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以《论语》中先哲的思想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
以《论语》中先哲的思想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
摘 要:
关键词:
《论语》,我国古代一部宝贵的文化经典,它蕴含了先哲们先进的教育理念,闪烁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折射出炫目的教育火花。重温《论语》,其中诸多语句虽早就耳熟能详,但如何以先哲的思想火花,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 ****给孟二冬教授女儿回信中,给予“为师之道”做了深刻的总结: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者,当德才兼备。为师之道,就应该是不断去追求用踏实勤勉,严谨治学,淡泊明志,以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当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呢, 一、 率先垂范,乐为人师 1、 孜孜以求“君子”风范 《论语》中有关思想品德修养的格言内蕴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为我们树立起圣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胸怀“仁以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树立“死而后已”的坚定信念,有在岁寒之际像傲霜的松柏一样的坚强意志,具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广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修养,“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反思精神。它们不仅让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受益,更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宋代范仲淹的忧乐观,明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不惧任重而道远而仍以为己任君子之志的承传。被誉为“万世之表”的孔子认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首先是一个自足的过程,目的是达到人格上的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道德修养上的楷模,孜孜以求“君子”风范。如果离开了师德的榜样力量,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成功。 2、以身作则甘为人梯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身教重于言教的魅力。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榜样。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弯腰捡起一张废纸片,主动清扫学生呕吐物,加入大扫除行列。榜样的力量,无声的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教师就绝不该有拖拉的现象。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完成学习任务,教者不应有马虎拖沓的工作现象。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认真作文,教者当精批细改,及时反馈。指出问题,送上激励期盼的评语,为学生架起成功的桥梁辛苦点值。 二、不懈锤炼,能为人师 1、学而不厌,提升学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这些治学的警句字字珠玉。孔子本人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表率,他的优秀学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因也不改其乐。”读《论语》,能让你丢掉浮躁,心地稳健,定会收获学习教益。我们要教好书、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一部名著经典,学唱一首流行歌曲,品味一首新诗,研究一种教法学法,都会扩充我们的视野,积淀自己学养。一个拥有深厚学识魅力的教师,能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能够巧妙地把广博的知识,象涓涓细流一样汇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里自由驰骋。乌申斯基有感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作此语:“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教师广博的学识魅力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一盏明灯,并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心窗,能见到他们不曾见到的缤纷世界。 2、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中学生作文教学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学生也觉“老大难”。本人探讨学生写作心理,分析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阅读与作文的契合点。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注重构建和谐课堂。每天不厌其烦坚持搜集一些好材料给学生阅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练笔兴趣,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作文训练中,耐心指导,首先肯定作文中的优点和付出的辛苦,激励写作的志趣,然后又耐心细致分析评价有待改进之处。由于不厌其烦的指导,精心策划,作文教学取得显著效果。 三、因材施教,善为人师 1、尊重差异,激发潜能 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在教育弟子时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新政推行的今天,“因材施教”就是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共同发展。曾有一位国内的教育研究员询问日本某所学校的一个班主任,问了三个问题:你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谁,答:
范文二:以《论语》中先哲的思想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docx
以《论语》中先哲的思想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
摘 要,
关键词,
《论语》,我国古代一部宝贵的文化经典,它蕴含了先哲们先进的教育理念,闪烁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折射出炫目的教育火花。重温《论语》,其中诸多语句虽早就耳熟能详,但如何以先哲的思想火花,点燃为师之道的圣火,
****给孟二冬教授女儿回信中,给予“为师之道”做了深刻的总结,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者,当德才兼备。为师之道,就应该是不断去追求用踏实勤勉,严谨治学,淡泊明志,以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当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呢,
一、 率先垂范,乐为人师
1、 孜孜以求“君子”风范
《论语》中有关思想品德修养的格言内蕴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为我们树立起圣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胸怀“仁以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树立“死而后已”的坚定信念,有在岁寒之际像傲霜的松柏一样的坚强意志,具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广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修养,“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反思精神。它们不仅让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受益,更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
宋代范仲淹的忧乐观,明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不惧任重而道远而仍以为己任君子之志的承传。被誉为“万世之表”的孔子认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首先是一个自足的过程,目的是达到人格上的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道德修养上的楷模,孜孜以求“君子”风范。如果离开了师德的榜样力量,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成功。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以身作则甘为人梯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身教重于言教的魅力。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榜样。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弯腰捡起一张废纸片,主动清扫学生呕吐物,加入大扫除行列。榜样的力量,无声的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教师就绝不该有拖拉的现象。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完成学习任务,教者不应有马虎拖沓的工作现象。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认真作文,教者当精批细改,及时反馈。指出问题,送上激励期盼的评语,为学生架起成功的桥梁辛苦点值。
二、不懈锤炼,能为人师
1、学而不厌,提升学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这些治学的警句字字珠玉。孔子本人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表率,他的优秀学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因也不改其乐。”读《论语》,能让你丢掉浮躁,心地稳健,定会收获学习教益。我们要教好书、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一部名著经典,学唱一首流行歌曲,品味一首新诗,研究一种教法学法,都会扩充我们的视野,积淀自己学养。一个拥有深厚学识魅力的教师,能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能够巧妙地把广博的知识,象涓涓细流一样汇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里自由驰骋。乌申斯基有感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作此语,“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教师广博的学识魅力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一盏明灯,并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心窗,能见到他们不曾见到的缤纷世界。 作文 /zuowen/
范文三:试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师道论有感
试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
论文摘要:以小原国芳的师道论为墓础,论述了“师道”与“师术”的关系,阐释了我
国教师教育存在着重“术”而轻“道”,重“外铎”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
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如韩愈、夸
美纽斯、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对教师职业的应然状态作了大量
的论述。而本文之所以就小原国芳的师道论来谈教师的修养,是因为“小原国芳的思想比西
方教育思想家离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距离更近,他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重述了别人的观
点,细读其著述可见他在吸收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立足于日本的现当代教育,有许多
创造性的论述。因此,研究小原国芳的思想,有益于我国的教育现实。
一、小原国芳的师道论的内涵
小原国芳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知名教育家。他致力于教育实践工作、教育改革
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终身不离教坛,六十年如一日,走完了“教育一路”,对日本以及世
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待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严格要求,有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
并为此奋斗终身,真正言行一致地实现了自己的“想当老师的宏愿”,并成了全世界优秀教
师的典范。小原国芳在总结前人对教师的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理想教师”的
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象耶稣所说的“我就是道”那样,有扎根于坚定信念的道。所
谓师道,小原国芳认为就是斯宾诺沙所教导的“在永恒世界中”追求永远之道的意思,就是
以坚定不移之心遵从理性启示。作为教师,一定要以道为本。教育者如果想到“要培育人”、
“要提高对方”,就必须在自己心目中产生“更高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种不断前进的意欲,要不断恋慕、追求作为永恒创造者的宇宙大道。小原国芳引用我国唐代韩愈的话“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来说明师道的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仅次于侍奉神抵的圣职,所以教
师要有天下第一等人的自豪感。以“我是劳动者”自卑者,就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以做学
校教师而自卑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名人来。
小原国芳以其全人教育论为依据提出了师道的内容。他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人类文化
的全部,因为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故教育也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即教育是人所追求的
重要价值之和谐的体验,其所谓的“文化的全部”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
这六个方面所组成。其中学问的价值是“真”;道德的价值是“善”;艺术的价值是“美”;
宗教的价值是“圣”;身体的价值是“健”;生活的价值是“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借助于健
康的身体和富裕的生活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的最高价值“圣”。全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因此,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尊重儿童个性为核心,使儿童在真、善、
美、圣、健、富这六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既然教育是一种“全人”感化,培养“全人”
的工作,所以理想的教师也必须是“全人”,否则,教育不可能成功。他认为理想的教师必
须具备以下十二方面的条件:热情,信念,使命感;理想主义者的欲望;诚心诚意地为孩子们祈祷;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个性教育;创造,研究,探求,发明,理想的追求;接近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游玩;应是烦恼的拯救者;需要取得信赖;懂得健康,风度,幽默的人;学问和
技能;国际精神。
为了达到以上这些条件,小原国芳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臻于“全人”。
其实现途径首先是自我教育。他引用第斯多惠的“只有不断进步的教师,才有教人的权利”,
以及斯普兰格尔《教育之道》中的“对于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不断地自我修炼。真
正的教育者,根据对自己完成的自我教育的尺度来生活,敢于而且能够提出主张。将自我教
育之际所积累的能量和方法论这一资本,在教育他人时作为零钱付出去。”的话语来证明教
师自我教育的重要。他认为:朝夕在感叹自己的不足,时刻致力于自己的修养的教师,他们
会迸发出眼所看不见的火花,鼻所闻不到的芳香。那火花,那芳香,是人格的光辉,是教育
的实现。所以,必须时时刻刻要有“高度的自我”,“思考的自我”。其次是学习大教育家的
传记。他举例说,专攻物理学的学生首先要读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和爱迪生这些大科学
家的传记,使他们受到莫大的启迪,然后再学习物理学本身,这样做收获莫大焉。再次是要
经常与人格高尚的名师交往。这一点,小原国芳深有感触,他说道,他有幸与许多尊贵的大
恩人相会,对其恩惠和教益是不能用感激之情言表的。这些交往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认为
“师”不是片段的知识和手头的技术,而是以全人格的“志”来感化人。所以说,做教师的,
必须成为一个值得弟子和子孙称赞的“真是难得的”、令人感激不尽的优秀教师、老先生和
人。
二、“师道”与“师术”的关系
读小原国芳的《师道论》,宛如亲身聆听一睿智的学者给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诱诱讲述为师之理,真是受益匪浅,尤其对他所强调的“教师要以道为本”感受颇深。要理解教
师为什么要以道为本,我们必须搞清“师道”与“师术”的关系。
所谓“道”,就是宇宙的大法,法理;而“术”就是技术,技巧[z]0“为师之道”简称“师
道”,小原国芳认为师道就是以坚定不移的教师信念来遵从理性的启示,永远追寻为师的道
理;而“为师之术”,也就是“师术”,只不过是教书的技术与技巧而已。正如柔道与柔术,剑道与剑术,武士道与武术等一样,师道与师术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
概念,师道的层面要比师术高。师术是只讲教书的技巧与技术的,而师道则是除了具有这种
技巧与技术之外,还必须懂得教师这一行的法理,并且具有坚定不移的教师信念,也就是说,
“师道”除了知道在教育中怎样做之外,还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
和人格。作为教师,其“术”无论有多高,但如果没有得“道”,那么充其量不过是“教书
匠”,他是不能担负起育人的重任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平凡和辛苦,从事
教育的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当教师
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次,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师术”可以通过模仿和
训练而获得,“师道”则要通过自身的长期修炼才能养成,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模仿和训
练而练就一口好嗓音,获得发音与演唱的技巧与技术而成为一名歌手,但要成为一名歌唱家
还需要精通乐理,需要这一行的职业道德以及为歌唱艺术献身的精神,而这些必须通过自身
的修炼才能达成。
“师道”与“师术”虽然处于不同层面,并且各有其不同的形成途径,然而他们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术”者不一定有“道”,但有“道”者却一定有“术”,这说明“师
术”只不过是“师道”的必要条件,而“师道”则是“师术”的充要条件。“师道”所体现
的是当教师的一种责任感,一种献身精神,一种坚定信念,一种高尚人格,因此“师道”的
逐渐养成能够促进“师术”的发展,“师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加强“师道”。所以真
正的教师应该是“师道”与“师术”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师者,志也”,“志者,尽人之
道也”川。那种把教师仅看成是教书的,教师就是教书先生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国现代
教育家徐特立有一段名言:“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
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就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
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
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
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不教人的现象在现
实中是不存在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教师没有专门教学生怎样做人,但教师本人对
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热爱与关切等,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品德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小原国芳才认为“教师的工作不可堕落到光传授知识”,教师一定要以道
为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从《师道论》看我国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读了小原国芳的《师道论》,就其主要精神来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认为至少存在
两大主要问题。
一是重“术”而轻“道”。“术”与“道”的关系问题的实质反映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
表现为教师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如前所述,为师有“术”,只是成为一名教师
的必要条件,而为师有“道”才是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点却没有被充分重视。新
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故在实施新课程中对教师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培训中过于
强调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人们都意识到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专业包括
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那种认为“学者即良师”的观点是不对的,但往往把教育与教
学混为一谈,并由此推演出教师既应该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
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问视野、不断更新的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需
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这一切无非都是强
调为师必须有“术”。
重“师术”的结果是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请专
家学者讲述前沿知识以开阔学术视野,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以及请教学
论专家讲解新课程的新教法。这样的做法将使广大教师成为好一个“经师”了得!即使认为
教师还有“人师”的一面,恐怕也只把其理解为“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不是用教师自身的
“道”去感染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忽视教师对“道”的修炼。
我们还可以从当前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具体形式看重“术”而轻“道”到了何
等地步!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然
而教师资格证的授予过程整个就是一强调“术”的过程:先看他是否有相应的学历,再看他普通话、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达标,然后对其进行教学能力
测试,这一切如果全部通过了就授予教师资格证。教师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简单的做法是
欠妥的,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同于医生、律师和会计等,教师的“道”
并非在《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中达到了60分以上就能获得,无怪乎每每看到或听到有关教师中的败类的报道,其中绝大部分是未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者。
二是重“外烁”而轻“内化”。教师教育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重外部塑造而轻教师
自身的内心感悟,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
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
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
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
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
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
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
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
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
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
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
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
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
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
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
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
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
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
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
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
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
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
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
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
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
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宏愿”,
后来,又受许多名师感染,更加坚定其信念,对师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坛耕耘60年,成
为世界名师。因此教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职前应鼓励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少年接受师
范训练,教师资格证的授予不能只讲结果而不求过程,职后培训应由“术”向“道”转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涌现出无数的教育儿童的专
家。
范文四:浅谈教师的三项表率之一为师有道
浅谈教师的三项表率之一为师有道
内容摘要: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学 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 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 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 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关键词:包容 平等 客观 公平 以身作则
一.为人谦恭、包容、和善;平等对待学生、家长、同事、领导 从教这几年,心里一直有一种深切的体会,要想成为一名深受家长喜 欢,学生爱戴的教师。我觉得在为人处事方面必须有些讲究。韩愈在《师 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 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的话无疑给无数教书育人的教师们 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 包容、和善的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 职业的喜爱上。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只有 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才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 秀人才。在教学的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与你接触最多,与你相处时间为之 最长的是学生。那么你在面对这些时陌生又熟悉的面孔时,你必须要用这 样的一颗心去对待他们,因为,此时此刻你所面对的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一 个学生的身份,他们也许是亲人,也许是朋友。上个学期的期中考我们班
的几个差生考了个很烂的成绩!平均成绩比上学期末退步了好多,我大受 打击。所以,我现在每天都想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听课,可是, 这学期他们几个的课堂纪律又比去年差了好多,看到他们不听课,就很生 气,一生气, 我就会开始训话!所以现在几乎每天,甚至每节课都发脾气! 之后自己冷静的想了想又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跟我说:“上课要厉害一点,不能给这些孩子好脸色看” ,我不信, 我觉得难道只有 发脾气才能解决问题吗?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其他老师上课的状态, 我发现, 其实严厉是必要的,但宽容和了解才是重要的解决手段。经过一段时间后 我一个一个的找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其它情况,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 辅导和帮助。每天都提醒他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久,他们都主动 去完成各种作业,纪律也有所好转。我觉得这样做以后最起码让他们明白 了老师的用苦良心。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犯错误也要勇敢的承认。这学期教 室换了一把钥匙,刚开始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 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 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道歉, 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 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这也许是平等的建立师生关系所必须的。
二.遇事态度端正、沉着、冷静;处事客观、公正
一个新的班级交给你,能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同学们和领导的认可, 赢得较高的威望和地位,其个人的品格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遇事要 稳、谋事要周、处事要谦,是把握的方向。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平时 较好,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因为同其它班同学发生口角,最后并发展
到打架。后来对方的父母找到了学校。后来,我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 并没有直接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而是抚摸着他的头和蔼的说:“老 师知道你是一个乖孩子,不会随便去同他人打架的,是吗?” 听了我的话, 他由紧张变成了羞愧,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又紧接着说:“趁着没别 人,能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听吗?”。他终于点了点头,告诉了我事情的 经过,并且对我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你别告诉我父母,好吗?”我 用力的点了点头,肯定了他的做法,告诉他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相信他 自己一定能想出办法去解决好这个问题。 他也欣慰的点了点头。 放学以后, 他就主动找到主人家去承认了错误。看着他的进步我非常的欣慰,有一种 当老师的荣誉感。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同他人发生过争吵,而且 学习上也有了更大的进步。所以我们在面对学生的一些事情上,一定要全 面深入的调查 , 了解真相 , 真正弄清批评对象的问题所在 , 才能实事求是 , 有 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处事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总之,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 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 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 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
范文五:试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
试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
道论》有感
( 作者,姜圣秋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论文关键词:小原国芳 师道 师术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以小原国芳的师道论为墓础,论述了“师道”与“师术”的关系,阐释了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重“术”而轻“道”,重“外铎”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如韩愈、夸美纽斯、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对教师职业的应然状态作了大量的论述。而本文之所以就小原国芳的师道论来谈教师的修养,是因为“小原国芳的思想比
西方教育思想家离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距离更近,他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重述了别人的观点,细读其著述可见他在吸收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立足于日本的现当代教育,有许多创造性的论述。因此,研究小原国芳的思想,有益于我国的教育现实。
一、小原国芳的师道论的内涵
小原国芳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知名教育家。他致力于教育实践工作、教育改革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终身不离教坛,六十年如一日,走完了“教育一路”,对日本以及世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待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严格要求,有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并为此奋斗终身,真正言行一致地实现了自己的“想当老师的宏愿”,并成了全世界优秀教师的典范。小原国芳在总结前人对教师的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理想教师”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象耶稣所说的“我就是道”那样,有扎根于坚定信念的道。所谓师道,小原国芳认为就是斯宾诺沙所教导的“在永恒世界中”追求永远之道的意思,就是以坚定不移之心遵从理性启示。作为教师,一定要以道为本。教育者如果想到“要培育人”、“要提高对方”,就必须在自己心目中产生“更高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种不断前进的意欲,要不断恋慕、追求作为永恒创造者的宇宙大道。小原国芳引用我国唐代韩愈的话“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说明师道的重
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仅次于侍奉神抵的圣职,所以教师要有天下第一等人的自豪感。以“我是劳动者”自卑者,就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以做学校教师而自卑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名人来。
小原国芳以其全人教育论为依据提出了师道的内容。他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人类文化的全部,因为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故教育也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即教育是人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和谐的体验,其所谓的“文化的全部”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这六个方面所组成。其中学问的价值是“真”;道德的价值是“善”;艺术的价值是“美”;宗教的价值是“圣”;身体的价值是“健”;生活的价值是“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借助于健康的身体和富裕的生活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的最高价值”圣”。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因此,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尊重儿童个性为核心,使儿童在真、善、美、圣、健、富这六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既然教育是一种“全人”感化,培养“全人”的工作,所以理想的教师也必须是“全人”,否则,教育不可能成功。他认为理想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十二方面的条件:热情,信念,使命感;理想主义者的欲望;诚心诚意地为孩子们祈祷;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个性教育;创造,研究,探求,发明,理想的追求;接近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游玩;应是烦恼的拯救者;需要取得信赖;懂得健康,风度,幽默的人;学问和技能;国际精神。
为了达到以上这些条件,小原国芳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
修养,臻于“全人”。其实现途径首先是自我教育。他引用第斯多惠的“只有不断进步的教师,才有教人的权利”,以及斯普兰格尔《教育之道》中的“对于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不断地自我修炼。真正的教育者,根据对自己完成的自我教育的尺度来生活,敢于而且能够提出主张。将自我教育之际所积累的能量和方法论这一资本,在教育他人时作为零钱付出去。”的话语来证明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他认为:朝夕在感叹自己的不足,时刻致力于自己的修养的教师,他们会迸发出眼所看不见的火花,鼻所闻不到的芳香。那火花,那芳香,是人格的光辉,是教育的实现。所以,必须时时刻刻要有“高度的自我”,“思考的自我”。其次是学习大教育家的传记。他举例说,专攻物理学的学生首先要读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和爱迪生这些大科学家的传记,使他们受到莫大的启迪,然后再学习物理学本身,这样做收获莫大焉。再次是要经常与人格高尚的名师交往。这一点,小原国芳深有感触,他说道,他有幸与许多尊贵的大恩人相会,对其恩惠和教益是不能用感激之情言表的。这些交往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认为“师”不是片段的知识和手头的技术,而是以全人格的“志”来感化人。所以说,做教师的,必须成为一个值得弟子和子孙称赞的“真是难得的”、令人感激不尽的优秀教师、老先生和人。
( 作者,姜圣秋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二、“师道”与“师术”的关系
读小原国芳的《师道论》,宛如亲身聆听一睿智的学者给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诱诱讲述为师之理,真是受益匪浅,尤其对他所强调的“教师要以道为本”感受颇深。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要以道为本,我们必须搞清“师道”与“师术”的关系。
所谓“道”,就是宇宙的大法,法理;而“术”就是技术,技巧0“为师之道”简称“师道”,小原国芳认为师道就是以坚定不移的教师信念来遵从理性的启示,永远追寻为师的道理;而“为师之术”,也就是“师术”,只不过是教书的技术与技巧而已。正如柔道与柔术,剑道与剑术,武士道与武术等一样,师道与师术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师道的层面要比师术高。师术是只讲教书的技巧与技术的,而师道则是除了具有这种技巧与技术之外,还必须懂得教师这一行的法理,并且具有坚定不移的教师信念,也就是说,“师道”除了知道在教育中怎样做之外,还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和人格。作为教师,其“术”无论有多高,但如果没有得“道”,那么充其量不过是“教书匠”,他是不能担负起育人的重任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平凡和辛苦,从事教育的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当教师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次,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师术”可以
通过模仿和训练而获得,“师道”则要通过自身的长期修炼才能养成,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练就一口好嗓音,获得发音与演唱的技巧与技术而成为一名歌手,但要成为一名歌唱家还需要精通乐理,需要这一行的职业道德以及为歌唱艺术献身的精神,而这些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才能达成。
“师道”与“师术”虽然处于不同层面,并且各有其不同的形成途径,然而他们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术”者不一定有“道”,但有“道”者却一定有“术”,这说明“师术”只不过是“师道”的必要条件,而“师道”则是“师术”的充要条件。“师道”所体现的是当教师的一种责任感,一种献身精神,一种坚定信念,一种高尚人格,因此“师道”的逐渐养成能够促进“师术”的发展,“师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加强“师道”。所以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师道”与“师术”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师者,志也”,“志者,尽人之道也”川。那种把教师仅看成是教书的,教师就是教书先生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国现代教育家徐特立有一段名言:“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就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不教人的现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教师没有
专门教学生怎样做人,但教师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热爱与关切等,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品德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小原国芳才认为“教师的工作不可堕落到光传授知识”,教师一定要以道为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从《师道论》看我国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读了小原国芳的《师道论》,就其主要精神来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认为至少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是重“术”而轻“道”。“术”与“道”的关系问题的实质反映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表现为教师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如前所述,为师有“术”,只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为师有“道”才是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点却没有被充分重视。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故在实施新课程中对教师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培训中过于强调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人们都意识到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那种认为“学者即良师”的观点是不对的,但往往把教育与教学混为一谈,并由此推演出教师既应该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问视野、不断更新的知识、追逐
学术前沿的意识;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这一切无非都是强调为师必须有“术”。
( 作者,姜圣秋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重“师术”的结果是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请专家学者讲述前沿知识以开阔学术视野,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以及请教学论专家讲解新课程的新教法。这样的做法将使广大教师成为好一个“经师”了得!即使认为教师还有“人师”的一面,恐怕也只把其理解为“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不是用教师自身的“道”去感染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忽视教师对“道”的修炼。
我们还可以从当前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具体形式看重“术”而轻“道”到了何等地步!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然而教师资格证的授予过程整个就是一强调“术”的过程:先看他是否有相应的学历,再看他普通话、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达标,然后对其进行教学能力测试,这一切如果全部通过了就授予教师资格证。教师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简单的做法是欠妥的,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同于医生、律师和会计等,教师的“道”并非在《教育学》、《心
理学》的考试中达到了60分以上就能获得,无怪乎每每看到或听到有关教师中的败类的报道,其中绝大部分是未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者。
二是重“外烁”而轻“内化”。教师教育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重外部塑造而轻教师自身的内心感悟,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
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宏愿”,后来,又受许多名师感染,更加坚定其信念,对师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坛耕耘60年,成为世界名师。因此教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职前应鼓励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少年接受师范训练,教师资格证的授予不能只讲结果而不求过程,职后培训应由“术”向“道”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涌现出无数的教育儿童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以《论语》中先哲的思想点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