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式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
1
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3),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4),与彼百化(5);物已死生方圆(6),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7)。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8),待之成体(9)。天下莫不沈浮(10),终身不故(11);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12),油然不形而神(13),万物畜而不知(14)。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译文】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六合”算是十分巨大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
【原文】
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2),天和将至(3),摄汝知(4),一汝度(5),神将来舍(6)。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7)~”
言未卒(8),齧缺睡寐。被衣大说(9),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10),不以故自持(11),媒媒晦晦(12),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译文】
齧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原文】
2
产品质量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5×1=15分,
1、下列产品中~受《产品质量法》调整的是, A ,
A.建筑材料 B.建设工程 C.原煤 D.原矿石
2、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下列何种产品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A)
A.芝麻油 B.大坝 C.冰毒 D.电力
3、《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责任包括, B ,
A.企业赔偿责任~商家赔偿责任
B.产品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C.一切责任
D.法律责任
4、 , C ,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A .瓶装白酒 B.罐装饮料 C.散装月饼 D .皮鞋 5、按《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的下列行为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是, D ,
A.不知道该产品是《产品质量法》禁止销售的产品
B.提供出产品的进货渠道
C.举报出该产品的生产窝点
D.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渠道 6、《产品质量法》所称的“货值金额”以, A ,计算
A.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
3
B.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实际售价
C.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当事人自述的价格
D.物价部门的评估价格
7、某厂发运一批玻璃器皿~以印有“龙丰牌方便面”的纸箱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工未细拿轻放而损坏若干件~该损失应由下列哪个部门承担, D ,
A.装卸工承担 B.装卸工的雇主承担
C.运输部门承担 D.某厂承担
8、某厂开发一种新型节能炉具~先后制造出10件样品~后来样品有6件丢失。1996年某户居民的燃气罐发生爆炸~查明原因是使用了某厂丢失的6件样品炉具中的一件~而该炉具存在重大缺陷。该户居民要求某厂赔偿损失~某厂不同意赔偿~下列理由中哪一个最能支持某厂立场, A ,
A.该炉具尚未投入流通
B.该户居民如何得到炉具的事实不清
C.该户居民偷盗样品~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其自负
D.该户居民应向提供给其炉具的人索赔
9、一日~李女士在家中做饭时高压锅突然爆炸~李女士被炸飞的锅盖击中头部~抢救无效死亡。后据质量检测专家鉴定~高压锅发生爆炸的直接原因是设计不尽合理~使用时造成排气孔堵塞而发生爆炸~本案中~可以以下列何种依据判定生产者承担责任, A ,
A.产品存在的缺陷 B.产品买卖合同约定
C.产品默示担保条件 D.产品明示担保条件
10、 甲公司售与乙商场一批玻璃花瓶~称花瓶上有不规则的抽象花纹为新产品~乙商场接货后即行销售~后受到很多消费者投诉~消费者说花瓶上的花纹实际上裂缝~花瓶漏水~要求乙商场退货并赔偿损失~乙商场与甲公司交涉~甲公司称此类花瓶是用于插装塑料花的~裂缝不影响使用~且有特殊的美学效果~拒绝承担责任。经查~消费者所述属实。下列答案中不正确的是哪项, D ,
A.乙商场应予退换并赔偿损失
4
B.乙商场退换并赔偿损失后可向甲公司追偿
C.消费者丙被花瓶裂缝划伤~可向甲公司直接索赔
D.乙商场无过错~不应当对此负责
11、某厂1993年生产了一种治疗腰肌劳损的频谱治疗仪投放市场~消费者甲购买了一部~用后腰肌劳损大大减轻~但却患上了偏头疼症~甲询问了这种治疗仪的其他用户~很多人都有类似反应。甲向某厂要求索赔。某厂对此十分重视~专门找专家作了鉴定~结论是,目前科学技术无法断定治疗仪与偏头疼之间的关系。以下哪种观点正确( D )
A.本着公平原则~某厂应予适当赔偿
B.因出现不良反应的用户众多~应将争议搁置~待科技发展到能够作出明确结论时再处理
C.该治疗仪的功能是治疗腰肌劳损~该功能完全具备~至于其他副作用是治疗中不可避免的~该厂可不负责任
D.由于治疗仪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某厂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12、 产品或其包装上没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的~对此种行为应如何处理, A ,
A.责令改正
B.没收违法所得
C.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D.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3、 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 C ,的罚款。
A.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B.50%以上三倍以下
C.等值以上三倍以下 D.三倍以下
5
14、 王某从某商场购得一电暖器,商场未声明有质量问题,~放置一年半后使用时因漏水而触电受伤~为此王某支付医疗费3000元。根据诉讼时效规定~王某欲起诉获得法院支持应根据下列何法( D )
A.《民法通则》
B.《产品质量法》
C.《合同法》
D.《民法通则》或《产品质量法》
15、购销、加工承揽等经济合同因质量纠纷引起的追究违约责任的合同诉讼~诉讼时效为( B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5年
二:多项选择题 ,10×2=20分,
1、销售者在产品质量方面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有下列哪些,(ABCD)
A. 修理 B. 更换 C. 退货 D. 赔偿
2、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具有以下内容,ABCD,
6
范文二:我爱巴别尔
每当冬天,总会想起巴别尔绚烂明媚的文风。想着他最后的申辩:“我是无辜的……我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允许我完成最后的作品……”每一读此,总会埋下头去并忆及《开始》里的那个面颊丰满红润、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奔跑的少年。
70年后的今天,在他的故乡敖德萨,人们设立“伊萨克?巴别尔文学奖”(据俄报载在2010年),并同时为其树立纪念碑。在西方,他和布尔加科夫是最受欢迎的前苏作家。20年代的《骑兵军》终于成为世界文坛的奇兵,成为以少胜多、成功突出黑暗历史重围的典范之作。连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莱辛竟也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他的敬意(《献给伊萨克?巴别尔的献词》)。
同样,巴别尔也久已扎进汉语的怀抱。从鲁迅的首次提及到人文版《骑兵军》、《敖德萨故事》的行世,这其中既有西方评论的感召,又体现出中国知识人的自我认识。这几年,巴别尔的声音在我国学界从未间断。中华读书报曾多次刊发评论文章;书城杂志做过王天兵与李庆西的专题对话;读书杂志也曾三次刊文述说(蓝英年、王培元、江弱水),其中蓝英年的《请听我申辩》,已经成为汉语读者了解巴别尔的基本文献。并且,众多的作家都阅读过巴别尔,巴别尔大有成为中国作家之作家之势。这里,尤以戴骢、徐振亚、王天兵的努力为甚。王天兵在完善译本的工作之外,还写有《哥萨克的末日》,2009年又出版了《和巴别尔发生爱情》,为人们了解巴别尔打开了大门。至于戴骢,真是应当感谢他。因为,无论是普宁的一泓秋水、缤纷绮丽,还是巴别尔的刀光剑影、铁血柔情,都一样译得出色。这样,除了两个剧本《日暮》和《玛丽》、一些新闻报道、电影脚本《迷路之星》等,巴别尔已全然来到汉语里了。别的,让我们祈祷,还能在克格勃档案库里重现他的手稿。
认识一个人多么难,在巴别尔自己的时代,脸孔对着脸孔都看不清。可他却是清醒的,无论对时代还是创作。“我一生是在和这个人的斗争中度过的”,这是他随手写在自己照片背后的话。他一生在这种激情里度过。在一个鲜血四溅的时代里,他顽强地在作品里整合着自己。而这句话或许也是打开他心灵之门的密码。对一个“便无风雪也摧残”的生命体来说,如若适逢一个血腥的时代,那就是双重磨难,巴别尔度过的正是双重磨难的一生。
一
巴别尔描写的只是人类漫长流血历史上的一段插曲,一段革命巅峰时代的悲歌,同时也是一段人类马背上的历史的终曲。他要把人性放在血腥弥漫的战场上来拷问,犹如维特根斯坦在人喊马叫的战壕里思索生命的伦理。“要革自己的命”,维特根斯坦这句名言对巴别尔同样适用。巴别尔从未想过要到战场上杀人,他说过“我痛恨战争”、“我是个不合格的布琼尼的战士”(《马背日记》)。别尔嘉耶夫有言:“只要你接受了国家、接受了民族性,感到了所有民族的连环套,那么你就接受了战争。”在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和作家身上都有一种可怕的民族主义,可巴别尔不同,不仅因为他是外人,是犹太人,更因为他独树一帜的写作和观察世界的方式。他站在高处。他倾向于这样:选定环境氛围,取消一切议论――这与传统俄语文学里那种冗长的议论的插入多么不同――全任人物信马由缰,绝不包扎伤口。人性是善也好是恶也罢,只不过战场是个可以充分表现的舞台。他要把语言放到战场上来熬炼,其中的秀美与阳刚、咆哮与叹息、情意绵绵的梦境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真是百折千回而又荡气回肠。这样的写法,还有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性上,或许只有《平原烈火》那样的作品方可比拟。
正像别尔嘉耶夫所说:“在战争中,仇恨再融化为爱,爱再融化为仇恨……各种极端性纠缠在一起,魔鬼的黑暗和神性的光明交叉在一起……在低处的东西反映着高处的东西,在地面上存在的东西也存在于天空,上帝的天使和撒旦的天使相互斗争。”巴别尔的小说是镜子,他什么也不说,却又像在说:人啊,看看吧,这就是你们的样子,如何不要改变呢?而人类已走出多远?我们麻木了,视其为理所当然了。难道历史必须由战争来推动么,鲜血能换来友爱吗?巴别尔一生的勤勉和死亡为其作品做了最好的诠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杀害另一个人,这是沈从文离开军队步入文学的信念之一,为此他要以美好的自然和质朴的人情与之对垒。可在巴别尔这里却是直面鲜血的痛诉与抗争。正是这样一种不眨眼的逼视或能惊醒人类漫长的噩梦,因为人类的整个文化或许都沾染着暴力所带来的血腥。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去杀害另一个人,甚至没有权利去随便毁灭一个动物的生命。我们难以忘怀《马背日记》里那些对犹太人悲凉命运的慨叹:“我们是古老的民族,受尽磨难。”还有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悲悯的、热爱生活的赤诚独白:“在一间农舍旁边――一头被杀死的牛犊。发紫的奶头贴在地上,只剩一层皮。可怜得无法形容!被杀死的是年轻的母亲……”世纪初的炮火终于使人感到了马背上的不安全,这才卸下了历史无端加在它身上的重负。生活里的他特别爱马、爱动物,可就是这样一个犹太书生却写下了血淋淋的文本。还是那个别尔嘉耶夫,他说:“如果说在战争中存在着人性化和兽性化的失落,那么,其中也存在着流失在黑暗中的伟大的爱。”《骑兵军》正是这爱的见证。血腥残酷的是文本,文本之外,巴别尔一生都在同自己和人类之恶作斗争。
毫无疑问,巴别尔在文体和内容两个向度上都做出了革命,不仅在俄语里而且在世界上。他那万花筒般的语言色泽,阳光在其间晃晃燃烧又明灭不定,这是俄国文学里从没有过的异端,是敖德萨阳光暖流与莫斯科文学的沉郁寒流在拼杀。关于俄国文学的苦难与阴郁主流,戴骢认为主要是农奴制与集权统治。其实,或许还有严寒。有人问叶赛宁:你的诗为何这样忧郁?他答:“因为俄罗斯的寒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一个寒冷的国度里再发生如许悲惨事件,人们的心灵可想而知。但巴别尔不同,敖德萨人是天生的乐天派,生性幽默乐观,阳光、大海,充满激情,巴乌斯托夫斯基大体这样说过。他早已把语言的锋刃磨亮,只是在寻找叙事的引力场。这一点,人们不应把他和卡夫卡摆在一起,虽同是犹太作家,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关于卡夫卡的写作,克里玛在《刀剑在逼近――卡夫卡灵感的源泉》里有过很好的表述。如果说卡夫卡坐在窗前看看窗外的风景就可以写作,那么巴别尔就必须来到风景里、草原上。巴别尔总说自己缺乏想象力,这在小说内容上或许是真的。他不能凭想象找到自己以为要表达的重要的东西,换言之,他把要表达的东西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他要厉声问自己:“是什么在支撑我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水泥?为此他要化名冒险来到战场。但在语言表现上绝不,他做出了非凡的革命。一个人为着文本的完美而呕心沥血,又何尝不是在完成对灵魂的革命呢?“要革自己的命”、“要和自己这个人作斗争”,这到了佩索亚那里得到了更全面的阐释:“革命者是那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从而逃避到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变革中去的人……如果一个人对邪恶有足够的敏感,他会发现其根源就在自身……让我们写下美丽畅达的一页,这是对自己最大的革命。”
当这一切重新回到老托尔斯泰的“从我做起”时,或许我们方能对文学的基本工作真正有所觉察。“一首诗挡不住一辆坦克”,文学的布拉格也绝不会使入侵者畏避。文学与战争从来是相悖的两极,以战争来入文学,这是精神的大冒险,尤其在巴别尔的时代。这是对人类的良知与历史的核心问题之严肃拷问。可为了让双手不沾染鲜血,他要将纸笔紧握。要一遍遍地,不停地,如他自己所说,“像犍牛一般劳作,看不见世界”。在这向着人间天堂进发的路途间――艺术正是人间天堂――他感到痛苦:“我生平最大的不幸就是这低劣的工作能力。”那么慢,只因过于激动,在捧出它们时才这样矜持。
二
我接触巴别尔很早,主业之外,苏俄文艺是自己最为倾心的领域之一。90年代阅读马克?斯洛宁的《现代俄国文学史》时就注意到了巴别尔,在“浪漫主义之回光返照”里,作者专辟一章探讨巴别尔。这本书就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样,由流落美国的俄裔学者所撰,虽偏颇,却给出了不同的视角,拓展出了异常的维度。巴别尔作品里最鲜明的光影他几乎都触摸到了。令人惊奇的倒是阿格诺索夫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它对前苏铁幕后的作家多所涉及,却对巴别尔只字未提。让人不禁觉得,巴别尔在俄语文学里至今还是个外人。毕竟他与同时代其他作家太不一样了,并且,完全不像一位俄国作家,就像犹太画家夏加尔那些明亮、诡异与俄国绘画传统相异的绘画一样。
可是,巴别尔厕身于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人们逐渐会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特壮阔的精神文化景观。整整一个苏联时代,如果再加上比邻的白银时代,就像一次宇宙大爆炸一般,催生出高密度的音乐的、美术的、文学的、思想的明星。它不仅远胜过俄罗斯艺术的黄金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其匹的。“俄国竟然有这么多伟大艺术家。”一位美国学者不禁惊叹。什么是人的尊严?这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参照。这是对虚无主义的真正超越,因为,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铁骑下虽微贱,可若能用鲜血铸就篇章却是幸事。巴别尔就是这样。卑污与洁白、枪炮声与歌声、杀害与被杀害,怎么能把所有这些人都放在人类的概念之下呢。在此,人们不应忽略这个群体间犹太人的光芒:巴别尔、肖洛姆、阿莱汉姆、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爱伦堡、布罗茨基……犹太人的智慧与俄罗斯的自然、凄厉荒寒的时代浑然一体,闪出异彩――就像瞿秋白在《饿乡纪程》里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其实在很多俄国作家之上一样――巴别尔无疑是其间分外明亮的一颗。无疑,几位顶尖的犹太作家对俄语文明攀上新的峰巅贡献了智慧,就像王冠上的钻石。可他们却大都命运多舛,就像《马背日记》里所说,原以为苏维埃政权会解救他们,“不料也是呵斥,皮鞭,骂他们犹太佬”。
三
巴别尔的一生是那样动人,在历史的大悲剧面前,他回眸朝世界微微一笑便这样去了。爱伦堡在那篇催人泪下的回忆录里说:“我还要再谈谈巴别尔这个人,我爱巴别尔……”他那样依依不舍。从前总觉得在犹太名人里爱伦堡算比较笨的,因为他的小说都在二流,当然诗歌还有待发掘。其实,他有心灵的智慧,就像曼德尔施塔姆所言:“他有颗金子般的心。”应当说,纵然还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布鲁姆等许多世界顶尖作家、学者对巴别尔的褒奖,爱伦堡的文章还是最好的,它连同佩罗什科娃的《与伊萨克?巴别尔在一起的七年》已经成为巴别尔研究的最基本的文献。
“巴格里茨基连自己才能的一小部分都没发挥就去世了。”巴别尔感叹说。应当说,他还是很幸运的。很多人很有才能,但一生并没做出什么,因为外力或别的,在生命最富创造力的时候他们没能在时间里出场。里尔克用一生的痛苦与挺住来寻找写出杰作的时刻。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序言里说,“我本想奉献一本好书,结果不曾如愿。可是能由我来改善它的时辰已经逝去”。科克托在关于雷蒙?拉迪盖的文字里说,“他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刻,死神提前把他带走了。”巴别尔也是这样,他一直在等待自己的时刻,艰苦卓绝,而时间就像一位神,可当高尔基对他说现在可以开始了的时候,他就真的开始了,几乎在阳光闪现的一瞬,就转身提笔了。何等赤诚、何等激动:
……我完全丧失了我这个人肉体上的感觉,四周是一片蓝光,零下30度的刺骨严寒,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我仿佛处于梦呓之中,在首都豪华而巨大的走廊上奔跑,在开阔而遥远的、黑暗的天空中奔跑……要不断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价的增加大地上一切需要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数量……(巴别尔《开始》)
呼啸而逝的时光,对自己的不满,要把破碎流血的世界用自己同样流血但虔敬的心去缝织。他一生都在这种危险的激情里度过。也许在最后的时刻,他想到的依然是《马背日记》里说过的话:“我想家,想自己的工作,我的生命在飞速流逝。”
(本文编辑 董宁文)
范文三: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世界杯如期而至,可叹巴西和中国隔了重重大洋,活活逼生出这许多夜里精神白天迷离的都市“僵尸族”。对非球迷而言,很难理解本国球迷通宵达旦看球却是为着它国荣誉大呼小叫甚至彼此争到面红耳赤,绝大多数女人无法理解男人为什么那么热爱足球,正如绝大多数男人无法理解女人为什么那么热爱逛街。
人和人之间的观点差异有时候也许比人和动物之间的物种差异沟壑更深,这就不难理解为啥网络中总是充满了争吵,从忧国忧民的政治话题,到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从玉林狗肉节是否应该取消,到粽子与豆腐脑的咸与甜。如果说咸甜之争尚且属于太无聊所以默契地互喷口水的话,政治立场之争和吃不吃狗肉之争则是恨不得掐死对方再掘了对方祖坟再让对方断子绝孙!人对动物也没这么狠过吧?貌似现在的宰杀都还算是比较人道的,据说还有音乐可听。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小乐开始关注信用卡、里程和酒店常旅客计划源于三件事的接踵而至:
1、去年,小乐举家出游巴厘岛,准备期间正赶上亚航大促,当大家都在为经济舱促销而摩拳擦掌的时候,小乐瞄上了同样促销但却很少有人谈及的亚航头等舱。
事后证明,只是思维方式的些许改变,并没有多花太多的钱,却让全家享受到了更好的旅行体验(当时亚航头等舱促销全部费用明显低于所有非廉航经济舱的最低折扣票价)。放在平时,作为同样工薪族的我们,有多少人舍得自费掏钱坐头等舱出行?何况还是全家。
2、还是这次出游,小乐起初无意识的通过酒店比价搜索订了SPG喜达屋下的酒店,通过之后的入住和消费体验,开始了解并开始关注酒店常旅客计划、会员、积分等等信息。
3、最终让小乐喜欢上这件事的契机,是因为关注了“大玩家”(微信号:seniorplayer),并进一步关注了著名的刘总troy(微信号:liaovisa),让小乐大开眼界,知道原来信用卡和出行还可以这样玩,于是开始利用业余不多的空闲时间投入其中,并最终决定开这样一个订阅号“何乐不为”与大家分享经验。
这两位现在都成了小乐日常经常交流的朋友,也并不避讳将他们的订阅号介绍给各位,“何乐不为”与他们谈论的话题虽然不尽相似,但各自着眼的角度却不一样:刘总Troy是职业玩家,大玩家张磊是资深玩家,而小乐......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玩家,所以,也许小乐和你们走得更近。:P
当然,在此之后,异样的声音也开始不绝于耳:
·不就是贪小便宜,揩银行/航空公司/酒店油嘛!有这点精力和本事做啥不好?- 来自多人戏侃
·你整天忽悠别人办卡,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来自某友玩笑,该朋友现已成为小乐读者
·你只看到信用卡那点微不足道的积分,怎么不想想逾期还款被罚息、透支套现违法的后果?- 来自某金融专业海归硕士
有人说,城市的钢筋水泥如此冰冷坚硬,稍不留神就会被磕碰伤害。这个城市有太多有故事的人,也有太多人谈起人生乏善可陈。但是到了危机与灾难来临的年龄,前者有五花八门的白道黑道各种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后者除了悲哀消沉痛哭,无以解忧,无人解忧,渐渐的丛生至死都桎梏在自己建的牢笼里,走不出去,坚信那些所谓的美好世界都是故事里的骗人东西。
小乐想引用大玩家张磊的一句话表达我同样的心声:我们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我的压力,也有紧凑的繁忙的兴许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还有每个月养房养车养娃以及交税养公仆的甜蜜或无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希望生活越来越好并为之努力着。我没法告诉朋友们“如何挣到一千万美金”,但我也许可以,帮忙构建起一套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做到更合理地花钱,以及籍由消费,享受到更多东西。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说:“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我想通过此文表达的大致亦是如此。
今天周一,我们不谈经验,只谈心情。
..
本文来自非著名不专业微信订阅号“何乐不为”,id是“xihaheiha”,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小字'何乐不为'即可关注。关注后,通过底部会话框回复“目录”或“list”可跳出过往文章目录列表(每周日更新),发送相关数字即可阅读相应文章。
范文四:爱什么也不如爱音乐
品德养成, 审美, 音乐教育, 幼教, 智力发展
爱什么也不如爱音乐
安武林
学一点音乐知识、学一点绘画知识、学一点舞蹈知识、学一点书法知识……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迫不及待地在给自己的孩子选择,带着美好和善良的愿望,甚至带着几分焦灼的心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给孩子选择一门或者几门知识,这几乎是所有家长们的共识,其中也包括我。我们并不指望孩子的所学和他
的未来有必然的联系,成什么名成什么家,但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
音乐是国际性的语言,是人类最没有障碍的语言。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而且它的多种实用价值正不断被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人的一生能够懂得一门乐器或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那么他的一生必然与和谐和健康为伍。我相信天下的父母之所以重视孩子早期的音乐教育,其出发点就在于此。在林林总总的音乐启蒙读物或者音乐教材中,我惊喜地发现西班牙玛·费尔南达·卡纳儿主编的《在音乐中成长》丛书,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它以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和权威性多种元素的组合,而赋予了这套丛书巨大的价值。我相信,所有带有普及性的读物,权威性是不可或缺的。
本图书系列译自西班牙帕拉蒙出版公司的《感受音乐》一书。该书采用20世纪世界上最新的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成果——德国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克服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些弊端,使儿童能饶有兴味地接受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并通过音乐教育这一美育形式开发智力,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发掘创造力的潜能。原书出版于2001年9月,从而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奥尔夫体系带进21世纪。
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作曲家、教师和指挥家。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博依伦之歌》等20多部。他长期从事音乐教育改革实验,并为此而创办了一所“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他于1930年至1954年编出了《儿童音乐教材》(五册),这为他的独特的儿童音乐教育法奠定了基础。奥尔夫体系作为20世纪儿童音乐教育的最新潮流,很早就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所广泛采用。
本书先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以儿歌和民歌为主要素材,使他们了解音乐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世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学习中自觉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接着把“音”的学习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向孩子们逐一介绍音的四个特性——音色、音强、音长和音高,并根据音在对比中求得统一与和谐这个根本原理,进一步讲述这四个特性之间的种种对比组合形式。在引导儿童学好“音”的特性的基础上,对构成“音乐”的四个要素——节奏、力度、旋律和色彩——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通过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和色彩感的训练使孩子们较容易地理解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这个根本特征。本书最后着重介绍音乐的种种表演手段和形式———从乐器独奏到交响乐团演奏,从独唱到大合唱,使孩子们全面掌握音乐从听赏到唱奏的全过程。
《在音乐中成长》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笔者曾经求教于北京音乐学院和中国歌舞剧院有关专业人士,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目前他们所能看到的最有趣最好的音乐教材。从童书的形式和特点审视,这套丛书的文字通俗、浅显、简洁、有趣,考虑到了儿童阅读的接受能力,而且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我相信它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当然要选择有品位的书。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当然要从小做起。我很愿意抛弃世俗的功利,诚恳地向所有的家长和小读者隆重地推荐这一套丛书。
《在音乐中成长》,全套定价,96元,北京出版社,北京少儿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范文五:影响因子:我之蜜糖 彼之砒霜
近期,谷歌学术根据 2016 年 6 月之前的数据,发布了最新学术指标。
与现有的影响因子计算方式不同,谷歌学术指标统计 h5 因子和 h5 中位数。基于所谓的 h5 因子,即某一出版物在过去 5 年发表的文章之中,至少有 h5 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 h5 次。例如某期刊在 2011 年至 2015 年的 h5 因子为 100,表明这一期间该期刊共有 100 篇文章引用数不低于 100 次。h5 中位数是指进入 h5 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数。例如,Nature 的 h5 中位数为 560,含义是进入 h5 因子统计的 379 篇文章中,排名第 190 位的文章引用数为 560 次。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最近关于影响因子的几则新闻—
「SCI 被卖了!」就在几天前,汤森路透公司宣布将 IP&S 业务出售给两家私募基金,这其中就包括 web of science、SCI 引文数据库和 IF 评估的部分。
巧合的是,相隔不久,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就表示,不再在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希望得到其他期刊的效仿」。ASM 主编 Stefano Bertuzzi 甚至直白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羞于谈论 SCI」。
那么,在学术圈,专业人士们对这几件新闻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讨厌的影响因子早就该改变了!」
在生物医药资讯网站 STAT 上,IVAN ORANSKY 和 ADAM MARCUS 发表了他们对于影响因子颇为激烈的反对意见:
作为几十年来一直用来评价期刊质量的指标,影响因子充满了陈腐的官僚气息。它专制、无能而又令人恐惧。当然,废弃影响因子需要学术界给出其他的评价指标,对于那些希望保留影响因子的期刊,至少还可以公开他们的被引情况分布。早日废除影响因子,将有助于人们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篇文章的价值上,同时避免影响因子在科研工作中的种种不当用途。
至于如何其评价一篇发表文章的价值,与其去查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是去读读文章本身吧。如果说掌握科研基金的人不知道如何通过论文本身去决定资金的归属,那大概该换个正确的决策者了。
影响因子依然是反映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 Sarah de Rijcke 则在 CWTS 博客表达了相对温和的支持意见:
让我们举个例子:当一个研究机构想招募一位肿瘤学领域的新教授时,肯定会查找这位学者以前所发表的文章。当他们看到这位学者以往发表的文章大多数都刊登在肿瘤学方面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按照某些影响因子反对者的看法,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每篇文章都具有高水平,因为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的质量。
然而我认为,不同的影响因子代表了不同的期刊层次,同时接受的文章类型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多为描述性的工作,而高影响因子期刊有更多建设性的文章。因此,它依然可以反映出一位学者所做的工作在领域内大致处于什么水平。
影响因子市场:理不清的金钱纠葛?
Scott Edmunds 在 BMC 网站的博客上发表了如下评论:
许多新的学术评价指标试图去评价一篇文章真正的「影响力」,但没有一种是完美的。当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发表文章、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却忘了科研的出发点是为了分享信息、学习方法、互相合作、培养年轻力量,共同促进全人类的科学发展。
在中国,影响因子的作用被推向了一个极端,许多大学对学生毕业作出了规定,例如必须要在影响因子 2 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的甚至要求 6 分以上!更糟糕的是政府还会给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金钱奖励。由于科研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笔收入当然是极具吸引力的,进一步助长了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
对于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也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尽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争议,许多期刊还是通过网站、邮件等各种宣传渠道,自己的影响因子,以吸引更多作者投稿。利用影响因子去推销期刊,弊大于利,实在令人感到「羞耻」。
当心「引用游戏」中的欺骗行为
Mario Biagioli 在 nature 网站上撰文称:
在科研界,「publish or perish」的风气一直受到谴责。然而现在,对高影响因子的追求已经造就了「impact or perish」的现状。
经济学中有一条「古德哈特法则」,指的是当经济学中选择了某一项指标作为经济运行的评估标准,这一项指标就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本的功能了—因为人们会开始在指标上「动手脚」。学术界的影响因子,就是适用于古德哈特法则的典型例子。
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人们开始不择手段,甚至连是否被同行评审证明学术价值都不重要了,只要引用能被机器人检索到就行。那些企图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机构,往往更加迫切地追求高影响因子,却也因此造就了错误的导向。
IP&S 业务被卖,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尽管许多人推测近期 SCI 及影响因子的运作方式不会有大的变动,但种种声音也让我们反思,究竟是影响因子本身不是一种合理的指标,还是我们看待和利用影响因子的方式出了问题?在紧跟国际潮流,呼唤评价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关于影响因子的种种「中国特色」,可以休矣。
编辑: 任悠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