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圆明园被抢文物有多少 圆明园遗失的珍贵文物|圆明园被抢文物图(4)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范文二:圆明园被抢文物有多少 圆明园遗失的珍贵文物|圆明园被抢文物图(3)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范文三:圆明园被抢文物有多少 圆明园遗失的珍贵文物|圆明园被抢文物图
圆明园被抢文物有多少?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被抢后所剩无几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圆明园遗失的珍贵文物|圆明园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的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某一天文物回家作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绍资料提供给他们。
杨先生最后说,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离开了文化母体的历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那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和“在起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精神,有关国家更不该“赖”着圆明园文物不还。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范文四:甘肃民乐的珍贵文物
文物古迹
一、古遗址
东灰山遗址
位于民乐县城北27公里的六坝乡办林场东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o .5~5米,内涵丰富。出土陶器有罐、盆、钵、盘、杯;石器有斧、锄、纺轮和石祖,还有炭化麦粒、谷粒以及铜铁器等。1987年夏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遗址东北面挖掘了320平方米,共发现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戈壁滩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
2.7米,地面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底黑彩。纹饰以线条为主,有绳纹、网纹、弧线纹等。在断层中还发现有炭化麦粒、骨锥、铁箭头等。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属新石器四坝型文化遗址。八卦营古城遗址位于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底宽14米,夯土层厚10厘米,护城河宽8米。东西两面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城垣附近有很多汉代残砖碎瓦、灰陶片、石磨残块。城址东北100米处有高约5米,面积2000平方米的高台,俗称“点将台”,地面有灰陶片。
西灰山遗址
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处的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台地上,东南距东灰山遗址10公里。遗址南北500米,东西300米,南北走向的大都麻河将遗址东边冲刷成断面,暴露出的文化层厚0.5米~2.7米。文物工作者在文化层内发现骨锥、铜箭头、炭化麦粒等物,地表遗存有大量的夹沙红彩陶片及石斧、砍砸器、刮削器、陶纺轮等,其文化性质和东灰山相同,同属四坝文化。
八卦营城址
位于甘肃省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以汉初名将霍去病在此布八卦阵击退匈奴得名。占地广达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夯土建筑。东、南各开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内、外两重护城河,各宽8米、10米。遗址有大量汉砖瓦残片、灰陶片。城址东北有2000平方米的5米高台,俗称为“点将台”。
祁连古城遗址
位于民乐县城东南10公里的永固。城呈长方形,周长4.65公里,面积约2.1千方公里,东、西、南三面开门。秦汉时为月氏城,后为匈奴城。汉设删丹县,十六国时前凉设汉阳县,为中原通往西域古道上的要镇。清代设协台,把守扁都口要塞。康熙时,永固城协副将王进宝在原古城靠北筑一新城,周长1.2公里,定城名为“永固”。民间以其形状而称“算盘城”。南城墙大部完好,北城墙大部已毁,只留断垣。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岔家堡遗址
位于南古乡岔家堡村南。城堡呈长方形,面积约7068平方米,堡墙残高5米,夯土层厚13—14厘米,基宽8米,东面开门。断垣中有乳白色瓷片、木炭等遗物。附近有大量青砖、碎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坝堡遗址
位于民乐县六坝乡四坝村北。东晋名为堠坞。堡址呈正方形坐北向南,面积75600平方米,堡墙黄土版筑,残高3米,夯层厚14—16厘米。墙外有护城河,北墙中间有10米高的土台,上面建有庙宇,已毁。残垣附近有黑釉粗瓷片和灰砖瓦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坝城遗址
位于六坝乡五坝村中。清代。遗址呈正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基宽5米,周围有护城河,座西向东,东面开门。西墙中间筑一高9米的土台,台上有庙
宇,已毁。现仅存南城墙一段,地面有绳纹夹砂红陶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烽燧
柳家山烽燧
位于南古乡左卫村东南。汉代。呈覆斗形,残高5米,夯土层厚15厘米。四周6米外有壕沟一道,深1.5米,宽3米。燧北20米处有封土堆5个,高1~2米,底径5~6米,俗称“旗鼓堆”。有绳纹、弦纹泥质灰陶片,自然损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墩烽燧
位于南古乡岔家堡村北。汉至明代。燧底呈正方形,边长11米,残高5米,系黄土版筑,夯层厚15厘米。燧5米外有壕沟一道。燧西35米处有大、小封土堆5个,3个已挖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胸子烽燧
位于扁都口内羊胸子河畔。汉至明代。燧底呈长方形,残高5.5米,黑土版筑,夯土层厚12
厘米,每夯土层间夹一层柳柴,四周穿插有纴木。夯土中有红、灰泥质陶
片。燧南20米处有封土堆5个,高1米,底径5米。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坡烽燧
位于南丰乡炒面庄村南。汉至明代。燧系黑土版筑,夯土层厚12厘米,夯层中夹纴木。呈馒头状,残高5米。四周有壕沟一道,深1米,宽3米,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山坡烽燧
位于南丰乡炒面庄村南。汉至明代。燧系黑土版筑,底呈正方形,残高4米。四周有壕沟已填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牛城烽燧
位于南丰乡炒面庄村南。汉至明代。燧已倒塌,呈馒头状,残高3.5米,底径5米,夯土层厚14~16厘米,夯土层中有纴木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营墩烽燧
位于南丰乡马营墩村。汉至明代。燧底呈长方形,残高8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6厘米,四周夯层中夹有缍木,附近有青砖瓦碎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庄烽燧
位于南丰乡炒面庄村南。汉至明代。黄褐土版筑,底呈方形,残高2米,夯土层厚12厘米,夯层中夹有柳柴,四角有纴木。南边已倒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大墩燧
位于永固乡八卦营东。汉至明代。燧呈覆斗形,残高7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5厘米。北有一壕沟,南15米有5个封土堆,南北一字形排列,40米处有一燧,高4.5米,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营顶山峰燧 位于顺化乡石蹄子村东南。汉至明代。燧高3.5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1~14厘米,夯层中有纴木坑。燧北10米处有5座南北向的封土堆,燧附近有黑釉青花瓷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沟烽燧
位于洪水乡山城子村西。汉至明代。燧黄土版筑,高6米,覆斗形,底面积64平方米,夯土层厚13~16厘米,四周有纴木坑。燧北有5个封土堆,高0.5~1.5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沟南大墩烽燧
位于洪水乡石家沟村东南。汉至明代。燧倒塌呈馒头状,残高2米,周围有壕沟。燧南北两边10米处,各有封土堆5个,均一字形排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砖包墩烽
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汉至明代。燧为覆斗形,底面积约70平方米,高7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内有红木坑。四周用青砖包砌,故名“砖包墩”,周围有房屋建筑痕迹。燧西北角已倒塌,四周的砖全被拆除,地表有灰陶片、黑釉粗瓷残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柴岗墩烽
位于县园艺场北。汉至明代。为覆斗形,底面积72平方米,高8米,中间是黄土版筑,四周用土坯砌成(土坯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 ,周围有壕沟和房屋建筑痕迹,东南角已倒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墩烽燧 位于县园艺场内。汉至明代。平面呈方形,底面积约100平方米,高6.7米,覆斗形,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0—13厘米,夯层内有纴木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墩烽燧
位于北部滩乡金山村内。汉至明代。呈正方形,残高8米,黄土版筑,夯土层15厘米,有缍木坑,东边已倒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岗墩烽燧 位于县园艺场北。汉至明代。燧呈覆斗形,底面积200平方米,高10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2~15厘米。顶部有东西向的三个圆坑,直径1.5米,深0.8米,西边有上下台阶。燧西南40
米有一涝池,东南100米处有一水井。附近地面曾采集到青花瓷、黑釉夹砂瓷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柳谷大墩烽燧 位于南古乡柳谷村中。汉至明代。底面积约100平方米,高10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5厘米,顶部坍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洼山烽燧 位于新天乡山寨村西南处。汉至明代。燧倒塌呈馒头状,残高3.5米,底径7米,黄土版筑。燧东10米处有南北向排列的5个封土堆,底径5~7米,高1—2米,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岩台峰
位于丰乐乡四家庄村南。汉至明代。黄土版筑,残高3.5米,直径7米,夯土层厚14~16厘米。燧北10米处有封土堆5个,高l ~2米,底径5~7米,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家墩烽燧
位于丰乐乡白庙村东。汉至明代。为覆斗形,夯土筑成,底面积56平方米,残高9米,燧北有封土堆5个,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矮寨墩烽燧 位于丰乐乡白庙村西。明代。燧为覆斗形,残高7米,底面积57平方米,夯土层厚14~16厘米,四周有纴木坑,上半部已塌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喇嘛大墩烽燧
位于北部滩乡金山村西北角。汉至明代。底面积16平方米,残高6米,黄土版筑,覆斗形,夯土层厚20厘米,土层中有红木坑,燧体已分为两块,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土疙瘩烽燧
位于南丰乡周家村西南。汉至明代。烽燧两个:一为白土疙瘩,一为黑土疙瘩,两燧倒塌呈馒头状,四周有壕沟,东有南北走向的5个封土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冰沟南山烽燧 位于南丰乡冰沟村南。汉至明代。燧为覆斗形,底面积80平方米,
残高8米,夯土层厚10一12厘米,夯土层中有红木坑,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克王墩烽燧
位于南丰乡何家庄村南。汉至明代。残高2米,夯土层厚10厘米,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干巴子山烽燧
位于永固城东。汉至明代。燧为覆斗形,黄土版筑,底面积75平方米,残高8米,夯土层厚14厘米,内有纴木,四周有一壕沟环绕,西15米处有5个封土堆,南北一字排列,保存完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耗牛坝墩烽燧 位于永固乡赵庄村东。汉至明代。燧为覆斗形,底面积50平方米,高5.5米,夯土层厚15厘米,内有纴木。燧南15米处有5个封土堆,高0.5~1.5米,底径3~5米,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寨大墩烽燧 位于永固乡姚寨村西。汉至明代。燧倒塌呈馒头状,残高3米,底径8米,夯土层厚14厘米。燧南北两边10米处各有封土堆5个,南北走向一字排列。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坂山烽燧
位于永固乡姚寨村东3公里。—汉代。底呈方形,底面积约11X11米,残高4,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0~17厘米。燧的南北各有封土堆5个,已倒塌成馒头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翟寨子大岭烽燧
位于民联乡翟寨子村东。汉至明代。底面积约25平方米,残高2.5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圈烽燧
位于民联乡乃家崖村南。汉至明代。燧呈覆斗形,底面积25平方米,高3.5米,
夯土层厚12~15厘米。燧东北10米处有东西向5个封土堆,高l ~2米,底径5~7米。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破山嘴烽燧
位于民联乡新堡子村南。汉至明代。燧为覆斗形,底面积65平方米,高8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5厘米,内有经木。燧南15米处有5个封土堆,高1~2米,底径5米左右,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半截墩烽燧 位于洪水乡下柴村西。汉至明代。底面积约40平方米,残高3,9米,黄土版筑,夯土层厚8~12厘米,四周有壕沟一道,燧北有封土堆5个,自然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山坡烽燧
位于民联乡高寨村西北。汉至明代。燧已倒塌呈馒头状,高2米,底径8米,四周有壕沟一道。燧西南一字形排列封土堆7个,高0.5~1.5米,底径3~5米。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墩子烽燧
位于县良种场北。汉至明代。燧底面积100平方米,残高7米,为覆斗形,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2厘米,内有纴木,周围有壕沟及房基遗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坡烽燧
位于民联乡复兴村东北。汉代。燧底面积64平方米,残高7米,覆斗形,黄土版筑,夯土层厚12~14厘米,周围有壕沟一道,南边有封土堆5个,明代加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苟家墩烽
位于洪水乡友爱村西南。汉代。燧倒塌呈馒头状,残高4米,底径14米,周围有壕沟。东北边有一字形排列的5个封土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建筑
林山堡玉皇阁
位于民乐县李寨乡林山村北。坐北向南,修建在4.2米高的夯土台上,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五檩,廊式,通高10米,进深1间,面宽3间,1987年村民集资修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庄土塔 位于李寨乡吕庄村北。清代。塔建在2.2米高的土台上,为喇嘛教式、土木结构的覆钵形塔,通高13.5米,塔身中部四周各有一小龛,龛内有塑像,皆毁。上部有相轮5重,相轮上有木质八边形刹盘,顶端是黑釉瓷宝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庄土塔
位于李寨乡吕庄村北。清代。塔建在2.2米高的土台上,为喇嘛教式、土木结构的覆钵形塔,通高13.5米,塔身中部四周各有一小龛,龛内有塑像,皆毁。上部有相轮5重,相轮上有木质八边形刹盘,顶端是黑釉瓷宝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庄三官庙
位于南古乡孙家庄村北。明至清代。现存大殿3间,西耳房1间,座北向南,进深一间,面宽3间,单檐庑殿顶,土砖木结构,前廊深1.8米。殿内正壁上绘有三官像,边间墙壁各绘12方天曹地府神像。耳房建于明末清初,正殿建于清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寨子砖塔
位于新天乡山寨村西北。清代。塔身为覆钵形,塔座呈八边形,每边长3.3米,通高约1l 米,砖木土结构,土坯垒芯,青砖包砌。塔刹由五层相轮、木制圆盘形、黑釉瓷瓶组成。塔砖部分开缝脱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柳谷砖塔(八宝文塔) 位于南古乡柳谷村北。清代。柳谷村谱记载:“八宝文塔其顶三丈六尺,下面正仙洞供奉千古一人圣人之位。宝塔兴工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七月十一日,八月初六日土工竣工。民国12年用砖包砌。”1987年维修,塔座呈圆形,周长16.2米,塔刹由木盘和黑釉瓷
宝瓶组成,塔周围有铁流苏和铁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列四坝聚风楼
位于列四坝村东北。清代。楼建在高5米的覆斗形土台上,通高13.3米,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1间,共有檐柱16根,廊宽1.45米,西面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家魁星楼
位于民联乡太和
村。据《甘肃新通
志》载,初建于清
乾隆年间,光绪八
年(1882年) 和民国
10年村民集资维
修。魁星楼为砖土
木结构,建在南北
长15.8米、东西宽13.1米、高2.6米的夯土台上,为三级六角飞檐躜尖顶式建筑。楼一层东面辟门,五面开窗,室内原供有文宣王(孔子) 牌位,旁列颜、孟、曾子等72贤位。二层之上建有木构回廊,六面砖墙上雕刻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雕工精细,神态生动。三层东西四扇隔扇门,雕绘华丽,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固砖塔
位于永固乡永固城东北。清代。塔座平面呈各形,覆钵体,通高7.6米。塔座上部为六面形,有砖雕图案。塔刹由重相轮、圆木盘、黑釉瓷宝瓶组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连庄土塔
又叫子孙塔,位于三堡乡张连庄村北。清代。土坯草泥筑成,塔座中间夯土版筑,底座10X8.5X1.2米。覆钵形,中部有一小龛,顶部有圆形木制刹盘,宝瓶相轮已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坝北极宫
位于六坝乡六坝城。明至清代。座东面西,四合院式建筑,有山门、大殿、南北陪殿四部分。祖师殿(大殿) 系土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面宽3间,进深2间,高6.5米。南北陪殿各7间,单檐庑殿顶,有出廊,山门五间,大殿塑像已毁,残存部分壁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天寺
位于县城西北。明至清代。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重修。座西向东有山门、戏台、过殿、陪殿,已毁。仅存大殿3间,单檐歇山顶,进深2间,面宽3间,高7.75米,前有檐柱6根,现设佛教协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水三台阁
位于民乐一中校园内。明至清代。三台阁座北向南,建在高10米的土台上,东西两面和县城旧城墙相连。砖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进深1间,面宽3间,四面出檐,廊宽1.25米,向南开门,南、北侧各有檐柱4根,东、西侧各有檐柱4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寨砖塔
位于永固乡姚寨村西北。清代。塔为砖土结构,塔基平面呈圆形,底径4.2米,塔身为覆钵形,高ll 米,中部四面各开一小龛,里面供佛像,上部有相轮五重,顶部有木质圆形刹盘,周围原有铁铃,顶端是黑色瓷瓶宝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坝圆通寺塔
位于六坝乡六
坝城内。宋徽宗敕建
圆通寺。明天启年间
重修,清雍正七年
(1729年) 修塔。塔座
呈正方形,每边长
8.7米,塔高23.37
米,砖土结构,两层
塔座的四角各有一小塔,塔身为覆钵形,上部每面各开小龛五个,里面佛像为密宗题材。塔刹由11重相轮、圆木盘和黑釉瓷宝瓶组成,刹盘周围有铁流苏和36个铁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砖塔
位于六坝乡铨将村西北。民国时期建造。塔建于夯土台上,砖土木结构,塔座呈八角形,每边长1.53米,高2.5米,周围有花纹图案砖雕,塔身为覆钵形,上面造1.5米高的砖阁,四面有小龛。塔刹由相轮7重、八边形刹盘、黑釉瓷宝瓶组成。群众称之为“青天文塔,聚脉尊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寨土塔
位于李寨乡李寨村北500米处。清代。塔建在夯土台上,现已倒塌,有馒头状残迹,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墓群
砖包墩墓群
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汉代。面积20万平方米,墓冢大小不一,现存80
多个,
残高0,2一L 5米。河床断层上发现砖室、木室、土室墓,地表有大量子母砖。1988年一墓被盗,追回绳纹灰陶罐36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什寨墓群
位于新天乡王什寨村北。汉代。面积约40万平方米,有封土堆50多个,高o .5~5米。河水冲开的墓葬结构系穹窿顶砖室墓。墓群东20米处有砖窑址,地面有不少与墓砖相似的残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寨子墓群
位于李寨乡钱寨子村南1.5公里的耕地中。汉代。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封土堆13个,残高0.5~2米,附近有汉子母砖碎片。被水冲开的砖室墓内有灰陶罐等。破坏较为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崖山墓群
位于丰乐乡四家庄村东。汉代。封土堆5个,大部塌陷,残高1~3米,底径5—8米,封土堆上有汉代子母砖碎块。村民在平田时发现砖室墓,内有灰陶罐等物。墓群东800米处有7个大封土堆,俗称“七疙瘩”,3个已夷平,墓群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卧马山墓群
位于丰乐乡卧马山村东北。汉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封土堆14个,最大的底径19米,高6米。平地时曾发现砖室墓。墓群附近有灰色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部滩墓群
位于北部滩乡政府附近。汉代。墓冢较为分散。已暴露的墓葬均系券顶砖室墓,有墓道,为汉代子母砖筑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洋湖滩墓群 位于北部滩乡洋湖滩村东。汉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封土堆高低大小不等,已暴露的墓均为券顶砖室墓,有墓道、墓室,墓前发现汉砖、灰陶片、五铢钱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营墓群
位于永固乡
八卦营村。汉代。
面积约20万平
方米。有券顶砖
室墓、土室墓及
瓮棺葬。随葬有
陶灶、壶、盆、
杯等和汉代的钱
币——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半两、五铢钱等,还有弓箭、铜镜、木马、印章等。破坏严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干巴子山墓群
位于永固城东。汉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不等的封土堆300多座,较大的封土堆有4个,高5米。地面有少量青砖。墓群中后人又葬新坟。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固城墓群
位于永固城西门外。汉代。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封土堆11座,一座为土坯垒砌而成,其余为黄土版筑,残高5~10米,底径20~50米,俗称“大疙瘩”。附近有很多破砖碎瓦和绳纹灰陶片。墓群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山坡墓 位于民联乡高寨村西。汉代。有高大的封土堆2个,相距20米,底径35米,残高6米,俗称“乳头山”。墓地附近有青砖。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
位于三堡乡韩庄村北。汉代。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封土堆17个。1978年试掘2座墓,均系三室券顶砖墓,墓道向东,出土物有灰陶器、连枝灯、金饰等。其余墓葬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家寨墓群
位于顺化乡宗家寨村西。汉代。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残封土堆3个。暴露的墓系砖室券顶墓,墓葬附近有子母砖。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寨一号墓群
总寨一号位于永固乡总寨村南。汉代。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有封土堆20多个,残高0.5~2米,地面有灰砖。1972年平地时发现砖室券顶墓,部分墓葬已平为耕地,其余保存完好。俗称“东乱疙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寨二号墓群
位于永固乡总寨村南。汉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封土堆30多个,残高o .5~1米,部分墓室已塌陷。该墓与“东乱疙瘩”相似,俗称“西乱疙瘩”,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满寨墓群
位于丰乐乡张满寨北。汉代。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大、小封土堆13个。1984年挖渠时挖出砖室单人墓1座,出土陶制连枝灯1盏、陶桌1个(残) 、五铢钱。其他墓附近有汉子母砖残块及灰陶片。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铨将墓群
位于六坝乡铨将村西南。汉代。墓葬南北一字形排列,长约60米,封土堆7座,呈圆锥形,残高l ~1.5米,底径5—7米。断层上发现墓道向东。墓葬附近有青色砖。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孤山子墓群
位于民联乡屯粮村东南。汉代。墓群沿南北走向山丘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土穴墓,有墓道,宽1.3米,高2米,长5米。墓门为券顶,墓室为砖室墓。地面有很多子母砖残块。70年代平地时挖出几个灰陶罐,已毁。墓群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蹄子墓群
位于顺化乡石蹄子村西北。汉代。面积约l 万平方米,有封土堆5个,相距60多米,呈圆锥形,残高l ~1.5米,底径5—8米。墓地附近有青色砖。墓群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张庄墓群
位于三堡乡西张庄村西。汉代。墓群南北向排列,有大封土堆7个,呈圆锥形,黄土版筑,残高2—5米,底径25~30米。地面有夹砂灰陶片和青砖块。墓群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庄墓群
位于新天乡上姚庄村。汉代。面积约6万平方米,原有封土堆20多个,残高2—5米,底径15~30米。1974年平田时发现子母砖和陶片等物,已全部平为条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岗墩墓群
位于六坝乡石岗墩烽燧西南。汉代。面积约3万平方米,有明显的封土堆5个,残高o .5—2米,东西向排列。墓群附近有青砖和灰陶片。墓群受风沙袭击,破坏严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山坡墓群
位于新天乡吴油村西南。汉代。有封土堆2个,东西向排列,相距70米。东封土堆较大,呈圆锥形,残高5米,底径25米。西封土堆残高3米,底径15米。皆夯土版
筑。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破山嘴墓群
位于洪水乡宋营村东南。汉代。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封土堆不明显。1990年村民挖开土穴墓5座,出土陶罐、铁剑、铜灯等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庄墓群
位于丰乐乡新庄村西南。汉代。有墓冢2个。墓西500米处有烽燧遗址,烽燧周围有几个封土堆,附近有汉代的陶片及青砖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墩子墓群
位于顺化乡下油房村北。汉代。南北一字排列3座墓葬,相距1公里,俗称头墩子、二墩子、三墩子。头、三墩子已挖开,系砖室墓。出土五铢钱、陶仓、陶罐等,二墩子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石窟石刻
上天乐石窟
又名朝阳洞。位于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的洪水河西岸崖壁上,始建于明末清初,康熙六年(1667年) 凿洞36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重修洞室,彩绘佛像。现存洞窟36个,座西向东,多为券顶,正面设有坛基。洞内壁画与塑像,以儒释道题材为主。壁画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是清代壁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部已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童子寺石窟
位于县城东10公里的翟寨子东山。窟凿于砾石构成的崖壁上。前临童子坝河,座东向西,分南、北洞两部分,有十几个壁画洞窟,其中三个有中心塔柱。结构形式基本一致,半面方形,顶部为券顶和平顶两种,塔柱四面各开一层龛。三号窟南北开两层龛,龛内塑像已毁,壁画多达5层。一号洞表层为明末清初之作,最底层为北魏,中间三层
为唐、五代、西夏和元代
之作。二号洞表层为元末
明初,下层属五代以前。
三号洞表层为元末,下层
为北魏。就内容而言,一
号洞表层有罗汉和西游
记故事;二号洞壁画剥
落,唯东南下端残存边饰,为西夏至元代作品;三号洞窟表层画密宗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和欢喜佛。童子寺是明清以来喇嘛教的主要活动地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洋尕峡石刻
位于扁都口内甘青公路235公里处的石桥东侧。清代。石刻凿于青石壁上,离地面约3米,座东向西,线刻一佛二弟子,坐佛高1.2米,上身裸露,头戴三指冠,宝盖顶光,坐于莲花台上。二弟子立于坐佛两侧,头戴一指冠,足下有莲台。石刻造型准确,艺术价值高,俗称“石佛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名胜
扁都口
古代称大斗拔谷。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拦腰切断祁连山的峡口,连通甘青两省的隘道。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形势险要,是河西走廊南部天造地设的重要门户。清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载;“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载客一轨。途经深涧,流急石多。夏秋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肤。”谷宽数十米,长28公里,两侧山峰均3000米以上。自汉至唐,扁都口一直是汉、羌、匈奴、回鹘、突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互相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 僧人法显西北行,出扁都口至张掖,而后前往西域。《隋书·炀帝纪》称:“
大业
五年(609年) 六月,炀帝循着法显的足迹西巡,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雨晦暝,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大半,丙午次张掖。”唐初置赤水守捉,旋置大斗军,隶武威郡,扼守隘口,防止吐谷浑、吐蕃北上,保护西域通道。李靖征西,太宗遣官于大斗拔谷犒劳军士。贞观七年(634年) 契宓何力曾一度驻守。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吐蕃悉诺罗入大斗拔谷,北犯张掖,被节度使王君矣击败。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王垂,遣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防守有功,晋升为左卫郎军。清代,在扁都口设察汉俄博营。《清史稿·兵志》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又于康熙四年(1665年) 在俄博营树立界碑,文曰“甘州府俄博营”。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增戍兵500名于大马营,扼守扁都口要隘。同治十一年(1873年) ,又依山筑城,后毁。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出扁都口,解放了民乐县城。 扁都口 面积约640平方公里。这里群峰参天,峭壁林立,峡谷深邃,地势险要,是天然形成的雄关隘道。气候高寒,多灌木丛,山间有泉水及溪流,水草丰美,是全县历来放牧牲畜的优良草场。野生动物有豹、鹿、狼、獐、青羊、狐狸、旱獭等。中草药有大黄、党参、秦艽、羌活。矿产有煤、石灰石、紫萤石、铬铁等。早在明洪武年间,民乐人民就在这一带采矿挖煤。扁都口地区的大湖窝,是童子坝河的发源地,河水灌溉县境东边的大片土地,溢水流入山丹河。扁都口文物古迹有羊胸子、前山坡、台子坡、土牛城烽燧,洋尕峡石佛爷,诸葛碑、黑风洞。
宣德铁钟
现存南古城东小学,保存完好。明宣德元年(1426)铸造。钟高1.8米,下部围长3.5米,呈喇叭形,六耳,弧度较直。钟身图案分三层,每层六格。上层六格,每格铸一字(似藏文咒语) ;中层六格,铸四大天王、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菩萨牌位;下层六格,
其中两格铸有“大明国宣德元年四月吉日造”铭文,钮作龙首形,钟顶饰一圈云纹。铸造匠工焦智、姚旭、王志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山堡铁钟
现存于李寨乡林山村小学。铁钟高0.7米,口径0.5米,口沿六耳为荷瓣形,钟钮高15厘米,宽17厘米。肩部有四孔,钟上铸有铭文:“大清国甘州府山丹县临山堡,道光十五年四月初一,金火匠人赵明、燕吉祥。”铁钟四耳已损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庙明代古槐 位于六坝乡六坝小学。古槐主干直径1.7米,树冠直径17.5米,树高约12米。东面一枝已干枯。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荫古榆树
位于李寨乡林荫村西北角。清代。榆树主干直径1.7米,周长5.1米,高约20米,树冠直径15米,生长茂盛。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宏寺村古杨 位于三堡乡宏寺村东张庄。清代。树高18米,树冠直径18米,主干直径2米,生长旺盛。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五:这些珍贵文物后面的故事
当我们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历史纪念地时,会经常看到有关**的许多珍贵文物或照片。人们不禁会问:**早年这许多东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那就让我们看看它们后面的那些动人故事吧!
母子合影饱含**的一片孝心
在韶山上屋场**故居,他当年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他与泽民、泽覃三兄弟同母亲的合影。三人恭恭敬敬地站在母亲的身后,眉头紧锁,流露着忧虑的表情。这是**的母亲第一次照像,也是她老人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在上个世纪初,一位山冲里的农村普通家庭妇女,能来到200多里外的省会长沙,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像,真是极不简单的事。几十年后,它又能呈现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面前,让大家能一睹对**成长影响极大的这位伟大母亲的尊容,照片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这么珍贵的历史照片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自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1959年6月,**回韶山,当他来到自己的卧室,看到这张合影时,又喜又惊,他也感到很奇怪:在那样动乱的年代,这样的照片怎么会保存至今?他用地道的家乡土话问道:“这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陪同的同志告诉他,这张照片是他外婆家的亲人冒着危险保存下来,全国解放后,由他的表兄文南松捐献出来的。**无限感慨,说:“廿阿公(指文南松,排行二十)是个有心人,难为他了!”
这张珍贵照片还有着不凡的来历,它的背后,饱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反映着少年**对长辈的孝。
**的母亲文素勤,人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她不但在当地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有名,而且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称她是“可以损己利人的人”。她的品德,对**影响最大,**也最爱他的母亲。
由于操劳过度,他母亲积劳成疾,40多岁身体就有些不适,经常害病。先患慢性扁桃体炎,不久脖子上又长淋巴结核,使她非常痛苦。由于母亲对神佛深信不疑,少年**也受到熏陶,常跟着母亲到佛寺庙堂抽签问卦。母亲患病时,曾祈求南岳圣帝。15岁那年,**随同韶山冲里的还愿者,徒步去衡山南岳朝圣进香。为了求得菩萨保佑母亲早日康复,他跟着大人们边走边念“南岳圣帝,阿弥陀佛!”边念边拜。就这样五步一拜,十步一跪,一直拜到几百里外的南岳山上。
母亲的病,一直不见好,在外读书的**十分挂念,总是利用假期回家探望、服侍。1916年夏,因湖南都督汤芗铭的军队骚扰,不能如期回来,备感焦急。他在致萧子升的信中说:“母病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当局势稍趋平静,他就急忙返家。1918年8月,**回家看望母亲,返回长沙后,又特请人开一药方寄回,为母治病。
1919年春,母亲病情转重,他把她接到长沙,住在同学蔡和森家。**带母亲去看病,每天为其熬煎中药,细心服侍母亲。在长沙期间,他还和两个弟弟搀扶着母亲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像。这就是留给后世的这张珍贵的合影。
在长沙医治无效后,母亲回到了韶山。母亲病情危重时,**急忙赶回家,当他看到母亲的病“已成不治之症”时,痛心疾首,后悔没有送母亲进大医院动手术。
母亲52岁就离开了人间,使他不尽地怀念。他多次与卫士李银桥等身边工作人员谈起他的母亲,为母亲因病过早离世深感遗憾。他教育大家:一定要孝敬父母。
《祭母文》问世的背后
1919年10月5日,**的母亲病逝。**接到噩耗,万分悲痛,与小弟泽覃从长沙星夜赶回韶山为母守灵。面对暗淡的油灯,回想起慈母的桩桩往事,他悲伤不能自禁,写了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还在自己亲自撰就的灵联中表示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
春风南岸流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按一般情况,祭文和挽联都是在祭奠时或丧事办完后烧化,而**的祭文与灵联却完整地保存,流传至今,这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原来,**碰上一位十分欣赏他的老师,这位私塾老师慧眼识才,保留了许多少年**的作品。
这位老先生叫毛宇居,是**的族兄。他出身书香之家,在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下,从小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他的诗文与书法都很有名气,被当地人称为“韶山一支笔”。
1906年秋,12岁多的**,转学到井湾里,在毛宇居开办的私塾里读了10个月的书。毛宇居学规严厉,对**这个族弟也不例外。在私塾,毛宇居教授**《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书籍,使他在知识领域取得了巨大收获。毛宇居还指导他练欧阳洵的楷书,又练颜真卿的碑帖拓本,使他的毛笔字也大有长进。
毛宇居非常喜欢**读书刻苦,肯动脑筋。特别欣赏他的记忆力,说每天点课的内容,他能背诵如流,甚至能全部默写出来;出的“破题文章”,他做得最快,而且做得比谁都好。
但是,毛宇居对**在课堂上偷看古典小说很是头痛。他故意给**多点些书,叫他背。然而这办法不管用,你点多少,他就能背诵出多少。
有天下午,毛宇居有事要出去一下。临走时,交代大家好好温习功课,不得随意走动,回来他要大家背书。可没过多久,**就背着书包跑到山上摘毛栗子去了。 毛宇居知道后很恼火,他晓得背书难不倒这位学生,便让**到教室外的天井旁罚站,并要他以天井为题写一篇作文;不然,要打他的手板,还要告诉他爹。
**在天井边站着,东张西望,看见天井四周被青砖严严实实地围着,中间浅浅的小池中有几条小鱼在游动。他感到学生就和这天井里的小鱼一样,忽然心中一亮,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看了**交来的这篇“作文”,大为震惊。没料到他小小年纪思维如此敏捷,其诗寓意如此深远,心中暗暗称道:真是奇才。晚上,他又将**的《天井》读了几次,越读越发现其中妙趣,并为之感叹:此人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是进士状元的好料子。便将該诗抄写在《诗经集解》上。现在,我们在各种读物上看到的**的《天井》一诗,就是这样被毛宇居先生保存下来的。
1919年10月,**的母亲逝世时,毛宇居先生全力协助办理丧事,见学生**所写的祭母文情真意切,下笔不凡,便将其抄录保存,并作附记:“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又由于毛先生的有心,**的灵联与祭母文得以保存下来,如今藏于韶山**纪念馆。
**在长沙求学时,所作各种读书笔记、读报摘记很多,曾积有一大网篮,存放于韶山冲家中。1927年“马日事变”后,族人们为避免落入反动派手中借故迫害,将他的全部书籍文物连同这些笔记搬到后山焚烧。毛宇居闻讯,立即赶到现场,从灰烬中抢出一本读书笔记和两册课本,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交给人民政府。其中的《讲堂录》为**1913年在第四师范读书时所录。这是一个直书九行纸本,共47页94面,前面11页是手抄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全文,眉头还注出各书提要;后面36页冠名《讲堂录》。《讲堂录》内容广博深邃,是研究**早年思想的珍贵史料。我们今天能看到这许多**的文物,真要感谢毛宇居先生。
奉还故主的《伦理学原理》
**读的书很多,读书的方法也很讲究,其中一条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通常用红色和黑色两种笔去圈点所读的书。凡是他自己的书,总是色彩纷呈。有时先用红笔圈点,后在红笔圈点上又加黑笔圈点,甚至加上多次的圈点。从这些不同的颜色,不同浓淡的圈点上,可以大概看出他对这本书、这篇文章阅读的遍数和理解的深度。
**还常在他反复阅读某章节、某篇文章之后,在眉头上写出这章节、这篇文章的提纲和批语。对于他喜欢和反复攻读的书,这种批语尤其写得多。在**早年读过的书中,尤以他对《伦理学原理》的批注最为典型。
那是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上学期,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读过的“修身课”教材。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教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便是这本由德国康德主义者泡尔生所著、由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
当时,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课甚不专注,唯有**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并勤作笔记。**极爱读这本书,曾根据其中一些论点加以批判和发挥,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被杨先生大加称赞,打了I00分。这本《伦理学原理》只有约10万字,他写的批语却有12100余字,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用红黑两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等符号。
《伦理学原理》批注能保存下来,也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师范的同学杨韶华,在长沙清水塘毛家借去了他的这本《伦理学原理》。杨韶华反复阅读,仔细琢磨,被同学**那种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勤于思索、勤于动手的刻苦精神深深折服。因为**在批注中抒发了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的各种批判与引伸。眉批上到处可见“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至真之理、至澈之言”“此章说得最好”与“诚不然”、“此不然”、“此论大奇”、“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满”等语,充分体现了他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批判精神。书中还有许多地方联系中国的历史,墨子、孔子、孟子、宋明理学、王船山、颜习斋、谭嗣同、梁启超诸家思想以及五四运动前夜的国事与思潮,内容极为丰富,处处充满着追求真理、真知和改革国家社会的精神。
杨韶华视为珍宝,妥为保存,生怕丢失,总想有一天要归还主人。不料**从事革命活动以后,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一直没有归还机会。直到中国革命胜利,他的同学**当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首都北京安顿了下来,归还才有了定期。1950年9月下旬,他们的同学周世钊应**之邀去北京,杨韶华十分高兴,便将《伦理学原理》托他归还**。杨在书后附记:“此书系若干年前,**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即周世钊)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藉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
周世钊知道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李锐很关心**早年读书生活和活动情况,启程之前,将此书交李锐一阅。能一睹此书,李锐非常高兴。打开书来,让他大吃一惊: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批语,有谁会是这样用功读书的呀!?此书在他手上只能停留三天,即使能通读一遍,也来不及消化。他知道此书一进中南海,今后就再难以见到了。于是,托人将原书凡有批语的部分全部拍照,并放大成原书模样。李锐说:见到这本书之后,是最早促使他写出《早年**》(初版名《**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圆明园被抢文物有多少圆明园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