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认知语言学与TG语言学的不同
认知语言学与
TG语
愫
蠲
言学的不同
(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14)
摘要:已有的研究论述了两学派形成所依据的
不同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理论以及在语义研究和研究同之处。认知语言学的语育学基础是生成语义学和认
知语用学。TG派是在发现许多语言现象是结构主义语
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情况下。由乔姆
途径上的差异: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与TG语言学在关
于语言的本源、语言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共性与差异性
何为重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异之处。两者在诸方面的不
同之处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认知语言学
在与Tc学派决裂的同时,也继承了后者反对行为主义
的语言观.TG对语言与认知密切关系的看法和对语言
进行解释性研究等方面的合理观点和成分成为认知语
斯基首创的。TG语言学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共性的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普遍语法:认知语育学持语义本体观。而不是形式本体观;t_liii在语言共性问题上,认知语言学不否认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有共性成分。但更强调相对性和差异性:在语言研究途径上TG派采用的是内省法,而认知语言学采用的是认知实验法。除此之外,
两者在其它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2.认知语言学与TG语言学的其它分歧(1)关于语言的本源
言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TG学派
继承
1.引言
不同批判
以往的认知语肓学和TG语言学研究认为两者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分别是体验哲学和混合哲学(笛卡尔哲学(天赋论、二元论)+形式主义)。同时两者的心理学基础也不同.前者是基于体验的心智主义、建构论、互动论和连通论。后者提倡纯心智主义、天赋论、符号论。[1】30反对行为主义的语言观是两者在心理学基础方面的共己的事,堡堡里:叫堡丝塑堡丝:丕型堡邀塑塾尘垒蔓:
在关于语言如何诞生的问题上,TG语言学持先天论/天赋论的观点。乔姆斯基假设人类生来大脑里就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acquisitionde.
vice,简称LAD)。人类依靠这种大脑里固有的物种属性.使得自己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靠着这种机制来生
成和理解语言。这种高度抽象的机制经后天语言材料
和语言经验的激活。使得儿童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中习
得不同的语言。[2]猫乔姆斯基把这种机制命名为语言能
5.结论
盟
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信
李石清:是,潘经理。塞丕垫星递进:竖垡堡全壁。
潘月亭:你请坐,你请坐,我们可以说说。
李石清:我总是为经理服务的。最近我听说襄理张
息。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礼貌原则、面子策略或是其他
先生要调到旁的地方去。
潘月亭:是,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
件事我总可以帮忙。
潘月亭是李石清的老板.身份地位的差别使得两人选择句式截然不同。在未知道李已经抓到自己挪用公款的情况下.潘对李使用的多是直接且态度强硬的
社会因素,我们习惯使用间接言语。在文学作品里,这一点更是得到充分的反映。人物所说的话语并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人物社会地位、心理变化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本文从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这一角度对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的言语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这一经
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注:戏剧对话全部选择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3]徐盛恒.常规关系与认知[J].外国语,2002.1.[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示[J].外国语,
2002.第四期.
39
命令句。而李则间接得多。然而当得知李获悉这件事时。
潘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他选择了更为间接的表达
方式。“我们可以说说”这句话中可以为谈话的前提,潘虽然很想跟李详谈却义不敢如以往那般直接命令。李虽然抓住了潘的把柄,由于地位的悬殊。仍然间接得多:“最近我听说襄理张先生要调到旁的地方去。”有人调走这个前提,便会产生有新的人升为襄理,李石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要挟潘月亭的条件。潘月亭的回答与
他之前趾高气扬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你不嫌
地位小,那件事我总可以帮忙”虽然潘就是负责升迁的人却间接地表示愿意帮忙。在这段对话中,潘的语言的变化正是人物所处环境变化的反映。
力(1卸guagecompetence),对应于他早期理论框架中的深层结构。普通人无法揭示这一机制的秘密,所以乔姆
斯基认为语言学家的研究任务就是把这种抽象的语言能力外化为用符号表达的语言规则,因此TG学派又有
形式主义语言学之称。
认知语言学在这一问题上持认知体验观,认为语言是认知主体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既是一种认知能力,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是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此可见,作为认知主体对自身及周围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语言不是完全来自客观世界,不能完全独立于人。语言的形式受制于多种因素。包括外在的物质世界。认知主体的生
理和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等。很明显,
认知语言学所认可的语言能力是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
相互作用的结果。
(2)研究方法的不同
乔姆斯基认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采用的归纳、分类和发现程序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局限性而且有原则性的问题。在他看来,归纳法不可能完整地描写语言。素材总不能把语言材料都包括进去.因此不可避免地
带有偶然性甚至无法保证没有重大遗漏。TG学派的生成语法规则系统是用演绎法建立的。他也反对结构主
义所说的语言研究一定要用单向的程序发现法.他认为这一研究法与一般科学研究的原则背道而驰。语言学应该和其它科学一样.在分析某一层次上的结构时尽量利用其他层次上的分析的结果.避免对共同的性质作重复说明。以便使整个语法理论做到最大限度的精简。【33B他还指出科学家关心的是建立正确的理论.而不是建立理论的过程。只要获得理论是正确的,通过什么程序获得并不重要。在这方面语言学和其它科学也不应该有区别。乔姆斯基也不认可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断言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无非是列举观察到的语言事实,然后进行分类。他认为其它科学不是以分类为最终目标的,而是提出理论假设,揭示现象背后的那些观察不到的过程和机制,例如揭示人类基因的秘密规律。语言学也应该如此。正是由于乔姆斯基这样的看法.所以TG语言学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
该学派认为根据他们制定的规则系统,人们可以推导
出各种语言形式;强调演绎法。否定试验的必要性,甚
至认为是理论决定数据,遵循着假设——修订——再
假设——再修订——再假设……的路线进行不断的研
究,所以这也难怪在乔姆斯基为代表的TG学派的研究进程中,他们不断提出一些规则。以至于违背了他们最
初的目的——建立一种普遍性的最简语法体系。
认知语言学没有像TG派那样走到演绎的极端地
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中需要采用归纳法.在最广泛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最大概括.语言研究需要从大
最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规律来.进行合理的试验对于
验证语言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重要的.这样町最大程度地减少先人为主的可能性。(2瑚人的认知和语言正是通
过有规律地观察和调查来间接进行研究的。但认知语
言学认为语言研究也需要采用演绎法,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来研究语言,发现语言结构和认知
结构共同的规律。
(3)研究内容的不同
只满足于对语言素材的描写。…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不能像描写语言学家那样
-曙言研究如果只对语
言结构进行充分的描写而不注重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犹
如一个医生只描述病人症状却不对病症原因作出解释和诊断一样.是永远不够的。【5】¨
语言研究在对语言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更应该对人类的语言现象和能力作出解释。为此.在上世纪
五十年代末乔姆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行为两个概念。[6册他认为语言研究不能只研究语言运用行为.因为语言行为是多变的、瞬息的,恒定的语言能力才是语言学研究应该深入研究的对象。所以TG理论要解释的是人类的语言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把语言学看作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宽泛一些说,语言学是生物学的一部分。这样就把语言研究和认知研究结合了起来。【3]9
认知语言学既注重语言能力的研究。也不忽视语言运用行为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之道.使人们加深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认知和心智的培养。认知语言学从人们运用语言的情况来研究并揭示语言与认
知及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并总结出
人们抽象的语言能力。
(4)语言共性与差异性侧重的不同
TG重视语言的普遍现象和共性.并且试图从句法
的生成与转换上进行探索。TG认为有一部适用于世界上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这部语法
由一些高度抽象的原则和参数构成.原则使世界上各语言在形式上表现出共性的特点。而不同的参数又使
各语言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有共性成分,但更强调相对性和差异性.而且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根源在于人的认知
心理。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有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一定能够获
得相似的概念结构。概念结构体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
构又促动词法和句法结构。正如沈家煊言:“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
通。”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才是语言共性产生的根源。认知语言学从研究语言差异性开始,以探索语言共性为最终目标,进行语言独特性和共性的辩证研究。
此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交际的语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的认知语境。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不存在“普遍语法”。其社会文化语境不同.但存在着由客观
事实决定的普遍的认知规律和普遍的推理方式。也正
是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语言和社会集团之间才能进行交际,正因为人类具有趋同的认知语境和
心理,语言交际才能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润清.西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6.
论翻译研究的学科理论结构
胡寻亮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41045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
●理论翻译研究:应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总结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内部结构。笔者选取了翻译理论界理论模式,解释并预测翻泽领域内的现象。
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关于翻译学科的内部组成的设
●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工具开发、方法研究
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
和批评等。
见解。
威尔斯:翻译研究应当分为三个分支——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研究
基本翻译理论
●一般翻译研究:阐明翻译研究的学科特征。探索应用翻译理论
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翻译理论和模式。
●描写翻译研究:描写特定的源语和目的语。解决一、引言
翻译过程的具体问题。
声称翻译研究业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应用翻译研究:将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
回事.解释其如何成为一门学科以及应该成为一门什
黄龙:翻译研究应当分为三个分支——
么样的学科是另一回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翻译
●基础翻译学:翻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翻译理论.
研究内部构建一个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从中
翻译史,翻译研究的过程和元素等。
提取出基础翻译理论,进而总结出翻译理论的模式”。●应用翻译学:翻译实践和翻译训练方面的理论。(刘宓庆1990:65)当前的问题是,对于翻译研究理论体●理论翻译学:翻译的共同特性、翻译的方向和前系能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尚无最后的结论。因此,理景方面的理论。
论家应当把构建一个恰当的学科架构作为其最要紧的杨自俭:翻译研究应当分为三个分支——
工作,它关系到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翻译学:翻译的本质和原则、翻译的程序论和方发展方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该学科的其他重要法论研究、翻译批评、翻译史等。
问题。
.
●翻译艺术:口译、笔译、同声传译以及机器翻译二、现有方案简介
的技术性理论。
为了搭建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结构。国内外诸多翻●翻译丁程学:人工翻译、机器翻译以及同声传译
译理论家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虽然指称各异。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理论。
但诸方案中有一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作为翻译研究的刘宓庆:翻译学的主体是内部结构系统。包括三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基础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部分
应当作清晰的切分。“学科建设理论告诉我们,在学科
●翻译史:翻译发展的历史研究和翻译理论的历
结构中,内部结构为基础理论,而外部结构则为应用
史研究。
理论。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的重要标志就是在这两部●翻译理论:翻译、翻译方法、翻译过程、翻译风格
分界限分明,而且各自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能够为其以及翻译教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杨自俭:中国翻译,
●翻译信息工程:翻译软件的开发及有关机器翻2001,2)而在诸多方案中,这两部分都不能做清晰的
译和机器翻译语言的理论。
切分。而且这两部分的研究范围也不尽相通。即在构谭载喜:翻译研究应分为三个分支——
建翻译研究这一学科的结构问题上。理论家们尚无一
●一般翻译科学:研究“普遍的翻译规律和翻译过致意见。
程(Wilss。1982:79)”、探索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本质、翻译代表性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功能和翻译的原则等,还包括翻译史研究。
霍尔姆斯:翻泽研究应分为三个分支——
●具体翻译科学:研究特定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
●描写翻译研究:对翻译现象、文本特征及其社会
翻译。
和文化功能以及翻译过程进行描写。
●应用翻译科学:致力于将一般翻译理论和具体
[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6.
育出版社.2001.
[4]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6]赵世开.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
育出版社。1997.
[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41
范文二: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联系和不同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联系和不同 索绪尔:语言可以被作为一个由特异的要素所组成的正式系统来分析。这些要素的例子包括他所提出的语言符号的概念。
每个语言符号拥有不同的侧面:能指和所指。能指(signifier),意味着一个词语的“形状”,或是它的语音构成。(如单词中字母的排列顺序,或是它的音位。)所指(signified),意味着一个词语的概念构成,在我们听到或者阅读到能指的时候浮现在脑海中的概念或是事物。
在索绪尔看来,一种语言系统是一系列声音的差别和一系列意义的差别的组合。语言是由人类说话的能力生发出来的社会产物。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强调:语言原则是一种所有人类共享的固有设定。这一理论被称作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指出语言的核心是句法。声音和意义并不能自发地生成联系,而建立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并不能形成语言,这些能够产生的只是句法。人类的语言实际上并不仅仅为沟通、交流而存在。根据乔姆斯基的观察和理论,孩子生来就具有自然的语言。
在孩子们开始发展他们的能力之前,语言就已经被规定存在了。人类的思想并不是一张空白的纸,而是一种交际特征。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
相同点:
乔姆斯基继承发展了索绪尔的音位概念等部分理论。
两人都在寻找一种在语言中起普遍的永恒的作用的力量,索绪尔偏重于从语言本身寻找,而乔姆斯基则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科学假说,认为是先天构造,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类似于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 12级对外汉语一班 卞政贻
范文三:心理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心理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
的理论基础
一、引言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边缘学科,它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是一门具有其独特研究领域的新学科,它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理论与成果探讨人类运用语言知识、世界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交际的心理过程,即: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及语言习得。
心理语言学以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心理语言学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使用和习得语言时必须具有的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在内心里进行的一个过程,摸不着,看不见。它们只能通过仔细研究一些表面的行为来进行推断,言语的听和说就是这些表面的行[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为。语言知识指的是一个人使用自己语言的能力。语言知识和能力同言语行为有所区别。我们通常用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说明其区别。言语是一种行为。“语言”是语言系统,语言系统是一套使用语言的规则,并非一种行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极为密切。不懂得语言就无从研究言语;相反,要研究语言又离不开言语。Chomsky 进一步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区别;语言能力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规则把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的能力,也可称为语言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语言运用牵涉到许多因素,特别是一些心理因素。
所以语言运用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心理语言学要研究的正是语言运用的过程。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因为它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人们需要什么知识才能使用一种语言。第二,他们在交际过程中内心是怎样使用这些[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知识的。
Miller(1973)指出语言涉及到五方面的知识,即语音、句法、词汇、概念知识、信念系统。语音、句法和词汇知识与语言结构有关。概念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和信念系统(systemsof beliefs)与心理有关。概念知识指说话人必须对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有所了解。信念系统是说话人用以评估他所听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语言使用所涉及到的知识并非在交际过程中临时产生,而是早就储存在人的大脑里,供处理信息时用。
这些知识无时间性(atemporal),而且往往是隐含的。而言语行为则不同,它是有时间性的(temporal),而且是明示的。由此可见语言处理和人的记忆分不开,人的记忆里储存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以我们说语言处理的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研究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研究语言、记忆和认知三者的关系。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二、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1( 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 B. Watson)和斯金纳(B. F. 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structuralism);三是以珊南(C. 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objective
function,alism)。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联接而形成的。靠联想而形成,靠多次练习而强化,从而获得语言行为习惯。通过形象[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或言语刺激,和某事某物建立联系,造成特殊的心理语言过程或言语结构,得到肯定就多次被激活而不断重复。在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 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u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言语行为是对客观环境的刺激所作的反应。如果获得肯定的结果,它就得到“巩固”。他提出 mand 和 tact 两个范畴:mand 来自英语的 command (命令,控制),demand (要求),reprimand(惩戒),指的是使人活动的言语刺激。而 tact 则是英语 contact 的简略,指的是一个和外部环境“保持接触”的反应。
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布隆菲尔德把语言心理过程归结为“S?R?S?R”语言行为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两个含义:其一,言语行为是一种刺激———反应行为;其二,[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言语活动是语言结构本能的形成与联结。比较有影响的行为主义语言理论是所谓“连接链理论”(associative chain theory)或“有限状态语法”(finite state grammar),一个句子包括句子中各个词语之间的连接链,每一个词语可以刺激下一个词语,所以整个句子从左到右进行。布隆菲尔德首创了听说外语教学法(Au,diolingual Approach)。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是口语第一,听说领先,以句型为中心,模仿操练,形成习惯。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仅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和威弗(Weaver)为代表的“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的研究。信息论研究的是通信渠道的效能,这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信息无非是从一系列可能事件中选择一个事件。如果我们对集合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给一个信号,那么集合中所有可能的信号就构成一个语码(code)。[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这些信号的特定的排列就是消息
(message),而用这种方法编码的消息通过一个频道(chan,nel)传播出去。信息可以量化,如果这两种可能性是一样的,其信息量就是一个比特(bit, binary digit 的简写),可写成 21,或表示为 H=1og2n。
信息论还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序列的信息信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前一种状态对后一种状态起限定的作用,这就是 Markov 过程,即:如果语言输出是一个词,前一个字母限定了后一个要出现的字母;如果语言输出是一句话,前一个单词限定了后一个要出现的单词。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自1948 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理论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语言学家所采用,来研究“语言的感知”、“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信息的统计”和“信息分析”。特别是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研究方面,大量[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语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2( 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大体是从 1960 年至 1970 年,这一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
乔姆斯基于 1957 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的理论。乔姆斯基认为:第一,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们对自己语言的隐含的知识,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而不是去说明一些记录下来的话语语料的规则。语言学应该被看作是“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他的着作的中心思想是讨论语言使用中的“创造性”。第二,他提[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即LAD)。他认为语言知识并非“学到的”,而是遗传的,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正是通过这种机制,而并非靠刺激和反应来掌握语言结构的规则。第三,他提出语言模块(modularity)论。即: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是不同的,有其独立性。第四,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 10 年的研究。他的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和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的概念对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设计起了启迪作用。这个时期的句子感知实验主要是围绕他提出的一个核心句(kernel sentence)派生出各种句子的思路而进行的。第五,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中引入了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句法在句子理解中的中心地位。
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generative se,mantics)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需要建立一些句法语义规则直接把语义转换为表层结构。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3( 心理语言学后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70 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家们把研究重点从表面结构和言语行为转移到底层结构和认知结构。语言学家重视心理学,研究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的催生剂。他们不但从心理学中吸收了语言学所需要的理论养分,而且还移植了心理测验的方法。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通过语言固然可以认识心理,但是研究心理也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受到认知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70 年代初期,心理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最足以表示语言听辨的是交互作用模型,到了 70 年代后期非交互作用模型抬头,而到了 80 年代又根据神经网络的特点提出新的平行交互作用模型,即连接主义(connectionist)模型。这个时期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如心理词汇和词汇检索、语义性、话语和简章、语用、语言策略、可学性、语言的神经生理基础等等往纵深发展。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前苏联的维戈斯基(L. Vygotsky)和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殊途同归,提出了人类认知过程的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或互动主义(interactionism)思想,为心理语言学的真正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皮亚杰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他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智力活动并不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智力活动发端于感觉———肌动阶段,是动作的内在化。思维的形成与语言的获得同时产生,两者都依赖于智力,都与象征功能的构成分不开。维戈斯基是一位前苏联 30 年代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思维与语言》(Thought
and Language) 于 1934 年发表后,两年内就被查禁。一直到 1956 年才重新发表,1962 年被译成英语。维戈斯基在研究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的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言语”理论,这不但丰富了认知心理学,而且创建了前苏联心理语言学派。维戈斯基[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认为心理乃是人作为物质和生命体的一种特性和功能。人的心理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特征之谜既不能从生物学中寻求答案,也不能从独立的“精神法则”中寻求答案,而只能从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中寻求答案。
三、结束语
通过对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自从心理语言学产生至今,国外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即行为主义派、“经典”理性主义派(亦称“生成语法派”)、言语活动论派(苏俄)。这三种学派长期处于既“共存”又竞争的状态。其中行为主义派与”经典“理性主义派各执一端,先后失去了在心理语言学界的主流派地位,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经典”理性主义派以后吸取了“经验派”(行为主义派)的某些合理内核,并以当代认知心理学为理论武器,发展成为一个新学派———现代理性主义派,成为目前西方心理语言学的主流。认知科学则[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这一发展方向的心
理语言学看作自己的理论支柱之一。这又反
过来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往这个方向发展,提
高了它的科学地位。苏俄学派心理语言学则
以本国的心理学传统———“活动论”为自
己的理论基础探求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Cleason, J. B. (1998). Psycholinguistics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2]Brown, R. 1972. Psycholinguistics [M]. New York: TheFree Press.
[3]Caron, J.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M].Translated by Pownall,
T. N. Y. : Harvester Wheatsheaf.
[4]Chomsky, 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 [M]. The Hague:mouton.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学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0.
[6]汪福祥.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
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51-52.
[7]詹德华.语言学研究的人文因素[J].外 语研究 ,1998(2):30. 标签: 上一篇:语码转换的内部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因素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范文四: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第17卷第1期2010年2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Vol.17.No.1February.2010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郑银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100)
摘要:本文论述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语言学基础,即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生成;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H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72(2010)01—0151—02
任何一个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出的,不可
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应该与其前的语言学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对以前的某个流派进行否定;要么继承发扬某个流派;要么将几个流派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知语言学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吸取营养,但其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则来源于语言学本身。那么,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渊源是什么呢?笔者对此试作论述。
一、语言学研究历史
语言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传统语法的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语言学。其研究领域陕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性的,即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因此,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19世纪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二代语言学,主要运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语际比较的方法对语言的发展演变和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探讨。因此第二代语言学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三代语言学。其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它标志着语言研究由历时层面转向了共时层面,由规范性转向了描写性。即由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转变为客观描写人们使用中的语言。其研究范围更广,研究方法更科学。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或描写主义语言学。
从20世纪50年代起的语言学研究被称为第四代语言学。其间具有杰出贡献的当然是乔姆斯基,他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一次“语言革命”。他抛弃了描写主义的传统,从人类心理层面对语言进行解释性研究。这是一个划时代
即只对语言这一客的进步。它标志着语言研究从本体论(
体的研究)转向了认识论(即作为主体的人们与语言客体的相互关系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乔姆斯基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他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句法自主的观点和语义的边缘地位使师承于他门下的许多杰出语言学家弃他而去。(刘宇红,2006),从而导致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一派别之内又产生了许多与其句法自主观与语义边缘观相佐的其它一些语言学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成语义学的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五代语言学。第五代语言学与其前的语言学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这一期间的语言研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多个语言研究派别同时共存,如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但其中最突出的主流是认知语言学。它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语言,并探讨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这标志着语言研究从认识论转向了方法论,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以及主体的认知机制。相对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此,认知语言学被称为语言学的“第二次革命”。其二,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都是一些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都是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各个层们面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语言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由最开始只对客体进行描述,到后来对客体进行解释,再到后来研究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及主体的内在认知机制,这一发展历程展现了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语言学基础之一:生成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不仅从其它学科吸取营养,而且注重从语言学研究本身寻找动力。其语言学渊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生成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语言学基础之一的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就曾经是生成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Lakoff因为不满足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的忽视而提出了生成语义学。他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句法和语义是不可分的,语义在句法中起着中心作用(伍谦光,1987)。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后来,Lakoff发现生成语义学的研究虽然弥补了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某些不足,但对语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充分。既然语法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又不能独立于认知。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Lakoff开始大胆地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出发来研究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应用,从而
收稿日期:2010-1-8作者简介:郑银芳(1967-),女,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部教授、硕士。研究应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7立项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的系列成果
之一。项目编号:07YBB205。
152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
慢慢地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Lakoff将生成语义学发展成了认知语义学,并使认知语义学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生成语义学的核心观点,即句法与语义不可分句法不是自治的也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奠基石。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中心论也应该归功于生成语义学,因为是生成语义学第一个摆脱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束缚,提出不应该把句法看作是语法基础,而应该把语义部分看成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从而提升了语义研究的地位。Lakoff从生成语义学向认知语言学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由于对语用和模糊等问题的探索要求生成语义学家们另辟蹊径,另一方面是Lakoff语言观的改变。据Lakoff自述①:“1975年的时候,我熟悉了研究心智的身体化理论(anembodiedtheoryofmind)的各类认知科学的成果———包括关于颜色感知的神经生理学理论,原型和基本范畴理论,
LenTalmy)关于空间关系的概念,以及Fillmore的塔米(
框架语义学。这些理论使我认定,整个关于生成语义学和形式逻辑的研究都是没有出路的(hopeless)。于是我和Talmy,Langacker,Fauconnier一起着手建立一种新的语言学,一种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语言学,它叫作认知语言学,一种正在蓬勃兴起的科学研究”(刘宇红,2006:56)。
三、语言学基础之二:认知语用学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社交和认知两个方面去研究语用。将语用视为一种社交现象,主要关注交际中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各种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将语用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则关注信息处理的认知参与过程。前者属于社交语用,后者则属于认知语用。“认知语用学就是根据认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冉永平,2002)。它是语言去研究语言运用的语用问题”(
的认知研究的一部分。语用现象存在认知基础。因此“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都是以语用学为取向的一种语言学。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因为它是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在理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用理论,因为在语言分析中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冉永平,2002)。具体来说,认知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孤立地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因为语用学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孤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语境。而语境包括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融入了语言研究。
(二)将隐喻研究纳入了语言研究范围。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排斥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语言是一种非正常语言,对它的研究只能算作修辞研究而不能登入“语言学研究”这一大堂之内。而语用学则将隐喻当做正常语言来对待。这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空前的关注和重视打下了基础。
(三)用含意推理解释语言理解,不仅提出了句子意义向会话含意的推导,而且提出了会话含意的推导原则。特
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D.Sperber&D.Wilson)的关联理论
)。关联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赵艳芳,2000
理论也成了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交际,认为人类交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非常强调认知语境和认知推理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四、语言学基础之三: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除了生成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之外,还有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背景的理论学说。它所关心的是社会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际意义。这种意义“从来就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之中”(朱永生、严世清,2001:129)。因为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是在反对乔氏生成语法为首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双方都是功能主义大家族中的两个主要代表,故双方存在共同研究初宗。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许多观点。如:意义观、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等都对认知语言学有过较大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也在诸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因此,有人大力主张功能与认知联合,以建立“认知功能语言学”模式(张玮,2004)。
总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既符合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来说,它基于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体验哲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吸取了经验联想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有益成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生存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是其基础。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2]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
[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Symbol:TheCog-
nitiveBasisofGrammar[M].Berlin:MoutondeGruyter1991.
[4]Talmy,L.TowardsaCognitiveSemantics,vol.1:Concept
StructuringSystems[M].Cambridge,Mass.:MITPress,2000.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运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
2002(1).
[7]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
[9]张玮,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互补性初探[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11).
LinguisticBasesofCognitiveLinguistics
ZhengYin-fang
(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Hunan425100)
Abstract:Basedonthereviewofthehistoryoflinguisticresearch,thisthesispointsoutthreelinguisticbasesofCognitivelinguistics,namelygenerativesemantics,cognitivesemanticsandfunctionallinguistics.
Keywords:cognitivelinguistics;generation;cognition;function
范文五:语言学的种类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
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
(约公元五世纪)。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 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
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来曾再版过四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生命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因此语音的变化是严格按照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发展史,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语音。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青年语法学派
青年语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并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有雷斯琴(1840-1916年)、奥斯特霍夫(1847-1909年)、勃鲁格曼(1849-1919年)、 维尔纳(1846-1896年)、德尔勃吕克(1842-1922年)等人。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没有例外,所谓例外是由于不同规律交叉运用或其它因素所造成的。维尔纳在187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格里木定律”中的例外问题,认为这些例外实际上是由于重音的变化所导致的。他的这种音变规律后来被称为“维尔纳定律”。青年语法学派还认为语音和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类推所起的作用。他们强调对现代语言及其方言的研究。青年语法学派的观点及其研究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对同时代学者及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语言学
在19世纪末的语言学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语言研究已到达顶点,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20世纪初,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而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尽管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在语言学界崭露头角,但真正使他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一美称的却是他在1906年至1911年期间为日内瓦大学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语言学”课程。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语法规则系统和
词汇系统,它潜存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社会产物,不从属于某一个人。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因此运用同一语言的人很少有同样的言语。言语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因此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虽然言语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素材,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却应是语言。
他主张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区别开来。他虽然承认社会史、文明史等因素与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认为这些因素不会触动语言的内部系统。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内部语言学完全没有必要知道语言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语言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科学。
他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同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在他之前,人们研究语言往往是纵向地追溯语言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唯有历时性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索绪尔认为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即对语言作出静态描写也是一门科学,而且还优于历时性的研究,因为对说话的大众来说,历史变化是很少在考虑之列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在构成关系系统时存在于两种关系之中,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与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是一致的,而聚合关系则是以语言项目中一定成分的选择为条件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也就是说语言是一套规则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材料。规则体系是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需的特点。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尾处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虽然这段结论性的话语的后半部分在语言学界尚有争议,但它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所需的特点。索绪尔对共时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涌现出的各种学说和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这些观点的影响。
四、当代语言学
(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本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年- )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转换生成派。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既然研究的目的不同,那么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也就大不一样。
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
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是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作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在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上,结构主义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白板说”的哲学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的原始状态只是白板一块,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来从经验中获得的。由此,结构主义者认为小孩的语言是靠反复地模仿和记忆,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而获得的。乔姆斯基认为“白板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动物通过反复训练之后为什么不能掌握语言;二是供小孩模仿的句子无论数量有多少,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孩为什么能够理解并产生以前从未听见过的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赞成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的“天赋观念”说,因此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一旦特定的语环境触发这一机制,小孩就自然能够获得某种语言。
乔姆斯基还认为结构主义只是对语言结构的表层进行切分和描写,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会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等这样一些语言现象。语言研究不仅应注意表层结构,而且还应注意其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在发展自己语言理论的过程中,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区分开来。并试图说明人的语言能力,试图用语言研究来说明心理活动,因此,他认为语言学应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转换生成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曾作过多次修改,经历了早期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和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四个阶段。最近一个阶段的语言理论模式由句法、语音和语义三大部分组成。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转换部分和格部分,基础部分生成出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部分生成出浅层结构,再通过格部分而成为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既可通过语音部分而获得语音表达,也可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表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认知语言学与TG语言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