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
高教版·中职 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二〇一七年三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
案
使 用 者:
授课班级:
时 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 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 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 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 情,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就 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 文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 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 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 章的内容要点、 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 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 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 , 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 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 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 200万字。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 测试等级标准(试行) 》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 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 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 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 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 10次。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 础 模 块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 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式、 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 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 不断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理论素养。 要结合教学实践, 加强教学反思, 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 率。
2.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 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 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 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 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 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 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通过开展语文实践 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 发挥计算机、 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 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作为辅 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 符合规定要求。 教材应该具有 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文应该具有时 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 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 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多 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 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 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 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 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 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 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 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 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 效率。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 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 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要求, 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 评价。 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 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 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目 录
合欢树 ................................................................................ 10善 良 ................................................................................ 16人生的境界 ......................................................................... 20父亲的手提箱 . ..................................................................... 28科学是美丽的 . ..................................................................... 32南州六月荔枝丹 .................................................................. 38飞向太空的航程 .................................................................. 44边城 . ................................................................................... 56林黛玉进贾府 . ..................................................................... 63士兵突击 . ............................................................................ 76荷塘月色 . ............................................................................ 81世间最美的坟墓 .................................................................. 88画里阴晴 . ............................................................................ 96现代诗二首 ....................................................................... 102雨 巷 . ............................................................................................................... 102
我爱这土地 ......................................................................................................... 109雷 雨 .............................................................................. 115窦娥冤 .............................................................................. 129唐诗二首 . .......................................................................... 147将进酒 . ............................................................................................................... 147
琵琶行 (并序) ................................................................................................. 154宋词二首 . .......................................................................... 161念奴娇 赤壁怀古 . ............................................................................................... 161雨霖铃 ·寒蝉凄切 .............................................................................................. 168师 说 .............................................................................. 174促 织 .............................................................................. 180
合欢树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引 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 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 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 铺 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 4次当选美 国总统, 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 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 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 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 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 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
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 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 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 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 激励着他?今天就让 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 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 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 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 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 文)、 《命若琴弦》 (散文)、 《病隙碎笔》 (散文)、 《务虚笔记》 (长篇小说)等。
2. 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 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 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 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 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 20岁时“我”双腿残废; 30岁时 “我”的小说发表。
(三) 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 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 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 打听偏方, 花很多钱, 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让我吃, 让我喝, 或者是洗、 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 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 、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 我也想过搞写作” 、 “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 (俄罗斯 )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 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 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 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 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 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后来 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 我却什么也没看见, 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 泪又遮住了我的眼, 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 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 到家信, 我总不敢马上拆看, 我怕, 怕, 怕, 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
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象 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 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 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
(一) 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 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 _______在 ___________时,在 _______挖来的,种在 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 ______,母亲 ______。第三年,合欢树 _______母亲 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 _____________。第五 年,我们搬家合欢树 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 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 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 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 坚定地活下来有 相似之处。
所以, 合欢树 =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 己的象征。
3. 母亲逝世后, 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 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 “没料到 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 忘记了合欢树 ,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 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 劝他去看看, 但是 “我心里一阵抖, 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想起了合欢树, 但是 不敢去看合欢 树 , 怕睹物思人, 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 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 “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 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 看”——自己很 想看看合欢树 ,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 看到母亲生前 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 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所以 “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 合欢树 =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 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 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 =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 =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 =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 变成语言, 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 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史铁生
六、作业
1. 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 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 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善 良
王 蒙
【教学目标】
1. 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3. 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 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 生活。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 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课文,排演短剧《善良归家》 。
二、导入
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 良” 。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 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 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1— 4段) :针对善良似乎过时 , 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 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 (5— 11段) :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对比, 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12段) :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 善良。
四、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 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 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 :为 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 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 一连串的疑问 , 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 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 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 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 有多少是真正的毒 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 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
3. 小结 :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 “善良” 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 的见解 , 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 , 引人思考 , 继而转入下文对 “善良”的论述 , 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 处?
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 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 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说明善良的人 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 更鲜明。 使论证更深刻、 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 齐读第六段,说说第 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 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 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 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1. 为什么说“她 (善良 ) 属于人 , 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 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 , 性本善” ,所以说 “她属于人” ;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 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 善良才能摆脱没完 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 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 善 良才能天下太平” ,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 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 所以它是具有 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 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 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 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
明确:第十段、十一段进行了阐述 :
善良是与成熟、 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 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 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 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 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 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 良”?
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 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 而一瓶子不 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 闹出许 多可悲的事来,如“**”时“阶级斗争扩大化” ,故而最不 善良。
六、课堂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 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 的,又是怎样做的?
七、拓展练习
1. 以“爱心”为陈述对象, 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 仿 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 暖;
2. 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八、课后延伸
1. 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2. 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 之外, 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 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标】
1. 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 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 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 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 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 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 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 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 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 们现在所做的是 “在砌砖” 、 “ 在挣钱” 还是 “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 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 (1895-1990) , 字芝生 . 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 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 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 、 《中 国哲学简史》 、 《中国哲学史新编》 )释今古,六书(《新理学》 、 《新事 论》 、 《新世训》 、 《新原人》 、 《新原道》 、 《新知言》 )纪贞元”总结了 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 建构了自己独特 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 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 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 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 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 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 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 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 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 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 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 然而并无觉解, 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 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 各种事,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 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 还有一个更大 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 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 几乎不需要觉解;功
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 型人物。
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有几个等级、 有什么不同, 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 于是顺理成章的提 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 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 总 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 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 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 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 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 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 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 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 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 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 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 他。 ”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 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 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 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 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 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 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 于自然境界, 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 是在为社会的利益 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 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 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B 、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C 、 “先天下之忧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明确:A 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 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 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
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 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 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 利” ,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 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 请写 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
顾炎武 。
文天祥 。
林则徐 。
谭嗣同 。
** 。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 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 ,将“义”与“利’完全对 立起来, 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 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 其利” ,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 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 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
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 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 良好道德风尚。 ”
8. 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 ;道德
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 。 ”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 么理解?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 教育、 哲学教育的人, 就处在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所谓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 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 不可能表演奇迹, 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 之人可以为禹” (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 。 崇高 寓于平凡, 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 起, 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 可以是圣人, 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 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 人身为高级干部, 但却贪婪成性, 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 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 ,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 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 教我修行。 ”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 ”赵州 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 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 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 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 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
1. 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 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
“放羊。”
记者默然。
2. 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父亲的手提箱
奥尔罕·帕慕克
【教学目标】 :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 教学重点 】: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 教学难点 】 :圈画出议论、 抒情的语句, 联系全文, 逐一品味。 【 教学方法 】:问题点拨式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 难点设计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 “乐学” 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 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 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 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 “交给我” , 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 2、 “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 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 二是因为担心箱子 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
第二部分(3~7段) :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 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
生而放弃了。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 快 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 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 4、 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 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 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 这些 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 :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 ,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 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 ,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 ,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 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 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 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 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 乐于重新审视。 当然, 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 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 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 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 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 它的基础就是这种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的信任,这种天真的、 乐观的 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 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
问题 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 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 , 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 :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 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 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 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 。这深层的关联作者 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
其中的 “缺憾感” 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 释。
“幸福感” 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 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 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 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 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 有时又认真地相 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
“愧疚感” 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 对父亲有着一份内 疚吧!
问题 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 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 表现了作者对父 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 :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 2006年 12月 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 选。
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 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 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 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 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
范文二: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教学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先请同学们说说有关劝勉学习的名言警句。(积累活动) 2、PPT出示相关名言警句
1、生自由说,并记录。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达·芬奇◆知识能改变命运。——爱默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知识是青年人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第欧根尼
1、生作记录。
生1: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1、生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
二、作者简介
1、PPT播放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
家最后一个代表。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
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
王”,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术治理国家。 2、他的思想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
1、师示范读。 2、师正音
3、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
2、抄写下列音节: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时间 月
时间 月 时间 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教学设计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时间 年 月 日
范文三: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
案
使 用 者:
授课班级:
时 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 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 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使 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 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写 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 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 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 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 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 体会其丰富内涵 , 加深和拓宽对自然、 社会、 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 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 200万字。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 等级标准(试行) 》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 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 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 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 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 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 10次。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 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 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 础 模 块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 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 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 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 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 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 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 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 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 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促 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 计算机、 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 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各 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 符合规定要求。 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 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 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 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 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 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 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 多媒体数字化教 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 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 和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 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
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 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 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 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 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 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 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要 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 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 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 激励性的评语 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教 学 进 度 表
目 录
1、我的母亲 ....................................................................................................... 1
2、好雪片片 ....................................................................................................... 6
3、卖白菜 ........................................................................................................ 12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 18
5、我的空中楼阁 .............................................................................................. 19
6、离太阳最近的树 . .......................................................................................... 26
7、像山那样思考 .............................................................................................. 30
8、窗前的树 ..................................................................................................... 35
9、哦,香雪 ..................................................................................................... 38 10、项链 . ......................................................................................................... 43 11、荷花淀 ...................................................................................................... 48 12、一碗清汤荞麦面 . ........................................................................................ 56 13、好读书人是幸福人 ..................................................................................... 62 14、拿来主义 ................................................................................................... 66 15、文艺随笔两篇 ............................................................................................ 73咬文嚼字 ................................................................................................................................................................. 73 不求甚解 ................................................................................................................................................................. 77 16、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 81 17、爱情诗两首 ................................................................................................ 83致橡树 ..................................................................................................................................................................... 83 我愿意是急流 ......................................................................................................................................................... 88 18、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 ....................................................................... 92 19、永远的蝴蝶 ................................................................................................ 95 20、在桥边 . ...................................................................................................... 99 21、 《诗经》两首 . ............................................................................................104《静女》 ............................................................................................................................................................... 104
《采薇》 ............................................................................................................................................................... 107 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1 23、劝学 . ........................................................................................................119 24、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8
1、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 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 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 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
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 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 、
《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 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 并 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主 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 以抗战救国为主题, 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 赴美国讲学 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 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 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 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 大的作家, 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 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 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 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 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 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 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 唠叨、 牢骚。 但, 血浓于水, 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 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 9节,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
(2)第 10节,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
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3)第 12节,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 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 限。 ”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4)第 17节,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 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 是母亲传给的。 ”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 →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 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 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 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 ,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 不但不怪“我” ,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 ,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这里 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 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 “作了半个月难” 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 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 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一特写 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 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 “我”请了两个小时的 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 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听说 “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 ,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 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 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 ”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
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 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 去”这一句中, “挣扎” “咬” “扶” “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 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 ”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 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 “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 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 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鲜红微肿”则将母 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 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 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 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 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 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 应当去找饭吃, 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 句中 “找饭吃” 写得通俗极了。 “可 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 大白话。
六、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 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 亲的种种优秀品质。 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 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 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 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 “心痛 ! 心痛 !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 然而止,余味无穷。
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 (《读者》 2006年第 6期)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 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 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 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 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 , 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 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好雪片片 林清玄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 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执着的为他人送去 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 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 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 良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国度里。和善如同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 芜的原野;宽容就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这都是哎。爱与 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 动别人。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 :“ 好的围棋要慢 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 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 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 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 意” 。
二、走近作者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 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 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 《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7岁开始发表作品, 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 ,之后一发而不可 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1973年 开始 )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冷月钟笛》 、 《温一壶月光下的酒》 、 《鸳 鸯香炉》 、 《金色印象》 、 《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 20次。
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 《中国时报》 文学奖、 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 优等奖、 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 家文艺奖、 中山文艺奖、 吴三连文艺奖、 金鼎奖、 时报文学奖、 中华文学奖、 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 誉为“得奖专业户” 。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检查字词
燠 (y ù) 热 污秽 (hu ì) 笨拙 (zhu ō) 家当 (d àng ) 奖 券(qu àn )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2. 快速阅读,理清思路,然后回答: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 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四、品读课文
(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 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
(1)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
明确:
①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 里还有一件毛衣。
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
③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 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 马。
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 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⑤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 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
⑥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
⑦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
(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对流浪老人进行描写?突出了 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
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 (3)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
明确: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 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 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
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 子的事。
(2)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动作描写:
①他的手、 他的奖券、 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 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 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 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②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 也十分艰困。
③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
明确:语言描写:
④“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 ”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 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 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 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
(4)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写老人 为“我”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
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
(5) “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
明确:
①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 一下,但没有退避。
②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 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 而酸
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 (二) 抓住关键语句, 感知 “我” 的心灵世界, 体会 “我” 的善良和 “我” 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 样善待他人?
1. “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 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 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 的地方。
2. “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 语句。
明确:
①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
着。
②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 一下,但没有退避。
③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 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 而酸。
④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 心之角落。
⑤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 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我的希望不是奖 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我”敏锐的感受着老人带来的“温暖四处流动着” ,感动着流浪老人 “明净的善意” , 从老人那里感悟到 “人的好本质, 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 在这些感受、感动、感悟里, “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 与真诚的关怀,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
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 人。
(三)结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
1.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明确: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 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 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 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 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 居士打了一掌。
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 落,你就尽情领略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 都有美,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对眼前的 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 意从我们眼前滑落。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所以,我们要擦亮慧眼,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
2.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 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明确: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 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 。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 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
(四)小结
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 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
形象。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 他买奖券的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四处流动”的温暖;而作者 也以他那颗善良而敏锐的心感受并回报了这一切。 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 教会了我们该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的对待他人。从这个“大 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 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 ,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最后作者以 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 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的主旨,回答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
二、重点研读
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 明确: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 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 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 “志”与“物”相依、 “情”与“景”相生。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 ,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 的主旨。
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 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 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
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 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 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 艺术手法?
明确: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
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 (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 (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 “大部分人都会 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 ,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 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 抓住 “甜甜” 两字, 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 作者写老人卖奖券, 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 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 (3) 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 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
三、扩展训练
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 ,使“我想起了自 己的父亲, 鼻子因而酸” 。 读过课文后, 你是否也会想起谁或者有什么感触?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感受。
四、课后作业
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 随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 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
3、卖白菜
莫 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 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 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 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和善是一种爱, 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 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 心房。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走在爱的世界里, 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 也学会了感动别人。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 :“ 好 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 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 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 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 的善意” 。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 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 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
二、字词检查
燠 (y ù) 热 污秽 (hu ì) 笨拙 (zhu ō) 家当 (d àng ) 奖
券(qu àn )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概括描写流 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 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 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 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
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 )记述第一次买奖 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 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
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
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
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 “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 参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 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 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 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 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
讲解: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 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与下文写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 的对比。
2.在“我”与老人的交往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流浪老人的 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 装好;帮“我”扣好纽扣。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 的思想性格。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 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
讲解: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 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 、态 度“慎重” ,来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 感受,来表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
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 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
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 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讲解: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 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 暖的人生道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 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下”暗指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 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
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 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 形象。 从这个 “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 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 ,认识到“不管外表 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 来。最后作者以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 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
六、作业
1.词语积累
燠 (y ù) 热 能 污秽 (hu ì) 笨拙 (zhu ō) 家当 (d àng ) 奖 券(qu àn )
2.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
二、难点理解
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 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 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 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 “志”与“物”相依、 “情”与“景”相生。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提示: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 ,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 的主旨。
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 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 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
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 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 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 艺术手法?
提示: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
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 (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 (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 “大部分人都会 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 ,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 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 抓住 “甜甜” 两字, 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 作者写老人卖奖券, 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 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 (3) 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 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
三、扩展训练
1.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 ,使“我想起了 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读过课文后,你是否也会想起谁或者有什么感 触?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感受。
四、课后作业
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 随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 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意大利】阿米琪斯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 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十六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二 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 。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 ,代表作《爱的 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 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 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 。被译成数 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
一 。
二、字词积累
铙钹 náo b?哐啷 kuāng lāng
投掷 zhì帽盔 kuī
三、朗读 思考
1.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 怎样的?
2.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四、解读课文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 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 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 伏笔 。 )
五、人物分析
1. 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 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 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 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 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 疼爱! )
2. 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 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
3. 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 )
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生字带拼音抄写五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5、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 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 句。
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
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
(二)课堂讨论
1、当我们机虐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考虑作者是以什么样的 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 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么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2、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 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 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3、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 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 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4、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 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 撞我们的思想。
(三)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 放眼观看 , 使人开怀。
绚烂 : 灿烂。
柔静 : 柔和恬静。
宁谧 : 安宁、安静。
缥缈 : 形容隐隐约约 , 若有若无 . 也作飘渺。
(四)作者简介: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 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 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 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 刻意于意象的经营, 能够运用有声、 有光、 有色、 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 ,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 艺术信息。
(五)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 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 “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 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 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 “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 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 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 静的”生活的向往。
(六)结构:
第一部分 : (1--8自然段 ) 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 (1-3自然段 ) 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 “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 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 (4-7自然段 ) 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 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 (8自然段 ) 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 仰望远观, “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 , 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 (9--18自然段 ) 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 (9-10自然段 ) 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 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 (11-12自然段 ) 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 空气特别清新, 而光线则富于变化, 富于 “浪漫的文学性” 。 3、 (13-14自然段 ) 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 静的”。
4、 (15-18自然段 ) 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七)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 快的节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 足以俯仰天地, 左顾有山外青山, 右盼有绿野阡陌。 ”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 :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 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 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 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 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 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 “十分清新??角度上” 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 (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 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 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 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 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 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 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 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 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 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 蝶一样, 憩于枝头, 轻灵而自由!”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 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 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八)写作特点:
1、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 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 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 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 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
范文四: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四 川 省 高 县 职 业 技 术 学 校 电子备课教案 班级:
学科:
教师:
教务处制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11 / 133
12 / 133
13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14 / 133
15 / 133
16 / 133
17 / 133
18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19 / 133
20 / 133
21 / 133
22 /
23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24 / 133
25 / 133
26 / 133
27 / 133
28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29 / 133
30 / 133
31 / 133
32 / 133
33 / 133
34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35 / 133
36 / 133
37 / 133
38 / 133
39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40 / 133
41 / 133
42 / 133
43 / 133
44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45 / 133
46 / 133
47 / 133
48 / 133
49 / 133
总第 节 授课时间: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50 / 133
范文五: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字词
字音字形
刮痧[shā] 敷衍[fū yǎn] 窘迫[jiǒng ] 供给[gōng jǐ] 家当[dàng] 燠热[yù ra] 证券[zhang quàn] 污秽[huì] 笨拙[zhuō]
抽噎[chōu yē] 踽踽独行[jǔ] 黑黢黢[qū] 箢篼[yuān dōu] 眉黛[dài] 翩然[piān ] 宁谧[mì] 缥缈[piāo miǎo] 尸骸[hái] 沙砾[lì] 逶迤[wēi yí] 阿訇[hōng] 苍穹[qióng] 憩息[qì] 遒劲[qiú jìng] 毛骨悚然[sǒng] 饿殍[piǎo] 推搡[sǎng] 寒伧[hán chen] 吮吸[shǔn ] 泅水[qiú shuǐ] 围剿[w?i jiǎo] 膝盖[xī gài] 撅嘴[juē zuǐ] 惦记[diàn jì] 吆喝[yāo he] 包裹[bāo guǒ] 凫水[fú ] 打烊[yàng] 睿智[ruì] 大抵[dǐ] 自诩[xǔ] 残羹冷炙[gēng zhì]
冠冕[guān miǎn] 脑髓[nǎo suǐ] 蹩[bi?] 炼字[liàn zì] 咬文嚼字[yǎo w?n jiáo zì] 憎恶[zēng wù] 孱头[càn tou]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 岑寂[c?n jì] 慰藉[wai jia] 刀枪剑戟[jǐ] 雾霭[wù ǎi] 虹霓[hóng ní] 稠密[chóu ] 惊诧[ chà] 殷红[yān] 萦绕[yíng] 不落窠臼[kē jiù]
懊丧[ào sàng] 笑靥[ya]
(基础模块)下册
有恃[shì]无恐 圭臬[guī nia] 滥用[làn ] 深谙[ān]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醴酪[lǐ lào] 龟裂[jūn] 暧昧[ài mai] 俨然[yǎn ] 敕造[chì] 放诞[fàng dàn] 罥[juàn]烟眉 颦[pín] 眉 嬷嬷[m?] 沮丧[jǔ sàng] 濒临[bīn] 赍发[jī fā] 尴尬[gān gà] 反省[xǐng] 仓廒[áo]
央浼[měi] 蓊[wěng]蓊郁郁 弥望[mí] 袅娜[niǎo nu?] 倩影[qiàn ] 梵婀玲[fàn ē líng]坟冢[zhǒng] 邙山[māng] 氤氲[yīn yūn] 汗涔涔[c?n] 湛蓝[zhàn] 欢谑[xua] 句读[d?u] 恣意[zì] 千金裘[qiú] 惙然[chu?] 觇视[chān] 咫尺[zhǐ] 跬步[kuǐ ] 手胼足胝[ pián zhī] 钟鼓馔玉[zhuàn]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