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我认同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摘要】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文化适应 研究策略
THE PRESENT CONDITION ON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DENTITY
Wang Yap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xplor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ethnic psychology, and especially of the study of macroscopic ethnic psychology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study strategies.
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多元民主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弱势文化。在这种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情况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低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强势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成员与强势民族成员固有的建立在先天基础上的外部差异,他们在放弃自己的母文化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强势群体并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主流文化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他们,从而使他们沦落为一种边缘人。 1 认同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
“认同”(Identity 或Identification )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现在意义上的认同研究一般区分了两种水平的认同: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这种区分其实是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沿袭。..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一词时,认同的外延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泛。当初他提出的认同或表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现在,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有关认同的研究仍然沿袭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两条路线展开。
Carla 曾对民族认同下了一个定义[4],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我们姑且不论Carla 所下定义的准确与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虽然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但是在这四个要素中,态度是最关键的,因而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大都是从态度着手的。而单就态度而言,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隶属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 )。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些民族成员不愿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认同模式在弱势民族的一些成员中有所表现。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的分水岭在于前者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非自愿的。 2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也主要局限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理论推衍和阐释上,因而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介绍。
2.1 民族认同的发展
有关少数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omas 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在Thomas 提出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后,Cross 也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 这一模型试图勾画出健康的黑人认同发展的方向。这一模型假定,黑人青少年按照线性发展的方向,从最不健康的白人认同或主流文化认同发展到最健康的黑人认同,而黑人群体过分的白人认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
2.1.1 Phinnery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Phinnery, Lochner和Murphy[6]扩展了埃里克森早期提出的认同发展框架,提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Phinnery 提出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有三个阶段,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个体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
阶段一:Phinnery 指出那些不能积极探索民族问题,又不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个体处于民族认同的第一阶段——弥散的民族认同阶段。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其特点是个体对本民族的问题很少关注,也缺乏兴趣。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按照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使个体处于接受或内化消极的刻板印象及信念的危险边缘。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在自我控制、各种社会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较低,他们的自尊水平也较低。
阶段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他们意识到一味地模仿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帮助。第二阶段崛起的这种民族意识产生了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一方面他们开始积极地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停止了对主流文化的一味追求和认同。当然,要产生这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起源是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反省性的元认知过程。在民族意识崛起和深化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元认知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强烈的情绪紧张度。
阶段三:在第三阶段,个体接受了自己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地位,同时也达到了Phinnery 所指称的民族认同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对自己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再也不是那种表面的外部认同了,他们把自己对自己母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和整合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和整合的结果使个体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Phinnery 和Allpuria 认为个体所达成的这种积极的民族认同是个体抵制偏见和歧视消极影响的缓冲器。
2.1.2 Helms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从Cross 提出的黑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算起,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这期间,可以说Helms 的贡献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她于1996年提出了白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后,又于同年提出了更具有包容性的适合于所有有色人种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7]。她认为这种推广是可能的,一方面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经验,另一方面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个体,都会抵制或拒绝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按照她的提法,所有有色人种认同的发展都包括“对内化了的社会种族刻板印象的克服以及对消极的自我概念与我族概念的克服。” Helms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深受Cross 的黑人认同发展模型和
Atkinson,Morten, 以及Sue 的少数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的影响。她所提出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按照认同变化的逻辑顺序,由五种身份(statuses )组成。第一种身份是顺从
(Conformity ),它类似于接触身份。第二种身份是不一致(Dissonance ), 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在有关自己民族的问题上表现的模棱两可而又略显混乱,并且他们在自我概念上也显得模棱两可。她提出的沉没-浮现(Immersion-Emersion)与Cross 所提的沉没-浮现意义相似,但是它与她在白人认同发展模型中所说的沉没-浮现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认同发展的第三种身份。处在这一身份的个体沉浸在内群体的文化圈中,并且对外群体有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
Helms 模型中的第四种身份是内化(Internalization),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积极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客观地对外群体的成员作出反应。Helms 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的最后一种身份是综合意识(Integrative Awareness)的出现, 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对受压迫的群体产生移情心理。
2.2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民族认同研究的样本采集主要来自两种人:即少数民族和其他边缘群体(包括移民、旅居者、难民等)。当这些人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中转移到另一种全新的文化背景中后,他们普遍面临着剧烈的文化冲击和文化摩擦,这就引发了研究者对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极大关注。同时,个体对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现有的民族认同理论也只能解释民族认同的一些侧面。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一复杂的过程。与民族认同相反,文化认同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适应过程,文化适应是个体与其它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多维度适应过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对其母文化和主流文化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样就形成了整合、同化、分离以及边缘化等不同的适应策略。Donald B等[5]的研究发现,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处于前遭遇认同阶段的个体,在文化适应量表上的得分最低,而处于沉没式认同阶段的个体,在文化适应量表上的得分最高,并且个体文化认同的状况可以很好地预测其文化适应的状况。
2.3.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Helms 等提出了民族认同的4种分化状态,即顺从(以前称为前遭遇)、不一致(以前成为遭遇)、沉没/浮现,以及内化。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具有顺从和沉没式民族认同态度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Helen 和Roderick[8]以美国黑人大学生为被试,利用民族认同量表聚类离析出了5种民族认同态度:不一致内化、积极内化、卷入式内化、分离性的民族认同和潜伏式的民族认同。对这5种民族认同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与不一致性内化的群体相比,卷入式内化的群体不但心理不安感较轻,其一般的心理症状(人际不敏感和精神症状等)也较轻,他们所报告的心理不安感也显著低于具有分离性民族认同态度的个体。同时,那些具有积极内化态度的群体其偏执性观念也比不一致内化的群体为轻。
Drew, Rosanna和Leigh[9]对移民群体的研究也发现,由于移民在进入新的文化背景后,一般会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因而,那些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移民,由于他们的这种民族认同能为他们提供一种外部的社会支持,因而他们的心理不安感较轻。当然,在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太一致的结论,但是有一点很明显,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民族认同研究领域中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
2.4 民族认同与人格的发展
可以说,有关民族认同与个体人格关系的研究,是民族认同研究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西方研究者对人格的界定比较宽泛,因而民族认同与个体人格关系的研究有许多兴奋点。
在这一领域中,西方研究者早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像民族认同与自尊、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民族认同与自我实现、民族认同与成就动机、民族认同与控制点等,都是这一领域相当活跃的研究课题。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民族认同与个体的自尊、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等成正相关,而且民族认同态度积极的个体,其内控的可能性较大[9,10]。近期,Marie 等[11]对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民族认同冲突或民族认同混乱可以预测其自我认同危机或自我认同混乱。同时,研究也发现,个体由于内化了积极的民族认同而导致的民族认同冲突的解决不但可以预测个体内部定向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而且可以预测其外部定向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
3 民族认同的研究策略
可以说,民族认同本身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边缘交叉研究领域,因而,就其研究策略讲,也具有这种性质。概括地讲,民族认同主要有两种研究策略: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更具有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特点。这种研究策略又可细分为两种亚研究策略。具有社会学分野性质的民族认同研究一般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的态度出发,运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来了解民族成员对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固化物的外显态度。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要了解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研究策略所运用的统计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百分数等一些描述统计的方法,来了解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态度;而具有文化人类学分野性质的民族认同研究一般从个案研究着手,通过神话、历史传记、实物收集等方式,并辅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研究民族认同,这种亚研究策略具有典型的质化研究的特点。 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一般运用实验法和量表法。用实验法研究民族认同,一般是从类化着手,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通过实验操作,来了解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态度。运用实验法研究民族认同的优点是一方面它可以探讨因果关系,同时,由于它一般是在外群体参照框架下研究民族认同,因而他还可以了解群体成员对本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强势民族的认同态度。此外,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在运用到民族认同研究领域时,还常常使用量表法。比较常用的量表有Helms 编制的黑人民族认同量表(BRIAS)、Parham 等人编制的民族认同态度量表(BRIAS)、Helms 和Carter 编制的白人民族认同态度量表(WRIAS)等。这三个量表都是李克特五点量表,但前两个量表是以Cross 的民族认同发展阶段模型为理论指导而编制的,而白人民族认同态度量表是以Helms 提出的白人民族认同五阶段模型为理论指导而编制的。虽然WRIAS 的理论基础与BRIAS 及BRIAS 的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假设却是一样的,即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整合等痛苦的元认知过程,最终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态度,达成了积极的民族认同态度。
4 民族认同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民族认同既有“根基性”的认同,也有“工具性”的认同。虽然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民族认同往往是以文化单元为载体的。主权国家中各个民族对共享的普遍文化
的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各少数民族和亚文化群体在文化交往、文化融合中的心理适应与认同问题。民族是一种以“文化亲近性”(cultural nepotism) 为根基,以“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与“结构性健忘”(structural amnesia)为工具,来凝聚及调整人群,以适应现实资源之争的人类社会结群现象[12]。不难排除,不同民族重要的外部差异及血缘关系在形成民族认同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利益冲突、共同的命运等在内-外群体的分化中扮演着一个相当显赫的角色。社会关系的变迁导致的人群利益关系的重组,是造成民族认同变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移民社会或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迁中的社会是研究认同变迁的重要对象。
如果对与“认同”有关的文献进行一个检索,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我国,有关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尽管我国的民族问题与西方的不一样,但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变迁也是研究民族认同的一方沃土。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由于西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而少数民族普遍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少数民族面临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情景下,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政策的制订、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见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培养等,都是有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相对薄弱一方面与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缺乏系统的对国外研究的介绍有关。社会变迁和西部大开发引发的民族文化重组,必然引起相关研究者对民族群体深层文化心理的关注。从现有的研究看,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民族认同及其相关问题所做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比较少见,而民族认同本身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民族认同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枝烈. 原住民儿童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之探讨. 原住民教育,1986:55—80
[2]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 卢文格著. 李维译. 自我的发展.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4] Carla J, Reginald J. 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 26(1): 28-36
[5] Donald B, William M, Shannon J. African American acculturation and black racial
identity: A preliminary.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0, 28(2): 98-108
[6] Phinney J S, Lochner B T, Marphy P.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 In: Stiffman A R, Davis L E ed. Ethnic issue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London: Sage, 1990. 53-72
[7] Healms J E. An update of Helm’s white and people of color racial identity models. In: Ponterotto JG, Casas J M, Suzuki LA, Alexander C M ed.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Thousand oaks. CA:Sage,1996. 181-198
[8] Helen A, Roderick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ial identity cluster profi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0, 28(4): 194-202
[9] Drew, Rosanna ,Leigh. Migrant ethnic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7, 28(5):569-588
[10] John A, Jo M, Natalie , Michael J. Social attribution, self-esteem, and social identity. Current in social psychology, 2000, 6(5):56-75
[11] Marie L, Danel, Pat , Bria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cial/cultural identity and ego identity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Mex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0, 28(4) :208-220
[12] 王明珂.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 “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1994. 249-275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摘要】 Erik Erikson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而Marcia 则从复杂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中析出两个维度,从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随后的很多研究都把同一性发展归于个人因素,但这很难解释倒退现象,于是情境因素就被引入到同一性发展中来,现在许多研究者对于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情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一些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希望探求到自我同一性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同一性构念效度及其发展机制以及同一性构念与其它构念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探索,承诺,倒退。
1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Erikson 对自我同一性的经验性描述
Erik 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他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这一危机是青少年必经的阶段。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源于临床经验,当时他发现有些从二战返回的士兵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连接起来,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他就用“自我同一性”来描述这一现象[1]。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其进行理解。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觉和体验。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的标准是独特性和连续性,即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是连续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 Erikson 先是从自我功能的意义上来定义自我同一性的,认为自我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整合感。然后他又从不同角度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描述:结构性方面,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3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适应性方面,自我同一性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主观性方面,自我同一性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存在性方面,自我同一性给自我提供方向和意义感[2]。
2 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道路的开辟
可能正是由于Erikson 从多个角度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描述,才使得自我同一性显得异常复杂,很难进行实证研究。我们知道,自我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可以说是关于自己的无所不包的东西。而自我同一性又是对自我的一种整合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因而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
可喜的是,1966年,Marcia 在其论文中为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带来了曙光[2]。Marcia 从Erikson 对自我同一性的描述中析出两个概念:危机和承诺,后来改为探索和承诺,他把这两个概念作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维度,给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Marcia 根据这两个维度对被试进行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并不是如Erikson 所说,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这一危机,有些青少年并不经历这一危机。于是Marcia 就根据个体是否经历探索达到承诺将其分为4种类型,提出了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类型说。具体如下:
(1)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经历了探索并形成了明确的承诺。(2)延缓型(moratorium ),正在经历探索,尝试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形成承诺。(3)早闭型(foreclosure ),没有经历探索就形成了稳定的承诺、信念,这些承诺、信念多是来自于父母或重要他人。(4)弥散型(diffusion ),不主动探索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承诺。
Marcia 提出以上4种同一性状态之后,许多研究者根据Marcia 所给出的自我同一性操作性定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999年,Waterman 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过去的35年中,据估计使用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文章、论文已超过500篇,并且几乎每一本青少年发展领域的教科书都提到过这一范式。”[3]因而说Marcia 的同一性状态范式在其后的30多年中,在同一性研究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并不为过。
到目前为止,对同一性状态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式、半结构式访谈法(Identity Status Interview,简称ISI ),另一种是问卷法,比较常用的问卷有《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xtende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Identity Status,简称EOM-EIS ),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是测量4个同一性状态的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2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的子量表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子量表,前一子量表测职业、宗教、政治观点和哲学生活风格领域的内容,后一子量表测友谊、约会(dating )、性别角色和娱乐方面的内容,每一内容包括2个项目,共64个项目,采用6点量表计分[4]。不过这种量表测的是总体的同一性状态,具体领域的同一性状态多采用《Della 同一性状态问卷——职业、宗教信念和政治意识形态》(Dellas Identity Status Inventory-Occupation, Religious Beliefs, Political Ideology,简称DISI-ORP ),这种问卷有5个同一性状态,即除了完成型、早闭型、延缓型同一性状态外,还有弥散—弥散型(Diffused-diffused )和弥散—运气型(Diffused-luck )两种状态。其中弥散—弥散型与Marcia 的弥散型相同,弥散运气型的个体常依赖于运气、命运并且没有强烈的同一性承诺,在这种问卷中包含3部分,即职业、宗教信念和政治意识形态,其中每部分有7组,每组有5句话,每句话分别代表前面提到的每一种同一性状态,被试必须在其中做出一种选择[5]。
3 实证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过去的40年中,多是采用以上方法研究各同一性状态的特点和个体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路径。同一性状态的发展是沿弥散型(D )—早闭型(F )—延缓型(M )—完成型(A ),还是弥散型(D )—延缓型(M )—早闭型(F )—完成型(A )?由于涉及到发展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纵向研究。
随着纵向研究的积累,研究者逐渐发现以上两种路径的问题,即个体并不总是有先后顺序地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发展的,个体有可能出现反常现象,如A-F 、A-M 或F-D 等。Kroger 指出这种反常现象为倒退(regression )[6],并认为有些倒退是适应性的,有些为非适应性的。适应的倒退如A-M ,这样的个体可能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暂时退行到后一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达到更好的整合。非适应的倒退如F-D ,个体遇到困难后,自暴自弃,不知进取,不进行探索,也没有形成承诺。
Kroger 提出了倒退的3种形式:失衡(disequilibrium )、固化(rigidification )、整合失败(disorgination )。其中失衡的倒退是更为适应性的倒退,如Stephen 等描述的MAMA (延缓型—完成型—延缓型—完成型)循环,这样的个体总是对新经验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对其整合。固化与整合失败的倒退则是非适应的倒退如M-F ,M-D ,A-D ,F-D 等,不利于个体的发展。
Waterman 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同一性强度会增加,可倒退这一现象却说明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一性强度有可能减弱,这说明了同一性状态这一操作性定义有问题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如社会文化因素)?
对于同一性状态是否代表了同一性这一构念,在1999年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2],但多数人仍认为虽然同一性状态不能代表全部的同一性含义,但还是有一定的构念效度的。正如
Waterman 所说,同一性状态只代表了从自我同一性的某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并不会使同一性状态这一视角逊色。Waterman 的这一论断是有根据或者说得到实证证明的。例如Berzonsky 从同一性风格角度来研究自我同一性[7],认为个体是有不同的探索取向的,这些取向大致可分为信息风格(informational style )、规范风格(normative style)、弥散/回避风格(diffuse/avoidant style)。信息风格的人主动探索各种选择,寻求信息,并形成灵活的承诺。规范风格的个体很少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很容易屈从于权威和教条,承诺不灵活。弥散/回避风格的个体逃避或推迟探索,不愿面对做出决定的过程。研究表明这3种探索风格与同一性状态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现在也有人从解决问题能力这一角度研究自我同一性,试图找到它与同一性风格、同一性状态之间的联系。
既然同一性状态这一操作性定义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一性强度会减弱这一现象呢?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社会文化情境这一重要因素。
在中世纪,是没有同一性危机这一问题的。因为那时的社会有严密的社会结构,个体只能顺从某些宗教信念、价值观,没有选择的权利。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位置的变动,社会结构越来越松散,社会不再规定单一的价值观和信念,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个人的价值观是受他人尊重的。而在个体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的同时,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个体必须自己探索,自己选择[8]。而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其同一性状态自然也不同。
其实早在Erikson 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时,他就注意到了社会因素,是社会与个体发展水平的冲突造成了危机。Marcia 也承认同一性形成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1989年,Marcia 发现80年代青少年后期的加拿大被试弥散状态个体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他认为这可能是由这一时期该国的经济环境正在朝自由市场经济转变这一因素造成的。在1984年到1990年的抽样中,Kroger 也发现新西兰女性同一性完成型下降,早闭型的比例则提高,Kroger 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越来越受限制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就业机会[9]。不过尽管这些个别的研究者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已经考虑到了社会因素,但相当多的心理学者还是把研究重点放在个体发展水平上了。
研究者真正开始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应从1987年算起,当时C.té和Levine 强调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理论的同一性发展是强调情境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同一年,Grotevant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过程取向的论文。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考虑情境变量的重要作用[9]。1996年,一些研究者为了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在一期《青少年杂志》(Journal of Adolescence)发表的全部是针对情境中的同一性发展的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10]。
现在对同一性研究不再单独强调某一变量如人格变量或情境变量的作用,而是承认二者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存在交互作用的。例如Pulkkinen 和Kokko 在他们关于成年同一性发展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对其研究结果的解释就同时考虑到宏观外部因素(经济衰退)、微观外部因素(家庭)和个体内部因素(人格变量如开放性、尽责性)[11]。
4 同一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一性发展模型的提出
随着自我同一性发展既受个体内部因素影响又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这一解释越来越形成共识,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同一性发展的模型。以下就是两个有代表性的模型。 一个是C.té的同一性资本模型。这一模型整合了社会学和心理学对同一性的理解。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整体的经济政治变化、后现代的制度支持都影响着同一性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可支配的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控制环境的资源影响着个体同一性的形成。该模型认为个体对“自己是谁”进行“投资”,将来会在“同一性市场”中获益。个体生活的世界对自己提出各种要求,个体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应付,这就是同一性资本。同一性资本可分为两部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就是个体进入各种社交圈和机构的“通行证”,如教育证书、兄弟/姐妹会俱乐部的成员、个人仪态(如着装、说话风格等)。无形资产如对承诺的探索、自我强度、自我效能、认知灵活性和复杂性、自我监控、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及其他性格特征[12]。尽管这一理论较为抽象,维度较多,很难进行操作性研究。但它在同一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上建立了联系,具有很大的意义,因而关于同一性资本的研究也在继续[13]。
另一个模型是Bosma 和Kunnen 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模型或同一性发展机制的模型。这一模型是在总结前人对影响同一性发展因素的解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模型认为:同一性发展可以被看成一个重复的过程,每一次重复就是个人与情境的一次交互作用,在这些交互作用中冲突就可能发生。起初人们会尽力通过同化解决冲突,通过调节对情境的解释将其同化进已有的同一性中。如果不能同化进去,冲突就会继续存在并累积,同时逐渐消除现存的承诺,直到顺应或同一性改变发生。顺应的变化导致发展。个人和情境决定因素决定了同化和顺应的比例和二者之间的最优化平衡[9]。与上一模型一样,这一模型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5 自我同一性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研究
在一些研究者力图寻求从最佳角度描述自我同一性或寻找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发展机制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则直接以同一性状态类型说为基石,试图探求自我同一性与其它构念(如人格变量、学业适应、心理健康、认知加工、道德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如有研究发现,早毕型个体与对经验的开放性和高尽责性等人格特质有关,同一性完成型大学生更倾向于外向性[11],表现有最少的外控,相信自己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弥散型个体则表现最多的外控[14]。同一性完成型大学生有更强的自我导向和自我动机,较少的从众行为[15],有良好的学业适应,更适应的防御机制[16]。另外,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集中注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17]。
国内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则刚处于起步阶段,像国外研究者那样,对自我同一性的构念效度及发展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的研究几乎没有,仅有的一些则是修订国外问卷,研究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如关于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完成型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弥散型心理健康水平最低[18]。郭金山、车文博还根据中国人特点利用王登峰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检测了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之
间的关系[19],结果发现,同一性完成型与智慧、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等人格变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际关系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弥散型与外向性、善良、处世态度有极显著负相关,与行事风格呈较显著负相关,与人际关系有非常显著正相关。
6 小结
从Erikson 提出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到现在,虽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从单纯地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现象的描述,到从某一个角度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的研究,然后从多个角度(同一性风格、问题解决能力)对其进行研究;从把自我同一性发展变化单纯地归于个人的发展到同时考虑到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自我同一性发展机制模型;这样一个过程反映了一个概念或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证、从笼统走向深入的艰难过程。与此同时,自我同一性构念效度的提高也使得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如人格变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多。
尽管短时间内自我同一性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有关自我同一性的构念效度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模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自我同一性与其它构念的相关关系甚至因果关系。国内研究者更应加快步伐,弥补目前自我同一性研究中的缺陷,从多个角度研究自我同一性,验证或建立其发展机制模型,以使自我同一性研究更完善,同时更准确地预测同一性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郭金山.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2): 227~234
[2] Marcia J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 3: 551~558
[3] Waterman A S. Identity, the identity status, and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 a contemporary statement. Development Review, 1999, 19: 591~621
[4] Dwairy M. Internal-structural validity of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mong Arab adolescents. Identity, 2004, 4: 133~145
[5] Goosens L. Global versus domain-specific statuses in identit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two self-report measur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1, 24: 681~699
[6] Kroger J. Identity, regress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6, 19: 203~222
[7] Berman A M, Schwartz S J, Kurtines W M, et al.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in identity formation: the role of style and compet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1, 24: 513~528
[8] Yoder A E. Barriers to ego identity status formation: a contextual qualification of Marcia’s identity status paradigm.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 23: 95~106
[9] Bosma H A, Kunnen E S. Determinants and mechanisms in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1: 39~66
[10] Phinney J S, Goosens L.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ontex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6, 19: 401~403
[11] Pulkkinen L, Kokko K.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0, 34: 445~470
[12] C.té J 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identity formation: the culture-identity link and identity capit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6, 19: 417~428
[13] C.té J E, Schwartz S J. Comparing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identity: identity status, identity capital, and the individual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2, 25: 511~586
[11] Pulkkinen L, Kokko K.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0, 34: 445~470 [15] Adams G. R, Ryan J H, Hoffman J, et al. Ego identity status, conformity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in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 47: 1091~1104
[16] Cramer P.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defense mechanisms: an observer-based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7, 31: 58~77
[17] Adams G R, Abraham K G., Markstrom C A, et al. The relations among identity development,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focusing during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987, 2: 292~297
[18] 韩晓峰.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人口学刊, 2004, 1: 34~39
[19] 郭金山, 车文博.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 51~55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 摘要:自Erikson 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 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 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双环模型;同一性维度
分类号:B844
Erikson 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青春期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据多年观察和临床实践,Erikson 描述了青春期后期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危机,即同一性危机。他认为青少年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童年时期的认同(identification),使自己获得一种连续感,同时与社会建立互惠的关系。如果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具有适应性的职业和价值观承诺,就意味着他解决了危机,建立了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出现承诺缺失的情况,意味着同一性混淆(Erikson,1963) 。
Marcia 基于Erikson 的理论著述,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由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的结构。探索维度表示危机是否存在,承诺维度表示青少年处理危机的结果。根据青少年在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上不同的表现,可以将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划分成四种状态(identity status)(Marcia,1966) 。Marcia 的同一性状态模型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很多研究者开始进行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因素和人格变量的相关研究,以及同一性状态的发展模式研究。40多年来,同一性状态模型是自我同一性领域最重要的实证研究范式(schwartz,2001) ,同时,同一性状态模型也引发了许多批评与修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Luyckx 等人在状态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双环模型。双环模型是自我同一性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
1 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的理论来源
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来源于Marcia 的同一性状态模型和Grotevant 等人的同一性过程模型。
Marcia(1966,1993) 认为,同一性是个人的内在结构和主观体验,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要想进行实证研究,就得从行为层面出发,于是,他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是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组成的结构。探索指个体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的过程。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而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和自我牺牲。青少年经过探索和承诺,就可以建立自我同一性。根据个人探索和承诺的程度不同,自我同一性又可分为以下四种状态:
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 ,: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达成者。他们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具有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延缓者。他们正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
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 ,: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早闭者。他们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做出了承诺,这种承诺往往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即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
同一性混淆(identity diffusion) :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混淆者。他们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的承诺。
实证研究发现,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与特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相联系。同一性达成状态是最成熟的状态,因为它与平衡的思维,有效的决策和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相联系(schwartz,2001) 。而同一性早闭状态与一定程度的封闭、自满和僵化特征相联系(Marcia,1980) ,且更倾向于与独裁主义相关(Schwartz,2001) 。同一性延缓状态是四个状态中最具有开放性的,但同时也与情绪波动和压力相联系处于混淆状态的青少年与很多适应不良的行为相关。包括学业问题和药物滥用等问题;而且他们与原生家庭成员关系疏远,人际技能也较差。 Marcia 的研究清晰地将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区分为四种状态,启发了大量的有关同一性状态的研究。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批评,其中最重要的批评意见是,状态模型只关注同一性发展的结果,缺乏对同一性发展过程的探讨。针对这种批评。不少研究者对Marcia 状态模型的维度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
Grotevant(1987)指出,探索的构成成分、探索的前因变量以及探索过程本身才是决定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键,所以,同一性研究的重点应该探讨这些问题。他认为能力(abilities)和取向(orientations)是探索过程的两个独立成分,能力指探索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等。取向指态度因素(比如刻板和拖延) ,当个体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时,取向会影响其继续投入探索过程的意愿。
G-rotevant 提出探索过程有五个前因变量:(1)寻求信息的倾向(information-seeking tendancy) ;(2)生活中是否存在竞争力量(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competing fomes,n one's life);(3)对当前同一性状态是否满意(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with one'scurrent identity);(4)对探索过程的期待(expectationsfor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 ;(5)探索的意愿(willingness to explore)。研究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前因变量,才能预测个体现有的自我同一性状况。而且,探索过程开始后,这些变量还会不断地起指导和影响作用,甚至可能中止探索过程。因为在初步的探索之后,个体会评估和反思探索过程,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将探索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情境的变化、个人的成长、个人对探索过程的意识等都随时调节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Grotevant 还明确指出,应该讨论探索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的广度涉及对多个同一性选择进行评价,探索的深度则涉及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某一个特定的同一性选择
(Grotevant&Cooper ,1985) 。由于Grotevant 首次提出了研究同一性形成过程的观点,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同一性过程模型。
有不少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Grotevant 的模型。Berman 等人(Berman,Schwartz ,Kurtines ,&Berman,20011的研究验证了能力和风格是同一性探索过程的两个成分。Kurtines 检验了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探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验证了
Grotevant 的假设,即这两种能力都对同一性探索形成起到积极作用(schwatrz,2001) 。至于前因变量,研究发现,不愿探索(与“探索的意愿”相反) 阻碍同一性探索过程,并削弱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同一性探索的关联(schwartz,2001) 。这个结果说明了前因变量“探索的意愿”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Berman et al_2001),,同一性达成和早闭的个体,问题解决能力较之延缓和混淆的个体更低,这表明了前因变量“生活中是否存在竞争力量”和“对当前同一性状态是否满意”,的确对探索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
’无独有偶,就在Grotevant 强调应研究“探索”的过程的时候,另一位研究者Waterman 则强调“承诺”也有程度上的区分—在仅仅做出承诺和达到对承诺的高度认同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Waterman(1990)通过访谈发现,处于同一性达成状态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个体从他们所承诺的同一性选择中获得了高度的个人意义;而第二类个体的目标、价值或者信念则是以外部利益为驱动的,尽管他们也经历了选择过程并做出了承诺。Waterman 用个人表达fPersonalExpressiveness) 来代表“个人对某一项自我同一性选择的投入力量,以及他所做的选择是否处于自己生活方式的中心地位”(Waterman,1992) 。他将个人表达作为独立于“探索”和“承诺”的第三个维度,个人表达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对自己已经做出的承诺有着较高的认同程度,并在这种承诺的活动中体验到契合和完整,有很高的内部成就动机。个人表达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则相反。
最后,Meeus 等人(Meeus,1996;Meeus ,Iedema&Maassen,2002) 综合了前人研究,进一步将探索与承诺的程度联系在一起,认为探索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承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激发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现有承诺的信息,以便做出保持之或放弃之的决定。即个体探索的不仅仅是做出哪一种同一性选择,更重要的是,所做出的选择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综上所述,Grotevant ,Waterman 和Meeus 等人将探索和承诺作为具体的过程来研究,认为这两个过程有各自的影响因子,而且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经过多次重复,直到达成一个稳定的承诺。也就是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非仅仅是通过广泛选择完成一个承诺,它其实是对承诺的反复考察验证,并逐渐增强对某个承诺的认同程度的过程。
虽然大部分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者对以上结论已经达成共识,然而,近年在对同一性探索的研究中,一个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大多数研究者是将探索视为适应性的维度:而且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探索与个体的开放性与好奇心存在正相关。但是,不断也有研究发现,探索也具有适应不良特性,即探索过程与个体更高的焦虑与抑郁症状有关联。有研究者(Luyckx et al. ,2008a) 认为,这种相矛盾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没有对探索的成分做出足够的区分所导致的。于是,Luyekx 等人提出,除了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之外,可能还存在探索的第三个成分,该成分以不断试图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但同时又一直无法达成该目标为标志,因而会使个体重复的和持续的关注目标,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巨大差异,由此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感和无能感,因此导致了压力和抑郁状态。Luyckx 等人将其命名为沉浸探索(ruminative exploration) 。沉浸探索的存在得到了实证研究支持,研究发现,持续地试图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的心理努力,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不确定感和无能感,使个体感到抑郁并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Luyckx et al.,2008a) 。
Luyckx 等人之所以对探索过程做出这种区分,是受到了自我关注领域研究的启发。自我关注和自我同一性探索,都涉及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关注和对自我相关信息的搜集,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自我关注领域,Trapnell 和Campbell(1999)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自我关注(self-attentiveness):沉浸型(ruminative)和反思型(reflective)。沉浸型自我关注是一种消极的、慢性的和持续的自我关注,与恐惧和感知到的自我威胁、丧失和不公正相联系,是适应不良的;而反思型自我关注则是由好奇或者对自我的认识兴趣所驱动,是适应良好的。Luyckx 等人借用这一概念,将探索也区分为积极的反思性探索和消极的沉浸探索。前者即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跟自我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后者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相关。
于是,Luyckx 等人以Marcia 的状态模型为基础,根据Grotevant 的过程模型扩充了探索过程,根据Meeus 和Waterman 的研究扩充了承诺过程,并根据自我关注领域的研究结果区分出沉浸探索,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双环模型。
2 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的基本内容
首先,双环模型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彼此独立但又高度相关的五个维度组成的结构。五个维度分别是:广度探索(exploration in breadth),深度探索(exploration indepth),沉浸探索(mminnaive exploration),做出承诺(commitment making)和认同承诺
(identification with commitment) 。广度探索指青少年根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在做出承诺之前寻找并初步评估不同的选择;深度探索指青少年对于已经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的评估,去探知其与个人的内心标准是否吻合:沉浸探索指有些青少年由于对自身的同一性问题难以给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迟迟不能做出选择,由此带来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做出承诺表示青少年对于重要的同一性问题做出选择的程度;认同承诺指青少年对所做出的承诺的确定程度和内化程度。
Luyckx 等人(2005)曾使用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测量广度探索和做出承诺,使用
Utrecht-Groningen 的同一性发展量表futrecht ,Groningen IdentityDevelopment Scale ,
U-GID ,Meeus&Dekovic,1995) 测量深度探索和认同承诺;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证实含有四个维度(广度探索,深度探索,做出承诺,认同承诺) 的自我同一性模型优于传统的两维度(探索和承诺) 模型,四维度模型比两维度模型具有更高的内部结构效度和外部结构效度。之后。研究者以双环模型为理论依据,参考了目前使用最广的同一性问卷EIPQ ,U-GID 和个人表达性活动问卷fPersonally
Expressive
ActivitiesQuestionnaire ,PEAQ ;Waterman ,1993) ,编制了五个维度的自我同一性维度量表(Dimensions ofIdentityDevelopment Scale ,DIDS) 。使用该问卷测量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表明,五维度的模型优于四维度模型及两维度模型具有较优的内部结构效度和外部结构效度,而且,沉浸探索是独立于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的维度,沉浸探索对于较高水平的压力和抑郁症状,较低的自尊水平都有预测作用,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则与这些变量没有显著关联。上述研究证明了双环模型的五维度划分是必要且正确的。
其次,双环模型的理论认为五个维度构成了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路,同一性形成的过程是这两个环路交织进行的过程(见图1) 。第一个环路是“承诺形成环”,由广度探索和做出承诺组成,代表着承诺的初步形成。这时的探索和承诺只意味着在众多的自我同一性选择中做出决定,而不考虑个体对该选择的认同程度。第二个环是“承诺评价环”,由深度探索和认同承诺组成,强调个体通过对某一自我同一性选择的反复探索,衡量其与自身的契合程度,最后强烈地认同自己的选择。经过承诺评价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走向,有些青少年经过深度探索之后,可能对某个承诺的认同程度很高,于是达成了自我同一性,完成了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在经历深度探索之后,因为没有对承诺形成高度的认同,而重新返回到承诺形成环,即重新寻找和考虑其他可能的选择与承诺。还有一些青少年,在探索同一性目标时总是感觉到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们不断试图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又总是感到无能为力,这种心理努力以及伴随而来的无力感使他们承受着抑郁和压力。所以,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迟迟难以达到对承诺的认同,随即进入到沉浸探索中。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韵动态交互过程中紧密地相互作用,多次重复,最后才达到较稳定的状态。
双环模型强调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形成承诺和对承诺的评价是相关但不同的过程,对承诺的重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的确不是一次承诺就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构建、不断修正的动态反复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在不断建构中的适应过程。众多倾向于通过生命全程来描述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者,更强调重复评价过程中的个体不断进行承诺探索对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性。在职业发展领域,研究者也证实,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个体通过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最终做出职业决策,直至职业承诺。而对职业的探索及做出职业决策和认同决策的过程,则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相吻合:对职业的探索与做出职业决策并认同职业决策是既不同,又相关的过程。另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件(例如个人的职业选择) 也支持自我同一性的双环模型。
第三,在五个维度的关系上,双环模型中的五个维度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却存在固定的相关模式。在承诺形成环中,广度探索与做出承诺负相关,意味着个体进行的选择越多,就越难做出基本的承诺;在承诺评价环中,深度探索与认同承诺正相关,就是说,越是积极地去探索某个同一性选择,就越容易达到对它的认同;在双环之间,广度探索和深度探
索具有正相关关系,都代表着积极主动地搜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并反复评价各种选择;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正相关,个体在广度探索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才有可能进一步对所做的选择进行深度探索并达到认同,即做出承诺是深度探索的基础。Luyekx 等人在对双环模型的研究中多次验证了这种相关模式,并发现其在不同的被试群体和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稳定性。
第四,通过使用聚类分析,研究者根据双环模型中五维度水平区分出六种同一性状态。自Marcia 以来,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者就认为特定的同一性状态对应着一系列适应与适应不良症状,暗示着个体在某一时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但是,Marcia 的状态模型是理论驱动的结果,而Luyckx 等人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通过实证研究,对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六种自我同一性状态:达成(Achievement),早闭(Foreclosure),,沉浸延缓(Ruminative Moratorium),轻松混淆(carefree Diffusion),扩散混淆
(DiffusedDiffusion)和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
处于达成状态的个体,在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上得分都很高,在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上得分也较高,而沉浸探索得分低,处于最优的同一性发展水平上。即个体经过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最后达到了对承诺的认同;处于早闭状态的个体,有较高的承诺水平,较低的广度探索和沉浸探索,中等程度的深度探索;处于沉浸延缓状态的个体,有中等或较低的承诺水平,在三个探索维度上水平都很高;处于轻松混淆状态的个体,有中等或较低水平的承诺,反思性探索水平和沉浸探索水平都较低;处于扩散混淆状态的个体,承诺水平很低,但有中等水平的反思性探索,且沉浸探索的水平很高;处于未分化状态的个体,在所有维度上得分都中等或偏低。
上述不同的同一性状态对应于不同的适应水平,相对而言,处于达成状态和早闭状态的个体适应较好,具有较高的自尊,较低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并且应对疾病的策略和行为也更好。
这六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和Marcia 划分的四种状态也有相似和对应之处。同一性达成和早闭与Marcia 模型中的同一性达成和早闭的含义较相似;但双环模型又从同一性混淆中区分出了两种状态——轻松混淆和扩散混淆。处于轻松混淆的青少年不会因为目前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而感到困扰,他们并不急于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能够享受没有做出承诺的状态。处于扩散混淆的个体同样没有稳定的承诺,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的水平也都很低,但与处于轻松混淆状态的个体不同的是他们会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感到焦虑,因而沉浸探索水平很高。与Marcia 模型中的同一性延缓相比,双环模型凸显了延缓期的适应不良性质。处于沉浸延缓状态的个体经历着一定程度的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却没有达成稳定的承诺,因而沉浸探索水平较高,所以,他们的焦虑水平、不确定性和无力感也就较高。最后。双环模型还指出,有一类个体处于未分化状态,他们在所有维度上的水平都接近中值,似乎是抱着等等看的心态,他们没有做出承诺,但在某种程度上又选择了避免早闭,在一些适应性指标上,未分化状态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与达成者和延缓者的得分是一样高的。
3 双环模型的贡献以及未来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方向
双环模型的提出,整合了自我同一性研究领域多年的重要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首先,双环模型扩充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用双环模型得出的六种同一性状态,可更为准确地描述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自Marcia(1966)区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以来。一些研究者就提出还存在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不同子分类的观点。比如,有研究者
(Archer&Waterman,1990)认为,有些处于混淆状态的个体在开放性和对承诺的自觉性等方面,与同一性达成和同一性早闭的个体显著不同,但却同样能够适应良好,必须与适应不良的混淆状态有所区分。再比如,Schwartz 等人(schwartz,Kurtines ,&Montgomery,2005) 提出,对于刚刚开始同一性探索的个体来说,同一性的状态模型是不适用的,因为此时的个体的探索水平和承诺水平都较低,但他们却又与处于同一性混淆状态的个体不同。而在双环模型中,这样的个体被归为“未分化”状态。此外,双环模型明确了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个体的适应不良特征,澄清了以往关于同一性延缓的个体是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的矛盾体的观念。总之,双环模型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所得出的同一性状态更准确地描述了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之间的差异。
第二,双环模型成功地将探索的消极成分划分了出来,这样的做法解释了以往看似矛盾的现象。探索过程其实伴随着一系列的特征,既有积极的方面,如开放性、好奇心、批判思维等。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如焦虑、抑郁、药物滥用、帮派行为等。双环模型将沉浸探索这一概念引入自我同一性探索的研究中,不仅解释了已有结果相矛盾的方面,同时也将适应性探索与适应不良的探索区分开来,提醒以后的研究者分别对它们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三,双环模型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扩充成了一个发展模型。长期以来,对同一性状态模型的主要批评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发展模型,无法描述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说,状态模型既难以描述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不适合描述自我同一性在青春期发展的轨迹(Van Hoof,1999) 。然而双环模型对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即个体需要首先进行广度探索,做出承诺,然后再对该承诺进行深度探索,之后可能达到对承诺的认同,也可能重新回到广度探索阶段。这是一个反复多次的过程,青少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陷入沉浸探索,也可能最后达到对某个承诺的高度认同而变成同一性达成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有可能会经历各种同一性状态。采用双环模型进行纵向研究的结果,描述了自我同一性五个维度自身,五个维度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变量(如父母心理控制) 的动态交互作用,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双环模型作为发展模型的可能性。
第四,双环模型将自我同一性的状态模型和过程模型结合了起来,使人们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结果。双环模型主张个体的发展系统是通过心理的、社会的各种成分不断交互作用而逐渐巩固发展的,其发展系统在不同的转折点不断进行重新组织,最终才形成发展结果,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最后,双环模型提出以后,很多涉及自我同一性的研究都借鉴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如在一项教养方式与同一性发展关系的纵向研究中,研究者借鉴了双环模型对“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的区分,细致地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在同一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承诺形成阶段,承诺评价阶段) 中的作用。Coatswonh 等人(Coatsworth&Conroy,2009) 在一项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中,采用同一性反思和同一性探索作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指标,并认为后续研究中可以采用双环模型中的深度探索和广度探索作为衡量青少年同一性探
索的指标。Sehwartz 等人的研究(schwanz,Zamboanga ,Weisskirch &Rodriguez ,2009) 认为双环模型对混淆状态的区分(轻松混淆和扩散混淆) 丰富了同一性混淆的含义,并在研究中将同一性混淆定义为以上两者,采用两种不同的量表分别测量。Crocetti 等人在构建了同一性的三维模型的时候,借鉴了双环模型对探索维度的分类,提出将深度探索作为独立维度,并大量借鉴了Luyckx 等人fLuyckx ,Soenens ,&Goossens,2006b) 对同一性维度与大五人格关系的研究结果。
对双环模型的验证,和使用双环模型探讨五个维度的发展变化及动态关系,是未来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方向。首先,由于使用五个维度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局限于特定的研究者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一步去验证双环模型的解释力。其次,需要进行后续研究验证Luyckx 等人(2008)开发的自我同一性维度量表的信效度,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第三,需要有更多的实证研究证明“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是相对独立的过程。目前用于支持这一结论的研究大部分都不是使用五维度的测量方法。第四,由于将同一性状态扩充成六个,应进行后续研究以探讨每种同一性状态所对应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
在对双环模型及其量表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之后,应该使用双环模型探讨五个维度的发展变化和动态关系。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可以得出在群体水平上,同一性的五个维度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六种同一性状态的分布情况。在个体层面上,可以探讨同一性的发展轨迹。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的青春期以至于成年早期,个体的同一性状态和维度水平是否存在一致的发展轨迹? 更重要的是,未来研究应关注于某个维度的初始状态对于其他维度发展变化的影响。比如,在做出承诺这个维度上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会迟迟难以进入“承诺评价环”,以至于在“深度探索”和“认同承诺”维度发展缓慢。明确五个维度之间的动态关系将有助于厘清个体在某个时期中同一性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干预项目的设计。
范文二:社会认同最终问卷
地区编号:__ __ 城/乡:__ __ 职业编号:__ __ 调查员:__ __ 调查时间:__ __ 问卷编号:__ __
亲爱的青年朋友:
您好! 为了了解青年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探索青年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全国抽样开展了这项调查。本调查不记单位和姓名,大约只会耽误您20分钟的时间。选项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与您一样的青年朋友,相信您会认真完成。
感谢您的支持和合作!
全国青年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 2010年9月
填答方法:在合适的答案号码上打勾,或填写在“请注明”的__ _中。若无说明,每题只选一个答案。各
题题干右边的编码栏不用填写。
A1. 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A1 A11. 您现在主要生活在哪里? A11 A2. 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19 ____ 年 A2 ①本省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②本省地级市 A3. 您的民族是 族 A3 ③本省县级市或县城 ④本省乡镇 ⑤本省农村A4. 您的文化程度: A4 ⑥外省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⑦外省地级市 ①小学 ②初中 ③高中、中专或技校 ⑧外省县级市或县城 ⑨外省乡镇 ⑩外省农村 ④大专 ⑤本科 ⑥研究生及以上 A12. 您每月的收入属于下列哪个范围? A12 A5. 您的政治面貌: A5 ①无收入 ②1000元以下 ③1000-2000元 ①党员 ②团员 ③群众 ④民主党派 ④2000-3000元⑤3000-4000元 ⑥4000-5000元 A6. 您现在是工作还是上学? A6 ⑦5000-8000元 ⑧8000-10000元 1工作(工作者不填答A6 .1,直接跳答A7) ⑨10000-20000元 ⑩20000元以上 2上学(上学者填答A6 .1) A13. 您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吗?(包括贷款购房)
A6.1您学的专业是哪类? A6.1 ①有 ②没有 A13 ①文科类 ②理工类 ③医学类 ④农学类 ⑤艺术体育类 第二部分 ⑥其他(请注明) A7. 您的宗教信仰是 A7 B1. 您喜欢别人称您为“80后”吗? B1 ①佛教 ②道教 ③民间信仰 ④天主教 ①非常喜欢 ②比较喜欢 ③无所谓 ⑤回教/伊斯兰教 ⑥基督教 ⑦无宗教信仰 ④不太喜欢 ⑤很不喜欢 ⑧其他(请注明) B2. 您认为社会的发展和您个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A8. 您是不是独生子女?①是 ②否 A8 ①关系密切 ②比较密切 ③一般 B2 A9. 您的婚姻状况: A9 ④关系不大 ⑤没有关系 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或丧偶 B3. 您喜欢自己的家乡吗? B3 A10. 您18岁以前主要生活在哪里? A10 ①非常喜欢 ②比较喜欢 ③无所谓 ①本省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②本省地级市 ④比较讨厌 ⑤非常讨厌 ③本省县级市或县城 ④本省乡镇 ⑤本省农村 B4. 您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哪一个阶层? ⑥外省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⑦外省地级市 ①上层 ②中上层 ③中层 B4 ⑧外省县级市或县城 ⑨外省乡镇 ⑩外省农村 ④中下层 ⑤下层
1
第一部分
B5. 对于以下说法,您的态度是什么? B8. 对于以下说法,您的态度是什么?
(根据数字的含义,在每个空格中填写合适的数字)
1非常赞同 2比较赞同 3中立 4比较反对 5非常反对
B6. 对以下事件或现象,您的态度是什么?
(根据数字的含义,在每个空格中填写合适的数字)
1非常赞同 2比较赞同 3中立 4比较反对 5非常反对 度是什么?
(根据数字的含义,在每个空格中填写合适的数字)
1非常赞同 2比较赞同 3中立
(根据数字的含义,在每个空格中填写合适的数字)
1非常赞同 2比较赞同 3中立
4比较反对 5非常反对
B7. 您对目前自己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
(根据数字的含义,在每个空格中填写合适的数字)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一般 4不太满意 5非常不满意
2
第三部分
C10. 下表列举了一些具体事务,请根据括号中的说明
C1. 您是否了解国家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政策? 进行相应的填答。
C1
①比较了解 ②不太了解 ③不了解 ④没听说过
C2. 您主要通过下列哪些途径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相关信息?(最多选3项)
①电视 ②网络 ③报纸 ④广播 ⑤老师 ⑥同学 ⑦朋友 ⑧家人 C3. 您认为自己是否掌握比较实用的谋生技能/专业? C3 ①否 ② 是(请注明:_________) ③正在学习(请注明:_________)
C4. 您认为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有:(最多选3项)
①教育公平问题 ②教育质量问题 ③上学难 ④上学贵 ⑤校园安全 ⑥其它 (请写明)_________ C5. 您是否参加过文娱类的组织/团队? C5 ①参加过 ②没有,不愿意参与 ③没有,但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参与
C6. 您是否参加过体育类的组织/团队? C6 ①参加过 ②没有,不愿意参与 ③没有,但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参与
C7. (没有参加过体育运动会者请跳过此题直接填答
C8题) 您参与过哪个级别的公共体育运动会? C7 ①参加过村庄、社区或学校级 ②参加过乡镇级
③参加过县(市)级 ④参加过省级 ⑤参加过国家级
C8. (没有参加过科学技术研究者请跳过此题直接填答
C9题)
请问您参与过何种类型的科学技术研究? C8 ①理工农医类 ②人文社科类
③前两类都参与过 ④ 其它(请注明)C9. 您对下列几种常见的流行疾病的应对情况:
3
C11您近几年来对社会事业建设的关注情况: D2. 下表列举了社区(小区、村庄)的一些具体事务, 请根据括号中的说明进行相应的填答。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第四部分
D1. 您对自己所在社区(小区、村庄)相关事务的关注 情况:
4
第五部分
注意:
E1至E7题,参加工作者请填答,在校学生不用填答。
注意:
E8至E14题,在校学生请填答,参加工作者不用填答。
E1. 您认为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样的? E1 E8. 您认为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样的?
①收入高的 ②自己喜欢的 ③社会地位高的 E8 ④富有挑战性的 ⑤自由自在的 ⑥其它(请写明)_______ ①收入高的 ②自己喜欢的 ③社会地位高的 E2. 您现在的工作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E2 ④富有挑战性的 ⑤自由自在的 ⑥其它(请写明)_________ ①学校毕业直接分配的 ②单位招工自己应聘的 E9. 对于专业和学校的满意度:
③家人或亲戚帮助联系的 ④同学朋友帮助联系的 ⑤自己创业 ⑥ 其他方式(请写明)______
E3. 您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
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最多选3项) ①就业难 ② 不感兴趣 ③学校教学差 E4. ④其他(请写明)______ 题) E11. 您在学校的基本情况: 您对自己从事的行业不满意的原因是:(最多选3项)
①待遇低 ②太辛苦 ③不感兴趣 ④社会地位低 ⑤人际关系发生矛盾 ⑥其他______ E5. (对自己工作职位满意者请跳过此题,直接填答E6题)
您对自己的职位不满意的原因是:(最多选3项) ①待遇低 ②太辛苦 ③不感兴趣 ④社会地位低 ⑤人际关系发生矛盾 ⑥其他______ E6. 您在工作/生产中的表现:
E7. 信心与展望: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5
¥_______ (请写明) E13 E14. 您上学的目的是:(最多选3项) E14 ①找到好工作 ②自己喜欢 ③赚钱买房买车 ④赚钱结婚生子 ⑤实现自己的理想
⑥为社会创造价值 ⑦其它(请写明)_________
第六部分
F1. 您对下列公共事务或问题的了解情况是:
F4. 您对下列问题及其相关政策的认知和参与情况: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F2. 您对下列公共事务或问题的反馈情况:
F3. 以上公共事务或问题方面的相关信息,您是通过下 列哪些方式获取的?(可多选)
① 电视 ②听广播 ③ 看报纸 ④看杂志 ⑤上网 ⑥ 生活中的亲戚朋友 ⑦ 其他(请注明)_____
6
第七部分
G1. 近一年来,您参与以下公共环境保护活动的情况:
H3.您是否加入或享受到以下各项福利?
H4.您对以下说法的态度是:
动,其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① 不知道有此类活动信息
② 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参与
③ 自己没时间和精力参与 ④ 认为这些活动无益于环境的保护
⑤ 环境保护问题是政府的责任
⑥ 自己没有兴趣参与
H5.⑦ 很想参加,但生活地的周边没有此类
活动
H6题) ⑧ 其他(请写明)_____
近一年来您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的情况: H5
①没有参加过 ②很少参加 ③参加比较多 第八部分
H6.您认为当前我国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与过去相比有何变化? H6 H1. 您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看法:
①大大减弱 ②有所减弱 ③没有什么变化 ④有所增强 ⑤大大增强 H7.您是否参与过以下各类组织的活动?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表中选择相应空格打√)
H2.您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是否满意?
7
H8.您如果参与过H7中组织的活动,原因是 H8 ①义务取向,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②心理需求,结交朋友,学到更多东西 ③消极跟随,应付组织或消磨时间 ④其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考虑
H9. (参加工作者填答此题,学生直接跳答H10题) 您对自己工作单位(企业)的感受:
您对我们的调查内容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欢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您认为80后有什么特点?
2. 您认为自己可以直接参与的社会建设有哪些方面?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参与?
3. 您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安全和幸福吗?如果没有感到安全和幸福,原因是什么?
H10.(在校学生填答此题,参加工作者不用填答) 您对校园生活的感受:
8
范文三:社工职业认同问卷
社工职业认同问卷
社工同仁: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我们的调查给予大力支持~本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您对于当前社工职业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您对全部问题的真实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希望您能如实、完整地填写。本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不会对您产生不利影响,请放心填答。
以下问题若无说明均为单选:
一、您的个人情况
1、性别:A.女 B.男
2、年龄:A.21岁及以下 B.22----23岁 C.24-----25岁 D.26岁及以上
3、学历:A.博士 B.硕士 C本科 D.大专 E.中专及以下 4、您最高学历的专业是:------------------
5、您的工作地点是(**省**市)------------------
6、(作为社工)工作时间:A.一年以下 B.一年 C.两年 D.三年及以上
7、工作机构的性质:A.民间社团 B.政府部门
8、您的做社工的月工资是:
A.1000元以下 B.1000—1500 C.1501—2000 D.2001—2500
E.2501—3000 F.3001—3500 G.3501—4000 H.4000元以上
二、
1、您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是,
A.发挥我的特长,能实现自我; B.完全为了谋生
C.受别人影响 D.找不到工作,暂时先做社工
E.我也不清楚 F.其他(请注明)------------------------------------------------
2、当您在社会交往中被强调自己的社工的身份时,您有什么感觉,
A.非常自豪 B.有点自豪 C.没什么感觉 D.有点自卑 E.非常自卑
3、您认为目前社工的社会地位如何,
A.非常高 B.比较高 C.一般 D.比较低 E.非常低
4、您觉得自己的薪酬是否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相符,
A.很相符 B.比较相符 C.一般 D.薪酬有点低 E.薪酬过低 5、现在的工作给你的感受是:
A.快乐 B.满足 C.迷茫 D.痛苦 E.其他(请注明)------------------
6、您是否满意目前的工作条件,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7、当您的合约期满后,您将会,
B.可能从事社工 A.继续坚定地从事社工这一职业
C.不知道 D.基本不会从事社工
E.肯定不做社工
8、朋友们对你做社工是如何评价的?
A.认为我非常适合这一职业
B.认为我比较适合这一职业
C.没什么评价
D.认为我不适合做社工
E.其他(请注明)-----------------------------------------------------------------------------------------
9、家人支持你做社工的选择吗,
A.非常支持 B.比较支持 C.一般 D.不支持 E.非常不支持 10、案主对您的工作有何评价,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知道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11、您认为自己是否胜任社工这一职业,
A.非常胜任 B.比较胜任 C.一般 D.不胜任 E.非常不胜任 12、您认为自己是一名( )的社工,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E.很不合格 13、如果现在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任然会选择社工吗,
A.毫不犹豫地选择 B.会选择 C.无所谓 D.不选择 E.坚决不选择 14、改变以下的什么,你觉得您会更满意目前的工作,(可多选)
A.增加收入 B.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减轻工作压力 D.改善工作环境 E.增加在职培训
F.其他-------------------------------------------
15、您会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选择做社工吗,
A.非常支持 B.比较支持 C.一般 D.不支持 E.强烈反对
16、您认为一下什么因素能影响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请按重要程度排列(由重要到次要)
A.工作环境 B.经济收入 C.朋友的评价 D.家人的支持 E.自己的能力 F.个人兴趣
G.发展前途 H.社会地位 I.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如在职培训等)
顺序是:--------------------------------
17、您会因为什么原因而不再选择社工这一职业,(选择三项)
A.工作压力太大 B.薪酬太低 C.家人的强烈反对 D.自己不适合社工这一职业
F.发展空间小 G.社会地位低 E.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
H.其他(请注明)--------------------------------------------------------
18、您是怎样认识社工这一职业的(社工存在的必要性、目前的困境),(必填)
----------------------------------------------------------------------------------------------------------------
----------------------------------------------------------------------------------------------------------------
----------------------------------------------------------------------------------------------------------------
----------------------------------------------------------------------------------------------------------------
----------------------------------------------------------------------------------------------------------------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范文四:民族认同问卷(发放)
新疆中学生民族认同及国家自豪感的研究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人们中华民族与国家自豪感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你对本调查问卷的回答将会对我们的研究提供非常有意义的信息。本调查问卷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大家只需要填写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即可。本问卷不用署名~并且所有回收的问卷都会保密。感谢您的参与和合作:
一、您的个人信息(请填写或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性别:? 男 ? 女
2.民族:? 汉族 ? 维吾尔族 ? 哈萨克族 ? 其他民族 3.年龄:__________4.年级:__________
5.家庭居住地:? 城市 ? 团场 ? 牧区
二、你对自己民族(即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56个民族之一)的看法。
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看是否符合您的情况~并十比有有比十在相应的数字上打“?”~1表示这句话“十分不符合”分较些些较分你的情况,或你“十分不同意”这种说法,~2表示“比不不不符符符较不符合”~3表示“有些不符合”~4表示“有些符合”~符符符合 合 合 5表示“比较符合”~6表示“十分符合”。 合 合 合 1.我知道自己是本民族的一员。 1 2 3 4 5 6 2.在我心目中,我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1 2 3 4 5 6 3.我知道自己民族的一些独特风俗习惯。 1 2 3 4 5 6 4.我的民族身份对我而言无关紧要。 1 2 3 4 5 6 5.我认为我的民族有许多优秀的品质。 1 2 3 4 5 6 6.我知道本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1 2 3 4 5 6 7.我很乐意别人知道我的民族身份。 1 2 3 4 5 6 8.要是我不是本民族的一员就好了。 1 2 3 4 5 6 9.我会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传承下去。 1 2 3 4 5 6 10.在远离本民族的地方遇见与我同民族的人,我会感到亲切。 1 2 3 4 5 6 11.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不太了解。 1 2 3 4 5 6 12.我为自己是本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1 2 3 4 5 6 13.远离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我感到不安。 1 2 3 4 5 6 14.我本民族的身份对我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1 2 3 4 5 6 15.其他的本民族成员对于我而言就像家人。 1 2 3 4 5 6 16.我不会刻意学习和保持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1 2 3 4 5 6 17.我不做我民族不允许的事情。 1 2 3 4 5 6 18.我将来会优先选择在自己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和工作。 1 2 3 4 5 6 19.如果听到其他人说我民族的坏话,我会感到生气。 1 2 3 4 5 6 20.我知晓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1 2 3 4 5 6 21.只要有机会,我会选择吃自己民族的传统食物。 1 2 3 4 5 6 22.我会庆祝本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 1 2 3 4 5 6
1
23.民族的将来与我无关。 1 2 3 4 5 6 三、你对中华民族的看法。
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看是否符合您的情况~并十比有有比十在相应的数字上打“?”~1表示这句话“十分不符合”分较些些较分你的情况,或你“十分不同意”这种说法,~2表示“比不不不符符符较不符合”~3表示“有些不符合”~4表示“有些符合”~符符符合 合 合 5表示“比较符合”~6表示“十分符合”。 合 合 合 1.我认为自己是典型的华人。 1 2 3 4 5 6 2.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象征。 1 2 3 4 5 6 3.中华民族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1 2 3 4 5 6 4.我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 1 2 3 4 5 6 5.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了解。 1 2 3 4 5 6 6.我为自己是华人感到自豪。 1 2 3 4 5 6 7.我觉得中华民族很优秀。 1 2 3 4 5 6 8.如果我在国外遇见华人,我会感到亲切。 1 2 3 4 5 6 9.我没有刻意去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1 2 3 4 5 6 10.我知道中华民族的含义。 1 2 3 4 5 6 11.我从心里感到自己和其他的华人是一家人。 1 2 3 4 5 6 12.我很看重自己是华人这一点。 1 2 3 4 5 6 13.没有中华民族的将来就没有我的将来。 1 2 3 4 5 6 14.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典型的风俗习惯。 1 2 3 4 5 6 15.我的中华民族身份对我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1 2 3 4 5 6 16.我喜欢吃中国菜。 1 2 3 4 5 6 17.我的华人身份会妨碍我将来的发展。 1 2 3 4 5 6 18.假如我远离华人群体,我会感到不踏实。 1 2 3 4 5 6 19.我不做违背中华民族文化的事情。 1 2 3 4 5 6 20.如果听到他人说中华民族的坏话,我不会感到生气。 1 2 3 4 5 6 21.如果有来世,我还愿意成为华人。 1 2 3 4 5 6
四、您对国家的自豪感
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看是否符合您的情况~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1表示这句话“非常自豪”符合你的情况,或你“十分自豪”这种说法,~2表示“有些自豪”~3表示“不太自豪”~4表示“完全不自豪”。
非有不完
常些太全
自自自不
豪 豪 豪 自
豪
1 2 3 4 1.中国的民主政策
1 2 3 4 2.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
2
1 2 3 4 3.中国的经济成就
1 2 3 4 4.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中国在科技技术上的成就
1 2 3 4 6.中国在体育上的成绩
1 2 3 4 7.中国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绩
1 2 3 4 8.中国的军事力量
1 2 3 4 9.中国的历史
1 2 3 4 10.中国对社会各群体的公平和公正待遇
感谢您的配合~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
2011/11/1
3
范文五:幼儿性别认同问卷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统计问卷?
主试在实验前?要取得幼儿好?感和信任,要在幼儿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进行,提问时语气要?柔和,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尊重幼儿,不要给幼儿任?何提示,详细、真实记录幼儿?的回答。本问卷结果将?严格保密,不得公开幼儿?的个人信息,包括幼儿家长?,最终结论将以?全体幼儿的整?体情况进行反?映,不涉及幼儿个?人隐私。 幼儿姓名班级?性别
1、你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2、小雪(图3中的女孩?)是男孩还是女?孩,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3、小亮(图4中的男孩?)是男孩还是女?孩,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4、你长大了是当?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
A、爸爸B、妈妈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5、小雪长大了是?当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
A、爸爸B、妈妈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6、小亮长大了是?当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
A、爸爸B、妈妈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7、如果小雪想成?为一个男孩,她能吗,为什么,
A、能B、不能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8、如果小雪玩了?手枪和男孩的?东西,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9、如果小雪穿上?了男孩的衣服?(图5),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0、如果小雪把头?发剪短了(图6),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1、如果小雪把头?发剪短了并且?穿上男孩的衣?服(图7),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
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2、如果小亮想成?为一个女孩,他能吗,”为什么,
A、能B、不能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3、如果小亮玩了?玩具娃娃和女?孩的东西,他是一个女孩?还是男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4、如果小亮穿上?了女孩的衣服?(图8),他是一个女孩?还是男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5、如果小亮把头?发留长了(图9),他是一个女孩?还是男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
原因:。
16、如果小亮把头?发留长了并且?穿上女孩的衣?服(图10),他是一个男孩?还是女
孩,为什么,
A、男孩B、女孩C不知道?D、不确定原因:。
17、幼儿最喜欢的?玩具(只限1个)是。(主试观察后填?写) A、玩具手枪B、玩具汽车C、变形机器人D?、足球
E、手镯F、镜子G、毛绒玩具H、布娃娃
18、问幼儿: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男孩还是女孩?)原因。 A、男孩 B、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