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现代汉语读书报告
汉字重回焦点之路
——读《现代汉字学纲要》有感 看完《现代汉字学纲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汉字
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想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汉字将如何发展呢?曾经一度辉煌的汉字又
将如何回到焦点的位置呢?现今的世界几乎都被英语所围绕。社会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越
来越高,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过英语四级,找工作时雇人单位也会很重视英语水平。
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学习英语,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数在不断上升,
相反的,汉字似乎正趋于没落。 汉字的没落与中国经济的衰退有着密切的相关。殷商时代
的甲骨文是最早成批的汉字,它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传到邻边的国家,逐渐
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汉字向外传播主要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南传到壮族、越南。公元
初期壮族接触到汉字,在唐朝时仿照汉字创造了方块字并在宋代广泛流传,直至明末开始衰
落。传到越南是公元前40年,之后的一千多年汉字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直至1884年法国
的占领使汉字的地位下降。第二条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汉末到三国时期传入朝鲜成为其
正式汉字。晋朝时期传入日本并成为其官方文字。第三条是向北传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辽宁
等地。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字文化圈的范围极其广泛。但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文化猛烈发展,是很多国家掀起了学英语热。同时也使汉字文化圈日益缩小。探究其原
因,是中国经济的落后,生产的低下。在汉唐时期,中国经济名列前茅,这带动着周边国家
争相学习中国汉字,而随着清末经济的衰退,汉字地位也与日剧减。 汉字的传播当然与中国经济有着密切联系。要使中国现代汉字重新回到焦点地位,我们
必须发展经济,让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无数的目光,汉字的关注度自然而然也会随之上升。
但我想作为汉字本身的改革也肩负着相当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多方位了解汉字,不断对其进
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现代汉字”这个术语。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对现代汉
字的理解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字体的演变角度,是相对于古代汉字将隶书作为划分点,之前
的称为古代汉字之后的称为现代汉字;二是着眼与汉字记录的语言,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今通用的汉字和记录现代汉语专用的字叫现代汉语。我们现在所用的概念一般是后者。
了解了概念后我想从汉字的几个特征方面分析一下。
一.汉字的数量繁多。 汉字字数太多,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很大麻烦。要解决汉字数量繁多这个问题我觉得可
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我觉得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制定专门的用字表。例如从教育阶段看可分
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毕业后再学习用字表。书中提到早在1930年12月明智书局
就出版了王文新的《小学分级字汇研究》。这本书将收集的字分为初小和高小共六个年级,确
定了各年级的识字量和具体字表。1983年发表的《小学语文用字研究》他将出版物分为哲学
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艺技术、新闻四大类,再将字种进行排列、筛选得到《小学语文用
字表》。我觉得这两次研究给汉字的阶段性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横向看,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制定分类字表。例如,可以制成农民专用字表。
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水平也迅速地发展着。这自然而然对农民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
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农民都是五六十岁的,由于时代的因素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即
使有也是很低层次的教育。针对这批人我觉得可以指定一本专门与农业知识相关的字典,让
他们可以掌握农业专业用字。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而且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前看
到成效。针对于一些外国留学生我们也可以制定他们的专用表。可以从简单的,生活中常用 的字入手。
解决汉字繁多的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书中提到自3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935年11月,生活书店出
版了洪深的《一千一百个汉字使用教学法》。洪深出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那些会说中国话但不
识中国字的中国人,使他们自己用、自己写,而且能吸收新的知识。基本汉字不是根据字频
来定的,而且根据字义和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同义字和近义字中代表性最强的字。如,书里面
有“土”字但没有“泥”字,则“把种子种在泥里”改为“把种子种在土里”。 这之后还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如吴廉民的《中华基本教育小字典》;翟健雄的
“音标字”等等。在这些探究中我觉得减少和限制汉字的途径大概有这些:学习基本汉字;
学习高频字;删除一些文言用字;罕用字、拟音字、译音专用字、连绵字,可以进行拼音化;
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代替,例如一些偏僻的地名专用字、学术专用字。 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汉字的使用量大大减少,但同时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高频字和基
本汉字的运用必须使大量的口语也发生变化,这是很大的一项工程;拼音化使人们在阅读时
不易看懂,要花费大量时间根据语意理解;代替法也可能会导致意义的理解有误。
二. 汉字字形的复杂。 汉字字形的复杂主要是因为:(1)汉字的笔画数繁多,多到可以达到30几画,如齉,有
36画。爨,有30画。(2)笔形较多,本笔画有6种,派生笔形有25种。这些都给学习和使
用汉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我们要对现代汉字进行字形的简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尽管冗繁的传统汉字被定为规范字,作为官方文字被使用,但群
众为了书写便利,开始尝试自造简体字(在书信、通用文体中大量使用简体字)。1909年,
陆费逵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讲述了俗体字的好处,及采用俗体字的方法:限定
俗体字的范围,减少笔画。 这之后还有大量学者对简化汉字进行探究。运用简单的古字来替代,如“云”;使用群众
中流传的简体字如“体”;草书楷化如“书”;创造一些新字如“灭”。 汉字简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减少了笔画数目;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减少了通用汉字
的字数;有些形声字由于改换了音符是表音更准确;有些简化字比原来的繁体字更便于分解
和称说。
简化字的推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增加了形近字,给学习者的辨别带来了困难;
造成表意的模糊,当你读到“发”的时候,不知道是“髪”还是“發”。给人们的理解带造成
困难,因此有些人产生疑惑汉字的由繁到简是不是在退步。但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尽管存在问
题,但它还是进步的而不是退步。从甲骨文算起,3000多年的汉字演变,大的发展趋势是由
繁到简,而且我们推行的简体字绝大多数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俗字,因此简化字是适应了历
史的发展,符合了人们的使用习惯。
三. 字音
汉字里存在着很多的异读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这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书中也尝试
了用改读和改写两种方法来减少学习的难度,使人们容易接受。
四. 字义
多义字和同义字的存在也给阻碍了学习,但书中并未提到解决的方法。 另外,我觉得汉字的发展还必须适应当代科技的发展。例如,在这个信息化社会,电脑
的使用率不断的提高,想要使汉字不被淘汰就必须使其改革。 任何事都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汉字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另一方面也存在不
少的问题,如中国几千的汉字的文化系统会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汉字的简化也使大陆和
台湾的字形走向了不同化,不利于两岸的交流。但我觉得利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的改革适
应信息高速化的时代,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快捷。篇二: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性质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1.语言的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劳动创造了语言。 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
性。 从外部功能而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
区别之一。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词汇、
语法三个要素。
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 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
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
2.现代汉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名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二) 现代汉语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
1.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也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
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1973,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其他5种分别是英语、
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汉语的历史 一般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1.上古汉语
2.中古汉语
3.近代汉语
4.现代汉语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 现代汉语是系带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
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其实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 书面语方面,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口语方面,“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 我国
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到了唐宋时代,形成了“白话”,白话是现代
汉民族共同书面形式的来源。 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
式 的源头。
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
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二、汉语共同语的变体
(一)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 七大方言区:
1.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 吴方言。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下江话,以上海话为代表。
3. 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
4. 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
5.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6. 闽方言。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7. 粤方言。粤方言也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 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 语法等各个方面。
(二)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
1.性别变体,
2.年龄变体,
3.行业变体,
4.阶层变体,
5.社区变体。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一)语言的规范与规范化
规范是指 “标准,法式”,规范化是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等更加符合规范。 语言规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 形成规范,二是 遵守规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语音方面已北京语音为标准, 词汇方面已北方方言为标准, 语法方面已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同印欧语言比较:
(一) 语音方面:
1. 现代汉语元音占优势;
2. 一个音节最多有两个辅音,没有复辅音;
3. 声调式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音乐性。
(二) 词汇方面:
1. 语素单音节为主;
2. 双音节占绝大多数;
3. 构词方式灵活多样。
(三) 语法方面:
1.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各级语法单位的内部结构具有一致性;
3.具有大量的语气词;
4.量词非常丰富;
5.双音节对汉语结构具有影响。
五、现代汉语的整体性
(一)现代汉语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同社会联系密切,由于各要素同社会发展有不同性质的联
系,所以各要素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词汇发展变化最快,一般词汇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之中,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变化;语音发展缓慢:语法相对固定。 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合乎逻辑德
共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 语音(轻声、儿化、声调)对词汇和语法产生了积极作用。 汉语音节结构的单纯化促使了慈湖的双音化,词汇的双音化又促使了词义和词性的明确
化,同时语法上语序的规范化也促使了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 例如:语音结构的单纯化(入声韵尾-k-t-p 失落;-m 韵尾归入-n ;浊音情化)增加了大
量的同音字:戚、七、妻、欺等。这就促进了词汇的双音化:势力、消逝、柿子、事情、尝
试、解释、市场、装饰等、
词汇双音化促使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如“书上、道、理“等。 书——书信/书籍——书写
道——奥路/道理/道德——说道 理——道理/理路/条理——治理/料理 词义和词性的双音化还与语法中的语序有关,如:锁、代表、端正 锁——用锁锁大门。
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 端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功能,在结构中的功能可以看出词的词义和词性。
六、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书面形式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代表古汉语。长期以来两者并存。 书面语和汉语的关系“
1. 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口语 是源泉,对书面语起决定作用。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书面语在口语的 基础上产生后,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反过来推动口语的发展,促使口语更为丰富、
更为纯洁。
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口语:短句多,省略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还难免有拖沓、冗赘或不合规矩的成分。
书面语则完全句多,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句子结构精练严密,层次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
口语是自然形式,书面语是加工的形式。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课程
一、 现代汉语学科的性质
对“现代汉语”有三种理解: 第一, 指现代汉语的本体。 第二, 专门研究现代汉语的学科。 第三,现代汉语的课程。
二、 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 语言学的主干课程有三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中,现代汉语无疑是
基础课中的基础课、核心课中的核心课。
三、 学习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1. 现代汉语跟外语比;
2.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跟各个方言比;
3. 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进行比较。
(二) 归纳法:
寻找“大同中的小异”。比如“男、女、正、副、大型、彩色、国营、袖珍、野生”,是
“区别词”。这类词具有“唯定性”,跟副词的“唯状性”相类似。
(三) 演绎法:例如:“对头、念头、盼头、赚头“x 头1,构词法(吃头、玩头、 看头、听头”x 头2,构词法)。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
音。 语音的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一) 物理属性,主要表现为“音高、音强、音强、音色”。
1. 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是构成声调和语调。汉语普通话中四声的差别就主要是由音高来决
定的。
2. 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普通话语音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发音音强不相同。
3. 音长。音长就是声音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市价长短。 音长在重音、轻声和语调中有一定作用,在某些语言或方言里这种区别词义的作用。
4.音色。又叫音质、音品,是声音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主要由三个因
素决定:
(1)发音体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
(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生理属性
人的发声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和共鸣器三大部分。
(1) 呼吸器官,包括肺、器气管、支气管。肺是呼吸器官中心,是产生语音动力的基
础。
(2) 喉头和声带,它们是发音的振颤体。
(3) 口腔、咽腔、鼻腔。它们都是发音的共鸣器。 器官中,唇、舌、软腭、小舌、声带等能动活动的器官叫活动发音器官,舌头的作用最
大;上下齿、齿龈、硬腭等不能活动的器官叫不活动发音器官。 口音和鼻音:软腭、小舌上升,鼻腔通道关闭,气流从口腔中通过而发出的音,叫口音;
软而和小舌下降,口腔通道关闭,气流从鼻腔中通过而发出的音,叫鼻音。软腭和小舌垂在
中间,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通过,这就成为鼻化音。 乐音和噪音:
乐音是由规则的音波构成的,悦耳动听。 噪音是由许多不规则的音波构成的,刺耳不动听。 元音是乐音,清辅音是噪音,而浊辅音是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
(三)社会属性
1.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生意的本质属性。
2. 语音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3. 语音的系统性。
二、汉语拼音方案
是一个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5年由国务院批准开始设计,
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篇三:《现代汉语》读书
笔记
《现代汉语》读书笔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作者简介 内容梗概 表达特点 印象深刻部分 作者传达的讯息 对本书的评价与观
感 读后感 收获篇四:读书报告【汉语】 班级:汉语言1341班 姓名:卢名扬 学号:1320615105 读书报告 阅读内容:《古代汉语(下)》第1057-1072页 “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等四个时代。其中,上古音
指先秦两汉时期语音;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语音;现代音
指以现代普通话为代表的语音系统。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而言,了解上古音很重要。 汉语语音都是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因此,对于上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也可以从
这些方面分析。
首先是上古语音的韵母。 在对上古音韵的研究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对于先秦韵文,后世会出现很多不押韵的现
象,于是有人提出“协句、叶音”等错误观点,生硬的改变韵使之符合口音。直到明朝出现
了古音韵学家陈第,他否定了朱熹一字多音的任意的不科学的的音韵分析方法,强调一个入
韵的字应该有相对固定的念法。到清初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基础之下,做了一些具体
的分析和归纳,将古韵分为十部,使之更加系统化。之后历代的音韵学家的研究逐步细化古
韵的分类。到王力先生,其考证的《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
部。
对于没有做韵脚的字,主要根据谐声偏旁,一般统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段玉
裁首创古韵谐声表,后经修订,大致得到认可。这三十个韵部只能管到周秦时期,对于汉时
期的语音并不能完全适应。 其次是上古语音的声母。 上古声母系统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的研究成果。人们一般都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
础之上根据古代文字训诂资料,考订某些字母 的合并与分化问题。今人运用语音学理论和历史比较法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暂定
上古声母系统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喉音等五类,共三十二个。 最后是上古语音的音调。 上古语音的声调是一定有的,但其音调数量还无定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阴平,阳
平,上声,去声等四种,中古语音中有平,上,去,入等四声。中古语音声调与上古语音声
调有相符的地方,但也有部分语音声调是不相符的。对于这些差别古音学家有不同观点。如:
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声。江有浩认为上古也有四声,只是其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王力先生则主张平、入二声又各分长短。各种研究结果都各有道理,是研究上古语
音声调的很好参考。 通过对上古汉语语音的韵母、声母和音调的研究,我们能够大致得到一个上古汉语语音
的印象。上古语音与中古语音,现代语音都有着差异,这是汉语语音演变发展的表现。在研
究中,由于古音学家较早注意,且我们存在较多的上古韵文,因而在研究上古韵的时候有更
多的依凭,也有了更加完整科学的成果。相对而言,上古语音中的声母和声调则没有形成定
论,其中声母一般用三十二音,声调方面则没有较为明朗的结论。
我们在学习上古汉语语音时,要注意不能生拉硬扯语音,而是要科学的探究字的真正读
音,从而真正理解估计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对比对照的方法和前人的一些
结论对一些存在以获得字音进行探究,而不能一味轻信和生拉硬扯。篇五:现代汉语读书笔
记
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姓名________
______年___月___日.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二、知识点:
1、口语特点: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
2、书面语特点:用词精审,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3、书面语以口语为基础:文言(周秦时期)
4、语言分为文言(周秦时期)和白话(分为古白话(包括唐宋语录、宋代平话、元明清
戏曲小说,这些称为近代汉语)和当代白话(即现代汉语))
5、现代汉语的含义:a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b 、另一种包含普通话和各种方言。
6、语言有官话区(又称北方方言,包括长江以北,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湖北大部分,
湖南的西北地区,南京、镇江一带)和非官话(包括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
话)区两类
7、客家多聚集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
8、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9、(汉英相比)汉语的特点:a 、属声调语言;b 、缺少严格的词形变化;c 、修饰语用在
中心语之前
三、简答题: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a、古代有入声。
b、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有较多的双音词,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动词、代词和量词仍以
单音词为主。
c、现代汉语的修饰语比古汉语复杂,主要反映在书面语上,如长修饰语、多并列的修饰
语都是“五四”以后出现的。
2、如何正确认识规范化问题? a、语言是发展的,原来认为是不规范的说法,若干年以后可能成为合法的。如五十年代
的《语法修辞讲话》认为“劳动改造”不能简化成“劳改”,当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后来
人们承认了这种简称,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b、要区分对错问题与规范问题。如使用方言这种修辞手法。 c、不能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第三章 文字
一、名词解释:
1、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3、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即六书。
4、独体字: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的汉字叫独体字。
5、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二、知识点: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
2、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汉字是语素文字)
3、现代主要使用的字体:楷书、行书、草书、艺术体
4、现代印刷体字体
楷体:又称正楷体、活体,日本称“清朝体” 宋体:又称老宋体、普体体,白体,日本称“明朝体”(常用于正文和注释) 仿宋体:又称真宋体,字体笔画细,字迹秀丽。(常用于排正文) 长仿宋:较仿宋体细长,有立体感(常用于排印古籍图书) 黑体:又称粗黑体、方体(方头体)、平体(突出重要内容处用) 另还有长宋体(牟体)、扁宋体、扁黑体
5、六书包括: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象形
(前面是结构方式)、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使用方式)。 ? 象形:用摹拟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字义的一种方式,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 ? 指示: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点来表示字义的一种方式,造出的字叫指事字。 ?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造出的字叫会意字。 ? 形声:形声是用意符和声符表示语素意义的方式。一部分表意,称意符/形符/开旁,
一部分表声,
称音符/声符/声旁。
? 转注:转注是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如“老”“考”) ? 假借: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似
的语素,这
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就是假借字。
6、独体字:象形字、指示字 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 .
7、分不出偏旁的就是独体字,由偏旁和偏旁组成的就是合体字。
8、部首和偏旁:部首由汉字中表意作用的偏旁充当,形声字中表音作用的偏旁不作部首;
分不出偏旁的就把它们起笔的笔形作作部首。
9、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
10、汉字的一般笔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后
边;先进后封 例外:连(先里后边)、毯(先边后里)、凶(先里后外)、区(先横中后外)
比(先横)匕(先撇)
11、汉字的构成分成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
12、部件(现代汉字结构分析系统)和偏旁(汉字结构学)属于两个不同的汉字结构分
析系统。
13、划分部件原则:a 、从形切分;b 、成字(切分下来的最小部分还能成字);c 、组配
(虽不能成字,但有组配成其他字的作用)
14、部件分析的用途:a 、汉字教学常作偏旁部件作单位;b 、中文信息处理也用部件作
单位;
15、汉字结构关系: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内外关系 ? 上下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
? 左右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 ? 包围结构:两面包围类:左上包围(庙房)+右上包围(句习)+左下包围(超连) 三面包围类:上包围(同间)+左包围(区医)+下包围(凶画函) 四面包围类:困团回因
? 特例:品字结构(可列为上下结构)、穿插结构(禺重)、框架结构(噩坐爽)
16、汉字的应用:书写和阅读、书法与篆刻(指镌刻印章)、印刷、打字和传真。
17、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困难:汉字数量大;汉字字形复杂;存在大量同音字、多音字
18、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 ? 定量:规定现代汉字的使用总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
个;《现
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个。1988年修订版) ? 定形工作:
? 同一字的不同字形并用。如“奸(姦) ”;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 同一个字繁体和简体并存,如“斗鬥闘鬬” 《简化字总表》 ? 字结构、轮廓基本相同,但笔画如出入,笔画形状有差别,如“吳吴”《印刷通用汉字
字形表》
? 淘汰的异体字情况包括:a 、纯粹异体字,即音意全同,形不同,如“于於”“窗 b、同音包孕异体字,即音同,意义可大包小的字。如“彩綵”彩多义,綵仅指“彩色 .
丝绸”;c 、多音包孕异体字,即甲字多音多义,乙字一音,则把甲与乙相同的音给乙苯, 把甲与乙相同音的部分作为乙的异体字处理掉。如 “偷”和“媮”。 ? 整理工作:同音同义词中的异形字的整理 ? 单独异形字:意义完全相同,词中的异形字的字义具有封闭性,如“笔画笔划”“推委
推诿” ? 系列异形字:在特定的意义上完全相同,而且词中的异形字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
组成一系
列的同音同义词,如“订—定”:订户定户、订货定货、订婚定婚、订购定购 ? 条件异形字: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同义,异形字不能成系列地组成同音同义词语。“利害
历害” ? 定音工作:异读词是指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词中的字有不止一种读音。 ? 广播电视部于1985年12月27日通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 定序工作:主要是查字法的标准确无误化,即规定标准的查字法。 ? 四种查字法:部首法、笔画法、音序法、四角号码法 ? 根据《康熙字典》《辞海》《新华字典》的部首改订,部首共201个 ? 三种主要的排字法:丶一丨丿乙;丶丨丿一乙;一丨丿丶乙
第四章 词汇
一、名词解释:
1、词汇:词汇是语言里词和熟语的总汇。词汇是个集合概念,指一种语言里或某一特定
范围里所使用的全部词语的总和。
2、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语的材
料。
3、词:词是表示一定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4、单音节语素:单音节语素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语素,书面上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汉字。
5、多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语素。
6、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其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的语素。
7、不成词语素:是指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
8、定位语素:语素与语素结合成词时,总遵循一定位置的语素称为定位语素。
9、不定位语素:语素与语素结合成词时,那种没有一定位置,可前可后的语素称为不定
位语素。
10、前缀、后缀:定位语素中,有的是不能独立成词的,只能作用结构材料,这类定位
语素称为词缀,前置的词缀叫前缀;后置的词缀叫后缀。
11、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1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组成的语素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范文二:现代汉语读书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A (一) 学 期: 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 教学班号: 4389 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 任课教师: 傅惠钧 姓 名: 叶佳惠 学号(序号) 201530100616(54) 成 绩:
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
中本156 叶佳惠 201530100616
语音:以音位变体和姜燕《汉语口语美学》为主的阅读与探究
在学习《现代汉语通论》过程中,由于语音部分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要求体会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使用国际音标和声韵调分析法来分析一种方言,与英语使用完全不同的国际音标、说话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音位变体和舌位高低还是为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虽然知道音位变体的出现,是由于声母和韵母组合,两者互相影响,在发音上由于经济原则发生了变化。但是,按照课本上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音感差异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是怎样避免各种原则的重复迭加,克服不同分类方法的缺陷,归并出普通话里22个辅音音位和10个元音音位的?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对语音深入研究,来探寻一下不同语音环境下出现音位变体的深层次原因。
贾宝书在《对“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对立关系”和“互补分布”是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原则,但是目前很多教材中违背了这两个原则,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用“语流音变”来解释“音位变体”,导致对音位理论的自我否定。他认为,在音位问题上,还是应该坚持“音位变体第一性”,“音位第二性”的原则,揭示出“音位不变”的原理(其中,音位变体专指条件变体)。
首先,明确教材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由于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归纳出来的,因此,音素是第一性的,音位是第二性的。虽然音位是一级语言单位,但是自身没有独立的语音形式,是一个抽象的类别名称。例如,/a/虽然以[a]为代表,但两者并不等同,仅仅是一个名称类别。
在“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上”,“对立关系”是确定“两个不同音素分属不同音位”的充分条件,“互补关系”是确定“几个不同的音素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互补关系中的不同音素,才有可能属于同一个音位。但是由于这两种原则产生的不同归类问题,则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
另外,教材上所指明的音位和音素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并不准确,音位音素和音位变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以上为自己总结,以下依据来自网络):
(1)音素是一种跨语言的实体单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可用于自然语言的所有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的总称。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相对于特定语言来说的:音位是特定语言系统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功能单位,而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组合关系中的实现。
(2)音位只具有心理现实性,而音素和音位变体都具有物理、生理现实性。
(3)构成音位是区别性特征,构成音素的是对立特征;但对音位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必须以揭示音素的自然对立特征为前提。
另外,由于轻声,“尾巴”一词,“巴”中的声母有清音变为浊音,是固有音素在音节组合的语流中发生音变的现象,属于“音素变体”而非“音位变体”。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音位和音素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而在周锦国和李建中的《音位“自由变体”和语言“经济原则”》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会遵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比如上课所举的金华话中z 能与i[i]直接相拼,
以及北京方言中“女国音”的例子,都是语言经济性的反映。但是,随着语言简化的过程和语音标准化的推进,自由变体的数量则会慢慢减少。
在学习语音章节时,我阅读了《汉语口语美学》。与研究书面体、语法、修辞手法的书籍不同,它从较少被关注的汉语口语、语音入手。这让我想起了在演讲当中我们常用的排比、语调的强弱变化,甚至一些押韵的方式,来增强语气,以感染观众。这是很少被关注的美学,然而十分具有吸引力。
该书从汉语口语的美感形成、与书面语和其他语系口语的区别、美学特征、审美范畴和民族文化渊源,分类讨论了汉语口语的美感。
书本首先强调,语言都具有美学功能,而要理解汉语口语的美学,首先要具有多维视角。国内的主流观是,语言的形式美即语言的音乐美。音韵美并不是汉语独有的审美景观,在各民族口语中都存在音韵,有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音韵审美创造,但是由于汉语独特的语音结构特点,使得汉语的音韵意义远比其他口语更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定义:汉语口语以合适的外力式样刺激人的知觉,外在语音和内在情感节奏和谐同构,在这种独特的韵律中就产生了汉语口语的美。汉语口语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对汉语口语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和获得美的感受。
汉语的特点与“美”的关系:
1、课本上提到的“合辙押韵”与韵脚有关。韵脚,是形式美的一种。对偶、声律造成的同一元音的重复造成声音的回环,产生音韵美——但更多的,这种美是和人体共振产生的,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它可以改编文字语言的语义和方向,在口语中用语音部分取代语法,(个人理解为,轻声只能在有声语言中表现出来,比如“兄弟”一词,非轻声时是指哥哥或弟弟,轻声时是对他人亲切的称呼或者自称谦辞),增减文字语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伸缩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
2、汉语的单音节性质还具有独特的诗性气质,因为诗歌需要清新、活跃、利落的表达方式。诗歌需要暗示,而汉语充满在言外的缩略语;诗歌需要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数不胜数;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末尾缺乏辅音,因此朗读时神雕铿锵??它体现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
而由于信息密度和音节量成反比,同时,由于汉语中有许多同义字, 因此,汉语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也是计算机语音录入的理想语言。
3、由于汉语口语先于书面语产生,因此具有愿生态性,非完全句子占多数,常出现插入语和自我打断,修辞新附加语少,不讲究完整和规范——看似不修边幅,实际上正符合了表达和接受的规律。
4、声调特征和元音特征:根据书本的定义,声调(音高)是超音节的,因此,音高的升降总是从一点滑到另外一点,中间经过无数过渡的阶梯,语流高低起伏,不似钢琴音阶跳跃,而类似管弦乐器中的滑音。同时,由于普通话中音节长短相对,阴平为0.436秒,阳平0.455秒,上声0.483秒,去声0.452秒,更加强了朗读时抑扬顿挫的特征。
而元音特征给人自然、流浪之感,概括起来,是因为减少了辅音多或连缀辅音的气流不畅现象(根据书本,辅音与元音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发音时气流收到阻碍)。
5、音节与平仄关系:以“鸱鸮”为例,两个字分别为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舌尖前音加一个开口呼韵母,属于“平平”,与口语中“夜猫子”的“仄平仄”相比,后者读起来更有感官上的愉悦感。
6、流水句的铺陈之美:汉语口语中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在汉语口语的叙事中,通常只会按时间的先后或事理的推移,一件一件地陈述,一层一层地展开,这就是著名的“流水句”。与英语中冗长的定语从句和德语中框形结构(德语中一类长句,在主、宾、状语补语等说完后才说出动词,口语中也是如此)不同,汉语是节节短句、逐层展述,显得跳跃而富有弹性,具有别样疏朗飘逸的美。
7、汉语中有一套简单整齐、协调对称的音位体系,不送气和送气的辅音是对称的,鼻辅音m n ng从前往后与三组音分别对应。从发音方法来看,z c s和zh ch sh ,j q x也是对应的。因此汉语口语的发音简单协调,具有系统性。
8、在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文化修养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验。汉语口语审美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使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也具有不确定性。(个人理解:90后可能对“鞋拔子”一词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老一辈的人听到“鞋拔子”,认识到这种物体的形状之后,再听到“鞋拔子脸”之类的话会发笑;东北人更因为“鞋”与“谐”谐音,将“鞋拔子”引申为说坏话的人。这也是身份变体或者地域变体的一种体现。)
9、说起成语的音韵美,就想起成语和迭词。大多数成语都遵循着“平平仄仄”或“平仄平仄”之类的组合方式,唯有“乱七八糟”不同。本应该是“七乱八糟”的成语,为了体现其“乱七八糟”的状态,就真的“乱七八糟”了。
10、音势轻重能体现一定的强调美。普通话中,中重居多。它能用最便利的方式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说明口语表达者显示某些重要意义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个人认为这是表示强调最简单的方式。英语里有固定的强调句,用it was?that来标示强调部分)。
11、汉语还有一些“韵外之致”:模糊性、复义性、异趣、机趣??这里不一一呈现。
汉字:对汉字音义关系、部件、汉字演变等一系列文本阅读和探究
1、上课时提出过对现代汉字是表意文字、语素文字提出过一些问题。邵本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由于语素的定义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因此,已经肯定了汉字表意的同时也表音。黄、廖本虽然没有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但是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理由和邵本相同)也提出,“几千年来,汉语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是汉字所记录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似乎也犯了同样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暗示着“音和意是结合的,在流变中变化不大”。
邵本论述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时,说明汉字可能由一个意符、几个意符、一个意符一个音符或一个音符组成。受到老师上课时的分析和黄、廖本的启发,我认为汉字的语素性质(音义结合)并没有那么强烈,是比较松散的音义结合。但是由于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造字,这种说法还是基本正确的。
2、部件是汉字拆分和结构研究当中比较新颖的概念。最初学习时,我花了很长时间分清部件、部首、偏旁的区别。最终梳理出的结果是:偏旁是一次性将一个非独体汉字一次拆分成两部分用以研究的结构,而部件的概念可大可小,可以是偏旁,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继续划分,形成更小的、更下一级的部件。偏旁应该是一种二级部件(从这点看,黄、廖版本所写“部件又称偏旁”是错误的)。而部首可能是偏旁当中的一个(“左偏右旁”之说),用于检字。
但是用惯了部首检字法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提起部件这个概念?我在费锦昌的论文《现代汉字部件探究》中找到了答案:最终形成“按等级切分”的具体规则,强化切分方法的可操作性,以更加广泛地适应计算机界和语文教学界的需求。
论文首先提出了目前汉字部件切分的不成熟。其一,虽然部件大于笔划,但是“旦”“艺”中的“一”“乙”作为特例取得了部件的资格,但同“引”右边的“丨”,“乒”下面的“丿”等,却没有成为部件的资格,这些字也成为了“独体字”,既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在识字上人的心理也受不了。其二,“氕”一类字的声旁(丿)也不能作为部件切分,较不合理。其三,“旦”和“韭”两字下面的横都代表地面,但是“韭”中的横与上部连接,所以不能拆分成部件,光以字形拆分部件具有不合理之处。该作者提出,可以更进一步,把所有跟别的部件相接的笔划,也作为基础部件,便于学习和使用汉字。这样,可以符合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情况、减少现代汉字的部件数量、方便部件切分、符合一般人的认字习惯。此时,部件应该被定义为“部件是现代汉字字形中具有独立组字能力的构字单位,它大于或等于笔划,小于或等于整字”。并且,将部件完全分为基础部件和复合部件。
具体切分方法:
和书本上的定义一致,部件只有相离相接关系,相交的笔划一律不拆分。
切分出的汉字要具有组字能力。
避免过多过渡性的无用复合部件
坚持按等级切分
同时,我也阅读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以及一些部件在汉字对外教学应用的论文,认为在对外教学中,更好的方式是“先认识一些基础部件,之后进行组合”。经过这一系列的阅读,我认可作者的想法: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划分部件,以免混淆;而在信息输入方面则需要对部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个人对汉字的演变非常感兴趣。
3、异体字。异体字所涉及的同一组字有“一音多形一意”的特点,问题在于怎样定性“这是否是同一个字”。严格的要求是必须从来源上搞清楚两个字是否为同一词而造,这也是后来采用的定义(张书岩《<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确定》)。书本中还有关于异形字的概念,多音多义字在词性不同时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还是同一个字,字形不能作为判断异体字和异形字的唯一依据,也是符合上一条目前学界的公认定义的。这样的定义也避免了异体字的概念向更复杂和混乱的方向发展。
正常情况下,同一个音的字形有主次之分,只有分清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意思的字形,
才能分清主字和异体字,并进行规范。50年代的工作解决了两个问题:要不要收录全部异体字,包容字是否可以被收录。最终,排除了一些极生僻字和死字,即不收录全部异体字,也排除了无用包容字的影响。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整理的原理:异体字栏收录的是对现当代有影响力的异体字和包容字;异体字和正字“完全同义”是相对的,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比如“皇后”的“后”不能被写成“后”)”;将某些正异关系的字组调整为繁简关系;对《一异表》中不规范的字做了处理。
规范汉字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觑。便于阅读、信息录入和传播,不胜枚举。
综上,与上文所探究的部件切分的应用相同,这里对异体字的定义和处理方法也要分清学术层面和应用层面。
当然,在基础教育的学习当中,也遇到一些将经常写错的字列入异体字的范围的情况。或许这样是一种倒退,无视了汉字本身使用的意义。这样的讹误不应该因为使用的人数多了就以讹传讹下去。
4、多音字。一直以来对多音字的产生原因好奇。之后根据一些资料简单归类,大体上有:古代“四声别义”造成一字多音,这些多音字保留到现在而形成了词性或词义有别的多音多义字(减少了再次造字而将汉字体系不必要地扩大);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方音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一字多音;口语和书面语分读也叫文白异读,造成一字多音。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多音字都存在被误读字音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由于职业变体,被误读的多音字更多。王俊霞《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做出了一些对规范多音字读音举措的设想:出错频率较高且使用频率悬殊的多音字可以合并读音;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可以通过整理异形词解决。但是经过了中高考的训练,对这样的方法还是无法接受。还是希望一些原本读音具有一定意义的词能够保存下去,就如同我们在阅读文言著作时会相对还原一些字的原本读音以区别意义一样。
5、假借。毛远明《汉字假借性质之历史考察》引用了刘又辛先生《假借概说》《论假借》中的结论:在汉字三段论理论阐释中,第一阶段是形意字阶段,时间下限在商代甲骨文以前;
第二阶段是假借字阶段,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到秦朝统一;第三阶段是形声字阶段,时间从秦汉一直到现在。
然而在战国时期,造字放缓了步伐,形声字造字出现了首选倾向。而且战国时期《中山王壶》为例,“唯”作“隹”,“是”作“氏”,“位”作“立”,都是借音表意而不问其形的结果,汉字试图向表音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假借的实质(这是我从未接触到的说法,是否有理有据、得到学界认可,我还无法查证)。
东汉至南北朝,文字假借趋于衰落。之后,形声字的造字和使用占据了主流,最明显的原因是形声字方便认知和使用,体系化强。显然,“假借”并非我以前认为的一字多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6、繁简转换。在这个学期的学习的过程当中,课后习题“写出下列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以及它们的简化方法”是我做到的最难的习题。黄、廖本当中对繁体字简化的归类与书本略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理解:首先是简化形声字声旁、形旁(例子中包含邵本中所说
的简化字表格中的第二表中专门作简化字的偏旁,即金字旁),或者会意字部件,这类似于邵本中的“更换偏旁”。当然,以上这些要和“换用简单的符号”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用无意义的记号来替代原来繁体字特别繁难的一部分,如用“又”替代“汉”的右边。另外还有同音或异音代替(异音代替这一点邵本上没有提到,如用“斗”代替“鬥”,但是邵本的同音替代方面,也包含一些不同的读音替代而且这种情况较多,因此把异音替代列为一条规则不是非常利于识记学习),草书楷化,保留特征或轮廓(应该对应邵本当中的“局部删除”细分下的“保留轮廓”,从这一点来看,邵本的分类更加完善),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另外一个记忆的难点是邵本当中的“同音替代”情况。一些字体本来是简化字,但是又承担了另外的繁体字的简化字功能。比如“干”,“幹事”“乾净”,虽然看到这些例子,根据繁体字的字形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做练习时,不知道字源,记不住字形,要判断字体简化的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未来的学习中,我认为我会多翻阅繁体字字典,多阅读碑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词汇:对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阅读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我对课本词汇一章的扩展阅读资料,是对课本知识的良好补充。 首先是对词的定义。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汇学》中则有更明确的分类:单音节、有意义、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表意义的音节的组合,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并且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结构(即连绵词、音译词一类词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表示意义的音节,和一个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在一起,表示着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地用来造句的结构(其中就包含“啤酒”一类的词,这类词多是音意兼译的外来词,由于无法只用其中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都看做一个语素);表意的成分和已虚化的成分相组合(即派生词);一个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表意成分,重叠后可以独立运用来造句的新结构(重叠词合成词);一个表示意义的成分重叠以后,表示了新的意义,可以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两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尤其要和一些多音节的单纯词区别);一个表示意义又可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和一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一个表意但不能独立运用的成分,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被独立运用造句时,也应视为词(比如“民”在“爱民如子”中应视为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意义的又可独立运用的成分想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用来造句的是词。
根据以上,可以得出,要成为词语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够独立运用。不但如此,从语素组成词的角度来看,还必须形成新的意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如“爸爸”一类的叠音合成词从意义上来看,没有形成新词。
课堂上学习了构词法以外,书中还提到了造词法。如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包括音译词)、音变法(以儿化为主)、说明法(具体分为从事物的情状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领属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用途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颜色方面进行说明、用数量对事物进行说明、通过注释的方法进行说明,等等);比拟法、引申法(如“开关”等词,这和词的义项中本意和引申意有部分关联);双音法、减缩法。
其中,从造词和造词法的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产生原因和途径;从构词和构词法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规律。例如“骨肉”,造词法上是引申法,构词法上是“双音词、合成词、意义相关联合式复合词”。这样多种渠道研究词语的方法开
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造词和构词都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同义联合式的词,是在概念的同一干洗的基础上造成的;同为关系反映在构词上就是联合式中意义相关联合式的词;此外,还有对立关系、从属关系(补充式中用物类注释说明的一类词);限定关系(偏正式的词和量补式的);支配关系(包括述宾也述补);判断及关系(主谓)。这样的逻辑基础,对判断一个词语的构词法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词语的构形法,与研究一个个独立的词的构词法不同,它研究的是一个个词的不同变化形式。构形后词的词干部分和词汇意义不能改变。这就与我们时常讨论的“爸爸”“人人”一类的叠音词是属于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的问题相关。“爸爸”一类的词是满足双音节的音节需要,“人人”一类的是量词的词形变化形式,只增加了“每”的意义,“人”的词汇意义没有变化。虽然都属于两个语素,但是后者属于语法意义上的构形。通过对构形的理解,能够正确从句子中切分词语,比如“大家讨论讨论”“一个个”中,“讨论讨论”和“个个”都是词的构形,因此,这两个句子(短语)中,都是两个词语。 同词义方面:同义词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的词。(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首先,同义词是一种词义类聚的情况;同义词的类比必须在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同义词的辨析,最根本的还是词汇意义和概念对应性。除了加深了课本中明确的定义以外,书中还提到了词语的具体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词性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也会形成临时性的义项对应的同义词。正因如此,义项对应的同义词的形成是多一次的单义性的一种必然体现。比如“孩子”和“儿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是在“儿童医院”“我有三个孩子”这样的短语中,却不能互换。其实,只看词语的义项是很难找出其中意义相似的部分(从每个词的全部意义的内容看,是很难形成同义关系的),同义词辨析的意义,在语境中更能体现。
近义词方面:近义词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相近的一组词。有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的近义词,也有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近义词。后一类词例如“整理—整顿,机灵—机智”,正确细致地辨析这部分近义词,对语言的研究和运用非常必要。它们或词汇意义的指称范围不同,或意义的轻重不同,或词汇意义的侧重面不同。细致分辨近义词是非常必要的。
反义词方面:形成反义词的条件可以根据以上同义词、近义词条件类推,但是在语境当中,比如“这里需要的是钢不是铁”中,“钢”和“铁”也是一对反义词。因此,形成反义词的情况也要根据不同的条件作具体分析。
另外,还存在一些词义演变的现象。
词义扩大(举例“江”的原义到目前的基本义就是一种词义扩大):词的某个意义由原来表示种概念,扩展而成为表示类概念的变化和发展。词义扩大后,原来表示的种概念的意义则包括在扩大以后所表示的类概念的意义范围之内,扩大了新义和愿义形成了一种类属的关系。词义扩大以后,愿义虽然不再成为词的独立意义而被自由运用,但是因为词义扩大后,词的愿义就已经包括在了扩大了的意义之中,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完全可以用扩大了的词义来指称原义所指的事物。这是由于语言习惯改变或客观事物本身发展造成的。同理,
也会出现词义缩小的情况。
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当中,我发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辨别汉字的时候,是“从形”“从义”还是“形意结合”。在学习词汇章节的语素概念时,给出一张表格:
音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同
异 义 同 同 异 同 异 同 异 异 形 同 异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例 语素 睛 1 回 囘 囬 1 公(与私对)公(雄,男子) 2 削(xi āo 笔)(xu ē减) 1 行(x íng 走)(h áng 列) 2 行、走 2 圆、园 2 圆、方 2 字 1 3 1 1 1 2 2 2 异体字 多义字 多音字 多音多义字 同义字 同音字
这样的整理在这一问题上对我帮助很大。首先这帮助了理解语素变体中“语音变体”的问题。自由异读和文白异读属于语音变体,不属于两个不同语素(这也符合了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语音单位的原则,因为异体字确实音义均相同)。但是在字的处理上却是以形为主,因此出现了异体字判定为三个字的情况。
但是在是否是同一个字的判定上,还是希望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标准。在研究当中结合定义,可以判断为不同的字样;或者有更好的方式,从其他方面为主,判定是否是同一个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则要明确哪一个是主字。同样,一些仍旧通用的繁体字也可以归入异体字的范畴,这时,由于繁体字简化后对应的简体字本来就有自身的意义,更应该将这些字视为两个语素、两个字了。
从以上这些点来看,我达到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的目标还有很多努力要做,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能发挥出更多的探究精神。
范文三:现代汉语 读书报告 大二上
现代汉语 读书报告 大二上
《现代汉语》读书报告
《现代汉语》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由黄伯荣和廖序东老师主编。上册分为四个部分,即四章:绪论、语音、文字、词汇。
一:关于绪论。
不可否认,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历史最为古老的语言之一,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性。记得07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以母语为话题,我想这个题目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通过对汉语的学习、认识以及充分阐释和运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深民族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有效推广普通话,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绪论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是方言与普通话将如何共存。书上说:"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相互对立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而是"推广普通话"以"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最后还希望达到一个"举国上下,各方言地区的人民不但使用方言,而且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的目的。对此,我不敢苟同。
也许是我自己比较具有乡土情结,个人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势必削弱方言的生存力,这将极大地抹煞地区特色,降低语言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娱乐性,同时也从心理上降低了一种地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前几年有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是扮演三营长的孙逊。之所以印象深刻,是他在电视剧里的一口方言普通话。当时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可是不久之后看见一个消息说该剧已经被广电总局封杀了,原因就是孙逊那一口搞笑的方言普通话。对此我表示十分的不理解,我承认,普通话必须得是主流,但是也得给方言一个生存空间吧。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看见张贤亮写的一本书,里面全部用的纯粹的西南方言。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在浩浩荡荡的汉语规范化洪流中,方言更应该被传承和保留下去。
二:关于语音。
说来惭愧,小学二年级上语文课基本上都是打酱油过来的,什么声母韵母学得云里雾里的。没想到上了大学之后还能有幸恶补一下关于语音的知识。在这里有一点让我很感慨:你可以说不好普通话,也可以写不出好看的字,但你绝不可以拼不好拼音。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打字工具就是搜狗拼音输入法,手机打字大多数人应该也更习惯使用拼音。这让部分和我一样拼音学得不好的同学感到很尴尬,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拼命的打个拼音翻完了字库都没选出想要的那个字,郁闷很久之后才猛然发现:哦,原来是后鼻音啊。
这一章讲到声调,声调里面讲到了古代汉语的"平仄"。在古代的诗词、戏
平仄"的规律。看到这里,我顿时对古人产生曲唱词和对联里,基本都要遵循"
了无尽的崇敬和膜拜之情。如此纷繁复杂的语言,如此对仗工准的叠韵,无处不在散发着我汉语的熠熠光辉。
三:关于文字。
文字记载着历史,铭刻着岁月。文字的出现是一个跨时代的壮举。博大精深的汉字,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造型独特,富有童趣;西周时期的金文,生动形象,变化多端;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形态优美,低调和谐;秦代的隶书,踏实厚重,妙不可言;恢宏大气、方正严谨的楷书,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的行书,一泻千里、龙飞凤舞的草书,无一不向我们体现着汉字惊心动魄的美感。
外国人学习中文时,通常表示"汉字难记、难读、难认、难学"。书上说这是个"缺点",我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要把"难"说成是它的缺点呢?这正是汉字丰富多彩、形式多变的表现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的智商普遍偏高,因为从小我就认为语文随便学学就可以说话了,看看人家外国人学中文多费劲啊。
四:关于词汇。
若要想掌握一门语言,首先必须得掌握丰富的词汇。书上主要对词汇进行了剖析、分类和归纳。语素、词、固定短语的定义,单纯词、合成词的各种分类,词义的剖析,以及语义场的划分,最后还介绍了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
书上讲不成词语素的时候,提到"境、丰、型"等词是不成词语素,因为它们不能单独成词。但是我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蓬勃
型"这个发展,很多新型词汇、网络词汇都在不断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单就"词,近来新兴的词语"型男"赋予了"型"新的含义,所以有时候也可以单独使用代表有自己的个性的意思。不断变化的时代,不停更新的网络,都在时时刻刻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和耳膜。一些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也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囧"、"槑"、"神马"、"浮云"等等,当然最给力的莫过于"给力"一词的诞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更加准确的去表达自己心情的途径。
另外,对于熟语的使用,尤其是熟语中歇后语的使用状况,使我颇感忧虑。我个人的感觉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的东西正在渐渐的逝去,也许下一个时代我们就会像怀念北京老胡同里的叫卖声一样怀念歇后语了。当代的作家,已经慢慢老去,一批新的80、90后的写手正在异军突起,00后的出现也更加标志着一个新的语言时代的到来。试回想,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章,我们现在所写的文章,通篇还能用上几个歇后语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真相不一定如此,或许可以算作是我浅薄的猜测。
我一边放着班得瑞的轻音乐,一边认真阅读此书。读罢,我受到一些启发,也有一些感悟,同时有所收获。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自己的母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荣耀。话,每个人都会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本书的编者一样,潜心去研究这语言中的规律以及奥秘呢。作为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研究汉语的学问,我想我们更应该好好去看看。从前我总是以为什么"不都那么回事儿吗",现在才觉得原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果真能给人以无限的知识。
范文四:现代汉语读书报告剖析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A(一) 学 期: 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 教学班号: 4389
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
任课教师: 傅惠钧 姓 名: 叶佳惠
学号(序号) 201530100616(54)
成 绩:
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
中本156 叶佳惠 201530100616 语音:以音位变体和姜燕《汉语口语美学》为主的阅读与探究
在学习《现代汉语通论》过程中,由于语音部分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要求体会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使用国际音标和声韵调分析法来分析一种方言,与英语使用完全不同的国际音标、说话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音位变体和舌位高低还是为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虽然知道音位变体的出现,是由于声母和韵母组合,两者互相影响,在发音上由于经济原则发生了变化。但是,按照课本上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音感差异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是怎样避免各种原则的重复迭加,克服不同分类方法的缺陷,归并出普通话里22个辅音音位和10个元音音位的,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对语音深入研究,来探寻一下不同语音环境下出现音位变体的深层次原因。
贾宝书在《对“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对立关系”和“互补分布”是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原则,但是目前很多教材中违背了这两个原则,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用“语流音变”来解释“音位变体”,导致对音位理论的自我否定。他认为,在音位问题上,还是应该坚持“音位变体第一性”,“音位第二性”的原则,揭示出“音位不变”的原理(其中,音位变体专指条件变体)。
首先,明确教材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由于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归纳出来的,因此,音素是第一性的,音位是第二性的。虽然音位是一级语言单位,但是自身没有独立的语音形式,是一个抽象的类别名称。例如,/a/虽然以[a]为代表,但两者并不等同,仅仅是一个名称类别。
在“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上”,“对立关系”是确定“两个不同音素分属不同音位”的充分条件,“互补关系”是确定“几个不同的音素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互补关系中的不同音素,才有可能属于同一个音位。但是由于这两种原则产生的不同归类问题,则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
另外,教材上所指明的音位和音素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并不准确,音位音素和音位变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以上为自己总结,以下依据来自网络):
(1)音素是一种跨语言的实体单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可用于自然语言的所有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的总称。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相对于特定语言来说的:音位是特定语言系统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功能单位,而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组合关系中的实现。
(2)音位只具有心理现实性,而音素和音位变体都具有物理、生理现实性。
(3)构成音位是区别性特征,构成音素的是对立特征;但对音位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必须以揭示音素的自然对立特征为前提。
另外,由于轻声,“尾巴”一词,“巴”中的声母有清音变为浊音,是固有音素在音节组合的语流中发生音变的现象,属于“音素变体”而非“音位变体”。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音位和音素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而在周锦国和李建中的《音位“自由变体”和语言“经济原则”》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会遵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比如上课所举的金华话中z能与i[i]直接相拼,
以及北京方言中“女国音”的例子,都是语言经济性的反映。但是,随着语言简化的过程和语音标准化的推进,自由变体的数量则会慢慢减少。
在学习语音章节时,我阅读了《汉语口语美学》。与研究书面体、语法、修辞手法的书籍不同,它从较少被关注的汉语口语、语音入手。这让我想起了在演讲当中我们常用的排比、语调的强弱变化,甚至一些押韵的方式,来增强语气,以感染观众。这是很少被关注的美学,然而十分具有吸引力。
该书从汉语口语的美感形成、与书面语和其他语系口语的区别、美学特征、审美范畴和民族文化渊源,分类讨论了汉语口语的美感。
书本首先强调,语言都具有美学功能,而要理解汉语口语的美学,首先要具有多维视角。国内的主流观是,语言的形式美即语言的音乐美。音韵美并不是汉语独有的审美景观,在各民族口语中都存在音韵,有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音韵审美创造,但是由于汉语独特的语音结构特点,使得汉语的音韵意义远比其他口语更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定义:汉语口语以合适的外力式样刺激人的知觉,外在语音和内在情感节奏和谐同构,在这种独特的韵律中就产生了汉语口语的美。汉语口语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对汉语口语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和获得美的感受。
美”的关系: 汉语的特点与“
1、课本上提到的“合辙押韵”与韵脚有关。韵脚,是形式美的一种。对偶、声律造成的同一元音的重复造成声音的回环,产生音韵美——但更多的,这种美是和人体共振产生的,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它可以改编文字语言的语义和方向,在口语中用语音部分取代语法,(个人理解为,轻声只能在有声语言中表现出来,比如“兄弟”一词,非轻声时是指哥哥或弟弟,轻声时是对他人亲切的称呼或者自称谦辞),增减文字语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伸缩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
2、汉语的单音节性质还具有独特的诗性气质,因为诗歌需要清新、活跃、利落的表达方式。诗歌需要暗示,而汉语充满在言外的缩略语;诗歌需要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数不胜数;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末尾缺乏辅音,因此朗读时神雕铿锵??它体现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
而由于信息密度和音节量成反比,同时,由于汉语中有许多同义字, 因此,汉语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也是计算机语音录入的理想语言。
3、由于汉语口语先于书面语产生,因此具有愿生态性,非完全句子占多数,常出现插入语和自我打断,修辞新附加语少,不讲究完整和规范——看似不修边幅,实际上正符合了表达和接受的规律。
4、声调特征和元音特征:根据书本的定义,声调(音高)是超音节的,因此,音高的升降总是从一点滑到另外一点,中间经过无数过渡的阶梯,语流高低起伏,不似钢琴音阶跳跃,而类似管弦乐器中的滑音。同时,由于普通话中音节长短相对,阴平为0.436秒,阳平0.455秒,上声0.483秒,去声0.452秒,更加强了朗读时抑扬顿挫的特征。
而元音特征给人自然、流浪之感,概括起来,是因为减少了辅音多或连缀辅音的气流不畅现象(根据书本,辅音与元音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发音时气流收到阻碍)。
5、音节与平仄关系:以“鸱鸮”为例,两个字分别为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舌尖前音加一个开口呼韵母,属于“平平”,与口语中“夜猫子”的“仄平仄”相比,后者读起来更有感官上的愉悦感。
6、流水句的铺陈之美:汉语口语中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在汉语口语的叙事中,通常只会按时间的先后或事理的推移,一件一件地陈述,一层一层地展开,这就是著名的“流水句”。与英语中冗长的定语从句和德语中框形结构(德语中一类长句,在主、宾、状语补语等说完后才说出动词,口语中也是如此)不同,汉语是节节短句、逐层展述,显得跳跃而富有弹性,具有别样疏朗飘逸的美。
7、汉语中有一套简单整齐、协调对称的音位体系,不送气和送气的辅音是对称的,鼻辅音m n ng从前往后与三组音分别对应。从发音方法来看,z c s和zh ch sh ,j q x也是对应的。因此汉语口语的发音简单协调,具有系统性。
8、在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文化修养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验。汉语口语审美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使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也具有不确定性。(个人理解:90后可能对“鞋拔子”一词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老一辈的人听到“鞋拔子”,认识到这种物体的形状之后,再听到“鞋拔子脸”之类的话会发笑;东北人更因为“鞋”与“谐”谐音,将“鞋拔子”引申为说坏话的人。这也是身份变体或者地域变体的一种体现。)
9、说起成语的音韵美,就想起成语和迭词。大多数成语都遵循着“平平仄仄”或“平
乱七八糟”不同。本应该是“七乱八糟”的成语,为了体仄平仄”之类的组合方式,唯有“
现其“乱七八糟”的状态,就真的“乱七八糟”了。
10、音势轻重能体现一定的强调美。普通话中,中重居多。它能用最便利的方式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说明口语表达者显示某些重要意义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个人认为这是表示强调最简单的方式。英语里有固定的强调句,用it was?that来标示强调部分)。
11、汉语还有一些“韵外之致”:模糊性、复义性、异趣、机趣??这里不一一呈现。
汉字:对汉字音义关系、部件、汉字演变等一系列文本阅读和探究
1、上课时提出过对现代汉字是表意文字、语素文字提出过一些问题。邵本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由于语素的定义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因此,已经肯定了汉字表意的同时也表音。黄、廖本虽然没有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但是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理由和邵本相同)也提出,“几千年来,汉语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是汉字所记录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似乎也犯了同样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暗示着“音和意是结合的,在流变中变化不大”。
邵本论述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时,说明汉字可能由一个意符、几个意符、一个意符一个音符或一个音符组成。受到老师上课时的分析和黄、廖本的启发,我认为汉字的语素性质(音义结合)并没有那么强烈,是比较松散的音义结合。但是由于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造字,这种说法还是基本正确的。
2、部件是汉字拆分和结构研究当中比较新颖的概念。最初学习时,我花了很长时间分清部件、部首、偏旁的区别。最终梳理出的结果是:偏旁是一次性将一个非独体汉字一次拆分成两部分用以研究的结构,而部件的概念可大可小,可以是偏旁,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继续划分,形成更小的、更下一级的部件。偏旁应该是一种二级部件(从这点看,黄、廖版本所写“部件又称偏旁”是错误的)。而部首可能是偏旁当中的一个(“左偏右旁”之说),用于检字。
但是用惯了部首检字法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提起部件这个概念,我在费锦昌的论文《现代汉字部件探究》中找到了答案:最终形成“按等级切分”的具体规则,强化切分方法的可操作性,以更加广泛地适应计算机界和语文教学界的需求。
论文首先提出了目前汉字部件切分的不成熟。其一,虽然部件大于笔划,但是“旦”“艺”中的“一”“乙”作为特例取得了部件的资格,但同“引”右边的“丨”,“乒”下面的“义”等,却没有成为部件的资格,这些字也成为了“独体字”,既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在识字上人的心理也受不了。其二,“氕”一类字的声旁(义)也不能作为部件切分,较不合理。其三,“旦”和“韭”两字下面的横都代表地面,但是“韭”中的横与上部连接,所以不能拆分成部件,光以字形拆分部件具有不合理之处。该作者提出,可以更进一步,把所有跟别的部件相接的笔划,也作为基础部件,便于学习和使用汉字。这样,可以符合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情况、减少现代汉字的部件数量、方便部件切分、符合一般人的认字习惯。此时,部件应该被定义为“部件是现代汉字字形中具有独立组字能力的构字单位,它大于或等于笔划,小于或等于整字”。并且,将部件完全分为基础部件和复合部件。
具体切分方法:
和书本上的定义一致,部件只有相离相接关系,相交的笔划一律不拆分。
切分出的汉字要具有组字能力。
避免过多过渡性的无用复合部件
坚持按等级切分
同时,我也阅读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以及一些部件在汉字对外教学应用的论文,认为在对外教学中,更好的方式是“先认识一些基础部件,之后进行组合”。经过这一系列的阅读,我认可作者的想法: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划分部件,以免混淆;而在信息输入方面则需要对部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个人对汉字的演变非常感兴趣。
3、异体字。异体字所涉及的同一组字有“一音多形一意”的特点,问题在于怎样定性“这是否是同一个字”。严格的要求是必须从来源上搞清楚两个字是否为同一词而造,这也是后来采用的定义(张书岩《<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确定》)。书本中还有关于异形字的概念,多音多义字在词性不同时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还是同一个字,字形不能作为判断异体字和异形字的唯一依据,也是符合上一条目前学界的公认定义的。这样的定义也避免了异体字的概念向更复杂和混乱的方向发展。
正常情况下,同一个音的字形有主次之分,只有分清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意思的字形,
才能分清主字和异体字,并进行规范。50年代的工作解决了两个问题:要不要收录全部异体字,包容字是否可以被收录。最终,排除了一些极生僻字和死字,即不收录全部异体字,也排除了无用包容字的影响。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整理的原理:异体字栏收录的是对现当代有影响力的异体字和包容字;异体字和正字“完全同义”是相对的,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比如“皇后”的“后”不能被写成“后”)”;将某些正异关系的字组调整为繁简关系;对《一异表》中不规范的字做了处理。
规范汉字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觑。便于阅读、信息录入和传播,不胜枚举。
综上,与上文所探究的部件切分的应用相同,这里对异体字的定义和处理方法也要分清学术层面和应用层面。
当然,在基础教育的学习当中,也遇到一些将经常写错的字列入异体字的范围的情况。或许这样是一种倒退,无视了汉字本身使用的意义。这样的讹误不应该因为使用的人数多了就以讹传讹下去。
4、多音字。一直以来对多音字的产生原因好奇。之后根据一些资料简单归类,大体上有:古代“四声别义”造成一字多音,这些多音字保留到现在而形成了词性或词义有别的多音多义字(减少了再次造字而将汉字体系不必要地扩大);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方音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一字多音;口语和书面语分读也叫文白异读,造成一字多音。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多音字都存在被误读字音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由于职业变体,被误读的多音字更多。王俊霞《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做出了一些对规范多音字读音举措的设想:出错频率较高且使用频率悬殊的多音字可以合并读音;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可以通过整理异形词解决。但是经过了中高考的训练,对这样的方法还是无法接受。还是希望一些原本读音具有一定意义的词能够保存下去,就如同我们在阅读文言著作时会相对还原一些字的原本读音以区别意义一样。
5、假借。毛远明《汉字假借性质之历史考察》引用了刘又辛先生《假借概说》《论假借》中的结论:在汉字三段论理论阐释中,第一阶段是形意字阶段,时间下限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阶段是假借字阶段,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到秦朝统一;第三阶段是形声字阶段,时间从秦汉一直到现在。
然而在战国时期,造字放缓了步伐,形声字造字出现了首选倾向。而且战国时期《中山王壶》为例,“唯”作“隹”,“是”作“氏”,“位”作“立”,都是借音表意而不问其形的结果,汉字试图向表音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假借的实质(这是我从未接触到的说法,是否有理有据、得到学界认可,我还无法查证)。
东汉至南北朝,文字假借趋于衰落。之后,形声字的造字和使用占据了主流,最明显的原因是形声字方便认知和使用,体系化强。显然,“假借”并非我以前认为的一字多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6、繁简转换。在这个学期的学习的过程当中,课后习题“写出下列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以及它们的简化方法”是我做到的最难的习题。黄、廖本当中对繁体字简化的归类与书本略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理解:首先是简化形声字声旁、形旁(例子中包含邵本中所说
的简化字表格中的第二表中专门作简化字的偏旁,即金字旁),或者会意字部件,这类似于邵本中的“更换偏旁”。当然,以上这些要和“换用简单的符号”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用无意义的记号来替代原来繁体字特别繁难的一部分,如用“又”替代“汉”的右边。另外还有同音或异音代替(异音代替这一点邵本上没有提到,如用“斗”代替“鬥”,但是邵本的同音替代方面,也包含一些不同的读音替代而且这种情况较多,因此把异音替代列为一条规则不是非常利于识记学习),草书楷化,保留特征或轮廓(应该对应邵本当中的“局部删除”细分下的“保留轮廓”,从这一点来看,邵本的分类更加完善),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另外一个记忆的难点是邵本当中的“同音替代”情况。一些字体本来是简化字,但是又承担了另外的繁体字的简化字功能。比如“干”,“幹事”“乾净”,虽然看到这些例子,根据繁体字的字形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做练习时,不知道字源,记不住字形,要判断字体简化的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未来的学习中,我认为我会多翻阅繁体字字典,多阅读碑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词汇:对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阅读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我对课本词汇一章的扩展阅读资料,是对课本知识的良好补充。
首先是对词的定义。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汇学》中则有更明确的分类:单音节、有意义、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表意义的音节的组合,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并且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结构(即连绵词、音译词一类词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表示意义的音节,和一个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在一起,表示着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地用来造句的结构(其中就包含“啤酒”一类的词,这类词多是音意兼译的外来词,由于无法只用其中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都看做一个语素);表意的成分和已虚化的成分相组合(即派生词);一个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表意成分,重叠后可以独立运用来造句的新结构(重叠词合成词);一个表示意义的成分重叠以后,表示了新的意义,可以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两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尤其要和一些多音节的单纯词区别);一个表示意义又可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和一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一个表意但不能独立运用的成分,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被独立运用造句时,也应视为词(比如“民”在“爱民如子”中应视为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意义的又可独立运用的成分想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用来造句的是词。
根据以上,可以得出,要成为词语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够独立运用。不但如此,从语素组成词的角度来看,还必须形成新的意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如“爸爸”一类的叠音合成词从意义上来看,没有形成新词。
课堂上学习了构词法以外,书中还提到了造词法。如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包括音译词)、音变法(以儿化为主)、说明法(具体分为从事物的情状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领属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用途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颜色方面进行说明、用数量对事物进行说明、通过注释的方法进行说明,等等);比拟法、引申法(如“开关”等词,这和词的义项中本意和引申意有部分关联);双音法、减缩法。
其中,从造词和造词法的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产生原因和途径;从构词和构词法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规律。例如“骨肉”,造词法上是引申法,构词法上是“双音词、合成词、意义相关联合式复合词”。这样多种渠道研究词语的方法开
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造词和构词都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同义联合式的词,是在概念的同一干洗的基础上造成的;同为关系反映在构词上就是联合式中意义相关联合式的词;此外,还有对立关系、从属关系(补充式中用物类注释说明的一类词);限定关系(偏正式的词和量补式的);支配关系(包括述宾也述补);判断及关系(主谓)。这样的逻辑基础,对判断一个词语的构词法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词语的构形法,与研究一个个独立的词的构词法不同,它研究的是一个个词的不同变化形式。构形后词的词干部分和词汇意义不能改变。这就与我们时常讨论的“爸爸”“人人”一类的叠音词是属于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的问题相关。“爸爸”一类的词是满足双音节的音节需要,“人人”一类的是量词的词形变化形式,只增加了“每”的意义,“人”的词汇意义没有变化。虽然都属于两个语素,但是后者属于语法意义上的构形。通过对构形的理解,能够正确从句子中切分词语,比如“大家讨论讨论”“一个个”中,“讨论讨论”和“个个”都是词的构形,因此,这两个句子(短语)中,都是两个词语。
同词义方面:同义词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的词。(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首先,同义词是一种词义类聚的情况;同义词的类比必须在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同义词的辨析,最根本的还是词汇意义和概念对应性。除了加深了课本中明确的定义以外,书中还提到了词语的具体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词性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也会形成临时性的义项对应的同义词。正因如此,义项对应的同义词的形成是多一次的单义性的一种必然体现。比如“孩子”和“儿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是在“儿童医院”“我有三个孩子”这样的短语中,却不能互换。其实,只看词语的义项是很难找出其中意义相似的部分(从每个词的全部意义的内容看,是很难形成同义关系的),同义词辨析的意义,在语境中更能体现。
近义词方面:近义词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相近的一组词。有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的近义词,也有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近义词。后一类词例如“整理—整顿,机灵—机智”,正确细致地辨析这部分近义词,对语言的研究和运用非常必要。它们或词汇意义的指称范围不同,或意义的轻重不同,或词汇意义的侧重面不同。细致分辨近义词是非常必要的。
反义词方面:形成反义词的条件可以根据以上同义词、近义词条件类推,但是在语境当中,比如“这里需要的是钢不是铁”中,“钢”和“铁”也是一对反义词。因此,形成反义词的情况也要根据不同的条件作具体分析。
另外,还存在一些词义演变的现象。
词义扩大(举例“江”的原义到目前的基本义就是一种词义扩大):词的某个意义由原来表示种概念,扩展而成为表示类概念的变化和发展。词义扩大后,原来表示的种概念的意义则包括在扩大以后所表示的类概念的意义范围之内,扩大了新义和愿义形成了一种类属的关系。词义扩大以后,愿义虽然不再成为词的独立意义而被自由运用,但是因为词义扩大后,词的愿义就已经包括在了扩大了的意义之中,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完全可以用扩大了的词义来指称原义所指的事物。这是由于语言习惯改变或客观事物本身发展造成的。同理,
也会出现词义缩小的情况。
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当中,我发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辨别汉字的时候,是“从形”“从义”还是“形意结合”。在学习词汇章节的语素概念时,给出一张表格:
音 义 形 例 语素 字
同 同 同 睛 1 1
同 同 异 回 囘 囬 1 3 异体字
同 异 同 公(与私对)公(雄,男子) 2 1 多义字
异 同 同 削(xiāo笔)(xuē减) 1 1 多音字
异 异 同 行(xíng走)(háng列) 2 1 多音多义字
异 同 异 行、走 2 2 同义字
同 异 异 圆、园 2 2 同音字
异 异 异 圆、方 2 2
这样的整理在这一问题上对我帮助很大。首先这帮助了理解语素变体中“语音变体”的问题。自由异读和文白异读属于语音变体,不属于两个不同语素(这也符合了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语音单位的原则,因为异体字确实音义均相同)。但是在字的处理上却是以形为主,因此出现了异体字判定为三个字的情况。
但是在是否是同一个字的判定上,还是希望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标准。在研究当中结合定义,可以判断为不同的字样;或者有更好的方式,从其他方面为主,判定是否是同一个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则要明确哪一个是主字。同样,一些仍旧通用的繁体字也可以归入异体字的范畴,这时,由于繁体字简化后对应的简体字本来就有自身的意义,更应该将这些字视为两个语素、两个字了。
从以上这些点来看,我达到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的目标还有很多努力要做,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能发挥出更多的探究精神。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范文五:现代汉语读书报告.doc
汉字重回焦点之路
——读《现代汉字学纲要》有感
看完《现代汉字学纲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汉字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想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汉字将如何发展呢,曾经一度辉煌的汉字又将如何回到焦点的位置呢,现今的世界几乎都被英语所围绕。社会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过英语四级,找工作时雇人单位也会很重视英语水平。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学习英语,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相反的,汉字似乎正趋于没落。
汉字的没落与中国经济的衰退有着密切的相关。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最早成批的汉字,它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传到邻边的国家,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汉字向外传播主要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南传到壮族、越南。公元初期壮族接触到汉字,在唐朝时仿照汉字创造了方块字并在宋代广泛流传,直至明末开始衰落。传到越南是公元前40年,之后的一千多年汉字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直至1884年法国的占领使汉字的地位下降。第二条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汉末到三国时期传入朝鲜成为其正式汉字。晋朝时期传入日本并成为其官方文字。第三条是向北传到了现在的内蒙古、辽宁等地。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字文化圈的范围极其广泛。但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猛烈发展,是很多国家掀起了学英语热。同时也使汉字文化圈日益缩小。探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落后,生产的低下。在汉唐时期,中国经济名列前茅,这带动着周边国家争相学习中国汉字,而随着清末经济的衰退,汉字地位也与日剧减。
汉字的传播当然与中国经济有着密切联系。要使中国现代汉字重新回到焦点地位,我们必须发展经济,让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无数的目光,汉字的关注度自然而然也会随之上升。但我想作为汉字本身的改革也肩负着相当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多方位了解汉字,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现代汉字”这个术语。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对现代汉字的理解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字体的演变角度,是相对于古代汉字将隶书作为划分点,之前的称为古代汉字之后的称为现代汉字;二是着眼与汉字记录的语言,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古今通用的汉字和记录现代汉语专用的字叫现代汉语。我们现在所用的概念一般是后者。
了解了概念后我想从汉字的几个特征方面分析一下。
一(汉字的数量繁多。
汉字字数太多,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很大麻烦。要解决汉字数量繁多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我觉得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制定专门的用字表。例如从教育阶段看可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毕业后再学习用字表。书中提到早在1930年12月明智书局就出版了王文新的《小学分级字汇研究》。这本书将收集的字分为初小和高小共六个年级,确定了各年级的识字量和具体字表。1983年发表的《小学语文用字研究》他将出版物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艺技术、新闻四大类,再将字种进行排列、筛选得到《小学语文用字表》。我觉得这两次研究给汉字的阶段性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横向看,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制定分类字表。例如,可以制成农民专用字表。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水平也迅速地发展着。这自然而然对农民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农民都是五六十岁的,由于时代的因素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即使有也是很低层次的教育。针对这批人我觉得可以指定一本专门与农业知识相关的字典,让他们可以掌握农业专业用字。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而且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前看到成效。针对于一些外国留学生我们也可以制定他们的专用表。可以从简单的,生活中常用
的字入手。
解决汉字繁多的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书中提到自3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935年11月,生活书店出版了洪深的《一千一百个汉字使用教学法》。洪深出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那些会说中国话但不识中国字的中国人,使他们自己用、自己写,而且能吸收新的知识。基本汉字不是根据字频来定的,而且根据字义和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同义字和近义字中代表性最强的字。如,书里面有“土”字但没有“泥”字,则“把种子种在泥里”改为“把种子种在土里”。
这之后还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如吴廉民的《中华基本教育小字典》;翟健雄的“音标字”等等。在这些探究中我觉得减少和限制汉字的途径大概有这些:学习基本汉字;学习高频字;删除一些文言用字;罕用字、拟音字、译音专用字、连绵字,可以进行拼音化;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代替,例如一些偏僻的地名专用字、学术专用字。
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汉字的使用量大大减少,但同时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高频字和基本汉字的运用必须使大量的口语也发生变化,这是很大的一项工程;拼音化使人们在阅读时不易看懂,要花费大量时间根据语意理解;代替法也可能会导致意义的理解有误。
二( 汉字字形的复杂。
汉字字形的复杂主要是因为:(1)汉字的笔画数繁多,多到可以达到30几画,如齉,有36画。爨,有30画。(2)笔形较多,本笔画有6种,派生笔形有25种。这些都给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我们要对现代汉字进行字形的简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尽管冗繁的传统汉字被定为规范字,作为官方文字被使用,但群众为了书写便利,开始尝试自造简体字(在书信、通用文体中大量使用简体字)。1909年,陆费逵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讲述了俗体字的好处,及采用俗体字的方法:限定俗体字的范围,减少笔画。
这之后还有大量学者对简化汉字进行探究。运用简单的古字来替代,如“云”;使用群众中流传的简体字如“体”;草书楷化如“书”;创造一些新字如“灭”。
汉字简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减少了笔画数目;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有些形声字由于改换了音符是表音更准确;有些简化字比原来的繁体字更便于分解和称说。
简化字的推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增加了形近字,给学习者的辨别带来了困难;造成表意的模糊,当你读到“发”的时候,不知道是“髪”还是“發”。给人们的理解带造成困难,因此有些人产生疑惑汉字的由繁到简是不是在退步。但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尽管存在问题,但它还是进步的而不是退步。从甲骨文算起,3000多年的汉字演变,大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且我们推行的简体字绝大多数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俗字,因此简化字是适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了人们的使用习惯。
三( 字音
汉字里存在着很多的异读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这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书中也尝试了用改读和改写两种方法来减少学习的难度,使人们容易接受。
四( 字义
多义字和同义字的存在也给阻碍了学习,但书中并未提到解决的方法。
另外,我觉得汉字的发展还必须适应当代科技的发展。例如,在这个信息化社会,电脑的使用率不断的提高,想要使汉字不被淘汰就必须使其改革。
任何事都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汉字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中国几千的汉字的文化系统会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汉字的简化也使大陆和台湾的字形走向了不同化,不利于两岸的交流。但我觉得利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的改革适应信息高速化的时代,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快捷。
规范汉字表>规范汉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