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 品, 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 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 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 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提 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 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 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 审美意识也 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 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 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 乐于探究、 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新的 积极欲望, 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 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 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 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 评述活动中, 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 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 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 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 色彩、 构图、 明暗、 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 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从历史 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 发言。 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 用比 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 工具材料、 技法等方面对中国 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相互评价。 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 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 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1.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 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 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 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 结构、 造型、 色彩、 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 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5.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 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 以明确各自的特点, 加深 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6.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 式。
8.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相关美术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让学生从目录上了解一下这学期所学内容。
1.由学生收集的作品导入。
对不同种类的作品,教师可选择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简单归纳。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 知识的运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归类,依据是什么?
2.运用教材中的油画和中国画的比较来突出绘画的不同种类,并从使用的材料等角度来分 类。
引导学生比较两幅画。 区分画种, 把握各个画种的形式特点和艺术情感, 是提高艺术欣赏能 力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使 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介绍版画、水彩画。
先作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
4.雕塑。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看到的雕塑,再引导他们区别不同的形式。雕塑与环境、时代、人之间 的紧密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室外雕塑已开始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休闲生活的新亮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 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 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
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作品归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7.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艺术设计品的图片
(教师)相关效果图、实物
教学过程
1.由贴近学生生活的服装导入。
让学生谈谈对服装设计的认识,导出艺术设计。
2.出示一组包含所有类别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作品,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更富创造性。
(1)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包括字体、标志、插图、编排广告、包装、展示等。
(2)工业设计内容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公共艺术等。
3.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广告,并导出现代媒体设计。
4.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美术的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 式。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 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 生发性的基本运用。 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 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 束, 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 进行表达与交流 的有效手段。 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 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 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 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 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 “基本知识” 、 徒手画的 “基本技能” 、 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 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 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 逐步深入, 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 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 以及认识徒 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 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 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 了。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 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 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 交流功能, 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 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 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 增强线条的表现力, 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 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 提高基本的 美术素养。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
(教师)印刷的西藏地图、范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1)从学校去就近一个书店的路线,分别要求学生用语言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对 比,得出徒手勾勒的线路图能更准确有效地进行表达。
(2)出示《藏地牛皮书》中的手绘地图设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又能读取什么信息呢?”
(3)将它和印刷的西藏区域地图进行比较,由学生讲述它们的异同之处,引出课题“徒手 画”。
(4)用教材中《建筑设计示意图》、《速写》和常见的建筑画、风景画进行对比,让学生 相互讨论, 认识到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强调徒手画的交流表达的功能。
2.深入分析。
(1)以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中的插图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语言文字与画图 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体会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的图解功能。
(2)分析画家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 展示设计者的构思。
(3)分析设计家秋月繁的产品包装设计的草图。
(4) 请学生讨论回答:徒手画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哪些场合也可以用徒手画示意?你 曾经用徒手画表达过你的想法或意见吗?
(5)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
①说明产品的安装或使用方法的步骤图、说明图。
②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图。
③科学家讲解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示意图。
3.概括小结。
师生共同概括徒手画的特点:徒手画就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 式, 它易画易懂, 工具比较简便, 在许多场合中, 徒手画都能在人们记录、 说明、 交流、 表达时,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合作学习。
(1)让学生以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家到学校的路线。
(2)让学生用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一天的作息表。
(3) (游戏)猜成语,用手绘线条的形式“画”成语,如“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等等, 同学之间相互猜(引导学生从“怎么画”转变到“画什么”上来)。
5.评价反馈。
学生评述:用几句话讲讲这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勾线笔、画纸
(教师)课件(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范作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而线条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2)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应和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画出千变万化 的线。
(3)引导学生体验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不同的线条所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联想:直线是平和舒缓的, 曲线是流畅舒展的, 折线是紧张匆忙的。 领悟线的变化:长短、 刚柔、 曲直、 粗细、疏密、虚实、浓淡等等。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中理解线条的不同美感。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3.随堂欣赏。
欣赏画家画树的作品, 不同的线带来不同的感受:画家凡·高用扭曲的线表现向上伸长的树, 有强烈的动感;画家伊莱思·布鲁斯特用线意象化地表现了一片树林。
4.小练习。
(1)用各种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形,要求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 富,画面整洁。
(2)凭记忆画一棵校园里的树。
5.徒手画中的形。
(1)出示树木图片与教材中《树木的外轮廓形》,通过分析、描摹,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 外轮廓形可以概括为一些基本形,如圆形、 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发现:徒手画抓形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用基本形去概括。
(2)举例搭积木,讲解如何利用基本形描绘建筑物。
(3)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4)教师动笔演示徒手画从基本形渐变到具体形(如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
(5)人物形体与动态用基本形迅速勾勒,注意让学生再次体会徒手画简单明了的特点。
6.练习: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自己的文具。
7.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谈谈对不同美感线条的运用。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学习用具
(教师)拍摄一段不同角度的校园风貌的录像、对写生地点的预先估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校园风貌录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欣赏自己的校园,旁白:“学校是哺育 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地方,是大家学习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在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校园时,首先要学习“空间深度”的表现。
(2)教师指出:用徒手画的形式来表现空间最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另一种 是透视法。
(3)出示分别用鸟瞰法和透视法画成的两张同一地点的建筑图进行对比,由学生讨论它们 各自的优点和用处。 鸟瞰法有一种近似于高空俯视的效果, 更多的是表明方位, 而透视法相对比 较直观。
2.深入学习。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1)出示图例:同样大小的两个球,从透视角度看,就是“近处大远处小”。引导学生回 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透视现象?
(2)出示图例《观察透视的模拟图》并在图片上用红笔添加透视线,加以对照,由学生自 主发现焦点。
(3)让学生在其他绘画作品中指出焦点的位置,印证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焦点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理解教材中的图解, 由学生自己得出视点、 视平线、 视线等因素对透视 图的影响。
(4)出示不同视线拍到的两张教学楼照片并进行比较,以印证先前的结论。
3.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并指出其绘画工具的多样选择性, 钢笔、 木炭条、 彩色笔均 可以。
4.练习。
(1)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2)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3)用透视法创作的同学可以在校园内写生,教师事先安排好写生地点。
作业要求:注意取景,主次有别,详略得当。
5.评价。
以班级为单位,布置本单元的总结展览。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若干支
(教师)产品安装说明示意图若干幅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板演一幅徒手画, 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 引出课题:像这样徒手画出来的较为简便 的绘画形式就叫徒手画。
2.展开。
(1)这种简单、明了的徒手画对于相互交流、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 答:什么职业或场合需要类似的图解帮助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2)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如:旅行家、建筑师、科学家、设计师??的 徒手画作品。
欣赏时教师的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徒手画 “简 单、有效”的功能特点。
(3)把徒手画同常见的绘画形式进行对比,得出徒手画的特点:①易画易懂;②工具较为 简便;③以简练的线为主要造型元素。
3.深入。
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
(1)感受线的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①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认识与感受,对用不同工具、不同方法画出的线的美感的体会。 ②学习线的变化,如长短、粗细、疏密、曲直、刚柔等等。
③线在排列时造成的不同层次的面。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4.随堂欣赏。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 感受不同的线所带给人不同的联想:直线的平和舒缓, 曲线的流畅舒 展,折线的紧张匆忙??
5.课堂练习。
用不同的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案。作业要求:
(1)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
(2)统一规格:15cm ×15cm 。
(3)尝试用不同的笔画线。
6.作业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风景图片、小汽车模型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较为复杂的大幅图片,设问:什么是徒手画的特点?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 复杂的形状?
(2)教师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引导学生将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勾勒于图片之上。
(3)点题: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 的方法之一。
2.拓展。
(1)用小汽车模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基本形的方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角度下 的形状(渗透空间观念,为下课时教学打下基础,可以联系初一数学课中“三视图”的部分内容 结合讲解)。
(2)建筑、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3.课堂练习。
(1)认真地模仿教材中的图样,如果学生已经相当自信,就尝试着将这些图样快速地画出 来。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几样文具,用基本形加以概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作业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4.评价。
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徒手画学校平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学校的徒手画的平面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取图中信息,分析不同建筑物的方位、 位置关系。
(2)用徒手画表现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一种是透视法。鸟瞰法像是高空俯视, 接近平面示意图,它是一种方位的注解;透视法则能较好地表现空间深度。
2.深入。
透视是本课的难点,它较复杂深奥,这里只作一般的学习, 学生在作画时, 有初步的意识即 可。
(1) “近大远小”对透视规律的图解,看教材中图片近处树大,远处树小,透视现象明显。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中《观察透视的模拟图》,解释“焦点”、“视 平线”。
(3)在范作或图片中画出透视线,对理论加以印证。
3.校园写生。
校园是学生熟悉的环境, 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用徒手画的形式来画校园, 可以用鸟 瞰法画学校的全貌,也可以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建议:选景不要太复杂, 注意取舍, 主体要突出, 不要过多地关注细节, 以体现徒手画简要、 明确的特点。
4.欣赏。
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 指出其工具材料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 除了钢笔之外, 也可 用木炭条、彩色笔等,要求学生落笔大胆、果断、迅速。
5.评价。
学生作品橱窗展出(对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回顾)。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本课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 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 创 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 14 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 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 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 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 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 17-18页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第 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 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2)本单元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美术字以及刊头设计和标题编排 , 为第二、三课时的 练习铺垫;第二课时,完成版面编排,以及铅笔底稿;第三课时,完成色彩稿。
注重直观性教学, 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 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 大胆、 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 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 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 颜料、铅笔、尺
(教师 ) 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 元的学习内容。
(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 效果。
点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 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色彩、位置安排等内容)。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 教师讲评。
(3)字体的设计。
①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 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 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
②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
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应用实例)。 (4) 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
①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 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②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 可以采用纯文字或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 成的形式。
③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 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 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2) 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 独立思考, 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 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 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 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大胆、 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②作品是否有创意, 与众不同; ③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 (如各种报纸、 黑板报刊头图库) , 欣赏这些作品, 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学生讨论: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它的位置安 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师总结。
(2)借鉴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布置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设计,使你的作品有与 众不同的创意?作品的编排怎样才能疏密得当,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 相关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版面编排的方法。
①以图为主的版面编排:图片是板报中常用的编排元素。 在编排时要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 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疏密的变化。
②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图文穿插是最常用的编排方式。 可以在大片的文字中插入作为题图 的单张图片,也可以用配合文章内容的多张图片来穿插。
注意:编排多张图片时,要注意主次、大小、疏密关系。
(2)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②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③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 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 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 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 铅笔稿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作业时可以改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以及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 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思考:怎样进行板报的色彩设计,使作品色彩的 表现和谐统一?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板报内容,进行色彩的设计。要求色 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
(2)教师讲解色彩配置的方法。
①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②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 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要求色调明快、和谐。
③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 即:你所设计的板报以哪一部分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 如以儿童为 主的, 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 以符合儿童天真、 活泼的性格, 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给成人阅读的,则以大方、明快的色彩为主。
④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 :调和色配置法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和 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 如绿和粉绿的配置。 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 如红与绿、 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注意:本节课的作业阅读对 象以学生为主。
(3)利用课件,尝试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3.布置作业 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 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 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改 进提高。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尺、铅笔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报纸、图片、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 启发思维。
以身边的常见报纸为例,让学生比较报纸的刊头字体有何不同,讨论得出结论。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写美术字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刊头设计?标题编排怎样才能做得漂亮?结 合课本的范例,师生讨论。
归纳出常用四种字体的不同特点:
隶书体:平整美观,活泼大方,蚕头燕尾。楷体:从字势看,隶书是向外扩散的,而楷书则 是向内集中的。宋体:与楷书笔形相似,结构方正匀称,后来人们把它刻成书版印成书籍,成为 一种规范的印刷体,横细竖粗。黑体:粗壮醒目、简洁明快。总体看,黑体所有笔画粗细均等。
(2)教师讲解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的知识。
(3)教师示范美术字书写的步骤。
3.布置作业,尝试设计。
(1)欣赏学生优秀作业。
(2)提出作业的主题:设计一个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3)提供创作的建议: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 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5.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内容的图片进行欣赏,开拓视野,储备信息。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尺、胶水、剪刀、铅笔等
(教师)优秀学生作业(刊头、板报)、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表达感受。
(1)出示优秀学生刊头设计作业。
(2)师生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改进的意见。
(3)出示优秀学生板报设计作业。提问: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注意了哪些细节?
2. 传授方法。
本节课作业:以 “绿色·环保” 为主题, 设计一个板报。 要求能充分利用教师发下来的资料, 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教师讲解版面编排的方法。
(2)学生了解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②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③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小组讨论,激发创意。
(1)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利用课本提供的作品以及学生优秀作业,讨论如何进行设 计,设想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派代表谈谈解决方法。
(2)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理出创作思路。教师进行归纳。
4.大胆创作,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 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 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个别分析指导。
5.讲评分析,开拓思路。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是否合理 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有关环保的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 考自己的板报设计色彩稿。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设计好的将在色彩搭配练习时让学生尝试运用的铅笔稿、 上节课学 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色彩设计,使作品的 色彩和谐统一,富有个性,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以“绿色·环保”为板报主题进行色彩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 又不失个性。那么,如何进行色彩的配置?结合学生优秀作业,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事先准 备的铅笔稿,请学生上台进行填色练习。归纳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 :调和色配置法、对比色 配置法。
(2)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 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
教师所设立的主题, 要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突出环保主题, 色彩搭配明亮和谐, 能吸引人的 注意力。
3.布置作业,展示自我。
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 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肯定有独创性的作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 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不 断改进,提高板报设计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 香》 这一单元。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 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以 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第一课通过对《出水芙蓉》、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近代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 及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 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审美以及 荷花的象征意义,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墨效果。
第二课选取了郑板桥的《竹石图》及陆抑非的《竹子课徒稿》,通过对郑板桥的作品及竹子 诗词的学习,了解诗书画相映成趣的中国画传统及竹子的象征意义。
第三课选取了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关山月的梅花作品, 其作品具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 同 时教材还选取了不同风格的梅花作品, 通过对梅花绘画、 梅花诗词的学习, 了解花鸟画中梅花绘 画的特点与风格。
在第四课鸟的画法中, 通过对李苦禅等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的学 习,了解鹰的象征意义和体验画鸟的情趣,了解人们对花鸟画的绘画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 鸟绘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等。
2.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 了解中国画的审美、 艺术特色,了解荷花、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和鸟 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 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 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
类。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 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评述讨论相关问题,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
(1)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并加 以评述。
(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2.引导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请学生读一下周敦颐 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感 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 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 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
(1)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评述自己的作品。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 (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三课时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 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 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 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
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
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第四课时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介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西洋画中描绘鸟的作品。
2.对比讨论。
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 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
(提示: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 麻雀的形体 结构可分为 :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6.师生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观赏探究,初步了解中国画的人文特点。
(1)让学生评述课本上的中国花鸟画作品的特点。
(2)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想一想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说说荷花的象征意义。 2.引导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历代优秀花鸟画作品, 如宋代崔白的 《寒雀图》 、 近代画家王震的 《桃花飞燕》 、 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
3.尝试感受。
学生在宣纸上用毛笔尝试墨的浓、淡、干、湿画法,体会笔墨的不同效果,了解中国画材料 的特性,感受水墨画的特点。
4.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教师在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特性的前提下,示范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5.研究、探讨与实践。
分组讨论运用水墨法怎样表现出生动的效果来,学生进行探论并尝试。
6.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描写竹子的文学作品、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 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观察。
组织学生去竹园走走看看,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美术与文学作品。
(1)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谈谈对画的感受。
(2) 请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描写竹子的诗词介绍给大家, 教师重点介绍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 3.教师示范竹子的画法。
(1)竹干的画法及要点。
(2)竹叶的画法。
4.尝试感受。
学生根据范画临摹竹子及竹叶。
5.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说说梅花的特点。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2.引导欣赏梅花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王冕的 《墨梅图》 与关山月的作品 《俏不争春》 , 并介绍岭南画派的创作思想。 3.教师示范梅花画法。
画梅花时,通常以侧锋画枝干,饱蘸曙红色画花。枝干有老干、嫩枝之分,花有单瓣、重瓣 之别。
4.练习与创作。
自己创作一幅梅花作品。
5.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画梅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逐一点评。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 国画颜料、学生收集的描绘鸟的中国画作品和表现同类鸟的西洋画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请学生说说花鸟画的特点、风格与表现形式。
2.对比讨论。
(1)教师展示不同类别描绘鸟的花鸟画作品,学生分小组讨论画家的视角、表现方法有何 不同。
(2)学生说说常见的鸟,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欣赏范作。
教师出示范作,学生欣赏后说说画麻雀的方法。
5.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画一只麻雀。
6.尝试体验。
学生尝试画鸟,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开一个展览会,学生之间相互观摩、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 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 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 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 置教室, 迎接新年的到来。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 再次激发学 习兴趣, 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 然后选出具体方案, 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 小组做准备(教材设计了两种方案,教师可根据本地特点自由选择), 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 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 技能、 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 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 丰富学 生的情感与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 , 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个别辅导,学生布置教室的审美原则要传达给学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鉴赏能力,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 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 细致的工 作态度,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 培养热爱 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 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 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 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过新年的资料,准备几个本地流行的过新年的游戏或了解相关的习俗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录像、图片文字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与本课有关的过新年的录像,导入新课。
请学生把本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以网页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 并请学生说一说新年的起 源,各民族、各地区迎新年的情景。
2.鉴赏与表演。
教师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录像,并配以《喜洋洋》等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过新年的氛围。 说说本地区过新年的习俗。
3.方案征集。
(1)全班分组讨论活动方案。教师提示活动的基本要素:活动的资金与预算、活动的目的、 活动中要用的道具、活动需要的材料等。
(2)请学生介绍本组的活动策划方案,评判出优秀的方案,确定本班的迎新年场景设计的 具体方案。
4.任务布置。
选取最优方案后, 班长给各组组长分派不同的准备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责任, 学习合作 技能,并给予课内外的指导。
5.课内小结。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阐述各民族、 各国过新年的风俗。 对下节课要带的工具做一下强调, 明确各组寻找材料的任务,并说明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性。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录像、《喜洋洋》音乐带等 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了世界各地过新年的情景, 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布置一个迎接新年的 会场。那么,大家收集的最能体现喜庆场景的装饰物有哪些?
3.欣赏与评述。
(1)学生介绍本组收集的装饰物图片,并说明它最具代表性的原因。
(2)教师适当补充,将课前准备的物品作展示,并进行相关的制作介绍。
4.设计与应用。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装饰物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具有创新性,要充分运用材料的特征体现 出喜庆的场景。
5.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做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并交由学生自己评定等级。
6.教师课内小结。
7.课后拓展。
准备用以上制作的装饰物做游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
(教师)过新年的图片与录像、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 , 激发兴趣。
(1)让学生再次欣赏上节课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并适当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布置过新年的场景。
2.探索实践。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设计,要求 遵循色彩的基本原理,切忌杂乱无章,布景时要拆卸方便,并提醒各组注意安全。
(2)在布置时由班长与美术课代表统一安排,以任务形式再次分配给组长,并提出评比的 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各组选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装饰挂件及其设计思路,说明本组的作业特点,由另外 7个评判员代表打分数,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制作的各种装饰物(如面具、彩带等) 进行游戏表演,现场可以由会拍摄像 的同学记录下来,课后制作成光盘送给每个学生。
4.课堂小结。
(1)教师致辞:过新年还有很多种庆祝方式,希望大家在课外积极探索,努力求知,把以 后的庆祝会办得更好。同时希望同学们把祝福带给父母、长辈,祝大家新年快乐!
(2)放彩色礼花,渲染气氛(屏幕上不停展示人们过新年的场景,并伴以过新年的音乐)。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主要是图片等)、迎接新年的方案
(教师) 能展示各个民族、 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图片及过新年的音乐 (如广东民乐 《喜洋洋》 、 圣诞歌曲《铃儿响丁当》等),将两个学生分别化装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在课前将所收集的资料布置在教室的周围,创设过新年的情景氛围。教室里用音响设 备(试本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放中国过新年的民族乐曲。
(2)请同学上来介绍“年”的故事,引出上课的主题:迎新年。
2.欣赏与表演。
各个小组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介绍本组的研究对象,阐述作为过新年典型报告的内容。 3.方案征集。
(1)课代表敲响一只钟,宣布新年即将到来,出现学生扮演的中国龙与圣诞老人,渲染氛 围。
(2)提问:我们怎样来迎接这两位的到来?引出迎新年的活动方案征集事宜。请各小组上 来介绍本组的迎新年的设计方案。 在介绍时允许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提问, 展示方与提问方有答 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评选出最佳方案。
4.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学生评选的方案,让学生阐述具体内容, 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方案一与方案二, 适当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2)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布置内容让各小组准备材料。
总结本课内容,展示其他的场景图片,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音乐伴奏带(如《喜洋洋》 等)
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并伴以音乐《喜洋洋》。
2.情境导入。
学生扮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从教室的前后门出来, 问同学们:迎接新年的场地在哪里?那些 漂亮的装饰物在哪儿?
3.欣赏与评述。
(1)针对上面的问题,各组学生上来介绍本组将要制作的作品,说明它最能代表新年装饰 的原因。
(2)各组选出最优秀的装饰物品。教师作适当补充,出示一些示范作品。
4.实践与应用。
根据各组的选择,利用已收集的材料进行拼、粘、剪等,制作完成各种装饰物。
表扬学生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作品, 说明美来自生活, 来自劳动。 引导学生对各种材料进行灵 活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剪刀、糨糊、图钉等
(教师)过新年的图片、用环保材料制作的装饰物、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作品展示,激发兴趣。
(1)让学生自己介绍制作的作品,并适当讲评。
(2)出示教师的装饰物,请学生说说跟他们的作品的区别。强调材料的多样性、环保性。 2.探索实践。
(1)再次出现中国龙与圣诞老人, 引出制作场景。课代表指挥各小组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 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教师适时提出装饰场景的基本原理。
(2)在布置时,组长以任务形式分配给组员,落实布置任务,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 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表演。
(2)现场的场景请学生课后回忆,画一张纪念画,并举办一个集体画展。
(3)给父母、长辈制作一张恭贺新年的卡片,带给他们新年的问候。
4.课堂小结。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 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材 第 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 让学生初步感受、 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 第 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 赏, 加强体验, 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 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 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 拓 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案一中, 强调了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 采用造型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的作品与大师 的作品进行直观比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方案二中, 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 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性学习, 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 探 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 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 初步理解艺术源于 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增长知识,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 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 )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 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 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 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 想一想、 说一说如何进行 《蛙声十里出山泉》 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 ; 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造 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 )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提问:中外画家中,画虾最出名的是谁?大家为什么公认他最好?好在哪里?
(2)师生讨论。看课本中的齐白石作品。
(3)学生归纳:最出名的是“齐白石”,他画的虾最生动。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通过对齐白石生平的了解,理解大师的艺术主张和人格魅力。
如齐白石刻有“鲁班门下”印章一方,那是因为他年轻时,曾做木匠以糊口。
(2)对照《虾》、《葫芦》、《祖国万岁》等作品,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引导学生对照作品, 分析、解释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修养。
(3)欣赏课本中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再一次体会齐白石作品的绝妙之处,深刻 领会作品的内涵。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欣赏课本上的齐白石作品《虾》。
(2)作者怎样表现虾?美在哪里?(从虾的头、须、姿态等角度观察。)你会怎样画虾?
(3)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指名要几位学生上讲台尝试作画。
(2)教师讲评后,其他学生尝试画虾。
5.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1)把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2)教师讲评:不是要照抄大师的作品,而是要通过这次练习,体会齐白石作品的内涵, 从而深刻领会国画的韵味。这才是本节课的目标。
6.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要求学生学习齐白石仔细观察生活、忠于生活、高于生活、积极表达生活中的美感的 艺术作风和创作方法。
(2)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的欣赏, 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 艺术表现形式 和特点, 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 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教材第 36-37页,主要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以及对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进行整体介绍、 局 部分析。 第 38页介绍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 进一步体验大师艺术作品的内涵。 第 39页特别 设置了牛的变形过程,旨在说明、深化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在教学方案一中, 强调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 对作品的分析不但重视学生的 感受,还强调了理性的分析。在教学方案二中,于欣赏评述中融入造型表现的手法, 以问题为纽 带, 把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进行直观比较,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 欣赏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 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 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范文二: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一、总体思路:
浙美版第1 3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7课,分为6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占有较大比重,欣赏除专题欣赏外,尚有较多的随堂教学内容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教学方法:
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呢?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7. 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 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一个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 本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本册选取了元代画家张舜咨、雪界翁的《鹰桧图》。这是元代工笔花鸟画代表作之一。宋、元时期是我国花鸟画的成熟阶段,涌现了大量的精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写实,倾向于装饰趣味。而在元代之后,水墨写意花鸟画逐渐兴起,到明清时期成为主流。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传统的花鸟绘画,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为本学期学习花鸟画的程式技法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花鸟画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1、教师介绍作者:
张舜咨(约公元14世纪),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师夔,号栎山,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文宗天历(1 328—1329) 间官福建兴化路莆田县尹。政余焚香闭阁,吟诗作画,世有“三绝”之称。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树木、竹石等。传世作品有《枯木飞泉图》、《树石图》等。张舜咨傅世作品极少,此幅为难得的精品。雪界翁(约公元14世纪),擅画鹰等鸟类,生平不详。
2、师生共同赏析作品:
《鹰桧图》:绢本 设色 纵147.3厘米 横9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一黄鹰独立于古桧树上,昂首还眺,目光咄咄。树下顽石小树成趣。鹰的造型准确,羽毛用细笔勾描后填色。用笔工细,设色妍丽。桧树和山石用兼工带写的笔法,于苍古之中又见清润之致。画中自题云:“雪界翁画黄鹰,师变作古桧,桐城口氏好事,遂与之”。这幅图是由张舜咨绘古桧、雪界翁绘黄鹰。桧以水墨写意而成,枝干盘曲如龙飞,苍劲有力,针叶由笔墨点簇而成,尽含清润之气。山石陡立,墨彩渲染出坚实硬朗之感。黄鹰的画法师承宋代院体画派,工整细致,刻画精微,神形毕肖。二者一工一写,互为辅衬,相映生辉。整个作品虚实相合,大气纵宕之中含清丽雅韵,实为佳品。
3、教师归纳小结。
第1课 走进美术(2课时)
【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引出绘画。
先用《父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当代著名油画家、艺术家。1977--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父亲》创作于1980年,篇幅:216x 152公分。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
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干裂、焦灼的嘴唇和仅剩一颗门牙的嘴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无不体现他艰苦劳动,生活的悲惨,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这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方增先,l931年生,浙江省兰溪市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后参加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留校在中国画系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中国画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粒粒皆辛苦》创作于1955年,105cmx65cm ,中国美术馆藏。画家以众人熟知的《锄禾》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作品命名,选取了一位老农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束麦穗的瞬间动态入画,用质朴无华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要珍惜的道理.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增产节约、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运动紧密连在了一起。图中老农蹲在地上,左手拿着马鞭和麦穗,右手正准备拾起地上的麦穗。画家凭借自己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对粮食的真正珍惜之情,把老农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画:又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董希文<1914—1973年>浙江绍兴人,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1952年底董希文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油画《开国大典》,耗费约二个月时间完成。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该画于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臵,其他领导人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
根柱子,使广场显得更为开阔。这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画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时在颜料中掺上锯木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画得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董希文早已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但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小声誉。此作品曾修改过两次:1955年,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为第一次修改。1971年,董希文又奉命将**删除,原位以**填补,为第二次修改。1979年,基于“实事求是”原则,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受命另外复制了此画遭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原作因在" **" 中作了很大的改动,以后又不能恢复原貌,只能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水粉画: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水粉画在湿的时候,颜色的饱和度很高,干后由于粉的作用颜色失去光泽,饱和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它颜色纯度的局限性。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
(赵延年,男,1924年生,浙江湖州人,版画家、美术教育家。1938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1939年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开始60多年的木刻生涯。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赵延年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教育工作,创作了一批优秀木刻作品。作品有《鲁迅像》、《阿Q 正传》插图等200余幅,为国内外10余所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画家。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赵先生对画面作了这样的处理: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道道横线显露出肃杀的时代氛围;鲁迅昂然的头颅在呈十字状的围巾支撑下,连同他顶上不屈的头发,同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已让人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简简单单的黑和白,完成了赵先生对一位伟人发自内心的默唱。《鲁迅像》一问世,即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是至今为止大约近千幅《鲁迅像》中最为优秀的作品,简直无人可以比肩。那年,赵先生37岁。)
(陈和鼎,1931年10月生于重庆。1957年7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同年8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从事水粉画教学工作。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党委委员、染织系临时领导小组组长。1992年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水彩画学会会员。作品《江南的春雨》轻盈独特、水色淋漓。)
5、雕塑: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
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黄震,1965年生,自由艺术家。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88年12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10月-1993年4月在日本群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9月-1996年3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激光流场测试和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作品有城市雕塑:《五月的风》(青岛五四广场主题雕塑)、《拂晓》(宿州市中心广场雕塑)《世纪乐章》(巢湖市世纪广场雕塑)《日出》(舟山市主题雕塑)等。架上雕塑作品:《夏娃》《逝者如斯》《向弗洛伊德致敬》《滑行的腿》等。行为艺术作品:《葬花》《烤山芋》《幸福就是挠痒痒》《魇》(正在持续实施)《神坛》(即将实施)等。圆雕《五月的风》是座落在“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孙家钵,曾用名加波,笔名袈帛。1939年生于北京,1980年于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生班毕业。现任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第一工作室主任。他的作品以木雕、石雕为主,通过材料自然的特性,表现自己对生活感受的激情,近年更追求写心、写意。木雕《山里红》创作于1984年,规格:20×33×65cm 。作品以大块面的刀凿斧劈,把一个纯朴、稚嫩的山区女娃从木头中抠了出来,又以天然卵石为基座,恰到好处地成为点题的有机构成。他认为艺术品是表达艺术家之心的,“关键在你真诚地对待生活,把你对生活的爱,真诚地表现出来,就会出好的作品”。)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按要求分类粘贴,或者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 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1、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
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有作用于生活。)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
(一纸、一笔、一砚、一白、一黑、一红、一点、一线、一面,东方绘画精髓尽在其中。靳先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奇妙地将红点融入,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既令人惊讶,又令人叹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红点反复进入他的作品,作为一个视觉元素,红点其实是艺术家作品中的一个中心和焦点;作为一个精神元素,红点是艺术家精神在作品中的凝聚和爆发。红点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但它与作品中的其他元素在一起时,却能产生无限的联系和非同寻常的深刻含义。红点即为艺术家,这是一种艺术家心灵与物的契合,是艺术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契合点。除此之外,靳先生的红点亦是一种神秘感,“这种特质会令人惊叹、令人沉思……这种特质蕴含丰富的感情,能诱发观赏者的思索、联想,从而把观赏者带进作品的思想领域中。”)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工业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引导学生认识环境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
(诺曼〃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就是他设计的,建于1986年,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大厦建造时所用的配件绝大部分都是预造的,结构用钢件在英国制造,玻璃、铝制外壳以及地板在美国制造,服务设施组件在日本制造。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环,属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总办事处。设计时要求建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银行大楼”,因而它的总设计概念为:以新颖的结构体系表现建筑;能充分适应发展中的银行业的需求;能充分利用占地面积。本工程的重点缺点是造价太高,用钢量大。)
5、一组综合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介绍现代媒材设计)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归纳总结。(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第2课 徒手画校园(3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
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单元。 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
(教师)印刷的西藏地图、范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教师示范作画,导入课题。
师:美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随时拿起笔将它描绘下来,不管你是不是绘画大师都可以,不信看老师是怎么作画的。
生:(仔细观察)
师:你们觉得老师这幅画怎样,有什么特点?
生:简单、明了??
小结:像这样徒手画出来的较为简便的绘画形式就叫徒手画。
2、展开课题,观察讨论,认识徒手画。
(1)徒手画的用处
师:这种简单、明了的徒手画对于相互交流,表达是非常有效的。大家动脑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场合什么职业需要类似的图解帮助人们去沟通和交流?
生: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
(2)欣赏徒手画(播放多媒体课件)
A 、《藏地牛皮书》,大家从这张地图中你能读取什么信息呢?与印刷的地图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B 、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其中的插图,同学们讨论一下,语言文字与画图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学生从中体会到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有图解功能。
C 、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构思。
D 、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图。
(3)概括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徒手画的特点:① 易画易懂;② 工具简便;③ 线条简练。
3、深入认识,感受线条。
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
(1)感受线的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① 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认识与感受,对用不同工具、不同方法画出的线的美感的体会。② 学习线的变化,如长短、粗细、疏密、曲直、刚柔等等。③ 线在排列时造成的不同层次的面。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4、随堂欣赏。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感受不同的线所带给人不同的联想:直线的平和舒缓,曲线的流畅舒展,折线的紧张匆忙??
5、课堂练习,合作学习。
用不同的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案。作业要求:
(1)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2)统一规格:15cm ×15cm 。(3)尝试用不同的笔画线。
6、作业评价,学生互评。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风景图片、小汽车模型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讲评作业。
优:仔细、认真,构图大方、线条流畅;良:线条较潦草、构图较小;中:画面潦草。
2、复习旧识,欣赏图片。
(1)出示较为复杂的大幅图片,提问:
徒手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复杂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搭积木游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形:
如:房顶像三角形,房间像长方形,柱子像圆柱形??
(3)揭示主题:
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
3、延伸拓展,加深了解。
(1)用小汽车模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基本形的方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教师演示)。
(2)建筑、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欣赏图片)
4、课堂练习。
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1)认真地模仿教材中的图样,如果学生已经相当自信,就尝试着将这些图样快速地画出来。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几样文具,用基本形加以概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作业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5、评价。教师巡视,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第 三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徒手画学校平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1、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播放校园风貌录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欣赏自己的校园,旁白;“学校是哺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地方,是大家学习的场所,活动的空间??”今天,我们就来用徒手画的形式,描绘美丽的校园。
(2)用徒手画表现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一种是透视法。鸟瞰法像是高空俯视,接近平面示意图,它是一种方位的注解;透视法则能较好地表现空间深度。
(3)分别出示用鸟瞰法和透视法同一地点的建筑图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各自的优点和用处。
2、深入了解、认识透视。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1)“近大远小”对透视规律的图解,看教材中图片近处树大,远处树小,透视现象明显。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透视现象?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中《观察透视的模拟图》,解释“焦点”、“视平线”,并用红笔添加透视线,加以对照,由学生主主发现焦点。
(3)让学生在其它绘画作品中指出焦点的位置,对理论加以印证。理解图片中的图解,由学生自己得出视点、视平线等因素对透视图的影响。
(4)出示不同视线拍到的两张教学楼照片并进行比较,以印证先前的结论。
3、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指出其工具材料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除了钢笔之外,也可用木炭条、彩色笔等,要求学生落笔大胆、果断、迅速。
4、课堂练习。
(1)用徒手画的形式来画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2)用鸟瞰法画学校的全貌。
(3)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建议:选景不要太复杂,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不要过多地关注细节,以体现徒手画简要、明确的特点。
5、评价。对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回顾。
第3课 板报设计(3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本课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 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
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本单元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美术字以及刊头设计和标题编排, 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第二课时,完成版面编排,以及铅笔底稿;第三课时,完成色彩稿。
2.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颜料、铅笔、尺
(教师) 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张大家所熟悉的报纸,那么有谁知道报纸具备哪些内容,怎样才算一份好报纸?它应有哪些条件?
生:内容、排版、文字、图形、色彩等,美观和谐??
(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即——板报设计。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师:接下来,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优秀的板报作品。我们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色彩、位置安排等内容去分析。
生:仔细观察、讨论。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设计提问:从以上欣赏的板报作品中,美术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对书本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讲评。
(3)字体的设计。
① 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
② 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
③ 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实例)。
(4)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
① 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② 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一致,可以采用纯文字或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成的形式。 ③ 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2)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 作品是否大胆、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 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如各种报纸、黑板报刊头图库),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讨论思考。
师:展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些优秀板报设计作业,同学们观察和讨论它们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它的位置安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
生:讨论、思考、发言。
教师小结:主题突出、色彩和谐、编排得当、疏密变化。
(2)借鉴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布置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设计,使你的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作品的编排怎样才能疏密得当,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版面编排的方法:
① 以图为主的版面编排:图片是板报中常用的编排元素。在编排时要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疏密的变化。
② 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图文穿插是最常用的编排方式。可以在大片的文字中插入作为题图的单张图片,也可以用配合文章内容的多张图片来穿插。
注意:编排多张图片时,要注意主次、大小、疏密关系。
(2)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 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② 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③ 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铅笔稿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作业时可以改进。
第 三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以及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思考:怎样进行板报的色彩设计,使作品色彩的表现和谐统一?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板报内容,进行色彩的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
(2)教师讲解色彩配置的方法。
① 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② 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要求色调明快、和谐。
③ 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即:你所设计的板报以哪一部分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如以儿童为主的,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以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成人阅读的,则以大方、明快的色彩为主。
④ 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调和色配置法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和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如绿和粉绿的配置。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如红与绿、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
(3)利用课件,尝试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3、布置作业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进行板报设计,希望改进提高。
6、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第4课 鸟语花香(4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 “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香》这一单元。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第一课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审美以及荷花的象征意义,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墨效果。第二课通过对郑板桥的作品及竹子诗词的学习,了解诗书画相映成趣的中国画传统及竹子的象征意义。第三课通过对梅
花绘画、梅花诗词的学习,了解花鸟画中梅花绘画的特点与风格。第四课鸟的画法中,通过对作品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的学习,了解鹰的象征意义和体验画鸟的情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学习和了解荷花、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 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毛笔、生宣纸、毛毡或报纸、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评述讨论相关问题,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
(1)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加以评述。
(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2.引导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请学生读一下周敦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
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4. 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生宣纸、毛毡或报纸、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学生互评作品。
第 三 课 时
课前准备:
毛笔、生宣纸、毛毡或报纸、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第 四 课 时
课前准备:
毛笔、生宣纸、毛毡或报纸、调色盘、国画颜料、中国画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介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西洋画中描绘鸟的作品。
2.对比讨论。
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
(提示: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麻雀的形体结构可分为: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6.师生评价。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第5课 迎接新的一年(3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迎接新年的到来。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然后选出具体方案,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做准备,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 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主要是图片等)、迎接新年的方案。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图片及过新年的音乐(如广东民乐《喜洋洋》、圣诞歌曲《铃儿响丁当》等),将两个学生分别化装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在课前将所收集的资料布置在教室的周围,创设过新年的情景氛围。教室里用音响设备(试本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放中国过新年的民族乐曲。
(2)请同学上来介绍“年”的故事,引出上课的主题:迎新年。
2.欣赏与表演。
各个小组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介绍本组的研究对象,阐述作为过新年典型报告的内容。
3.方案征集。
(1)课代表敲响一只钟,宣布新年即将到来,出现学生扮演的中国龙与圣诞老人,渲染氛围。
(2)提问:我们怎样来迎接这两位的到来?引出迎新年的活动方案征集事宜。请各小组上来介绍本组的迎新年的设计方案。在介绍时允许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提问,展示方与提问方有答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评选出最佳方案。
4.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学生评选的方案,让学生阐述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方案一与方案二,适当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2)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布置内容让各小组准备材料。
5.课内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展示其他的场景图片,活跃课堂气氛。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音乐伴奏带(如《喜洋洋》等)。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并伴以音乐《喜洋洋》。
2.情境导入。
学生扮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从教室的前后门出来,问同学们:迎接新年的场地在哪里?那些漂亮的装饰物在哪儿?
3.欣赏与评述。
(1)针对上面问题,各组学生上来介绍本组将要制作的作品,说明它最能代表新年装饰的原因。
(2)各组选出最优秀的装饰物品。教师作适当补充,出示一些示范作品。
4.实践与应用。
根据各组的选择,利用已收集的材料进行拼、粘、剪等,制作完成各种装饰物。
5.课内小结。
表扬学生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作品,说明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引导学生对各种材料进行灵活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 三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剪刀、糨糊、图钉等
(教师)过新年的图片、用环保材料制作的装饰物、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作品展示,激发兴趣。
(1)让学生自己介绍制作的作品,并适当讲评。
(2)出示教师的装饰物,请学生说说跟他们的作品的区别。强调材料的多样性、环保性。
2.探索实践。
(1)再次出现中国龙与圣诞老人,引出制作场景。课代表指挥各小组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教师适时提出装饰场景的基本原理。
(2)在布置时,组长以任务形式分配给组员,落实布置任务,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表演。
(2)现场的场景请学生课后回忆,画一张纪念画,并举办一个集体画展。
(3)给父母、长辈制作一张恭贺新年的卡片,带给他们新年的问候。
4.课堂小结。
第6课 齐白石(1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
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 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第7课 毕加索(1课时)
【教材分析】
1. 教学思路: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的欣赏,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教材第36-37页,主要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以及对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进行整体介绍、局部分析。第38页介绍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进一步体验大师艺术作品的内涵。第39页特别设置了牛的变形过程,旨在说明、深化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录音《二战时期纪录空袭》(或战争照片)、学生范作
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启发思维。
(1)播放《二战时期纪录空袭》的录音(或选用战争照片)。
(2)请学生在两分钟内凭印象画出刚才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内容。
2.结合课本,述说感受。
欣赏《格尔尼卡》,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到的内容简单描述出来。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结合两分钟创作画,对照毕加索的作品,谈谈感受,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毕加索为什么这样画?在表现力上,他的方法与你的方法哪一个更具震撼力? ② 火焰形状再具象一点好不好?
③ 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
④ 手持油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⑤ 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谁这样画了?代表什么意思?
⑥ 牛、马表情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⑦ 抱着已死的孩子的女人,她的眼睛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⑧ 画面用黑、白、灰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好不好?
⑨ 画面的表现手法如果不用几何形,效果会怎样?
4.布置作业,表现情境。
(1)欣赏教师提供的学生范作。
(2)提供作业主题:“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事件。
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学生互评作业,小结本节课内容。
(2)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有关毕加索的资料及其作品,进一步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美术文库
【教材分析】
1.《美术文库》一般分为“首页图版说明”、“美术辞典”、“相关链接”三个栏目。
“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来对首页中传统艺术精品作出描述,便于学生自学。
“美术辞典”是把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性的词条加以解释。在教材中没有作出说明的一些美术术语,在此得到详细阐述。
“相关链接”属于拓展性的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以满足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2.本册的“首页图版说明”简单评述了首页中元代画家所绘的《鹰桧图》,强调了元代花鸟画的典型特征。“美术辞典”中的内容是对第一课《走进美术》的补充。在第一课《走进美术》中,绘画分为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这是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来划分的。而在“美术辞典”中,把绘画的各种分类方法加以说明,并对按社会功能、表现形式来分的连环画、漫画、年画、宣传画这些概念加以进一步解释,便于学生在学习第一课后加以比照。而“相关链接”部分是对《齐白石》、《毕加索》两课的补充,分别加入了与齐白石、毕加索同时代的画家的作品,便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教学目标】
《美术文库》是本套教材一个较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设立本栏目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美术文库》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同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
【教学设计】
《美术文库》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本册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例如:如何评价我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成就?宋元时期与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有何异同?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古典静物画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美术分类的见解,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链接”中的提示,分别做与齐白石不同时期的中国近现代画家作品的研究性报告。总之,《美术文库》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
范文三: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标志,标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标志一般比较简洁、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它起着提醒、警示、禁止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全课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标志设计作品欣赏,另一部分则是标志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标志设计应用在生活中。前一部分占的篇幅较大,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兴趣,课文中的标志各具创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部分是标志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中具安全作用的标志,如交通中的禁令标志,以圆形造型,红黑两色搭配。第二排是黄黑两色搭配的三角造型标志,再后又是红黑搭配的圆形标志。这种编排,造成一定的视觉变化。红色表示禁止的意思,黄色表示警告、引起注意。圆形造型在视觉上易被接受,而三角造型具有稳定性,有扩张之意,即具危机感和不安全感。黑白两色对比强烈,易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编排,让学生对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这些编排,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紧张感,以引起对学习标志的重视。随后,文中又编排了一些轻松的标志供学生作常识性的了解,比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 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等。联通公司的中国结标志,表示“联通”四通八达而又紧紧相连;Windows 软件标志意喻从多个窗口了解世界;麦当劳标志的“m ”字母,为门的形状,含有通向成功之门的意思。接着安排的是奥运会标志,因为我国申奥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教材中编入了奥运题材的标志,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为主,同时编排了一些其他国家成功的奥运会标志,以供比较。奥运会标志的内容及形式比较欢快,可以让学生较为放松,然后教材又转入了严谨的阶段,即篇幅中编排了标志的类别与设计形式,进入了如何设计标志的阶段。从字母造型标志到象形标志的设计,再将标志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教材最后介绍了标志设计的制图方法,以图表形式列举出来,并布置了学生作业。“学生作业”板块中列举的四个例子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标志设计就是自己身边的设计。
第一课是遵循着“紧张(难)——轻松(易)——紧张——轻松——紧张”的节奏设计的。具体来说,在课文开始编排了表示禁止、注意之意的标志,引起视觉紧张,然后介绍麦当劳、奥运会等标志,起到放松作用,后又转入标志的具体学习、制作等主要阶段(紧张),再将标志以可爱的造型形式具体运用于生活设计中(放松),最后布置作业(紧张)。
2. 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初步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种类、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3. 欣赏作品,体会现代标志的美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标志设计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一系列交通和公共场所标志。
(2)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哪些特点?
(3)演示中外标志设计中的经典作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他们较熟悉和喜爱的标志设计,可以边演示边进行讲解。
2. 深入教学。
(1)演示课本中的标志设计。
内容包括“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 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及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等。演示重点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及其设计步骤。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讲解各国的奥运会标志,向学生讲述标志的象征意义及标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重点演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步骤,提示学生思考:该标志的造型象征什么?五种色彩各代表什么含义?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演示其他国家的申办奥运会标志。
提问: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学生从不同标志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进行思考。
(3)组织学生讨论:标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标志在现代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待学生讨论后,教师作出补充,然后进行归纳。
3. 课堂延伸。
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寻找这些国家的相关资料,了解背景知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4. 布置作业。
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志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类型的标志设计作品图片
(教师)录像机或多媒体课件、拍摄制作的资料、标志设计制作步骤图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录像展示飞机降落的过程,放大显示机身标志(手形鸽子或其他标志符号)。
(1)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这段影像资料,当显示机身标志时,启发学生思考:标志设计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教师作出总结:标志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教学。
(1)演示并讲解标志的种类,可按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分别演示。
提问:标志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提请学生思考:商业性标志与非商业性标志有何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进行引导。
(3)介绍标志设计的象征意义,展示具象标志和抽象标志,并试着说明哪一种更利于表达象征含义。
(4)重点演示标志设计制作的方法,包括课文中的“比例标识法”、“方格标识法”以及其他方法。
3. 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用电脑设计制作出标志设计作品,并说说标志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标志作品
(教师)中外优秀标志设计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分类演示标志设计作品,说明标志设计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2)请学生思考:这些标志都具有哪些特点?
2. 深入教学。
(1)演示中国联通标志、Windows 软件标志、麦当劳公司标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标志形式蕴涵的不同内容,得出结论:标志设计要考虑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2)演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重点演示设计的四个步骤。
教师着重分析标志的文化内涵:该标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五星造型象征中国,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盘长”,且仿照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的动作人形。
(3)请学生分析其他奥运会标志的不同特点。
3. 课堂延伸。
(1)说明标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并提请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标志的象征意义?
(2)分析归纳课文中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并找出它们在设计上的不同风格与特点。
4. 布置作业。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作品,并分析它们的设计特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类标志资料,三角尺、圆规、白纸、直尺等工具
(教师)各类标志设计图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演示各类标志(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两类),引导学生从标志的功能方面思考商业性和非商业性标志的区别,教师最后作出归纳总结。
2. 深入教学。
(1)演示标志设计作品,讲解标志设计的构成要素:图形、数字、文字或三者结合的形式。
(2)演示飞机机身上的标志设计,讲解标志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演示“新华航空公司标志”。教师把有色纸剪成“手形鸽子”形状,学生跟着操作,还要让学生了解绘制标志的具体方法。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标志设计制作要求严谨,常见的制图方法有两种:一、比例标识法;二、方格标识法。详细讲解并演示这两种绘制方法。
3. 课堂延伸。
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设计一个标志,做到构图简洁,意义明确,进一步掌握标志设计制作方法,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橱窗展览。
4. 布置作业。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任选内容设计一个标志,并说说设计构思。
浙美14册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本课与第一课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体现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
课文在整体布局上,首先展示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标识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其次是环境标识在校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 最后是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以及安装过程。
环境标识设计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特定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本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切入、感受和表现。
(1)切入——标识设计的范例。
标识设计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培养学习兴趣,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课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
(2)感受——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欣赏。
教材中,首先编入的是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包括校园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及社区环境标识等,说明环境标识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后是一些名校的环境标识设计,如斯坦福大学典雅的校园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环境标识,根据所选图片,从工具材料、造型、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3)表现——学生动手参与。
教材最后要求学生策划、设计并动手制作校园标识,加强协作,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并安装,一切都是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通过深入尝试、体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受,从而引发对美术课程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环境标识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考察环境——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 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 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环境标识设计图片
(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环境标识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种手段,如走出户外实地观察、利用相关网站等,了解标识设计的形式和特点。
(2)由欣赏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环境标识设计,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下有关标识设计的资料,结合标识设计艺术的特点去赏析作品。
2. 深入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各处看看,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发现美,激发学生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一些标识设计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分为“环境标识设计的特点是什么”,“哪些环境标识设计存在缺陷,如何加以改进”等,最后,引导学生用设计草图或模型制作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只作启发式指导,不加是非评判,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思维空间。
3. 课堂延伸。
美术教师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公园、展览馆、广场、街道等场所实地观察环境标识设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热情。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他们学好标识设计,肩负起美化环境的重大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公园、商场、街道??都成为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美术课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社会意义。
4. 布置作业。
为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件环境标识作品,要求构图简洁、明快,设计思路清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的设计、制作工具
(教师)展示校园环境标识设计的图片或其他影像资料、必要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考察校园环境,用文字、影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要求学生通过考察,初步确定环境标识设计的内容。
2. 深入教学。
(1)图片欣赏。
教师把自己收集、整理过的校园风景图片通过课件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地方放置怎样的环境标识比较合适。
(2)请学生结合观看的图片和自己准备的资料,讨论环境标识设计的形式和色彩,以及与校园环境协调产生的效果。可以分成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材料加工制作环境标识。
(4)教师根据学生做成的环境标识进行评比,并展示关于校园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自己设计制作的环境标识放在校园哪个地方最为合适。
3. 课堂延伸。
标识设计作品制作完成后,召开一次班会,邀请其他班级的部分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加,共同进行评议。
提示:必要时可以邀请生物、地理教师配合。
4. 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运用工具将设计制作好的环境标识放置在校园内的合适位置,并要求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安装时不要毁坏绿化。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外环境标识设计作品图片
(教师)欣赏挂图、不同材质的环境标识设计优秀作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材质的标识设计,设计作品的形式要独特,色彩要鲜艳,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什么样材质的标识。
(2)教师讲解环境标识设计的种类及其作用。环境标识包括指示导向标识、识别标识、警示规则标识、装饰标识等,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指示和导向。
2. 深入教学。
(1)用幻灯片演示中外经典标识设计作品,教师同时讲解哪些标识设计适合哪些环境。
(2)教师提问:环境标识设计与第一课的标志设计有什么异同?标识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提示学生注意:环境标识要与环境互相协调。
(3)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形式的几何图形与现代建筑环境互相协调?选出两名学生讲解讨论结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 布置作业。
请学生设计一个标识,要求体现出校园精神风貌,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4. 课堂延伸。
(1)组织学生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其他校园内的优秀环境标识设计。
(2)学习、借鉴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优秀环境标识设计,用于校园内。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设计的标识作品一幅、各种有色纸、裁纸刀等设计工具
(教师)各种校园风景图片、幻灯机、有色纸、裁纸刀等设计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教师首先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先整体评述,然后重点评述其中两个学生的作品。
(2)幻灯片放映,内容为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然后进入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标识的设计流程。
2. 深入教学。
(1)重点讲解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设计流程共包括五个部分。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课前设计的校园标识,利用有色纸,设计制作出标识模型,然后将所有标识排列一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比。
(3)请几个设计好的小组派出代表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最后,教师对本课学习作出总结。
3. 课堂延伸。
(1)教师与木工或铁匠联系,根据学生设计制作的模型,加工制作成各种材质的标识。要求:在专业人士制作标识的过程中,学生可在现场进行观察,或在制作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操作。
(2)征得校方领导批准后,选择优秀的环境标识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安装。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信息的整理与传递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复杂的信息同快速准确的传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许多方面采用图表这种视觉表达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图表的形式与内容及其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其他视觉形式所难以比拟的。
图表的种类很多,由于篇幅所限,在本课中仅选编了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图表,包括示意图表、统计图表、道路指示图、多媒体图表等。示意图表是以图画语言和象征符号为基本特征的图表表示方法,以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外部形态或内部构造来示意某种事物的存在状态;统计图表来源于数学,是将各种统计数据图式化、表格化;地图图表消除了文字与言辞在表达空间状态时的局限性;立体图表在表达方式中采用三维和四维形式,即空间状态的立体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图表设计更多地出现在网络页面和电子图书上,即多媒体图表。
《图表设计》摒弃了以往采用大量文字介绍的方法,选用彩色图例及多种设计形式,让学生在色彩和形式的多种变化中感悟学习图表的乐趣。本课形式及内容均较为新颖,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多媒体图表知识点的学习中,应结合电脑设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组建一个班级网,参与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提示:开展这类活动可以请计算机课教师协助指导,并与学校的网络建设工作相结合。)选择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益的形式,从跨学科的角度设计与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图表的理解。如地图图表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统计图表应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多媒体图表则结合电脑设计等。
本课的编排着重在于使学生对图表有个清晰的认识,以培养学生学习图表设计的兴趣为基本点。本课是融多科知识于一体的范例,必要时可以邀请其他任课教师及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本课教学。
课文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首先是利用各种形式的彩色图表,引起学生对学习图表设计的兴趣;其次是图表知识点的学习,包括图表的构成元素和表达手段,以及图表设计的方法;最后,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学习用电脑绘制图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 重点、难点。
重点:图表设计的构成元素,图表设计的对比手法。
难点:利用电脑绘制图表。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体会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学习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独立运用电脑或其他工具绘制图表。
3. 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工具进行工作交流,传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等工具材料
(教师)各种类型的图表挂图或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带领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几条主要街道路线,要求学生分别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
(2)展示“生活中的道路指示图”,提示学生思考:从这张图表中能识别出道路交通中的哪些信息?
(3)学生比较自己手绘的道路交通图与范图中的道路指示图有何异同,哪种形式更利于表达交通信息,引出课题《图表设计》。
(4)用教学挂图展示各种类型的图表作品,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图表的形式特点及其所表达的信息,教师强调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形式的图表来表达。
2. 深入教学。
(1)以“树形示意图表”为例,分析图表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学生讨论树形示意图表与道路交通图表各有什么特点,各有哪些优缺点。
(2)学生讨论并回答:“树形示意图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适用。教师提示:如学校机构。
(3)分析“多媒体图表”,让学生展开讨论:文字和图形在图表设计中的作用。
(4)分析“统计图表”的形式,统计图表能十分具体、直观地传达信息。
3. 布置作业。
让学生以自己的几次测验成绩为内容做一个统计图表。
4. 课堂延伸。
通过演示各类图表范例,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图表形式,要求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并以草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勾线笔、直尺、彩色笔、画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外优秀图表范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多媒体演示中外优秀图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体验不同图表的形式美感。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图表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及每个要素在图表中的功能。
(3)引导出课题——图表设计的方法。
2. 深入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构成的三大要素——图像、文字和数字,重点讲解三要素的特点及其在图表中的功能。
(2)教师演示运用几种常用对比手法的图表范例,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图表都用了哪些对比手法?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3)针对每一种对比手法,分析其特点及适用范围,重点为学生讲解,教师评述。
(4)以疏密对比方法为例,说明其适用范围。如“道路指示图表”即是运用疏密对比法来表现。综合各类图表设计,组织学生分析它们分别运用了何种对比手法。
3. 布置作业。
运用一种常见的对比手法,如长短对比、疏密对比、动静对比或高低对比,观察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设计一张图表。
4. 课堂延伸。
组织一次图表设计展,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多种图表
(教师)中外优秀的图表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学。
(1)展示图表设计作品,请学生相互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2)引入对图表设计的介绍,侧重点在于图表的应用和图表分类知识。
(3)结合不同种类图表的特点,介绍图表设计的艺术特色。
2. 深入教学。
(1)结合演示“树形示意图表”的制作方法,介绍示意图的创作特点和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校各班级的“树形示意图表”应该如何设计?每组设计出一个方案,然后由学生进行评比,选出最佳方案。
3. 布置作业。
在自己的居住区范围内,选择一个景点,用速写形式勾画出景观图,标注名称。
4. 课堂延伸。
思考:图表设计除了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外,还有没有其他种类?收集其他的图表设计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的图表资料、有关的绘图工具和材料
(教师)优秀图表挂图、绘制图表的步骤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展示教学挂图,讲解图表设计的构成元素(图像、文字和数字)和特点。
(2)请学生思考:图表设计与标志设计、标识设计有什么不同?
2. 深入教学。
(1)教师重点讲解图表设计的几种对比手法及其适用范围,例如“生活中的道路指示图”与“疏密对比”手法。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不同对比手法的对应图表作品。
(2)提问:一张完整的图表应包括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所学图表设计的知识特点,对现有的素材进行修改创作。
3. 布置作业。
参照教材中的“学生作业”部分,设计创作一张图表,内容、形式不限。
4. 课堂延伸。
把全班学生按照居住区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做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自己生活区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然后设计出道路指示图草稿。教师选择一个优秀方案,与学生一起绘制出完整的道路指示图。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本课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则表现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本课以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为切入点,转到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如何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墨守成规,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山水画的创作手法上,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问题。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学习山水画以传统树、石画法为起点,然后学习云及瀑布的画法。初步学习了这些基本技法后,可尝试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2.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 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2. 深入教学。
(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3)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各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诗情画意?
(4)组织学生分析: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归纳总结。
3. 布置作业。
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 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提示:创作优美的山水画必须先掌握山水画基本要素的画法。
(2)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树,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树的基本结构——由干、枝、叶组成,引出本课内容——树的画法。
2. 深入教学。
(1)要求学生根据演示中对树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关于树的印象,用笔墨的形式把树表现出来。
(2)教师展示关于如何画树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对于树的结构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3)教师从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渲染等步骤详细讲解并逐步示范,使学生对树的画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4)讲解树枝的画法,树枝一般可分为鹿角枝和蟹爪枝,并说明鹿角枝和蟹爪枝各适合于表现哪些树。
(5)讲解树叶的画法,树叶一般可分为夹叶和点叶,并说明夹叶和点叶各适合于哪些树。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布置作业。
综合运用画树的知识,观察自然界中树的样子,画出一棵树。
4. 课堂延伸。
收集古今山水画名家作品,观摩其中树的画法。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关于山石画法的课件、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展示名山的风景图片,分为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两大类,请学生分析这两类山有何不同。
(2)教师画一山石,加以皴、染,请学生观察,山石就是山的模型,而山就是由山石组成的。引出本课内容——山石的画法。
2. 深入教学。
(1)鼓励学生画出石的造型,根据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强调说明石的造型是不规则的,用笔应挺劲有力,用墨应干湿结合。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让学生观摹。
(2)请学生讨论回答: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有何不同?创作时应如何去表现这些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北方的山宏伟、雄奇、险峻,适合用斧劈皴表现,而南方的山多秀丽、平缓,适合用披麻皴表现,并分别就这两种皴法逐一作出示范。
(4)再次展示这两类山的图片,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画石的练习,并分别用斧劈皴和披麻皴表现,体会这两种皴法所表现出的意境。
(6)教师示范,用色、墨结合的方法给皴好的山石染上颜色。
3. 布置作业。
用色、墨结合的方法表现山石。
4. 课堂延伸。
有条件的地区,让学生对着周围的山、石进行写生。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录像、挂图、背景音乐、毛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播放背景音乐,放映表现黄山云雾的录像,请学生留意观察并说说各自的感受。
(2)播放一段表现瀑布的背景音乐,放映瀑布和溪水的录像,放映后让学生说说瀑布、溪水的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云、水是山水画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因素。
2. 深入教学。
(1)放映表现黄山景象的录像,配上抒情诗朗诵,使学生体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2)讲解云、水是山水画表现意境的重要媒介,介绍画云、水的基本知识,并作范画。
(3)综合山水画的知识,教师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并题上诗词,让学生观摩。
(4)选一首李白或其他作者的诗词,仔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组织学生讨论:创作何种形式的山水画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5)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山水画的心得体会。
3. 布置作业。
选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其意境的体会,分别题上相应的诗句。
4. 课堂延伸。
了解某一著名诗人(如李白等)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择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意境的山水作品
(教师)教学挂图、名山大川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演示我国一些著名景点风光照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一些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作品,请学生谈谈体会。
(3)把课本中的这三幅作品及其相关的诗词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课题——《诗情画意》,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学习。
2. 深入教学。
(1)把从宋代至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的作品按年代顺序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提示学生思考:不同年代的山水画作品都有哪些风格特点?
提问: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了哪些形式及内容上的创新发展?你喜欢现代山水画还是古代山水画?为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将讨论结果用文字进行表述。
(4)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作一总结发言。
3. 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诗词和山水画,并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等国画学习的工具材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简要回顾第一节课的知识点,说明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来表现,引出学习山水画技法这一课题。
2. 深入教学。
(1)介绍树的画法。
首先讲解画树的重要性:树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树画得好坏,决定了一幅山水画的成败。
演示画树步骤图。教师按照这些步骤,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介绍山石的画法。
山石的画法在山水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石的画法也包括五个步骤:勾、皴、擦、染、点。其中的“皴”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斧劈皴和披麻皴两种。斧劈皴,常用来表现峭壁、山崖;披麻皴,多用来表现纹理细密的山体。
教师向学生讲解并作范画,要求学生临习。
3. 布置作业。
比较树、石画法的特点,练习用皴法绘制山水作品。
4. 课堂延伸。
用中国画的形式描摹自然界的树木,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地写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云(瀑布)画法的步骤图、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教师讲解:树、石是山水画的基本要素,云、瀑布等也是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一种渲染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入云和瀑布的画法概念。
2. 深入教学。
(1)演示勾云墨块画法步骤并配合讲解画法要点。
(2)教师将完成的画稿挂贴在大演示板上,供学生观摩。
(3)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绘画中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4)演示瀑布画法,教师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
(5)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是什么?如何运用笔墨来表达不同意境?教师应多加引导并详细讲解。
3. 布置作业。
要求选择一幅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
4. 课堂延伸。
选择一个多云的天气,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运用中国画工具对自然界中的云进行实地写生,教师作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如何把课堂上画云的方法运用到实景写生中。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中国画颜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名家山水画作品幻灯片(配有诗词)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放映山水画名家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下都附有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再对诗词加以分析(可结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诗词与山水画作品所表达的相同意境。
(2)教师总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道理。
2. 深入教学。
(1)从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选首唐诗,分析诗的意境。
(2)根据唐诗表达的意境,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表达,根据讨论结果,勾出一幅单色山水画草稿。
(3)教师示范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分析山水画与唐诗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意境。
(4)展示几幅山水画作品,请学生思考:每一幅山水画各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可以用何种诗词来表达?要求用文字作分析说明。
(5)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与诗词在表达意境方面有哪些区别?
3. 布置作业。
(1)结合语文诗词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山水画,准确体现诗词的思想内涵。
(2)创作一幅山水画,根据意境题写合适的诗词。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是本课设计的主导脉络。课文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记录册的形式、色彩及内容,通过形式的美感,培养学生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兴趣;接着是赏析封面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介绍封面与版面协调统一的关系。
(2)以技能训练为手段。
课文以大量篇幅介绍书籍装订的知识,用不同形式装订的书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书籍装订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书籍装订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协调发展。
本课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上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配合小组协作,互相帮助。如在书籍制作过程中,封面设计、内页编排、装订成册等各项工序都可通过分工合作、协作来完成。
(4)内容安排首尾呼应,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
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篇首先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系列知识后,在最后的“学习建议”中,又回到“暑假生活记录册”,即以“兴趣”开头,以“兴趣”结尾,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重点、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
难点:书籍整体设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2. 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事先规划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几本不同装订形式的书籍、纸张
(教师)几本开本不同、装订各异的书籍、教学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以录像或幻灯演示书籍发展史,内容重点在于比较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在形式、装订方面的区别。
(2)提示学生思考:现代书籍与古代书籍相比,有哪些优点?
(3)演示“暑假生活记录册”资料图片,请学生回答: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
(4)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教学。
(1)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书本,了解书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书的了解作简要介绍。
(2)教师示范一本标准书籍,详细介绍书籍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
(3)请学生将准备好的整开纸对折,再对折??折六次,体会书籍开本大小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书适合用大开本,哪些书则适合用小开本?教师说明:根据特殊需要,还有异形开本的书籍。
(4)用实物或录像展示装订风格各异的书籍,让学生分析哪种装订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5)教师讲解装订知识及其技巧,并操作演示其中一种装订方法。
3. 布置作业。
设计一本16开本空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并装订成册。
4. 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观摩书籍的制作程序。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式及内容的图书
(教师)中外优秀封面设计图片、不同风格的内页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课件演示中外优秀封面设计作品。
(2)请学生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如何编排才能使形式美观?
(3)教师提问: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
2. 深入教学。
(1)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2)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展示一本标准书籍,请学生观察书籍内页设计的版式构成,教师讲解版式设计的构成及其名称。提示:内页设计应不拘形式,一切为内容服务。
(5)请学生思考:暑假生活记录册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采取何种版式?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兴趣?
(6)教师可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
3. 布置作业。
在制作好的空白生活记录册上添加封面设计和内页设计,可用手写或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本完整的生活记录册。
4. 课堂延伸。
将制作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放入学校展览橱窗内展览。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书籍设计的资料、准备几本不同形式的书籍
(教师)设计精美的书籍图片、有关书籍知识介绍的详细资料
1. 导入教学。
(1)展示几本不同造型的书籍,让学生感受书籍设计艺术的魅力,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2)结合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入“暑假生活记录册”的介绍,侧重其中的艺术形式,如独特的造型及其色彩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展示几本书籍与暑假生活记录册。
提问:书籍与暑假生活记录册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出总结:设计完整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就是一本书籍。引出本课学习主题——书籍装帧设计。
2. 深入教学。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2)演示并讲解书的几种开本示意图。教师提问:开本大小表现了书籍的什么特点?哪类书适合大开本,哪类书适合小开本?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用文字进行表述。
(3)介绍并演示书籍的几种装订形式,如骑马钉、锁线订、活页订、线装等。
3. 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册记录册样本。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刀、糨糊、麦克笔等工具材料
(教师)优秀封面设计作品、不同类型的内页设计书籍
1. 导入教学。
(1)出示一些优秀的封面设计作品,教师讲解书籍封面设计的风格、形式及要素。
(2)教师说明:封面设计是书籍设计的重要内容,封面设计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书的销量,好的设计能够起到吸引读者的重要作用。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所以封面设计要体现该书的特色,要为表述其内容服务,并引出“内页设计”的学习。
2. 深入教学。
(1)重点讲解内页设计(版面设计)知识。在传授这些知识前,先请学生翻阅几本书,提示学生注意书籍的版面设计特点,使学生对内页设计有一个直观认识。
(2)结合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讲解版面设计的专有名词,如扉页、目录、书眉、页码等。
(3)教师重点讲解排版的格式和标题,以及插图在版面中的位置等。师生讨论这些内容,并得出设计的一般规律。
3. 布置作业。
动手设计制作一本完整的暑假生活记录册。
4. 课堂延伸。
(1)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本书籍,要求用剪纸、粘贴的形式。
(2)将制作完成的书籍排放在学校橱窗内,举办一次书展。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 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 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古代绘画资料、有关故宫的资料
(教师)故宫资料图片、教材中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故宫资料图片,教师对故宫历史、建筑特点及其藏品作一简要介绍。
2. 深入教学。
(1)幻灯展示作品《千里江山图》,请学生观察并思考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教师应从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上引导学生欣赏,然后作出总结。
(2)幻灯放映《韩熙载夜宴图》,对有关活动场面局部放大,提示学生观察韩熙载本人的神态特征,向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创作形式,主人画得较为高大,其他人物较小,符合当时的绘画风格。
(3)幻灯放映《清明上河图》,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渐次放映,使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一般。提示学生观察人物服饰及建筑特点,对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服饰与建筑样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作品意义:《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风俗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以上三幅作品,都要从作品形式、内容和意义三方面去进行分析。
(4)简要介绍故宫藏品中的玉器、青铜器、漆器等艺术作品。
3. 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作品内涵。
【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去认知美术作品的意义,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造型奇特的建筑,设计精巧的灯光,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失去头部的胜利女神,断臂的阿芙罗狄蒂,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以及所展示的古典美术作品中波澜壮阔的宏大战争场面,使学生对西方美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艺术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课文中共安排三次欣赏活动:罗浮宫建筑风格、罗浮宫三宝以及欧洲古典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这些欣赏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西方美术的浓厚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优美的作品图片,通过直观展示,深入引导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提出问题,如:这些作品的产生都有哪些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区别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充分利用互动参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雕塑、绘画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难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 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先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参观路线。
(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通过网络教学,首先观赏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
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北京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同样因为是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不同。
2. 深入教学。
(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
(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 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在网上发布。
(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巴黎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罗浮宫建筑图片、罗浮宫三宝图片、教材中其他绘画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演示巴黎罗浮宫建筑(最好从不同角度),教师简要介绍罗浮宫建筑的艺术特色。
(2)将罗浮宫平面图局部放大,标划出参观路线。
2. 深入教学。
(1)幻灯演示罗浮宫三宝图片,教师讲解三件作品的历史典故,着重从人文内涵方面讲解,指出这些作品在欧洲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让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2)幻灯演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结合艺术表现手法,重点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引起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3)幻灯演示《自由领导人民》,教师重点讲解创作该作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主分析作品的构图形式、情节、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4)幻灯演示教材中其他作品图片,以年代顺序进行编排。
3. 布置作业。
课后请学生集体讨论: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与中国古代绘画的区别以及共同之处。
【教材分析】
1.《美术文库》一般分为“首页图版说明”、“美术辞典”、“相关链接”三个栏目。 “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来对首页中传统艺术精品作出描述,便于学生自学。“美术辞典”是把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性的词条加以解释。在教材中没有作出说明的一些美术术语,在此得到详细阐述。“相关链接”属于拓展性的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以满足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2. 本册的“首页图版说明”简单评述了首页宋代画家范宽所绘的《溪山行旅图》,分析了该幅作品的艺术特点,简要说明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美术辞典”中的内容是对第7课《巴
黎罗浮宫》的补充。重点补充了达·芬奇、达维特、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作品艺术特点的评析,为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西方古典美术作品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而“相关链接”部分是对第一课《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的补充,该部分内容重点提示学生应该注意现实生活中特定颜色在标志或标识符号内往往代表了特定的含义。
【教学目标】
《美术文库》是本套教材较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设立本栏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美术文库》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同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
【教学建议】
《美术文库》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本册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例如:如何评价我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宋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有何异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洋的风景油画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所了解的西方画家及其重要的作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链接”中的提示,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各种标志及其符号的色彩象征意义。总之,《美术文库》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
范文四: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张娜
二O一二年秋季学期浙美版七年级13册美术教案
制作教师:王炯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1.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5.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6.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8.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生发性的基本运用。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
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以及认识徒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了。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
(教师)印刷的西藏地图、范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校去就近一个书店的路线,分别要求学生用语言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对 (1)从学
比,得出徒手勾勒的线路图能更准确有效地进行表达。
(2)出示《藏地牛皮书》中的手绘地图设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又能读取什么信息呢,”
(3)将它和印刷的西藏区域地图进行比较,由学生讲述它们的异同之处,引出课题“徒手画”。
(4)用教材中《建筑设计示意图》、《速写》和常见的建筑画、风景画进行对比,让学生相互讨论,认识到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强调徒手画的交流表达的功能。
2.深入分析。
(1)以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中的插图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语言文字与画图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体会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的图解功能。
(2)分析画家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构思。
(3)分析设计家秋月繁的产品包装设计的草图。
(4)请学生讨论回答:徒手画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哪些场合也可以用徒手画示意,你曾经用徒手画表达过你的想法或意见吗,
(5)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
?说明产品的安装或使用方法的步骤图、说明图。
?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图。
?科学家讲解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示意图。
3.概括小结。
师生共同概括徒手画的特点:徒手画就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它易画易懂,工具比较简便,在许多场合中,徒手画都能在人们记录、说明、交流、表达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合作学习。
(1)让学生以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家到学校的路线。
(2)让学生用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一天的作息表。
(3)(游戏)猜成语,用手绘线条的形式“画”成语,如“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等等,同学之间相互猜(引导学生从“怎么画”转变到“画什么”上来)。
5.评价反馈。
学生评述:用几句话讲讲这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勾线笔、画纸
(教师)课件(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范作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而线条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2)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应和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画出千变万化的线。
(3)引导学生体验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不同的线条所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联想:直线是平和舒缓的,曲线是流畅舒展的,折线是紧张匆忙的。领悟线的变化:长短、刚柔、曲直、粗细、疏密、虚实、浓淡等等。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中理解线条的不同美感。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3.随堂欣赏。
欣赏画家画树的作品,不同的线带来不同的感受:画家凡?高用扭曲的线表现向上伸长的树,有强烈的动感;画家伊莱思?布鲁斯特用线意象化地表现了一片树林。
4.小练习。
(1)用各种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形,要求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
(2)凭记忆画一棵校园里的树。
5.徒手画中的形。
(1)出示树木图片与教材中《树木的外轮廓形》,通过分析、描摹,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外轮廓形可以概括为一些基本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发现:徒手画抓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基本形去概括。
(2)举例搭积木,讲解如何利用基本形描绘建筑物。
(3)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4)教师动笔演示徒手画从基本形渐变到具体形(如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
(5)人物形体与动态用基本形迅速勾勒,注意让学生再次体会徒手画简单明了的特点。
6.练习: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自己的文具。
7.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谈谈对不同美感线条的运用。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学习用具
(教师)拍摄一段不同角度的校园风貌的录像、对写生地点的预先估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校园风貌录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欣赏自己的校园,旁白:“学校是哺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地方,是大家学习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在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校园时,首先要学习“空间深度”的表现。
(2)教师指出:用徒手画的形式来表现空间最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另一种是透视法。
(3)出示分别用鸟瞰法和透视法画成的两张同一地点的建筑图进行对比,由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用处。鸟瞰法有一种近似于高空俯视的效果,更多的是表明方位,而透视法相对比较直观。
2.深入学习。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1)出示图例:同样大小的两个球,从透视角度看,就是“近处大远处小”。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透视现象,
(2)出示图例《观察透视的模拟图》并在图片上用红笔添加透视线,加以对照,由学生自主发现焦点。
(3)让学生在其他绘画作品中指出焦点的位置,印证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焦点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理解教材中的图解,由学生自己得出视点、视平线、视线等因素对透视图的影响。
(4)出示不同视线拍到的两张教学楼照片并进行比较,以印证先前的结论。
3.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并指出其绘画工具的多样选择性,钢笔、木炭条、彩色笔均可以。
4.练习。
(1)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2)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3)用透视法创作的同学可以在校园内写生,教师事先安排好写生地点。
作业要求:注意取景,主次有别,详略得当。
5.评价。
以班级为单位,布置本单元的总结展览。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本课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 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2)本单元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美术字以及刊头设计和标题编排,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第二课时,完成版面编排,以及铅笔底稿;第三课时,完成色彩稿。
注重直观性教学,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颜料、铅笔、尺
(教师) 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点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色彩、位置安排等内容)。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讲评。
(3)字体的设计。
?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
?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
?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应用实例)。
(4)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
?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可以采用纯文字或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成的形式。
?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2)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作品是否大胆、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如各种报纸、黑板报刊头图库),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学生讨论: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它的位置安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师总结。
(2)借鉴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布置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设计,使你的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作品的编排怎样才能疏密得当,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版面编排的方法。
?以图为主的版面编排:图片是板报中常用的编排元素。在编排时要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疏密的变化。
?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图文穿插是最常用的编排方式。可以在大片的文字中插入作为题图的单张图片,也可以用配合文章内容的多张图片来穿插。
注意:编排多张图片时,要注意主次、大小、疏密关系。
(2)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铅笔稿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作业时可以改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以及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 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思考:怎样进行板报的色彩设计,使作品色彩的表现和谐统一,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板报内容,进行色彩的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
(2)教师讲解色彩配置的方法。
?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要求色调明快、和谐。
?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即:你所设计的板报以哪一部分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如以儿童为主的,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以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成人阅读的,则以大方、明快的色彩为主。
?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调和色配置法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和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如绿和粉绿的配置。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如红与绿、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注意:本节课的作业阅读对象以学生为主。
(3)利用课件,尝试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3.布置作业 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改进提高。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香》这一单元。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第一课通过对《出水芙蓉》、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近代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及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审美以及荷花的象征意义,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墨效果。
第二课选取了郑板桥的《竹石图》及陆抑非的《竹子课徒稿》,通过对郑板桥的作品及竹子诗词的学习,了解诗书画相映成趣的中国画传统及竹子的象征意义。
第三课选取了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关山月的梅花作品,其作品具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时教材还选取了不同风格的梅花作品,通过对梅花绘画、梅花诗词的学习,了解花鸟画中梅花绘画的特点与风格。
在第四课鸟的画法中,通过对李苦禅等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的学习,了解鹰的象征意义和体验画鸟的情趣,了解人们对花鸟画的绘画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鸟绘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等。
2.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荷花、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和鸟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
类。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评述讨论相关问题,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
(1)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并加以评述。
(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2.引导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请学生读一下周敦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
(1)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评述自己的作品。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
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
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介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西洋画中描绘鸟的作品。
2.对比讨论。
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
(提示: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麻雀的形体结构可分为: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6.师生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迎接新年的到来。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然后选出具体方案,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做准备(教材设计了两种方案,教师可根据本地特点自由选择),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个别辅导,学生布置教室的审美原则要传达给学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过新年的资料,准备几个本地流行的过新年的游戏或了解相关的习俗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录像、图片文字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与本课有关的过新年的录像,导入新课。
请学生把本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以网页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并请学生说一说新年的起源,各民族、各地区迎新年的情景。
2.鉴赏与表演。
教师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录像,并配以《喜洋洋》等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过新年的氛围。
说说本地区过新年的习俗。
3.方案征集。
(1)全班分组讨论活动方案。教师提示活动的基本要素:活动的资金与预算、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要用的道具、活动需要的材料等。
(2)请学生介绍本组的活动策划方案,评判出优秀的方案,确定本班的迎新年场景设计的具体方案。
4.任务布置。
选取最优方案后,班长给各组组长分派不同的准备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并给予课内外的指导。
5.课内小结。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阐述各民族、各国过新年的风俗。对下节课要带的工具做一下强调,明确各组寻找材料的任务,并说明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性。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录像、《喜洋洋》音乐带等
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了世界各地过新年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布置一个迎接新年的
会场。那么,大家收集的最能体现喜庆场景的装饰物有哪些,
3.欣赏与评述。
(1)学生介绍本组收集的装饰物图片,并说明它最具代表性的原因。
(2)教师适当补充,将课前准备的物品作展示,并进行相关的制作介绍。
4.设计与应用。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装饰物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具有创新性,要充分运用材料的特征体现
场景。 出喜庆的
5.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做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并交由学生自己评定等级。
6.教师课内小结。
7.课后拓展。
准备用以上制作的装饰物做游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
(教师)过新年的图片与录像、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再次欣赏上节课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并适当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布置过新年的场景。
2.探索实践。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设计,要求遵循色彩的基本原理,切忌杂乱无章,布景时要拆卸方便,并提醒各组注意安全。
(2)在布置时由班长与美术课代表统一安排,以任务形式再次分配给组长,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各组选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装饰挂件及其设计思路,说明本组的作业特点,由另外7个评判员代表打分数,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制作的各种装饰物(如面具、彩带等)进行游戏表演,现场可以由会拍摄像的同学记录下来,课后制作成光盘送给每个学生。
4.课堂小结。
(1)教师致辞:过新年还有很多种庆祝方式,希望大家在课外积极探索,努力求知,把以后的庆祝会办得更好。同时希望同学们把祝福带给父母、长辈,祝大家新年快乐~ (2)放彩色礼花,渲染气氛(屏幕上不停展示人们过新年的场景,并伴以过新年的音乐)。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采用造型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方案二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的欣赏,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教材第36-37页,主要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以及对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进行整体介绍、局部分析。第38页介绍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进一步体验大师艺术作品的内涵。第39页特别设置了牛的变形过程,旨在说明、深化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对作品的分析不但重视学生的感受,还强调了理性的分析。在教学方案二中,于欣赏评述中融入造型表现的手法,以问题为纽带,把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绘画工具
(教师)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格尔尼卡》,提出问题:作者是谁,作品名称是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2)请学生认真“读画”,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如实地简单描述出来(不要求想象发挥)。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1)教师提问:作品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你想从哪些方面着手深入了解作品,
(提示:可从材料、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等方面入手。)
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懂得艺术家在使用线条、色彩时,都与创作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立体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战,画家们因而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
(2)教师归纳。
色彩为黑白灰,突出了恐怖气氛。构图饱满,充满动荡与不安,破碎的形式融于一体,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提出问题:作品有什么意义,怎样来评价这幅作品,
归纳: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富有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请同学观看“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事件的录像(或有关图片资料),并相互讨论。
(2)请学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幅画,形式材料不限。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教材分析】
1(《美术文库》一般分为“首页图版说明”、“美术辞典”、“相关链接”三个栏目。
“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来对首页中传统艺术精品作出描述,便于学生自学。“美术辞典”是把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性的词条加以解释。在教材中没有作出说明的一些美术术语,在此得到详细阐述。“相关链接”属于拓展性的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以满足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2.本册的“首页图版说明”简单评述了首页中元代画家所绘的《鹰桧图》,强调了元代花鸟画的典型特征。“美术辞典”中的内容是对第一课《走进美术》的补充。在第一课《走进美术》中,绘画分为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这是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来划分的。而在“美术辞典”中,把绘画的各种分类方法加以说明,并对按社会功能、表现形式来分的连环画、漫画、年画、宣传画这些概念加以进一步解释,便于学生在学习第一课后加以比照。而“相关链接”部分是对《齐白石》、《毕加索》两课的补充,分别加入了与齐白石、毕加索同时代的画家的作品,便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教学目标】
《美术文库》是本套教材一个较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设立本栏目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美术文库》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同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
【教学设计】
《美术文库》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本册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例如:如何评价我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成就,宋元时期与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有何异同,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古典静物画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
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美术分类的见解,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此外,还可
以让学生根据“相关链接”中的提示,分别做与齐白石不同时期的中国近现代画家作品的研究性
报告。总之,《美术文库》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
范文五:浙美版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设计
浙美版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 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 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 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 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 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 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 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 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
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
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 可以怎样分?
生:……
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 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 请学生发表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 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 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 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 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 知道有哪些作者, 哪些作品, 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 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
先做简单的比较, 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 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 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 由同学相互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耶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1914—1973年>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又称西洋画>区别于“西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