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实验室地面用什么地板
实验室地面用什么地板
1.通用要求
实验用房走道的地面及楼梯面层通常要求应坚实、耐磨、防水、防滑、不起尘、不积尘;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室地面应具有耐酸碱腐蚀的性能,用水量较多
的实验室地面应设地漏。
2.种类特点
目前,实验室地面种类通常有水磨石、瓷砖、PVC 卷材或环氧树脂自流坪,建议使用PVC 卷材地面或环氧树脂自流坪地面,其整体性好,便于进行清扫,耐腐蚀。没有条件的也可采用水磨石地面,或大块的瓷砖(至少800 mm×800 mm) ,接缝需要小于2 mm。各室与走廊的地面不宜设台阶。地面应防尘、易清
洁、耐磨、防滑,化学实验室的地面应耐酸碱腐蚀。
PVC 卷材或环氧树脂自流坪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于电子工业、精密机械、仪器仪表、制药、医院、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科研教学等要求较高的工厂实验室地坪。而且在发达国家普通型工厂地面也大量地采用环氧树脂地坪。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引进,净化厂房地坪是必备的先决条件,PVC 卷材或环氧树脂自流坪不但能达到净化的要求,而且具有美观、耐磨、防尘、耐酸碱、易
清理等优点。
范文二:实验室消毒措施
实验室消毒措施
一、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戴口罩、手套,严格实行实验室操作规程。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必须做到一人一管一针一巾一带,每接触一个病人前后做好手卫生工作(洗手或快速手消),止血带用后用用后送供应室消毒。
三、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灭菌包外有消毒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包名称、操作人员。无菌物品如棉球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不得超过24小时。
四、 检验科工作场所的保洁和消毒
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和库房;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的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
1.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所有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2. 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每天用有效氯2000mg/L含氯消毒液拖把拖地。
3. 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几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有效氯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消毒处理。
五、 空气的消毒
1. 标本开闭盖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不允许标本开盖离心。
2. 生物安全柜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线灯每日消毒时间进行登记;紫外线灯管两周用95%酒精擦拭一次;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有效强度一次,并按要求记录。
六、器材消毒
除已知无传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1. 金属器材
(1)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当接种环上有较多污染物时,应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种环烤干后再缓慢伸入火焰烧灼,以免发生爆裂或溅泼而污染环境。
(2)较大的金属器材或锐利到刀剪受污染后不宜烧灼灭菌,可用2%碱性/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小时后,水冲洗、沥干,再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2. 玻璃器材
(1)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
毒剂中浸泡4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也可浸入洗涤剂或肥皂液中煮沸15分钟—30分钟,反复洗刷,沥干,37℃--60℃烘干。
(2) 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蒸汽灭菌30分钟,趁热将琼脂倒弃,再刷洗
(3) 用于生化实验室或免疫学检验者,刷洗后浸泡于重铬酸钾一浓硫酸清洁液内24小时,彻底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3遍,沥干,烘干。
(4) 用于微生物检验者,吸管一端应塞少量棉花,管或瓶应有塞,再用牛皮纸包好,可用干热160℃2小时灭菌,待冷至40℃以下才能开烤箱的门,以免玻璃炸裂;若箱内易燃物品冒烟或发生焦味,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关闭气孔,切勿开启箱门以免导致燃烧;也可用压力蒸汽121℃,102.9kPa灭菌15分钟—30分钟,吸管应直放,空吸管和空瓶口应朝下,且不能完全密闭,带螺旋帽的管瓶,灭菌时应将螺旋帽放松。
3. 塑料制品
(1)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进行毁形、消毒,薄膜手套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耐热的塑料如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龙及聚四氟乙烯制的器材,可用肥皂或洗涤溶液煮沸15-30分钟,洗净后,再用压力蒸汽121℃102KPA灭菌20-30分钟。
(3)不耐热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可用0.5%过氧乙酸或
1000ng/L有效氯的溶液浸泡30-60分钟,再洗净,晾干;也可用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800mg/L,于37℃-68℃和相对湿度40%-80%,作用6小时;若为薄膜或板也可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1-3小时。
(4)一般血清学反应使用过的塑料板科直接浸入1%盐酸溶液内2小时以上或过夜;对肝炎检验反应板可用0.5%过氧乙酸或1%过氧戊二醛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消毒液浸泡2-4小时,洗净再用。
4. 橡胶制品:橡胶制品如手套、吸液管受污染后可用肥皂或0.5%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煮沸吸液管应全部进入水内,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压力蒸汽,115℃灭菌40分钟。
5. 纺织品:无纺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棉质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等专用污物袋内,送洗衣房清洗,每周2次,有明显污染时科随时用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作用30-60分钟,或压力蒸汽121℃20分钟。
6. 贵重仪器
(1)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枰、酶标检测仪、细胞计数器械、积压液系列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75%擦拭。
(2)若离心时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应消毒离心机内部,特别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或分枝杆菌污染
时,宜戴上手套用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七、废弃物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
(1)废弃的血液、血清用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浸泡2-4小时消毒后交特垃处。
(2)废弃的尿、胸水、腹水、等每有效氯2000mg/L搅匀后作用2-4小时倒入厕所;痰、脓、粪便、白带等,焚烧
(4)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应焚毁;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可用2000mg/L的有效氯浸泡小时,消毒后用水洗净,沥干备用,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5)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的污染袋(箱)存放,专人集中,烧毁式消毒,每天至少处理一次。
(6)采集检验标本或解除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病的检验标本者,应戴手套,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放收集袋内集中烧毁,可反复使用者用后放消毒液内集中消毒。
(7)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钳、镊、接种环、吸管等用后应消毒清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重新灭菌,金属工具可烧灼灭菌或消毒浸泡;玻璃制品可干热式压力灭菌。
八、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洗净、干燥,备用;地巾清洗干净,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干燥备用。
九、手的消毒
工作前、工作后或建议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若手上有伤口,应戴手套接触标本,洗手后采用纸巾擦干或毛巾擦干,不宜设置共用擦手巾,肝炎或结核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范文三:动物实验室消毒
SPF实验室消毒规范
1、消毒人员着实验服,戴口罩、手套;
2、将过氧乙酸-1# :过氧乙酸-2# = 1 : 1进行混合,即4瓶过氧乙酸-1# 与4瓶过氧乙酸-2#混合喷洒实验室,为防止对实验室的金属腐蚀,需要加同比例的水;
3、用喷洒壶进行喷洒,喷洒之前关闭所有的空调,吹风;
4、喷洒的过程中一次性过,避免溅到金属仪器上,且注重拐角处的消毒。在对拐角处消毒时喷头放低,尽量避免溅到墙壁金属;在对地面消毒时喷头距地面70cm左右,靠近饲养架时放低喷头防止溅到饲养架上;
5、消毒结束之后,关闭门窗,24小时内不要入内;
6、24小时之后打开空调、吹风。
注:喷洒的过程中勿对人,不要溅到衣服或者皮肤上。
范文四: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规程
1 .目的
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 定义
3.1. 消毒
杀灭或消除实验室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
3.2 .灭茵
杀灭一切微生物。
3.3. 清洁
通过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等方法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
4. 职责
4.1. 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4.2. 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
4.3. 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
4.4 .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
5. 消毒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5.1.2 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茵。
5.1.3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5.1.4 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5.1.5 必要时在工作台面铺用消毒剂浸泡过的消毒巾。当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时,把消毒剂倒在消毒巾上面以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内,至少作用30分钟,然后把消毒巾移走,并用另一块消毒巾把污染区擦干净。用过的消毒巾应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所有操作应戴手套或双层手套进行。
5.1.6 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
5.1.7 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
5.1.8 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进行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对外包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5.1.9 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验环境(包括运输工具等)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员、评价意见等。
5.2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5.2.1 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5.2.2 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2.3 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5.2.4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2.5 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1米。
5.2.6. 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效果评价。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在正式使用前和大修后经监测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使用。
5.2.7. 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5.2.7.1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5.2.7.2 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
134℃、灭菌时间≥4分钟;
● 121℃、灭菌时间≥20分钟;
● 115℃、灭菌时间≥45分钟;
5.2.7.3 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5.2.7.4. 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5.2.8 采用干热灭菌时,灭菌条件为160℃*2小时,170℃*1小时,180℃*30分钟。
5.3 及时消毒
5.3.1 实验活动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时,应立即停止危险性操作,并采用适宜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5.3.2 必要时实验中应立即将被污染的耗材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并达到规定时间。
5.3.3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可能引起感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消毒。
5.3.4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工作台面、地面等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
5.3.5 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在去除个人防护用品后应立即按要求洗手,必要时应洗脸、洗澡、更衣。
5.3.6 所有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4 合理消毒
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个体防护,尽量减少消毒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物品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
5.4.1 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器材等物品可选用干热灭菌;耐高温、耐湿度的实验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5.4.2 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压力降到0pa 、温度降到60℃以下方可取出物品。
5.4.3 禁止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油剂类和干粉类物品。
5.4.4 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浸泡灭菌处理金属器械。
5.4.5 不耐热、不耐湿材料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5.4.6 对人体皮肤或粘膜消毒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
6 消毒程序及方法
6.1 室内空气消毒
6.1.1 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6.1.2 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
6.2 表面消毒
6.2.1 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4%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氧乙酸喷洒,也可视情况用有效氯浓度为0.1 %0~0.5%(1g/L~5g/L)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
6.2.2 物体表面消毒
6.2.2.1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品的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0.5g/L)的消毒剂喷洒、擦拭。
6.2.2.2 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5g/L)的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30~60分钟。
6.3 实验器材消毒
6.3.1 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6.3.2 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 %(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3 使用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服按实验废弃物处理。
6.3.4 重复使用的耐热塑料器材可浸入0.1%~0.5%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气灭菌处理。
6.3.5 重复使用的不耐热的塑料器材可喷洒 0.5%过氧乙酸可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然后清水洗涤沥干。
6.3.6 橡胶制品:污染的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可用含肥皂液或洗涤剂的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7 污染的棉棉制工作服、帽子、口罩等放入专用的污物袋内运送,使用专用设备洗涤,可选用70℃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消毒处理60分钟以上。污染严重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洗涤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8 需要保留被污染的纸张类文件时,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6.4 仪器设备消毒
6.4.1 不宜加热、不能用消毒剂浸泡的仪器,发生局部轻度污染时,可用75%医用酒精擦拭,作用30分钟以上。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6.4.2 离心机、离心容器未封闭,或离心的容器破裂、离心液体外溢时,离心机内壁应用75%医用酒精擦拭,作用30分钟以上。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6.5 剩余标本及容器消毒
6.5.1 需要保留的剩余标本和容器应按照实验废弃物的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6.5.2 需要保留的剩余标本应装入密闭的包装物中,对包装表面进行有效消毒后妥善保存。
6.6 实验废弃物消毒
必须经过必要的消毒,去除污染后按废弃物处理要求处理(见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理要求)。
6.7 清除手部污染
实验室人员接触和处理感染性或潜性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在消毒、摘除并安全处置后也必须洗手。
6.7.1 洗手设施及用品
6.7.1.1 实验室的每个房间必须有洗手池,最好安装在出口处,不得用于其它目的。
6.7.1.2 洗手必须使用流动水。
6.7.1.3 建议使用脚控、肘控或感应式水龙头。使用需要用手关闭的水龙头,则应使用纸巾或手巾覆盖水龙头后关闭水龙头,防止污染已洗净的手。
6.7.1.4 建议使用感应式洗手液容器、杀菌洗手液可肥皂,肥皂应切成小块,肥皂盒应保持打开状态,以便水分蒸发。
6.7.1.5 建议使用暖风干手器烘干或用纸巾擦干手。
6.7.1.6 如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用75%医用洒精或有效的免洗手消毒剂擦手清除手部的轻度污染。
6.7.2 摘除手套后、离开实验室之前、进食或吸烟前、使用卫生间前后、进行交叉污染可能性不同操作前后都应洗手。
6.7.3 洗手程序及技术规范
6.7.3.1 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浸湿双手,关闭水龙头;
6.7.3.2 取适量洗手液于掌心,双手充分搓擦,使双手过完全抹上洗手液,然后按以下6个步骤搓擦,洗手全过程应不少于15秒钟。
● 双手手指并拢,掌心相对,相互搓擦;
● 一只手手心对另一只手手背,双手沿指缝相互搓擦,两手交替进行;
● 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 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互搓擦;
● 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两手交替进行;
● 一只手指尖先在另一只手掌心旋转搓擦,两手交替进行;
6.7.3.3 搓擦完毕后,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关闭水龙头。
6.7.3.4 烘干或擦干双手。
范文五: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一.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二. 消毒原则: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拖鞋每天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50mg/L的二溴海因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1次。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min-2min。结核病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佩戴口罩不得超过4h,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三. 检验单的消毒:
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四. 空气的消毒: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五. 器材消毒:
除已知无传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1. 金属器材
?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当接种环上有较多污染物时,应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种环烤干后再缓慢伸入火焰灼烧,以免发生爆裂或溅泼而污染环境;
?较大的金属器材或锐利的刀剪受污染后不宜烧灼灭菌,可用2%碱性/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h后,洁净水冲洗、沥干,再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2. 玻璃器材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也可浸入洗涤剂或肥皂液中煮沸15min-30min,反复洗刷,沥干,37?-60?烘干;
?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再刷洗; ?用于生化检验或免疫学检验者,洗刷后浸泡于重络酸钾-浓硫酸清洁液内24h,彻底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3遍,沥干,烘干;
?用于微生物检验者,吸管一端应塞少量棉花,管或瓶应有塞,再用牛皮纸包好,可用于热160?2h灭菌,待冷至40?以下才能开烤箱的门,以免玻璃炸裂;若箱内易燃物品冒烟或发生焦味,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关闭气孔,切勿开启箱门以免导致燃烧;也可用压力蒸汽121?,102.9kPa(1.05kg/cm2)灭菌15min-30min,吸管应直放,空吸管和空瓶口应朝下,且不能密闭,带螺旋帽的管瓶,灭菌时应将螺旋帽放松。 3. 塑料制品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进行毁形、消毒,薄膜手套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耐热的塑料如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龙及聚四氟乙烯制的器材,可用肥皂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min-30min,洗净后,用压力蒸汽121?,102.9kPa灭菌20min-30min; ?不耐热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可用0.5%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的溶液浸泡30min-60min,再洗净,晾干;也可用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800mg/L 于37?-68?和相对湿度40%-80%,作用6h;若为薄膜或板也可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照射1s-3s。
?一般血清学反应使用过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1%盐酸溶液内2h以上或过夜;对肝炎检验的反应板可用0.5%过氧乙酸或1%过氧戊二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消毒液浸泡2h-4h后,洗净再用。
4. 橡胶制品
橡胶制品如手套、吸液管(球)受污染后可用肥皂或0.5%洗涤剂溶液煮沸15min-30min,煮时吸液管(球)应全部浸入水内,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压力蒸汽,115?灭菌40min。
5. 纺织品
无纺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棉质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等放专用污物袋内,送洗衣房清洗,每周2次,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
效氯或有效溴500mg/L的消毒液,作用30min-60min,或压力蒸汽121?20min. 6. 贵重仪器
?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酶标检测仪、细胞计数器械、积压液系列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或0.5%醋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若离心时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应消毒离心机内部,特别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或分枝杆菌污染时,宜戴上手套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消毒,作用30min-60min;或整机用环氧乙烷消毒。
六. 手的消毒
工作前、工作后、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均须用肥皂流水洗手2min-3min,搓手使泡沫布满手掌手背及指间至少10s,再用流水冲洗,若手上有伤口,应戴手套接触标本。水龙头应用非手触式开关;肥皂应保持干燥或用瓶装液体肥皂,每次使用时压出;洗手后采用红外线自动干手机将手吹干或消毒纸巾、纱布或毛巾擦干,不宜设置公用擦手布;
肝炎或结核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当明显受致病菌污染,或从事有强传染性病菌如霍乱、炭疽等检验后,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消毒液浸泡3min,然后用清水冲洗。
七.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
?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的检验标本者,应带手套,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放收集袋内,集中烧毁;可反复使用者用后放消毒液内集中消毒;无手套可用纸套使皮肤不直接与容器表面接触,用后将纸放入污物袋内烧毁; ?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钳、镊、接种环、吸管等用后均应消毒清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重新灭菌,金属工具可烧灼灭菌或消毒液浸泡;玻璃制品可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废弃标本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g或二氯异氰尿酸钠2g,搅匀后作用2h-4h倒入厕所或粪池内;痰、脓、血、粪(包括动物粪便)及其它固形标本,焚烧或加2倍量漂白粉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拌匀后作用2h-4h;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则作用时间应延长至6h后倒入厕所或化粪池; ?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应焚毁;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陶瓷容器,可煮沸15min,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票被粉澄清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浸泡2h-6h,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水洗净或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污物袋(箱)存放,专用集中、烧毁或消毒,每天至少处理一次。
八(实验室污染区的消毒
实验室污染区的各种表面消毒包括:
?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1次,地面用湿拖把擦1次,禁用干抹干扫,抹布和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下班前用
250mg/L-500mg/L有效溴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抹擦1次。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各种表面也可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表面照射消毒。 ?若被明显污染,如具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溴或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30min-60min,再擦,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
?若已知被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应用2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30min.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实验室地面用什么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