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净空法师生?活佛法讲座? 专区
?文章标题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内容 ?发布日?期:200?6-8-1?4
我?想年岁大的?同修们,也?许还会有一?点印象,我?学佛出家之?后第一次讲?经,就是在?台东佛教莲?社。记得时?间好像跟现?在差不多,?也是过年之?后,大概是?正月二十前?后的样子,?是在民国四?十九年。今?年是民国八?十七年,一?转眼就过了?三十九年。?三十九年的?岁月,很多?那个时候在?一起的同修?们都不见了?,深深令人?感触到世事?无常。 ?三十九年前?,整个台湾?人民还非常?的淳朴,我?记得那个时?候人口好像?只有六、七?百万人,现?在人口增长?了二、三倍?,有两千一?百万人。当?年我来此地?讲经,到南?部参学旅游?,南部还是?原始的地带?,特别是我?到垦丁去玩?的时候,那?时还没有柏?油路,很偏?僻,车走了?很远都看不?到一个人,?而这次我从?垦丁转到这?边来,路修?得非常好,?几乎可以说?很少看到没?有人的地方?,与三十年?前的景观完?全不相同,?从前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景观,现?在所看到的?是人工的景?观,这使我?感触到古人?所讲的沧海?桑田,万法?无常。对于?这些,特别?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没有启示,?不能没有感?触。
?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们的学业?、道业有没?有增长,这?一个警觉心?,不少的同?修有,我常?常遇到,大?家常常有很?深的感触。?也有同修实?在是很想用?功,很希望?自己功夫能?够得力,但?是总感觉自?己不够,妄?想、杂念、?烦恼还是不?能够去除。?他们来问我?,其实我也?无可奈何,?但是我可以?跟大家建议?,提供一点?意见,给诸?位做修学的?参考。佛法?修学的过程?,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佛确实是有?圆满的智慧?,他指导我?们修学,有?纲领,有条?目。最简单?的纲领,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则,即?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里面?,就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只有四?句,很容易?记得,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往往都把?它疏忽掉了?,天天念,?变成老生常?谈,没有去?思惟它的意?思,也没有?去想应该怎?么作法,这?个过失是在?我们,不在?佛菩萨。 ?
四弘誓?愿的第一句?,是教我们?发心。我们?学佛,我们?的心有没有?发,我这几?十年来,走?过许许多多?的国家地区?,遇到成千?上万的同修?,真正发心?的,真的是?所谓凤毛麟?角,一万人?当中,没有?看到有一个?人发心。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都会念?这一句,可?是实际上都?没有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换句?话说,还是?自私自利,?没有想到众?生。所以天?天念这一句?,都白念了?,我们要想?修行证果,?哪有可能,?这是佛教给?我们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我?们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与?我们凡夫哪?些地方不一?样,如果以?四弘誓愿做?标准来看,?那就非常明?显了。人家?起心动念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一?句是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如果我们?要发愿,度?我们这一方?的众生,这?个愿很小,?度我们这一?地区的众生?,那个心量?也不大,度?全世界的众?生,这个心?量还是小。?像我们这个?地球,在太?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你才度一个?地球的众生?,算什么,?佛教你「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意思就是跟?你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去度。
?
「度」是?什么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他,?爱护他,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这是度的?意思。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发过心?关怀社会大?众,这我们?要讲真话,?学佛的人要?凭良心讲话?,几个人曾?经发心关怀?,不要说关?怀尽虚空遍?法界,那太?大了,只就?关怀这个世?界,关怀一?个国家,关?怀一个地区?,关怀一个?都市,有几?个人是真正?发了这个心?,起心动念?关怀社会,?关怀别人,?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如?果没有发这?个心,跟诸?位说,你是?凡夫,你没?有学佛,你?依旧是迷而?不觉,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迷?人念念为自?己。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庙,?念念为我这?个小庙,这?就与在家人?念念为家庭?没有两样,?这样的心态?学佛,修无?量劫还是凡?夫,还是搞?六道轮回,?出不了三界?,你想要修?行功夫得力?,想要能够?减少妄想分?别执着,怎?么可能, ?
古德跟?我们讲,「?修行要务,?发愿为先」?。第一个是?你要发愿,?你要发心,?要学佛。诸?佛菩萨念念?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并没有只?为一个佛国?土。释迦牟?尼佛没有说?发心为娑婆?世界,没有?,释迦牟尼?佛发心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当然也?包含娑婆世?界在其中,?不会例外。?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功夫?就会得力了?,这就是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时常讲的?「改心」。?改心是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看法。 ?
也许同?修们要问,?我们从今之?后不再想自?己,专门想?别人、想社?会,这成吗?,谚语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人不为自己?,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为什么佛一?定不准许我?们为自己,?佛说这个话?的道理在哪?里,如果佛?讲的话没道?理,我们也?可以不必相?信他,佛说?这个话的道?理到底在哪?里,是根据?什么说的,?我们要明了?。佛所讲的?话,字字句?句都是根据?事实真相而?说的,《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般人讲?的真理,佛?是根据真理?,根据事实?真相而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了。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六?道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金刚经》?大家都念得?很熟,《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有为?法,如果诸?位同修读过?《百法明门?论》,你就?晓得什么是?一切有为法?。这是天亲?菩萨大慈大?悲,将《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成一?百类。《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便利为?大家介绍,?便利讲解。?天亲菩萨想?到,归纳成?六百六十类?固然是简单?得多,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讲,还?是不容易,?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一百类,我?们称它作「?百法」。一?百类对初学?的人来讲,?那是方便太?多了。这一?百类一展开?,就是宇宙?一切法,就?是万法,换?句话说,这?一百类每一?类里头,实?际上来讲,?都是无量无?边的。
?
一百类里?面,又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我们?常讲八心王?。第二类、?「心所法」?,就是讲心?理作用。第?三类、「色?法」,是讲?物质。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是抽象的?概念,虽然?完全是假的?,但是它有?事相,不能?不承认它,?这是抽象概?念。第五类?、「无为法?」。换句话?说,前面的?四大类总共?有九十四法?,这九十四?法都叫做「?有为法」。?「有为」的?意思就是说?这些法有生?有
灭,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佛跟?我们说,有?生有灭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会生会灭?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这才明白佛?的意思,六?道轮回是有?生有灭,十?法界里面也?是有生有灭?。所以六道?、十法界(?我们讲十法?界,就是六?道上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连佛也有?生灭,都不?是真的。诸?位要记住,?此处讲的佛?,是十法界?的佛。哪个?地方才是不?生不灭,一?真法界就不?生不灭了。?
一真?法界在哪里?,《华严经?》上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你们读《无?量寿经》,?读《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没?有生灭。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从小?孩慢慢长大?成人,不是?的,如果从?小孩慢慢长?大,那就是?有生有灭。?西方世界是?怎么去的,?化身,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相与?阿弥陀佛就?一样,一样?高大,一样?庄严,不是?从小慢慢再?长大,不是?。所以那个?世界很奇怪?,那里是不?生不灭,一?真法界,那?是真的。 ?
我们这?个世间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假?的,你就要?把它舍掉,?就要把它放?下。所谓舍?、放下,不?是说这些事?我们都不去?做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心里头决?定不要牵挂?这些东西,?不是从事上?舍,是从心?上舍。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也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在这一?切法里面就?得大自在了?。看破、放?下是这个意?思。「看破?」,是对于?这些事实真?相,真的清?楚,真的明?白。看破之?后是什么样?子,看破之?后是对于十?法界的依正?庄严(诸位?要记住,十?法界里包括?六道轮回)?,理事因果?,你都清楚?,都明了。?看破就是明?了,是这个?意思,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再也?不分别,再?也不执着了?。入这个境?界,你自己?就得大自在?。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就可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缘,游戏?神通,过佛?菩萨的生活?,不再过凡?夫的生活(?凡夫的生活?是苦恼、烦?恼,佛菩萨?的生活是自?在快乐),?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真?的得乐了。?
所以?一切苦,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其?中的理事、?因果。如果?真的理事、?因果都清楚?了,样样自?在,苦恼就?连根拔掉了?。这些话说?得很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又是?为什么,说?得很容易,?好像也听明?白了,其实?你没懂。你?要懂得,那?不就看破了?,就像佛经?里面,世尊?当年说法,?一部经讲完?,甚至于一?部经还没讲?完,才讲一?半,或是才?讲三分之一?,他的学生?里面就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我在?这里讲这么?几分钟,你?要是真的听?懂了,你就?开悟了,你?要是真放下?了,你就证?果了,跟释?迦牟尼佛当?年的法会,?有什么两样?,你们听了?还是做不到?,那就断定?我讲的这些?你没听懂。?
没听?懂,怎么办?,多听。现?在这里有录?音,录音带?每天听几遍?,听个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也许?你就会听懂?了,要听那?么久~这就?是我告诉常?在一起修学?的同修们,?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真正的成?就,要懂得?一个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提?出这八个字?。学东西最?怕学得太多?太杂,如此?要想成就,?就很难有指?望。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佛教?导我们修行?有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戒是方法,?你遵守佛所?讲的方法去?修学,这叫?守戒、
持戒,你就容易??得定,定久?了就开智慧?,「因定开?慧」。所以?诸位细细想?想看,修一?样容易得定?,还是修很?多样容易得?定,
?我相信同修?们当中,有?很用功很勤?奋做早晚课?的,早晚课?念许多经、?许多咒,许?许多多的仪?规,两个钟?点忙忙碌碌?的,都还忙?不过来,念?了很多东西?。这样修行?修了几十年?,说老实话?,还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修行?三个月。专?心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三个月心?地清凉自在?,而每天念?十几部经咒?,诸佛菩萨?名号统统都?念,念了几?十年,心地?还是乱糟糟?的,这不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吗,我?们劝人念一?尊阿弥陀佛?,他不敢接?受,他说:?「我念许许?多多佛菩萨?名号,念了?好多年了,?现在我不念?了,恐怕佛?菩萨会怪我?。」他怕得?罪佛菩萨,?这个心不好?,这是以我?们凡夫之心?揣测佛菩萨?,以为佛菩?萨跟我们没?有两样,我?们不念他们?,他们就怪?我,我就得?罪他们了。?佛菩萨要是?这样的心量?,怎么能成?佛,你把佛?菩萨看扁了?,太小看佛?菩萨了,这?种心理是造?作罪业,对?佛菩萨大不?敬,怎么可?以把佛菩萨?当作凡夫来?看待,
?
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说?佛菩萨了,?再降一级,?阿罗汉的见?思烦恼断了?,你即使得?罪阿罗汉,?侮辱阿罗汉?,杀害阿罗?汉,阿罗汉?也绝对不会?生气,还是?那么爱护你?,还是那么?关怀你,这?才是阿罗汉?。如果你得?罪他,毁谤?他,咒诅他?,他就生气?,给诸位说?,他不是阿?罗汉,他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你得罪他,?他才会生气?。佛菩萨、?阿罗汉,你?得罪他,他?绝对不会生?气。你要是?以为自己过?去念了很多?佛菩萨名号?,现在不念?了,佛菩萨?都要怪罪你?,会降罪给?你,岂不是?把佛菩萨当?作妖魔鬼怪?看待,你说?你的罪有多?重~你的修?行功夫怎么?能得力, ?
我们学?佛,头一个?要明理,要?把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诸佛菩萨都?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要晓?得,这不是?世尊一个人?称赞,这是?世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称赞,是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一切菩?萨都赞叹,?都鼓掌恭喜?你,这才是?事实真相,?可惜你不知?道。所以,?学一个法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慧就能破?烦恼,你修?学才能成就?。特别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的殊?胜,是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法子比的?。
你?看世尊在许?多经上讲,?凡夫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要多?少时间,诸?位都晓得,?是三大阿僧?只劫。可是?世尊说的这?些话,真正?听明白的人?不多,这是?实在的。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一?天算起,是?从初发心的?那一天算起?。我们今天?的修行算不?算,不算。?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发心。刚才?说了,我们?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这是没有?发心。发心?,是发什么?心,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什么?果位,圆教?初住菩萨。?诸位要知道?,阿罗汉、?辟支佛菩提?心没发出来?。权教菩萨?,天台讲的?四教,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菩萨,?菩提心也都?没发出来。?菩提心真正?一发,是圆?教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由此可知?,三大阿僧?祇劫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说的,他初?发心,所以?初住又叫发?心住(你们?读《华严》?,应该读到?发心住),?是从这个地?方算起。 ?
初住菩?萨到佛的果?位,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佛讲得?很明白。第?一个阿僧祇?劫完成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一?个阿僧祇劫?修满。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法云地)。?法云地的菩?萨,已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没说到等觉?、妙觉的修?行,诸位就?明了,修行?证果不容易?。我们今天?所修的也没?算,如果将?凡夫在六道?十法界里面?修行的时间?统统算进去?,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无量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你才知道,?我们想出三?界、了生死?,是多么的?困难。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例外?的,都是这?个样子,唯?独特别的是?净土法门。?你要是统统?搞清楚,你?就晓得净土?殊胜,才知?道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法?门,真是可?贵。
?净宗法门是?带业往生。?我们原本在?这个世间,?要想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有无量的?业障、业习?种子,那不?要紧,可以?带业,这些?烦恼可以不?必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我们?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纵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不?论佛力的加?持,《观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劫?花开见佛。?花开见佛是?什么果位,?给诸位说,?是圆初住的?果位,也就?是发菩提心?的果位。在?我们这个世?界无量劫,?菩提心都发?不出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菩提心就发?出来了,两?者相较之下?,就会发现?悬殊太大太?大了。这是?不论佛力的?加持,你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里面修行,?就有这样殊?胜的效果,?从无量劫缩?短成十二劫?。
可?是实际情形?不是如此。?实际的情形?是,没有一?个往生的人?不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佛?力一加持,?不要等十二?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作佛?了。你要不?作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容貌怎?么能跟佛一?样,身体怎?么能跟佛一?样,这在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身体的体质?跟阿弥陀佛?一样,容貌?也是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的,你要?不成佛,容?貌体质怎么?可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发这了四十?八愿,如果?有一愿没有?兑现,他就?不能成佛。?世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已经?十劫,换句?话说,他所?发的大愿,?愿愿都兑现?了。
?我们念佛修?学净土,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根本,与本?愿相应的,?我们就相信?,与本愿不?相应的,我?们就不相信?。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诸?位从头到尾?仔细去看,?你就会发现?,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所以我们?能信得过,?法门希有难?逢。如果真?的能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你就一?定会有成就?。世间修行?最怕夹杂,?净宗有一本?小册子叫《?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人,?修行最忌讳?的是夹杂。?夹杂什么,?夹杂诵经,?夹杂念咒。?你修净土,?说老实话,?净土五经一?论,你只要?选择一种就?够了。如果?修学净土,?每天课诵读?《无量寿经?》,又读《?阿弥陀经》?,又读《观?无量寿佛经?》,怎么样?,夹杂了,?只要一样就?可以了。净?宗经典尚且?不能夹杂,?夹杂别的经?典就更糟了?。还要念《?金刚经》,?还要念《地?藏经》,还?要念《普贤?行愿品》,?还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夹杂那么多?,你要到哪?一天才能成?就,
?也许你要说?,这是祖师?订的课诵本?。没错,是?祖师订的课?诵本,但是?不是祖师为?你订的,这?是祖师为别?人订的,不?是为你订的?。就跟你害?病一样,人?家开的药方?是替别人开?的,你病了?,把那个药?方拿来,你?敢吃吗,祖?师是哪一个?时代的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订的课诵,?你要懂得。?法是药,治?众生病的,?你要仔细端?详一下:这?个方法契不?契机,能不?能治我的病?,我的病是?什么,妄想?、杂念、烦?恼。假如那?个课诵本念?一念,你的?烦恼就断了?,你的智慧?就开了,那?就是真有效?。念了这么?多年,烦恼?天天增长,?智慧又不开?,就好像生?病吃药,吃?了好久都不?见效,你难?道还不觉悟?吗,所以你?仔细去观察?,还不如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的老太婆,?念个三年五?载,人家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又?不生病,那?就成功了,?它真有效。?你念那么多?,念那么多?年,跟她比?起来,差远?了,人家生?死自在,而?你对生死到?现在还没有?把握,这就?是你所修学?的方法没有?效果,还不?觉悟~ ?
所以课诵?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才?是真实的法?门,微妙的?法门。经典?,一部经就?足够了,一?部经就能成?佛。两部、?三部、四部?、五部,恐?怕往生都有?障碍,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偶尔?看看可以,?偶尔听听也?可以,都可?以帮助自己?断除疑惑。?但是自己主?修的,决定?是一部经,?一个法门,?决定不夹杂?,决定不能?间断,功夫?才能得力,?才有效果。?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你?自己知道,?不必要问别?人。妄念少?了,也就是?分别心少了?,执着也淡?了,这就是?你的进步。?心地比较平?静,比较安?详,也比较?有智慧。从?前对人对事?对物,总是?胡里胡涂的?,现在慢慢?清楚了,不?像从前那么?胡涂,这就?是进步的现?象。从前看?经不懂意思?,看人家的?批注,往往?还把人家的?意思错解了?,现在看经?有意思了,?看古大德的?批注也懂得?他的意思,?这都是进步?的现象。从?前看人,好?人、坏人不?知道辨别,?现在慢慢认?识了。接触?一些事情,?这个事情是?好事或者是?不好,有些?眼前看不到?,过几年事?情因果就会?显示出来,?你能看得出?来。这都是?我们修学现?前的成效,?佛法的修学?真管用~而?且佛法的修?学,就在生?活当中,绝?对没有离开?生活。这一?些事情,我?最近这几年?讲得很多,?有一些录音?带、录像带?,诸位同修?可以拿去做?参考,多听?听。
?我很久没有?到南部来了?,这一次有?这个机会,?能够到恒春?、枋寮这一?边走一趟,?时间虽然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我?看到非常欢?喜。南部的?同修真诚淳?朴,很难得?。修学都很?认真,风气?很好。我在?枋寮看到林?文章居士,?林居士在那?边领导大家?修学,很如?法,很有效?果,不但可?以做我们台?湾各地修学?的榜样,实?在讲,可以?做全世界修?学人的好榜?样。我要不?到此地亲眼?看见,我不?知道。台湾?有福,福在?哪里,没有?想到福在南?部的小城。?昨天晚上我?在那里做了?一次讲演,?同修们在讲?演之后问我?,这一次讲?演用什么题?目,我就给?它取了四个?字,「小城?有福」。希?有难逢~ ?
他们在?那边教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读《无量?寿经》,小?朋友都能背?诵,还能够?背诵《弟子?规》、《感?应篇》。学?校学生穿的?衣服像制服?一样,后面?是「孝亲尊?师」四个字?,好~前面?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全校学生?都穿一样的?衣服,这个?我没想到。?今天早晨我?告诉林居士?,将前面「?南无观世音?菩萨」换掉?,换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面四个字?还是「孝亲?尊师」,把?佛教的色彩?摆脱掉,这?样我们可以?带动整个教?育界。因为?印上「观世?音菩萨」,?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所以我
们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实?这两句话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就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榜样。?名字换换,?行,实质没?有换,我们?提倡知恩报?恩。
?他们那个地?方的学生听?话,老师愿?意教,家长?又愿意配合?。林居士告?诉我,很多?家长来跟他?说,原来小?孩在家很顽?皮,很不好?教,现在都?很乖。学校?老师说,从?前学生也是?很难教的,?现在学生都?听话,真的?收到效果了?。小孩好动?,一会儿都?坐不住,他?教小孩书法?,学毛笔字?,写经,小?朋友居然坐?在那里提起?笔,一个半?钟点,坐的?还像入定一?样,难得~?家长来看,?都感到惊奇?。小城的人?真做了。大?城的人听讲?,听了之后?胡思乱想。?小城的人听?了之后,回?去真干。小?城有福,大?城没福。 ?
你们看?中国的字,?中国字是很?有智能的符?号。「祸」?与「福」样?子差不多,?这个意思就?是说,是福?是祸你自己?要清楚。你?要是听了以?后,还胡思?乱想,不能?认真去做,?不但没福,?有祸。佛法?的修学要明?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清楚明白之?后,最要紧?的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胡思乱?想,放下分?别执着,然?后你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就可以?做广大众生?的榜样。做?榜样就是佛?,就是菩萨?,我们称佛?菩萨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老?师),师就?是表率,就?是模范,佛?菩萨是天人?的表率,是?天人的模范?。你能够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做社?会大众的表?率,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是人,?佛菩萨不是?神仙,我们?学佛不能不?清楚,决定?不能够误会?。
佛?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刚才?讲了,从发?心学起。要?发大心,护?念、关怀、?爱护一切众?生。从什么?地方落实,?佛教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也就是?说,我们从?什么地方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你要不能够?孝养父母,?不要说学佛?学菩萨了,?你连一个人?都没有做好?。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实在讲,孝?道与师道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的?佛法。怎样?尽孝道,我?过去也有专?题讲演,这?一句话几个?钟点也讲不?完,但是不?能不懂,你?不懂,你就?不晓得从哪?里做起。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每?天念经拜佛?就是学佛,?学佛是学做?人。我们每?天念经拜佛?,一堂课也?没缺,可是?我们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对?一切众生轻?慢,你念经?有什么用,?你拜佛有什?么用,没用?处~读经,?是教你明理?。理明了,?是教你改变?做人的态度?。你把那些?坏的习气、?不好的态度?统统改正过?来,这叫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要学得跟菩?萨一样。 ?
佛在哪?里,我都劝?大家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念好了,?《无量寿经?》所说的,?你都明白了?,明白之后?,你统统都?去做到了,?你是真正学?阿弥陀佛,?你是真正阿?弥陀佛的学?生,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怀疑的吗,?决定得生,?真有把握。?如果佛在经?上所说的你?做不到,你?念得再熟也?没用,古人?有所谓,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一天念?十部《无量?寿经》,喊?破喉咙还是?枉然,没用?。要紧的是?要做,要真?干~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教导我们的?,真干~可?是我们世间?的人,每一?个人都怕真?干,干假的?都还行,干?真的就害怕?了。干假的?是六道轮回?,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继续去搞?轮回。只有?干真的,才?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一?生才真的有?因有果。所?以要干真的?,不能干假?的。
?《无量寿经?》上,佛也?教我们从哪?里做起。佛?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从根本修。?第一句话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要想真修?行,你就从?这里做起。?从今天往后?,不再说是?非,不再说?别人的过失?,你从这里?下手。我们?看许多学佛?的同修,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张家?长、李家短?,人我是非?,造业~在?这里造业,?到那个地方?再去念佛。?最常见的是?打佛七,在?佛七堂绕佛?、念佛,很?像个样子,?一支香下来?之后,去喝?个茶,张家?长、李家短?,又造业了?,那有什么?用处,念佛?的力量很薄?弱,造业的?力量很强大?,念佛的功?夫抵不过业?力。学佛没?有成就,怪?佛菩萨不灵?,有什么法?子,这些事?实真相要清?楚。
?所以,从今?而后,不再?看别人的过?失。但是这?个事情很难?,明明我看?见人家的毛?病过失,怎?么能叫我不?看见,咱们?还得要学祖?师大德们,?人家是过来?人,经验丰?富,功夫到?家,古德教?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要回过头?来想,那是?我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是我自己的?过失」,你?能常常这样?回头,自然?就不见世间?过。譬如一?般在家庭里?面,小孩不?听话,常常?犯过,做父?母的就责备?小孩,这个?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小?孩没有过失?。小孩为什?么犯过,小?孩为什么不?听话,是我?做父母的没?有教好,我?的过失,我?没有做好样?子给他看。?为人父母的?能够这样回?想,你的小?孩将来一定?成功,一定?成就。在学?校里面,学?生不听话,?老师责备学?生,这个也?不是好办法?。老师应当?要反省,学?生没有过失?,学生有过?失,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教好。?老师若是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做学生的?好榜样,学?生哪有教不?出来的, ?
同样一?个道理,今?天社会这么?动乱,众生?这样苦,烦?恼习气这么?重,灾难这?么多,原因?在哪里,我?没有修好。?社会众生哪?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人人都?能够自己反?省,自己检?点,诸位想?,这个世界?就好了。现?在的人是所?有过失、坏?事情都是别?人的,好事?都是我的,?没有一个说?自己不好的?。自己一点?缺点都没有?,人家的缺?点一大堆,?天下焉能不?乱,灾难怎?么能避免,?
所以?,我们细细?去读佛经,?细细去思量?佛的教诲,?佛是怎么教?我们的,我?们有没有懂?佛的意思,?有没有把佛?的教诲,做?个一成、两?成,别说百?分之百,能?做一、两成?,就不一样?了。希望我?们人人能够?反省,人人?能够检点,?认真努力去?学经教,研?究讨论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义趣,?他讲的意思?,他所说的?宗趣,究竟?在哪里。然?后再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做。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应酬?,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要怎么去做?,做得自己?才像一个佛?,像一个菩?萨。同修当?中受了菩萨?戒的人很多?,受了菩萨?戒,像不像?菩萨,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发了没有?,发心之后?要断烦恼,?佛教我们断?烦恼从口业?落实,首先?不说众生的?过失,从这?里下手。 ?
今天的?社会,我们?看了真是非?常悲哀。人?中有好人,?好人有做好?事的,这种?信息报纸杂?志都不报导?,专报导坏?的不报导好?的,教社会?大众都学坏?,不要学好?,这个社会?还能好得了?吗,如果整?个舆论都不?报导坏的,?统统报导好?的,这个社?会马上就转?过来了。坏?人他会反省?,他做那么?多坏事,人?家都不说,?做一点点好?事,人家就?表
扬赞叹,?他会良心发?现。今天人?家做再多好?事都不报导?,做了坏事?就报导,人?就不讲良心?了,认为做?好事没有用?,又没有人?来赞叹,做?坏事反而天?下闻名,人?人皆知。这?个是舆论政?策的问题,?没有顾虑到?社会的安全?,没有考虑?到大众的幸?福。这就是?说他想错了?,看错了,?还以为天天?造的是有所?成就,实际?上是成就在?造业,哪里?是善的成就?,那是恶的?成就,不善?的成就。我?们学佛,如?何能改变这?个社会风气?,一定从本?身做起,不?要去理会外?面境界。我?们老老实实?做,也不需?要人家表扬?我们。如果?为了别人表?扬我们而去?做,你的做?已经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自己得?度而后才能?度众生,自?己不能得度?,说度众生?,那是假话?,决定不是?真的。 ?
今天我们?的缘非常殊?胜,也非常?希有,都是?偶尔的际遇?,非常难得?。我们见到?南部同修非?常欢喜,我?也非常赞叹?。希望我们?南部同修,?维持良好的?风气,把它?发扬光大,?能够影响这?一个地区,?影响国家,?影响世界,?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都在我们自?己要真干。?今天晚上时?间已经到了?,我的讲演?就到这里结?束,这一点?点算是我给?大家的一点?供养。
?
回?上一层 |? 回到顶端?
?
?( 版本 ?v1.1.?0 )
菩?提生活网 ?(http?://ww?w.Put?iLife?.com.?cn) ?
菩提生?活馆-中山?馆 地?址:中国广?东省中山市?雍景园F7?-404 ? 电话:?+86-0?760-8?26779?6
助印善?书可点击左?方菩提印经?社功能进入?下载文件后?自行助印 ?
亦可EM?ail或电?洽蔡师姐(?广东省中山?市) (+?86-13?80266?8199)? 询问助印?事项
?
范文二:[优质文档]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无边誓愿度
净空法师生活佛法讲座 专区
文章标题 众生无边誓愿度
内容 发布日期:2006-8-14
我想年岁大的同修们,也许还会有一点印象,我学佛出家之后第一次讲经,就是在台东佛教莲社。记得时间好像跟现在差不多,也是过年之后,大概是正月二十前后的样子,是在民国四十九年。今年是民国八十七年,一转眼就过了三十九年。三十九年的岁月,很多那个时候在一起的同修们都不见了,深深令人感触到世事无常。
三十九年前,整个台湾人民还非常的淳朴,我记得那个时候人口好像只有六、七百万人,现在人口增长了二、三倍,有两千一百万人。当年我来此地讲经,到南部参学旅游,南部还是原始的地带,特别是我到垦丁去玩的时候,那时还没有柏油路,很偏僻,车走了很远都看不到一个人,而这次我从垦丁转到这边来,路修得非常好,几乎可以说很少看到没有人的地方,与三十年前的景观完全不相同,从前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景观,现在所看到的是人工的景观,这使我感触到古人所讲的沧海桑田,万法无常。对于这些,特别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没有启示,不能没有感触。
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们的学业、道业有没有增长,这一个警觉心,不少的同修有,我常常遇到,大家常常有很深的感触。也有同修实在是很想用功,很希望自己功夫能够得力,但是总感觉自己不够,妄想、杂念、烦恼还是不能够去除。他们来问我,其实我也无可奈何,但是我可以跟大家建议,提供一点意见,给诸位做修学的参考。佛法修学的过程,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佛确实是有圆满的智慧,他指导我们修学,有纲领,有条目。最简单的纲领,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则,即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里面,就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只有四句,很容易记得,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往往都把它疏忽掉了,天天念,变成老生常谈,没有去思惟它的意思,也没有去想应该怎么作法,这个过失是在我们,不在佛菩萨。
四弘誓愿的第一句,是教我们发心。我们学佛,我们的心有没有发,我这几十年来,走过许许多多的国家地区,遇到成千上万的同修,真正发心的,真的是所谓凤毛麟角,一万人当中,没有看到有一个人发心。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都会念这一句,可是实际上都没有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换句话说,还是自私自利,没有想到众生。所以天天念这一句,都白念了,我们要想修行证果,哪有可能,这是佛教给我们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我们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与我们凡夫哪些地方不一样,如果以四弘誓愿做标准来看,那就非常明显了。人家起心动念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一句是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如果我们要发愿,度我们这一方的众生,这个愿很小,度我们这一地区的众生,那个心量也不大,度全世界的众生,这个心量还是小。像我们这个地球,在太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你才度一个地球的众生,算什么,佛教你「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意思就是跟你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去度。
「度」是什么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他,爱护他,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这是度的意思。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发过心关怀社会大众,这我们要讲真话,学佛的人要凭良心讲话,几个人曾经发心关怀,不要说关怀尽虚空遍法界,那太大了,只就关怀这个世界,关怀一个国家,关怀一个地区,关怀一个都市,有几个人是真正发了这个心,起心动念关怀社会,关怀别人,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如果没有发这个心,跟诸位说,你是凡夫,你没有学佛,你依旧是迷而不觉,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迷人念念为自己。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庙,念念为我这个小庙,这就与在家人念念为家庭没有两样,这样的心态学佛,修无量劫还是凡夫,还是搞六道轮回,出不了三界,你想要修行功夫得力,想要能够减少妄想分别执着,怎么可能,
古德跟我们讲,「修行要务,发愿为先」。第一个是你要发愿,你要发心,要学佛。诸佛菩萨念念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并没有只为一个佛国土。释迦牟尼佛没有说发心为娑婆世界,没有,释迦牟尼佛发心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当然也包含娑婆世界在其中,不会例外。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功夫就会得力了,这就是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时常讲的「改心」。改心是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看法。
也许同修们要问,我们从今之后不再想自己,专门想别人、想社会,这成吗,谚语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人不为自己,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为什么佛一定不准许我们为自己,佛说这个话的道理在哪里,如果佛讲的话没道理,我们也可以不必相信他,佛说这个话的道理到底在哪里,是根据什么说的,我们要明了。佛所讲的话,字字句句都是根据事实真相而说的,《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般人讲的真理,佛是根据真理,根据事实真相而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了。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六道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金刚经》大家都念得很熟,《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有为法,如果诸位同修读过《百法明门论》,你就晓得什么是一切有为法。这是天亲菩萨大慈大悲,将《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成一百类。《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便利为大家介绍,便利讲解。天亲菩萨想到,归纳成六百六十类固然是简单得多,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讲,还是不容易,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一百类,我们称它作「百法」。一百类对初学的人来讲,那是方便太多了。这一百类一展开,就是宇宙一切法,就是万法,换句话说,这一百类每一类里头,实际上来讲,都是无量无边的。
一百类里面,又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我们常讲八心王。第二类、「心所法」,就是讲心理作用。第三类、「色法」,是讲物质。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是抽象的概念,虽然完全是假的,但是它有事相,不能不承认它,这是抽象概念。第五类、「无为法」。换句话说,前面的四大类总共有九十四法,这九十四法都叫做「有为法」。「有为」的意思就是说这些法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佛跟我们说,有生有灭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会生会灭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这才明白佛的意思,六道轮回是有生有灭,十法界里面也是有生有灭。所以六道、十法界(我们讲十法界,就是六道上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连佛也有生灭,都不是真的。诸位要记住,此处讲的佛,是十法界的佛。哪个地方才是不生不灭,一真法界就不生不灭了。
一真法界在哪里,《华严经》上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你们读《无量寿经》,读《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没有生灭。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从小孩慢慢长大成人,不是的,如果从小孩慢慢长大,那就是有生有灭。西方世界是怎么去的,化身,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相与阿弥陀佛就一样,一样高大,一样庄严,不是从小慢慢再长大,不是。所以那个世界很奇怪,那里是不生不灭,一真法界,那是真的。
我们这个世间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假的,你就要把它舍掉,就要把它放下。所谓舍、放下,不是说这些事我们都不去做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心里头决定不要牵挂这些东西,不是从事上舍,是从心上舍。心里面决定没有染着,也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在这一切法里面就得大自在了。看破、放下是这个意思。「看破」,是对于这些事实真相,真的清楚,真的明白。看破之后是什么样子,看破之后是对于十法界的依正庄严(诸位要记住,十法界里包括六道轮回),理事因果,你都清楚,都明了。看破就是明了,是这个意思,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再也不分别,再也不执着了。入这个
境界,你自己就得大自在。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就可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缘,游戏神通,过佛菩萨的生活,不再过凡夫的生活(凡夫的生活是苦恼、烦恼,佛菩萨的生活是自在快乐),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真的得乐了。
所以一切苦,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其中的理事、因果。如果真的理事、因果都清楚了,样样自在,苦恼就连根拔掉了。这些话说得很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又是为什么,说得很容易,好像也听明白了,其实你没懂。你要懂得,那不就看破了,就像佛经里面,世尊当年说法,一部经讲完,甚至于一部经还没讲完,才讲一半,或是才讲三分之一,他的学生里面就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我在这里讲这么几分钟,你要是真的听懂了,你就开悟了,你要是真放下了,你就证果了,跟释迦牟尼佛当年的法会,有什么两样,你们听了还是做不到,那就断定我讲的这些你没听懂。
没听懂,怎么办,多听。现在这里有录音,录音带每天听几遍,听个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也许你就会听懂了,要听那么久~这就是我告诉常在一起修学的同修们,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真正的成就,要懂得一个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提出这八个字。学东西最怕学得太多太杂,如此要想成就,就很难有指望。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佛教导我们修行有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戒是方法,你遵守佛所讲的方法去修学,这叫守戒、持戒,你就容易得定,定久了就开智慧,「因定开慧」。所以诸位细细想想看,修一样容易得定,还是修很多样容易得定,
我相信同修们当中,有很用功很勤奋做早晚课的,早晚课念许多经、许多咒,许许多多的仪规,两个钟点忙忙碌碌的,都还忙不过来,念了很多东西。这样修行修了几十年,说老实话,还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修行三个月。专心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三个月心地清凉自在,而每天念十几部经咒,诸佛菩萨名号统统都念,念了几十年,心地还是乱糟糟的,这不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吗,我们劝人念一尊阿弥陀佛,他不敢接受,他说:「我念许许多多佛菩萨名号,念了好多年了,现在我不念了,恐怕佛菩萨会怪我。」他怕得罪佛菩萨,这个心不好,这是以我们凡夫之心揣测佛菩萨,以为佛菩萨跟我们没有两样,我们不念他们,他们就怪我,我就得罪他们了。佛菩萨要是这样的心量,怎么能成佛,你把佛菩萨看扁了,太小看佛菩萨了,这种心理是造作罪业,对佛菩萨大不敬,怎么可以把佛菩萨当作凡夫来看待,
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说佛菩萨了,再降一级,阿罗汉的见思烦恼断了,你即使得罪阿罗汉,侮辱阿罗汉,杀害阿罗汉,阿罗汉也绝对不会生气,还是那么爱护你,还是那么关怀你,这才是阿罗汉。如果你得罪他,毁谤他,咒诅他,他就生气,给诸位说,他不是阿罗汉,他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你得罪他,他才会生气。佛菩萨、阿罗汉,你得罪他,他绝对不会生气。你要是以为自己过去念了很多佛菩萨名号,现在不念了,佛菩萨都要怪罪你,会降罪给你,岂不是把佛菩萨当作妖魔鬼怪看待,你说你的罪有多重~你的修行功夫怎么能得力,
我们学佛,头一个要明理,要把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诸佛菩萨都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要晓得,这不是世尊一个人称赞,这是世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称赞,是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一切菩萨都赞叹,都鼓掌恭喜你,这才是事实真相,可惜你不知道。所以,学一个法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慧就能破烦恼,你修学才能成就。特别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的殊胜,是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法子比的。
你看世尊在许多经上讲,凡夫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要多少时间,
诸位都晓得,是三大阿僧只劫。可是世尊说的这些话,真正听明白的人不多,这是实在的。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一天算起,是从初发心的那一天算起。我们今天的修行算不算,不算。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发心。刚才说了,我们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这是没有发心。发心,是发什么心,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什么果位,圆教初住菩萨。诸位要知道,阿罗汉、辟支佛菩提心没发出来。权教菩萨,天台讲的四教,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菩萨,菩提心也都没发出来。菩提心真正一发,是圆教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由此可知,三大阿僧祇劫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说的,他初发心,所以初住又叫发心住(你们读《华严》,应该读到发心住),是从这个地方算起。
初住菩萨到佛的果位,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佛讲得很明白。第一个阿僧祇劫完成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一个阿僧祇劫修满。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法云地)。法云地的菩萨,已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没说到等觉、妙觉的修行,诸位就明了,修行证果不容易。我们今天所修的也没算,如果将凡夫在六道十法界里面修行的时间统统算进去,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无量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你才知道,我们想出三界、了生死,是多么的困难。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例外的,都是这个样子,唯独特别的是净土法门。你要是统统搞清楚,你就晓得净土殊胜,才知道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法门,真是可贵。
净宗法门是带业往生。我们原本在这个世间,要想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有无量的业障、业习种子,那不要紧,可以带业,这些烦恼可以不必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我们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纵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不论佛力的加持,《观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劫花开见佛。花开见佛是什么果位,给诸位说,是圆初住的果位,也就是发菩提心的果位。在我们这个世
界无量劫,菩提心都发不出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菩提心就发出来了,两者相较之下,就会发现悬殊太大太大了。这是不论佛力的加持,你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里面修行,就有这样殊胜的效果,从无量劫缩短成十二劫。
可是实际情形不是如此。实际的情形是,没有一个往生的人不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佛力一加持,不要等十二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作佛了。你要不作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容貌怎么能跟佛一样,身体怎么能跟佛一样,这在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身体的体质跟阿弥陀佛一样,容貌也是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的,你要不成佛,容貌体质怎么可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发这了四十八愿,如果有一愿没有兑现,他就不能成佛。世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已经十劫,换句话说,他所发的大愿,愿愿都兑现了。
我们念佛修学净土,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根本,与本愿相应的,我们就相信,与本愿不相应的,我们就不相信。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诸位从头到尾仔细去看,你就会发现,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所以我们能信得过,法门希有难逢。如果真的能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你就一定会有成就。世间修行最怕夹杂,净宗有一本小册子叫《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人,修行最忌讳的是夹杂。夹杂什么,夹杂诵经,夹杂念咒。你修净土,说老实话,净土五经一论,你只要选择一种就够了。如果修学净土,每天课诵读《无量寿经》,又读《阿弥陀经》,又读《观无量寿佛经》,怎么样,夹杂了,只要一样就可以了。净宗经典尚且不能夹杂,夹杂别的经典就更糟了。还要念《金刚经》,还要念《地藏经》,还要念《普贤行愿品》,还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夹杂那么多,你要到哪一天才能成就,
也许你要说,这是祖师订的课诵本。没错,是祖师订的课诵本,但是
不是祖师为你订的,这是祖师为别人订的,不是为你订的。就跟你害病一样,人家开的药方是替别人开的,你病了,把那个药方拿来,你敢吃吗,祖师是哪一个时代的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订的课诵,你要懂得。法是药,治众生病的,你要仔细端详一下:这个方法契不契机,能不能治我的病,我的病是什么,妄想、杂念、烦恼。假如那个课诵本念一念,你的烦恼就断了,你的智慧就开了,那就是真有效。念了这么多年,烦恼天天增长,智慧又不开,就好像生病吃药,吃了好久都不见效,你难道还不觉悟吗,所以你仔细去观察,还不如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的老太婆,念个三年五载,人家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又不生病,那就成功了,它真有效。你念那么多,念那么多年,跟她比起来,差远了,人家生死自在,而你对生死到现在还没有把握,这就是你所修学的方法没有效果,还不觉悟~
所以课诵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才是真实的法门,微妙的法门。经典,一部经就足够了,一部经就能成佛。两部、三部、四部、五部,恐怕往生都有障碍,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偶尔看看可以,偶尔听听也可以,都可以帮助自己断除疑惑。但是自己主修的,决定是一部经,一个法门,决定不夹杂,决定不能间断,功夫才能得力,才有效果。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你自己知道,不必要问别人。妄念少了,也就是分别心少了,执着也淡了,这就是你的进步。心地比较平静,比较安详,也比较有智慧。从前对人对事对物,总是胡里胡涂的,现在慢慢清楚了,不像从前那么胡涂,这就是进步的现象。从前看经不懂意思,看人家的批注,往往还把人家的意思错解了,现在看经有意思了,看古大德的批注也懂得他的意思,这都是进步的现象。从前看人,好人、坏人不知道辨别,现在慢慢认识了。接触一些事情,这个事情是好事或者是不好,有些眼前看不到,过几年事情因果就会显示出来,你能看得出来。这都是我们修学现前的成效,佛法的修学真管用~而且佛法的修学,就在生活当中,绝对没有离开生活。这一些事情,我最近这几年讲得很多,有一些录音带、录像带,诸位同修可以拿去做参考,多听听。
我很久没有到南部来了,这一次有这个机会,能够到恒春、枋寮这一边走一趟,时间虽然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我看到非常欢喜。南部的同修真诚淳朴,很难得。修学都很认真,风气很好。我在枋寮看到林文章居士,林居士在那边领导大家修学,很如法,很有效果,不但可以做我们台湾各地修学的榜样,实在讲,可以做全世界修学人的好榜样。我要不到此地亲眼看见,我不知道。台湾有福,福在哪里,没有想到福在南部的小城。昨天晚上我在那里做了一次讲演,同修们在讲演之后问我,这一次讲演用什么题目,我就给它取了四个字,「小城有福」。希有难逢~
他们在那边教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读《无量寿经》,小朋友都能背诵,还能够背诵《弟子规》、《感应篇》。学校学生穿的衣服像制服一样,后面是「孝亲尊师」四个字,好~前面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全校学生都穿一样的衣服,这个我没想到。今天早晨我告诉林居士,将前面「南无观世音菩萨」换掉,换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面四个字还是「孝亲尊师」,把佛教的色彩摆脱掉,这样我们可以带动整个教育界。因为印上「观世音菩萨」,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们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实这两句话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就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榜样。名字换换,行,实质没有换,我们提倡知恩报恩。
他们那个地方的学生听话,老师愿意教,家长又愿意配合。林居士告诉我,很多家长来跟他说,原来小孩在家很顽皮,很不好教,现在都很乖。学校老师说,从前学生也是很难教的,现在学生都听话,真的收到效果了。小孩好动,一会儿都坐不住,他教小孩书法,学毛笔字,写经,小朋友居然坐在那里提起笔,一个半钟点,坐的还像入定一样,难得~家长来看,都感到惊奇。小城的人真做了。大城的人听讲,听了之后胡思乱想。小城的人听了之后,回去真干。小城有福,大城没福。
你们看中国的字,中国字是很有智能的符号。「祸」与「福」样子差不多,这个意思就是说,是福是祸你自己要清楚。你要是听了以后,还胡思乱想,不能认真去做,不但没福,有祸。佛法的修学要明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清楚明白之后,最要紧的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胡思乱想,放下分别执着,然后你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就可以做广大众生的榜样。做榜样就是佛,就是菩萨,我们称佛菩萨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老师),师就是表率,就是模范,佛菩萨是天人的表率,是天人的模范。你能够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做社会大众的表率,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是人,佛菩萨不是神仙,我们学佛不能不清楚,决定不能够误会。
佛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刚才讲了,从发心学起。要发大心,护念、关怀、爱护一切众生。从什么地方落实,佛教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也就是说,我们从什么地方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你要不能够孝养父母,不要说学佛学菩萨了,你连一个人都没有做好。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实在讲,孝道与师道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的佛法。怎样尽孝道,我过去也有专题讲演,这一句话几个钟点也讲不完,但是不能不懂,你不懂,你就不晓得从哪里做起。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每天念经拜佛就是学佛,学佛是学做人。我们每天念经拜佛,一堂课也没缺,可是我们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对一切众生轻慢,你念经有什么用,你拜佛有什么用,没用处~读经,是教你明理。理明了,是教你改变做人的态度。你把那些坏的习气、不好的态度统统改正过来,这叫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要学得跟菩萨一样。
佛在哪里,我都劝大家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念好了,《无量寿经》所说的,你都明白了,明白之后,你统统都去做到了,你是真正学阿弥陀佛,你是真正阿弥陀佛的学生,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怀疑的吗,决定得生,真有把握。如果佛在经上所说的你做不到,你念得再熟也没用,古人有所
谓,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一天念十部《无量寿经》,喊破喉咙还是枉然,没用。要紧的是要做,要真干~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教导我们的,真干~可是我们世间的人,每一个人都怕真干,干假的都还行,干真的就害怕了。干假的是六道轮回,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继续去搞轮回。只有干真的,才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一生才真的有因有果。所以要干真的,不能干假的。
《无量寿经》上,佛也教我们从哪里做起。佛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从根本修。第一句话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要想真修行,你就从这里做起。从今天往后,不再说是非,不再说别人的过失,你从这里下手。我们看许多学佛的同修,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张家长、李家短,人我是非,造业~在这里造业,到那个地方再去念佛。最常见的是打佛七,在佛七堂绕佛、念佛,很像个样子,一支香下来之后,去喝个茶,张家长、李家短,又造业了,那有什么用处,念佛的力量很薄弱,造业的力量很强大,念佛的功夫抵不过业力。学佛没有成就,怪佛菩萨不灵,有什么法子,这些事实真相要清楚。
所以,从今而后,不再看别人的过失。但是这个事情很难,明明我看见人家的毛病过失,怎么能叫我不看见,咱们还得要学祖师大德们,人家是过来人,经验丰富,功夫到家,古德教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要回过头来想,那是我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是我自己的过失」,你能常常这样回头,自然就不见世间过。譬如一般在家庭里面,小孩不听话,常常犯过,做父母的就责备小孩,这个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小孩没有过失。小孩为什么犯过,小孩为什么不听话,是我做父母的没有教好,我的过失,我没有做好样子给他看。为人父母的能够这样回想,你的小孩将来一定成功,一定成就。在学校里面,学生不听话,老师责备学生,这个也不是好办法。老师应当要反省,学生没有过失,学生有过失,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教好。老师若是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做学生的好榜样,学生哪有教不出来的,
同样一个道理,今天社会这么动乱,众生这样苦,烦恼习气这么重,灾难这么多,原因在哪里,我没有修好。社会众生哪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人人都能够自己反省,自己检点,诸位想,这个世界就好了。现在的人是所有过失、坏事情都是别人的,好事都是我的,没有一个说自己不好的。自己一点缺点都没有,人家的缺点一大堆,天下焉能不乱,灾难怎么能避免,
所以,我们细细去读佛经,细细去思量佛的教诲,佛是怎么教我们的,我们有没有懂佛的意思,有没有把佛的教诲,做个一成、两成,别说百分之百,能做一、两成,就不一样了。希望我们人人能够反省,人人能够检点,认真努力去学经教,研究讨论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义趣,他讲的意思,他所说的宗趣,究竟在哪里。然后再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做。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应酬,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要怎么去做,做得自己才像一个佛,像一个菩萨。同修当中受了菩萨戒的人很多,受了菩萨戒,像不像菩萨,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发了没有,发心之后要断烦恼,佛教我们断烦恼从口业落实,首先不说众生的过失,从这里下手。
今天的社会,我们看了真是非常悲哀。人中有好人,好人有做好事的,这种信息报纸杂志都不报导,专报导坏的不报导好的,教社会大众都学坏,不要学好,这个社会还能好得了吗,如果整个舆论都不报导坏的,统统报导好的,这个社会马上就转过来了。坏人他会反省,他做那么多坏事,人家都不说,做一点点好事,人家就表扬赞叹,他会良心发现。今天人家做再多好事都不报导,做了坏事就报导,人就不讲良心了,认为做好事没有用,又没有人来赞叹,做坏事反而天下闻名,人人皆知。这个是舆论政策的问题,没有顾虑到社会的安全,没有考虑到大众的幸福。这就是说他想错了,看错了,还以为天天造的是有所成就,实际上是成就在造业,哪里是善的成就,那是恶的成就,不善的成就。我们学佛,如何能改变这个社会风气,一定从本身做起,
不要去理会外面境界。我们老老实实做,也不需要人家表扬我们。如果为了别人表扬我们而去做,你的做已经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自己得度而后才能度众生,自己不能得度,说度众生,那是假话,决定不是真的。
今天我们的缘非常殊胜,也非常希有,都是偶尔的际遇,非常难得。我们见到南部同修非常欢喜,我也非常赞叹。希望我们南部同修,维持良好的风气,把它发扬光大,能够影响这一个地区,影响国家,影响世界,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都在我们自己要真干。今天晚上时间已经到了,我的讲演就到这里结束,这一点点算是我给大家的一点供养。
回上一层 | 回到顶端
( 版本 v1.1.0 )
菩提生活网 (http://www.PutiLife.com.cn) 菩提生活馆-中山馆 地址:中国广东省中山市雍景园F7-404 电话:+86-0760-8267796
助印善书可点击左方菩提印经社功能进入下载文件后自行助印
亦可EMail或电洽蔡师姐(广东省中山市) (+86-13802668199) 询问助印事项
范文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
四弘誓愿实在讲是提了一个标准~这个方法、途径~第一句告诉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这是叫你发心~你不能没有这个心~你没有这个心你就没法子学佛。学佛头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心。这个心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说得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意思。佛比人民高~毛先生只讲为人民~佛不是的~佛是讲全心全意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比人多~十法界里头人只有一道~众生~十法界全部包了~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本义~你要有这样的心。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没有德行不行。
德行是什么,德行是断烦恼~有烦恼就没德行~烦恼断了德行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德行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我们是因为烦恼把自己的德行障碍住了~把自己的德行染污了~只要把烦恼去了~我们的德行就现出来了~这是自性本有的万德万能~个个都是~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所以佛教人~你看头一句话告诉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他本来是佛~个个本来都是佛。我们中国老祖宗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我相信这句话绝对不是孔子说的~谁说的,至少比孔子要早一万年前老祖宗说的~世世代代相传不会传错。孔子了不得~老实人~好人~你看他老人家一生学习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论语》上他自己说的。述而不作
就是他完全学别人的~古圣先贤的~自己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所传的~统统是古圣先贤的东西~叫述而不作。
古时候没有文字~文字发明到现在才四千五百年~文字很晚~从前都是口传~孔子这个时候才用文字把古人所传的记载下来传给后世~所以后人尊称他老人家为大成至圣先师~集大成者。所以人性本善~我有理由相信一定是在一万多年前老祖宗说出来的。人性本善的意思~就跟释迦牟尼佛教学首先说出教学的宗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意思相同。中国传统的教学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回归到本善。佛教教学的目标~让我们回归到佛的地位~本来是佛~你成佛是应该的~你不成佛是错误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集,2011/5/7 檔名:02-039-0400
范文四: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文/心柔“愿做菩萨那朵莲,修炼心法永无杂念。花开花落在你身边,做前世今生的水莲。善因结善缘,慈悲大无边,宽阔的胸怀,动感天地间。斩断尘世缘,烦恼丢一边,跪拜在佛前,常常把经念。愿做菩萨那朵莲,修炼心法开的娇艳,那河水声荡在心间,有如歌声般迷恋。”? 南无阿弥陀佛——题记“愿做菩萨那朵莲”,这首歌是妈妈在不经意间通过微信传给我的。当音乐的旋律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的那一刻,我便在顷刻间感觉到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有一种想要落泪的柔软。就在那一刻,我仿佛强烈的感受到了佛陀的召唤,一种空灵的境界感在心底翻涌。其实,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内心就已经有了皈依佛门的情结。只是因为没有诸多时间去了解相关事宜,仅限于在内心虔诚的信仰。我也曾在心中问自己,是不是此生,我与佛陀之间,有一种冥冥中的渊源? ?这些年,每每看到菩萨,看到佛像,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强烈的敬仰。也曾去寺庙礼拜,虔诚的跪拜了寺庙中每一座佛像,抬头仰望,我仿佛可以感受到佛陀的神韵,透过塑像冰冷,直入心底。仿佛在相对的那一刻,佛尊有很多禅语相告,却又不知道是什么。那种感觉让我一直觉得很奇怪。离开寺庙的时候,我把头都磕晕了!可是内心依旧深刻的虔诚,热情的信仰。总是想要找时间,能够再一次虔诚的跪拜在佛前。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让我感知人间疾苦。走过的路,历过的苦,让我的心,时常犹如一叶飘零的扁舟,找不到停泊的彼岸。或许,只有皈依,才是我的最终归宿。很多时候,我总是能够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召唤。只要回头看过去,便是亲切,便是暖,便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归属感。这也就是我今天萌生皈依的根本所在。我相信,前生,我定是佛前那一盏未能燃尽的青灯,曾与古佛日夜相伴,也曾倾听禅音,虔诚礼佛。而今生,注定要再续佛缘,所以,才会在心底时常感受到佛陀的召唤。今生,我愿意皈依佛门,虔诚信仰,不求财力,无冀名誉,但求无上正法来耳,仰惟我佛,修得圆满。我渴望佛法无边,护我周全。我想要借助佛门清净,修功累德,放下贪嗔痴念,尘缘杂念。免我惊,免我扰,免我痛,免我苦,免我身无所依,免我心似飘零。所谓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皈依,不同于出家。出家是遁入空门,剃度修行,了却一切尘缘,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而皈依,是俗家弟子带发修行。皈依是成为居士,也就是在家里修行的信众,正式皈依了佛教,但并不是僧人。 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皈依佛门,需要有一颗向佛的心。 佛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向佛的心就是有向佛一样觉悟宇宙人生的心念。这颗心是人人本具的,因为释迦牟尼在证悟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皈是回头的意思,就是要从妄想执着中转回来,回归清净本来的极乐自性。 依是依靠的意思,就是要依靠佛陀给予的教导,学习如佛一样的智慧人生。 有这样的心就具备了皈依佛门的条件。也许,我在具备皈依佛门条件的同时,我更是首先有着皈依佛门的必要。就我此刻的心情来讲,如果没有结婚生子,我必是会考虑彻底放下尘缘牵挂,遁入空门。纵是常伴青灯古佛,孤独终老,也是心甘情愿。奈何红尘似浪,已将我侵袭。我爱我的老公,爱我们的女儿,也深深的爱着我们的家庭。只是,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生活本就是一汪苦海。当我的精神世界无法承受一些生活考验之时,我便犹如一叶飘零的孤舟,急切的渴望彼岸的停靠。我愿做菩萨的那朵莲,博大胸怀,清我心神,宁我愤恨,赐我力量,予我智慧。我想要修得一颗慈悲为怀的心胸,来容纳世间万恶,来宽恕人心污浊。或许,我没有足够的条件远离喧嚣,寄居寺院,但是,皈依佛门,首先主要是 “心”的皈依, 如果心没有皈依,即使天天待在寺院,也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如果心已皈依,那么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菩提道场,虔诚修行。由来相信前世今生,因果轮回。如今,我更是相信前世有因,今生有果。我要遵循着内心的感应,做自己心之所向的事情。我相信,佛之所意,定是召我皈依。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大
爱无疆。下面是关于“皈依佛门”的基础知识,在自我学习的同时,也分享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资料来源 【网摘】皈依三宝的含义三宝者,佛、法、僧也。佛法僧为什么要叫三宝?世间财宝解决吾人生活问题,出世财宝,即佛法僧能成长吾人的法身慧命。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佛。此处指佛教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或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其实究竟说佛就是指的我们自己,人人都有佛性,皈依佛就是皈依我们的佛性真心;就象是点亮心里的灯,好像建设了一座发电厂。法者,轨持义。所谓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法宝,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之轨道,如三藏义理,故名为法。此处指根本佛法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或泛指大小乘十二部经等。所谓法就是真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法性,也就是不死的法身慧命。皈依法就好象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的法海汪洋;好像为自己建设了一座自来水公司,洗净自己的罪业,消除自己的无谓烦恼,所以法水长流。僧者,和合义。有事和、理和二义。皈依三宝的人有下列问题不能不知: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于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众,不是皈依个人。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佛语禅心(1)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佛语禅心(2)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佛语禅心(3)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佛语禅心(4)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佛语禅心(5)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佛语禅心(6)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佛语禅心(7)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佛语禅心(8)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佛语禅心(9)灵泉
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佛语禅心(10)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佛语禅心(11)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得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佛语禅心(12)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佛语禅心(13)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佛语禅心(14)?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佛语禅心(15)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佛语禅心(16)?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佛语禅心(17)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 得’字,有' 舍得’,也有' 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 舍’也就能' 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 舍’就会有' 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佛语禅心(18)?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佛语禅心(19)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
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佛语禅心(20)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佛语禅心(21)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佛语禅心(22)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佛语禅心
(23)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佛语禅心(24)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佛语禅心(25)?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佛语禅心(26)?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佛语禅心(27)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佛语禅心(28)?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佛语禅心(29)?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佛语禅心(30)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
也是佛菩萨。”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佛语禅心(31)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佛语禅心(32)?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佛语禅心(33)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佛语禅心(34)?辅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所谓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或者说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旦错过成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让你的孝心来得太迟,更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遗憾。佛语禅心(35)证严法师云:“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费事了。”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颗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事,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身养性,“行”是端正行为。佛语禅心(36)?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上对人们提出警告:“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相续,一忏永不复造。”修行就是学会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于己于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义的生活,或者说是逐渐远离一切过失远离一切违背生命与自然规律的生活。佛语禅心(37)海涛法师说:“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我们要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把善良修炼成一种信念。佛语禅心(38)证严法师曰:“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要想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制服我们的心。佛语禅心(39)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佛语禅心(40)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我们应该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这样最终才能避开灾祸迎来吉运。:1956930265交流群:122385678 / 344949777
范文五:观音菩萨度众生
观音菩萨度众生
香烟嘹亮通天庭
诸佛菩萨来降临
大慈大悲观世音
善财龙女两边分
手执杨枝甘露洒
救苦救难度众生
普陀有尊观自在
手执净瓶端座紫竹林
不度无缘度有缘
一切灾难化为尘
人人礼拜观世音
落迦山中礼慈尊
吉 祥 颂
愿昼吉祥夜吉祥
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去祥者
愿诸三宝皆具足
愿你吉祥我吉祥
你我大家都吉祥
二四时中吉祥者
愿诸菩萨常拥护
愿昼吉祥夜吉祥
诸位善信都去祥
世人都是吉祥者
笑口常开合家欢
沉思一想
天也空来地也空
人生好似一场梦
今日不知明日事
不礼爹娘礼世尊
兄弟姐妹要和爱
吃苦享乐在一起
打虎全靠亲兄弟
上阵唯有父子兵
生前往费心千万
死后共持手一双
阳间抄票阳间用
阴世路上带不动
荣华富贵三更梦
为儿为女苦应当
野花不怕三春雨
金菊何愁九月霜
劝行孝做好人
天上太阳光最红
地下父母恩最重
对待父母要知恩
孝顺二字不能等
孝顺会生孝顺子
无逆会生无逆儿
天上最美是星星
人间最美是温情
人人都爱听好话
坏话最好没讲他
好话如佛吐莲花
坏话如魔如毒蛇
听句好话生和气
讲句坏话成事非
做件好事增福寿
做了坏事下地狱
为国奉献人人敬
损人利已个个恨
狡猾还是本分好
积财还是积德好
貌好不如心意好
好人好事有好报
劝君念佛多行善
逢凶化吉家兴旺
幸遇善友礼慈尊
天增岁月人增寿
花已凋谢人已老
谁能留得少年颜
晃然不如白了头
花儿开过不再开
青春已去不回来
幸遇善友来指引
走进佛门礼三宝
人生难得是朋友
世上难寻是知音
遇上善友要亲近
得知恶友要远离
善友急难帮你忙
恶友只会败家门
诸位善信增智慧
皈依佛门礼慈尊
一切从何来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
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
下贱者从骄慢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
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貌美者从献花中来
富贵者从布施中来
有吃者从勤俭中来
欢笑者从喜舍中来
敬佩者从奉献中来
才艺者从努力中来
聪智者从学佛中来
健寿者从持戒中来
眼明者从献灯中来
觉悟者从仁慈中来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杨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做事好商量
生老病死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用尽心机千千万
死后一文带不动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倾刻一声锣鼓响
不知何处是家乡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河般若波罗密
四生九有、同登化藏玄门
八难三途、共入卢毗性海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
一切无凝,和南圣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