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怎么写好毛笔字
怎么写好毛笔字 目录书法口
诀 ......................................................................................................................................................................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
法 ..................................................................................................................................................4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
律 ..............................................................................................................................................6难写笔画的技巧点
拨 ................................................................................................................................................13组合点的用法及写
法 ................................................................................................................................................17笔画接笔规
律 ............................................................................................................................................................19粗细平衡规
律 ............................................................................................................................................................23重画变异规
律 ............................................................................................................................................................28主笔优先规
律 ............................................................................................................................................................32 书法口诀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快
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 笔法
跳跃 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
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书
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 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
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
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 3 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 30—40 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
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 10 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 3—1)。(如看不见全图,可对图双击查看)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 3—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 3—3)。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
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 3—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 。步谓“踢”) 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 3—5)。附:楷书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 ,的起笔步骤) 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 3—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 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 3—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 折、 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 不过竖钩应按“弹、 折、 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 3—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 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 折、 弧、 转”四字概括(见图 3—9)。 附:楷书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右图) 七、点的书写规律——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 5?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从上边收锋。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辗嬉谡小,毡释瓿墒保史嬉诒驶闹兄嵯呱希饩
鸵笃鸨首适币轿唬,け史娴姆较蛑赶蛘胺角以诒驶醒搿?、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置不好安排。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
范文二:毛笔字笔画怎么写--李兴祥
写毛笔字的要求
一、 关于毛笔字执笔法
历来有很多说法,什么单钩法、双钩法、凤眼法、回腕法、拨镫法、五字诀、八字诀等等,这么多的“法”,看起来挺玄妙的,真是有点使人摸不着头脑,无从学起。其实,执笔法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句话是说,执笔很简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灵活自然,便于书写就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执笔呢?
执笔又叫拿笔。由于毛笔已不是我们现代流行的使用书写工具,拿笔、用笔的方法与钢笔、铅笔大不相同,为了能使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在书写时笔锋能在笔画的中间运行,做到“中锋运笔”,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拿笔方法,前人传下来的拿笔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五指执笔法”最为常用易学。
这种执笔法,强调每一个手指都在执笔中发展挥作用。前人将五指各自的作用概括为(yan ,读作厌)、押、钩、格、抵五个字。因此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如图: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①以拇指和食指将笔杆拿起,即用拇指、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注意大拇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
②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注意也要用第一指节;(因为手的第一指节感觉最灵敏,最灵活,应用也最多。)
③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
④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笔杆,起辅助作用。
切实掌握五指执笔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项要领:
第一、笔杆必须正直不歪斜,这样毛笔的主锋则正,写起字来才不会像拿刷子刷东西一样。
第二、执笔要注意做到“指实掌虚”。即在执笔时手指接触笔要实,手掌要虚,五个手指捏笔要紧密靠拢,手掌心空虚,像握着一个小鸡蛋似的,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碰到掌心。这样可以使毛笔在手中捻、转、提、按,灵活圆转、提按运用自如。
第三、执笔时还要做到竖掌、平腕才能把笔拿正。竖掌就是手掌要斜立起来,不要像拿钢笔或铅笔那样使手掌卧桌上;平腕是要求执笔的手腕要与桌面平行,这和竖掌有密切关联,掌竖,腕就自然平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手腕一定要放松,切不可紧张僵死。因为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运动灵活,使通身之力不受阻碍地运于毫端,施于纸上。至于手腕与手掌的位置关系,要看写字的大小不同而相应变化。写小字(1cm
左右),腕部较低,运笔时多用指;写中字(3cm 左右)或大字(6cm 左右腕部相应提高,并要自然放松,运笔时指、腕并用。更大的字(10cm
以上),最好站着书写,腕部相应的还要再提高些,肩与肘不要紧张。否则,笔就容易抖。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上述要求是作为初学书法练字时应养成的良好方法、习惯。至于练到相当程度,写字时(尤其是草书),笔在纸上提按、顿挫、进退、回旋,笔管在移动姿态时会有斜正变化,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必把问题绝对化。
二、关于执笔的高低。
明确了执笔的正确方法,还应了解执笔部位的高低,执笔高,运笔范围大,容易灵活,但不容易稳;执笔低,运笔范围小,容易稳,但不灵活。我们认为,除了写特小的字以外,还是采用高执笔法为好。一般执于笔杆的二分之一处或偏上一些,这样运笔灵活,范围大,既可以写楷书,也便于写行、草、篆、隶等其它书体。当然还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而定。
写小字时,可稍微偏低一些。因为写小字基本以手指活动为主,用指多于用腕。把笔拿得过高,容易吃力,而且在写字过程中还难把握住运笔的准确性,不容易把小字写好。
写大字时执笔就要高一些,因为写大字要向四面八方运笔,范围大、执笔高,这样才能便于运转。写行书、草书,不但执笔要偏高一些,还要强调悬腕。写很大的字(比如一尺左右)运笔则需要用腕、肘、臂、肩甚至全身的力量,手指的作用只是拿稳笔杆,执笔的高低就不是最要紧的了。
关于执笔的松紧。执笔要以灵活、自然、松紧适度便于书写为好。因此,执笔既不要太紧,也不可太松,紧容易僵,不灵活;松没有力量,字写出来软弱无力。所以最好是松紧适度,才能挥洒自如。
三、腕、肘的运用
学会了执笔的正确方法,要把字写好,还应当掌握运用腕肘的方法。因为写字时不仅要用指力,还要靠腕力的运用。“执笔在指、运笔在腕”运用手腕的力量运笔写字,活动范围大,控制能力强,才能使写出来的点画有力,笔画圆满,把字写好。因此学会运腕对于写好字是很重要的。
运腕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枕腕、提腕、和悬腕。
1、枕腕法:写字时把右手腕平放在桌上,稍微贴着桌面,或用左手垫在右手脚下。此法书写起来稳实,写字不太吃力,适宜写小字、中字。
2、提腕法:写字时右手腕悬提,右手肘部轻轻靠在桌面上,手腕灵活,笔锋运转进退自如,此法适宜写中字、大字。提腕写字需要注意的是肘部最好不要用力紧紧贴靠桌面,使手腕运转僵硬不灵活,以致影响写字的效果。
3、悬腕法:写大字时,手、腕、肘、臂部都要凭空悬起,不要碰到桌面,手腕持平。向前伸开,这是写大字时必要的条件,因为字大,运笔进退幅度也大,不悬腕是没法放开来写的。学会悬腕写字,对于我们今后书写大字标牌、对联、广告、标语很有益处。
初学写字,要腕肘悬起。手臂悬空,的确不容易,一开始简直不敢写,写起字来,笔画难看,时间稍长,手臂肌肉还会酸痛。这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只要坚持练下去,有三个月就会逐渐适应,腕力能渐渐加强。习惯成自然,写字时就能够感到手腕、手臂轻松,下笔有力、运笔自如。
四、关于毛笔字写字的姿势
这不仅与写好字有密切的关系,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学习书法,就要注意用最好的姿势来写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写毛笔字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坐势”,一种是“立势”。在书写的时候,字小(10cm 以内),篇幅小,宜用“坐势”;字大(10cm
以上),篇幅大,则采用“立势”为宜。
“坐势”书写要做到:身直,头正,臂开,足安。
1、身直 是指在写字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要曲背,更不能趴在桌上,胸部要离桌沿一拳左右。
2、头正 是指在写字的时候,头部要端正,微向前倾,眼睛要离纸面约一尺左右。
3、臂开 是指在写字的时候,两臂自然撑开,以便左右挥洒,书写自如。
4、足安 是指在写字的时候,两脚平放在地面,要求自然踏稳,使身子稳定。 “坐势”书写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写字姿势校正夹”,以便更快地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立势”书写方法:
在“坐势”的基础上,站立书写,除了以上四点要求以外,还要悬臂书写,可以在桌子上写,也可以在地上写。用站势写字时,两脚可前后分开,上身微倾,但不要弯曲。左手按住桌面,右手悬腕执笔,使腕、臂及全身力气能用上。
无论是“坐势”还是“立势”,在书写的时候都要使全身各个部位感到自然、得力;不应有任何紧张、僵硬以至别扭的感觉。这样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心、眼、手一致。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有人总喜欢讲写字的时候,笔杆要对这鼻子尖,其实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书写方法,因为笔杆对鼻尖有时会挡住视线,影响书字。总之,从执笔方法到书写姿势,要以灵活自然为标准,五指齐力,指实掌虚,便于书写就行了。一切违背自然,对身体无益的盲目要求都是不足取的。同学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细心体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写一手好字打下基础。 怎样才能做到以上讲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吗?告诉大家两个方法:
1、利用“姿势校正夹”;
2、用一面镜子放在桌子左上方,照着自己,随时按照正确的要求校正自己的姿势与执笔的方法。这样,很快就能掌握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范文三:写好毛笔字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 2学写毛笔字教学体会 学写毛笔字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往往受到忽视, 实际上写 好毛笔字是小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一环。千万不可轻视。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结构安排,还要具体指导笔画、 穿插、避让等。
1、字形分析:书写两个字之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字的共同 特点, “形” 、 “剧”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部首都在右边,写时左边较大, 右边较小, 并与练习 1中的两个字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书写时的注意 点:整体左边较大些,右边较小些。基本要保持 3/2的比例。且中间 要有间隙, “形”的最后一笔要注意穿插。
2、老师具体笔画分析指导:在分析具体结构后要对具体笔画进 行示范书写,如、垂露竖,要教给学生写竖时收笔回锋的方法吗,毛 笔书写竖钩时的跑笔技巧。
3 、运笔方法:书写时老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如何运笔,老师要多 示范,少从理论上去讲解。特别是写长撇时,要强调有恰当的弧度, 过直笔画会僵硬,弧度过大会显得柔弱无力。
4、行间巡视:学生书写时老师进行行间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 正。给学生指出错误地方,如何纠正,同时注意正确姿势。
总而言之在指导学生写毛笔字时要抓住字形结构, 具体笔画, 书 写方法等方面悉心指导, 学生写毛笔字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范文四:如何写好毛笔字
如何写好毛笔字
笔画
长 横--逆锋起笔略顿,运笔略向右上斜约5°左右,稍顿后回锋收笔;
短 横--逆锋起笔, 顿笔后向右行笔,行笔距离较短,回锋收笔;
悬针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提笔出锋,笔力送至笔端,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收笔时注意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斜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竖 撇--逆锋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直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逐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1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右 点--逆锋起笔, 右下重按即收, 呈下俯之势;
左 点--逆锋起笔, 向左下落笔,顿笔即收,注意与右点的行笔方向和角度相比较;
横 钩--露锋起笔作横画,横末顿笔,转笔向左下出钩,出钩干脆有力;
竖 钩--逆锋起笔略顿,向下行笔,宜直而挺腹,使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短而有力;
斜 钩--逆锋起笔,顿笔向右下行,中部笔画略细,下部折笔向右上出 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弯 钩--露锋起笔轻落,重笔下行,略弓背,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卧 钩--露锋起笔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出钩与下笔呼应,书写时注意弧度;
竖弯钩--逆锋起笔下行,圆转向右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浮于水;
横折钩--横略上斜至末端,折角顿笔呈方形,至底部再顿笔向左上方迅速提笔出钩;
横折弯钩--逆锋入笔偏右上行,力量由重至轻,末端顿笔向下重行写竖弯钩或背抛钩;
横斜钩--逆锋起笔,横略右上斜,转折下行弧形运笔,顿笔回带出钩;
竖折折钩--露锋或逆锋入笔向下写短竖,竖末折笔向右行,横末顿笔向下写弯钩;
横撇弯钩--逆锋入笔写右尖横,横末顿笔向左下提笔撇出,再接笔向右下写弯钩,钩锋启左;
横折折折钩--横略上斜,折角宜方,转笔左下行,再折笔向右,圆转向左下方弧形运笔至底部出钩,应上紧下松; 提------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锋与下笔相呼应;
竖 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
撇 折--先写短撇,撇末顺势接写短提,提锋启右;
横 撇--先写短横,横末略顿后折笔向左下写撇,撇应舒展有力;
横 折--逆锋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换行笔方向而折向下写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露锋起笔作竖画,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行至末端收笔;
撇 点--先写短撇,撇端转笔向右下行笔,逐渐加重力度,底部顿笔回收; 横折折撇--短横略上,折角顿笔,顺势向左下行笔,再折向右,往左下作弧撇,撇画宜长一些;
笔 顺
先横后竖--有横有竖的字,应先写横后写竖。
先横后撇--有横有撇的字,应先写横后写撇。
先撇后捺--有撇有捺的字,应先写撇后写捺。
从左到右--有两个及以上竖画或两个及以上偏旁部首的,应先写左边后写右边。
从上到下--有两个及以上横画或两个及以上偏旁部首的,应先写上面,后写下面。
先外后内--带有框廓的字,应先写框廓后写框内的。
先中间后两边--左中右三部分且对称的字,应先写中间,后写左右两边。
先进门后封口--全包围的字,应先写框廓后写里面,最后再封口。
起 笔--指笔画开始时笔落纸上的动作。其技巧是:写横画时竖着下笔,写竖画时横着下笔。楷书起笔多为逆入,使
横中有竖意,竖中有横意。
行 笔--指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行笔不对,最易出现“蜂
腰”、“竹节”等病笔。
收 笔--指笔画的收结。不同的笔画,收笔的处理方法也各有差异。有的需要回锋收笔,有的需要出锋收笔,要注意
含蓄有力,避免虎头蛇尾,虚弱飘浮。
提 笔--即提笔离纸或笔略微提起而不离纸面的运行方法。字的笔画之间连贯萦带处或出锋多用提笔。注意高低轻重
的控制,避免飘虚不实之病。
按 笔--即行笔时笔锋下按,使写的点画线条变得比较粗重。注意用笔要均匀而平稳,不可太重,避免出现死笔。在
书写技巧中,提按常常交错进行。
顿 笔--力量倾注于毫端,重按并作稍微停顿。应注意沉着稳重,厚实不滞。顿与按的区别是:顿笔是起笔、收笔、
折笔时的停顿动作,按笔是运行中的动作。
挫 笔--即重按作顿后略提起,使笔锋转动而离开顿处。挫笔贵在掌握分寸,即不脱节而又气势酣足。此种笔法常与
顿笔配合使用,是书法用笔的基本功。
换 笔--指笔运行遇到转折时,先将笔锋不离纸而轻轻提起,随即转换方向,顺势按下行笔。换笔要准确、灵巧、有
力,一气呵成。
圆 转--是以圆形、弧形或曲线所组成的笔画。其用笔方法是多用提笔、转锋、绞笔,转而不折,圆头逆入,使笔锋
居于笔画的正中。
方 折--方折与圆转相对而言,即转折时笔锋翻转顿挫写成有棱角的折画。
逆 锋--落笔或收笔时,锋芒内敛,采取与笔画运行的方向相反的笔路逆向运行,所以又叫“藏锋”。
顺 锋--依照笔画运行的方向,顺笔而起,伸展作收,使笔锋外露,所以又称“露锋”。
出 锋--即笔画行到末端时笔锋顺势送出。注意力至笔端,不可飘出,否则易形成“鼠尾”。出锋、回锋是书法中常用
的两种收笔技巧。
回 锋--即笔画行至末端后将笔锋回收。毛笔楷书中许多收笔都有回锋的动作,使笔画不至于锋芒外露。
抽 笔--捺笔的一种写法,为了避免随手抛出而导致流、滑、漂、浅用笔,而采取的侧起平发紧收,欲放却留的用笔
方法。
绞 笔--即绞锋。将笔锋核心部分的主毫与四周的铺毫绞在一起并用,以写出圆劲挺拔的笔画。
转 锋--裹起笔锋入笔,不重按,转一下笔锋即行笔,转角不折不顿,速度和力量较均匀,写出圆浑飘逸而不带棱角
的笔画。
折 锋--折锋与转锋相对而言,笔锋随棱角取势,写出方挺硬朗的笔画,即所谓“折以成方”。楷书多用此法。
方 笔--即以棱角或直线所组成的笔画,其用笔方法是方头逆入,折锋顿笔切下,使笔锋居于笔画一侧,或行入中心,
棱角分明。
翻 笔--笔锋作翻势按入,以写出方挺苍劲的笔画。康有为《广艺- 双楫》说:“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瘦,
方笔不翻则滞。”
轻 重--历代书家认为用笔应力不过腰,意即用笔不宜超过笔毫的一半。故有“一分笔为轻,三分笔为重,一画之中
有轻重变化”的说法,字与字之间有轻重对比,字才生动。
缓 急--缓慢急速的用笔方法。缓使其点画凝重,急使其点画生动,故“缓得其形,急得其势”。写字是快与慢的有机
配合,只图快则笔画轻飘,只图慢则点画呆滞。
偏 旁
十字部--作字头时短横中部写短竖, 其形不宜大; 作字底时先写长横, 再居中写竖画, 竖画如" 金鸡独立"
人字部--长撇出锋, 斜捺起笔略低于撇顶部, 左伸右放, 底部齐平, 位居字中;
八字部--先居左逆锋入笔重顿向左下写短撇, 再居右露锋起笔写长点, 左低右高, 形似相背点。字形可宽可窄;
亠字部--先居中写右点,然后写横,点居横中上,横的长短因字而异;
广字部--右点下俯写横画,点居横中,横首起笔写竖撇,撇宜放,忌飘而无力;
宝盖头--先居中写右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横有明显的凸弧,出钩时顿笔,钩锋指向字心;
尸字部--先写横折、横,然后从上横左端起笔写撇。注意折角宜方,框廊不宜大。整体**。
艹头部--左边先写出右尖横,短竖穿过横中部,右边先写短竖或短撇,居中部起笔写左尖横,左竖和右竖(撇)呈上
开下合之势。
竹字头--左边短撇中部起笔写左尖横,撇横交接处下写右点,左右同法,右部略偏高;
皿字部--先写短竖和横折,上宽下略窄,中间两竖相向,长横托底。形扁宽。
辶(走之底)--先写右点,再写横折折撇,最后写平捺,注意捺的角度要适度;
月字旁--起笔写竖撇,横折钩要直挺,内两横可点代,位臵稍靠上。形体宽窄因字而异;
单人旁--先写短撇,撇中下部起笔写垂露竖,整体形窄、长;
双人旁--头撇短,二撇长,下撇顶住上撇中部,短竖在第二撇中部起笔写垂露竖,整体形窄、长;
忄 旁--左点形大, 位臵低, 右点形小位臵高, 垂露竖稍靠右点。其形瘦长;
彡字旁--上两撇稍短,第三撇稍长,三撇上下对齐,重心稳定;
扌 旁--先写左尖横或右尖横,然后写长竖钓,最后写提画。形窄长;
木 旁--起笔右尖横左低右高,长竖直挺偏右,另起笔写撇画,捺变为点写于横竖交叉处;
衤字旁--右点由短横代,横折撇的夹角莫大,折角对点,撇与短竖的交叉处写点,居字左,形窄长;
纟 旁--第一个撇折稍大,第二个撇折略小,下三点排列整齐,形体各异;
左包耳--横撇弯钩连写,弯钩不宜大,以便让右部笔画,末笔为垂露竖;
右包耳--横撇弯钩断开写,但笔断意连,横撇小,弯钩稍大,竖用悬针;
刂 部--由短竖和长竖钩组成,长竖钩要直挺,钩尖向左平出;
反文旁--先写短撇,短横,然后写交叉撇捺,撇收捺放。一般居字右;
子字旁--先写横撇或点撇,接写曲钩。居左时,末笔为提,提锋启右,形窄长。居右时,末笔为横,形宽长;
土字头--先写短横、短竖,然后定长横,两横平行。整体形扁宽;
口字旁--先写左短竖,然后写横折和横,口形上宽下窄,作右旁时,形稍大、居中,作左旁时形稍小、居上;
心字底--先写左点,后写卧钩,再写两右点,三点相呼应。一般居字底部;
女字旁--撇折连写,后写短撇,末横上挑启右。整体窄小右斜;
言字旁--右点下俯,接下写三横,横长短有变化,下部写口。居左窄长,居右宽长。
结构
短方形--字形扁宽,要注意不能忽长或忽扁,要四角充实,左右对称。
长方形--字形瘦长,四角充实,上下宽松,左右收缩。
正梯形--字形上窄下宽,左右对称的字,要注意上下对正。
斜梯形--笔画左收右放,形体上窄下宽,要注意左边上下对齐。
三角形--字形上尖下宽,要注意中间过渡自然,左右基本对齐。
菱 形--字的上下左右笔画呈尖状,注意笔画要到位,不能写成正方形。
正方形--字的上下左右笔画基本相等。要注意框内笔画白均匀,疏密 适度。
圆 形--四周笔画均在圆形以内。
左右相等--左右两部分笔画不同,但高低一致,左右并立,宽窄相当。各占位1/2。特点是左紧右松, 左缩右展, 各自成
形, 相互呼应。
左窄右宽--左边笔画少、形体窄小,约占宽度的1/3,右边笔画多、形体较宽,约占宽度的2/3。
左宽右窄--左边笔画较多,形体较宽,约占宽度的2/3,右边笔画少, 形体较窄, 约占位1/3。
左中右相等--左中右三部分笔画宽度基本一致,各占宽度约1/3。
左窄中右宽--左边笔画少,形体窄长,约占宽度的1/5。中间、右边笔画多,形体宽长,各约占宽度的2/5。
右宽左中窄--右边笔画较多,形体较宽,约占宽度的2/4,左边和中间笔画较少, 形体较窄, 各约占宽度的1/4。
中宽左右窄--中间笔画较多形体较宽, 约占宽度的2/4,左、右两边笔画较少,形体较窄,各约占宽度1/4。
上下相等--上下两部分笔画分布均匀,疏密适度,轻重相当的字,上下各占位1/2。
上短下长--上部分笔画少形短,约占位1/3,下部分笔画多, 形长, 约占位2/3。
上长下短--上部分笔画宽大或笔画较多, 约占位2/3,下部分笔画窄小或笔画少, 约占位1/3
上宽下窄--字头有撇捺、横钩的字大多上宽下窄, 字头要完全盖住字底;
上窄下宽--字底有长横、撇捺的字,大多上窄下宽,下部应稳稳托住上部;
上中下相等--上、中、下三部分笔画均匀,高度基本相等,各约占高度的1/3;
上短中下长--上部分笔画少, 形短小, 约占高度的1/5,中间和下部分笔画多, 形较大, 各约占高度的2/5;
中宽上下窄--中间部分笔画少, 形体宽短, 约占宽度的2/2,上下两部分笔画多, 形体窄、长,各约占宽度的1/2.
中窄上下宽--中间部分, 形体较窄, 约占宽度的1/2,上下部分形体较宽, 各约占宽度的1/4;
右上包左下--部首在右上两边, 左下被包部分的笔画应向右上方紧靠, 字的中心略向左移;
左上包右下--部首在左上两边, 右下被包部分的笔画应向左上方紧靠, 字的中心略向右移;
左下包右上--部首在左下两边, 右上被包部分的笔画应向左下方紧靠, 下边笔画可适当舒展;
上包下--部首为长形, 内包笔画居中, 均匀靠上, 不可下掉于框外;
左包右--部首在上、左、下三边,内包部分应向左靠拢,上横短于内包部分,内包部分短于下横;
全包围--外形方正,横平竖直,内包部分居中,框内笔画排列均匀,其形长短视框内笔画而异。
颜体笔画--多宝塔
右 点--逆锋起笔, 右下重按即收, 呈下俯之势;
左 点--逆锋起笔, 向左下落笔, 顿笔即收,注意与右点的行笔方向和角度相比较;
挑 点--露锋起笔, 轻落往右下顿笔,翻笔上挑,与下一笔相呼应,呈上仰之势;
长 横--逆锋起笔,向右行笔,末端回锋收笔,形长中间细;
左尖横--露锋起笔,向右偏上行笔,笔力由轻至重,末端回锋收笔,其形左细右粗;
右尖横--逆锋起笔, 向右偏上行笔, 笔力由重至轻,末端回锋收笔。形为左粗右细。
悬针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提笔出锋,使笔端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短 竖--逆锋起笔重顿,稳稳下行,收笔即止,不作悬针和垂露处理;
长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短 撇--逆锋起笔向右下转笔后再向左下撇出。取斜势,出锋有力;
平 撇--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再向左下撇出。取势较平,出锋有力;
回锋撇--逆锋入笔向下写撇,撇末回锋启上;
竖 撇--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兰叶撇--起笔轻顿,由轻至重向左下行笔,末端出锋有力,整体形似兰叶;
直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平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反 捺--露锋入笔向右下逐渐用力,末端回锋收笔。也看做长点的延伸;
横 钩--露锋起笔作横画,横末顿笔,转笔向左下出钩,出钩干脆有力;
竖 钩--逆锋起笔略顿,向下行笔,宜直而挺腹,使竖画挺拔有力, 出钩略顿后向左上钩出;
弯 钩--露锋起笔,重笔下行,略弓背,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斜 钩--露锋起笔,顿笔向右下行,中部笔画略细,下部折笔向上出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卧 钩--露锋轻入笔后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出钩与下笔呼应, 书写时注意弧度;
竖弯钩--逆锋起笔下行,圆转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浮于水;
横 折--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换行笔方向而折向下写长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逆锋起笔作竖画,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行至末端收笔;
撇 折--先写短撇,撇末顺势接写短提,提锋启右;
提------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锋与下笔相呼应;
竖 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折角约30°;
横 撇--短横稍仰,至右边顿笔后转折向左下写撇,横短撇长,折角约45°;
颜体笔画--勤礼碑
左 点--逆锋起笔, 向左下落笔, 顿笔即收,注意与右点的行笔方向和角度相比较;
右 点--逆锋起笔, 右下重按即收, 呈下俯之势;
仰 点--露锋起笔, 轻落往右下顿笔,翻笔上挑,与下一笔相呼应,呈上仰之势;
短 横--露锋起笔轻落向右逐渐用力,末端顿笔回锋;
长 横--逆锋起笔略顿,运笔略右上斜约5°左右,稍顿后回锋收笔;
左尖横--露锋起笔,轻落向右 渐用力,末端顿笔回锋;
悬针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提笔出锋,笔力送至笔端,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收笔时注意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短 竖--逆锋起笔略轻,稳稳下行,收笔即止,不作悬针和垂露处理;
斜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回锋撇--逆锋入笔向下写撇,撇末回锋启上;
短 撇--逆锋起笔重顿,转笔向左,快速出锋,宜平、宜短,“如 -- 啄食;
竖 撇--逆锋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兰叶撇--露锋入笔向左下行笔,笔力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最后提笔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反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逐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回收;
弯 钩--露锋起笔轻落,重笔下行,略呈弓背,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斜 钩--逆锋起笔顿笔后向右下行,中部笔画略细,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卧 钩--露锋起笔后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出钩与下笔呼应,书 写时注意弧度;
竖弯钩--逆锋起笔下行,圆转向右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浮于水;
横 折--逆锋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换行笔方向而折向下写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露锋起笔作竖画,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行至末端收笔;
撇折提--先写短撇,撇末顺势接写短提,提锋启右;
提-----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锋与下笔相呼应;
竖 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折角约30°;
横 撇--短横稍仰,至右边顿笔后转折向左下写撇,横短撇长,折角约45°;
横折钩--横略上斜至末端,折角顿笔呈方形,至底部再顿笔向左上方迅速提笔出钩;
背抛钩--逆锋入笔偏右上行,力量由重至轻,末端顿笔向下重行写竖弯钩或背抛钩;
竖折折钩--露锋入笔向下写短竖,竖末折笔向右行,横末顿笔向下写弯钩;
横撇弯钩--逆锋入笔写右尖横,横末顿笔向左下提笔撇出,再接笔向右下写弯钩,钩锋启左。
柳体笔画--玄秘塔
上 点--逆锋入笔, 向右旋转稍顿后, 再向下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
左 点--露锋入笔, 稍顿向下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
右 点--露锋起笔, 右下重按即收, 呈下俯之势;
短 横--逆锋起笔, 向右偏上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形短而粗。
长 横:逆锋起笔,向右行笔,末端回锋收笔,形长中间细;
左尖横:露锋起笔,向右偏上行笔,笔力由轻至重,末端回锋收笔,其形左细右粗;
悬针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提笔出锋,使笔端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短 竖--逆锋起笔,稳稳下行,收笔即止,不作悬针和垂露处理;
斜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回锋撇--逆锋起笔向下写撇,撇末回锋启上;
短 撇--逆锋起笔向右下转笔后再向左下撇出。取势较平,出锋有力;
竖 撇--逆锋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兰叶撇--露锋入笔向左下行笔,笔力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最后提笔出锋;
曲头撇--逆锋入笔重顿,向右转笔再向左下弧行运笔,末端提笔出锋;
直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 逐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平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反 捺--落笔取斜势由左向右下,笔力由轻到重,顿笔回收;
横 钩--逆锋起笔作横画,横末顿笔,转笔向左下出钩,出钩干脆有力;
竖 钩--逆锋起笔略顿,向下行笔,宜直而挺腹,使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略顿后左上挑出;
曲 钩--露锋起笔,重笔下行,略弓背,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斜 钩--逆锋起笔,顿笔向右下行,中部笔画略细,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卧 钩--露锋起笔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出钩与下笔呼应,书写时注意弧度;
竖弯钩--逆锋起笔下行,圆转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浮于水;
横 折--逆锋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换行笔方向而折向下写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逆锋起笔作竖画,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行至末端收笔;
撇 折--先写短撇,撇末顺势接写短提,提锋所向启右;
提---- 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锋与下笔相呼应;
竖 提--竖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折角约30°;
横撇--短横稍仰,至右边顿笔后转折向左下写撇,横短撇长,折角约45°;
欧阳询--九成宫
右 点--露锋起笔轻落, 右下重按即收, 要注意上部小、中间大、下部略尖,呈三角状;
左 点--露锋入笔, 向左下落笔稍行即顿笔回锋, 注意与右点的行笔方向和角度相比较;
竖 点--逆锋入笔, 向右稍顿向下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
挑 点--露锋起笔轻落,往右下顿笔,翻笔上挑,与下一笔相呼应,呈上仰之势;
相向点--由右点和撇点组成,左低右略高,上开下合,两点呈相向之势;
相背点--由撇点(仰点)和右点组成,上合下开,两脚平齐,呈左右相背之势;
上下点--由两个右点组成,一上一下,处于同一垂线上,一般居字的左上部或下部;
横四点--由两左点和两右点组成,中间两点略小且略高,切忌四点无变化、一般高;
聚四点--由右点、挑点、撇点、右点组成,呈辐射状聚向中心,书写时先左后右;
长 横:逆锋起笔略顿,向右上运笔斜约5左右,收笔稍顿后回收;
短 横--逆锋入笔, 向右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
悬针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提笔出锋,笔力送至笔端,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短 竖--逆锋起笔,稳稳下行,收笔即止,不作悬针和垂露处理;
斜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竖 撇--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短 撇--逆锋起笔重顿,转笔向左,快速出锋,形体宜平、宜短;
直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逐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平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横 钩--起笔作横画,横末顿笔,转笔向左下出钩,出钩干脆有力;
竖 钩--逆锋起笔略顿,向下行笔,形直而挺,末端略顿后左上挑出;
弯 钩--起笔轻落,重笔下行,略弓背, 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斜 钩--逆锋起笔,顿笔向右下行,中部笔画略细带有一定弧度,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卧 钩--轻入笔后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末端顿笔向左上出钩, 出钩有力并与下笔呼应,书写时注意弧度大小; 竖弯钩--逆锋入笔下行,圆转向右行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鹅”浮于水;
横 折--逆锋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换行笔方向而折向下写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露锋起笔写短竖,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行至末端收笔;
撇 折--逆锋起笔向左下行, 笔力由重渐轻, 末端折笔稍顿后向右上行, 笔力由大到小, 末端提笔出锋;
提---- 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形稍短;
竖 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长提短, 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折角约30°;
赵孟頫---三门记
右 点--逆锋起笔, 右下重按即收, 呈下俯之势;
左 点--逆锋入笔, 向左下落笔, 顿笔即收, 注意与右点的行笔方向和角度相比较;
仰 点--露锋起笔轻落往右下顿笔, 翻笔上挑, 与下笔相呼应, 呈上仰之势;
短 横--逆锋起笔向右偏上行笔, 末端回锋收笔不出锋。
长 横:逆锋起笔略顿,运笔略向右上斜约5左右,稍顿后回锋收笔;
左尖横:露锋起笔轻落向右逐渐用力,末端顿笔回锋;
悬针竖--逆锋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提笔出锋,笔力送至笔端, 呈针状;
垂露竖--逆锋入笔,向下垂直行笔,末端顿笔回锋,使笔端呈露珠状;
短 竖--起笔略顿,稳稳下行,收笔即止,不作悬针和垂露处理;
长 撇--逆锋起笔重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干净利落,舒展有力,末端出锋或回锋,行笔斜度要因字取势; 回锋撇--顺锋起笔向下写撇,撇末回锋启上;
平 撇--逆锋起笔重顿,转笔向左快速出锋,宜平、宜短,如“鸟啄食”;
竖 撇--逆锋起笔作顿,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约至2/3处提笔出锋,力至笔端;
兰叶撇--逆锋起笔,由轻至重向左下行笔,末端出锋收笔;
曲头撇--逆锋入笔重顿,转笔向左下行笔,末端提笔出锋或回锋;
直 捺--轻落笔后向右下行,力量逐渐加大,至捺脚处顿笔平出锋;
平 捺--起笔轻落,平行写出一小颈,再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逐渐加粗,取势平坦,至捺脚顿笔出锋; 反 捺--露锋起笔后向右下行笔,笔力由轻到重,末端回锋收笔;
横 钩--露锋起笔作横画,横末顿笔,转笔向左下出钩,出钩干脆有力;
竖 钩--逆锋起笔略顿,向下行笔,宜直而挺腹,使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短而有力;
曲 钩--露锋起笔轻落,重笔下行,略弓背,然后顿笔出钩,锋势与下笔呼应;
斜 钩--逆锋起笔稍顿后向右下行笔,中部笔画略细,末端折笔向上出钩,出钩要含蓄有力;
卧 钩--露锋起笔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出钩与下笔呼应,书写时注意弧度;
竖弯钩--逆锋起笔下行,圆转向右至钩处,略顿出钩,形如“鹅”浮于水;
横 折--逆锋起笔作横画,转折处略顿,转笔向下写竖,使折角成方折;
竖 折--露锋起笔作竖画,转折处略顿转向右行笔,行至末端收笔;
撇 折--先写短撇,撇末顺势接写短提,提锋启右;
提---- 逆锋起笔作顿,然后迅速向右上出锋,锋与下笔相呼应;
竖 提--由竖画和提画组成,也叫“右向钩”。竖可稍向右挺,提画出锋有力,折角约30°;
横 撇--短横稍仰,至右边顿笔后转笔向左下写撇,横短撇长,折角约45°;
王羲之--兰亭序
右 点--露锋起笔, 轻落向右下重按, 回锋收笔向左下出锋,也可不出锋;
左 点--露锋起笔向左下稍顿回锋收笔;
挑 点--露锋入笔向左下重按,稍顿后向右上快速出锋;
短 横--逆锋起笔, 稍顿,向右偏上行笔, 末端回锋向左上出锋启带下笔。
长 横--露锋入笔向右,笔力重—-轻——重,顿笔回锋,一般取势较平;
左尖横--露锋入笔,逐渐用力向右偏上行笔,末端回锋收笔;
悬针竖--逆锋入笔,由重到轻向下行笔,末端提笔出锋;
垂露竖--逆锋入笔向下行,末端稍顿回锋收笔;
短 竖--露锋入笔,由轻到重向下行笔,末端顿笔回锋;
长 撇--露锋入笔,向左下平均用力,末端提笔出锋;
回锋撇--露锋或逆锋入笔稍顿向下行笔,末端回锋启上;
短 撇--露锋入笔即顿,向左下撇出。取势较平;
竖 撇--露锋入笔稍顿,向下略偏左行笔,末端提笔出锋,取势较陡;
兰叶撇--露锋入笔向左下行笔,末端提笔出锋,中部稍粗,两头稍尖;]
右钩撇--承上笔势向左下行笔,末端稍顿,向右上出锋;
直 捺--露锋入笔,向右下逐渐用力,末端提笔向右回锋收笔;
平 捺--逆锋入笔稍顿后提笔向右稍偏下逐渐用力,末端提笔,平移出锋或收锋。取势较平;
反 捺--露锋入笔向右下弧形运笔,末端回锋启左或提笔出锋;
横 钩--逆锋入笔向右平行运笔,末端顿笔向左下出锋;
竖 钩--露锋入笔,向下均匀用力,末端顿笔向左上快速出锋;
曲 钩--露锋入笔,向右上行笔后折笔向下逐渐向左运笔,末端提笔收锋;
斜 钩--露锋入笔,向右下斜行,末端顿笔向上出锋;
卧 钩--露锋入笔向右弧形运笔,由轻到重,末端顿笔向左上用力出锋;
竖弯钩--露锋入笔向下直行或写左弧竖,竖末圆转向右行,末端顿向上出锋;
横 折--露锋或逆锋入笔向右行,顿笔转折向下,末端回锋收笔。竖的长短因字而异;
竖 折--露锋入笔向下,再折向右行,末端回锋启上或顿收。竖的长短因字而异;
范文五:怎样写好毛笔字[技巧]
怎样写好毛笔字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的艺术,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犹如奔腾的长江、黄河源远流长,现在我们伟大的繁荣昌盛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书法艺术传统也需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学习写好毛笔字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毛笔字呢。
“书法”与平时所说的“写字”是有所不同的,把字写好是学好文化知识的内容之一,要求能做到正确,整洁和迅速,书法就不一样,除实用外更重视“法”,着眼于美的创造。也就是说,书法比写字有更高的艺术要求。
从我们现实的切身体验也不难察觉,无论老、少、中、青,无论何种职业、也无论文化层次的高低,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有把字写好的愿望。书店字帖书架前 的人们,流露着学书的热望;又有多少人为写不好字而苦脑,除了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人们敏锐地意识着字是一个人的文化外表,字写的不好,大多是不 愿意让别人看到的,尤其是不愿意让有较高文化的人或在自己心目中比较重要的人看到,似乎是一种私丑,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宁可交谈、打电话、托人代语,也不 写信,写便条。其实,字写得不好并不能说明更多的事情,但是,若是字写得好,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面貌。
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是较长的,但如果方法得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循序渐进的严要求,不好高骛远,每于停滞不前时开动脑筋,每于困难时放慢脚步,不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沮丧,去积极地想办法,是可以用较小的步伐赢得较快进展的。
客观地说,与好书法还是较难的,因其难学习方法就更为重要,有许多后来写成的人不无感慨地说,学书的弯路几乎都走遍了,学书有没有诀窍呢,可以说是 有一条的,不是“刻苦”而是“用心”。用心必须选择正确的学习道路和学习方法,或不断调整,取得捷径,并由此取得出乎预料的进步,甚至达到每学必有所悟, 每练必有所长的程度,从而兴致盎然,做任何事情,入门是难的,“用心”便是入门的钥匙,一旦入门,一通百通;进步便会鞭策起新的进步。
初学者一定要明确目标,选定道路,我们学习书法要求达到的目标不一定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能够决定下来,固然,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决心是很好,但是由于 刚刚开始学书,还没有体验到学习的困难,更没有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决心和目标容易落空,当然对责任心较强的学习者另当别论。
我们学习书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诸如随着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心理的适应,或是随着对学习上的进步,甚至是出乎 自己的预料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调整学习的道路,与确立目标选择道路密切相关的选帖问题,也不一定一次就能解决得很好,一般来说,选定一本字 帖就最好不要随意更换,但是换帖也不是什么过于严重的问题,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碑帖的知识和见识很少,又未能体验或确立自己的笔性,更换一两次范本是完 全可以的,我们不妨多照顾初学者的个人兴趣和学习情绪初学者也不必认为更换范本是什么大逆不道和事情,更不要听信更换贴本就永远学不好字的耸人之谈,但是 这里要指出,初学者并不具备评价字帖优劣的能力,认为此家不如彼家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初学者对各种碑帖易学,难学的判断能力也是完全不具备的,这一点, 应该多征求有识者的意见,及时把帖本确定下来,也不可轻率的屡屡改弦更裱。
总之,无论是明确目标还是选定帖本,都有可能出现反复,在求学的道路上,技术上的认识上的停滞,倒退都是有可能的,心理情绪上波动,也在所难免,只要我们不把气一泄到底,随时提醒自己,并一次次地鼓起勇气,不贻误过多的时光,我们就一定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万事开头难,学习书法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开始时不妨在思想上多酝酿几天,最好把各种想法书写下来,以利于日后巩固和完善。同时制定切合实际的时间安排表,坚持执行。
由于初学者还没有学到书法方面的知识,许多准备工作很难一下做得完善,我们那座可以暂时利用手头的一本楷书字帖,可暂购买一本价格便宜、字体平正、 字径较大些的楷书字帖,准备一两支大楷羊毫或兼毫毛笔,一瓶质量好些的墨汁和一定数量的毛边纸或元书纸,书法的学习便可以从此开始了。
一、 书写姿势很重要
初学书法,必须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它一仅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对不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若养成了不良姿势的坏习惯,还会影响身体正常发育,开始 学写毛笔字时,应该坐着写,而且全身各部位都要自然、轻松。因此,应该记住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坐书桌椅的高矮要合适,椅子要坐稳,头可 稍向前倾,但不能左右歪斜。胸要挺起,右肩自然下垂,腰脊要直,前胸一可靠住桌边。两臂展开,右手按在桌上,但不可承受身体的重量;两腿自然分开,脚要放 平。正确的书写姿势,不是短期能掌握的,必须随时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经形成的不正确姿势,按照正确的要求下功夫纠正。
二、 正确的执笔方法
要学写毛笔字,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执笔姿势,前人流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大多数人主张采用的五指执笔法。“拇指食指捏住笔,中指内钩四 指顶;五指托助帮四指,动作协调来动笔”。这顺口溜说的就是“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顾名是五个手指都要发挥作用的方法。五个手指的作用可用(掖)、 押、钩、格、抵五个字来说明,掖:讲大拇指的作用,拇指前端要稍斜而仰,紧贴笔的内侧,作用的方向是由内向外;押:讲食指的作用,用食指第一节指弯处从外 向内和大指相对提住笔管,作用方向是由外向内;钩:讲中指的作用。中指第一关节弯曲如钩,钩在笔管的外侧,加强食指的力量。作用方向由外向内;格:讲无名 指的作用。无名指背,用内格连处顶住笔管,作用方向主要是由右向左外;抵:讲小指的作用。即托在无名指的下面,起辅助作用。小指不要挨着笔管。用这种方法 执笔书写,每个手指各有其位,各尽其能,即有配合,又有轻、重、主、次的分工,挥笔自如,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 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掌握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必须掌握要领即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悬腕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除上述外,执笔还有松紧,高低问题。执笔的松紧及用力与否,对于初学者,只须了解写大字执笔要松些,放得开;写小字要稍紧,落笔比较准确,若均走极 端,必然导致失误。应该时紧时松,似紧似松,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最终达到“手随意行,笔与手会”,心手两意,翰逸神正的境界。另外,执笔的高低一般是根 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决定,写小楷字执笔要低,高、中、大楷字则执笔高一些。一般执笔离笔头的根部约二寸左右为好。
用笔法三、
毛笔的运用,简称“用笔法”。用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一般原则。用笔,广义的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狭义的是指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用好毛笔的重要目 的首先在于写好基本笔画,而要写好基本笔画又必须用好毛笔。让以用笔的广义所指和狭义所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它们的理解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要学好书法,用笔是关键。一般说来,笔锋着纸后,准备动笔之时为起笔,笔锋着纸后在纸上行走叫行笔;笔锋在笔画中运行到未端取回锋作收是收笔。笔法 有方笔,圆笔两种,也可方、圆兼用。书写起来一般运用藏锋、露锋、逆锋、中锋、转锋、回锋、提、按、顿、驻、挫、转等不同的处理技巧,方可写出不同形态的 笔画,只有掌握了笔法才能随心所欲进行书写,在进行书写时还应牢牢掌握中锋用笔的原则,极力追求笔书的效果。在熟练地掌握了中锋行笔以后。才可以练习和运 用侧锋行笔。书写时还要努力避免病笔。
“永”字八法。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以“永”字八法学起。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永”字中的八笔。分别代表八种笔法。(即: 侧、勒、努、 、策、掠、啄、磔)永字八法意在说明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的形态特征和方法。说它是基本笔画,因为在一个“永”字中很难概括汉字的全部笔画的写法。“永”字 八法之所以成为历代写书的楷模。据说“永”字的结体概括了
一般字的所具有的笔画,只要掌握了这几种笔画的用笔,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
四、 楷书入手是基础
首先,楷书是通行和一种规范字。它结构规范,笔画标准,笔顺先后有定规,书写工整,它所包含的笔画是最丰富的。所以作为书法的基础,学习好楷书的基本笔划是非常重要的。
初学笔画要力戒急燥,务使心平气和。要多想少写,宁慢勿快。少写,不是说一天只写几笔或三五天写一次,而是强调每写一笔之前要认真读帖,要认真琢 磨,每写一笔后,要认真对照字帖,发现差距,想出新的尝试方案后,再去写第二遍。“慢”也不是说动作慢,是说要“且慢下手”看清了字帖,记在脑子里,想好 了如何用笔再下手去写。如能做到每写一笔,每写几笔就有收获,进步一定非常显著。
初学基本笔画,难免有写不好的情况,写坏了的笔画叫做“病笔”或“败笔”要尽力避免出现病笔。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监习要认真审视帖本笔画的形状,神态,体会笔的起止,使转、运行、提按以及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书写时要意在笔先,下笔果断,笔笔力到。
楷书是一种基础字体,青少年学习书法,先楷后行、草,是循序渐进的学书门径,从楷入手,打好基础,只有这样,书法艺术的高楼大厦才能稳固地耸立起来。
五、 临摹
初学书法方法很重要,学习毛笔楷书,在初学的时候,要讲究学习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事,如果选择方法对路,则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得当,往往 就会事倍功半,白白浪费了学习时间,还容易走弯路,那么,学习书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呢,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临摹,指的是“监书”和 “摹书”两种不同的学书方法,摹书有描红、廓勾填墨、映写等几种形式,临书也叫做“临帜”就是照着字帖的样子,学着去写。
临摹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临书”易失古人的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较易,“临书”较难,或者说,摹书“思想劳动”的强度小,临书“思想劳动”的强度较大。
有人误以为摹书只是适合儿童学习的方法,其实这样方法并没有年龄的限制,对于具备书法基础或书法基础差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高中学生,初学时也 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但是可以很快地通过这个过程。例如摹写几十个或一、二百个字,在对毛笔稍稍熟悉以后,便可以与临帖穿插进行,每当遇到临写困难的时候, 就用摹的方法去“理解和体验”一下。
与摹书相比,临书是学习书法过程中更为长期和经常的方式,认真得法的临帖也是初帝者速见成效的唯一经验,临帖不仅是初学时的方法,也是今后广泛,深 入学习的最重要的过程,我国历代爱书法者,即便到晚年也乐此不疲地临写碑帖,许多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在创作的同时,仍孜孜不倦的通过临帖汲取着历代名家 所长,临帖既是长期,艰苦的学习过程也是初学者稍有体会之后的至为乐趣的事情。临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书的最终结果。
有初学者可能认为临帖的方法太死板,不打算走这条路,这是一定不可以的,多少年来,尚没有一例不通过临帖吸取前人经验,完全靠个人摸索和创新而获成功的。
临帖的要求可大体分为四步,一求位置,二求笔意,三求形神兼似,四求遗貌取神。这四步循序渐进,既体现在学习书法的全过程中又体现在每一类新的学习内容周期之中。
临帖要多读、多思、多临、多对照、多读,就是多看,看每个字的字形之美;多思,就是边读边琢磨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特点;多临,就是细心观察和动脑思考 之后,有了较深的印象要做到意在笔先,心中有数,然后才能落笔临写,要锻炼书写每一个字,一气呵成的习惯,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容易把字写得松散无神, 字形不准确,多对照,说是每临写完一个字后,就把帖当作一面镜子和写出来的反复对照比较,查找用笔和结构方面较差的地方,然后再反复临写几个同样的字,一 直到满意为止,使每个字达到形象,神似。
总之,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初学者应该逐渐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既不可能一概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仅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临摹成果,甚至可能产生“回生”的现象。
总而言之,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是艰巨的,但如果方法得当,初学者完全可以在轻松的心理条件下度过一个个具体过程,在学书的道路上不断告别昨天体验到的只是愈来愈浓厚的兴趣。
我们学习书法,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只要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一管在握,俗虑全消,书法过程的心灵活,完全是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树立远大理想,有信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写好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