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园林形式美法则教学设计
《园林形式美法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来源
该内容来源于王晓俊主编的《园林艺术原理》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教学内容的基本概述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园林的形式美法则,也就是园林空间及构成园林空间的各要素如植物、地形、水体、建筑等在园林构图方面的艺术规律。它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进行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的结果。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
3 、教学预期效果
课堂效果上希望能够按时,按量,按效的完成整节课的安排同时可以有一个活跃轻松的氛围。学生效果上希望可以积极发言,配合老师的问题,跟上老师的思路。老师效果上希望可以高效且用幽默形象的故事讲清本课所讲的内容,能够深入学生的心里。 4、知识结构
面对一个文化多远的世界,园林作品也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需要不断的创造和善,不光内容是美的,其形式也应该是美的。它基于人们在创造当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同时也为以后各种创作奠定了基础与参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园林形式美的概念,理解掌握五种形式美的法则以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为今后的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书,看图片,讨论或者自己动手记写等方法来加深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审美观,热爱科学,同时又加强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五对形式美的法则,并会在以后的创作中应用。难点是理解形式美法则对于园林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体会不同场合不同设计主题应该采用的形式。
四、学习者分析
学生为大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又有一定的时间自由度,处于青春激昂,展现自我的年代。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整理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老师应用幽默互动的方式,多提问鼓励表扬学生,提高其注意力。本班学习氛围较好,不甘落后与他人,争抢好胜。本班的同学大多是听觉和视觉型学习者,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及感觉器官。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为大三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自主能力强。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园林形式美法则,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其古典园林当中名园的艺术分析中所体现的法则,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情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所以这个教学当中需要以下的一些策略: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在、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投影、电视、电影等手段,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化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因而其逼真程度和直观程度更高。
2、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可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学生自己成为发观者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查找有关园林形式美法则相对应的图片
3、制作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进行的教学,不再与传统的教学相同,由于多媒体设备和资源的介入,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等都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方面,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和动画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展示,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在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方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只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的关系趋向于平等的交流;在教学效果方面,很明显,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作业相关的信息,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重难点部分,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极大的简化了教师繁琐的讲解,而且,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范文二:1形式美法则
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
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单元中的“讨论与研究”、“评价与总结”两个活动的综合内容。根据教材中的这两个活动内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主要从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两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变化。为了能使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与前一活动课保持连贯性,“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在本课学习中是前一活动课知识点的延续,重点学习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在“变化统一、比例、对称、均衡、节奏与韵律”六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讨论与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绘画作品交流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的规律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单元中的“讨论与研究”、“评价与总结”两个活动的综合内容。根据教材中的这两个活动内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主要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变化统一、比例、对称、均衡、节奏与韵律”六个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范文三: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稳定
对称与均衡中,对称体现出稳重、大方、安定的美感,均衡时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要处理好对称与均衡的关系就要处理各造型要素形、色、质及其相关位置、空间、重量、方向、引力等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搭配、调节,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
构成中的对比,是指利用不同甚至对立的造型要素作对照安排,以突出各造型要素的矛盾性和差异性,使造型具有鲜明的个性;调和,是对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或差异性的减弱,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对比的突兀性,协调了矛盾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无秩序化的食物变得合理有序。协调好各造型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式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节奏与韵律是指基本单元形按一定方式有规律地周期反复或交替,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应努力把握造型要素之间的形象、材料、比例、大小、虚实、聚散等关系,组织处艺术造型的抑扬变化。
比例与稳定,就是在整体形式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一种度量上的美感,即在恰当配的情况下,既能产生美的比例效果,又能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稳定
范文四:形式美法则
标志图形形式美感的把握
楼主# 更多发布于:2013-04-24 13:38
精思巧形LOGO 标志图形形式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因为每个标志最终都要调整形式美感,所以我将标志形式美感的把握放到第一篇。
对于一个标志,如果我们已经决定采用哪些视觉符号表达,并且组织出了标志符号的结构,那剩下的就是调整并凸显出这些标志符号的形式(张力)美感。形式(张力)美感,包括很多方面,形状的、色彩的、质感的、体积的、空间的、运动的等等。我们这篇主要讲的是基本的形状上的形式张力的把握。其他的方面的形式张力问题,在后面的文章里会讲到。 形式就是张力的组合形式。形式美,就是张力的组合方式给人的心理满足感,这点在色彩搭配里比较好理解,每种色彩组合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调子”,每种调子都会给我们一种明确的感觉。在很多色彩书里,都有介绍,9种至16种调子,23种大感觉,126种小感觉等等,每种感觉都给出了色彩组合的例子,这里的每种调子(色彩感觉)都由不同明度、色相、及饱和度的色彩按面积比例组合而成。比如“优雅”的色彩调子,翻开色彩搭配的书,就能在这个词语下找到很多色彩搭配的例子,而且每个感觉词语,都不只一种例子。
这就是色彩的形式美。色彩形式之所以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是因为每种色彩给人的色彩张力不同,这些张力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刺激。我们的视觉(眼睛)感受到的是色彩的“张力”,张力的组合就是“形式”。每种感觉都对于一种形式(张力组合),所以我们才能通过色彩形式刺激观众,让观众产生特定的感受。在色彩中,张力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冷暖--来自人的肤觉经验,色彩的远近、色彩的扩展及收缩--来自人的视觉经验。这些色彩张力组合的不同形式,就对应了了人的感受形式。
同样在形状里,形状形态的张力也是以不同形式组合的,他们同样对应人的感受形式。只不过,形状不像色彩那样可以自成一个体系,编成手册来查阅,主要是因为二维空间的形状张力组合实在太多,不易编辑管理。《论点线面》里给出一些分析形状张力的方法,但是也没有像色彩系统一样的整理成册。
标志设计的关键就是调整图形形状形态,如何将图形的形式美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对形式美感认识及把握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
很多时候,调整到最后,总觉得这个图形不漂亮,怎么就是没别人的图形来的有张力,问题出在哪?下一步该怎么调?有的时候,标志图形方案,拿给客户看,还没问什么想法,什么意思,就被否决了。哎,不漂亮的方案,再有想法,也难卖出去,客户可能连询问的意愿都没了。
图形的形状形态的 美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标志图形本身的简洁化,对于形式美感法则的应用也是最极致的,也比较好分析。在前面《如何鉴赏标志》的文章里,我也讲到了形式美的鉴赏问题,现在归纳成基本的三点,方便掌握,1)形式美感来自“度”的权衡与把握 2)掌握对称均衡的美 3)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美
1)形式美是对“度”的权衡与把握
度:变化与统一的结合体
变化统一是总的法则,这也是所有艺术设计形式遵循的法则。绘画如此,设计如此,音乐创作、文学等艺术形式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为了便于把握,我把形式美,比喻成温度计,美就是人们对于每个度的感知。如图:
没有统一,就会杂乱无章,达不到纯熟的境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一个看起来舒服的、好看的、并且耐看的图形,一般都是变化与统一感的结合。 这来自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未知的无规律的事物,总带给我们恐惧,心跳,慌乱,兴奋,而一旦我们对事物分析,掌握其规律,分类安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就会觉得稳定,可控,不再害怕,因为一切开始变得“统一”了。 统一就是我们掌握了其中规律。 但是过于统一就会使人觉得单板,无趣,绝望,所以需要那些未知和变化来调和,使人类觉得还有未知的希望,我们生存在认知的过程之中,这个现存的过程一定包含已知、规律、统一的过去,和未知、变化、希望的将来,这就是度,缺失任何一个人类都会失衡。我们需要不断的调节,统一就要变化来调节,变化需要统一来稳定。度!
这个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我们观看图形的心理过程。如果图形的规律越快速的被识别出来,图形给人的统一感就越强,统一感给人的心理感受就是稳定,秩序,可控的,统一到极致就是冰冷的死寂,毫无生息。如果图形过于变化,没有可以很快感知的规律,那我们的心理就凌乱,无着落,心跳,变化到极致就是慌张甚至疯掉。我们中国绘画艺术喜欢说写意、似像非像,就是在寻求图形中度的权衡,耐人寻味的“韵味”就来自这里。它符合人的认知(观看)习惯,是百万年来人类在认知世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
我们可以设想上图中的 每个“度”就是一个标志图形。这个“度”(图形)一定包含两个方面,统一的方面,与变化的方面。可能每个图形里统一与变化占的比例不同,有的趋向统一,有的趋向变化,至于偏向哪边,这完全来自于你的标志需要。每个度数上都存在欣赏的美感,统一有统一的美,变化有变化的美,设计里只讲求,需要及合适,如果你的标志需要动态的美,那就往右调整,需要静态的美就往左。往哪个方向调整,完全来自你的需要。
什么是统一的方面?就是指图形里的完整的,规律的形态,是那些能够识别出来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一个概念(比如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图形结构(比如对称、发散、渐变)。
什么是变化的方面?就是图形里随意的,打破了整体的,不容易看出规律的形态。比如看似随机凌乱的线条,局部无规律的形状,塑造韵律感的无规则变化,泼墨的飞白等等。 比如下面的标志里:
统一就是我们能很快识别出的苹果这个图形概念,变化就是在整体之上的 “咬一口”“杂乱点化”“不稳定的火焰化”“W 的立体化”“凌乱的城市剪影”,这些变化不仅调节了图形视觉上的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调节的图形意义上的理解,也就是图形心理认知上的度。一个苹果咬一口,视觉上有亮点,意味上也引起了人们的无限猜想。所以图形的度(形式美感)也不能和信息传达失去联系,在图形里我们往往会先分析,哪个信息的符号图形是主体图形(塑造统一感使用),哪个信息的符号图形是附属图形(塑造变化感使用)。
列举上面的三种类型的标志,我只是想指出,我们在认知一个图形时,图形的统一感并不一定来自一个具象的概念,在具象图形的标志里,统一感的识别来自具象事物,字母图形里,来自字母,抽象图形里,来自结构规律,比如在上面的第三幅图例里,两个圆形虽然线条凌乱,但是外框统一明确,后面的正方形,虽然版块多,但是色彩规律还是很容易把握。最后的9个方块,初看毫无章法,等细看出里面有风车状的负形时,也就把握住了统一感。 变化可以,但是基本都有统一为前提,因为,统一是我们识别图形信息的前提,我们要理解标志“是什么”(标志传达的信息),就需要先把握住图形的统一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是具象事物形态,具象文字结构、抽象结构,色彩规律等等。
所以,我们调整图形的形式感时,就要先看看自己的图形,是不是有可识别的统一,和打破规律的变化,这个统一容易不容易识别,你需要它容易识别到什么程度,一个极致说明问题的图形就是太极图:
每当我要调整图形的形式感时,脑海里就浮现出这个太极图形,提醒我,我的图形是否有统一,是否有变化,是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否呼应,是否有生生不息的视觉心理动态和延展性。这是一个耐看耐寻味图形的基本条件。
补充摘录一些调整统一与变化的方法:
形式美的调整就是在两极之间的权衡,方法就是对比与调和
对于度的把握与调整,我们常用 “对比和调和” 这两种方法来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变化与统一。
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的调整手法。统一的环境一旦变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以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
通常我们处理画面有两种状态。一是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调和的手法----为了达到统一
在平面设计中要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必须要处理好 形象特征的调和;色彩的调和;方向的调和。
形象的特征的调和 可分为三类:
1、具有同质的形象
2、具有类似要素的形象
3、具有异质要素的形象(异质形象因其形成要素的不同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所以在组合、构成时,容易陷入琐碎、杂乱,难以统一从而不易调和。)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
a 、适当增加主要形象的重复形或类似形,使其产生呼应;
b 、对形象进行位置的重新分配,使形象有秩序起来;
c 、调整形象的明暗关系,能起到前后穿插、主次分明的作用;
d 、尽量在形象与形象之间寻找它们的共同因素,并加以强调。
色彩关系的调和:
1、明暗关系的调整
2、整体上色相的调和
有明显色调的画面,即使对比强烈也感觉协调。
再次是当色相处于强对比时,可以调整色彩的纯度。
方向的调和:
在一个整体中,必须有一个主流方向。
(备注,平时我们所谓的近似构成也只是调和的手段,近似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和,创造画面的统一的美感。在自然界中两个完全一样的形状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
西,但近似的形状却无处不在。比如同种植物的叶子、溪中的鹅卵石、 风吹过的沙丘、人的指纹、面容等。达芬奇曾经以画鸡蛋来训练自己对事物微妙差异的观察能力和精确的造型能力,这些都是对近似形态的发现和理解。
所谓近似,只是相对而言,近似的程度可高可低,但是如果近似程度过高,则会产生重复感;近似的程度太低则又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因此,要恰当地使用并把握近似的程度,要求大同存小异。在局部考虑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因素,使形态多样而富于变化。同时,强调整体的相同与和谐统一,使人感觉到基本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最终实现寓“变化”于“统一”中的目的。)
对比的手法----为了达到变化
如果过于统一,就要通过对比来破坏统一,对比是为了变化。让图形的结构里的每个方面都不在协调,增加这些方面的对比,就实现的了变化与破坏。
对比手法包含大小对比、形态对比、明暗对比等。
-------------------------------------------------------------------------------------------
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图形形式的大原则,下面说的是两小原则,两种状态的形式美感的把握方法:形式美的两种状态分类:
“对称均衡”的静态美, “节奏韵律”的动态美。
这里说的“静态”与“动态”,是针对图形的视觉生理而言,不是针对视觉心理。比如下面的这组标志:
大家肯定说这些是动态美。没错,这些极具动感的图形,是在传达动态美,但是我们在调整这类标志时,主要是在调整图形的均衡感,动态感是心理感受,这个图形本身的视觉重心没有变化,都很稳定,这些都是通过抓拍运动瞬间的方法来表现动态美感的,所以我们说的“动态与静态”是针对标志图形调整来说的。下面的标志例子才是视觉上的动态美。
虽然都是运动的动物,虽然我们都能感受到动感,但是上图中的两只鸟是通过翅膀轨迹,
和点化模糊带动视觉移动才体现出的动态感,其他的具象文件夹,眼睛,和英文字母,和抽象的螺旋形和五角形,也都是通过节奏变化,或视幻来体现动态感的,在图形的调整上,我们主要是调整的节奏与韵律感,和前面表现动态的图形方法不一致。为了更针对图形的设计调整,我们针对视觉来分静态与动态。至于它们分别能表达什么效果,后面再讲不迟。 在图形的视觉上,静态与动态就像“度”的两极状态:
(它们就是统一与变化的演变而已)
这两个状态中,“对称均衡”静态美,和“节奏韵律”的动态美算是经典的创造美感的方法,所以,我们拿出来单讲。
均衡的极致是我们说的“对称”,韵律的前提是“节奏”,这两种状态的是我们调整的最常用的形式美感。
2)对称均衡的美 (静态美的把握)
对称和均衡都好似达到画面平衡的手法。(它们也是所有图形遵循的基础形式美法则,因为人眼生理原因,对称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而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就像中国的秤杆,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甚至相差很多,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达到平衡。
对称均衡就是对图形视觉平衡的把握,对称轴是处理这类手法的有效手段,但是要记住,对称轴不仅仅是垂直的;水平的,对角的,都可以创造对称。抽象几何图形,很极致,使用对称轴规范,很容易,但完全的对称就会统一过度,走向死亡,所以,很多图形都是追求均衡(视觉心理的平衡),也就是在对称(统一)中塑造变化。符合第一条变化统一的原则。 但是有的标志为了突出安定稳重感,也会很极致的对称(统一),但是在标志后期的延展使用里,也会体现出对变化的追求,往往简洁的图形,在后期应用中就能更多的适应变化(如下图),相反本身复杂的标志图形,在后期往往需要简洁处理使用:
对称图形结构的举例如下,有完全的对称,也有变化的对称(均衡),因为对称结构是最
极致的均衡,所以在形式美法则里都单独列出来。
具象图形的对称:
具象文字的对称:
抽象图形的对称:
对称均衡是把握方向,每个标志图形都需要考虑,极致的对称标志,体现的是静态美感。其他的标志,通过对称均衡可以塑造视觉平衡的美感。
(其他的结构“发散、渐变,特异”等标志的举例,这里不在一一罗列,可以到博客文章中查看规律说明。)
调整均衡的方法是:
1、移动形象的位置,随着形象的位置调整,形成疏密,比重也以此而变化。
2、调整形象的大小,变化其外形,以此来调整形象在空间中的比重。
3、利用形象与空间(已有的空间-画纸)的关系,形象的方向变动,由此产生空间的强弱和运动感。
4、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明暗关系带来的层次感,使画面形成进深,增添活力。
创作出均衡的形式的几种方式:
1、加强支撑点
2、垂直与水平
3、“S”形骨格结构
4、平衡:这是指平衡视觉形式的重力关系。
3)节奏和韵律的美(动态美的把握)
节奏和韵律 属于动态的美。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由音符、旋律、强弱处理等体现的。
以上的标志都是通过节奏韵律塑造动态美感的,无论是具象、文字还是抽象图形,只要通过结构的规律塑造出节奏,再通过变化加进去韵律,就会出现韵律感,我们可以简单的记成:节奏就是比例,韵律就是变奏(变化的比例)。
西方设计喜欢数理化的解构世界,所以西方的设计几何学,演变成了重要的设计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哪些看起来不容易把握的韵律,比如,中国书法中的韵律美需要多年的训练,也不易传授,但是数理中的韵律就可以通过总结出来的数学比例关系规律来传授使用。从黄金分割比,到各种根号矩形比例的规律总结,比例早已被用在视觉产品建筑等每个领域。有本由美国,金伯利·伊拉姆 著的《设计几何学》里列举了几何比例在视觉传达设计及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详细的给出了每种比例的绘制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塑造图形比例韵律的辅助线。建议买回来使用。
如下图贝多芬海报的数理比例分析:
这种充满韵律感的海报,是通过比例,结合有规律的变化,塑造出来的,这个手法在标志里是一样的。
上图是笔者大学时,为学校科学协会设计的标志,里面就是比例与变奏的手法。当时还没看到《设计几何学》这本书,所以辅助线,没有太多的规律,但是把握方法还是一样的,先调整比例,后变奏。
对于上图这些随意感更强,需要很强的艺术功底的图形,那就慢慢训练自己的图形美感,和绘画书法能力,慢慢敏感度高了,也就能把握住了。
补充摘录些节奏与韵律的调整方法
节奏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节奏近乎于“节拍”是一种机械的律动。在造型中,节奏则主要意味着画面有规律的强弱、急缓的变化。可以是恬淡、舒缓的、明快、跳跃的、紧张、强烈的、轻盈、平和的等等。
形成节奏的基本形式有 渐变 和 发射 等。
在非对称构图时的节奏控制在与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可以用这些方法进行调整:
1,当形象与形象并列时,注意形象之间的错落,尽量避免处于同水平线或同一垂直线。 2,当多个形象组合时,注意形象与空白之间的分配关系,即形象周围的空白,应尽量避免空白量相等。
3,在运用多个形象、多个元素构图时,应注意形象的方向变化,尽量避免方向过于一致。
4,在整体色彩处理时,首先应注意形象与形象、形象与空间之间的明暗层次关系,其次是主体形象与整体的色相和纯度关系。
韵律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于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穿针引线。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感的规律。 二维中的动态来自视觉的移动和视觉错视,动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现:
1、线条的变化
斜线、放射线、波浪线、螺旋线给人的运动感最强。
绝大多数人的视线是从左方移向右方。例如,
左上:开放自由; 上方:稀薄、轻松、自由
左:向前伸延; 右:归宿; 下方:稠密、沉重、束缚 右下:闭塞、压韵;
2、分解动作
连续的动作集中起来是绘画表现动势的一种手法。
形成韵律美的方式:
1. 反复与递增形成的韵律
韵律与旋律、和声共称为音乐上的三大要素。在视觉中虽然阿不像音乐那样表现强烈的时间性韵律来,但依据视线的移动而产生的运动感,同样能够表现出韵律感。方向大小高低的错落也可以创造出韵律感。
2. 间隔变化形成的韵律
是形态的一种有节奏的,频闪式的跳跃性延续。可以形成强烈,果断的运动效果。
3. 突变形成的韵律
能打破平淡的节奏,并在画面中求得和谐。
-------------------------------------------------------------------------------------------
总结三点原则:
* 形式美来自合适
在设计中,“美”来自对于视觉的满足,没有绝对的标准,合适的才是美的,一个图书馆可能需要安静平稳的标志,一个游乐园可能就需要动感欢快的标志,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 每个形式都是“度”综合体
大原则,每个单独的形式“度”,都是变化与统一的综合体,没有绝对的变化,没有觉得统一,都是相对的,所以每个形式只是看其中包含的这两个成分占多占少。
* 视觉平衡是丢不掉的
视觉平衡,是基于人的生理形成机制以及所处环境造成的,人们在欣赏标志图形时(视觉画面),无论是动态的美还是静态美,都需要视觉上的平衡(均衡)。
范文五:形式美法则说课稿
《形式美法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式美法则》,我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构成》。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作简要的说明。本教材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为一门课程,融理论、方法、实践为一体,侧重于构成课程与各类专业设计的衔接。所选图例包括国内艺术设计领域的优秀作品,以及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便于学生参考、借鉴。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形式美法则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则。
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形式美法则的初步运用和重要性。
②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形式美是如何运用的。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形式美法则对艺术创作是多么重要。
2.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次课是平面构成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掌握形式美法则并能初步运用。由于大一学生首次接触三大构成,所以难点确定为通过展示、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形式美法则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激发学生动手画的兴趣。
二、 说学情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专科一年级的学生,结束了素描色彩基础训练,刚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三大构成了解很少,对将要学习的形式美法则充满好奇。
三、 说教法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注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针对我这个专业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并且通过实物展示,如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运用多媒体展示体现形式美法则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进行学习。同时,我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追问和实践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四、 说学法
由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后,通过反复练习加深理解。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任务我打算利用1个课时来完成,根据导入-讲授-示范-练习的思路进行。下面,我将对本节课进行详细阐述。
1.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帆船的桅杆、电缆铁塔、工厂烟囱、高楼大厦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我们的视觉经验是什么感觉?学生的答案有其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严格等感受 。再展示大海、田野、草原……等图片,问:我们的视觉经验又是什么感觉? 答:使人联想到开阔、徐缓、平静等形式感。引出形式美的禇要素。
接着课件展示形式美法则中重复与交错的一幅作品,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点?学生的答案有图形重复等。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介绍重复与交错的特点及如何运用。其它的法则的引出相同。
2.实践出真知
为了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我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让所有学生先画一幅体现对称与均衡的图,然后挑出两名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得出:谁的更能体现对称出均衡。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记忆深刻。
3.作业
消化课堂上讲授的基础知识,练习形式美其它法则的绘图。
六、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反思,包括专业反思、自身素质提升。遇到专业盲点要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用及时进行研究,并有对之后的教学设计进行适时调整。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是药引,学生是药材”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所获。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园林形式美法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