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满江红。秋瑾
作品原文
满江红
歌残终破楚(1)·小住京华(2) (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3),八年风味徒思浙
(9)。苦将侬、强派作蛾眉(7)(10)(5),殊未屑(6)!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
(11)。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8)。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2][3-4]
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1] 创作背景编辑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5] 诗词鉴赏编辑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
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5][1]
作者简介编辑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6]
范文二:秋瑾.满江红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
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文章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394025404.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网站 end#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默认分类http://www.gkstk.com/article/。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范文三: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
,八年[5]
风味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
!算平生肝胆[8]
,不
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
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 ,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
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一 背诵课文。简要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梳理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三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八年风味徒思浙...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3、何处觅.知音
阅读鉴赏
3.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4.“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找出词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拓展延伸
平生肝胆付蛾眉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读
殷晏梅
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不断摧毁,长期潜伏于“历史地表”(借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也有了“浮出”的可能。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女诗人秋瑾即站在时代前列,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着时代变异的讯息,展现出社会重大变革时期传统女性试图重构自我的心路历程。
光绪二十九年(19o3 年),秋瑾随夫迁居北京,得以接触更多进步思想,视野渐阔。主体意识的萌发与现实生存的艰难,使其陷入深深的人生焦虑,于是挥笔写下
这首词作,以抒胸中郁塞寥落之气: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上阕遵循中国传统文学中近乎类型化的意向对应性原则,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开首“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即点明具体地点和时间。 “小住”喻居住时间短暂,“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既是中秋佳节,
景致自然怡人: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高远碧空,篱笆墙下,淡黄的野花随风摇曳,凸显出中秋静谧洁净的特有境界。然而就是这样明丽的秋色,词人却无意缱绻:祖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外侮侵凌,内容腐败”(秋瑾《如此江山》),忧患之情萦系于心;离家八年,无以为归,思归之意切之于肤。“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 项羽本纪》),一度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终难力挽狂澜,自刎乌江。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再加词人与丈夫王廷钧感情不睦,特别是“小住京华”后二人冲突激化,更激起其对浙中少女生活的怀念。 “徒思浙”,对故乡思而不得归的无奈中,恰深藏着词人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深深不满与孤寂无奈的情怀。国难家愁使其情绪转而低沉,“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为女子,不能救民于水火,不能挣脱传统婚姻的牢笼,面对良辰美景,只能徒增烦恼,一个“苦”字,尽显词人郁闷之情。
下阕起笔笔锋陡转,“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无异于当时妇女主体意识觉醒的宣言书;它脱尽上阕的愁苦相,在铿锵有力的自白中透射着词人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其中“列”,“烈”两字的鲜明对照,更是词人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这种豪爽磊落的个性,使其具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救亡意识。“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本出自《东观汉记》: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原指梁鸿为人孤傲,洁身自好。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然而,环顾周遭,祖国“酣眠如故”(《如此江山》),夫妻琴瑟难奏,雄心壮志难酬,曲高和寡,无人能解,便纵有豪情万种,“俗子胸襟谁识我?”由激越跌入落拓之境,英雄失路,无人赏识的落寞中蕴涵着词人四顾茫然,“高处不胜寒”的悲怆情怀,这种情怀与上阕的慷慨豪健形成高反差的情感跌宕,从而共同构成词人孤傲的心理归程。千种柔情,万般无奈,却无以倾诉,感慨之余,词人只能在“莽红尘,何处觅之音”的呐喊中独立寒秋,潸然泪下。 “青衫湿”借用白居易故事,衬托出词人心灵底层寂寞孤独之情。江州司马尚能从琵琶女的弹奏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自己满腔热血,却只能自悲自叹,此情此景又怎不让人心瘁神伤,黯然伤魂!下阕由慷
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发人沉思。
秋瑾“小住京华”在社会解放运动尚处困难阶段,传统氛围依然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发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要求冲破囿于家庭牢笼而不得共鸣的深沉呐喊。故而,“小住京华”与其说是秋瑾词作的代表作,毋宁说是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此意义上,这首词作不啻为沉积千年历史河流中一朵愤激的浪花!
河中石兽[1] 纪昀
沧州[2]
南一寺临河干[3]
,山门圮[4]
于河,二石兽并[5]
沉焉。阅[6]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7],竟[8]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9]数小舟,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
[13]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14]于沙下,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沧(
Cānɡ)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3]河干(ɡān):河边。 [4]圮(pǐ):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过,过了。 [7]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8]竟:终于,到底。 [9]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0]曳(ya)铁钯(pá):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11]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a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木片。 [14]湮(yān):埋没。
渐沉渐深耳[1]。沿河求之,不亦颠[2]乎?”众服为确论[3]
。
一老河兵[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5],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7]
,遂[8]
反溯流[9]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10],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11]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12]
欤?
一 熟读并背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
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6.如.
其言 三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
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2]颠:通“癫”,疯狂。 [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5]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6]啮(nia)沙为坎穴:冲走了沙子形成坑穴。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7]已:停止。 [8]遂:于是。 [9]溯(sù)流:逆流。 [10]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11]但:只。 [12]据理 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比较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的异同。
(1)寻:①寻.
十余里无迹 ②未果,寻.
病终(《桃花源记》) ③飞来山上千寻.
塔(《登飞来峰》) (2)为:①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
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拓展延伸
阅读文言文《纪昀妙对乾隆》,完成下面问题。 纪昀妙对乾隆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①,每出,至值庐②,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③披衣。纪又短视④,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因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⑤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
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释?”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
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
①入值南书房:在宫内南书房当值。②值庐:值班的书房。③仓皇:急忙。④短视:近视。⑤说:解释。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夏日汗流浃.
背 (2)会.纪与同僚数人 (3)方.皆赤身谈笑 (4)顿首谢.
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
(2)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
12.读了此段文字,你感觉纪昀是一个怎样的人?
13.纪昀妙对乾隆,以其聪明才智化解“危机”,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事?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全文围绕搜寻石兽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
的哲理。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找出文中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并翻译。
范文四:《秋瑾满江红》教案
五里界中学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编制人 课 题
刘汉清
审定人
周泽泳
总第
学时 课型
授课时间 诗词诵读
《秋瑾满江红 》教案
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和默写、把握诗意
课标要求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 情 分 析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因学生缺乏诗人的经历,领会作者情感、把握诗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读、议、背、写 一、预习 1、导入解 题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 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 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 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 许多人写的《满江红》 ,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 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 色。 这是她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 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简介:秋瑾(1875-1907)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 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 ,生于福建闽县 l(今福州) ,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 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 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 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 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 月 15 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 32 岁。 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 芳。 3、介绍创作背景 背景: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 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 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
生冲突,从家出走, 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
九年级下《秋瑾满江红》第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五里界中学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二、自学探究 1、 朗读课文并 注音: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翻译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 (我的)容颜却是那么 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 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 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 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3、作品鉴赏 三、内容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 ( 《致秋誉章书》 ) ,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 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 “为篱下,黄花开遍” ,是化用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 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并不过分。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 “八年风味” 。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每逢佳节 倍思亲。 ”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 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 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 男儿烈” ,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 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 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 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何处觅
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 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 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 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 《致琴文书》 )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 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九年级下《秋瑾满江红》第 1 课时
范文五:秋瑾满江红资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有节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一.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三.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
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四.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