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90关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
90(关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东地区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外籍工人 B(战争、政治、宗教、民族、环境等是造成国际难民增加的原因 C(移民国外定居是当今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D(欧洲和美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下面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91—92题。
时 间 时 间 时 间 时 间 甲 丙 乙 丁
91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形成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的原因是( )
A(出生率上升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 93(我国是世界上目前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矛盾尖锐。有关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大,增长快 B(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需求量大
C(资源总量大,人均量也大 D(每年净增人口多,对环境压力大
下图为北半球极地投影图~阴影部分的圆心角为105o。据此回答94—95题。 94(若图中阴影区为3月20日,非阴影区为3月21日, 乙 正确表示此时正午太阳光线的箭头是( )
丙 A(甲 B(乙 C(丙 D(丁
95(此时,北京时间为( ) 甲 105o
丁 A(3月20日19时 B(3月21日19时
C(3月20日13时 D(3月21日13时
9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97(春末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 )
A(冷锋的影响 B(暖锋的影响 C(准静止锋的影响 D(西风的影响 98(暖流流经的海区,受其影响,沿岸地区 ( ) A(降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增温减湿 D(增温增湿 99(亚欧大陆东部,受海陆差异影响最强烈,形成典型的 ( ) A(海洋性气候 B(大陆性气候 C(季风气候 D(雨林气候 100(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其主要原因是 ( ) A(四周是海洋 B(纬度位置偏低 C(地势低 D(受季风影响
答案:90—94 BABCC 95—100 DCCDCB
范文二:二战后美国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分析
二战后美国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分析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类。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和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也就是说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人口居住地暂时变动和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都不包括在人口迁移的范围中。
美国的人口迁移历程可简要概括为:第一次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西移;第二次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20世纪50后至今,东北部老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分析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即美国二战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一、特点
1965——1983
年美国移民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在1965——1983年的18年里,东北地区的迁出人数比迁入人数多,尤其是1970——1975年和1975——1980年,这两个时期的净移民人数达到了-134.2和-148.6。
(2)中央北部也是以迁出为主,,上述的四个时间段里,就有三个时间段的净移民人数超过了-100,在1970——1975年、1975——1980年和1980——1983年,净移民人数分别达到了-119.5、-117.3和-106.2。
(3)南部地区的移民是以迁入为主,1970——1975年、1975——1980年和1980——1983年的净移民数都超过了+100,分别为+182.9、+176.4和+119.4。
(4)西部地区的移民也是以迁入为主,但是西部的迁入量没有南部地区的多,在这四个时间段里没有超过+100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美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口的迁移趋势是从东北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2)东部和北部地区是以人口迁出为主,迁出人口总是多于迁入人口。
(3)西部和南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迁入人口总是多于迁出人口。
(4)虽然南部和西部都以迁入为主,但是南部的迁入人口比西部多。
二、原因分析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二战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首先兴起,标志着美国的产业结构开始转换,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这不仅使美国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同时也为美国大规模人口迁移奠定了基础。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纺织、钢铁、煤炭、造船等, 现在都成了传统工业部门,竞争力也在逐渐丧失,美国的传统产业产值约占GDP的1/4,总的来看,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美从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传统工业部门为了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引进先进的技术,自我完善改造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这就导致传统工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大大增加, 从而使为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西部的新兴工业部门蓬勃发展, 如硅谷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大量高薪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据调查,二战后硅谷地区工作岗位达到1384663多个,人均年收入88981美元,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数目也在逐年增长。
美国的南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地带,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联邦政府就将总额740 亿美元军事拨款的60%倾注这一地区, 建立了强大的军火工业以及航空、原子能和电子等有关工业, 从而为南部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二战后, 美国巨额资本又竞相投入该地区,在这里发展起来了新兴工业, 并逐步成为全国电子、宇航、原子能、飞机、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重要基地。随着新兴工业资本投资额的飞速增长,工作岗位也随之增多,工资福利等收入条件也不断改善,它所吸收的劳动力也大幅度增加。
因此,二战后美国人口和劳动力便大规模地从传统工业部门所在的东北部和中央北部, 迁移到新兴工业部门所在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新兴工业的迅猛发展,
必然要求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如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医疗保健、科学、教育、旅游、娱乐等服务部门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南迁西移。
2、生态环境的影响
变换气候条件、健康因素则是不少退休老人迁往西南部阳光带的重要原因。对于厌倦东北部和中西部寒冷气候、污浊空气和拥挤居住条件的退休人口及退伍军人来说,迁居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西南沿海地区是自然的选择。自20 世纪中叶以来,东北部和中西部老年人占全美国老年人的比例就一直呈下降趋势,南部和西部老年人占全美国老年人的比例却不断上升。1979~1999 年间,东北部和中西部老年人占全美国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从24.00 %和26.50 %降到21.12 %和23.64 % ,而南部和西部老年人占全美国老年人的比例却从32.76 %和16.72 %增加到35.12 %和19.87 %。更多的老年人选择迁入到西部和南部生活。
作为美国早期的传统工业区,东北部地区资源将要开采殆尽,接近枯竭,资源枯竭意味着将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就业岗位也会因此大幅度下降。并且因为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对大部分生活在此地区的老年人来说,不满足他们的养老条件。地价上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相比,南部和西部地区环境优美,随着资源的开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这些推力和拉力下,美国人口南迁西移现象显著。
3、政策的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以及西部和南部各州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鼓励和资助人口南迁西移, 对美国人口迁移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缓和北部日趋恶化的结构性失业, 同时满足“阳光地带”对
人才的迫切需求, 美国联邦政府和“阳光地带”各州政府采取了鼓励和资助北部人口南迁西移的措施, 如补贴迁移费用、制定住房建设方案、补贴迁移人员的住房费用、制定人力训练计划、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等。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更多的劳动力选择离开原住地,前往西部和南部地区谋生。根据上文表格,可以得出,仅南部地区净迁入人数为544.3万人,西部地区净迁入人口为280.6万人。
与此同时,东北部地区由于工业调整、资源短缺等多方面因素,就业率不断下降、失业率大幅度提高。进入70 年代, 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工人罢工和游行示威不断发生。在1973- 1975 年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最高时达9. 2%, 1982 年11 月, 美国失业人数1200 万, 失业率高达10. 8%。而中央北部各州的失业率最高时竟达16%。强烈对比之下,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前途,大规模人口开始向西部和南部转移。
美国确实是一个好动的民族,人口迁移比例一直较高,这在二战后也不例外。弄清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原因,不但有利于政府行政管理、对掌握人力资源动向也十分重要,而且牵涉到房地产开发、市场营销乃至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人口迁移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与人的出生死亡一起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的速度,同时决定着该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征,它还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给上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入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和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如为摆
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政策、战争等。此外,宗教、文化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从直接后果看,人口迁移将对迁出迁入地的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结构产生不同影响。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看,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和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由于人口和劳动力增加,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一系列社会问题。
范文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预习案
主备人:李俊雁 审核人:唐岩峰 年级主任: 【学习目标】
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自主检测】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3.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4~5题。
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 )
《人口迁移的影响》课堂案
主备人:李俊雁 审核人:唐岩峰 年级主任:
一 人口迁移影响 1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达标检测】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7~18题。
1.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3.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表 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地区构成
(1)结合图,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表,说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范文四:我家的人口迁移
我家的人口迁移
2012年 1月 26日星期四,在新春祥和的氛围中,我乘兴采访了家人,了解 了一下我家人口迁移的情况。
爷爷祖籍河北沧州, 1958年从沧州考到北京念书。 1962年他毕业分配到山 东宁津县一中当语文老师。四年后他调回沧州继续当老师直至退休。
奶奶祖籍唐山, 1959年从唐山到天津的音乐学院进修。 1963年她从天津分 配到山东做播音员, 1974年从山东调到沧州,退休前继续从事播音员工作。 爸爸祖籍沧州,但他的出生地在德州。 1972年他从德州回到沧州。 1987年, 他从沧州考到北京在北航念大学,毕业之后大多时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妈妈祖籍云南个旧, 1988年从个旧考到北京在北师大念大学, 大学毕业后留 在北京。 2005年从北京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 2007年从名古屋返回北京。 除此之外,在 1996年,由于我的出生,爷爷奶奶从沧州来北京一直把我带 到三岁, 1999年他们返回沧州;从 2005年到 2006年,因为我妈到日本留学, 爷爷奶奶以及我堂弟来北京一起住了一年多。
我家的人口迁移情况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
总结我家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3点 :
1. 求学, 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因为上大学离开家乡, 迁移到大学所在地;
2. 工作调动,爷爷奶奶都曾调到不同地方工作;
3. 抚养孩子,这里主要是因为我,爷爷奶奶曾两度从沧州迁移到北京。 可以看出,我家的人口迁移主要出现在 1955-1965、 1970年代、 1985-1999这几个时间段上:
1.1955-1965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实行高考政策的头几年,大家都很有热 情去上大学的时候,所以很多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2.1970年代处于**期间,因为国家政策,大城市将很多人调到其他地方, 从大城市到小城市或乡下;
3.1985-1999年,由于经济因素,即大城市经济水平高,大多数人又开始向 大城市集中。
以上就是我对于我家的人口迁移情况的调查情况。
高一 6班
刘乃豪
范文五:人口迁移的概念
必修二第二节前两目知识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意义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主导因素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 理解并能分析出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意义;
3. 掌握并能分析出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历史知识和自身经验,认识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概念中的时空变化;
2. 通过分析具体地区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变化,理解人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
3. 通过分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会抓住主导因素把握人口迁移的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演示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迁移,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90关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