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重点]比较轻重反思
画一画,很简单~
———— 一年级《比较轻重》教学反思
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 李明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几何直观强调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因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在高年级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很少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今年秋季我在使用新编北京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过程中,课堂内发生的一件小故事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让我对几何直观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那个片段:
在一堂《分类 比较》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教科书13页的思考题:
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情境图,说一说: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并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
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有部分同学能正确回答出结果,但是当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一问题时,答案就五花八门了,下面例举一些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猴子最重,松鼠最轻,我去过动物园,见过这些动物~”
生2:“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因为猴子长得最大~”
生3:“猴子最重,松鼠最轻,猴子在最下面~”
??????
只有两三名同学能汇报出:“第一幅图,猴子比兔子重,第二幅图兔子比松鼠重,所以猴子最重,松鼠最轻~”
但是让其他同学再解释一下,仍然有很多同学不太明白。尤其是前面已经判断错误的同
学,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也很着急,虽然备课时也曾认真分析过:利用学生玩翘翘板的经验,翘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分别判断每幅图中动物的轻重关系,再分析、推理出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应用数学中递推的思想。可是怎样让学生真正把两幅图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对于没有递推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部分同学还是有困难~
就在此时,我又抛给了学生一个要求:谁能给大家再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说法要让大家都能懂~我的话音刚落,一名男同学迅速的举起了手:“老师,画一画,很简单~”我没听懂他的话,刚要继续追问,他接着说:“老师,我画在了书上~”我走过去,看到他书上是这样画的:
原来,他是用一个大圆点来代替猴子,第一幅图兔子比猴子轻,就画小一点的圆点表示,第二幅图中兔子画一样大的原点,松鼠更轻,画更小的圆点。通过圆点的大小就比较出小动物的轻重了~我恍然大悟,真正体验了一次教学相长,多么朴素的几何直观啊~在表扬这名同学的同时,我启发其他同学,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可以画圆点的大小来代替,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代替~其他同学纷纷动起手来,在教科书上画了起来,再次交流汇报的时候,有的同学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线段的长短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正方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三角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
就这样,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这个问题的递推关系,而且我相信,同学们也都体验了一次实用的几何直观,获得了初步运用图形来说明问题的活动经验。回到办公室,我反复琢磨今天发生的这个小故事,尤其是小男生那句:“画一画,很简单~”时时萦绕在我耳旁,引起了我对几何直观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恰当的利用几何直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好实物直观。
所谓直观,《辞海》(第六版)的解释是“?即感性认识。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直观的字面意义是直接的观察。例如,在小学数学数位的学习中,十个小棒捆成一捆,
十捆装成一箱,这里的一根小棒,一捆小棒,一箱小棒,就是针对个位1、十位10、百位100的实物直观形式。
二、会用简约符号直观。
简约符号层面的几何直观,是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所形成的、半符号化的直观。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线段图就是一种简约的、符号化的直观图示。
三、活用图形直观。
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图形直观是以明确的几何图形为载体的几何直观。例如:乘法分配率(a+b)?c =a?c+b?c的直观图形如下。
a b
c
四、巧用替代物直观。
替代物直观是一种复合的几何直观,应该既可以依托简捷的直观图形,也可能依托语言或学科表征物所代表的直观形式。例如:学生用原点或图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就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替代物直观。
通过这节课的这个小故事,让我对几何直观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几何直观,将抽象化的数学对象直观化、显性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这节课凭借几何直观开展的思维活动,成为了引领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的开端,有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挖掘可利用的几何直观,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强大武器,学生的那句“画一画,很简单~”将不断激励我和学生凭借几何直观求索数学真知~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5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3.李士锜:《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范文二:比较轻重反思
画一画,很简单!
———— 一年级《比较轻重》教学反思
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 李明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几何直观强调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因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在高年级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很少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今年秋季我在使用新编北京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过程中,课堂内发生的一件小故事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让我对几何直观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那个片段:
在一堂《分类 比较》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教科书13页的思考题:
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情境图,说一说: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并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
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有部分同学能正确回答出结果,但是当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一问题时,答案就五花八门了,下面例举一些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猴子最重,松鼠最轻,我去过动物园,见过这些动物!”
生2:“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因为猴子长得最大!”
生3:“猴子最重,松鼠最轻,猴子在最下面!”
······
只有两三名同学能汇报出:“第一幅图,猴子比兔子重,第二幅图兔子比松鼠重,所以猴子最重,松鼠最轻!”
但是让其他同学再解释一下,仍然有很多同学不太明白。尤其是前面已经判断错误的同学,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也很着急,虽然备课时也曾认真分析过:利用学生玩翘
翘板的经验,翘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分别判断每幅图中动物的轻重关系,再分析、推理出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应用数学中递推的思想。可是怎样让学生真正把两幅图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对于没有递推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部分同学还是有困难!
就在此时,我又抛给了学生一个要求:谁能给大家再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说法要让大家都能懂!我的话音刚落,一名男同学迅速的举起了手:“老师,画一画,很简单!”我没听懂他的话,刚要继续追问,他接着说:“老师,我画在了书上!”我走过去,看到他书上是这样画的:
原来,他是用一个大圆点来代替猴子,第一幅图兔子比猴子轻,就画小一点的圆点表示,第二幅图中兔子画一样大的原点,松鼠更轻,画更小的圆点。通过圆点的大小就比较出小动物的轻重了!我恍然大悟,真正体验了一次教学相长,多么朴素的几何直观啊!在表扬这名同学的同时,我启发其他同学,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可以画圆点的大小来代替,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代替!其他同学纷纷动起手来,在教科书上画了起来,再次交流汇报的时候,有的同学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线段的长短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正方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三角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
就这样,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这个问题的递推关系,而且我相信,同学们也都体验了一次实用的几何直观,获得了初步运用图形来说明问题的活动经验。回到办公室,我反复琢磨今天发生的这个小故事,尤其是小男生那句:“画一画,很简单!”时时萦绕在我耳旁,引起了我对几何直观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恰当的利用几何直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好实物直观。
所谓直观,《辞海》(第六版)的解释是“①即感性认识。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直观的字面意义是直接的观察。例如,在小学数学数位的学习中,十个小棒捆成一捆,十捆装成一箱,这里的一根小棒,一捆小棒,一箱小棒,就是针对个位1、十位10、百位100
的实物直观形式。
二、会用简约符号直观。
简约符号层面的几何直观,是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所形成的、半符号化的直观。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线段图就是一种简约的、符号化的直观图示。
三、活用图形直观。
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图形直观是以明确的几何图形为载体的几何直观。例如:乘法分配率(a+b)·c =a·c+b·c的直观图形如下。
a b
c
四、巧用替代物直观。
替代物直观是一种复合的几何直观,应该既可以依托简捷的直观图形,也可能依托语言或学科表征物所代表的直观形式。例如:学生用原点或图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就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替代物直观。
通过这节课的这个小故事,让我对几何直观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几何直观,将抽象化的数学对象直观化、显性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这节课凭借几何直观开展的思维活动,成为了引领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的开端,有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挖掘可利用的几何直观,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强大武器,学生的那句“画一画,很简单!”将不断激励我和学生凭借几何直观求索数学真知!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5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3.李士锜:《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范文三:4月比较轻重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比较轻重》活动反思
比较轻重这一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开始,就以情境中体验导入。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幼儿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幼儿分成小组, 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幼儿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 。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幼儿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 当教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
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幼儿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幼儿的体重,引起幼儿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伙伴.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在操作中提升,我准备了几组材料请幼儿先猜想哪个比较重,最后用实践(自制天平测量)证明自己的猜想。并逐步引出三种物体最轻最重的比较。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幼儿都能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次活动的不足在于个别幼儿对于三个物体比较的逻辑思维掌握较为迟缓,不过相信下次会更好。
CLOSEURMOUTH
范文四:第四周教学反思——轻重的比较
第四周教学反思——轻重的比较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组织了一个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跷跷板"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二、联系生活,主动探索。
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现,又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
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自主探索,快乐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篮球和铅球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第二题(实际操作)这三道题也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重、最轻”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轻重。我在“三种蔬菜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种蔬菜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学生对此纷纷发言,议论不停,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还不错。
范文五:比较轻重
《比较轻重》中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轻重;
2、能按物体的轻重排序,找出最轻、最重;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轻、重的概念
物质材料准备:跷跷板图示、书包2个、记录表、动物过河的图示、每人一份的操作图纸等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通过“擂台赛”来比较轻重,这个有趣的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一环节运用了情景设置法、观察法,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轻重。
教师:今天好多朋友都来打比赛,他们想比一比谁比较轻,谁比较重。小朋友们来做小裁判,帮助他们比一比。
1、 第一个上场的是水果队,苹果和西瓜比较轻重。苹果说:“我
比西瓜重”,西瓜说:“我比苹果重”。小朋友们快来评一评,说说西瓜和苹果谁比较重。教师出示图画。
2、 第二个上场的是动物队,小羊和小猪比较轻重。小羊说:“我
比小猪重”,小猪说:“我比小羊重”。 小朋友们快来评一评,说说小羊和小猪谁比较重。教师出示图画。
3、 第三个上场的是蔬菜队,萝卜和白菜比较轻重。萝卜说:“我
比白菜重”,白菜说:“我比萝卜重”。 小朋友们快来评一评,说说萝卜和白菜谁比较重。教师出示图画。
第一个水果队小朋友利用原有经验可能不用出示图画就能说出谁比较轻,谁比较重,但随后是越来越难,需要幼儿仔细观察天平的倾斜程度来比较轻重。教师调动幼儿坐跷跷板的经验,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哪一样物体重、哪一样物体轻。
教师总结第一环节:小朋友们真棒!会用小眼睛观察跷跷板,比
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二、 幼儿动手操作,通过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比较2个物体的轻重
教师顺势提出两个相同或相近的物体如何比较轻重,引导幼儿用手来掂一掂(拎一拎、抱一抱等)感觉物体的重量。
教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书包,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2个书包的轻重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跟大家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轻重的呢?
嗯,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手来掂一掂(拎一拎、抱一抱等)感觉物体的重量。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起你椅子底下的篮子看看,从篮子里随便挑两件物品来掂一掂,比较哪一样重,哪一样轻。并将每一次的比较结果画在表格中,把重的物体画在红色大圈的下面,轻的物体画在红色小圈的下面,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比较吧。
幼儿自由探索操作,将掂一掂所得到的操作结果记录下来。这部分重点在于幼儿多次练习,掌握用手感觉比较物体的轻重的方法,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
三、 运用观察法和比较法,按照物体的轻重排序,找出最轻和最重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动物按照船露出水面的多少来比较哪一个动物轻,哪一个动物中,将动物们进行轻重排序,然后为动物们份水果,轻的动物分的少,重的动物分的多。
教师:刚才比完赛的小动物要过河摘水果啦,比较重的动物要多吃一些水果,比较轻的动物吃得少一些。我们先来比一比谁比较轻,谁比较重,让它们按轻重顺序排队。教师贴图纸在黑板上。
这个小朋友是用大小来排的,有没有小朋友有其他办法? 老师发现,小动物们过河时,它们的船露出水面的多少不一样,小眼睛看看是不是这样。比较重的动物,它的船露出水面少一些;比较轻的船露出水面多一些。现在你能帮他们排队吗?
小动物们摘好水果啦,小朋友们快来帮忙分一分。记住比较重的动物要多吃以点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重点]比较轻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