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病情描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请问一下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是哪些?
专家意见:
对于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你提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为你解答如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在
400-500ml。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属于内环境
病情描述:脑脊液属于内环境,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哪里呢?脑脊液神经外科治疗哪些好?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呢?
专家意见:
脑脊液属于内环境,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哪里呢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检查结果
病情描述:脑脊液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哪些?脑脊液神经外科治疗哪些好?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呢?
专家意见:
脑脊液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哪些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文献检索浏览器http://www.wenxianjiansuo.com/ 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浏览器
范文二: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病情描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请问一下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是哪些,
专家意见:
对于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你提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为你解答如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在400-500ml。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脑脊液属于内环境
病情描述:脑脊液属于内环境,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哪里呢,脑脊液神经外科治疗哪些好,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呢,
专家意见:
脑脊液属于内环境,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哪里呢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检查结果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病情描述:脑脊液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哪些,脑脊液神经外科治疗哪些好,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哪里流动呢,
专家意见:
脑脊液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哪些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文献检索浏览器http://www.wenxianjiansuo.com/ 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浏览器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范文三:脑脊液动力学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 综述 ?
脑脊液动力学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钟贵彬 , 刘祖德
【 关键词 】 脑脊髓液 ; 动力学 ; 磁共振成像 ; 综述文献
【 中图分类号 】 R 445.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2-29570315作者简介 :钟贵彬 (1974-) , 博士 , 主治医师 作者单位 :200127 上海 ,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
X 脊液产生 、 解 。 脑脊液动力学的生理和病理研究 。磁共振 (magne 2tic res onance i m aging, MR I ) 问世以来由于其具有非 损伤性 、 多平面成像和对流动敏感等特点成为了研 究脑脊液生理 、 病理的一种理想手段 。 1 脑脊液动力学研究历史
20世纪 40年代早期国外即已开始进行脑脊液
动力学研究 。 O ’ Connell 及 Du Boulav 等 [1~5]
分别 在脑脊液压力测定及电影气脑造影时发现当心脏收 缩期时中脑导水管处脑脊液向下流动 , 舒张期时脑 脊液向相反方向流动 , 提出了颅内和椎管内脑脊液 振动是由心脏周期内节律性的脑血流变化引起 。
W elch 等 [6]
发现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流动可起到
机械阀门的作用 。 D i Chino 等 [7~11]
经核素脑池造影 24h 后发现最多量的核素积聚在颅顶蛛网膜颗粒 ,
提出了脑脊液团流模式 , 以后脑脊液团流模式理论
被广泛接受 。 但是 70年代以后传统的脑脊液团流
理论受到质疑 , Greitz 等 [12]
用核素脑池造影方法进 行研究 , 认为造影后 24h 放射性核素标记在颅顶及 腰骶部积聚并不能用脑脊液团流理论来解释 , 而可 能是由脑室系统流出的脑脊液搏动混合所致 。 2 正常脑脊液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 (pha se 2con 2tra st c i n e M R I , PC c i n e M R I) 研究
随着 MR I 的出现和临床应用 , 科研人员对脑脊 液生理和病理状态动力学情况展开了更为广泛的研
究 。 Feinberg 和 Bergstrand 等 [13, 14]
首先将研究血管 系统的 MR I 速度成像用于脑脊液的动力学研究 , 发
变化 , 但由于当时研究方法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对脑 脊液动力学的生理 、 病理研究未能进一步深入 。之 后 Enz mann 等 [15]
将 PC cine MR I 技术应用于正常脑 脊液动力学研究 , 发现中脑导水管脑脊液的往复流 动与心脏舒缩的节律性运动有关 。 PC cine MR I 成 像技术是目前测量脑脊液流动的主要方法 , 测量时 以心缩期 R 波为起点 , 脑脊液由中脑导水管头侧流 向尾侧 , 当达到最大流速时向尾侧流动的速度减慢 , 直至流速为零 ; 此后在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动改变 方向 , 由尾侧流向头侧 , 达到最大流速后逐渐回到第 2个 R 波的位置 , 脑脊液在中脑导水管内完成一个 心动周期的往复运动
[16~19]
。 Greitz 等
[20, 21]
根据 PC cine MR I 技术研究脑脊液动力学情况 , 提出了脑脊
液循环的血液动力学理论 。姚伟武等
[22, 23]
通过对
40例正常志愿者颅内和椎管内脑脊液循环研究发
现正常脑脊液循环流动与心动周期有关 , 表现为有
规律的双向流动 , 即脑脊液收缩期向足侧流动 , 舒张 期向头侧流动 。
3 心跳和呼吸对研究脑脊液动力学的影响
正常人中脑导水管和椎管内脑脊液的往返流动 受各种因素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心脏搏动 , 包
括心率 、 心律等因素 。心率过快或过慢 (HR >100次 /分或 HR <60次 )="" 将对脑脊液的即时流速和="" 即时流量产生影响="" 。="" 这主要是因为在每一个心动周="" 期="" pc="" cine="" mr="" i="" 检测有="" 16个测量点="" ,="" 如每两点间的="" 时间过长或过短="" ,="" 都会影响每一个即时流速或即时="" 流量的数值="" ;="" 心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于当受检者="" 患有严重的心律不齐时="" ,="" pc="" cine="" mr="" i="" 检查正落在心="" 脏的期前收缩周期内="" (pc="" cine="" mr="" i="" 检查只显示="" 1个="" 心动周期的脑脊液流动图="" )="" 将影响检查结果="">60次>
椎管内脑脊液流动除了与心脏搏动有关以外 , 呼吸运动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对椎管内脑脊 液的 MR I 定量研究显示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
?
513? 脊柱外科杂志 , 2008年 10月 , 第 6卷 第 5期 J Sp inal Surg, Oct ober 2008, Vol 6, No 5
的差异 , 这可能是由于呼吸运动对椎管内脑脊液流 动的影响所致 [24, 25]。以往研究采用的数据收集技 术 , 如相位对比 MR I 技术 , 都不能将呼吸对脑脊液 动力学影响相关性进行研究 。 而回波平面成像序列 (echo p lanar i m aging sequence, EP I S ) 技术则能采集 到呼吸对脑脊液流动影响的数据 , 通过计算机软件 分析其对脑脊液动力学的影响 [24~27]。 Friese 等 [28]应用 EP I S 对正常椎管内脑脊液流动进行定量 、 定位 分析研究 , 以及区分及定量心跳 、 呼吸对椎管内脑脊 液动力学的影响 。 结果发现在每个所测的脊柱水平 上脑脊液流动均与呼吸运动相关 ,
1
, 在 T
12
节段呼吸能使 脑脊液振动提高 28%, 同时还发现呼气末期心脏收 缩期脑脊液向下流动增加 , 在呼气早期心脏舒张期 脑脊液 向上流 动增 加 。因此 通过 对流 动敏感 的 EP I S 研究能得到并区分不同椎管平面心跳和呼吸 对椎管内脑脊液流动的影响 , 其中心脏搏动是椎管 内脑脊液流动的首要影响因素 , 而呼吸运动对椎管 内尤其位于胸腰段水平的脑脊液流动也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 。
4 Ch i a r i I 型畸形 (Ch i a r i ma lfor ma ti o type I , CM I) 脑脊液 PC c i n e M R I 研究
C M I 是以小脑扁桃疝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畸形 , 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小脑扁桃疝入椎管内 。 以往研究 C M I 的脑脊液动力学局限于中线矢状位扫描成像 , 虽然脑脊液流动编码也采用了 PC 技术 , 但其结果 往往会根据测量定位不同而不同 ; 同时矢状位成像 平面定量脑脊液流动会受到部位容积效应影响而出 现数据偏差 , 另外矢状位成像也不能检测脑脊液在 侧方间室流动 [29]。 Hof mann 等 [30]应用轴位成像的 方法对脑脊液动力学情况进行了研究 。研究采用 1. 5T 磁共振 , PC cine MR I 定量序列参数为反转角 30°, T R /TE:60/5,层厚 5mm , F OV 180mm , 矩阵 : 256×256, 编码流速 :10c m /s 。测量部位选择在垂
直于椎管纵轴 C
2
椎管水平 , 在 1次扫描后得到 1个 心动周期内脑脊液流动的 16幅相位速度图 , 在速度 图上对窗宽和窗位进行适当的调节 , 用跟踪球画出 整个脊髓和硬膜内不规则感兴趣区的边缘 , 对每一 幅中的不规则感兴趣区内的像素数据用分析软件进 行分析研究 。 通过对 C M I 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对 比研究发现 , 在 C M I 患者中心脏收缩期末和舒张期 初脊髓运动增加 ; 在蛛网膜下腔前缘心脏收缩期脑 脊液动力学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 , 但在舒 张期脑脊液的向上流动减少甚至消失 ; 在蛛网膜下 腔后缘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振动轻微减少 , 而舒张期 脑脊液流动减少 。
C M I 常常引发许多脑干 、 小脑和脊髓的病理症 状 , 其中最常并发脊髓空洞症 [31, 32]。 L iu 等 [33]通过 研究认为 C M I 并发脊髓空洞症是由于脑脊液循环 时间减少 , 。裴新龙 等 [34]C
,
,
通过对 C M I 脑脊液动力学研究 , 本实验研究人 员不仅了解了其脑脊液动力学病理改变 , 同时对该 病手术治疗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预测也有着重要的 临床意义 。 自从 1891年 C M I 的诊断提出以来 , 对 该病的治疗仍以颅后窝减压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 在许多医疗机构对手术患者选择往往以小脑扁桃体 异位程度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为标准 , 但手术后效 果往往难以得到准确评估和预测 。 McGirt 等 [35]应 用 PC cine MR I 分别对 130例 C M I 患者分别进行了 术前和术后脑脊液动力学测定 ,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 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均 >5mm; 81%患者观察 到后脑异常脑脊液动 力学改 变 (43%完 全梗 阻 , 38%流速减少 ) , 19%患者观察到正常的脑脊液流 动 。 因此通过多元分析发现术前后脑脑脊液流动正 常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无缓解的比例较高 , 而术前 后脑脑脊液流动异常的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 同时脑脊液动力学恢复正常 。因此通过研究认为 C M I 的临床症状主要与后脑的脑脊液的梗阻程度 有关 , 而与小脑扁桃体异位无关 [36]; 同时可以根据 术前及术后后脑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选择合适的临 床手术患者以及预测手术效果 。
5 颈椎狭窄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
各种颈椎退行性疾病导致的椎管狭窄将引起脑 脊液的动力学改变 , 而直接评估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将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椎病的病理、 生理变化。 传统的 MR I 检查只是明确颈椎狭窄的部位及程度 , 无法描述 颈椎管内脑脊液动力学情况 [37]。 Lee 等 [38]应用磁化 空间调节 MR I 技术 (s patial modulati on of magnetiza 2 ti on, SP A MM ) 研究颈椎狭窄的脑脊液动力学变化。 对 44个颈椎狭窄患者和 10个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 将颈椎狭窄程度分为低度、 中度、 重度。 其中低度椎 管狭窄定义为蛛网膜下腔受压但无消失 , 中度定义为 蛛网膜下腔消失 , 重度定义为蛛网膜下腔消失并伴有
?
6
1
3
? 脊柱外科杂志 , 2008年 10月 , 第 6卷 第 5期 J Sp inal Surg, Oct ober 2008, Vol 6, No 5
脊髓压 迫。在颈 椎狭 窄和 正常对 照 组 之 间 利 用 SP A MM 技术分别进行脑脊液流速测量和比较 , 其中 SP A MM 条带中暗带是表示无脑脊液流动 , 但如果有 脑脊液流动暗带就会被替代。 结果显示低度狭窄的 一组患者中 (n =23) 显示暗带的被替代或暗带不连 续 , 即表示有脑脊液流动。而中度 (n =10) 和高度 (n =11) 狭窄显示颈椎狭窄部位连续的暗带 , 即表示 脑脊液因梗阻而流动减慢甚至停滞。 Lee 研究发现 重度椎管狭窄使脑脊液流速减慢甚至完全停滞 , 同时 观察到颈椎侧方脑脊液流动增加 , 这可能是椎管狭窄
,
, 此时
因此通过冠状 SP A MM 成像发现在重度椎管狭窄患 者中侧方脑脊液流速明显增加 , 而在正常人和轻度椎 管狭窄患者中没有改变。
因此通过 SP AMM 不仅可以很好的了解不同程 度颈椎狭窄的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 同时有助于临床 诊断重度和中低度颈椎管狭窄 。
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 t i d i opa th i c scoli osis, A I S) 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
A I S 是一种病因不明 、 经常伴发脊髓空洞症和 小脑扁桃体疝等的疾病 。 Chu 等 [39]对 69例 A I S 患 者和 36例年龄相仿的正常人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 测 。 用传统 MR I 测量小脑扁桃体 、 枕骨大孔前后 径 、 横径及孔面积 , 用 PC cine MR I 技术对通过枕骨 大孔蛛网膜下腔前后缘的脑脊液最大流速进行测 定 , 研究发现 A I S 患者不管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疝 , 其枕骨大孔处的脑脊液最大流速与正常对照组没有 明显的差别 , 而对 C M I 合并小脑扁桃疝的患者的脑 脊液动力学研究发现枕骨大孔处脑脊液流速降低 。 Chu 等认为这是由于 A I S 患者枕骨大孔代偿性的扩 大影响了脑脊液流速改变 。
MR I 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 其 具有无创 、 软组织对比度高 、 分辨率高 、 多方位任意 扫描等优点 , 不仅可以进行形态学的测量和研究 。 而且可以对脑脊液动力学进行研究 。其中 PC cine MR I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 通过对脑脊液循环 障碍的动力学研究 , 有助于了解脊柱退行性疾病及 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帮助 。
参 考 文 献
[1] O ’ Connell JEA. The vascular fact or in intracranial p ressur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erebr os p inal fluid circulati on [J ].B rain, 1943, 66:204-228.
[2] Du Boulay GH. Pulsatile move ments in the CSF pathways [J ]. B r J Radi ol, 1966, 39(460) :255-262.
[3] Du Boulay G, O ’ Connell J, Currie J, et al . F Further investiga 2 ti ons on pulsatile move ments in the cerebr os p inal fluid pathways [J ].Acta Radi ol D iagn (St ockh ) , 1972, 13(0) :496-523. [4] Avezaat CJ, van Eijndhoven JH, W yper DJ. Cerebr os p inal fluid pulse p ressure and intracranial 2p ressure relati onshi p s [J ].J ol Neur osurg 42(8) :687-700. [5U rsino A intracranial hydr ody 2 na ics . 12os p p ressure [J ].Ann (4) :379-401.
6]K, Friedman V. The cerebr os p inal fluid valves [J ]. B rain, 1960, 83:454-469.
[7] D i Chino G . Observati ons on the circulati on of the cerebr os p inal fluid [J ].Acta Radi ol D iagn (St ockh ) , 1966, 5:988-1002. [8] D i Chir o G . Move ment of cerebr os p inal fluid in human beings [J ].Nature , 1964, 204:290-291.
[9] D i Chir o G . Observati ons on the circulati on of the cerebr os p inal fluid [J ].Acta Radi ol D iagn (St ockh ) , 1966, 5:988-1002. [10] D i Chir o G, Larss on S M , Harringt on T, et al. Descent of cer 2 evr os p inal fluid t o s p inal subarachnoid s pace [J ].Acta Radi ol D iagn (St ockh ) , 1973, 14(4) :379-384.
[11] Chir o G D, Ha mmock MK, B leyer WA. Sp inal descent of cere 2 br os p inal fluid in man [J ].Neur ol ogy, 1976, 26(1) :1-8. [12] Greitz D, Hannerz J. A p r oposed model of cerebr os p inal fluid circulati on:observati ons with radi onuclide cisternography [J ]. AJNR Am J Neur oradi ol, 1996, 17(3) :431-438.
[13] Feinberg DA , Mark AS . Human brain moti on and cerebr os p inal fluid circulati on de monstrated with MR vel ocity i m aging [J ].Ra 2 di ol ogy, 1987, 163(3) :793-799.
[14] Bergstrand G, Bergstr o ¨
om M , Nordell B, et a1. Cardiac gated MR i m aging of cerebr os p inal fluid fl ow [J ].J Comput A ssist To 2 mogr, 1985, 9(6) :1003-1006.
[15] Enz mann DR, RossMR, MarksMP, et al . B l ood fl ow in maj or cerebral arteries measured by phase 2contrast cine MR [J ].AJNR Am J Neur oradi ol, 1994, 15(1) :123-129.
[16] Bhadelia RA, Bogdan AR, Wol pert S M. Analysis of cerebr os pinal fluid fl o w wavef or ms with gated phase 2contrastMR vel ocity measure 2 ments [J].AJNR Am J Neur oradi ol, 1995, 16(2) :389-400. [17] Georgy BA, Hesselink JR. MR i m aging of the s p ine:recent ad 2 vances in pulse sequences and s pecial techniques [J ].AJR Am J Roentgenol, 1994, 162(4) :923-934.
[18] Bal édent O, Fin L, Khuoy L, et al . Brain hydr odyna mics study by phase 2contrast magnetic res onance i m aging and transcranial col or doppler [J].J Magn Res on I m aging, 2006, 24(5) :995-1004. [19] Bargall óN, O l ondo L, Garcia A I, et al . Functi onal analysis of third ventricul ost omy patency by quantificati on of CSF str oke vol 2 ume by using cine phase 2contrast MR i m aging [J ].AJNR Am J Neur oradi ol, 2005, 26(10) :2514-2521.
[20] Greitz D, Nordell B, Ericss on A, et al . Notes on the driving f orces of the CSF circulati on with s pecial e mphasis on the pist on acti on of the brain . Neur oradi ol ogy, 1991, 33(Suppl ) :178-181.
[21] Greitz D, Franck A, Nordell B. On the pulsatile nature of in 2? 7 1 3?
脊柱外科杂志 , 2008年 10月 , 第 6卷 第 5期 J Sp inal Surg, Oct ober 2008, Vol 6, No 5
tracranial and s p inal CSF 2circulati on de monstrated by MR i m a 2ging [J ].Acta Radi ol, 1993, 34(4) :321-328.
[22] 姚伟武 , 陈星荣 , 沈天真 , 等 . 正常脑脊液循环的 MR I 定量研究
[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 2001, 7(5) :289-294.
[23] 姚长义 , 梁传声 , 王运杰 . 脑脊液相位对比动力学 MR I 研究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02, 2(1) :72-75.
[24] Strik C, Kl ose U, Erb M, et al . I ntracranial oscillati ons of cere 2
br os p inal fluid and bl ood fl ows:analysis with magnetic res onance i m aging [J ].J Magn Res on I m ag, 2002, 15(3) :251-258.
[25] Kl ose U, Strik C, Kiefer C, et al . Detecti on of a relati on be 2
t w een res p irati on and CSF pulsati on with an echop lanar technique [J ].J Magn Res on I m aging, 2000, 11(4) :438-444.
[26] Ludwig HC, KlinglerM , Ti m mer mann A, et al . air way p ressure changes on p (I CP ) the bl ood fl ow vel in [Anasthesi ol ed 2000, 35(3) :141-145.
[27] W agshulME, Ebin D, EgnorMR, et al . Evidence of res p irat ory
modulati on of CSF fl ow dynam ics using EP I [J ].Pr oc I nt Soc Magn Res on Med, 2003, 11:2280-2289.
[28] Friese S, Hamhaber U, Erb M, et al . The influence of pulse and
res p irati on on s p inal cerebr os p inal fluid pulsati on [J ].Radi ol o 2gy, 2004, 39(2) :120-130.
[29] Puj ol J, Roig C, Capdevila A, et al . Moti on of the cerebellar
t onsils in Chiari type I malfor mati on studied by cine phase 2con 2trastMR I [J ].Neur ol ogy, 1995, 45(9) :1746-1753.
[30] Hof mann E, W ar muth 2Metz M , Bendszus M , et al . Phase 2con 2
trast MR i m aging of the cervical CSF and s p inal cord:volumetric moti on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hiari Imalf or mati on [J ].AJNR Am J Neur oradi ol, 2000, 21(1) :151-158.
[31] Bhadelia RA, Bogdan AR, Wol pert S M , et al . Cerebr os p inal
fluid fl ow wavefor m s: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hiari Imalfor ma 2ti on by means of gated phase 2contrastMR i m aging vel ocity meas 2ure ments [J ].Radi ol ogy, 1995, 196(1) :195-202.
[32] Payner T D, Prenger E, Berger TS, et al . Acquired Chiari mal 2
f or mati ons:incidence, diagnosis, and manage ment [J ].Neur o 2surgery, 1994, 34(3) :429-434.
[33] L iu B, W ang ZY, Xie JC, et al . Cerebr os p inal fluid dyna m ics in
Chiari malf or mati on ass ociated with syringomyelia [J ].Chin Med J (Engl ) , 2007, 120(3) :219-[34] , 韩鸿宾 , 刘彬 , 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病人
I J , 2004,
7-988.
[]M , Fuchs HE, et al . Relati onshi p of cine
2contrast magnetic res onance i m aging with outcome after de 2comp ressi on f or Chiari I malf or mati ons [J ].Neur osurgery,
2006, 59(1) :140-146.
[36] W einberg JS, Freed DL, Sadock J, et al . Headache and Chiari I
malfor mati on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 on [J ].Pediatr Neur osurg, 1998, 29(1) :14-18.
[37] 祝建光 , 王波 , 常时新 , 等 . 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
MR I 测量及意义 [J ].脊柱外科杂志 , 2006, 4(2) :87-90.
[38] Lee KH, Chung TS, Jeon TJ, et al . App licati on of s patial modu 2
lati on of magnetizati on t o cervical s p inal stenosis f or evaluati on of the hydr odynam ic changes occurring in cerebr os p inal fluid [J ].Korean J Radi ol, 2000, 1(1) :11-18.
[39] Chu WC, Man GC, La m WW , et al . A detailed mor phol ogic and
functi onal magnetic res onance i m aging study of the crani ocervical juncti on in adolescent idi opathic scoli osis [J ].Sp ine, 2007, 32(15) :1667-1674.
(收稿日期 :2008-01-14)
(本文编辑 徐 瑾 )
? 征订启事 ?
2009年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征订启事
本刊系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登记注册 , 于 1994年创刊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 , 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聚焦 :创新性 、 实用性 、 时效性 、 权威性 。 国内骨科专业惟一半月刊 。 2006年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 公布影响因子 0. 620, 总被引频次 3029次 , 被国内外 1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 。 本刊全年 24期 。 每期出版发 行两种纸型版本 (铜版纸每期定价 15元 ; 胶版纸每期定价 10元 ) , 订户可根据自身条件选定 。从邮局订阅 (本刊代号 :24-097) 只限铜版本 ; 从网上订阅 (两种版本均可 ) , 登陆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网页 (www . chinaorthopedic . org ) 点击期刊征订即可完成网上支付订阅 ; 直接汇款到本编辑部订阅 (两种版本均可 ) 。
地 址 :山东省泰安第 88医院骨研所杂志编辑部 邮
编 :271000
联系电话 :0538-6213228(兼传真 ) 电子信箱 :jyxk1994@sina . co m
? 813? 脊柱外科杂志 , 2008年 10月 , 第 6卷 第 5期 J Sp inal Surg, Oct ober 2008, Vol 6, No 5
范文四:后循环缺血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
电位 , 并沿着轴突进行传导 , 当传导至吞咽 肌群时 , 这些肌 群 将以此被触发从而产生和加强吞咽肌群的 收缩运动 功能 , 操 作者一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 另一 手持钳 子夹住 胃管 , 插入 14 ~16cm 时 , 观察病人在吞咽治疗仪辅助下做强行吞咽运动 , 在患者做吞咽运动时将胃管 顺着咽 喉下臂迅 速向前 推进 45 ~55cm, 即从耳 垂经鼻 尖到剑 突的长 度。可以用 以下三 种 方法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 : 连接注 射器于 胃管后端 回抽 , 抽出胃液。 置听诊 器于 患者 胃部 , 快速 经胃 管向 胃内 注 入 10mL 空气 , 听到气过水声。 将胃 管末端置于 水中 , 无 气体逸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均为置管成功。
1 3 评价及观察指 标 胃管置 入过 程顺 利 , 无中途 反复 退 出 , 无拔出重置 发生视 为置 管一次 性成 功。有往 返运 动 , 患 者产生恶心呕吐、 呼 吸困 难、 剧烈咳 嗽及 面部 发绀而 使插 管 被迫部分或全部退出视为失败。记录置管 时间、 观察吞咽 治 疗仪辅助胃管置入 的成功 率及 不良反 应发 生情 况。不良 反 应的判断标准 : 呼吸 困难、 面色发 绀 ; 患 者出现 咳嗽 持 续 10s 以上 , 并伴恶心呕吐 ; 患者表现烦 躁、 表情 痛苦 , 意 识不清的患者不自主拔管 [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 SS 11 0统计学软件 进行统计 学 处理 , P <0>0>
2 结果
按上述方法操作的 60例常 规胃管 置入 困难 的患 者中 , 由 58例经吞咽治 疗仪辅助顺利完成插 胃管术 , 其中 52例 一 次性成功 , 6例经 反复置 入最终 成功 , 2例失败 ; 均 无其他 并 发症发生。
3 讨论
吞咽虽然可随意发动 , 但整个过 程是一个复 杂的反射 活 动 , 咀嚼和吞咽至少需要 6对脑神经 , 第 1~3颈 神经节段 和 口、 咽及 食道的 26块 肌肉参 与 , 且 此过程 可分为 3期 完成 : 第 1期 , 由口 腔到 咽是 在大脑 皮质 控制下 随意 启动的 ; 第 2期 , 食物由咽到食管上端是由一系列 肌肉的反 射性收缩使 软 腭上升 , 咽后壁 向前突 出 , 封闭鼻咽 通路 , 声带、 内收 喉头 升 高 , 并向前紧贴压封闭喉与气管的 通路 , 呼吸暂停 , 食管上 括 约肌舒张 , 食物 被挤入 食管 ; 第 3期 , 食 物沿食 管下行 至胃 , 当食物通过食管上括约肌后 , 该括约 肌即反射 性收缩食管 随 机产生由上而下的蠕动 , 将食物向下推 送至胃内。
插胃管时 ,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 即根据生 理性吞咽过程 , 以避免胃管进入气 管内。吞 咽障 碍又是 脑中 常见的 并发 症 之一 , 因此大大增加 了常 规胃 管置入 的难 度及风 险 , 增加 患 者的痛苦及不适。吞咽 治疗 仪通 过低频 脉冲 电流刺 激使 神 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处产生外周运动 神经的去极 化 , 肌 肉 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 , 咽缩肌群收缩 与扩张使 患者产生吞 咽 动作 , 从 而协助 胃管顺 利置入 胃内 , 方便、 快捷 , 且能 提高 置 管成功率 , 降低患者痛苦 , 提高咽部肌肉 的灵活性 和协同性 , 防止咽部肌的萎缩 , 明显 改善 和恢复 吞咽 功能 , 值得 临床 推 广。
参考文献
[1] 崔成爱 昏迷病人插人胃管难点分 析与改进方 法 [J ] 延边 大 学医学报 , 2006, 29(4) :50
[2] 姜娟 长 期气 管切 开 病人 并发 气道 狭窄 的因 素分 析 及护 理 [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2, 37(7) :505
[3] 唐飞 喉镜明视下插管在昏迷病人 中的应用 [J] 实用护理 杂 志 , 1996, 12(5) :201
[4] 王合花 , 李官明 经导丝置入胃管与常规方法的对比分 析 [J] 中国社区医师 , 2008, 10(7) :22
[5] 陆寒群 导丝导引插胃管应用体会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 , 2003, 12(21) :2338
(收稿 2011 06 26)
后循环缺血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
赵海涛
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 濮阳 457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 (P CI) 患者的危险因素及 M RA 表现。 方法 对 12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头颅 M R A 、 T CD 、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等检查 , 分析血管病变程度及部位与后 循环缺血的 关系。 结果 84例 有不同 程度的 血管狭 窄 , 其 中 59例椎动脉狭窄 , 16例一侧椎动脉纤细 , 21例大脑后动脉狭 窄 , 基 底动脉狭 窄 4例 , 同时 又有颈 内动脉 狭窄 42例 , 分别为 颈 内动脉起始段、 大脑中动脉起始段、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结论 M R A 是检测 后循环缺血简便、 快捷、 无创、 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 椎动脉 ;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 危险 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 5110(2011) 17 0075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20%是 由后循环 缺血 (posterior cer ebral ischem ic, P CI) 病 变 引 起。 后 循 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P CC ) 又称 为椎 基底 动 脉系 统 , 由 椎动 脉、 基 底 动脉、 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 , 主要 分支供应 脑干、 小 脑及 [1]是指 后 环的 T IA 和 脑 梗 死。 本 研 究 通 过 磁 共 振 血 管 成 像 技 术 (mag netic resonance ang iog raphy, M RA ) 了 解 血 管 病 变 与 PCI 的关系 , 探讨 PCI 患者 的危险因素及 M RA 表现。
75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 9月第 14卷第 17期 Chin es 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 s Diseas es Sept 2011, Vol 14No 17
1 1 一般资料 2009 10~2011 02我院神 经内科 收入院 的 16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 者 , 根据 2006年中 国后循 环缺 血 诊断标准 [2], 筛选 出 128例 首次发 生后 循环 缺血 的患 者 , 男 71例 , 女 57例 , 年龄 33~80岁 , 平均 (61 8 10 6) 岁。 1 2 方 法 通 过 头颅 M R I 及 M RA 检查、 T CD 或 颈 部 彩 超 , 结合临床 表 现、 体征 , 确定 病 变部 位。血 管 异常 判 断 标 准 [3]:狭窄率 =(1 病变部 位最 窄直 径 /狭 窄远 端正 常动 脉 管径 ) 100%; 血管异常指标 :椎动脉管径 2 0mm 称为 椎 骨性发育不良 , 管径 >2 0~2 8mm 称为 椎动脉 发育 不良 , 同时健侧椎动脉管径有不同程度代偿增粗的表现。
1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 SS 15 0统计软件包 进行统计 分 析 , 计数资料用频 数表 示 , 计数 资料 用 2检验 , P <0 05为="">0>
2 结果
128例 PCI 患 者中 104例有 脑血管狭 窄 , 左 侧椎动脉 狭 窄 28例 (27%) , 右 椎动 脉狭 窄 19例 (18%) , 双 侧椎 动脉 狭 窄 12例 (12%) ; 左侧 大脑 后动 脉狭 窄 9例 (8%), 右 侧大 脑 后动脉狭窄 7例 , 双侧 大脑后动脉狭窄 5例 ; 基底 动脉 4例 , 左椎动脉先 天发育 异常 7例 , 右椎动脉 先天发 育异常 9例 , 基底动脉延长 4例。其中 合并高 血压 36例 , 糖尿 病 34例 , 血脂异常 21例 , 无并发症 13例。见表 1。
前循环血管病变 :颈内动脉狭 窄 42例 , 颈内 动脉起始 段 19例 , 颈内动脉虹吸 部 3例 , 大脑 中动脉起 始段 12例 , 大 脑 前动脉起始段 8例。
128例患者中高血压 42例 , 其中脑血管狭窄 36例 ; 糖 尿 病 38例 , 其 中脑血管 狭窄 34例 ; 高 血脂 36例 , 其中 脑血 管 狭窄 21例 ; 吸烟 37例 ; 饮酒少量 18例 , 大量 31例 ; 呼吸睡眠 障碍综合征 9例。无并发症 19例。对有无 并发症 患者脑 血 管狭窄进行比较 , 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 0="" 05)="">
表 1 后循环血管异常分布情况 (例 )
血管异常分布 n
并 发 症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 无
左椎动脉狭窄 2811854右椎动脉狭窄 198722双侧椎动脉狭窄 124521左侧大脑后动脉 93051右侧大脑后动脉 71330双侧大脑后动脉 50302基底动脉狭窄 42110左椎 动 脉 先 天 发 育
异常
72401右椎 动 脉 先 天 发 育
异常 94221基底动脉延长 41111合计 10436342113 3 讨论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 500万 人死于 脑血 管病 , 其中 近 1/3发生在中国 , 已成为 中国 第一 大致残 及第 三大死 亡原 因 ; 且 每年消耗金额 高达 数 百万 亿元 , 给家 庭及 社 会带 来沉 重 负 担。而缺血性卒中是所有卒中最常见的亚型 , 其 中 20%是由 PCI 病变引起的 [4]。 P CI 即椎 基底动 脉系 统缺血、 后 循环 的 T IA 与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病、 椎基底动 脉血栓栓 塞性疾病。 有研究 认为 , P CI 导 致的 卒中 预后 较差 , 立 即 病死 率 3%~ 4%, 严重致残率 18%, 基底动脉阻塞 因具有很高的致死风险 等特点 , 越来越 受到广 大临 床工 作者重 视。周雪 珍对 45例 后循环缺血病人头颈部 CT A 结果分 析 , 显示 后循环 缺血 不 是颈椎骨赘压迫造成的 , 后循环缺血 的主要原 因是动脉硬 化 导致的管腔狭窄 , 进而 引起 血流动 力学 改变 [5]。头 颅 M RA 是一种便 捷、 快 速、 无创性 的检查 , 可重 复操作 , 直接 观察 大 动脉血管 的狭窄、 闭塞、 扭 曲、 受 压等情 况 , 也可通过 观察 小 分支的分布情况间接了解血管血流、 侧 支循环代偿情况。 本研究通过头颅 M RI 、 M RA 、 DWI 等磁共振的各种不同 序列 , 给患者行相 关检 查发 现 , 椎动 脉狭 窄 47例 (36 7%) , 椎动 脉 发 育 不 良 16例 (12 5%) ; 基 底 动 脉 狭 窄 4例 (3 15%) 。 128例 患者中 DW I 序 列有急 性病灶 67例 , 多 发 梗死 12例 , 临床给予 相关 治疗后 出院 行 NI HSS 评定 , 其 中 NI HSS 评 分 3分 71例 (55 47%) , >3~6分 42例 (32 81%) , >6分 15例 (11 72%) ; 死亡 3例 (2 34%) 。 对 有无并发症患者脑血管狭窄率进行比较 , 差异 有统计学意 义 (P <0 05)="">0>
本研究显示 , 后 循环 缺血的 致残 率、 致死 率均 较高。 同 时对 PCI 及非 PCI 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治疗情况问 卷中 , 坚 持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占 31%, 间断 服药者占 38%, 出 院 后未服用者占 24%, 7%的患者因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而停药。 18例再次发病 , 复查 头颅 M RA 检查 示狭 窄加重 6例 , 行 血 管支架成型术后无再次发作。
总之 , 后循环 缺血的致残率高 , 及时确诊并 给予治疗 , 近 些年取得较好 效果。 头颅 M RA 是一 种便 捷、 快速、 无 创 性 的检查 , 可重复 操作 , 直接 观察大动 脉血管 的狭窄、 闭 塞、 扭 曲、 受压等情况 , 在急性 缺血 性脑 血管病 的临 床应用 越来 越 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席刚明 , 王伟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 进展 [J ] 郧阳 医学院学 报 , 2008, 27(6) :565
[2]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 家共识组 中国后 循环缺血 的专家共 识 [J ] 中华内科杂志 , 2006, 45(9) :786 787
[3] 刘新峰 脑血 管病介 入治疗 学 [M ]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 社 , 2006:212
[4] 李建章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 [J] 中国实用 神经疾病 杂 志 , 2010, 13(21) :1 3
[5] 周雪珍 45例后循环缺血病人头颈部 CT A 结果分析 [J] 中国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009, 12(4) :8 10
(收稿 2011 07 01)
7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 9月第 14卷第 17期 Chin ese J ou rnal of Practical Ner vous Diseas es Sept 2011, Vol 14No 17
范文五:磁共振
MRI
MRI 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 到了 20世纪 80年代初, 作为医学新技术的 NMR 成像(NMR imaging )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 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 N ”可能会对磁共振 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 “ nuclear ”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 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 因此, 为了突出这一检 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 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 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 共振成像(MR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