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练习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 鸟
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分别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
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优美,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不能改。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
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
不能改 。
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练习题】
1、作者王维,字 , (朝代)诗人。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
面。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
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5、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摩诘 唐
2、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
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
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4、“独”是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 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 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 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练习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练习题】
1、作者王维,字 , (朝代)诗人。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
面。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
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5、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
1、作者填空:《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 (朝代) ,
字 ,号 。
2.通假字
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 贤于材人远矣
3.解释加点词语。
①世隶耕 ②称前时之闻 ③仲永之通悟 ....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⑤彼其受之天也 ...
⑥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 .....
⑧环谒于邑人 ⑨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⑩稍稍宾客其父 ⑾或以钱币乞之 ...
⑿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4.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①“邑人奇之”之中的“奇”
②“父异焉”之中的“异”,
?名词作意动词
①“父利其然”之中的“利”,
②“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
5.一词多义 自
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其诗以养父母
稍稍宾客其父
然: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6.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 )
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 )
④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
⑤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 。)
7、用“/”标出下列句中的朗读停顿
①.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②.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③.余 闻 之 也久。 ④.父 利 其 然 也,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 借旁近与之 ..
父利其然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 ..
C. 或以钱币乞之 D. 环谒于邑人 ..
徐喷以烟 贤于材人远矣 ..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③.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⑤.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 。
⑥: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10.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用文中语句回答。
11.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有什么作用?
12.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1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14.从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这件事,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④.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范文二: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寄语: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作者 吴均 是南朝 梁 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lán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烟)、竹(落日、)鸟、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 背诵展示
五、理解性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三: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王维的《竹里馆》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岑参的《逢入京使》向东
望去,回乡的道路尘土茫茫,那么的遥远。思念之情顿时袭上心头, 我抑制不住湿了两眼,可眼泪怎么也擦不干,两支袖子都擦湿了。你我在马上相见,却没有纸笔写封家书,就请您替我捎口信回家报个平安吧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
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
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
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
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
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
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
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
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
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
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
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
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
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
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
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
2.能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悠闲恬淡的心情和安贫乐道的气节。
3.学习画面法和诗眼法赏析古诗。
4.人因思想而成就伟大,在生活、思想的境界上提高自己。
【知识储备】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
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
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深入探究】
4、诗人为什么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
答:幽草有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 的高尚气节。
5、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 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 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中考链接】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6.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分)
7.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①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
2.能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相交织的感慨之情。
3.学习知人论世法和典型事物衬托、暗示法赏析古诗。
4.人因思想而成就伟大,在生活、思想的境界上提高自己。
【知识储备】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与李龟年有过交往,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
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寻常, ;几度,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
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 。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2)“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3)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
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深入探究】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
帝国 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
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1)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 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2)思想感情:抒发对
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4分)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6.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7.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
2.能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理解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
3.学习画面法和诗眼法赏析古诗。
4.人因思想而成就伟大,在生活、思想的境界上提高自己。
【知识储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
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译文:竹林寺在郁郁苍苍的竹林深处,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
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整体感知】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
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深入探究】
1
、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
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
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 、虽宦途失意却 的情怀,也隐隐表露
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 .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 。 “苍
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 图。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5题。(共6分)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
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5.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
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
2.能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寂寞心情。 3.学习烘托法和细节法赏析古诗的方法和途径。
4.人因思想而成就伟大,在生活、思想的境界上提高自己。
【知识储备】
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
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
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
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
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整体感知】
〔主题〕本诗写诗人约朋友来做客,等到夜半也没有来,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的敲着
棋子。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 。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
“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的心情。
【深入探究】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
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
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
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3、诗人当时待客悠然而略显孤寂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一个细节描写“ ”表现出来。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答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4.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
5.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
答: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6.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7.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
2.能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3.学习典型事例法赏析古诗。
4.人因思想而成就伟大,在生活、思想的境界上提高自己。
【知识储备】
论诗【清】赵翼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
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文学创作主张?
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
含义是什么?
(1)祖国历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各自在文坛上领起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流派;
(2)现在人们常赋予它新意,即各个时代都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
面,创造新的业绩。
【深入探究】
3.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
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
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4.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
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
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5—6题。(5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5.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
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
(2)
(3)
6.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范文四: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这首小诗经单纯 白描 的手法, 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 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用以形成 一种特殊的环境, 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 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 了人间的尘滓,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景中有人,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春夜洛城闻笛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 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 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 种崇高的感情,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 长于此的地方, 作为 祖国的一部分, 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 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 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 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 也表 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 思乡的 肝肠寸断 ,在 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是一首 边塞诗 , 盛唐时代 , 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 出现了以高适、 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 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 , 增添了一支奇葩 .
江南逢李龟年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 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 华卓著, 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 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 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 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 (注:开元时期为 713年 — 741年) 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范文五:《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忚,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
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诗人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
吴均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
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吴均体
《梁书·吴均传》说他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寒微,学以致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仕途不畅,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
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十卷,皆佚。明人辑有《吴朝清集》。《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有传. 《梁书·吴均传》说他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
雄奇的水色山光。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迷人秋景。作者自叙泛舟悠闲出游,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全篇,集中表达赞美之情。下文便分别作具体的描绘。
第二段分写水之“异”。用“缥碧”表现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见底”、“直视”鱼石夸张地说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写的是流势缓慢处。后两句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流势湍急处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迅猛势如奔马,使人惊心动癿,如同亲见。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这部分属详写,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夹岸高山”六句,从视觉角度来观察、描写富春江两岸险峻的高山。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句显得生动活泼,使高山得以化静为动,使奇山形象具体、饶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来摹拟、传达山上泉响、鸟鸣、蝉叫、猿啸等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简直就汇成了一支优美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远离了尘嚣,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机勃发的胜境,于是,在“鸢飞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些一心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就会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为世俗事务忙碌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发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发了对黑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极大蔑视,也流露了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场的丑恶,于是在“横柯上蔽”四句,以描写所见“横柯”、“疏条”之景结束全文。这四句通过描绘明暗交替的近景,给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乐山林、消极遁世之心可见一斑。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文史学家吴均
吴均(469_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故鄣(安吉)县人。他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
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_____《山中杂诗三首》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