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主要是会计算!!!)
(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无需记)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和 ,其中前者比较准确,
后者更为 。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
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 曲线和 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学习: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在 的情况下,一定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
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
应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
境容纳量,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
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 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
★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
拼在高二,赢在高三
1
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 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
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和 。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 分布。(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
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 和 。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
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但必须准确记忆教材中列举的具体例子,初
生演替有 、 、 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有 、 、 上进行的演替。
★教材P79图4—14“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 。
提醒大家,不要只背过程,每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也要认真看看,比如:最先在裸岩上定居的生物是 ,该生物能够分泌 ,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 。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发生在 阶段。鸟类开始明显增多发生在 阶段。
★教材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 。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样做事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的关系,走 道路。
拼在高二,赢在高三
2
范文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
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14(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初生演替还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
演替的最终阶段并不一定都是森林阶段,还要考虑气候条件等影响。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例外:蓝藻、硝化细菌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异养型,绝大多数动物,例外:蚯蚓为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腐生微生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例如蓝藻是原核生物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例如蚯蚓是分解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例如菟丝子是植物
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例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不一定是细菌,例如蚯蚓是动物; 2、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注意分析食物链上某生物的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3、营养级和消费级的概念不同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4、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流经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还应考虑人工输入的能量)
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的能量的来源去路:
来源:上一营养级
去路: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
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该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背P94图5-6和图5-7)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分别是什么,)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复习食物网中关于能量的“最多”和“最少”的计算题)
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注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
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2、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
稳定性越差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
调
14、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5、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6、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
实用意义的
1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范文三:答: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答: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一. 种群
1. 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
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样方调查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
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
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判断标准是幼体个数与老年个数的多少,若幼体数多于老年数则是增长型;若各年龄期个数比例适中,则是稳定型;若幼体数少于老年数则是衰退型。
(4)性别比例:
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
雌多于雄:如家养一群母鸡、一只公鸡。
雄多于雌:如一个蜜蜂种群内有一只雌性蜂王、多只雄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3. 种群数量变化
(1)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寄生物传染病等)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
?
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
?“J”型增长曲线:
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
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
a. 延滞期 b. 指数增长期
c. 减速增长期 d. 稳定期(有波动)
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二. 生物群落
1. 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各种生物”是指种群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非种群内部。例如:一个山上全部的树是种群吗,不是,树有很多种,只有某一种树才构成种群;是群落吗,不是,还应包括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因此,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2. 群落的结构––––动态结构
类型:?垂直结构: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光照、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不同地段种群类型和密度的差异。
意义: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单一种群则没有这些特征,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低,就不能称为“分层”现象。
范文四:知识点17 种群和群落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7 种群和群落
1.(2015·北京高考·T4)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 10 m的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表述错误的是( )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动物数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信息能力。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 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 不灌溉, 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 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 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 故A 项错误,C 项正确。定时灌溉, 小蚂蚁出现率增加, 不灌溉, 小蚂蚁出现率减少, 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故D 项正确; 本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故B 项正确。
2.(2015·全国卷Ⅰ·T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较。
(2)关键知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较和联系。
【解析】选D 。A 项, 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 故错误;B 项, 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 故错误;C 项, 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 故错误;D 项, 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 故正确。
3.(2015·广东高考·T4) 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 正确的是(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 =N0λt 表示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10mL封闭培养体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2)图示信息:曲线呈“S ”型, 酵母细胞数量变化: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保持稳定。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从图中信息可看出, 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 ”型, 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 且繁殖率较低, 故A 项错误; 数学模型N t =N0λt 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J ”型, 故B 项错误;
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故C 项错误; 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120 000个, 即K 值约为120 000个, 故D 项正确。
4.(2015·江苏高考·T13)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 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
C. 盖盖玻片之前, 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 计数时, 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 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 长宽各为1 mm, 深度为0.1 mm, 体积为0.1 mm 3, 故A 项错误,B 项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 要先盖上盖玻片, 再在边缘滴加样液, 故C 项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 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 故D 项错误。
5.(2015·浙江高考·T5)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 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灌木群落、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2)关键知识:种群分布型的含义和类型、群落演替的结果。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种群分布型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本题中灌木群落的三种分布类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故A 项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 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 故B 项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 这种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故C 项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 故D 项正确。
6.(2015·天津高考·T1)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A. 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 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 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具体到从属关系图中。
(2)关键知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数量变化、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依据从属关系图可判断出:甲是个体, 乙是种群, 丙是群落, 丁是生态系统。A 项, 种群(乙)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故错误。B 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 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会发生波动, 故错误。C 项, 群落(丙) 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故错误。D 项, 生态系统(丁) 多样性的形成受到温度等无机环境的影响, 故正确。
7.(2015·四川高考·T7)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 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 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 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 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 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题指南】隐含信息:题干两幅图显示出离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蜥蜴数目不同、两类植物的生物量不同及蝗虫的种群密度不同, 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等。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 兼顾考查识图分析能力。A 项, 从图2可以看出,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 因其捕食作用, 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降低, 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故错误。B 项, 从图1可以看出, 离石头越远, 蜥蜴个体平均数越少, 因失去石头的庇护, 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故正确。C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项, 综合两图分析, 距石头的远近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 故正确。D 项,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 可使草地上蝗虫减少, 植物多样性增加, 为放牧提供条件, 故正确。
8.(2015·江苏高考·T22) 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 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选)(
)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题指南】图示信息: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 而秋季浮游藻类的数量最多。
【解析】选A 、C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柱形图可知, 不同季节藻种类数和藻浓度不同, 因不同季节水温不同, 所以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故A 项正确; 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 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 有可能是种类减少, 而藻的浓度增加, 故B 项错误; 夏季该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 浮游动物种类可能也最多, 故C 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 的传递而不是氧元素, 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 故D 项错误。
9.(2015·全国卷Ⅰ·T31)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 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 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 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 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 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关键知识: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标志重捕法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 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例为1∶1∶1。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15·全国卷Ⅱ·T31)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 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 乙种动物种群的K 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 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 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 则一段时间后, 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 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 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生态系统总面积”“K 值为1 000头”“增长速度最快”“数量增加”“同化的能量”。
(2)关键知识:当种群数量为K 值的一半时, 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解析】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 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 -2) 。当种群数量为K 值的一半时, 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即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乙种动物为500头时, 其增长速度最快, 此时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 -2) 。
(2)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 丙种动物数量增加, 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 乙种动物数量减少, 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乙种动物的同化量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等。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 其能量来自乙种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一部分, 故其同化的能量小于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 -2 2头·km -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 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 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11.(2015·山东高考·T27)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 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 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 和一年后
的种群数量(Nt+1) 之间的关系, 直线P 表示N t+1=Nt 。甲曲线上A 、B 、C 三点中, 表
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 乙曲线上D 、E 、F 三点中, 表示种群数量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相对稳定的是 点;N t 小于a 时, 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
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 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 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属于 保护。
【解析】(1)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 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 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 之间的关系, 直线P 表示N t+1=Nt , 分析曲线图可知, 甲曲线上
的A 、B 、C 三点分别表示N t+1=Nt 、N t+1>Nt 、N t+1
群数量增长的是B 点。乙曲线上D 、E 、F 三点分别表示N t+1>Nt 、N t+1>Nt 、N t+1=Nt , 所以乙曲线上D 、E 、F 三点中, 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 点。N t 小于a 时,
甲曲线中N t+1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因此, 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 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 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 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12.(2015·重庆高考·T9) 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 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0(起始年) →a 年, 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 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 则a 年种群数量N a = ; 若不加以防治, 将导致该草原 生态系统的 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 →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 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 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调节方式是 。 (4)d年后, 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最可能的原因是 。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呈非同步性的变化。 (2)关键知识:J型增长曲线分析、种间关系判断、反馈调节原理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欧洲兔种群在0(起始年) →a 年类似“J ”型增长, 其增长模型为N t =N0λt ,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 即N 0=24,则a 年种群数量N a =24λa 。若不加以防治, 会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大量捕食生产者(草), 其他食草动物缺乏食物, 最终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a年引入狐狸后, 袋鼠的数量锐减, 可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3)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d年后, 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等。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3.(2015·安徽高考节选) 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 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 可破坏其种群 。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 结果见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 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 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 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 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 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 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 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其原因是 。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生物防治”“种间关系”“能量去向”“植物优势”。 (2)关键知识:生物防治方法、种间关系判断方法、群落演替的原因和生产者能量去向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防治方法、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和能量流动知识。 (1)生物防治方法如用某种信息素诱捕害虫, 就是将害虫吸引到特定区域集中消灭, 性信息素(E)-2-壬烯醇可诱捕雄性丽金龟, 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 从而使其出生率明显降低, 达到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据图中信息可知, 长尾小蜂的数量随着栗瘿蜂的增加而增加, 随栗瘿蜂的下降也逐渐下降。数量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 数量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 它们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捕食关系。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绝大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贮存在生物体内(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 这部分能量中有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 流入下一营养级, 其余部分包括以残枝败叶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的以及未被利用的两部分。 (4)果树林失去人为管理, 将发生次生演替, 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 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 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 一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年生草本植物和草本与灌木混生相比, 在争夺阳光、生存空间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所以果园内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答案:(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 1.(2016·全国卷Ⅱ·T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关键词:样方法、种群密度。 (2)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估算数值是所有样方之和的平均值。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A项,根据地块形状确定所采取的取样方法,再计数样方中的个体数量,最后得出平均值,故错误。B项,所取样方已经代表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需再除以该地的面积,故错误。C项,对所取样方中的个体进行统计,最后取平均值即代表本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故正确。D项,按题所求为甲地蒲公英的总数量,而非种群密度,故错误。 2.(2016·江苏高考·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 )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范围:一般用于数量相对较多但比较分散的、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单个细胞的计数,如红细胞、酵母菌等。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计数的对象。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项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项错误。蛙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项错误。 3.(2016·江苏高考·T19)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使用光学显微镜实验的分析能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项正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B项错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液泡大,细胞已经伸长生长;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呈正方形,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但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染色体形态清晰,C项错误。线粒体需染色后才能观察到其清晰的形态,D项错误。 4.(2016·海南高考·T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A项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就叫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故B项正确;群落中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关系,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C项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空气、水、阳光、土壤等,故D项错误。 5.(2016·北京高考T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题干信息:豹被分隔为F区和T区、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2)关键知识:遗传多样性形成条件,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性别比例与基因频率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影响条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的特征与生物进化。A项,F区豹种群易得病,说明其与T区豹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F区豹种群与T区豹交配时,会增加豹种群遗传多样性,故正确。B项,豹的性别决定属于XY型,后代性别比例理论值应为1∶1,该豹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无雌雄性别上的明显差异,后代性别比例无明显改变,故错误。C项,F区豹种群数量增多,被捕食者数量有所下降,但一般不会灭绝,竞争者可能会灭绝,物种丰富度可能减少,但不会有大幅度下降,故错误。D项,F区豹种群经过十年的自然选择数量增多,说明患病个体逐代被淘汰,种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会不断下降,故错误。 6.(2016·浙江高考·T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甲、乙、丙面积越大,意味着该年龄组的个体数越多。A、B项表示生殖后期为零。 (2)关键知识:蝉的若虫生活在土壤中,成虫夏季生活在树上,产卵后死亡,没有生殖后期。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没有生殖后期,如蝉的若虫在地下生活若干年,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没有生殖后期,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个体所占的比例大,故A项正确。 7.(2016·海南高考·T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种群中选择与这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 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这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 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 者和 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种间关系和标志重捕法。 (1)因为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只能选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杂交,再从后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这6只雄鸟繁殖后代,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更多的传递下去。 (2)新的弱小种群放入新环境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和捕食会影响其发展,应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1)杂交(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基因(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竞争 捕食 标志重捕法(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易错警示】(1)关键字书写错误,如将“竞争”写成“竟争”。 (2)影响弱小种群生存的重要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不要误以为寄生也重要。 8.(2016·四川高考·T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 【解题指南】(1)获取信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从表中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2)把握关键: ①调查植物及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②明确“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 (1)豌豆蚜个体小,活动范围小,通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豌豆蚜受到天敌蝉大眼蝽控制,其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多,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图所示: 。由图分析可知,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应属 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成为遗体、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3)利马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被利马豆利用。 (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表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不是蝉大眼蝽的主要食物,结合食物网得出,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答案:(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范文五: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