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展望
一、 中日关系现状: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两国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深入,为两国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以后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另一方面,遏制、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正常的合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日关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
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二、中日关系的展望
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经济上,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必将随着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西欧经济圈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经济圈的区域化正如火如荼发展。然而,东亚经济圈是一盘散沙。可以想象,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一家与其他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结果必然是吃败仗。东亚经济圈要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有效合作。因此在经济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政治上,中两国基本条件的绝对不对称和发展趋势的相对均衡化的趋向,使两个国家关系处于新的历史转折阶段。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一座为政治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总体的经济实力在初步的增强,对东亚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还是不具有发生重大作用的能力,但是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高,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的加快。日本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使得中日关系敏感而复杂。
未来一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刻因此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国需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对中国来说,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中日关系。1,中日睦邻友好可以稳定我国的周边环境。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只有与对方和睦相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2,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中国近在咫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所难以替代的。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3,冷战以后,中美日三国间已经形成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目前,美国当权者在潜意识里总是把中国视为未来最有可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竞争者,既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这个世界最大潜在市场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又要千方百计地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在中美关系曲折起伏,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稳定中日关系,对改善我国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亚太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对中日两国有着积极的意义。5,中日两国在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问题上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协调行动的可能性。6,承担大国责任,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目前,在东亚的主要的合作机制
“10+3”、“10+1”、东盟地区论坛中,中国和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中国与日本更多的把这些地区合作机制看作是追求自己更大权力和国家力量的平台。中国是区域政治大国,日本是区域经济大国,两国都没有单独主导区域合作的能力,因此东亚区域合作需以中日合作为基础。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中国反对美国的霸权战略和单边主义政策,不希望看到一个单极世界,认为多极化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却是必然的趋势。在对待日本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比较明确,致力寻找和扩大中日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促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
范文二: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由于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亚太地缘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下中日关系。
一、日本是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在日本人的四最怕(地震、雷电、大灾和父亲)中位居第一,地震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这个樱花盛开的国家。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倘若太阳女神不满人间的统治者的话,鲇鱼就会翻身,地震就会爆发。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这个古老的传说, 地震改变着日本的历史和未来: ①1855年的安政(8.4级)江户(8.4级)两次大地震,使日本在恶劣生存环境的影响下走上了吞并琉球和朝鲜的对外扩张之路,同时也使日本在古老传说的影响下于1868年走上了明治维新的强国之路。
②1891年10月28日的浓尾(7.9-8.4级)大地震,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大陆野心越来越大,相继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
③1929年9月1日的关东(7.9级)大地震、火灾,造成了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根据“鲇鱼翻身”
的古老传说,天皇必须逊位。对当时年仅22岁的裕仁摄政来说,他不愿背负“不孝”的罪名逼父退位,于是派人造谣:“朝鲜人暴动了”,“他们纵火、投毒、抢劫、无恶不作??”一夜之间“天皇逊位”问责政府的声浪平息了。9月2日在裕仁的支持下,山本权兵内阁仓促宣告成立,同时宣布国家进入战时体质,结果造成6000多名无辜的朝鲜人被屠杀,另700多名华工遇害。关东大地震造成的无数死难不仅没有激发大和名族的至善与大爱,而恰恰相反,它使日本通往了1931年的中国东北、1937年得卢沟桥和1941年的珍珠港和东南亚,一步一步滑向了法西斯的深渊。
④1944年12月7日的中部近海(7.9级)大地震,让地球摇晃了整整6个小时,并引发了9米高的海啸,横扫日本中部沿海地区。这场地震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没忙。按照“鲇鱼翻身”的古老传说,这是上天对日本法西斯的惩罚。
⑤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7.3级)大地震,6437人遇难。这是二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大地震,由此拉开了日本全民防震的序幕。
⑥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9.0级)大地震、海啸(20多米高)、核辐射(看不见的敌人),使日本处在民族复兴和自甘堕落的十字路口。
二、日本是中国的宿敌与心腹大患
663年,中日白江口大战中大败于日本之后,日本900
年不敢对中国有任何非分之想。
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派兵渡海东征日本,均因蒙古骑兵不识海战而惨败。从此日本成为中华帝国秩序之外的心腹大患。
1574年和1597年,统一日本后的车臣秀吉两次出兵借道朝鲜半岛攻打明朝,均因日本国力弱小而惨败,致使车臣秀吉之后的德川时代幕府实行了260余年的闭关镇国政策,但车臣秀吉却为日本的扩张野心定下了所有基调。
1868年明治维新强盛之后的日本于1894年卷土重来,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告终。但日本人至今不服气、不认罪、不息祸。
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划界之争的由来
琉球群岛(冲绳县)与1372年经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琉球王而成为中国的藩属国。1865年日本派兵攻陷琉球并于1874年予以吞并而改名冲绳。
钓鱼列岛(11个无人岛),地处闽南正东、台南东北,距基隆102海里,距冲绳那霸230海里,处在东海大陆架上,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
1894年8月1日,日本向清政府宣战,甲午海战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失利,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列岛也在条约范围之内。
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斯大林熟悉琉球历史,他完全同意属于中国,并应归还中国。”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湾、九州、四国本土以内。
1945年9月2日,台湾回归了中国,但钓鱼岛列岛却被美军占作靶场。
1968年,日本、美国、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都证实东海和钓鱼岛附近海域有大油田。日本从此相中了我国东海和钓鱼岛,遂和美国勾结企图霸占钓鱼岛列岛并于中国平分东海。
1969年1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日本首相佐藤达成协议,决定于1972年美国把琉球群岛交还给日本管制;同时媒体一再出现美国要把钓鱼岛交给日本的报导。1970年8月12日美驻日大使馆发言人谈话表示:“福尔摩萨附近的尖阁群岛被认为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将来要归还日本。”从而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响,保钓运动从此开始。迫于舆论压力美国国务院于1971年4月9日发表声明:“尖阁群岛的行政管辖权在1972年将同琉球一道归还日本。”但又说:“尖阁群岛的主权的任何争执由双方自己解决,或者由第三方裁判,如果双方希望这样的话。”
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钓鱼岛列岛随同琉球群岛“归还”给日本,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由此而来。
1972年中日建交之时,**提出把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挂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当时中日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1978年中日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副总理表示,钓鱼岛、琉球等问题留日后慢慢解决,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搁置主权争议,留待子孙后代解决。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日本以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列岛为依托欲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日本单方划定中间线—离琉球群岛与我东海岸基点各约175海里。中国则坚持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通过的《海洋法公约》,坚持大陆架延伸原则,应以琉球海沟为界。东海划界之争由此而来。
四、中日两争的前景展望
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之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中日两争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海底石油相当于中东的储油量,又有巨大贡献的战略价值—钓鱼岛既处在日本的海外生命线上,也处在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航道上;同时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保持自身的长期霸主地位而扶日制华—紧密相联。因此,在美国的霸权还没有一定程度之前,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当美国的霸权衰落到顾不了那么多或横加干涉得到的比
失去的多得多时,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方可一并解决。
五、中国的对日两手战略
中日之间既有世仇,又有安全矛盾,也有利益冲突,还有美国的介入,其矛盾十分复杂;日本人瞧不起近代以来的中国,却又害怕中国崛起之后报复日本;日本喜好追随强者而唯强者之命是从,而只要实力增强就会翻脸不认人。美日关系的实质是美主日从,“美日同盟”的实质是美国明防中国而暗防日本。中日关系的实质是“和则两利,对我更利”,“斗则两伤,对日更伤”。因此,中国的对日战略是“两手对付日本”。
一手是“硬”。即对日本鹰派(保守型、独裁型、民主型)在篡改历史、神社拜鬼、领土主权、争取入常、朝核问题、台海事务等重大问题上要针锋相对予以打压。实施硬的这一手是要在逼日退让的同时还要让日本各类鹰派人知道跟中国斗是没有好下场的,中华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另一手是“软”。即对日本的“知华派”要加强联络,对民间的友好往来要大力支持,对日本政府改善中日关系的举措要积极回应。实施软的一手就是要对“美日同盟”釜底抽薪,最终实现把日本纳入以中国为主导的大东亚秩序的目标。
中日之间不可为“中日两争”而开战,中国应该趁美日
在天灾人祸中苦苦挣扎之机,加速实现科技和军事实力的与之平衡,始终把握台湾的走向并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台湾回归祖国之日,即是中日两争结束之时。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范文三:中日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时间:2009-08-11 12:45:54 来源:新华网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
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
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范文四: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5日评论版文章: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东亚地区的多事之年,也是中日关系的紧张之年。2010年的东亚战略格局让我们看到更加清晰的两个特征 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的重返亚洲,对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对华关系与对美关系是同步进行快速调整的。日本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配合美国宣扬“中国威胁”论,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处理方式打破了此前中日双方的默契和常态,更加使得双边关系紧张、复杂。
应当看到,中日关系的背后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是,尽管日本将本国外交的基点与日美同盟关系画上了等号,但是,美日同盟关系却并不等同于美国外交的全部。在中日关系的背后也同样存在着中美关系的因素,而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虽然是冲突与合作并存,但应该说合作还是中美之间的主流。因此,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日本领导人确实出现了误判。
2010年8月的安保恳谈会报告和12月出台的日本新防卫大纲及其中期防卫计划都充分显示出,防范中国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日本的战略疑虑不仅对双方关系的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也证明日本并不相信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能够实现。日本对华心态的变化导致其外交决策心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是否意味着战争威胁?这要看中国是否有这样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答案是清楚的,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充分的能力。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的战略目标和行动原则,中国必须也不得不专心致志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尽管中国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经济规模不等于竞争力,更不等于军事强力。中国在经济、军事、软实力上距离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距离日本能够保持42年的世界第二,也还要经受41年的考验,而日本的海洋发展实力、现有舰艇的高科技含量以及航母制造能力都远高于中国。如果过于夸大中国的军事力量,渲染中国的潜在威胁,会导致不由自主地站在对立的立场,扰乱中日关系的大局。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谋求一个什么样的中日双边关系,是对立的,还是合作与协商的? 不可否认,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和战略走出去的“不平衡。中国应当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为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贸易安全服务。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希望中国就军事现代化意图以及军费的增加采取更加公开、开放、透明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期待。军事发展越是处于“孤立”状态越容易引起外界的战略猜疑,因此,中国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周边国家建立军事上的双向开放与互信。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双方的战略互信为基础。中国与日本作为近邻不能不打交道,两国的自身发展都需要稳定的周边关系。中日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带动
战略互信的加深,这既是近年双边关系的新特点,也是新问题。虽然外交上的突发事件不可能消除长期以来已经建构的双边经济关系,但一定会伤害或阻碍关系的正常发展。
纵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政治领导人的外交引航作用至关重要,中日关系上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都印证了这一点。外交问题要通过成熟的外交途径和手段及时处理,而不能将其置于民意情感中放任自流,政治领导人尤其需要谨言慎行。中日关系上存在钓鱼岛领属争议和海洋划界等敏感问题,两国领导人之间应及时就突发事件进行沟通与协商,同时,双方应建立争议地区的中日共同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中日双方可以协商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机制,并使该机制常态化运作。
民意情感的形成基础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中媒体起着最突出的作用。在应对中日双方突发事件中,控制民族主义情绪,防止双方情感化对立,事关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和地区安全的大局。媒体的过激话语表述和不全面的选择性报道,影响了社会广大读者对事件真实性、客观性的了解;媒体特殊“权力”的不当行使,实质上是对读者客观地判断事物的权利的剥夺。建议中日双方的媒体之间开展“媒体权力的限度和社会责任”的公开讨论。希望通过公开讨论,促进媒体自律性的提高。
日本更应关注十二五时期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永远高速发展,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一般都转为低速增长,中国也不可能永远高速,日本应当抓住目前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机会。与日本高速增长的效果相比,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日本是先富后慢,先富后乱,先富后老。日本经济藏富于民,海外净资产超过GDP的50%。日本虽然增长速度缓慢,但已经不再让环境为增长付出成本,故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我们不应当单纯以增长速度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它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日本失去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而是方向和动力。与中国的GDP高增长伴随环境付出高成本的情况不同,在合作方面,中日双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所长 李薇 编辑 裴培)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 在回顾中日关系30年来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为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鼓舞,同时也为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焦虑。在展望中日关系未来30年的发展前景
时,我们对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对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有思无良策之感。虽然如此,总体言之,信心是主流,思无良策的状况不会持久,经过中日两国人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中日关系的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无论回顾或是展望,以下论点有其合理性。其一,中日两国在30年前之所以能够互谅互让,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来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则因为在冷战时代两国间存在着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需求。
现在,这一共同利益需求消失了,中日两国当然不会再互谅互让。市场经济排斥“谦谦君子”,而要“锚株必较”。
其二,从中日两国国力而言,在古代是中强日弱,近代是中弱日强,当代已是中日强强相对,因而中日之间纠葛不断,矛盾加深,似为必然趋势。关于共同利益与“强强相对”但若仔细想来,上述论点也有值得推敲之处。对其一,诚然在冷战时代中日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两国间存在着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需求,但这不等于说在苏联消亡的冷战后时代,因为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需求的消失,中日两国间就不再存在共同利益需求了。时至今日,中日经济关系已经发展到如此紧密的程度,以至于其中一方的政策变化或经济动荡都会对另一方造成直接影响。“和则两立,斗则两伤,战则两衰”正是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需求的体现。显然,与冷战时代相比,这是更直接的共同利益需求。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少数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总以为中国有求于日本而日本无求于中国,甚至诅咒中国分裂、失败,以使日本在东亚地区无竞争对手,得以独享其大。这只能是荒唐无稽的梦想。
50年前即有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抱有疑虑,时经半个世纪仍有日本人对中国面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感到威胁。但愿这些日本人有朝一日蟠然醒悟,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不再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增设障碍。 对其二,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已大为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受到世人瞩目。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市场巨大,仅以中西部发展为主要考虑因素,只要政策对头,中国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20年仍然动力充足。前景是美好的,但现在就说“中日强强相对”似缺乏说服力。若仅以GDP为例,依照政府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GDP约为1万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旧本的四分之一,当前国际上那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赶上日本,20年后将超过美国”一类论调,是脱离中国国情的错误推断,只能给“中国威胁论”提供“论据”。若进一步分析人均GDP,则问题更加明显,与日本相比,差距还要扩大近10倍。中国不要说以四分之一的日本GDP,即使以相同于日本的GDP来解决10倍于日本的人口、30倍于日本的国土面积所产生的问题,其难度之大亦不难想象。或许只有到本世纪中叶时,实现了和平统一目标的中国能创造出至少四五倍于现在日本的GDP值(以自身论则翻四番),那时才具备了强国的资格,再说“中日强强相对”才理直气壮。中国的GDP翻四番,其内涵丰富多彩,譬如在月球建立中国科探基地,
界经济强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亚邻国,这就是思考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有日本学者认为,综合考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可以推断中国刚刚达到日本1960年左右的水平,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40年左右的差距。这种观点虽然很难说十分准确,毕竟值得中日两国的许多人士认真思考一番。关于经济方面的“中国威胁论”
基于以上分析,再来谈论“对日本和东亚各国的发展而言,中国的发展是威胁,还是动力”这一问题时,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客观而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对日本和东亚各国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形成压力也在所难免,但这都不能称之为“威胁”。近年,日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中国农产品、轻工产品,甚至有少量家用电器亮相。日本国内的农业和相关企业感到有压力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而不是日本援助的结果。这完全不能成为一些日本人宣扬的“一坛镰效应”的论据,更不能用来给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增强说服力。走人市场经济门槛的中国,其国情决定了在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必然具有相对优势,许多日本企业正是为了利用这一优势才到中国投资的。尽管中国的投资环境目前仍有不完备之处,但事实证明日本对华投资企业中的多数是盈利的,其总体效果比到其他地方投资都要好。所以,日本感到的压力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华日资企业造成的。据中国外经贸部的统计,在2002年上半年的中国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出口额占51.7% (734,4/686.1),由此作出对日出口至少半数以上为日资企业的出口的推断应是合理的。日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到日本,对日本的产业结构改革形成压力,日本因此淘汰改造低级产业,创建发展高级产业,这对日本而言只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采取限制进口等措施是短视无效行为,只有多练内功才能有好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
国际环境变化是导致这一新局面的外部原因。苏联解体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美国逐渐把中国视为东北亚地区的下一个主要潜在对手,开始加大“扶日抑中”的力度,日本的对华政策也随之渐趋强硬。此间,自1994 年以后,美日两国不断加强排他性的双边军事同盟,特别是日本不断强化对美军事支援态势,增大了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负面压力,恶化了中日安全互信氛围。
二、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特点
中日关系出现“政冷”局面,是两国国力竞争、感情冲突、战略利益碰撞的产物,是两国关系向新的双边框架过渡的“磨合”期出现的震荡局面。而其“震源”,就在于日本对中日关系底线发起的强硬挑战。
2001 年4 月上台的小泉内阁的对华政策,集中代表了欲修正1972 年以来中日关系基本框架的“新战略派”路线。近年来,日本执政势力在中日间几乎所有敏感问题上都以强硬姿态发起了挑战,使中日关系深陷“政冷”僵局。
在历史问题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四年参拜了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首脑互访中断至今。1985 年,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曾首次引发
与亚洲邻国间的外交危机,并在各国的强烈抗议下停止参拜。1996 年,桥本龙太郎首相再次重演了参拜———遭到抗议———停止参拜的一幕。小泉不顾邻国的强烈抗议,一再坚持参拜,开创了罕见的恶劣先例。作为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行为,关系到日本如何对待那场侵略战争、如何对待受害国人民感情的大是大非问题。试想,假如德国人膜拜希特勒,将遭到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何等反对和抗议!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中日关系难以走出“政冷”僵局的首要原因。
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亲台势力不断推动“日台”关系升格化进程,对“**”势力给予鼓舞、声援和协作。2005 年2 月19 日,日美外长和防长“2+ 2 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竟把“台湾问题”作为共同关心事项。4 月29 日,町村外相在纽约称:“(台湾问题) 本来就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对象。迄今为止的日本对台湾政策全然没有变化。”这是1972 年以来日本外相第一次提出日本仍在坚持中日复交前的干预台湾政策,这不能不说是日本对华政策的数十年倒退。可见,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预手法已开始由1996 年提出“周边事态”概念以来的“模糊化”转向“清晰化”。
在安全问题上,日本自2004 年以来加大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力度。如发表“中国攻击日本的三种可能性”,由首相、阁僚数十次出面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由防卫厅长官在东南亚兜售“中国威胁论”,在新的《防卫计划大纲》里写入“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以至2005 年上半年公然采取干预台湾问题的姿态。与此相辅相成,日本军事体制进一步加快了由“专守防卫”向“日美一体化”、“对外干预型”态势转变的步伐。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从过去打“民间牌”、纵容右翼团体登岛制造“实效控制”既成事实,转向由政府直接出面“租用”岛屿、把右翼团体建造的灯塔“收归国有”,企图以此进一步强化“实效控制”。
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日本对中国在本国海域进行的天然气开发活动横加指责,并扬言将在其单方面主张的中日间有争议的“中间线”以东海域授权民间企业进行能源勘探,其政界甚至出现了要以舰艇为日本勘测船护航乃至不惜对中国船只动武的主张。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能源领域,日本采取了拦截中国进入新市场的态势。日本以横插一杠的方式搅乱了中俄酝酿近10 年的“安大线”输油管建设项目,并在世界各地区对中国处处进行拦截,与中国极力争夺能源开发权和进口来源。
在对华日元贷款领域,日本把这一本属中日经济合作的问题日益“政治化”,把它作为向中国施压的手段,并已确定了继续削减乃至在2008 年完全停止提供的方针。
在周边关系领域,日本以经济、政治、安全、文化手段多管齐下,试图拉拢韩国、东南亚各国、印度、中亚各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形成“牵制”中国之势。
未来中日关系的展望
当前,中日关系出现了共同利益和相互摩擦、同步增长、合作与竞争一起增大的新局面。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是一个不以哪一单方面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同时也是经过战略对话有可能加以政策导向的“主观”进程。
在双边层次,中日关系能否走出“政冷”僵局,将取决于两国能否就相互间主要政治摩擦因素形成一套控制、管理和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历史问题”是目前横亘在中日之间的“现实障碍”。这既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敏感领域,同时也是必须加以妥善控制和处理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应兼顾以下两个环节:第一,正视矛盾,积极对应;第二,控制矛盾,管理摩擦。
在未来近、中期内, “增进互信”将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主题。其最低目标是加强对话,预防冲突。其中间目标是就相互分歧和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力求取得一定进展。其理想目标是就地区及国际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增进共识。中日两国国防部门之间将继续致
力于开展多层次、多级别的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由于安全与军事属于高度敏感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势必将受到中日政治关系走向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安全关系的演变情况也将给政治关系产生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从长远看,加强中日民间、文化与学术交流,将是增进两国相互理解、缓解两国民众和舆论之间的对立情绪、推动两国关系逐渐成熟化的根本途径。
就中国而言,应认清和接受中日“政冷”局面一时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现实,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波动起伏做好心理准备,不幻想靠一味让步或过度强硬来扭转“政冷”局面。这将有利于更加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中日政治摩擦,更加主动地推动对日关系全面向前发展。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给中国推动对日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努力防止陷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寻求找到最佳平衡点。就是说,既要积极推动经济关系,又要妥善处理政治问题;不因政治摩擦而牺牲经济关系,也不因经济关系而丢弃政治原则。
中日间的潜在分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但双方可以而且有必要致力于形成一套“控制和管理政治摩擦”的机制和措施。例如,每当因“历史问题”发生政治摩擦时,不宜使这一问题影响到中日间其他领域合作的进展。两国可以采取“政经分离”、“分别解决具体问题”、“不使一种政治摩擦点燃另一种政治摩擦”等有效做法。两国可以采取“把蛋糕做大”的方式,一方面把分歧和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不断促进和扩大共同利益部分,逐步使负面因素在中日关系全局中所占份额相对减少。
在地区与世界多边关系层次上,未来中日关系的演变进程将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美、日关系的走向将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日国力消长将是决定两国关系调整方式的基础,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和民间交往的发展将是促进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中日双方的对外战略调整则将是决定未来两国关系框架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日本的政治与安全战略基本上尚处于美国的影响和控制范围之内,因而中美关系如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则中日两国陷于全面战略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在未来15 年内,以中国的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条件,美国如能够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中美间如能形成稳定的战略协作局面,就有可能出现中美跨越太平洋“握手”态势。如这一前景出现,2020 年以后中日关系在地区格局中所占分量将相对降低,两国间的政治分歧也有望在国际大框架中得到缓解。
未来3 —5 年期间,将是台海和朝鲜半岛局势能否实现“软着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无论其中何者发生失控和军事冲突局面,日本都十分有可能以中国所不愿看到的方式介入进来,只是其介入方式与烈度将视局势的起因和发展进程而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日本的介入都可能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伤害。反之,台海和朝鲜半岛局势如能在这一关键时期保持稳定并向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其后的时期,中日安全领域的重要隐患将有望得到缓解。
范文五: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2009级12班 张昕如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之交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开始,水稻种植、青铜器制造、炼铁、纺织、鞣革、造船技术陆续经由韩国从世界文明中心——中国传往日本。若干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学徒身份拜倒在文化宗师的膝下,怀有一种潜伏的自卑心态。例如,公元5世纪日本引入中国汉字,并且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四百年。正是这种仰视强势大国不得不有的谦卑敬畏情绪长期以来酝酿成为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并对其后的中日风云变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7月27日,日本首相在议会发表演说,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教训,重建亚洲新秩序。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日军在那一年的夏季攻打上海,与**的精锐部队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军民死亡人数约为25万。几个月后,上海沦陷,同年11月,日军炮火紧逼杭州。从此,中国被日本推着陷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仇恨。
最近这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
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这一系列资料表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和则利~斗则伤”但是~资料中显示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钓鱼岛、台湾等问题上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据我调查得知~中日战争后日本人民一直同日本官方站在一起~坚决支持日本天皇~拒不承认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全是因为日本官方可以隐瞒了他们在中国国土上所作的惨绝人寰的事~连士兵给家人打电话都不许说关于他们暴行的事~也不许媒体报道~一方面还在宣称日本军队是解放中国、拯救中国。其实日本的人民大多数都是善良的~因为这些事~让他们认为是中国故意挑起事端~吹毛求疵~所以更加支持日本~不愿承认历史史实~从而伤了中日两国的感情~再加上前几年日本小泉执政~经常参拜靖国神社~令中国人民对此十分气愤。不然按中日两国那么紧密相连的关系~中日关系应该很好~但是这几年中日关系正在飞速的发展着~从最开始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融冰之旅”~再到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直至这次**主席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不断改善~现在的首相是福田康夫~属于亲中派的人~他的父亲和母亲和中国都有渊源~而且非常有好~中日关系有很大的改善。在那这次地震来说~地震发生后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做出了援助~日本派来的救援队还为地震中的遇难者3鞠躬~我想很多人都对这一举动非常震惊~同时这次地震中日本做出的反应也让很多国人对日本心存的芥蒂消失殆尽~本来嘛~各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感情上来说~日本虽然侵略了中国但已经过了很久了耻辱应铭记~但看在中日几千年的友好关系上我们还是原谅日本了~想跟日本和好~不想在斗了,从政治角度来说~中日两国联系紧密~如果不像两败俱伤只有和~而且如果和的话对两国都有很大的好处。
虽然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警觉的是由于地缘影响~日本民族的心中对“大陆”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渴求~这种渴求并非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恰恰相反~会越来越强烈。而日本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使其国民在面对中国时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这样的优越感会像二战是一样再次支配日本。 而且二战的战败是日本的一个耻辱~时至今日日本人都不可承认打败他们的人中有中国一份。但由于中国自解放后~尤其是近30年来发展速度极快。尽管不情愿~但日本人不得不承认~长此下去~会被中国超越~至少以往的经验和当今的现实告诉日本人他们已经不能保证在未来的中日战争中胜利。所以~对于现在的日本~生存的需要与他们原本没有消失殆尽的军国主义思想很可能会促使他们再次侵略中国~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时刻作好跟日本翻脸打仗的准备。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果一直按这样的好势头发展下去的话~我认为至少在近30年内中日关系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