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阅读答案
9(分析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贵可以问贱,老可以问幼
贵、贱:
老、幼: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贤:
10(对“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文子”是指孔子,“夫子”是指孟老夫子孟柯
B(“孔文子”是指卫国大夫孔围,“夫子”是指孔老夫子孔丘
C(“不耻下问”是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的意思
D(“耻”和“贤”在这里都不作形容词用
11(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2)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12(这一段是全文的 。它强调了为学不能 ,不应以问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 为美德。
课后练习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非学无以致疑( ) (2)非问无以广识( )
(3)而或不达于事( ) (4)问焉以破其疑( )
(5)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 (6)是己而非人( )
(7)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 (8)此唯师心自用耳( )
14(比较阅读韩愈的《师说》和刘开的《问说》这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表: 师 说
问 说
相同点
题目
?
主旨
?
不同点
侧重
?
?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上(指刘邦)常从容(随意)与信(指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1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通“ ”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通“ ”
16(对“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中三个“将”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和?都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
B(?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和?都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C(?和?都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D(?和?都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17(对“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中的两个“为”字的读音和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介词,可译为“替”、“给”,读“wéi”?为动词,可译为“做”,读“wèi”
B(?和?都读“wéi”,都是动词,都可译为“做”
C(?读“wèi”,是“因为”的意思;?读“wéi”,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表示被动,读“wéi”;?是介词,可译为“替”,读“wèi”
18(这段话中有两个被动句,请找出来:
(1)
(2)
19(韩信辅佐刘邦所建立的王朝是( )。
A(唐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附参考答案:
1((1)cuō nàn(2) zī duó (3) xiè qiǎng
2(韩愈 《捕蛇者说》 《爱莲说》 刘开
3(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习了才能提出疑问,有了疑问(并解决了)才能增广识见 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好问则裕 师心自用 不耻下问
6(C
7(C
8(C
9((1)形容词用作名词贵者,贱者,老者,幼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以??为贤
10(A
问说阅读答案篇三: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问说》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非学无以致疑 提出 ?非问无以广识 增加((
?而或不达于事 也许,或许 ?舍问,其奚决焉判断解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 (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领会(
在心里并且寄托在喝酒上”)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顺承关系的连词,“然后” (出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然而(
捉到(蛇)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
C(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关系的连词,“却”(出自《论语》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
D(面山而居 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出自列支《列子 愚公移山》 “(愚(
公)面对着山居住”)
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好 学 / 而 不 勤 问,非 / 真 能 好 学 者 也。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译: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
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好学尤当勤问 (2分)
6.翻译全文:
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范文二:问说①阅读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回答问题。
问说①
君子上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问无以广识③。好学而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④,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⑤,其奚⑥决⑦焉?
[注释]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学说。②致疑:提出疑问。③广识:增加知识。④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⑤舍问:丢开问。⑥奚:你,怎么样。⑦决:判断,解决。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
②而或不达于事( )
③非问无以广识( )
④舍问,其奚决焉( )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范文三:问说(节选)阅读答案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焉以求一得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阅读答案:
【答案】
1.B
2.A
3.C
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忌:妒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2.
试题分析:A项:均为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B项:介词,比/介词,对;?? 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 D项: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表并列关系,而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3.
试题分析: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是问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规律,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排除错误,筛选正确答案。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 “以”用;“咨访”访问请教;“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两个宾语前置句。
(2)“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穷究。
(3) “耻”意动用法;“下问” 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贤”意动用法,认为道德学问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这三个翻译句子考查知识点较全面,有词类活用,有宾语前置句式,省略句,同时还有课本中学过的词。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范文四:《问说(节选)》阅读答案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范文五: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问焉以资切磋( ) 所谓交相问难( )
(2)其以义理相咨( )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
(3)轻之而不屑问焉(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2.“说”是一种论说文体,又称杂说。以阐述义理为裕点,重在说明、申释。唐代 的《师说》,柳宗元的 ,宋代周敦颐的 等均为“说”体名篇。《问说》的作者是 ,字明东,号孟涂。14岁时,跟从“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姚鼎学习古文,深得赏识,后来成为有名的作家之一。
3.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接着,作者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 , ”,阐述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如果把这两个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式,可以写成 , 。
4.写出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相对应的成语:
5.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1)《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2)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3)孔文子不耻不问,夫子贤之。
课堂练习
6.第2段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说明的观点是( )。
A.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B.问焉以求一得
C.学即继以问也,问且先于学也
D.问焉以资切磋
7.要想真正学到知识,正确的择问方法是( )。
A.向“贤于己者”询问 B.向“等于己者”询问
C.不择事、不择人而问 D.要事事、时时而问
8.对第4段的主要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指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是“是己而非人”
B.这段又字最后强调了“有学而无问”的危害性:小则“师心自用”、大则“为害心术”
C.这段又字在最后说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喜欢问的人
D.这段又字批评了那些学而不问之人的错误态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9.分析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贵可以问贱,老可以问幼
贵、贱:
老、幼: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贤:
10.对“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文子”是指孔子,“夫子”是指孟老夫子孟柯
B.“孔文子”是指卫国大夫孔围,“夫子”是指孔老夫子孔丘
C.“不耻下问”是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的意思
D.“耻”和“贤”在这里都不作形容词用
11.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2)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12.这一段是全文的 。它强调了为学不能 ,不应以问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 为美德。
课后练习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非学无以致疑( ) (2)非问无以广识( )
(3)而或不达于事( ) (4)问焉以破其疑( )
(5)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 (6)是己而非人( )
(7)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 (8)此唯师心自用耳( )
14.比较阅读韩愈的《师说》和刘开的《问说》这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表: 师 说
问 说
相同点
题目
①
主旨
②
不同点
侧重
③
④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上(指刘邦)常从容(随意)与信(指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1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通“ ”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通“ ”
16.对“陛下不能将①兵,而善将②将③”中三个“将”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都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③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
B.①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②和③都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C.①和②都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③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D.①和③都是动词,是统率的意思;②是名词,是将军的意思
17.对“多多益善,何为①为②我禽”中的两个“为”字的读音和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为介词,可译为“替”、“给”,读“wéi”②为动词,可译为“做”,读“wèi”
B.①和②都读“wéi”,都是动词,都可译为“做”
C.①读“wèi”,是“因为”的意思;②读“wéi”,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①表示被动,读“wéi”;②是介词,可译为“替”,读“wèi”
18.这段话中有两个被动句,请找出来:
(1)
(2)
19.韩信辅佐刘邦所建立的王朝是( )。
A.唐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附参考答案:
1.(1)cuō nàn(2) zī duó (3) xiè qiǎng
2.韩愈 《捕蛇者说》 《爱莲说》 刘开
3.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习了才能提出疑问,有了疑问(并解决了)才能增广识见 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好问则裕 师心自用 不耻下问
6.C
7.C
8.C
9.(1)形容词用作名词贵者,贱者,老者,幼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以……为贤
10.A
11.(1)圣明的人不知道的(知识),不一定不是愚笨的人知道的。
(2)愚笨的人能做到的,不一定不是圣明的人不能做到的。
12.总结少问好问
13.(1)得,发现 (2)增长 (3)通达 (4)解除
(5)纠正谬误 (6)以……为是,表示肯定;以……为非,表示否定
(7)这样 (8)以……为师
14.①都用“说”,论说文体 ②都劝人虚心向学
③侧重从“师”的角度论说,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 ④侧重从“问”的角度论说,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15.(1)“不”通“否”,表否定 (2)“禽”通“擒”,捉拿、擒获
16.C
17.C
18.(l)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