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特别策划
Specials
曹红辉熊文
【摘要】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
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
构性矛盾突出
品。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去新西兰买奶粉,去荷兰买剃须刀,去美国买成衣。又比如,我国的备类
别是增强医疗、养老、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这需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投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改善了,消费需求从以前的“吃得饱、穿得暖”,转变为“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穿得暖、还要穿得美”。低端产品被自然淘汰,而高质量的产品大受欢迎。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们出国日益频繁。国人每年大约一亿人次出国旅行,每人平均在海外购物额超过5000美元,其中,很多人是到国外采购中国生产或应该能够生产的产
养老需求巨大,但高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机构却奇缺。城市化的加速使人们对公共交通和环境治理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公交系统太拥挤,雾霾又成为了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
当前,虽然传统的短缺现象不复存在,但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当从供给一侧着手,改善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特
资和创新,化解结柯f生矛盾。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睫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缺乏,而且企业盈利下降,债务风险上升。全部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8.3%已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6.4%,其中中央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
24
万方数据
1人民论坛l201512下
年的56%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7.7%。债务风险和通缩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持续下滑,不良资产积压,传统行业的生存举步为艰,大量僵尸企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风
险源。
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英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摆脱滞胀,走出衰退。
过去二十多年来,“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人们耳熟能详。“三驾马车”指的主要是需求侧,与其相对的是供给侧,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决定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J|生改革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备生产领域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促使资源转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既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
以往。宏观调控更多地采用货币政策,通过总量调整来激发短期增长。然而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人民币,但经济颓势难改。无论是2009—2010年的“四万亿”。还是目前“精准投资”,均收效不佳。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对总需求进行管理的刺激性
政策对前一种隋形短期内有效,但
对后者尤其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却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及时转变思路。从总需求管理转为对供给侧调整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重新激发创新的活力。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管理而言的,主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长期创新活力,注重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纵观经济思想史,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
“里根经济学”
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也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领域的要素升级,还包括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创新型政府管理等创新。同时,通过减税、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
(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
遣陛,改善经营环境。最后,通过
万方数据
Dec,2015PEOPLEtSTRIBUNE
25
特别策划
Specials
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新服务。
保护等标准,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同时建立产业援助机制,为企业退出提供必要的通道和支持,重点在失业救济、离岗培训、土地、设备转换等方面提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不可偏废。宏观经济面临周期衰退时,一般是需求不足,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这是宏观经济逆周期的主要调节手段。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当前,供给和需求两端都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事实上,我国已经着手对供给加大改革,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旨在创造新的供给。同时,扩大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给排水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因此,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我们应当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实行动态的管理政策。垦垦雪I
(作者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国家
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绿色供给,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入手,树立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样是发展的理念。
实现消费升级。重点对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实施和促进消费升级,对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升级领域探索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资支持。
以“互联网+”改善产业业态。鼓励采用互联网、智能机械等技术和创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进一步放宽民生领域的准入。在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应加快市场准入放松的进程,比如。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不仅带来新的商业增长点,也能切实改善生活
品质。
供必要的协助和经济补贴。
简政放权,降低税费。一方面,要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我们要为企业减税减负,提高竞争力。因此,只有简政放权,调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才能为改善供给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应减少财政性投资的比重,优化市场和产品的供给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以中国研发创造新供给。苹果手机再次论证了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理论。因此,一味依赖“后发优势”,依靠模仿和引进,就不可能在大飞机、芯片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实现突破和飞跃。应当加强培育竞争优势,通过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供给由低端、廉价转向“高大上”。
开发银行研究院综合处副处长)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时效性不尽相同。需求侧调控侧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财政性支出、货币信贷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长期则难以为继,而供给侧调控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短期内难以见.效。
【参考文献】
①《国企加杠杆对经济拉动效果不明显》,申万宏源研究报告,2015年11月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产能的进入。对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劳动
23‰
责编7张寒美编/李祥峰
26
1人民论坛I2015.12下
万方数据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曹红辉, 熊文
曹红辉(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熊文(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综合处)人民论坛
People's Tribune2015(36)
引用本文格式:曹红辉. 熊文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期刊论文]-人民论坛 2015(36)
范文二: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摘要】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我们应当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实行动态的管理政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 “三驾马车” 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改善了,消费需求从以前的“吃得饱、穿得暖”,转变为“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穿得暖、还要穿得美”。低端产品被自然淘汰,而高质量的产品大受欢迎。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们出国日益频繁。国人每年大约一亿人次出国旅行,每人平均在海外购物额超过5000美元,其中,很多人是到国外采购中国生产或应该能够生产的产品。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去新西兰买奶粉,去荷兰买剃须刀,去美国买成衣。又比如,我国的各类养老需求巨大,但高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机构却奇缺。城市化的加速使人们对公共交通和环境治理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公交系统太拥挤,雾霾又成为了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
当前,虽然传统的短缺现象不复存在,但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当从供给一侧着手,改善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增强医疗、养老、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这需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投资和创新,化解结构性矛盾。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长期粗放式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缺乏,而且企业盈利下降,债务风险上升。全部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8.3%已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6.4%,其中中央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6%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7.7%。债务风险和通缩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持续下滑,不良资产积压,传统行业的生存举步为艰,大量僵尸企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源。
以往,宏观调控更多地采用货币政策,通过总量调整来激发短期增长。然而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人民币,但经济颓势难改。无论是2009-2010年的“四万亿”,还是目前“精准投资”,均收效不佳。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对总需求进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对前一种情形短期内有效,但对后者尤其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却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及时转变思路,从总需求管理转为对供给侧调整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重新激发创新的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管理而言的,主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长期创新活力,注重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纵观经济思想史,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英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摆脱滞胀,走出衰退。
过去二十多年来,“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人们耳熟能详。“三驾马车”指的主要是需求侧,与其相对的是供给侧,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决定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促使资源转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既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也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领域的要素升级,还包括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创新型政府管理等创新。同时,通过减税、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经营环境。最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新服务。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绿色供给,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入手,树立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样是发展的理念。
实现消费升级。重点对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实施和促进消费升级,对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升级领域探索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资支持。
以“互联网+”改善产业业态。鼓励采用互联网、智能机械等技术和创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进一步放宽民生领域的准入。在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应加快市场准入放松的进程,比如,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不仅带来新的商业增长点,也能切实改善生活品质。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产能的进入。对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同时建立产业援助机制,为企业退出提供必要的通道和支持,重点在失业救济、离岗培训、土地、设备转换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和经济补贴。
简政放权,降低税费。一方面,要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我们要为企业减税减负,提高竞争力。因此,只有简政放权,调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才能为改善供给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应减少财政性投资的比重,优化市场和产品的供给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以中国研发创造新供给。苹果手机再次论证了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理论。因此,一味依赖“后发优势”,依靠模仿和引进,就不可能在大飞机、芯片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实现突破和飞跃。应当加强培育竞争优势,通过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供给由低端、廉价转向“高大上”。
要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时效性不尽相同。需求侧调控侧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财政性支出、货币信贷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长期则难以为继,而供给侧调控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短期内难以见效。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不可偏废。宏观经济面临周期衰退时,一般是需求不足,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这是宏观经济逆周期的主要调节手段。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当前,供给和需求两端都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事实上,我国已经着手对供给加大改革,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旨在创造新的供给。同时,扩大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给排水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因此,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我们应当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实行动态的管理政策。
(作者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综合处副处长)
【参考文献】
①《国企加杠杆对经济拉动效果不明显》,申万宏源研究报告,2015年11月23日。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范文三: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认识
摘要:本从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经济空间三个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着重点,得出如下结论:产业供给侧改革应集中在服务业,着力于提升普通产品的质量,应为新兴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发展;产品质量
1.从产业角度出发,我们当前产业供给侧改革应集中在服务业 一国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三次产业的综合发展结果。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两次针对农业和工业供给侧政策改革功:
1.农业供给侧改革:1978年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从制度上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解除束缚在农民身上的各种框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让我国农业供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是工业的发展基础,农业供给的增加发展为我国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2.工业供给侧改革:我国从1980开始的经济特区政策,与当时的全球化生产趋势接轨,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供给侧的改革极大提升了中国工业品德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中国国内需求,还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工厂。
产业结构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第一序列。长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缺乏协同性,发展不同步。当前,我国应该尽早出台服务
业供给侧政策改革,尤其需要开放被国企垄断的高侧服务业,完成第三产业的供给侧革命,让三次产业两相互动,积极融合,必然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拉升力量。
2.从消费角度出发,中国需要在产品质量上花大力气
近年来,随着国人收入的增加,中国人消费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每年涌向海外市场近一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用于购买新西南奶粉、日本电饭锅、韩国面膜等普通商品,为什么出现这样情况?供应与新型的消费需求不匹配!即国内产品的质量跟不上国人的消费要求!产品的质量包括设计、耐用性、安全性、效果等等,很明显,当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商品相较于欧美国家,仍存在巨大差距。这些很多不是技术上的原因,只是管理和质检加强,这类普通商品的质量必然能上升一个层次。同时,诺基亚、摩托诺拉等著名企业的倒闭应该让中国制造业有所警醒,这类企业的产品质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缺乏紧跟潮流的思维。因此,国家在消费上发力,对于在国家竞争中缺乏优势的产品应着重从商品质量出发,对于质量在国际领先的产品,则鼓励其创造新的潮流。
3.从经济空间的角度出发,需要发力在新兴产业
我国经济多年来为了维持GDP增长率、就业人口等等经济指标,造成过剩产能问题屡攻不破,劣质工程、低效项目屡禁不止,僵尸企业、银行的僵尸账面等屡杀不绝,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思维依旧在中国经济空间有生存土壤。有限的经济发展资源被浪费在在这些负效应产业上,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新兴产业的经济
发展空间。未来政府应逐步清理这些负效应产业,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应及时处理掉,给新兴产业提供急需的经济发展资源,让新兴产业的供给能力增强增大。
范文四:对供给侧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调控思想的几点认识
课程前言
实际上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对这个问题初次接触的人解释一下我觉得也挺好,我初次接触的时候觉得横空出世,怎么在中国提出一个供给侧,我对这个不太懂,而且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以来真是一个热词,人禁不住信息轰炸,为什么从各个渠道对我们进行信息轰炸,旨在引领思想风暴,让大家把这个转到这个上面,我们高层是多渠道释放,很多重要的场合重要的会议不断释放供给侧改革这样一个名词,媒体是连篇报道这个,国际上是不是对国际宏观研究和理论要有什么贡献,学者纷纷阐释,我说这个东西本来说的人不多,今天上午上来就说这个,说的我简直特别不好意思,而且我们说横空出世是在此之前尤其是11月10日之前,并没有学者或者智库对这个问题有精深的阐述,有多少实践上的阐述,这个是引人注目的预测,我说过谁都能说,但是你没有影响,凸显中央高层给学术研究的把握和引领,感情是中央领导说出来是一个事,那就真是个事我们这么多人纷纷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挺好,省得老乱。人们对供给侧改革各种贡献都充满了期待,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两周刚开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都差不多,不用学。我说这样几个小问题。
一、对“供给侧改革”的大致理解
第一是我对它的大致理解,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是供求失衡,而且供大于求,没说的,要不然有这么一个宏观经济现状犯不着提这个,背后的经济增速下滑,这次治理重心从供给方治理,增加有效供给,需求管理作为辅助手段,再平衡动力,通过改革释放供给潜能,辅助于适当需求拉动,主要措施就不念了,中央说完了,主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际上就是再平衡的机理,现在供大于求,你增强需求不就完了,怎么把重心放在增加供给上了,但是这个平衡跟这个完全不一样,增加有效供给释放需求潜力,跟平常讲课的人一个启示,这个供求关系不是算术关系,两者之间宏观调控,完全可以朝一个方向用力。
二、三位一体、合乎逻辑
第二个问题是三位一体,合乎逻辑。我们经济做的这些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可能有三个词或者三种认识,集中体现我们现在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的一些看法第一个就是市场决定,就是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有这么一句话,紧紧围绕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我认识是理念层次的,市场是决定的,这句话是真的,不能一遇事就不这么
做。第二个就是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这都是最高领导说的证明是真的,体现了我们这一代领导集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问题。第三是供给侧改革,我觉得这三个认识是相互激起一脉相承的关系,必然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是新而且是常态,不是说非要去改变的,因为是常态,因此我就可以调整的中心放在供给侧,不是放在需求侧。
我简单画了一个图,刚才说的三个东西是一个整体,市场决定是一个理念层面,因为有市场决定理念的层面因此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得出新常态的判断,因此可以整个调整的重心放在供侧,不着急后面就是一个解释,就是承认尊重市场机制的决定性地位,认可市场机制所决定的经济放缓和重组的过程。改革不适应市场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如果我们不搞三位一体,如果中央不坚持三位一体的东西会坚持什么呢,会坚持这样一些东西,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政府提更重要的内容,虽然有时候不自由自主这样说但是不自觉这样做了,因此赶紧刺激起来,就是需求刺激,三个关系就是理念、判断和对策的问题,如果是政府决定,特别崇尚看得见的,政府力量太大了,我们中国发展这么快就靠政府力量,因此觉得当前形势就是不足,提出任务就是要重振经济,我们就保8%,我们特别着急,需求管理是最省事的,就是往这里调。幸亏我们现在不是要这么做了。
三、破解路径依赖、创新调控模式
第三个问题是破解路径依赖,创新调控模式。供给侧改革摆脱了以往调控思想和模式的路径依赖性。过去怎么办,现在很多人就会拿现成来用,创新都是被迫的,我们在宏观调控模式上有所创新,是因为原有的路径向宽松的经济政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传统手段不能够实现我们调控目的,我有一个简单分析比如说按照传统路径依赖,首先是财政政策,经济下滑的时候财政政策最管事,但是我们往财政政策一看,你没有力量,你财政政策拿不出足以支撑调控目标这么一个力量出来,这种力量主要是可能性少,国家财政是不是有能力支撑扩张的东西,我分析完之后觉得没有这种能力,首先看财政赤字,决定财政政策有没有劲儿,就是一个,就是财政赤字,你还有多大赤字空间,我们习惯使用的都是3%,这是欧盟说的,我们中国自己说的我们还真不信,信是人家说的,我们之所以相人家说的,即使3%跟欧盟情况相适应,但是未必拿到中国就用,我们需要做一个调整,我这里面假定财政能力是支撑财政赤字规模的唯一能力,这个财政能力一个国家平等下的财政能力集中反映很多东西,从经济发展类型、体制类型拿过来用就可以,我们一般家庭和一个家财万贯的人是不一样的。欧元区算一下是43.8%,我算完以后这个是43.8%,减44%,我们是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是37%,我看到这个数据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国家实际上可以承受的赤字风险最大是是25%,我们拿这个作为一个根据,算一下今年2015年,实际上还剩下不到1000亿的赤字,如果今年GDP实现不的7%连1000亿也不够,因此说我们面临财政那个东西,给咱们2008年面临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另外2007年我们有1万几千亿的结余,那时候有很多结余,现在不行。再一个我们要辩证看待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的关系,再一个关于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
派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有区别,这个不说了。
四、“供给侧改革”需要力避的几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供给侧改革需要力避的几个问题,我们提出一个标志性的概念,甚至是叫做口号,一实行起来以后全乱套了,第一个供给侧改革形式化,提的挺好,一做还是刺激为主,供给侧改革太困难了,完全可能是这种情况。第二个,供给侧改革庸俗化,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归为供给侧改革,比如说地方保护,第三个供给侧改革碎片化,谁是自己都出台一套自认为有助于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最后一个供给侧改革他人化,只看别人需要改革的地方,从来不想自己改革的地方,像说的反垄断一样,从来不说自己垄断。谢谢大家!
范文五:全面认识供给侧改革
全面理解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1.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2.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
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四.如何打赢这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
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