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瑷珲条约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有用+1 瑷珲条约编辑?[ài huī tiáo yuē]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中文名《瑷珲条约》外文名《Treaty of Aigun》签约国中国(清)、俄国签约时间1858年5月28日签约地点中国瑷珲(今黑龙江黑河)拼 音ai hui tiao yue目 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结 果
目录 割让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签约背景
2主要内容
3条约原文
4签约后续
5条约影响
1签约背景编辑侵吞大清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清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俄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沙俄侵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清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清政府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清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主要内容编辑《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3条约原文编辑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大清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4签约后续编辑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
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5条约影响编辑《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1-2] 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
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
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方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 条约原文: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 毕尔将军岳福,在爱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
奇 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一、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一、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附注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本和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时有满、蒙、俄文本,原无汉文本;汉文本是译本。俄国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换批准的日期。 [1] 结巴口吃矫正
范文二:瑷珲条约
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
沙俄多次派兵入侵黑龙江上
中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咸丰八
年四月(1858年5月),乘英
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
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H.H.
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驶至瑷
珲(今黑龙江爱辉),向清朝
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以
武力相威胁。四月十六日(5月28日),奕山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该约共
三款。
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
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
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哩江(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哩江,此后亦准俄国行船,别国不得航行。该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
主权蒙受重大损害。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
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
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
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
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瑷珲条约是各个条约中
我国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
瑷珲条约签定
瑷珲条约示意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条约。又称《中
俄瑷珲和约》。瑷珲条约是各个条约中我国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瑷珲条约的签订是沙俄侵
略政策的产物;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实力衰败,推行安内攘外、以夷制夷政策的产物;是太平
天国革命运动牵制了清政府大批力量,造成东北边防的空虚,清政府面对沙俄的侵略招架不
住,才出现兵临城下的局势,并非是奕山一个所能决定了的,他是清政府既定政策的执行者。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要通过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这一历史事件,去剖析清政府腐朽卖
国的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后果。今天,我们研究纪念《瑷珲条约》的目的在于总结历
史教训,认真地进行反思,从根本上择出一条安边利民的道路。
1.《瑷珲条约》签订的时间、背景及内容? 2.为什么清政府要采取一种类似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瑷珲条约》签订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清朝统治在处理对内对外
使用的不同政策。
本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专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此案例的全过程、后果所产生的影
响。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其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瑷珲条约》发生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
《瑷珲条约》的签订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分析思路:
《瑷珲条约》的背景?
1.
2.《瑷珲条约》的签订过程、内容及给清政府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组收集、了解《瑷珲条约》发生的背景、签订过程和内容,并在
课堂上讨论其所带来的影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瑷珲条约》后国内外的反映,以及
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
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
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
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
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
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
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
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
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
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
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
量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本和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时有满、蒙、俄文本,原无汉文本;汉文本是译本。俄国
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换批准的日期。
范文三: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
毕尔将军岳福,在爱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
附注: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本和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时有满、蒙、俄文本,原无汉文本;汉文本是译本。俄国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换批准的日期。
范文四:《瑷珲条约》
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沙俄利用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困难处境,多次派兵入侵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建立哨所,设置村屯,蓄意制造武力侵占的既成事实。1858年5月(咸丰八年四月),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今黑龙江爱辉),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5月28日(四月十六日),奕山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该约共三款。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苏联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哩江(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哩江,此后亦准俄国行船,别国不得航行。该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害。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至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实际认可了《瑷珲条约》。
范文五: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瑗珲—腾冲线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
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这条线穿越的省会及城市有:
(1) 黑龙江段
哈尔滨--爱珲--伊春
(2) 山西段
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洪洞县)
(3) 陕西段
河南三门峡市——陕西西安——商洛——汉中
(4) 四川段
绵阳(江油、北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
(5) 云南段
昆明——大理(巍山)--腾冲
后来在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着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胡焕庸线”。
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参见王其寒瑗珲—腾冲线考察系列日志)
背景资料: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焕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 《中国人口之分布》,这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首次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存在着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爱辉(今黑河)—腾冲线,这条被国内外学者名之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时至今日不仅基本稳定存在,而且被发现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