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敦煌莫高窟游
一开始我还对这个强行绑架你多花60买联票看电影的行为嗤之以鼻,可是看了第二场之后,我不由感叹就算再多花60也值得了!!!无法形容我的观影感受,这是看了这么多的IMAX大片也无法比拟的震撼感。看到最后我哭了,完全是不自觉的,因为艺术之美而发自内心震撼的感觉,眼泪情不自禁的就流出来了,怎么会这么美?!!我得承认,在家时看了许多资料也看了为此行专门买的莫高窟壁画的彩印图书,之后也亲自去莫高窟看了洞内的实景,但这些都比不上看电影的感觉来得震撼。大概是复原清晰放大了,而且是环形穹顶荧幕,随着摄影机的拉近推远移动,感觉座椅都旋转了似地,没别的形容,就一个字,美!太美了!太震撼了!!我第一次庆幸推迟了时间来的这里,才能赶上看到这样的电影~可惜我估计资料不能外传的,否则要是有光盘我一定会买回来收藏的TVT~
范文二:游敦煌莫高窟
王圆箓(约1850~1931),湖北麻城人,人称王道士。据资料介绍,大约在1892年左右,他走入莫高窟,时近不惑之年。当他看到神圣宝窟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残破不堪、无人管护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守护神”的重任。
他矢志不移,四处奔波,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于1900年6月22日,由他揭开了藏经洞的秘密。藏经洞发现之后,为保护其文物,王道士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但许多事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事实证明,由于藏经洞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否则,对莫高窟的保护不知要推迟多少年,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对王道士有不同的评说,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范文三:游莫高窟
游莫高窟
初一(3)班 ***
在前年暑假里,我们全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莫高窟。那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啊!
我们坐长途汽车一行来到了敦煌,又转乘汽车到了三危山和鸣沙山下,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座巨山和在两山怀抱之中的莫高窟。 爸爸说:“以前只听过一些人说莫高窟的洞窟很多,这次终于能亲眼看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快迚去看看吧!”说完,我拉着他们迚了一个洞窟。
一迚去,我看到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彩塑。彩塑雕得栩栩如生,有一尊卧佛吸引了不少游客,这尊佛的眼睛微闭着,神态安详,就像真的一尊佛一样。
我们又迚了另一个洞窟,里面有不少的宏伟壁画,走迚这个洞窟,就像迚入了一个艺术殿堂。壁画的内容很丰富,有风光景色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还有人物画像的……我看得眼花缭乱。
最后我们迚了一个名叫“藏经阁”的洞窟。据说,“藏经阁”中曾藏有很多我国古代的文书、经文和刺绣等六万多件,“藏经阁”因此而得名。很可惜的是,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所掠走。
旅游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想:“莫高窟永进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啊!”
敦煌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范文四:作文:走进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2011年8月我有幸走进敦煌、走进莫高窟。有关敦煌的思绪便也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讲,敦煌是一个传奇,一种梦想;同时敦煌又是一个感动,是又一个时空的轮回流转,缘聚缘散。那是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那在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穿越了久远的历史长河,重现昔日永恒的时光。
敦煌:敦,大也;煌,光盛也。后喻意:“光明之城也”。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他雄踞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在人类文化史的坐标系上,敦煌堪与长安、罗马、耶路撒冷等名城并肩争辉。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背靠浩瀚的鸣沙山,面对高耸的三危山,前有大泉河流过。窟前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窟内则美轮美奂、别有洞天。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以后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朝代均有凿建,在唐代达到顶峰,洞窟达1000余。现存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直至元代,经历近千年的不断营造,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集各时期建筑、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莫高窟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较早的一批壁画都创作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那时,中国的北方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裂变。饱受苦难的人们,在因果轮回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佛教就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莫高窟从此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 莫高窟窟形形制主要有三类:1、印度僧房式禅窟。系传自西域的印度佛教石窟窟形 , 平面呈长方形或甬道形,主室有壁画和塑像,两侧排列2~4个小禅室,为僧侣坐禅之处。2、塔庙式中心柱窟。此类窟形具有敦煌本地特征,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厅有仿殿堂的人字坡屋顶,后为中心柱 ,柱四面开1~2龛,有的南北壁塑出阙形龛。3、覆顶殿堂窟 。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壁或三壁开龛,为便于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与祈祷之用,窟内活动空间有所扩大。莫高窟在古代许多洞窟前都建有木构建筑,因时代久远及其他原因,今仅存5座唐宋时的木构窟檐 ,其梁柱斗、门窗栏楯均存有当时建筑的特征与风韵。另外,在莫高窟的历代壁画中,还描绘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图像,如楼殿台阁、寺院坛塔、城池关隘、宅院草庐、梯架桥梁等,描绘细致,结构真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莫高窟的彩塑艺术:莫高窟因属砾岩,不宜雕刻,因此洞窟内的主体造像为彩塑。彩塑为石胎或木芯,分圆雕、浮雕、影塑等形式,约3000余尊,最高者达30米 ,最小者仅 10 余厘米,约1400余尊彩塑保存完好,其余多为后世重塑或妆銮。隋唐以前的塑像(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以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惟像以及佛传故事中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为主,其组成形式,一般为一佛二菩萨,飞天、千佛则以拓模影塑做出;其造型由西域式,即犍陀罗风格的圆脸、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 ,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具有中原士大夫风貌的风格转变 。隋唐时代,塑像进入极盛期,造像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及高僧像等。塑像造型已趋于写实,面相丰满圆润,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庄静 ,具有时代特征。此时的佛像庄严仁慈,天王威武睿智,金刚力士威武有力,而菩萨已呈女性化和世俗化。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 :年代分期大体同于彩塑,其题材主要有:1、佛像。如释迦牟尼像、弥勒像、阿弥陀佛像、释迦多宝并坐像及三世佛、七世佛 、贤劫千佛等 ;2、佛经故事 。主要取材于《六度集经》 、《 贤愚经》、《杂宝藏经》等佛教经典,有描绘佛祖释迦牟尼生平的佛传故事,有释迦牟尼从投胎入世到成佛说法的生平传记;还大量绘制了释迦牟尼今世成佛度化众生的故事;为恶作乱的五百个强盗,在佛陀的度化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唐僧西天取经、与佛有关的因缘故事等。3、传统神话题材。表现中国本土宗教或神话的内容,如东王公 、西王母 、伏羲 、女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雷公、羽人等,此类题材出现于北魏晚期,是当时佛道互融在造型艺术中的反映。4、经变题材。多以一部佛经为内容,始于隋,盛于唐,至元仍有新的创作。这些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说法的佛陀、瑞光相接的千佛,无疑是信徒们了解佛教最好的入门教材。5、飞天。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飞天的名称由来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在莫高窟,我们有激情的燃烧,有欲望的冲动;在莫高窟,我们有虔诚的向往,也有迷茫与挣扎;在莫高窟,有自然松弛、空寂了然,也有冲撞融合、欢畅痛快。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一千多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都在莫高窟保存下来,他们是历史无名大师们留下的艺术珍宝。然而,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几乎是空白的。我们只有从零星的壁画题记去追寻这些大师的踪影了。
画匠——史小玉。(今甘肃张掖人)。他的名字出现在莫高窟第三窟的西壁上,那副名扬四海的千手观音就绘制在这个洞窟里。有史学家断定这窟千手观音壁画就是出自史小玉之手。至于他当年的生活经历我们只能靠学者的研究和真实历史的片段拼接出来,借助它来解读那些灿烂辉煌的壁画。这些壁画的人物多半是半裸体,他们动作夸张,而且,面容、神情充满了沉静和神秘的色彩。这种鲜明的外来印记,是一种用强调明暗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的晕染法,画史上也称“凹凸法”。它曾经在敦煌流行了数百年。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壁画画面,由于颜色历经千年的蜕变,晕染的层次已变得模糊,成了一些粗黑的线条,给人以粗犷的印象。公元六世纪,一批洛阳来的画匠为莫高窟换上了新的面貌。中原鲜明的特色一点点显露出来。这些佛“秀骨清像”瘦体宽衣、细眼薄唇,这种潇洒秀丽 正是南朝大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中原的文明,南朝的名士风流,也成了当时莫高窟的时尚。
敦煌壁画何以经历了千百年依旧光彩鲜艳呢?这是因为壁画绘制颜料大多是取自天然矿石。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如朱砂、铅丹、铁秀红、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孔雀石、云母 、金、银等等。敦煌石窟的不同年代研究壁画颜料,不仅可以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画匠史小玉生活在元代,他更推崇神奇兼得、清单雅致的中原文人画风。把“平淡”、“葇润”及“色彩”作为艺术的最高格调和正宗。他将各种形体质感和人物的神情动态与色彩的搭配,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在这些艺术的背后,在千手千眼观音慈悲容颜的深处,似乎还描绘着一幅美丽的愿景。
元朝灭亡后的四年,明朝在河西设置了嘉峪关 ,敦煌被抛至关外,昔日繁华的敦煌逐渐变成了游牧之地,在慢慢的流沙中,莫高窟那金碧辉煌的文化沉寂在大漠深处,也被人们渐渐地遗忘。当它被再次开启之时,仍以他曾创下的浩瀚佛国的姿态让世人为之震撼。
大漠的落日伴着我一天的劳碌与兴奋,渐渐地沉下山去。夜幕降临,一轮弯月悄悄地升起,喧嚣一天的莫高窟在月光的映照下已变得沉静。望着隐约可见的莫高窟九层楼,我的思路总算里出点头绪。忽然想起余秋雨大师的一段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在这里,我情愿丢弃自己,让无数艺术匠手把我碎成轻尘变成穿越时间的沙粒。用心感受它无尽的魅力;感受穿越历史时空释放出的耀眼光芒。
范文五:敦煌莫高窟文明游导游词
各位游客: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胜地。但如今它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加速侵蚀。其中干旱、风沙侵蚀是这边最大的敌人,因为长年的干旱风沙侵蚀使得我们莫高窟洞内的壁画不断脱落,雕塑受损,岩体坍塌。所以这边的工作人员也通过建立人工灌木林带、建立沙障,砾石铺压道路等方法来缓减风沙侵蚀。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很大的原因来源于我们人类:比如进洞前我们多次强调洞内不能拍照,但还是有人会偷偷拍几张,可能有游客会不以为然,但其实这拍照对壁画也是有损害的,拍照的光会引起化学反应,加速壁画氧化分散使壁画脱落损坏。所以呆会进洞时大家一定不要偷偷拍照喽。
好了,现在我们行进在这壮丽的瑰宝中,但请大家不要在洞内逗留太久,慢慢呼吸哈。。因为如果洞内停留过长,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过多,也会使洞内的温度湿度产生变化导致霉变腐蚀,使壁画颜料“溶解”,加速壁画脱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壁画是被人工修复过的,因为在不久前有游客恶意的在上面乱涂乱画,使得壁画受损。现在虽然修复,但是它也失去了一定的价值。经历着自然和人为双重的破坏,所以有专家预计,百年之后敦煌有可能不再存在。所以为了能让我们子孙后代也能有幸目睹这些瑰宝,还请各位在参观时手下留情。维护我们自身的素养。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其实保护和爱护佛洞也是功德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