和Halligan(1991)在视觉忽视病人身上所进行的无意义图形判断实验,是如何进
行的?有何理论价值?4P86X2
a) 答:1..实验过程:Driver和Halligan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
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互相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
图上画有两个无意义图形,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
体轴相同时,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和Halligan
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
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的纸旋转之后,
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
b) 2..理论价值:Driver和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
轴的一侧,而不简单是那个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
28. 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户大小的能力,4P90 29. 答:1..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对一名半侧空间忽视病人进行研究,该研究为回
答注意窗口大小究竟是否可以调整,并进而揭示空间注意机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来自病
灶性脑损伤病人的证据。病人NG,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表现
出严重的右半空间忽视。改变或调整NG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
现的刺激被忽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
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
就按一下空格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
30. 实验1:通过在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当圆环总是出
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
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
而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缺
口在右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
上随机地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
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
31. 实验2: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
结果发现,当只出现小圆环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
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
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
意窗口的边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
a) 2..上述两项实验说明:
32. 1?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
一些限制;
33. 2?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
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
34. 3..Hillis等人的结果,对总是用距观察者中心或环境中心的绝对距离,来定义半空间忽
视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此外,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
隐喻。
35. 试述原型的特点6P138
36. 答: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
畴的最典型的项目。
37. 原型的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原型途径能很好地说明典型性效应;如果
要求人们说出一个范畴成员的名称,那么,人们最可能说出的是与原型最接近的项目的
名称。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例如一个很幽默的人会被说成很像某个喜剧明星,
而不会说那个喜剧明星很像那个人。这里,喜剧明星作为幽默人物的原型,起到参照点
的作用。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启动效应是指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
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标项目的反应快。4..在句子中,原型
可以替换范畴名称;下面的句子中a和b同样的正常,而c则显得怪异;a:抢劫者有很
多武器;b:抢劫者有很多枪;c:抢劫者有很多砖头;可见原型(枪)完全可以替换范畴
名称(武器)。
38. 5..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所谓的相似家族指,没有哪一个属性,一个概念
的所有样例都具有,然而,每一个样例都至少有一个属性,概念的其他一些样例也普遍具有。实验证明,原型评定与普遍属性得分两种测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换句话说,越有代表性的项目,拥有的普遍属性也越多。
39. 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有哪些不同的理论解释,6P145
40. 答: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为洞察语义记忆或一般知识组织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这种观点假设,生物的进化,使得人类发展了从知觉和概念两方面,区分有生命物种与无生命物种的特殊的机制,从而导致大脑中这些知识按照范畴来组织。因为不同范畴的知识存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所以,特定脑区的损伤,将会造成存储在该脑区的特定范畴的知识,出现选择性的缺陷。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脑损伤个案的支持。有生命范畴的特异性损伤,通常同颞叶受损相联系,有时和额叶、顶叶相联系。而无生命范畴的特异性损伤,通常同颞、顶和额区背侧的损伤相联系。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一些脑功能成像研究的支持。但这个观点难以解释广泛性脑损伤病人所表现出的范畴特异性损伤。
41. 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的识别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在把范畴的一个成员同另一个成员区分开,所要求的视觉加工的程度和细节上,有重要的区别。同人造物体相比,动物、水果和蔬菜,有着更惊人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因此,这些物体的识别,对前语义的结构描述系统要求较高。这样,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较高的范畴内的结构相似性,容易造成“视觉拥挤”使得成员和成员之间难以区分。按照这种观点,脑损伤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有生命物体范畴的特异性损伤现象,可以用结构描述系统障碍来解释。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按照这种途径,特定语义特征对知识获得和描述来说,具有不同的权重。因此,在人造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功能特征。语义记忆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觉特征子系统和功能特征子系统。也就是说,语义记忆的知觉特征子系统收到损伤时,就会产生有生命物体范畴的选择性受损。功能特征子系统受到损伤时,就会产生人造物体范畴的特异性损伤。这种简单的通道特异性假设,得到了一些不同角度证据的支持,也得到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证据的支持。然而,简单的通道特异性假设,不能说明范畴特异性知识损伤中的一种现象,即对有生命物体来说,知觉和非知觉的知识都受到损伤。另一种特征途径,承认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组织的同时,认识知识表征是分布式的和相互作用的。
42. 试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主要区别。5P112
43. 答: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
a) 1..外显记忆任务:要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
b) 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
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
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
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 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
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
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
断和知觉辩认。这些内隐记忆任务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
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
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c)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9P232
44. 答:1..专业知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称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
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最有效的实践,通常需要困难的任务,有价值的反馈以及改正
错误的机会。一般来说,专业知识不会轻易地就能获得。在问题解决的许多阶段上,专
家同新手到底有怎样的不同:
45. (1)?知识基础:新手和专家在他们的知识基础方面有巨大的区别;
(2)?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
特异的。
46. (3)?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
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特征。
(4)?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
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
决问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
不同。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
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47. (5)?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
(6)?速度和准确性: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
作更加自动化,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7?元认知技能: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专家似
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他们
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2..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
的问题解决问题解
48. 决既要求自上而下加工,也要求自下而上加工。因为专家能够快速地和准确地使用先前
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自上而下加工。相比之下,心理定势代表
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心理定势不仅干扰问题解决的质量,也干扰问题解决的速度。 49. 3..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象心理定势一
样,功能固着也代表着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不同的是,心理定势是指我们解决问
题的策略,而功能固着是指我们考虑物体功能时的思考方式。Duncker的蜡烛问题是关于
功能固着的一个经典实验。4..问题的性质: 两个典型的顿悟问题。一个是著名“九点
问题”,另一个是同样著名的“三角形问题”。 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
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
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
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
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
间。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
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
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到信心的突然跳跃。事
实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50. 32. 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研究者提出了那些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P203X2 51. 答: 1..在过去20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实验发现上:
i. 1当识别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时,读者或听者增量式地建立词串的句子水平的表
征2人们能够很快地使用详细的词汇信息,获得合适的分析;
b) 2..尽管当前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的所有模型,都基本上接纳这两个实验发现,但是,
在详细的词汇信息使用的时间进程、句法和语义两种加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加
工系统输出表征的数目等问题上,不同模型有不同的假设。流行的模型主要有以下
三类:
i. 1?两阶段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花园路径模型:花园路径理论框架中,两个
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
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
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
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
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
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52. 2?基于制约的模型或制约满意理论:基于制约的模型假设了强的相互作用系统,认为词
汇的特定的可供选择的句法表征平行通达,但是,相对的可通达性,要受频率和语境因
素的控制。这样,语义和话语信息,能够阻止不合适句法表征的假定。这类模型中比较
引人注目的,是MacDonald等人(1994)提出的词汇主义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词汇歧
义和句法歧义,来源于相同类型的知识表征,即词汇表征,二者消解的机制相同,因此,
句法歧义就是词汇歧义。词汇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是用相互作用激活建构,来说明句子
加工,因此并不假设基于结构的句法分析原则。
53. 3参照支持模型或弱相互作用模型:最早是由Crain和Steedman(1985)提出来的,后
来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基本思想是,来自话语的、和句法有关的语用信息,与句法结
构的话语功能紧密进行,因此能引导句法歧义消解。
54. 4除上述三类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外,为了说明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的关系,研究者还提出
了其他一些模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作用模型。
55. 3..任何句子加工模型,都必须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输入在句法上有歧义,读者
还是能建立一个暂时的解释。不同的模型以不同的方式说明这一事实: 56. 1?花园路径模型:利用不见词汇的原则建构最简单的结构;
57. 2?制约满意理论或强相互作用模型:建构最符合语义和话语语境的句法结构; 58. 3?同时作用模型则依靠区别的句法和语义加工系统来说明理解的迅速性。
59. 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实验证据?7P175X2 60. 答:1.. 主要观点: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思维过
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61. 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1?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
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2?上和下非常
容易区分开。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对上下维度作出快速判断。在突出性
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
a) 2..实验证据:Franklin和Tversky曾经向被试视觉呈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描写
了10个不同的情景,分别描述旅馆大厅、歌剧院、仓库等。每个描写都提到了5
个位于合理位置的物体。这些物体位于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左或右。Franklin
和Tversky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每个描述之后,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不同的物体。然后,
他们要求被试确定,每个不同方位上,都分别有什么物体。例如,什么物体在被试
的头上边。他们测量了被试回答问题的反应潜伏期。Franklin和Tversky特别感兴
趣的问题是,反应潜伏期是否依赖于测验的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换句话说,是否
所有方位的决策都一样快?
b) 结果发现:人们对哪个物体在上边和下边,回答得很快。而对哪个物体在前边和后
边,判断得要慢一些。至于对哪个物体在左边和右边,则判断得最慢。Franklin和
Tversky还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是如何完成实验任务的。所有的被试都报告说,当阅
读那些描述材料时,他们构建了空间环境的表象。
c) Wason(1968)的字母数字任务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10P253
62. 答:1..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在Wason的经典实验中,大多数被试翻看“E”卡片,实质上采取了肯定前件的方法。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意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
63. 2..Wason的选择任务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证伪。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假设的策略。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
a) 哪些试验能够说明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10P253
64. 答:1..Griggs和Cox(1982)的饮酒年龄任务实验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a) 他们以大学生为被试,适用选择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他们的任务集中在饮酒的年
龄上。与Wason(1968)经典的字母数字任务相比,饮酒年龄稳如要具体的多。问题
如下:想象你是一名值班警官,你面前的卡片上有4个人的信息。卡片的一面是一
个人的年龄,另一面是这个人正在喝的饮料种类名称。规则:如果一个人正在喝啤
酒,那么,这个人必须超过19岁。为了确定这些人是否违反了这个规则,你需要翻
看一张或几张卡片。请选出你需要翻看的卡片。 4张卡片分别标有“啤酒”、“可
乐”、“16岁”、“22岁”。他们发现,尽管他们的被试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
标准的、抽象的选择任务上,做出正确的反映,但在尝试解决饮酒年龄问题的被试
中,73%的被试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项研究证明了当被试所接受的是具体的选择
任务,而不是象翻看字母/数字那样的标准的、抽象的任务时,被试的选择成绩要好。 b) 2..Kirby(1994)的饮酒年龄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
别:
65. 问题规则是:如果一个人在喝啤酒,那么,这个人必须超过19岁。可供选择的四张卡片信息为:“啤酒”“可乐”“16岁”“22岁”;在Griggs和Cox的研究中,年龄不超过19岁的卡片上,年龄标志为“16岁”。Kirby(1994)的研究证明,关于合理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即是否翻看年龄不超过19岁的卡片,检查这张卡片另一面上饮料的名称。Kirby对这个饮酒年龄任务做了部分调整,使得一种条件下年龄不超过
19岁卡片上的年龄标着为“4岁”,而另一种条件下,年龄不超过19岁卡片上的年龄标志为“18岁”。 结果发现,同设计到检查一个4岁的孩子是否正在引用啤酒这种测验相比,当测验设计到检查一个18岁的人是否正在饮用啤酒时,人们更可能使用否定后件的方法。 实验说明了:合理性(一个18岁的人饮用啤酒要比一个4岁的孩子饮用啤酒合理得多)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证伪的推理方法。
a) 3..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66. 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两种是分别贴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了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要求被试应该翻看哪一个或哪几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否定后件。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67. 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典型地采用哪几种认知策略,10P249答: 1..信仰偏向效应:当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当问题的逻辑与人们的背景知识发生冲突时,人们更可能犯错误。信仰偏向效应体现了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
68. 2..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有个推理问题:“如果她看到她朋友的话,那么,她会去看戏。她没有见到她朋友。”Byrne(1989)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高达46%的被试错误地得出结论,“她不会去看戏”。显然,这些被试建构了单一的心理模型,其中,她去看戏的唯一理由是见到她的朋友。在另一个条件下Byrne加入了一个额外的前提,“如果她见到她的弟弟,那么她会去看戏。”显然,这个额外的提示鼓励被试,另外建构了一个包括弟弟的心理模型。这样,被试相信,即使没有朋友,她也可能去看戏。 69. 3..违法变换:解释性错误叫做违法变换。所谓违法变换是指,我们不恰当地把部分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当人们使用否定前件这种错误的方法时,就会犯违法变换错误。 70. 4..证实而不是证伪: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的策略。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研究证明,关于合理性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当被试所接受的是具体并且熟悉的任务时,成绩更好。5..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范文四: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 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 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 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3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 前问题的启发。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 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亏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 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 5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 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 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包括: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 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 互联系、互相影响的。
论述言语与语言及 言语与思维的关系
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 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思维是人们对客 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2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 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 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
3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 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 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 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 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 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而实现的。其 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 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言语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 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5思维与言语是有区别的。首先,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言语是人们 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形的物质形式存在。思维 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 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联 系。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 不完全等同。
论述注意品质的培养(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控制无关刺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应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室内光线、教 师的穿着、教室周围环境。
2.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
3.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注重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要使得注意力长期保持,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 注意转化。
(三)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的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可使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加强意志锻炼。注意的品质是意志力的具体表现,个人的意志力直 接影响着注意的品质。
3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个人 的注意力。
4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个人的注意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应针对 学生注意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 质。
论述中学生情绪障碍及如何调节
1中学生的情绪障碍
1)焦虑:是指一个人预测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 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通常由焦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 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
2)易怒:是指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 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映过敏。情绪 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 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映。
3)抑郁:是一种过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 心境悲观、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
4)恐惧:是指具有病理性特点的恐惧,即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 感到恐惧。它是对某一类特定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紧张的, 难以克服的恐惧情绪。
5)孤独:孤独心理又称闭锁心理。由于孤独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感到 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6)烦恼:烦恼是中学生最为常见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 的烦躁,感觉孤独独立;多愁善感,不知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在公众 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缝,矛盾增多,在与同伴的交往方面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即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当中应有的地 位,担心不被同伴接受;常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将来升入何等学校而 担忧等。
7)挫折感:中学生常常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追求,当这种需要持续不能得到满足 或部分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
8)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情趣,产生厌倦情绪,持 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不良心理现象。 2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认识到情绪异常的不良后果,用理智来控制住自己情绪。丰富的情感 成为心理活动的动机,将提高认识水平和丰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
写日记、倾诉、放声高歌、打橡皮人形靶、运动、自我安慰法——酸 葡萄法。
3)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
4)自我言语暗示
言语的词句和语调的选择都会影响人的情绪,运用适当的言语暗示自 己,有利于情绪的平静。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 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
论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基本特点
气质的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 朴实真诚、急躁、遇事常欠思 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 难于自制 。
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适应 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 。
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 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 淡漠
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 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
论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成人对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 童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气质特征 影响着人格的外部表现。
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虽然人 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生物学根源,但主要还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
2.家庭环境。
1) 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
2) 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
3) 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 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 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4.社会文化。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 影响极为重要。
5.自我因素。自我因素即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人的性格是在实践活 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环境因素都要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 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挥作用。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其接 受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起决定作用。
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 都会影响人格。
论述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1行为放纵: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 辱,不辨是非好恶,缺乏自我控制i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行为上 放纵自己。
2、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通常表现出学习 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作业拖拉 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3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许多学生在学校集体观念、社会公 德意识淡薄,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国家、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道义感。
4、追求享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低要求, 在生活上高标准。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 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青少年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 理。接触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 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 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 意志品质的薄弱
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 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因经不住诱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 制自己的能力。
3. 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 要求和道德准则,常有较大的片面性,爱做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有些中学生道德情感非正常发展。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任性,不关心他人,情感的非正常发展 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有一定比例。中 学生正处于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容易在现实 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多次不能满足,容易为获得虚荣而采用不正当 手段的不良行为。
5. 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不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源于 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 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其他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 长。
6. 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 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封 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师生关系紧张,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 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7. 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 中学生在成长的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
1. 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是观念形态的道德转化为人们行动的道德现实的重要环节。 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 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许多学生缺少坚强意志,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缺少控制能力。应培 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指逐渐养成的不需任何意志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 式。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懂得道理。②确立目标。③加强训练。④创设良好行为教育情景。 ⑤及时而恰当地评价。
4.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 自觉摒弃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其信心。
5. 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教师和家庭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及时不良外部环境对学 生的影响。
6. 强化制度管理
必须遵照执行国家法律以及《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制定相应的
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可依,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保证。
7. 奖罚强化教育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心理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是多次 强化的结果。奖罚是一种对学生行为肯定与否定的强化,以提高其辨 别是非的能力。
论怎样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 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 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 酬赏。所以,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 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应注意 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
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吸引作用,不良人格特征对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阻碍作用。
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一般说来,工作方面的事情应该选择相对安静、严肃的场合,与朋友 聚会、联络要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在安排时间方面,要注意事先 约定且做到准时赴约。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矛盾冲突具有双面性,有时矛盾冲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因 此,不要害怕矛盾冲突,而是要找到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办法。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因为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 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
论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一)对待同学朋友
1.平等互助。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是基本要求。
2.悦纳他人。与人相处融洽首先要会欣赏对方。
3真诚待人。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在真诚的基础上才有合作
4.主动认错。产生摩擦和小矛盾,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会感化 对方认识到自己,增加自尊,恢复交往。
5.频繁交往。人际关系要密切,彼此有一定的交往是前提。
(二)对待父母老师
1.尊敬。尊敬是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交往最起码的要求。
2.理解。 “代沟”即使存在也可以填平。
3.沟通。争取父母的理解。
(三)对待异性朋友
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遵循以下几项原 则: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距离 。 论述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1自卑: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 总觉得自己不行、比别人差,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这样导致他 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负:自负与自卑心理相反。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成熟期,而 自负的心态对迫切要求上进、正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学生是十分有害的 3猜疑:猜疑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自我牵连太重就 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 疑。
4随意:随意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按照自 己的意思,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对待与对方的交往。
5逆反:主要表现在与长辈、老师的交往中,由于对长辈有意见,因 此故意要与长辈说的话相违背,产生对抗,促使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6自私:是指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与欲望为目的, 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需求。这样会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从而影响 交往的发展。
7嫉妒:表现为对别人的有点、长处和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满,抱着一 种憎恨情绪,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加以攻击。
8支配:表现为在交往中以满足支配欲为目的,拉帮结伙,惹是生非 一旦对方不听他的支配(命令、调遣、使唤)便断绝交往或加以惩罚 此外,害羞、封闭、孤僻、敌视、刻板等心理也影响中学生正常点人 际交往。
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可依,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保证。
7. 奖罚强化教育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心理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是多次 强化的结果。奖罚是一种对学生行为肯定与否定的强化,以提高其辨 别是非的能力。
论怎样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 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 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 酬赏。所以,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 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应注意 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
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吸引作用,不良人格特征对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阻碍作用。
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一般说来,工作方面的事情应该选择相对安静、严肃的场合,与朋友 聚会、联络要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在安排时间方面,要注意事先 约定且做到准时赴约。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矛盾冲突具有双面性,有时矛盾冲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因 此,不要害怕矛盾冲突,而是要找到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办法。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因为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 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
论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一)对待同学朋友
1.平等互助。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是基本要求。
2.悦纳他人。与人相处融洽首先要会欣赏对方。
3真诚待人。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在真诚的基础上才有合作
4.主动认错。产生摩擦和小矛盾,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会感化 对方认识到自己,增加自尊,恢复交往。
5.频繁交往。人际关系要密切,彼此有一定的交往是前提。
(二)对待父母老师
1.尊敬。尊敬是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交往最起码的要求。
2.理解。 “代沟”即使存在也可以填平。
3.沟通。争取父母的理解。
(三)对待异性朋友
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遵循以下几项原 则: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距离 。 论述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1自卑: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 总觉得自己不行、比别人差,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这样导致他 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负:自负与自卑心理相反。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成熟期,而 自负的心态对迫切要求上进、正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学生是十分有害的 3猜疑:猜疑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自我牵连太重就 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 疑。
4随意:随意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按照自 己的意思,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对待与对方的交往。
5逆反:主要表现在与长辈、老师的交往中,由于对长辈有意见,因 此故意要与长辈说的话相违背,产生对抗,促使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6自私:是指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与欲望为目的, 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需求。这样会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从而影响 交往的发展。
7嫉妒:表现为对别人的有点、长处和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满,抱着一 种憎恨情绪,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加以攻击。
8支配:表现为在交往中以满足支配欲为目的,拉帮结伙,惹是生非 一旦对方不听他的支配(命令、调遣、使唤)便断绝交往或加以惩罚 此外,害羞、封闭、孤僻、敌视、刻板等心理也影响中学生正常点人 际交往。
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致行动的过程比较复杂,从动机的冲突到目标的实现,一般可以分 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决定 着意志行动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是人内心的期望、 计划和措施在行动种的具体化。
1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计划的制订等几个环节。动机冲突分为四种形式:双趋势冲突、双避 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2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在执行决定过程中,首先 会碰到许多困难,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也是对个人意志的更大考验 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
主要困难:
1执行决定过程中,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智力和体力,甚至要忍受 行动中带来的痛苦体验。
2~,个体还需要克服许多人格中原有的消极品质,如要刻苦学习就要 与懒惰作斗争。
3~,与行动目标相矛盾的消极动机还可能重新出现,使人对自己的选 择产生动摇,甚至会使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
4~,人们还可能产生新的动机、新的目标,会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为 目标发生冲突,干扰意志行动的执行。
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有:
1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
2目标的意义和价值。目标越远大,越有意义和价值,就越能动员人 的意志力量去克服困难。
3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
范文五: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
1. 教学与发展的
关系
第一,从 “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第二,从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第三,从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认为,效果好。(5)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入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州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都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4、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间题解决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 解决此问题物理、化学作业题时,惧,A 代表愤怒。(3)启发、鼓励学生采取情绪产生后,通过下一些新的思路或方行箭头2和2' (即我案,以此激发学生的通路),经过交感和副积极性,培养其创造交感神经系统的转站思维。 (SNS 和PNS ),到达(二) 培养学生发散思血管和内脏组织维和聚合思维 (BIV )。(4)然后又把在创造思维活动中,这些器官的变化,通发散思维起主导作过上行箭头3返回大用。发散思维具有灵脑皮层,产生关于内活性、独特性和流畅脏变化的感觉。(5)性。灵活性能突破习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也要受到储存信息的产生新的构思,提出评估,最后使原有的新的方法。教师在教情绪(F 或A )附加点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感觉材料S (情绪的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另一部分)。 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8、动机分化理论 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
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二)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对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怯懦的学生,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对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对经常轻率作出决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沉着、耐心的品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论述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表面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区别: 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2、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晨起,不要别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 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内化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技能。 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入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3、怎样有效、合理组织复习
. 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1)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识记后应早复习。(2)是间时复习 (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 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好。(3) 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了解材料的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4)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对于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学习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
时,由于受知觉整体性的影响,人们常容易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原有认识内,使问题解决遇到困难。如果人的知觉克服了这种先人为主的倾向,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二) 定势 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相反,人在解决一些新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定势“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三) 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 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偏高一些; (四) 个性差异 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恪特征上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 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一)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学、
维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汤(三) 发展学生创造想姆金期和伊扎德为代象能力 创造思维表,提出了情绪的动需要创造想象的参机-分化理论。 与。创造想象对于各 1、都认为情绪具有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的功能。汤姆金期性活动所必需的。教甚至认为,情绪就是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动机 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2、伊扎德的动机理论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则内涵更丰富。他提象,并通过作文、绘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画、音乐、科技等活动机系统。这些子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想象力。 动机结构:内驱力、 (四) 鼓励学生参加情绪、情绪一认知相各种创造活动,正确互作用、情绪一认知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结构。情绪是这个动首先,树立正确评价机系统的核心。,情绪学生的观点。不仅要的主观成分—体验, 评价学生的思想、品3还包含着更完整的德、学习成绩和学习内容。提出大脑新皮态度;还要评价他们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绪的分化是平行的、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同步的。 点与做法。其次,组4、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理论既说明情绪产生动,鼓励学生在其中的根源又说明了其功发展自己的创造能能,有创新性和极大力。最后,及时发现说服力。 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五、刺激情境、生理生,并为他们创造各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素的关系 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研究者因此现。 认为,外界情境或生6、简述凯农的丘脑情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绪理论 生情绪的因素,但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对自己状态的认知 美国重量学家凯农就(情绪经验) ,对于情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绪反应起着决定作枢的看法。表明情绪用,或者说是主要因发生时,关键在于大素 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经冲动的往返传导。 情绪 (1)感受器(R )接受第一培养良好的情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奋,沿着神经通道1合理的需要。其次,到达丘脑(Th ),再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过1' 到达大脑皮层第三,锻炼身体。第(C ),引起大脑皮层四,培养幽默感。 第兴奋,从而形成人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绪的能力。 要消除不(2)然后皮层的兴奋良情绪,一要认识到经过通路3,使经常不良情绪的存在;二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中心获得释放,引起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一种情绪模式(P )。些控制、调节和消除(3)丘脑的神经冲动不良情绪的方法。如,经通路2引起内脏自我暗示、宣泄、自(V )和横纹肌(SKM )我转移、适应、自我的活动,从内脏和横安慰、升华和用意志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控制情绪等。 觉回到丘脑,并经过补:(1)让各种情绪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得到适当的表现。 层,在皮层上和最初(2)丰富并端正学生发生的知觉结合,使的情绪体验。 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3)引导或塑造积极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的人生态度。 7、阿诺德的情绪认识(4)教育学生学会一——评估说 定心理调试策略 强调(1)20世纪50年10、如何培养学生良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好的动机。 诺德提出的一种情绪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理论,叫“情绪的认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识-评估说”。大脑皮的必要条件。 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在情绪产生中的作习动机,既是教学的用,(2)C代表大脑皮手段,又是教学的目层,R 代表感受器,标和任务。培养学习感受器接受到刺激,动机,主要有三条途通过丘脑的转换站径:第一,创设外部(SR )传到皮层,Ev 条件,激发学习动机;是对情境的评估,即第二,引起内部需要,用大脑皮层里原来储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存的信息和现在新输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入的信息比较,从而学习动机。 产生情绪:F 代表恐培养: (一) 对学生进
1
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四) 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五)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 11、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百接经验 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参加科技小组,坚持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指导,让他们独立地完成任务,不越俎代庖。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采用不同的措施。如,
质,使其理解勇敢与蛮干、沉着与轻率的区别;对过分活跃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对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已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1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暂时的兴趣,随疑问的解决而消失。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发明家贝尔在学校功课都很差,但他很爱玩小动物。后来贝尔的爷爷给他讲了很多科学故事,教育他学好功课,使他玩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上来。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是不感兴趣的。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
提醒,或专门去想,就会去叠被子、扫地、刷牙、洗脸等等。3、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情境而没有 和一定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技能因系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 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 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 14、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1、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则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2、它们的区别表现: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
的活动、行为或情境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用问题。一方面,用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人单位逐渐开始利用有相当广的迁移范择能力。 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人围,可以在很多场合17、试述能力形成的员进行人才选拔,另间(即使它们并不很原因、条件或如何培一方面,个人也越来相似) 发生作用。第养学生的能力? 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五,1、知识、技能的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点及职业要求。进行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因素的影响,先天素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是同步的。2、较之能质、环境和教育的影的合理匹配,就成了力的发展,知识与技响、实践的经验以及时代发展的自然要能的掌握更快一些,个人主观的努力,都求,个体通过了解自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已的气质特征,可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正比地发展。3、能力的作用。 自已的气质优势, 迟缓、不灵活的特点;
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三)巴认为,从动物身上所确定的四种柙经类型与人类神经活动类型相吻合,而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恰恰相当于古希腊学者对气质的分类。因此,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四) 成的,它是个体互相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3、奥尔波特进一步又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首要特质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通过这种特性,可预测某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的行为方式。小说中人物的刻划,往往用夸张的笔法突出其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等也都能得到培养。社会学习论。 2、他总之,教育了集体,又将强化的概念扩也就教育了每一个大,提出了自我强化、人,也必然会影响到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集体。它们是相辅相要概念。个体的人格,成的。 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五) 依据性格倾向因理特征来认定。个体材施教 性格教育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境中,经过耳濡目染,例如,对于自暴自弃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的学生,教师不应苛成的。在通过社会学求和指责,而要通过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暗示、表扬等给予更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同时,也要注意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15、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学应用。 加德纳,1、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2、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3、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即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已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16、三元智能理论(或成功智力理论)述评 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三种成分: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元成分、执行成分 (认知能力) 和知识获得成分 (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一) 先天素质 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惧来的。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解剖和生理特点,在这些先天性的解剖生理特点中,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尤其生要的意义,它们是人们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这样,素质就成了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的发展潜力。 (二) 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里,儿童的智力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家庭、托儿所和幼儿园应该给婴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在玩耍和游戏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早期是儿童言语、感知和想象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要特别关注发展儿童的这些能力。 (三) 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 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18、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1. 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胆汁质的人动作有力、富于生气、却脾气暴躁、任性;多血质人感情丰富、待人和气、但易有轻浮、易变、精力分散的不足。所以,任何一种气质既可以是良好的性格和突出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2.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3. 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气质是可塑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不稳定的缺点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19、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l.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 2.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者更易培养起勇敢果断性格品质。 20、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述评 (一)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 (不可遏制型); 强、平衡、灵活型 (活泼型); 强、平衡、不灵活型 (安静型); 弱型。 (二) 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 活泼型的动物也容易兴奋,但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 安静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表现出
巴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机制,但并非气质生理机制惟一正确的解释。巴甫洛夫的贡献不是在于他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而在于他发现了高级神经系统的特点。
21、试论荣格的内外向理论。
荣格依据力比多 (心理能量) 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分为外倾与内倾两种基本类型。力比多
作用指向外部的属于外倾人格,力比多作用指向内部的属于内倾人格。他还提出四种思想机
能,即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与内外倾相结合,荣格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 思维外倾型:按固定规则办事、客观冷静、思考积极、比较武断、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型:易动感情、尊重权威、保守、爱交际、思维压抑; 感觉外倾型:寻求享乐、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
直觉外倾型:凭预感作决定、易变、富于创造性、感觉压抑; 思维内倾型: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情感压抑;
情感内倾型:安静、思想丰富、有时感觉过敏、思维压抑; 感觉内倾型:容易受情境决定、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别人事情、直觉压抑;
直觉外倾型:偏执、喜欢做白日梦、观点稀奇古怪、难被人理解、以内部生活引导自己。
22、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 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23、论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1、人格特质是个体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对个体的行为有动概作用。 2、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性分为两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 一般特质是指由人们生活的共同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因而不能作为个体间的区别特性,而且会随社会标准相习俗的改变丽改变; 个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
2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是由某些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特质构成的,是人格特质的核心部份,每个人大约拥有5~7个中心特质。日常生活中用来评断一个人诚实的、乐观的、开朗的等形容词,即是指此人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互关联的特质。这些特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面貌。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中则沉默寡言。我们就不能从这个人在陌生情境中的表现推断其性格特征。 4、 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性与习惯、态度区别开来。 在他看来习惯与人格特性对行为有发动和指引作用,但习惯对行为的影响比人格特性要狭隘的多,局限性也大得多。人格特性是综合大量个别习惯产生的。
人格特性与态度区别有二:1、人格特性指向的对象范围比态度广,态度只指向特定的物体和对象,人格特性则指向一类对象。2、态度都有明确的积极和消极之分,而更多的人格特性一般没有积极和消极的直接划分,只是在与某些对象发生关联时才具有明确的评价意义
24、论斯金纳的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他否定人格是既非被动的结构,也非由人性自主决定的,人格是类的一切重要反应,均是经由操作性条件学习历程建立,由相关的连锁反应组合而成的, 2、在人格由学习而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自发性的反应,以及该反应所引起的后果是关键的因素。反应后果对个体能否带来满足,将决定个体将来在同样情境中是否再度反应。凡是后果对行为起强化作用,代表后果的事物就是强化物。个体在某情境中的固定反应,既 由强化作用而建立,由反应组合成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也是经由强化作用形成的。3这种行为方式即可视为他的人格特质。从操作条件反向学习建立人格特质的历程看,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并非自主的,而是由环境中强化因素的影响塑而成的。
25、班杜拉人格社会学习论述评。
1、 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他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
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3、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概念,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 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4通过社会学习历程来进行人格培养的观念,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传 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在原理上与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共通的 2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一)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二)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性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 “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 (四)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多的鼓励,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甚至自负的学生,批评时则需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善于捕捉促进其发展的契机,设法帮助其看到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性格。 (六)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
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1、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
“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③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⑤ 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4、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
④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有意注意。
①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 ②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等。
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的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1)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例如对待粘液质的同学应以表扬为主,慎用批评。而对待多血质的同学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气质有可塑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11、联系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一) 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拨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和改造世界。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②变式。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③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④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试述创造思维及其创造思维的特点。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有以下特点:
①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作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②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
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④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二)联系
①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③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5、论述意志行动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做法。 一)、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①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②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③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④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6、试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P219)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感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①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
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③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
组织教学。
①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
②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事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8、试述能力形成的条件。
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①先天素质。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
②环境和教育。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的。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的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 ④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9、举例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特征的重要意义。
气质是在人的心理活
3
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同学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 (3)教师还可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积极一面,克服气质中的消极面,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例如让多血质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积极、主动的一面,克服不耐心、不长久的一面;让粘液质的同学认识到自己仔细、认真的一面,克服反映慢、不灵活的一面。
10、举例说明性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1)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在人的性格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性格受遗传的作用较小。例如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非常接近,但性格迥然而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分开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别就越大。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态度、家庭气氛和人的出生顺序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例如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人,通常性格完善,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自暴自弃。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儿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逐渐形成世界观,从而影响到特定性格的形成。
(4) 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因此,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他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而且还会感到老师亲切,看得起自己,因而比较容易与老师配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制定出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从而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 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二) 情绪与学习效率在学习中的作用 .
根据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表明:进行较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三)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教师要想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就必须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个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四) 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遇到挫折而苦恼。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第三,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第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