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析美育研究的实施方法
摘要: 美育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使学生对创造美和表达美产生兴趣,使学生按照美的准则,把美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养成美化生活环境的习惯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美育;白杨中学;实施方法
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在近期几个月对湖北恩施市几所中学进行调研发现,审美教育水准在不断稳步提高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的管,教师的教,家长的爱,学生的学,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一、要坚持做到因材施教
“美,说到底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审美是主体性的审美。不同的审美个体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机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认识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这一基本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1]因此,白杨中学在实施美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中学生的人格能够自由、和谐地发展。
白杨中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贯彻因材施教的实施美育:
)准确定位,从实际出发进行审美教育 (1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前,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对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进行准确地定位,真正做到把好每个学生的“脉”。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审美情况,认识他们自身的优势,从而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取得成功的信心。
(2)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最佳方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白杨中学美育教师在实施美育中对学生的 顶峰 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身体状况等方面都需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长的最佳方案,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教育。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白杨中学美育教师在实施美育时,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各方面的才能,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中深入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需要求白杨中学的对所教学生有详尽地了解,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提高自我审美教育的主动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在审美教育中,只有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从而建构和谐人格。
二、要坚持做到循序渐进
“实施美育要求的循序渐进是指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逐步进行。中学生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期望仅依靠一次的实践活动就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是不现实的。”[3]按照认识的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中学生在完成小学的学习后,都会有一些不良的审美观,严重影响自身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中,首先要进行中学生自然
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欣赏能力的培养,当中学生形成一定的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时,再发展其审美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使其构建起高尚完整的人格。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其次,要帮助白杨中学生提高审美欣赏和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紧紧抓住知识传授的环节,占领课堂教学的阵地,通过美学基本知识传的授,使中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内容和形式,使中学生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判断,在审美活动中起到理论上的引导作 顶峰 用。二要大力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校外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中,在具体可感审美体验中,在美丽的大自然和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真正学习美、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感染中使情感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人格结构趋于完善。
再次,要培养白杨中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完美人格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审美创造能力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遵循美的原则,来自主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美的创造力来源于身心的解放,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常的动手实践能力。白杨中学实施美育要鼓励中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引导他们自觉地用美的尺度来评价、指导自己的生活,为他们搭建创造美的平台,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描画自己。
最后,要帮助白杨中学生自觉地以美修身。白杨中学实施美育要帮助中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修身养性,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白杨中学学生审美素质的养成,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在于他们所赖以成长的特定环境,以及他们成长过程的走向。因而,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持久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心理上的独立意识已经形成,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常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其实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因此,中学阶段正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塑造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人格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任何一个社会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当然在中学阶段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美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在素质教育普及时就对中学的美育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单世联, 顶峰 徐林祥.中国美育史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2]刘兆吉.美育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3]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刘金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范文二: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改善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调剂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无比丰富而又无比生动的审美素材。人类不断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生物学教学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丰富想象,受到审美熏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根据每部分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灵活的组织教学进程,以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下面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美育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直观法
直观法是指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动植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录像机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向学生再现美的情境,使教材内容的美以有声、有色、有形的具体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审美感受,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美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维中。因此人们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
,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可以说,没有生物体直观形象,就没有对生命的审美感受。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直观手段展现生命美的形象,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直观法示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生物适应的普遍性。
2.掌握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典型特征。
【美育目标】1.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2.提高学生对生命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美育视点】生物的适应性美和多样性美
【美育方法】直观法
【课前准备】生物适应性的挂图、标本、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繁衍后代。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栖息场所和饮食,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但环境也并非总是那么友好和平,常常会有天敌的偷袭,那么生物体有什么本领来躲避敌害的袭击,保全生命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A::装死,一些昆虫在受到干扰时,常常缩成一团,一动不动,让对方认为它死了就是了。 学生B:香樟树能散发出一种香气,使虫子不愿靠近它,从而避免了被虫咬。 教师:说的很好,这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生物有适应环境的本领。下面大家看几幅挂图,展示:虫媒花、风媒花、仙人掌、狮子的挂图,大家想一想,这些生物分别依靠什么来适应环境呢,
学生:仙人掌的叶变态为刺、肉质茎;狮子,跑得快、尖牙利爪。
教师: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适应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即生物体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生物的适应性美随处可见,任何现存的一种生物都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请大家看几幅图片,你找一下,图中有没有生物,,演示CAI课件:雪地中的雷鸟,灌木丛中的雷鸟,草地里的昆虫,枯草中的蟒蛇,
学生:有生物,雷鸟、昆虫、蟒蛇
教师:它们为什么不易被发现呢,它们靠什么隐蔽自己呢,
学生:这些动物利用与环境一致的体色来保护自己。
教师:好,这种适应性特征我们称为保护色。可以看出,保护色的特点是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协调一致,这是适应性美的充分体现。下面请大家继续看屏幕。这几幅图中的生物又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演示:黄蜂、眼镜蛇的图片,
学生:黄蜂靠蜇刺,眼镜蛇利用毒液来保护自己。
教师:我们看到这两种生物具有使对方致命的武器,而且它们却具有十分鲜艳的色彩,使对方受攻击后终生难忘,因而以后再也不敢侵犯它们,它们这种适应性特征,我们称之为警戒色。好,再来看几幅图,演示课件:螳螂的若虫,尺蠖,它们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它们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螳螂成虫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尺蠖的形状象树枝,可使天敌误认为它是花而避免被吃掉。
教师:我们看到它的适应本领非常高超,像这样通过模拟生存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来保护自己的适应性特点,我们称之为拟态。大自然中的生物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不过每一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本领,充分展现了生物体的适应性之美与多样性之美。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美的事物、现象与丑的事物、现象的对比,使美的事物、现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享受,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对比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美与丑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在大千世界中,各种事物相互错综复杂,既有真、善、美的事实,又有假、恶、丑的存在。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是假与恶的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就专门论述了丑在艺术中的地位。他认为丑作为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丑与美的对照,就像“鲵鱼衬托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更美。”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将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
丑的否定性审美评价,引起学生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对美的肯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鉴别和反映美丑的能力。
对比法示例——《环境污染的危害》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探索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 【美育目标】1. 提高学生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
2. 学生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活习惯。
【美育视点】环境美与污染的鲜明对比,保护环境的行为美与破坏环境的敌视行为的对比。 【美育方法】对比法
【课前准备】1 .让学生收集有关环境在污染以前和污染以后的资料。
2. 教师制作CAI课件。
3 .教师收集环境污染前后状况对比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资料:
古巴比伦王国曾经经济繁荣,显赫一时,该国森林繁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雅。但由于人口剧增,毁林开荒,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河道阻塞,连年洪水成灾,终于使土壤沙漠化、盐渍化,最后终使该国成为一片废墟。
教师:从刚才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古巴比伦王国起初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但后来却成了废墟一片,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由于人们盲目开垦,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最终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教师: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今天,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节课我们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国环境质量状况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下面请大家派出代表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结果。
学生A: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城内空气污染较严重。我们泉城济南原是一座空气清新,环境优雅,风景怡人的城市。但当我们登上千佛山顶里,它却展现了另一番景象――城市上空烟雾弥漫。来自城东北的黄台电厂、济钢、炼油厂等的几缕浓烟汇聚在这里,像一片乌云遮在城市上空,让人感到压抑。
学生B:我们通过调查认为我市水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地步。我们从过去资料中可以看到,十几年前我市水质清彻,基本上家家有泉水,的确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成湖”可是最近几年,由于人的过渡开采,地下水位急骤下降,许多名泉不再喷涌,而且人们在生活中排出的大量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小清河、护城河等河流中,使这些河流由原来的清彻见底就了现在的五颜六色,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河中的鱼虾大量死亡。 学生,:当你看到一座大厦的外面都用玻璃装饰起来时在,你是羡慕它的豪华,还是惊叹它的壮观呢,其时,这正是我们的另一种污染――光污染。也许有人要问这些光彩夺目的玻璃怎么会造成污染呢,殊不知,正是这些夺目的光会让人头晕目眩,甚至干扰司机开车而导致车祸。
虽然现在它是一种时髦的装饰,但却也是一种新型的污染。
教师:好,大家调查的非常好,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污染不仅使人们原本优美恬静的生活变得很不安全,而且给人们的健康了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一致认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环境被污染之后再治理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工作,所以我们不仅要治而且要防,请大家针对你们自己调查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讨论,拿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方案。 学生:展示整理后的讨论结果:
1.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
2. 建议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管理工作。
3.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走在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4. 国家通过发展高科技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实践法
实践法是在生物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审美操作活动,即审美实践,在创造美的同时,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其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化的方法。
审美实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有效方式。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基于学生能力的审美实践。灌输或说教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有时会产生副作用,而通过积累审美经验,会建立比较稳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也有赖于一定的技巧和美学知识的掌握。无论是技巧训练还是美学知识的掌握也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单纯的知识传授或概念记忆意义不大,非得亲身体验和领悟不可。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类型的审美实践活动,以发展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实践法示例——《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美育目标】让学生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规律性变化的行为美
【美育视角】行为美、协调美
【美育方法】实践法
【课前准备】课学生自己制作两对大小、颜色均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模型,其中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单体组成,两条染色单体用曲别针别在一起。用纸剪出一个大圆和4个小圆,分别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
【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的概念,了解到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那么在两次分裂中,染色体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为什么最后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少一半呢,下面我们来观看减数分裂的动画,一会儿就请大家自己动手模拟这个过程。
,播放减数动画的全过程,然后逐个时期播放,
教师:请大家根据动画演示思考每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先来思考间期的特点。 学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并以染色质状态存在。 教师:好,请大家模拟这个过程,并体会染色体行为与功能相一致的协调美。
学生:自己用自制学具模拟染色体复制一次。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减一结束后,细胞中所含染色体与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学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一半。
教师:好,我们看到这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相同,都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它为什么分配得如此均匀,染色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才使其完全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呢,大家观看减数第一次分裂,注意染色的变体过程,看看它们空间是怎样实现平均分配的, ,只播放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动画过程,连放两遍,让学生看清楚是各时期, 学生:染色体先是两两靠在一起,然后成对成对的染色体跑到细胞中央,最后成对的染色体彼此两两分开,被纺锤丝牵引着分向细胞的两极,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实现了平均分配。 教师:说的非常好,这位同学对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总结的非常全面。我们思考一下,染色体在分配过程中是随机分配吗,
学生:不是,而是平均分配。
教师:对,细胞中染色体非常整齐一致,像是听到了口令一样,变化一致,呈现出形式上的整齐美。而且这种整齐美又都是为最后的均分在做准备。首先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我们称之为联会,染色体两两拉起手来。友好而美观。请大家模拟这一过程。
学生:模拟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的过程。
教师:大家演示的很好,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各移向细胞的一极,那么细胞两极所含有染色体相同吗,
学生:完全相同
教师:好,这正体现出染色体分配的对称美,经过染色体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后,最终实现了平均分配的结果,又体现出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协调美,好,下面请大家全程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再次体验染色体变化的行为美。
学生: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体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四、发掘法
发掘法适用于隐性审美因素的教学内容的处理,它是指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使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的审美因素尽可能的被发掘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
发掘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学习有促进作用。发掘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课上注意集中的程度,所以有助于完善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认知学习效果。其次发掘法的运用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美的感受力。教师通过教材中隐性审美因素的发掘,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感人,让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等因素,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美的感悟能力。
发掘法示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两对相对性状与等位基因的关系;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性状分离比例(
【美育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自由组合定律中蕴含丰富的形式美;
2.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美育视点】对称美、结构美、平衡美
【美育方法】发掘法
【教学过程】
教师:请学生根据教材讨论分析如下问题:
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染色体上,
2、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个纯种亲本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1基因型。
3、F1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去,产生几种配子,
4、F2基因型和表现性各是什么,数量比是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黄圆 绿皱
亲本 YYRR , yyrr
, ,
配子 YR yr
, ,
F1 YyRr 黄圆 ,
配子 YR Yr yR yr
YR YYRR YYRr Yr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棋盘法对各种配子的组合情
况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基因组合中的对称美、平YYRR YYRr YrRR YyRr
衡美和结构美,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加深个基因
YYRr YYrr YyRr Yyrr 组合和性状组合的理解。
1.对称美
YyRR YyRr yyRR yyRr 将棋盘沿对角线划一条线,立刻会发现整个
正是以这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在对称轴两侧,不仅YyRr Yyrr yyRr yyrr
基因型对称,表现型也对称,充分体现出一种完整
的对称之美。 图1
2. 平衡美
a b 认真观察棋盘会发现,在a这条对角线上的4
种基因型均为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YYRR YYRr YrRR YyRr 而在b这条对角线上的4种组合均为双杂合子: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不在对角线上的组合则都是单杂合子:
YRR、Yyrr、yyRr、YYRr。对角线以及对角线两YyRR YyRr yyRR yyRr 则的基因型均表现出一种平衡之美。
YyRr Yyrr yyRr yyrr 3. 结构美
如图在棋盘中画出三个三角形,其中最大的
图2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上的组合正是黄色圆粒表现型
中的全部9种基因型,中间的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
YYRR YYRr YrRR YyRr 组合代表了绿色圆粒的3种基因型,而最小的三角
形起三个顶点上的组合则代表了绿色圆粒的3种YYRr YYrr YyRr Yyrr 基因型,与右下角组合共同构成了4种表现型的比
YyRR YyRr yyRR yyRr 例:9:3:3:1。这三个三角形上的基因组合体现
出一种结构之美。 YyRr Yyrr yyRr yyrr
通过棋盘法对基因组合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
自由组合规律所蕴含的形式美,提高学生对对称图3 美、平衡美和结构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五、感染法
感染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调节和疏导,使教学氛围具有令人愉悦的感染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既庄重、亲切又轻松、喜悦的审美情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学生与环境之间有着直接的审美联系。实践表明,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教室的布置美、教学中的创造美,以及师生关系美、语言美等都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感受美和鉴赏美是美育的起点,学生由感受、鉴赏教学氛围的美,进而“按着美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增强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感染法示例——《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2.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美育目标】以孟德尔献身科学的人格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美育视点】人格美
【美育方法】感染法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DNA 及其基本单位——基因,了解到它的复制能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与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
天我们来研究基因的分离定律。
讲授新课:谈起遗传规律,我们不由得回想起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他自小喜爱自然科学,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21岁便做了修道士,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所酷爱的自然科学,积极利用修道院里的空地,进行植物杂交试验。这一工作从1856年至1872年,共持续了17年之久,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成绩最为突出,从1856年至1864年共进行了8年,通过分析杂交试验结果,孟德尔总结出生物遗传的两大规律,也就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的贡献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孟德尔尊为遗传学之父。他对科学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工作者克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希望大家以孟德尔为榜样,勤奋努力,刻苦拼搏,为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孟德尔试验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怎样进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孟德尔思路巧妙,选材恰当,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教师:什么是杂交法,
引导学生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知道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讲解: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矮、种子性状的圆粒与皱粒,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属于相对性状。
教师:孟德尔是否对图中所有的相对性状同时进行了分析呢,
学生:不是,从最简单的一对相对性状开始分析。
教师指出:恰当的研究方法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握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美,处处得到美”的教育理念。审美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审美素养的沃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又要注意美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借助美学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范文三:在啦啦队运动中实施美育的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啦啦队运动中实施美育的方法研究
作者:陆晶晶 张鹏飞
来源:《体育时空 ·上半月》 2013年第 03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 03-000-02
摘 要 啦啦队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表现难美的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因此,如 何在啦啦队运动教学和训练实践中实施美育教育,发挥啦啦队运动的美育功能,实现体育和美 育的交叉融合,培养出全面而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啦啦队运动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些都 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啦啦队运动 美育 方法
一、引言
啦啦队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表现难美的运动项目,它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而美 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重视, 2010年 7月 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明确了美育在素质教育实施 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并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 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二、啦啦队运动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美育要通过美的各 个领域,各种形态来实现 [1]。在高校中,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来对学生实施美育,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啦啦队运动美育内容的丰富性,因此要采取不同 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知识讲授法
在结合啦啦队教学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时,体育教师或教练应讲授啦啦队运动的基 本知识以及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结合美学知识对啦啦队运动进行分析,讲述什么是美、怎样 表现美、实现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如何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等,启发 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授学生啦啦队动作时,可以结合美学基 础知识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分析,如做踢腿动作时,要求学生绷直脚尖,并向他们讲授美学的基 本知识,使他们知道绷直脚尖可以延长下肢的长度,增加下肢的曲线,使下肢的线条富有美 感,也使腿部与身体整体的比例更接近黄金分割的最佳美学要求,这样学生不仅对动作记忆深 刻,更增强了学生对啦啦队运动身体美的感受力以及对啦啦队运动的鉴赏能力。
范文四:浅谈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本质上讲,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而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而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的基地。那么。学校怎样实施美育?对此,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是与培育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王一川《美学与美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交流情感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在教育中,“教师具有明显的典范性和感召力。”在实施审美教育中,教师的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优劣。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个体方面的审美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
二、注重课程的审美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
1、艺术课的审美教学
艺术课主要指音乐、美术课等。“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因此,艺术课本身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音乐教育,其根本的任务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也就是说,作为最能体现美的音乐、美术,它们能以美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形体、节奏、音色、旋律等的感受和初步的表现技能,从而建立起美的观念。
2、语文课的审美教学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采用的文选式的,而选择的文章多数是具有较多的美的因素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个性语言所体现出的语言美,丰富的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格美,生动的故事所体现出的曲折美,还有那开阔的画面与情感统一所体现出的意境美。如此等等,这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创造美地欲望。
3、其它课程的审美教学
其它课程就是除以上音乐、美术、语文之外的课程。这些课程表现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美。比如,史地课程中不仅有生动的人物故事、逸闻轶事,而且还有中外地社会风貌、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这些不仅包含着自然之美,而且人文性强,包含丰富的社会之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也体现出美来。“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虽然主要的是理智的判断活动,但是同样也渗透着美感因素。”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家揭示这些内在规律
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科学家为真理而奋斗的故事所表现出的人格美,简洁的公式、定理的简洁美、和谐美,推导过程体现出的节奏、韵律美等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教育。
三、美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教育学》指出:“学校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以及各种人际关系都有德育的潜在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实施美育中,把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做到整洁、协调、美观,富有人文气息,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
1、校园自然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与人水乳交融。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注重学校自然环境建设,注重校内外的绿化,使校容校貌的整洁、美观,给学生学习一个美好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作。
2、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使德智体美相互渗透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途径。“它具有革命理想的激励作用、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求知欲的激发作用、审美教育的深化作用、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摘自王铎全
主编的《教师之友》文汇出版社)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往往来自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易于感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心灵得到净化,而且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广阔天地,它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寓美育活动中
课外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诸如各种兴趣小组,各种讲座、文艺演出或欣赏会,参观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但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有一个中心,要体现出教育的作用,蕴含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2、培养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本身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和年龄特征的差异,课外活动往往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应有的条件,发挥学校优势,吸引学生参加,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3、走进自然社会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的美。自然美的特点首先在于形式胜于内容,即形式美。学生在这多样与无穷的变化的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引起对美的追求,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就是人的美。”社会美必须通过人的理想美(政治思想)、行为美(品格)和创造价值美(事业)来实现。走进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美,从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总之,美是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是实现对人的教育,而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途径很多,关键在于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长此以往,常抓不懈。只有这样,学校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会实现,学校才能成为真正育人的场所。
范文五: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方法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方法
永吉县第二实验小学:张海鹰
琢磨词、句,欣赏语言美。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入编的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心琢磨课文中精美的词、句,欣赏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接受美的熏陶的目的。
生动传神的词语能够表达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独特的审美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体会和品味语言的弦外之音。
人物语言是记叙。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人物语言,思考语言所展现出的人物精神面貌,剖析人物心灵的奥妙及心理情绪的变化。同时,要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发展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知能力。 展开想像的翅膀,获得丰富的意蕴美。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言尽而意未尽,常常留给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教学中,可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论文之中,从而获得丰富的意蕴美小学语文教材的 《鹿柴》一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黄昏时分的景色,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突出它的幽静,意境空灵,兴会悠长。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用笔把它画下来。根据画面,通过想像,学生体会到诗人那种以动写静的独巨匠心,从而获得了更丰富的意蕴美。
巧用诵读,感受情感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出吟诵的恰当语调、轻重、速度、停顿,品味这种音韵之美,体会作者的美好感情。
分析美的形象,感受人格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非常平
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教学中,要分析这些美的人格形象,感受他们的高尚人格。这样,学生就能在对伟大人格的感悟及深刻体验中,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心灵变得高尚起来,变得有追求,有理想,成为祖国的希望。
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发现美。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美毕竟是有限的、间接的,因此,应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生活中发现美。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寻美活动。如春天到郊外寻找春天,秋天去看“小学语文论文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感受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假期带领学生游览名胜古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让学生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养成发现美、感受美的良好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析美育研究的实施方法
克伦威尔>