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卓越工程师的三类标准-教育部
东 华 大 学 教 务 处 通 知 教函 2011年 1号 签发 :吴良 关于申报 2011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新增试点专业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 高? 2011? 1号)的精神,高教司拟于 2011年 3月组织召开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 邀请行业专家论证 高校专业培养方案。
请 2011年申报新增试点专业的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 才培养目标、 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 提交试点专业培养方案 和新增试点专业汇总表(见附件 1) , 电子版于 2011年 2月 25日前 发至 llniu@dhu.edu.cn。
特别要提出的是,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 学院要组织负责研究 生、本科生教育的教师一起讨论,从整体上优化协调、制定某一专业 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可参考附件 2、 3中的有关参考资料。
联系人:牛莉莉,电话:67792063。
附件:
1. 2011年新增试点专业汇总表
2. 学校方案和已申报专业培养计划 (另发至教学院长电子信箱)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4.参考资料
教 务 处
2011年 2月 21日
附件 1:
2011年新增试点专业汇总表
说明:1. 专业名称请按专业目录填写;
2. 所属专业类请按专业目录填写,为学科门类下的二级类,如“地矿类” 、材料类;
3. 硕士人数和博士人数根据学校试点专业计划开展的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填写,如无,可不填。
附件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部属各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 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 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实施的高 等教育重大计划。 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结 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 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实施好卓越计划,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 域
1.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的精神, 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 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 主动服务行业 企业需求的观念。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 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 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主要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 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 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 育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 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3.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 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 指导高校和企业 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 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 高校在工程型 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 养人才, 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采取多种方式 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4.实施领域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要特别重 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 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 才。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5.我部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卓越 计划重要政策措施的协调、 制定和决策, 重要问题的协商解决, 领导卓越计划的 组织实施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我部高等教育司, 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负 责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拟定, 协调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组织参与卓越计划, 具体 组织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6. 我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 总体指导 卓越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论证。
7.我部成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负责卓越计划实 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负责参与高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 证。
8. 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成立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专家组,负
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 的行业专业标准,负责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9.制订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 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 和行业专业标准。 其中, 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 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 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10. 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鼓励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 心, 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 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与企业 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择优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鼓励省级人民 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11. 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 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要主动向 社会公开, 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 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或行业协 (学) 会, 对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 建立卓越计 划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对参与专业进行质量评价。 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12. 高校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 专家工作组对高校工作方案及专业 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资格。 卓越计划 高校每年均可提出新参加卓越计划专业的申请, 由行业专家组对专业培养方案进 行论证, 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新增专业。 我部每年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 13. 高校制定卓越计划的本校标准体系。 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 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 域和人才培养层次, 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 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 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14. 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 业、 各年级中遴选, 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 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
15. 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遵循工程 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加强跨专业、 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着力推动基 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 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6. 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 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 价培养质量。 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 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 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7. 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 经历的高水平专、 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 其中部分教师 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 岗位工作 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 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 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 考核和培训制度, 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 和发表论文为主, 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 专利、 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 主。
18.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 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 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到海外 企业实习,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 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 争能力。 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 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 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 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 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19. 高校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要为中学培养懂得工程 技术的教师, 帮助中学开设工程技术选修课程, 利用通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等 课程, 开展工程技术的教育, 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技 术素质和工程设计的意识。 到中学选拔热爱工程技术的学生, 参与高校组织的工 程实践活动。
20. 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提供专项资金。 卓越计划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 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21. 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应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 其任务是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 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22. 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 指导教师, 高级工程师应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 卓越计划企业应根据校企联合培 养方案, 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 提供实训、 实习的场所与设 备, 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和工程开发。
23. 卓越计划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充 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 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 保密、 知识产权保护 等教育。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24. 我部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 专业学位的发展。 各有关高等学校要向工程硕士专业倾斜, 优先保证实施卓越计 划所需的优秀生源。 卓越计划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 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 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 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 习。
25. 我部支持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 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
26. 卓越计划高校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
27. 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 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 国到跨国公司研修; 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优先资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参与高校的 工程教育;按照有关规定适度增加卓越计划高校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名
额;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28. 我部支持卓越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卓越计划企业开展在职 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支持 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提升在职工程师学历层次, 在职工程 师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 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在职 工程师参加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支 持。 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可委托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卓越计 划高校在职培养博士层次的工程人才, 我部对受托高校为企业培养研究生层次工 程人才,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上给予支持。
29. 参与企业依据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可以享有优 先聘用权。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 2010-2020年, 各参与高校和参与企业要积极努力实施 卓越计划,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及时报告我 部。 我部制订的工程教育相关政策对卓越计划高校予以优先支持。 卓越计划高校 可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向我部有关司局提出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申请。 各地应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卓越计划, 并对本地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一月八日
附件 4:
关于修改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高校方案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我司实施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的总体安排, 拟在 2009年 12月上旬召开有关高校参加的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高校方案第二次 研讨会。 请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 并准备提交第二次 研讨会交流,现将修改意见通知如下:
1. 至少补充一个专业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 卓越工程师培 养计划 ” 包括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参会高校应选择合 适的企业作为本校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的联合培养单位, 拟订在企 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2.补充学校培养标准。参会高校至少应拟订一个专业的本科阶 段学校培养标准初稿, 并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某 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为便于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 提供附件材料请高 校参考。附件 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 论稿) ,提出高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示意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方 式和详细程度, 以及能力要求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的 表述方式。参会高校应参照这个格式,但可以采用不同的能力体系。 附件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通用标准 (讨论稿) , 是引导性的 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国家通用标准。附件 3:“ 卓越工程师培 养计划 ” 行业专业标准 (机械样例讨论稿) , 是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
具体要求, 高校应在此基础上, 结合本校的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 学校培养标准。附件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要点,是对关键问题 的说明。
请参会高校在 12月 7日 8:00前,将修改后的完整方案发到高 教司理工处。联系人:都昌满,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邮件 地址:lgjiaozhiwei@moe.edu.cn。收到邮件请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有 问题请尽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或通过 QQ (15308239)联系。 有关召开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的正式 通知将于近期发出。
附件: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要点(讨论稿)
理工处
二 O 一 O 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1: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学校培养标准 编制要求
(讨论稿)
一、制定学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
加入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的高校,应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 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 制定本校的工程师培养标准。 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 家通用标准。
二、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 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培养标准分 解表述的方法, 具体的学校培养标准由学校制定, 分解的内容也由学 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1 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
1.1 基础科学知识
1.2 核心工程基础知识
1.3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2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
2.1.1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2.1.2 建立模型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2.2 实验中探寻知识
2.2.1 建立假设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2.2.3 实验探索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2.3 系统思维
2.3.1 整体思维
2.3.2 系统内的紧急性和互交性 2.3.3 确定优先级和焦点
2.3.4 决议时权衡、判断和平衡 2.4 个人技能和态度
2.4.1 主动和愿意冒险
2.4.2 执着与变通
2.4.3 创造性思维
2.4.4 批评性思维
2.4.5 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 2.4.6 求知欲和终生学习
2.4.7 时间和资源的管理
2.5 职业技能和道德
2.5.1 职业道德、正直、责任感和负责任 2.5.2 职业行为
2.5.3 主动规划个人职业
2.5.4 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
3 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
3.1 团队精神
3.1.1 组建高效团队
3.1.2 团队工作运行
3.1.3 团队成长和演变
3.1.4 领导能力
3.1.5 技术协作
3.2 交流
3.2.1 交流战略
3.2.2 交流结构
3.2.3 写作交流
3.2.4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3.2.5 图表交流
3.2.6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3.3 外语交流
3.3.1 英语
3.3.2 其他欧洲语言
3.3.3 其他外语
4 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 4.1 外部和社会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4.1.2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
4.1.3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
4.1.4 历史和文化环境
4.1.5 现时的焦点和价值观
4.1.6 发展全球观
4.2 企业及商业环境
4.2.1 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
4.2.2 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
4.2.3 技术创业
4.2.4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4.3 构思与工程系统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4.3.3 系统建模并确保目标可能达成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设计过程分期与方法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4.4.4学科专业设计
4.4.5 跨学科专业设计
4.4.6 多体综合设计
4.5 实施
4.5.1 设计实施的过程
4.5.2 硬件制造过程
4.5.3 软件实现过程
4.5.4 硬件,软件的结合
4.5.5 测试,验证,认证以及取得证书
4.5.6 实施过程管理
4.6 运行
4.6.1 设计和优化操作
4.6.2 培训及操作
4.6.3 支持系统的生命周期
4.6.4 系统改进和演变
4.6.5 弃置处理与产品报废问题
4.6.6 运行管理
三、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 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学校 培养标准细化表述的形式及细化到的程度。 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自主 制定细化内容与细化程度。
2. 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1 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评估数据和问题表像
分析假设和偏差源
把握总体目标、分清事情的主次
制定解决方案(包括建模、求解析解和数字解、定性分 析、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2.1.2 建立模型
应用假设简化复杂的系统和环境
选择并应用概念性和定性模型
选择并应用定量模型与模拟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估计量级、范围、趋势
应用实验验证一致性和误差(范围、单位等)
展示解析解的一般性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
应用事件和序列的概率统计模型
工程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讨论决策分析
安排裕量和储备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析解决方案的关键结果和测试数据
分析并调整结果中的偏差
形成总结性建议
评估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四、学校培养标准实现表述形式示例
建立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 , 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 能力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环节。 因为矩阵可操作性的限制, 这个 矩阵中所列目标的细化程度只需到学校培养标准所列目标的第三级。 下表中的“能力”列应为学校培养方案细化到的最后一级,但本 次修改只需要达到第三级即可。 “实现(课程名称) ”列,应为相应的 能力培养通过哪些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种课程)中的哪 些具体环节(如讲授,学生自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来实现, 但本次修改只需达到课程即可。
3.2 交流
注:引自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对 3.2交流的实现
五、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在第二次研讨会之前, 参会学校需要初步拟定一个专业的本科培 养标准和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 。在正式启动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 划 ” 后, 需拟定各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 阵 ” 。在学生入学之前需拟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校培养标 准所规定的条目都应该能从课程大纲中找到其落实的地方、 落实的方 式和落实的程度。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 和教学计划需要根据课程整合要求和 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反复调整。 在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 和教 学计划编制完成之后, 再按照 “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 编制每门课程 教学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包含知识点的要 求,还应该包含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设计必要的环节,将本门课程 所承担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学校培养标准的详细目标落到 实处。 对每门课程, 需要确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 即还需要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这些能力的实现方式。
附件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国家通用标准 (讨论稿)
一、 工程师培养类型
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 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 运行,维护。设计型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 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 开发以及工程科学 的研究。 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 设计型工程师建议 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 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如下 表所示。
二、工程师培养标准构成
表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国家通用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关系:国家通用 标准作为国家标准, 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 性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不仅是对国家通用标准的具体化, 还应体现专 业特点和行业要求, 因此行业专业标准要高于国家通用标准; 学校培 养标准则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 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 结合 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满足社会需要、 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 标准,因此,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
三、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应用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生应到达如下知 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 的经济管理知识;
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 ) 安全和服务意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 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 方法 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 实际 问题的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 运行和维护能力
6、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 新的初步能力;
7、 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8、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 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 初步能力。
四、设计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设计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硕士应达到如下知 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 衡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 管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 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
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以及工程 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 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 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0、 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相关行业的政策、 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 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 能力;
五、研究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研究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博士应达到如下知 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良好的工程职业 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 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 工程技术、 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 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 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 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并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 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 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 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 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 程科学研究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10、 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 较强的交流沟通、 环境适 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 力。
附件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 (机械样例讨论稿)
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应用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 营销、 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 工、运行,维护。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学士, 达到了见 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 掌 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 使用现有技术, 了解新兴技 术。
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 社会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1、 2)
1.1工程科学以数学、 自然科学、 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 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 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 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侧重于应用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 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和社会科学: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 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可运用其进行技术相关的沟通和交流。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 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国 家通用标准 4、 6、 8)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能用计算机进行零、部件的辅助设计。
(3)了解实用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 方法。能够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
(2) 熟悉本岗位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 方法和特点。 熟练进行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以及参与生产线和车间平面布置设计。 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掌握制订其他相关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特 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 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熟悉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能够进行常用传动与控制设 备、零部件的选择、调试和维护。
(2)掌握流体传动、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具备初 步分析、处理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能力。
(3)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 法。
(2)了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了解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掌握计算机数控(CNC )系统的构成、作用,能够进行 数控编程、调试和维护。
(4)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8)
二、 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经 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 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 训练。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3、 5、 6)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能够编制支持产品
形成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
2、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成本、质量、环保性、 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找出、评估和选 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确定解决方案;
3、参与制定实施计划;
4、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并参与相关评价;
5、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并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 的初步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1、 8、 9、 10) 1、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 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任务、人力和资 源;
3、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程 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行动;
4、参与管理、协调工作、团队,确保工作进度;
5、参与评估项目,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9、 11)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 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 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 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 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 初步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对应 国家通用标准 1、 3、 7)
1、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 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 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 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设计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硕士达到了机械工 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 可申请获得机械工程师技 术资格。
一、 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 了解 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 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1、 3)
1.1工程科学以数学、 自然科学、 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 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 学、热力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 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注重原理性知识的掌握与探究, 并侧重 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 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科学: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 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知识。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 行技术交流。
2、 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工程原理、 工程技术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了解新材料、 新工艺、 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 现状和趋势(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4、 11)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
(2)掌握机械产品、过程设计的知识、方法与技术。
(3)能熟练进行零、部件、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并能用计 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4)熟悉实用设计方法、创新设计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 方法。 具有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 掌握本工作领域最新工程 材料的种类及应用。了解工程材料的发展。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本领域机械 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 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 熟悉工艺方 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
(3)熟悉特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 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 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5)熟悉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与设计。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掌握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能够分析、设计、改进模 拟电路和设计电路。
(2)掌握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掌握机械传动、流体传动、 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能够进行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分 析、设计、调试与维护。
(3)掌握机械系统信号采集、描述、分析、控制的知识与技 术。
(4)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 法,熟悉现代数字化检测技术。
(2)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熟悉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了解计算机数控(CNC )系统的构成、作用。
(4)掌握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 点及应用。
(5) 掌握 CAPP/CAM系统的基本概念、 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11)
二、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解决工程问题。 (对应国家通
用标准 1、 2、 5、 6、 7、 8)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 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探索和发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 用领域;
2、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 成本、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能 够创造性地发现、 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 确定 解决方案;
3、在考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实施计划;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 并参与相关评价;
5、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6、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7、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 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 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 的基本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7、 9、 11、 12) 1、掌握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 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与项目相关方(委托人、承包商、供应商等)协商、约定;
3、建立和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组织并管理计划和预算,协调组 织任务、人力和资源,提升项目组工作质量;
4、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 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5、指导和主持项目或工程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 10、 12、 13)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 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 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 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 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 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对应 国家通用标准 1、 8、 10)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 知识。 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 遵守所 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 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 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研究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 开发以 及工程科学的研究。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博士达到了高级机 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 可申请获得高级机械 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 具备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的基 本技能, 系统深入地掌握了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理论, 了解本专业 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具有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工程 技术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 自然科学、 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
1.1具有宽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1.2
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并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社会责任等有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2、系统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专门性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 2.1掌握机械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系统理 论和方法;
2.2
社会问题、对工程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关系等有独自的认识;
2.3 熟悉机械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 以及本专业的最新状况和发展趋势。
3、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二、 具备从复杂系统中发现并提取关键技术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 能力、掌握采用最优化技术路线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具有确立市场、发现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能够在本职领域内, 预测市场开发所需要核心技术的归纳能力; 掌握综合评估成本、 质量、 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方法。 2、具有系统运用机械工程领域一般性原理及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 综合能力, 有将新兴技术或其它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 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等的研究过程并获得成功的经历。 3、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掌 握开展工程研究所需的测试、验证、探索,假设检验和论证,收集、 分析、评估相关数据;起草、陈述、判断和优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 和综合技术。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确保方案产生预期的结果;
5、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6、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7、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
1
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具有组织协调、衔接本项目适应技术和管理变化需求的能力; 3
人力和资源的基本能力
4、能够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认可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组织 并领导项目组,协调项目活动,完成任务;
5、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 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6、领导并支持团队及个人的发展;评估团队和个人工作表现,并 提供反馈意见。
7
理水平。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
通与表达:
2、能够制定工程文件,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 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 求和意愿,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 际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
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
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 知识。 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 遵守所 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 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 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附件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讨论稿)
一、相关概念
1. 卓越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卓越, 卓越工程师就只能是最杰出的那一个 类型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卓越是用相对概念,意思 是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很优秀。因此,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可以包括若干类型的工程师培养。
2. 工程师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工程师, 那只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的或者 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才能称为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工程师用的是相对概念, 是指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的人 才,并有资格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
3. 应用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应用, 那么除了纯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技术 都是应用。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应用是相对概念,是相对 于在研究院和大学从事研究、在设计院和实验室从事设计开发而言, 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
二、工程师分类
1. 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是在 现场 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 运行,维护。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不同类别的高校培养目标和 培养标准可以不同,但在本科阶段都应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 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 设计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 养。
3. 研究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 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 研究。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四、培养标准
1. 国家通用标准
国家通用标准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国家层面的标准,是 引导性的标准,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都应该在这 个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工程师。拟由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
2. 行业专业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 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 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拟由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并发 布。
3. 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培养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
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 应体现本校特色 与人才培养定位。 一般而言, 学校培养标准要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 家通用标准。
五、培养模式
1. 本科培养模式
推荐“ 3+1”模式, 3年在校学习,累计 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 业设计。
2. 硕士培养模式
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推荐“ 1+1”模式,累计 1年在校学习, 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
3. 博士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 3-5年,应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各学校可根据培 养目标自主设计培养模式。
六、企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 两个培养阶段。所谓“企业培养方案”就是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 划”的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 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七、招生与教学管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三段 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 的并行体系。 学生可以多级进入工程师培养体系, 分流培养各类工程
技术人才。 可以通过高考招收学生, 也可以从校内各年级中选拔学生 转到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去。 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转出到相应的院系继 续学习。 本科升入硕士、 硕士升入博士可以在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工程 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双向保送。
八、成熟度评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遴选参与高校, 采用成熟度评估的方式 进行。凡是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先参加“卓 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拟定本校试点方案,经过多次研讨, 经评估方案趋于成熟后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试点方案成熟的基本特点是:(1) 具有符合要求的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 (2)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3) 培养模式要包括校内学习和在 企业学习两个部分,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有初步的“企业培养方案” 。 如试点方案评估未成熟, 可以继续参与研讨, 直到方案成熟为止, 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高校在正式启动本校“卓越工程 师培养计划”时,须公布本校的培养标准和具体培养方案。
范文二: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摘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以提高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工程力学》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特点,我们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到编制适合“卓越工程师”的教材,以及工程实例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中作者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所要承担的新任务作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力学》课程;教改的新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1-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急需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教学重点要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知识创新、工程应用的能力和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对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应用性能力、思维开创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等。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大学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工程力学》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也是对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力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理论,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确保教学质量。经过我校力学教师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工程力学》课程的新体系。虽然新体系的运作效果较好,但是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角度,我们看到还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重新调整《工程力学》的教学大纲,并增加了ANSYS程序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材料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力学教研室多名教师在教学上获奖,并且多名教师获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称号。然而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教学中在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另外,还可利用现成的ANSYS程序对一些简单的工程问题进行求解。ANSYS作为现今通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拥有极强大的计算分析和图形显示功能,将其与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一些力学模型。这种与计算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编制一本适合的教材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重工程应用,但是现有的教材所涉及到的问题几乎都是静定的问题,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差甚远。为此我们编制了一本适合“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使用的材料力学教材,将于今年底完成。整本教材的特点就是在内容安排上更合理,在问题的导入上更接近工程,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
三、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完善力学竞赛辅导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正是《工程力学》课程重要的第二课堂之一。在多年的参赛中,我校学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届的成绩尤为可喜,有学生获全国奖项,更有多名学生获上海市奖项,在同类学校中我校的成绩算是领先的,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力学竞赛辅导方面,我们可以对现有的力学竞赛辅导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
1.更多地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次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特别多,虽然我们已进行了初步筛选,但参加力学竞赛辅导课的学生人数还是太多,这导致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太少。而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
2.增加更多的工程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同学可以说是在学校里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他们的学习能力是超强的,但是从今年的参赛情况来看,我们觉得学生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例如,其中有一题讲的是杂技运动员的一个道具,抽象为力学模型就是一个压杆的稳定问题,而我们的学生答得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在以后的辅导中更要重视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增加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校只参加理论部分的竞赛,从未参加过实验部分的竞赛,从参赛的角度来说是不完善的,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来说也是一大欠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改进。
以上是我们正在进行和有待完善的一些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就能融入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成为国家的栋梁、企业的人才,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11-17.
[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53-57.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4]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范文三:打造中国的_卓越工程师_
动向First
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
在让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未来工程师也需要“走出去”
□ 记者 张娅
兔造业。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四川、重
庆、安徽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被卷入。而在中国制造业人才金字塔的上端,工程师的缺失情况其实更为严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仅位列第48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也承认,中国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先后公布,2011年被看作“教改元年”,推进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自然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教育部在此领域的最新举动,是2月16日与西门子(中国)正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门子承诺把其在工业界最新的技术带到教育领域,将自己独具特色的工程师培养机制、员工培训体系、认证体系和企业文化带进中国校园。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产学合作的核心是把来自企业的场景知识和来自学校的学科知识集合到学生的课程中,合作将围绕四方面展开:首先是把企业最新技术引入到学校,在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和开设讲座的同时,进行学校的课程改造;其次是通过企业对教师的培训,把新技术传播到校园;第三是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第三是通过企业组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学生既学到了最新的产业知识,又通过竞赛增强了能力,并且在实践中了解到企业文化,到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对企业有所了解,很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吴爱华说,“我们将大力推动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工程教育领域。”
这意味着,在让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
年春节刚过,“民工荒”再度袭击中国制国工程教育改革还将更加强调学生“走出去”。2009年,中国90%的本科院校开设有工科专业,工科本科、研究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0.4%。但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严重“弊病”。2005年麦肯锡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就曾指出这种丰富中存在短缺的悖论。
但与此前学生主要是到企业参观和短期实习不同的是,目前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把企业放到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位置。根据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企业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全国已经有61所试点高校进入首批计划,设定了280多个专业点,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程生”。国家多部委还将联合择优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未来10年内,我国10%的工科本科生、约每年10万人,以及50%的工科研究生、约每年6万人,都将成为这项计划的培养对象。
显然,能否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
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正如中国工程院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项目已走向世界一流水平,宏大的工程规模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依然对《商务周刊》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教改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在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基本模式。”
在他看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很有帮助。而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校,这种教育体制也有其优势,比如随着工业化发展,企业对于生产线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此集中培养和训练相应的人才。
“尽管两种教育模式有一些不同,但在人才培养的常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依然有不少共同点。我们尤其看好德国在技术人才培养上采取的双元制,其核心是学徒制,本质是企业招聘新员工,然后放到学校去,一般模式是员工三天在企业工作,两天在学校学习。我们将努力把这些国22 商务周刊
范文四: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作者:张丽芳,翁国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
摘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以提高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工程力学》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特点,我们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到编制适合“卓越工程师”的教材,以及工程实例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中作者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所要承担的新任务作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力学》课程;教改的新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1-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急需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教学重点要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知识创新、工程应用的能力和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对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应用性能力、思维开创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等。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大学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工程力学》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也是对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力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理论,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确保教学质量。经过我校力学教师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工程力学》课程的新体系。虽然新体系的运作效果较好,但是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角度,我们看到还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重新调整《工程力学》的教学大纲,并增加了ANSYS 程序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材料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力学》课程获得了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力学教研室多名教师在教学上获奖,并且多名教师获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称号。然而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教学中在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
范文五:如何成为卓越的机械工程师
如何成为卓?越的机械工?程师,
2014-10-10 最技术
关注最技术?提高自己,分享朋友圈?赢得人脉。
-------------------------------------
机械工程师?进阶
首先,千万不要以?为机械只是?搞结构,更不要以为?结构只是使?用PROE?、solid?works?或者其他什?么软件。。。。
其实搞机械?机构的有个?先天优势,那就是什么?产品都是以?结构为平台?的,你往哪里发?展都有可能?。搞结构能让?你对产品有?更直观的理?解,让你更严谨?,更切实。 另一方面,搞结构的是?个漫长痛苦?的锻炼过程?,但是一旦练?就本领,多老都不怕?,甚至越老越?吃香。
根据我自己?的从业经历?,我随便列几?条我认为搞?结构的人的?发展路径(个人看法,),依次为:
菜鸟1级: 会使用AU?TOCAD?画一些简单?的二维图,根据这个图?,你能想象产?品的三维形?态。
菜鸟2级: 你的二维图?上能够看到?公差,材料,表面处理,工艺技术要?求等信息了?。而且这些信?息是你自己?标上去的,你知道他们?意味着什么?。
级: 菜鸟3
你会画二维?图了,并且你画的?图看上去真?的能加工出?实物来了,尽管有时候?会犯一些错?误,例如精度要?求高的的连?德国人都做?不出来,更何况你们?车间的张师?傅。应领导的要?求你能用一?些三维软件?出个效果图?看看,虽然没什么?实用价值,至少很有成?就感。
入门1级:你已经很清?楚你的产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了,而且了解每?一道工艺工?序的意义何?在。如果需要改?进,你也大体上?能够判断从?那里入手,对改进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你也能猜到?一二。这个时候,你已经对深?刻的认识到?二维工程图?远比三维模?型有意义的?多。你开始鄙视?那些只会用?三维软件建?一些三维模?型的所谓机?械工程师。
入门2级:你开始了解?什么叫企业?信息化。知道了三维?设计其实很?有用,并且可以把?你热爱的工?艺信息融入?到三维设计?中来。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地应?
用三维软件?设计一些常?用的零部件?,并且生成足?以指导生产?的二维工程?图,或者直接拿?到数控设备?上加工出来?。
专家1级:你已经能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管理?生产了,包括设计出?图,零部件清单?管理(BOM);你对生产流?程已经很清?楚,能够识别技?术关键点并?着力解决;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有限元分析?进行强度、疲劳等的分?析,并且可以轻?易的写篇洋?洋洒洒的设?计文档出来?,忽悠菜鸟是?不成问题了?。而且如果你?还没有当上?设计主管的?话,可能是人际?关系上需要?再努把力了?。
专家2级:你已经隐隐?约约的感受?到简单而重?复的设计出?图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因为这些东?西你已经烂?熟于胸。你更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致力于提?升产品的整?机竞争力,比如如何降?成本,如何改进工?艺流程,如何提升设?计效率。你能够看到?你的产品在?结构、材料、功能上还有?不足,你能够意识?到这不是你?一个人能改?变的,你开始利用?周边的技术?资源进行系?统的考量,制定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计划,并列出技术?节点去一一?攻破。
专家3级: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结构设计”的范畴了。你应该很清?楚,你的产品在?结构上已经?没什么潜力?可以挖掘了?。但是围绕着?结构,你能够关注到整机产品??的各个特性?需求,在EMC、散热、噪声、安规、环境、人机工程、DFX(DFM可制?造性、DFI可安?装性、DFA可装?配性、DFT可测?试性)等等一系列?领域都能够?灵活渗透应?用,全面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大师级:对整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负责,是你的基础?工作了。同时,你要了解国?内外制造业?相关标准规?范,知道你的产?品要在欧洲?或北美销售?会面临什么?样的门槛,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认证?,你怎样提升?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你还必须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了如指?掌,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方的短木板?,和你自己产?品的优势所?在。你了解行业?动态,能够预见将?来5年甚至?十年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指导你的手?下进行相关?的技术积累?。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分?析工程师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多种因素,可以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加可靠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但是在传统的机械结构??设计中,工程师所依?靠的常常是?设计规范和?设计经验。对于常见结?构,传统的设计?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不能保证设?计的最优性?,不利于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对于复杂的?结构,这样的设计?甚至连使用?的可靠性都?无法合理的?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分析开始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数?值模拟方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可以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校?核、优化,使工程师在?产品未生产?之前就对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有所?认识。
在各种CA?E的工具中?,有限元方法?是相对较为?成熟的,也是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广的。在有限元天?地中,将介绍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学?习有限元程?序的经验。由于本人专?业所限,有限元分析?天地中所指?分析将特指?结构分析。 在本文中我?将谈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师?。作为一个合?格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技能?和经验:
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力学理?论(对于结构有?限元分析工?程师)和有限元理?论 必要的程序?使用经验,对常用的商?业有限元分?析程序能够?熟练应用 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于不同的?工程问题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和确?定分析方案?
在这三个方?面中,比较容易解决的是程序??使用,通常盗版软?件和程序教?程是很容易?获得的,一般通过一?些练习题就?可以很快掌?握程序的使?用。所以,有很多初学?者在用几个?练习题熟悉?了一个或几?个程序以后?就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分析工程师?了,这是极端错?误的。
练习题与工?程分析的差?别在于,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拿到手边的?已经是简化?好的模型了?,结构已经简?化好了,分析类型已?经设定,边界条件和?载荷条件已?经确定,计算完成后?,能够看到和?教材上一致?的结果就算?是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只学?到了程序如?何使用,这个过程,不用说大学?生,高中生都可?以完成。 在做工程分?析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没有人给你?指定模型的?简化、分析类型,边界条件,在计算完成?后,还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程序的使用?变成了整个?分析过程中?的技术性最?低的一个环?节。一个完整的?工程分析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工业实践?中,提出问题的?部门通常是?设计部门或?生产部门,设计部门会?提出要求对?某一设计进?行某一方面?的验证或优?化,生产部门会?提出对在产?品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常情况下?,由于分工的?不同,设计或生产?的工程师对?于有限元分?析是没有经?验的,他们提出的?问
题是模糊?的,例如说,设计工程师?会问,在某种情况?下,我的设计安?全吗,生产工程师?会问,为什么这个?产品会坏呢?,
然后是问题?的分析,这个过程是?需要结构分?析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或生产工程?师共同完成?的。接到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提出?的问题时,先对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什么样类?型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调查,作出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有限元?分析。
接下来,如果决定要?进行有限元?分析,就需要更仔?细的分析了?,需要决定以?下几个问题?:分析目的和?分析规模,结构简化与?计算规模,边界条件和?载荷条件,建立模型的?方式,计算结果的?分析方法。等这几个问?题决定后,就可以开始?计算了。
在计算结束?以后,就需要对结?果进行可信?度的评价,即要确定计?算结果是所?设定问题的?正确模拟,获得了和实?际问题足够?近似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才能按照预?先定好的结?果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论,才最终向设??计和生产部?门提供可靠?的建议和意?见。
上面是粗略?的介绍了工?程有限元结?构分析的一?个基本的流?程。从这个流程?中,利用程序处?理一个设定?好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那么在这个?流程对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技能?和经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在整个流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关?键问题呢,
工程有限元?(结构)分析的基本?流程:
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决定是否进?行有限元分?析)->详细分析(对分析进行?计划)-> 进行有限元?分析-> 结果分析->问题解决
在接到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提出的?问题时,工程判断(engin?eerin?g judgm?ent)非常重要,要了解问题?的状况,提出问题的?目的,根据工程经?验做出初步?判断。并非所有接?到的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有限元分析?也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在工程中,能够用最少?成本和最短?时间解决问?题的手段才?是最佳的。要做出正确?的初步判断?,需要有通过?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积累?的经验,需要对常见?问题的理论?有清晰的解?决思路,需要对有限?元方法的能?力和局限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对于可?能进行的有?限元分析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有准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和设?计工程师及?生产工程师?进行沟通,尽量获取更?多的资料和?数据,避免模糊的?直觉判断,无论是否要?进行下一步?分析,都要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
在决定需要?进行有限元?分析后,对即将要进行的分析的??理论和本质?要有深刻的?认
识,对自己所可?能使用的程?序的能力也?要心中有数?,避免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分析计划?。运用理论和?经验上的判?断,决定计算的?模型、规模和类型?。能够用尽可?能简单的模?型,尽可能短的?时间得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分析结?果是在制定?分析计划中?的基本原则?。
熟练的运用?商业有限元?程序进行有?限元分析,需要对程序?有深刻的认?识,做到每输入?一个参数都?清楚知道这?个参数的意?义和作用,这其实也需?要理解有限?元和力学的?理论,仅仅熟悉程?序的界面是?不够的。
获得分析结?果后,问题并没有解决,设计和生产??部门需要的?是简单有效?的结论和方?案。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的仍然?是理论和经?验。 下面我将分?三章更详细?的谈谈作为?一个合格的?分析工程师?在应该具备?那些理论知?识、如何和怎样?使用那些程?序,同时介绍一?些通用的工?程经验。
随着有限元?在工业领域?的普及,FEA成为?CAE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给?大家一个感?觉,CAE嘛,当然是CO?MPUTE?R重要。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人,就是我硕士?时的导师,作为北大数?学力学系的?毕业生,在60年代?分配去做反?应堆工程,作了一辈子?的核设备力?学分析。他到这个研?究院后,开始主要是?手算解决力?学问题,然后是从打?孔计算机开?始编程计算?,然后从SA?P4,ADINA?用到了SA?P84。在我入学时?,计算工具已?经是ANS?YS5.4和MAR?C7了,操作系统也?变成了UN?IX,他已经不会?这些工具了?,但是在日常?的分析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一不是他?解决的。他给我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受?益。"无论用什么?程序,要清楚你输?入的每一个?参数的来龙?去脉"。正是这样,他得以帮助?我们解决分?析中遇到的?问题。透彻的了解?所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做一个分?析工程师所?必须的条件?。
大多数公司?对有限元分?析工程师的?基本学历要?求都是工学?硕士。抛开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学历贬值的?因素不谈,我觉得这个?要求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因为进近些?年,在大多数的?工科院校里?,除了工程力?学专业外,很少在本科?阶段开设有?限元理论的?课程,另一些做有?限元分析的?必要理论课?程,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变分理论也?多在硕士阶?段才开设。因此有时看?到一些公司?在招聘有限?元分析工程?师时,学历要求仅?仅要求大专?或本科,便觉得有些?怀疑。并非学历歧?视,只是觉得如?果要以大专?或本科的教?育背景,可能需要做?更多努力才?能胜任这样?的职位。
作为一个分?析工程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呢,也许有人觉?得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有些吹毛?求疵了。在这一部分?中,将系统介绍?一下分析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限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本章不会涉?及细节的理?论。在未来的写作中,?
我计划将分?别来对本章?提到的学科?和课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对自己所学?也系统梳理?一遍。
在大学中,我们首先学?到的是数学?,对于有限元?分析,数学同样是?最基础的了?。除了对微积?分有深刻认?识外,由于在力学?领域会涉及?到较多的偏?微分方程,应此对数理?方程应该了?解,同时,由于有限元?分析是数值?计算方法,矩阵论和计?算方法作为?数值计算的?基础,是必须要掌?握的。另外的便是?变分方法和?复变函数了?,对于有限元?分析工程师?,个人认为这?两门课程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工程力?学分析问题?,已经有现成?的变分过程?可查了,有一点变分?的知识就好?了。
在大学中,我们首先学?到的是数学?,对于有限元?分析,数学同样是?最基础的了?。除了对微积?分有深刻认?识外,由于在力学?领域会涉及?到较多的偏?微分方程,应此对数理?方程应该了?解,同时,由于有限元?分析是数值?计算方法,矩阵论和计?算方法作为?数值计算的?基础,是必须要掌?握的。另外的便是?变分方法和?复变函数了?,对于有限元?分析工程师?,个人认为这?两门课程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工程力?学分析问题?,已经有现成?的变分过程?可查了,有一点变分?的知识就好?了。 ------------------------------------- 关注最技术?提高自己,分享朋友圈?赢得人脉。
【本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卓越工程师的三类标准-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