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课题为《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程序分析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
(1)由一个游戏引出物质的量的学习内容;
(2)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通过初中学过的长度、质量类比出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后再通过质量的类比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练习得出物质的量粒子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 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见其重要地位。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
性和必要
( 2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2)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
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
重要的作用。
(2)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二、教学方法
本节属于理论知识课,学习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探究物质的量,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堆散粉笔和几盒十根装粉笔,让一位学生上来做游戏:先从散的粉笔中数出二十根,下面同学为他计时,在从几盒十根装粉笔中数出二十根,同样计时。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对比。同样是整理出二十跟粉笔,为什么第二次更快?
是的,因为我们把散的粉笔十根集合在一起,放在盒子里面,这样更方便我们统计。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箱牛奶二十四盒,一打鸡蛋十二个,一箱啤酒十二瓶。对于这种宏观细小的物质,我们为了方便经常将它变为一个集和的概念来进行统计,比如“箱”,“打”“盒”。那么在我们的化学中,对于数目车成千上万的粒子,我们为了方便是不是更应该引入一个集合的概念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表示集合概念的新物理量。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1)通过初中学过的质量、体积等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符号。
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基本物理量。 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接着强调两点:一是作为一个物理量的专有名称,“物质的量”四个字不能拆开,也不能增减任何字;二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
(2)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1立方
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规定为1千克,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那么将多少微粒的集体定为1摩尔呢?
初中学过C和氧气反应生成CO2,
提供数据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mc=1.993×10-26
求12克C和32克O2的分子数
N(C)=0.012kg/1.993×10-26 ≈6.02×1023
N(O2)=32g/m (O2)
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氧分子的质量/12C质量的1/12
N(O2)=12g/12C质量= 0.012kg/1.993×10-26 ≈6.02×1023
结论:一定数量的物质,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
摩尔的定义:1mol粒子所含的数目等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 6.02×1023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
顺便介绍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的贡献,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的探索精神,进行情感教育。
3、巩固练习:
①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②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③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④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⑤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很自然地归纳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及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即n=N/NA。
4、作业布置: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L氢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B)22g CO2所含有的电子数目为0.5NA。
2、4.6×1022CO与O2反应生成多少mol CO2?
3、在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
1.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4.4gC,则在此反应中C和D的质量之比为多少?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四、板书设计
2.2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描述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基本物理量
2.单位:摩尔(mol)
二、摩尔(mol)
1.定义: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012KgC-12中所含有的原子数规定为1mol,约6.02×1023个
3.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阿佛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n=N/NA
这样编排能准确概括课文的知识点,重点突出,逻辑层次合理,布局美观,便于记忆。
范文二: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解微
0804025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苏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 量" 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 、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 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 、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 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 2O 中含___个H ,___个O ,___个原子。
(2)105个H 2SO 4中含___个H ,___个S ,___个O ,___个原子。
(3)1个C 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 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 个 --> 摩尔" 的转化做好铺垫 )
[导入]:(1)由一句古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 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 个" ,而是" 摩尔" ,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 一盒粉笔 ---- 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 ---- 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 ---- 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 ---- ?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 一摩尔微粒----N A 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2g 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 -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 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 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 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 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 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 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 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 符号表达-- C , H 2SO 4 , O 2 , OH
[投影练习2]: 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 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是单位)
2、 1mol 氢,1mol 原子氧 。(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 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 1、1mol 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 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 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 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 1、1mol 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
___摩尔氧原子。(O 2 ~2O)
2、0.5mol 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 2O ,___摩H ,___摩O
___个H 2O ,___个H ,___个O (H 2O ~ 2H ~ O)
3、0.1mol Na2SO 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质子,3.5mol C 含有___mol质子 ( 1个C
~ 6个质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电子, 10mol Na+ 含有___个电子(1个
Na + ~ 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 A
[随堂检测]:A 、1mol HCl 含____个HCl 分子,1.806X1024个HCl 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 、0.5mol H2SO 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 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 、3.01X1023个Cl 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 质
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8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板书] 一、 物质的量
1、 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 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1) 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2g C-12所含碳原子数 N A =6.02X1023 mol-1
3、 注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 A
范文三: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一单元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个课题。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实验学化学”,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物质的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基本概念构成了定量计算的基础,贯穿高中化学学习始终,正确理解其内涵并灵活运用该物理量进行计算是中学生必备的化学能力。在中学化学中学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着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类比分析,体验“摩尔”、“物质的量”等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演绎、逻辑推理、归纳等思维方法。
通过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有关概念的计算,学会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形成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问题解决过程,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本节课的课程难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上述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的概念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这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形成有些难度。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
首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掌握了微观粒子的一些基本内容,知道微粒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计量起来不是很方便,这就为物质的量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总结归纳水平还比较欠缺,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筛选信息、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的能力基础。这些认知能力因素是学习本节课所必备的。
本节内容属于基本概念范畴,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这一宏观概念混淆起来。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就是使学生由脑中“理所当然的”宏观世界进入“想象不出的”微观世界,体现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并能够简单灵活的应用。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背景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取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练习相结合,多媒体适当辅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每讲授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同时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适时的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得到反馈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列举法、类比法、提问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中一些现象和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二是演绎推理学习,通过习题的训练,结果观察,演绎出相应的变量关系并推理出公式。三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可以节省时间,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进能力、认知、情感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课程引入,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活实际案例,从解决生活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旧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古时候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
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
2. 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
进行测量)
3. 给你一盒订书钉,如何快速的知道这些钉子的个数?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化整为零”的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堆”的概念。最后设疑提出问题:现在这有一瓶水,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我想知道这瓶水里含有多少水分子,怎么做呢?水是宏观物质,水分子是微观粒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桥梁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这就引出了物质的量的概念。
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析:首先是定义,通过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类比,如长度、质量、时间等,作为先行组织者,不断同化。然后是单位摩尔,同样用类比法加深理解,例:摩尔是一个单位比如箱、打、双等。最后在应用中,在解释注意事项时,列举常用实例和相关习题的练习,强化概念的理解。
然后是知识的拓展,用生活中常见实例引入,为了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的方便,人们常规定一些计量单位,如一天24小时,一打鸡蛋是12个,一副扑克是54张等等。保存在法国计量局的千克原器1kg是质量的一个单位,它是人们为了使用、计算的方便而人为主观规定的。那么,1mol某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是怎样规定的呢?从而引入物质的量的标准阿伏伽德罗常数。在解释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要注意强调阿伏伽德罗常数实际上是一个准确的数值,但实际应用时为了方便使用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单位是每摩。为了说明这个数值的庞大,
我设计了两个趣味假设即:如果把6.02×1023个直径为2.5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如果把6.02×1023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然后介绍阿伏伽德罗这个科学家来解释为什么叫
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然后是课堂随堂练习,不仅可以巩固以上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结果的观察和推理,从而很容易的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一个小组练习,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计算一种物质的相关数据,结果汇总,通过对结果的观察,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从而得出摩尔质量的定义和单位,通过摩尔质量的定义和单位规定很自然的推导出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然后进行过程评价,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最后是课堂小结,总结教学重点,得出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五、说课总结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以认知同化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提供一些内容作为组织者,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范文四:《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陈鸿军
一、指导思想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要使刚上高中的学生接受是有一定难度的,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现代称量工具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而且非常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因此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微观粒子,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是微观粒子数与宏观质量联系的桥梁,是学生掌握化学的必备知识,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高中化学所有学习的内容中。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设计(过程)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根据加涅(Gagne,1977)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教学事项(instructional event)如引起学生注意及唤起旧有经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一开始,给出一些图片,请学生说出有关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问]为什么曹冲之前无人能称称出大象的重量?(那时没有称出大象重量的工具) 曹冲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他用了什么方法(化整为零)
[思考]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要研究一些微粒,如原子、分子、电子等,你能使用现有工具称出一个原子的质量吗?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一个原子质量太小,现在无工具直接称出一个原子质量)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一种方法来称出一个原子的质量呢?(积少成多)
由此由学生得出结论:对于如原子之类的微观粒子,只有当其数量达到一定量时,才可能用现有工具称出其质量
2、讨论与交流
以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为例,由学生讨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交流与思考] 当个体数量大时,人们怎样统计个体数量?
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参考课件)
由此引入、讲解摩尔、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
[板书]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 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学生从动机阶段到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之后,应该进入保持及回忆阶段,因此设计了如下例题板演及巩固练习
3、例题板演 (见课件)
4、巩固练习
[课堂巩固] 1、1 mol C中约含有________个碳原子
2、0.3 mol H2SO4含有______________个硫酸分子
3、 1.204 × 1024个H2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4、1 mol Na2CO3中约含有___molNa+、___molCO32-离子,共含有离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_个。
在学生掌握了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摩尔质量概念
5、讨论与交流
从给出的表格,请计算并分析1mol物质的质量数值上有什么规律?(表格见课件)
[总结]
[讲解]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数值上都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
N n NA
子质量)相等.
[板书]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
2)数学表达式:M=
mm,或n=,或m=n?M nM
6、[例题板演]
7、[课堂巩固] (1)2molFe的质量是_________,1.5molSO2的质量是_________。
(2)24.5克H2SO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
(3)88gCO2中含有多少克氧元素?
(4)3.01 ×1022个OH-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质量为 _________
(5)48g氧气中含有___________个
以下设计目的是因为学生进入了强化与反馈阶段
8、[小结] N、n、m之间的相互转化
9、[交流与思考] 1molH2O的质量、水的摩尔质量、水的相对分子质量这三者具有相同的意义吗?
(1mol粒子的质量、其相对分子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其摩尔质量相等的只是数值,但绝不是意义相等,它们的单位并不一致)
10、[课堂巩固] 判断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摩尔质量就是该物质的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
(2) NA个水分子的质量即水的摩尔质量。( )
(3) NA个氧原子的质量为16g。 ( )
2-(4)SO4的摩尔质量是96 ( )
(5)112g的铁粉中含有2 NA 个铁原子( )
11、[作业]
课本 Page 18 5、6
四[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 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N=n NA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
2、数学表达式:M=
mm,或n=,或m=n?M nM
范文五: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二节 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等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对化学计算规范化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二、学法指导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买米、买面粉,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粉,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 概念的导出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
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23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 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设计一组正误判断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 拓展提高
投影下列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这时,可进
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微粒数()氢原子 氧原子()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H
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三个问题。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五) 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mol?质量是——克?
2、1mol O2 的质量是——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mol,含有——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结束语: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