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化体制改革
三、文化体制改革
前不久,****《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希望和要求。胡**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文”与“道”可谓是一对常论常新的基本命题。“文以载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长久以来一直发挥着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的功能,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功不可没。在今天,“文以载道”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现存的问题】
1. 在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中,各国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的同 时
也进行这文化的交流。然而由于西方目前相对较为先进的意识形
态和五毛党的鼓吹,我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 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步,导致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明
的认同度下降,过度物化,诚信缺失等道德问题日趋频繁,文化
建设受到巨大阻抑。
3. 权利意识淡薄,对文化缺乏保护。如棒子国成功申遗“端午祭”,
诸多传统名著,传奇的使用权流落他国。
4. 民族普遍缺乏信仰,民族文化生机暗淡。
【如何去改革】
1.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系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11年“十二五”规划,
发展公共文化,关键需要政府的支持。公共文化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应是免费的或低收益的,而且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该享受基本均衡的文化设施。这就要求有关机构和机关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同时引导人民产生良好地文化权益意识。
同时我们要明白,文化服务体系绝不仅仅是文化设施。在逐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更要考虑到行政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保障。硬件设施的完善只是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那么这个体系是没有活力的。
2. 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
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文化产业一直受政府主导,而其产生的惯性对当下的文化市场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
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目前的文化改革进度来看,除了加快产业链的构成外,最主要的是促生一批优秀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的流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增加更多的刘东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产业现存资源的重组和兼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拓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这也对评估体系、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同步性要求。
范文二: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 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通过坚定 不移深化改革来落实和保障。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体会主 要应把握以下五点: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 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我们必 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加快文化产业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 们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迫切需要。当今世 界,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力度,激发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为提 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实现文化 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才能为我们在文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 伐,大力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先进技术培育、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实力的不 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 革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推动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 去。
为民营出版企业“正名”
“这次 (对民营出版 ) 无论定性定位都定得很高,相当于政府承认了民营出版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 |北京报道
“ ‘指导意见’意味着民营出版力量已经逐渐被政府重视。”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 员会 (下简称 “非公委”)主任薛野对《望东方周刊》说。
他说的“指导意见”,就是新闻出版总署 4月 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 意见》。
薛野介绍,近年来各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都组织过多次针对民营出版业的调研。“去年春天出版署图 书司还跟我们联系,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以前官员也避讳,小心翼翼给我们命名,‘工作室’、‘策划 人’、‘文化公司’,等等,现在全国性的会上都可以讨论民营出版了。”
逐渐松动的空气令民营出版行业对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更加期待。“但文件出来一看,既没提出 版登记制, 也没提试点。 ”薛野说, 他同意媒体对此次指导意见的评价:“小步慢进”。 接着他又说, “但 我觉得阿姆斯特朗的话在这里也适用,这既是一小步,又是一大步。”
薛野说,“这次 (对民营出版 ) 无论定性定位都定得很高,相当于政府承认了民营出版的正当性与合法 性。”
“首先带来一种安全感”
“指导意见”出台后,几乎所有民营出版界人士都埋头琢磨其中每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字眼。
在这份共计 25条的意见中,第 14条与民营出版相关,其首句的表述是“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 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
“将民营定义为‘新兴出版生产力’, 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民营出版一个正名。 ” 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杨文轩说。
“有许多有意思的提法,比如定义为‘非国有出版工作室’,‘非国有’与‘国有’相对应,既包括 境内私人资本,也包括港台以及外国资本,还包括混合经济成分资本。‘出版’二字则突破了以前的‘文 化工作室’、 ‘策划公司’等回避‘ 出版’字样的状况, 从某种意义承认了非国有资本出版地位;‘工作 室’三个字则在范畴上有所限定。事实上,许多非国有出版机构都成立了公司,有些发行码洋已经过亿。 所以我的评价是,‘指导意见’是有突破意义的,但也是谨慎的,政策制定者出于对新闻出版改革整体上 的把握,有松有紧。”杨文轩向本刊记者谈他的解读心得。
长期以来,民营出版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既不能说合法,也不是非法。”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董 事长漆峻泓感慨道,“这次意见首先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这是基本需求。”
“安全感”是几乎所有被访者都会提到的词汇。
“我们这一行很容易赚到小钱,因为门槛低,又多是现金交易。任何一个行业一旦有了积累都会考虑 长远发展,但是民营书商存在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产生非常大的企业?”毕业于中科大计算机系的漆 峻泓对《望东方周刊》说,“因为大家都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问题了,要做好随时跑路的准 备。”
弘文馆和磨铁文化都是致力于社科文艺方面的民营出版机构,前者曾推出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 《人生若只如初见》等,后者则有卖得火爆的《明朝那些事儿》、《诛仙》系列。
“目前中国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有百分之七八十来自民营。”薛野介绍道,如 2008年的畅销书《求医 不如求己》、《藏地密码》、《杜拉拉升职记》都出自民间策划,“民营出版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中最活 跃的力量,政府若要实现出版产业的振兴,必然要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次定性,无论从产业还是意识形态 角度都是一种政治进步。”
“地下”—“边缘”—“依附”
“名分”有了,薛野所期望的“相应的公共政策”却没有同时出台。
“指导意见”只是指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积极引导, 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 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
“多种形式”存在哪些可能性?怎么实行“引导和规范”?民营出版人士们仍不甚明了。
“大家都在努力解读,也有很多困惑,现在都在等更细致的指导方案出来。”漆峻泓认为,从目前的 文件来看,“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民营出版业的困难存在于许多具体环节。比如,不放开书号管理,民营公司没有出版权,只能向国有 出版社购买书号。“目前一个书号平均价格是 1.5万,我们去年做了将近 600种图书,光书号一项就要近 1000万的成本。”漆峻泓说。
此外,民营出版机构无法享受国有出版社享有的税务减免、银行信贷支持、土地资产、库存图书 5年 以上可报销等政策优惠。
“这样长的一份‘指导意见’里, 涉及非公有出版部分的只有几百字, 十分明显, 民营依然是附属的, 是补充地位。 ”杨文轩说。
1998年入行的杨文轩,经历过民营出版的多个时期。早先还属于“不法书商”的“地下经济”时代, 与国有出版社合作出版被管制,参加订货会时,经常会遭遇突然查抄; 2000年以后,进入“边缘经济”时 代,虽未得到政策上的许可和承认,但实际经营活动也未受到太多干预。
“边缘状态也有好处,就是没人管你。买卖书号遇到问题,被查处的也是出版社,一些不规范的书商 有侵权等行为也是出版社当被告。新闻出版部门无法将这些机构纳入管理范畴。”杨文轩说,但一些想做 强做大的民营出版公司,因为始终处于法律和政策的边缘,在心理上一直有不安全感。
“指导意见”的出台,使非国有出版机构浮出水面,杨文轩对此表示十分乐观。他将现在及未来较长 时间可能存在的状态定义为“依附经济”状态。
“出版业的发展,要么完全市场化,让民间资本以合法身份进入,要么大力扶植大型国有出版机构做 大做强,但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考虑,以国有出版集团发展为主体,民营作为补充,是一种无从选 择下的最优选择。”他说。
接不接国有出版集团的绣球
“我们一直在讨论,这几句话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到底是鼓励国有并购民营,还是只是选择之 一?”漆峻泓说,“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这是选择之一。”
他所说的“这几句话”是指“指导意见”中的“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 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
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 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
政府正式鼓励“国有民营联合运作”还是第一次。对此,民营出版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出版人 认为这是国有机构对民营的“招安”,是拿钱换自由;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国有出版机构每况愈下,政府 希望民间注入资金和活力“拯救”国有出版业。
漆峻泓的磨铁公司 2008年初获得国内私募股权基金 5000万人民币的融资,是国内第一家获得融资的 民营出版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民营出版的上市公司是我们的梦想”。因此,漆峻泓说暂时不愿选择与 国有出版机构合作。
“就目前的文件来说,只要合作,你就要接受国有主导的条件,丧失自己企业发展的独立性。磨铁在 第一轮融资后, 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 如果在企业的价值没有被充分释放的前提下, 仓促选择 (与国 有出版机构 ) 合作,不等于自己贱卖吗?我的投资人也不答应啊。”
在他看来,与国有机构合作需要更多成本和冒更大风险,“比如关系成本投入,最大的风险是,一旦 他们的领导换人怎么办?”
“国有担心民营拿了钱, 又不把最好的资源放到合作后的新公司; 民营又担心国有控股会掌握话语权, 受到过多限制,以及国有传统的官僚化体制会降低对市场敏感反应的效率。”薛野说,国有与民营之间的 互相猜疑、资产评估的不确定等因素,成为并购中的难题。
然而“国有民营联合运作”事实上早已开始。
“几乎每家一线的民营公司都被国有出版集团抛过绣球。”杨文轩说。与国有机构合作,一方面可以 获得身份上的安全感,同时可以借助国有资本力量进行资本运作,这两点诱惑力不小。
近年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与“金牌策划组合”金丽红、黎波组建北京新世纪文化公司,北京出版集 团与民营的北京时代新经典共同投资组建十月文化有限公司,辽宁出版集团与著名策划人路金波组建辽宁 万榕书业发展公司 ??
“我一直鼓吹与国有合作这条道路。”杨文轩说。 2008年弘文馆就曾与中信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 等国有出版机构洽谈过合作意向。杨文轩认为在国家整个产业发展战略中,国有出版集团将利用多项有利 条件取得快速成长,譬如通过融资上市获得巨大的资本,出版业将进入资源整合时代。“靠现在这样,在 一个混乱的市场里,凭借个人一点聪明才智,挖掘几本畅销书,肯定是行不通了。策划人的黄金时代已经 过去了。”
“当然,这种合作也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政策无法完全对民营开放的前提下,这是一种迫不得 已的选择。如果你想在出版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走这条路。”杨文轩说,“许多民营出版人已经超越原 始积累期,都怀有自己的出版理想。譬如我自己,对于出版产业充满了想象力,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平台 施展身手。所以发展平台比保持独立运作对我更重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 口头传统和表述;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 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
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 “ 活化石 ”“ 民族记忆的背影 ” 。 ,如发明于宋代的 “ 青州白丸子 ” 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 “ 活 ” 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 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 “ 活 ” 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质文化遗产
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 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 可移动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 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村镇)。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 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 政府, 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 —— 重视城乡、 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 来越得到重视。各级财政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 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范文三: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
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这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人们的明晰认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才能为我们在文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到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广大文化工作者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新时期我国改革事业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更以丰富的实践,带给我们对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的今天,只有以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冲破观念的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才能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国内看,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来看,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
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这一朝阳产业,着力文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振兴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范文四: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39217258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
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精髓与灵魂。
任何事情,只有在明确了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发展的可能;也只有在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下,才能加快
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离开了这个发展方向,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无从谈起。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历史经验表明,在思想统一、信念坚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团结一致走向胜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符合实际情况、富于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在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事实证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力量的先进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方向,加强修养,明辨是非,激浊扬清,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文化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或直接、或隐秘地渗透于我们周围。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播,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国哲学家丹纳指出,艺术就像顺着斜坡栽种的葡萄,只有在中间部分适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完美的果实。辛亥革命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探寻一条道路、建设一种文化,那就是民族富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今天,我们已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范文五: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强国之路
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高科技的大幅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古老的形象--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孔子出现在这特殊的场景,可以看成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一个古老民族在全球化的时代崛起,一个伟大的文化历经兴衰荣辱之后,在复兴之路上扬帆起航。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现代文化的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更清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只有用世界的眼光去看,才能更透彻地知道一个古老文化该如何走向伟大重塑与振兴。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发展奇迹,但一提及文化领域的改革却不免让人黯然。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中国经济领域的企业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兵马俑、熊猫和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本土企业对本国元素的创意利用却少之又少;全国500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的愈加强烈。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时代使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市场更加复杂,更加激烈,更加混乱。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了文化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压制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建立一种以它的文化为核心的全球文化霸权体系。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商业运作却向来是西方的强项,因此,我们中国的元素反而经常被他国所利用。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上,我们文化产业一直处于逆差劣势,国民受到外部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部分国民不断被西化,失去了本国原有形态。这正是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重要一部分。
如何振兴中国文化,这个疑问回荡在13亿中华儿女的心头。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文化题材。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五千年的薪火传承,铸
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含文化精髓的灿烂遗产。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前发展,为我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财富扭转局势,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呢,
表面上来看,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利,创意不足是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实质上,是传统的体制机制抑制了文化的内在活力。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党的十六大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即既做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又做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靠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虽然这样政府能保持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控制,但却使文化发展带有盲目性。在文化领域,本属公益的,公益性模糊,本属市场的,市场性不明。最后导致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缺乏服务大众的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市场营运能力和竞争力。
经过这一理论创新后,改革的方向就清晰了。最根本的目标是理顺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和市场文化产业的关系。留归政府管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创新机制,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留归市场的,就要确保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
有些人认为文化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走向不明,改变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导致文化领域出现混乱局面。其实,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由人民群众制定文化发展的标准,这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统一。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让我们的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西强我弱的环境中赢得市场,赢得主动权。事实也证明,在市场条件下,我们文化产业创造积极性提高,各种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空前发展。
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有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更大的发展空间。党十七
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弘扬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振兴13亿人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是华夏儿女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伟大进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